擔荷花舞蹈
㈠ 荷花舞首演時間
荷花舞首演時間是1953年。
《荷花舞》舞蹈取材於流傳在隴東、陝北的民間舞「荷花燈」。曾有劉熾等藝術家對其進行過加工,1953年,戴愛蓮首演以高超的編舞技法進行了再創造,以比興的手法,表現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開的荷花」象徵欣欣向榮的祖國。舞蹈形象鮮明、動作流暢、結構凝煉,於簡潔中見功力。
《荷花舞》歌詞:
萬里無雲好晴天。
啊看那荷花在水面。
千萬朵花兒數著它好。
人人見了心喜歡。
千萬朵花兒數著它好。
人人見了心喜歡。
荷花朵朵放光彩。
微風輕輕迎面吹來。
荷花點頭笑顏開。
啊烏烏青紗頭上戴。
微風輕輕迎面吹來。
荷花點頭笑顏開。
㈡ 2021荷花杯舞蹈比賽時間
2021荷花杯舞蹈比賽時間2021年10月25-27日。
中國舞蹈「荷花獎」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經中宣部立項、中央兩辦批準的全國性專業舞蹈評獎活動,旨在獎勵優秀的舞蹈藝術作品,表彰成績突出的舞蹈創作與表演人員,活躍舞蹈理論與舞蹈評論,推動我國舞蹈藝術事業健康發展。
現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推出了大批優秀作品和舞壇新人,是業內唯一的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的中國舞蹈藝術全國性評獎,也是標志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專家獎。
此次「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選在濟南舉辦,不僅是濟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民族民間舞在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上相契合,更源於山東省文聯、山東省舞協以及濟南市委、市政府的積極爭取和大力支持。
㈢ 戴愛蓮舞蹈《荷花舞《賞析
最後定稿的《荷花舞》,無論是主題、人物還 是結構、動作語言,都與民間「專走花燈」有了很大的不同屬。戴先生把兒童的「走花燈」 改為女子群舞,把領隊指揮的老人換成女子領舞「白荷」;在舞蹈語匯和手法上,主要 採用傳統的「圓場」碎步和大調度隊形變化,表現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飄動的流暢感和自由感,在藝術處理上,更是調動各種手段,從人物造型到動作設計,從舞蹈的空間構圖到 舞蹈的行進線路等,多方面強化領舞「白荷」與群荷的對比與呼應,於統一中追求著變 化和豐富。《荷花舞》高潔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畫的構圖和渾然天成流暢之至的舞
蹈,荷花舞 是那麼嫵媚動人,光彩如初。
㈣ 舞蹈《詠荷》來源典故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人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姑娘的綢裙子綠得如同荷葉一般,鮮艷的荷花正迎著姑娘的臉龐盛開.
采蓮姑娘掩映在盛開的荷塘中時隱時現,直到聽見了《采蓮曲》的歌聲,才知道她們正忙著采蓮.
這首詩重要寫采蓮姑娘的俏麗容貌
亭亭玉立的碧綠荷葉和妙齡少女的綠色羅裙融為一體,嬌嫩的荷花映襯著少女俏麗的臉龐.
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面龐相互烘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圖畫.
這里寫采蓮少女的衣著容貌,色彩鮮艷而不庸俗,洋溢著濃重的生活力息.
後兩句寫動景,由於荷葉和羅裙、荷花和人面融為一體,所以采蓮姑娘稍微一動就不見了蹤影,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在荷塘中采蓮.
一個"亂"字,一個"始"字,使整幅畫面充滿了情趣,這幅畫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自始至終不讓她們"露出廬山真面目",而是讓她們融入田田荷葉和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精巧意境,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情趣意味.
蓮葉
唐鄭谷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
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船兒前行,河水濺起,參差的綠荷在盪漾,倚在船邊的欄桿旁,風一陣陣吹來,動搖著一柄柄的荷葉,送來縷縷清香.
要多多感謝那浣紗的女子,她們沒有採摘荷葉,這樣,在雨中,荷葉還可以遮蓋戲水的一對對鴛鴦.
這首小詩,意境精巧,句句是畫,它由舟行荷塘圖、風搖荷葉圖、荷塘浣紗圖、鴛鴦戲蓮圖組成,這組畫面活力盎然,充滿詩情畫意.
