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木蘭花素描

木蘭花素描

發布時間: 2023-04-29 00:47:57

1. 賞析 減字木蘭花納蘭性德

上闋開頭四字便採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一幅緊扣心弦,相愛者偶然相遇,心事卻難以訴說,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遠走的場景。這種神態,恰是人物內心矛盾的真切表達,盡見苦悶之狀。

第二句通過細節描寫寫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帶露的芙蓉一樣