在鋪滿蓮葉的河塘上,蓮葉是主體,如果畫面只有蓮葉,那是單調,正因為畫面上有了舟,有了浣紗女,有了戲水的鴛鴦,全部畫面就生動起來,生動起來,給人以不盡的美的享受.
這首詩清新秀逸,是詠物詩,又是一幅色彩鮮艷充滿動感的立體風氣畫.
贈荷花
唐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態度不同,把花栽在雅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土裡變為塵土,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烘托得那樣完善自然.
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錄荷葉掉落,荷花凋零之時,是多麼令人惋惜啊!.
詩的前兩句寫花與葉的兩種不同命運
世上的花與葉,本是同根生,同枝長,花兒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各自與眾不同而獨具芳馨.
花兒被移入金盆,備受呵護
但是綠葉卻受到拋棄,飄零落地,在凄風苦雨中化作塵土
這是世間花和葉的各自的命運
第三至六句,是詩的主體部分
群芳譜中,惟有綠荷、紅蓮與眾不同
"惟有"二字,同中取異,以下四句,全承它而來,轉寫荷葉的伸張捲曲,荷花的閉合,種種風度,天然無飾.
這首詩,吟詠了荷葉荷花"任天真"的品德,藉以歌頌真誠而不虛偽的美德.
"任天真",既是寫花,又是寫人
以花性寫人性,立意新奇
最後兩句進一層寫荷花的"天真"之處
荷花的紅花綠葉,互照互映互襯,即使到了紅衰翠減、世人愁苦之時,仍然不相拋棄.
如果說,前兩句寫荷花"任天真",著重表現共榮;那麼,這兩句的"長相映",則重要表現同衰.
這四句詩互補互承,從正反兩方面完整地表現出荷花既能同榮、又能同衰的堅貞不渝的品德.
白蓮
唐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人們都愛好艷麗的紅荷,而很少有人觀賞素雅的白蓮
其實這冰清玉潔的白蓮花,真應當生長在西王母的仙境瑤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粹之色,她那婷婷之態,只要有曉月清風作伴,又何損於她的俏麗呢?.
這首詩寫了冰清玉潔的白蓮常無端遭遇艷麗者欺辱,只有瑤池仙境,才是能容她的處所.
月殘天曉,落花無情,詩人發出了天涯何處是歸宿的哀嘆
但是詩人信任,白蓮絕不是人間凡艷,而是格調高潔的仙品,無論飄零到哪裡,她都是中通外直,一塵不染,不蔓不枝的!詩人不但吟詠荷花的俏麗聖潔,而且還賦予她濃郁的生活情趣.
這首小詩,借吟詠白蓮,全力著意於白蓮的精力之美,詠贊白蓮的淡雅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抒寫白蓮心坎的幽恨,流露出詩人在隱居中孤高寂寞、自傷遲暮的情懷.
蓮
宋蘇軾
城中擔上賣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
城中有人挑著擔子在賣蓮房,於是我們未去西湖泛舟郊遊玩賞
蓮農隨即攀折擔中的荷花,剝出蓬內蓮子,那蓮子有露水的風味,月色的清香.
詩的開頭兩句敘事,交代了"賣蓮房"一事強烈地吸引了詩人,詩人連泛舟西湖的打算都放棄了.
在這平實的敘事中,流露出詩人對蓮子的愛好之情。
㈤ 戴愛蓮《荷花舞》舞蹈種類
荷花舞,是一種社火舞,在慶陽境內頗受群眾喜愛,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慶陽是我國西北地區開發較早的地域之一,也是古老的秦隴文化和農耕文化交融碰撞之地。荷花舞既吸收了甘肅中西部文化,又吸收了關中及陝北文化的藝術養分。由於舞蹈風格清新優雅,動作簡練優美,易學易會,道具美觀,故青年人都喜歡參演,尤其受到農村女青年的歡迎,從而達到自娛自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荷花舞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荷花舞屬集體舞蹈,演員一般都在幾十人以上,最少不下六人,適宜在各種場合表演。
荷花舞起源於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塬上,建國後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荷花舞定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到此采風,將「雲朵子」改編定名為「荷花舞」,在波蘭演出獲金獎。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台,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與此同時,西峰區寨子鄉社火隊依「雲朵子」設計出新的構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內容進行社火演出。90年代慶陽師范學校荷花舞作為校園文化的典型進行設計排練。本世紀初,「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連續三屆排演成500人陣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喝彩。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漢族民間舞蹈,它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也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更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漢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形式分邊歌邊舞和不歌只舞兩類。邊歌邊舞,即在音樂伴奏中輕歌曼舞,舞姿以甩紗帶為主,身段一扭三彎,搖扭相配,頗有風吹蓮葉的輕柔動態。歌詞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調為隴東民間傳統小調「楊燕麥」;不歌只舞,只用舞蹈語言表演,抒發情懷,舞蹈隊列常變幻花樣,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動作要輕松自然,輕捷平穩,用「碎步」,腳跟先著地,腳尖後著地,有前腳著地,後腳跟著虛抬的姿勢,走如舟穿蓮群、飄逸輕柔。演員要年輕漂亮、身段苗條,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輕盈漂轉,美不勝收。
荷花舞的藝術效果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伴著那優美的樂曲,一群少女身著淡黃色大襟上衣,淺綠色褲子,粉紅色筒裙,手挽長長的草綠色紗帶,端莊秀麗,婀娜多姿,幽雅地「坐」在彩燈裝飾的花盤上,踏著輕盈的碎步,手中的紗帶時而拋撒開去,時而收攏在握,那神態和動作美麗俊秀,清逸飄灑,個個如飄飄欲飛的仙女,人人似碧波之中的蓮妹。晚間演出,在燈光的映襯下,會把人帶入一種夢幻般的仙境。
慶陽人喜愛荷花舞,每個重大節日都要表演荷花舞。2002和2003年首屆和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慶陽人又表演了數百人參演的場面宏大的荷花舞,受到了中外賓客的熱烈贊揚,如今中國舞協以荷花舞為標准,設立了中國舞蹈「荷花」獎,成為中國舞蹈最高獎,這無疑是慶陽人的榮耀。
㈥ 名為邦本有什麼舞蹈藝術作品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北京舞蹈學院於2021年伊始啟動「為人民而舞」慶祝建黨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動。活動從北京舞蹈學院建校66年來的創作成果中,選取100部優秀原創舞蹈作品,向黨和人民匯報舞蹈藝術事業的新發展、新成績。
作為中國唯一一所專門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學府,北京舞蹈學院的建校歷程是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文藝工作的縮影。一代代北舞人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 傳承「愛國、愛校、愛舞蹈」的優良傳統,以愛黨、護黨、為黨的情懷創作了一大批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秀作品,成為中國舞蹈事業的中堅力量,為繁榮發展我國文藝事業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這一部部飽含著歷史文化積淀和紅色基因的原創舞蹈作品,不僅代表著北京舞蹈學院發展歷程中一個個扎實的腳印,濃縮著新中國舞蹈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印記,更鑄刻著一代代舞蹈人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
1
戴愛蓮與《荷花舞》:
讓「荷花」動起來
▲ 戴愛蓮
▲ 舞蹈《荷花舞》
1953年,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一部名為《荷花舞》的作品獲得銀質獎章。在這個作品中,舞者們表演的「荷花」形象典雅溫婉、端莊飄逸,彷彿在微風輕漾的湖面上,盛開的荷花隨水而動,輕盈而生動,雅正而又強韌。正如同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靜水深流中孕育著勃勃生機。《荷花舞》的創作者,正是舞蹈藝術家戴愛蓮。
1916年,戴愛蓮出生在特立尼達島。她自幼喜愛舞蹈。為了學習舞蹈,她在1930年去往英國求學。在英國學習的9年間,戴愛蓮時常會遇到一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她很羨慕這些留學生。因為這些學生來自一個令戴愛蓮神往的地方——中國。戴愛蓮曾經這樣說:「我雖是中國人,但對中國所知很少,甚至連中國話都不會說,令我感到非常別扭、尷尬。我急切地希望了解我的祖國。」得知中國遭受侵略戰爭的消息,戴愛蓮的心越發無法安定,除了在英國參與募捐義演的活動,她一直在尋找回到祖國的機會。終於,在1940年,戴愛蓮在戰火紛飛中輾轉回到祖國,踏上了那片她神往已久的土地。
回到祖國的戴愛蓮,面對戰爭帶來的震撼與創痛,創作了《思鄉曲》《游擊隊的故事》等舞蹈作品,以此來記錄與表達戰火侵襲下人們的悲傷與憤怒。與此同時,戴愛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回國的初衷:那就是要發掘中國傳統舞蹈這個巨大的「寶藏」。在戰爭期間,她輾轉祖國各地,尋訪與學習那些遺落在民間的舞蹈,用藝術家的敏感與天賦讓這些在歲月長河中蒙塵的舞蹈「寶藏」重新綻放光芒。
1953年,為了參加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戴愛蓮開始構思創作一個能夠體現中國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她選擇了隴東地區民間舞蹈「荷花燈」作為舞蹈素材。為了讓傳統民俗舞蹈的素材更加適合舞台呈現,她想了很多的辦法。
「荷花」本是一種偏於安靜的形象,舞蹈卻讓它「動起來」。戴愛蓮認為,荷花是在水上的,它的動態也應該是和水相似的。於是,便想到了「漂」,就像一朵朵荷花漂在河面上,既安靜祥和,又充滿生機。為了呈現荷花漂在水面上的效果,戴愛蓮讓演員用細碎的圓場步進入舞台,並配合如同清風拂過一般的手臂動作。荷花高潔雅緻的形象、溫婉祥和的意境與彼時成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形成了獨特的呼應關系。
「看起來她是在表現荷花,但實際的象外之象是想表現我們的祖國像荷花一樣蒸蒸日上——荷花向太陽,人心向著黨。」北京舞蹈學院附中退休教師彭阿蘭說。
作為新中國舞蹈的奠基人,戴愛蓮將自己對民族、國家的一腔熱忱融入舞蹈藝術之中。特別令人感動的是,戴愛蓮90歲高齡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說:「當我還在國外的時候,我就受到了黨的影響。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中國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國共產黨。我很幸運,看到了繁榮的今天!」她對黨和祖國深摯的感情,點點滴滴地凝結在創作的藝術作品中,跨越世紀,綻放出奪人的光彩。
2
賈作光與《鄂爾多斯舞》:
深入草原紮根牧民
▲賈作光
▲ 舞蹈《鄂爾多斯舞》
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賈作光跟隨中國舞蹈家吳曉邦來到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之城」烏蘭浩特,在那裡,為牧民們表演舞蹈。
賈作光沒有想到,他自以為優美嫻熟的舞蹈,台下的觀眾卻無動於衷。「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老百姓不喜歡。後來我和牧民們一起生活,一起放馬、撿糞,學了很多生產的動作。當牧民的感情化成我自己的感情時,我一亮相,老百姓鼓掌了。我嘗到了生活的甜頭。」賈作光說,文藝工作者必須和勞動人民緊密結合,這個真諦,他始終銘記著。
深入生活多年以後,1951年,賈作光創作了舞蹈《鄂爾多斯舞》。他把寺廟中的宗教舞蹈查瑪動作進行改造,同時還把牧民生活中騎馬揚鞭、擠奶、梳辮子等動作進行藝術化提升,經過多次反復修改,創造了贊美草原新生活、抒寫牧民新風貌、表現人民翻身解放的作品《鄂爾多斯舞》,該舞蹈將當地牧民的高漲熱情和建設新家園的激情都表現了出來。
《鄂爾多斯舞》首演於1955年。同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由中國青年藝術團表演的《鄂爾多斯舞》奪得一等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94年,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獲經典作品金像獎;它經久不衰,影響深遠,至今扔被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下不斷演繹,成為蒙古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之一。
除了《鄂爾多斯舞》,賈作光陸續創作了100多個蒙古族舞蹈作品。對於舞蹈創作,他始終奉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方法。他說:「我是在黨的培養下,在老同志的扶持下成長起來的,要為人民而舞。」他用一生熱愛的舞蹈藝術實踐體現著對黨、對人民的熾熱情感,他的舞蹈藝術生涯始終是和人民的、祖國的、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被譽為「人民舞蹈家」。
「中國舞蹈究竟怎麼走,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條道路。我認為,賈作光是這條道路的先驅者、拓荒者、領路人,《鄂爾多斯舞》就是其中標志性的作品。」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認為,無論是舞蹈界人士還是內蒙古人民,都對賈作光充滿愛戴,這也是因為他一輩子都在踐行「為人民而舞」。「賈作光老師是得到人民承認的藝術家,他創作的舞蹈動作,現在被當做蒙古族的傳統舞蹈動作,這就是證明。」馮雙白說。
「賈作光長期在內蒙古工作和生活,內蒙古人民會把他親切地稱為『我們的賈作光』,把他稱為親人,這是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很難企及和奢求的高度。」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潘志濤說。
3
孫穎與《踏歌》:
開啟民俗舞蹈經典化序幕
▲ 孫穎
▲ 舞蹈《踏歌》
2016年4月29日,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為紀念世界舞蹈日,發行《世界舞蹈日》郵票。郵票由加拿大著名藝術設計師馬斯科欽設計,6張代表不同國家的舞蹈形象中,其中一張描繪著女子「羅衣從風」「長袖交橫」「軼態橫出」「雲轉飄忽」的中國古代舞蹈的形象,正是源於孫穎編創的古典舞蹈作品《踏歌》。
孫穎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教學崗位的創建元老之一,漢唐古典舞創始人,碩士生導師。經過多年不斷地思考、實踐,孫穎將古代舞蹈資源的挖掘與整理同藝術創作相結合,通過對留存於考古文物中的陶俑、畫像石(磚)、壁畫等形象的分析與研究,為古代舞蹈從形式到審美的激活,開拓了嶄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是基於這樣的探索,中國古典舞作品《踏歌》應運而生。
《踏歌》首演於1997年6月,取自孫穎系列作品《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一《炎黃祭》中的一部作品。《踏歌》以魏晉時期江淮女子為形象依據,表現了陽春三月,一群踏青的少女,翠裙拂風,婀娜生姿,在邊舞邊唱中,盡顯女子溫柔婉麗、攜手游春、共沐春風的愜意。該舞蹈在1998年全國首屆荷花杯舞蹈大賽中橫空出世,輕舞飛揚間,獲得「中國古典舞」金獎作品。
孫穎創作的《踏歌》,不拘泥於上世紀80年代「仿古」熱的舞蹈思潮,開啟了「民俗舞蹈經典化」呈現的序幕。該舞蹈生動再現了中國傳統舞,詩、舞、樂三位一體的表現形式,將舞蹈動作、語言、形態、氣韻以及舞者的服裝、造型等融為一體,彰顯出中華傳統舞蹈精神品格和意境內涵的追求。舞蹈傳遞出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那份自信、闊達,愉悅、暢快、灑脫與自在,伴隨著這份無所桎梏而盡情詠歌的真情,超越了時代,讓人們在感受魏晉藝術直指人生真諦的同時,亦能感受當下人心嚮往和精神追求。
自問世以來,《踏歌》不僅成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經典作品,國內舞台經久不衰的佳作,更成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孫穎說,藝術作品一定要經受社會、人民的檢驗。「我絕不鑽進藝術神殿裡面去自我欣賞,因為我的根是在中國歷史之中、在人民之中。」
2021年4月8日《中國文化報》
㈦ 拿荷葉的純舞蹈叫什麼
拿荷葉的純舞蹈叫《荷花舞》廳蠢。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荷花舞》的表演者穿著具有唐朝風格的長裙,群下墜著派伏啟有荷葉盤,盤上四面塵如各有一支亭亭玉立的荷花。
㈧ 第十四屆荷花獎舞蹈比賽時間
第十四屆荷花獎舞蹈比賽於2020年8月21日至8月27日在中國湖南省長沙市舉行。本次比賽共有來自於中國大陸,港澳台,歐美,東南亞,拉美,非洲,大洋洲等國家及地區的近300名舞者參加。
第十四屆荷花獎舞蹈比賽由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舞蹈家協會,湖南省體育局和湖南省文化廳聯合主辦,長沙市體育局和湖南荷花湖文化旅遊集團承辦。本次比賽的主要內容包括國際舞蹈組比賽,國內舞蹈組比賽,舞賀裂蹈研討會,舞蹈學術報告會,藝術節,舞蹈表演會等培瞎等。
本次比賽的主要賽事將包括男女團體,男女雙人及個人賽,以及男女單項團體、四項團體等幾大項。比賽會在評委會的公正審慎評定下,按照國際規則進行,結果具有法律效力,並將設立禪中閉荷花獎、特別榮譽獎、最佳演繹獎、最佳編排獎、最佳演員獎等大獎,以表彰參賽舞者的精湛技藝,提高舞蹈比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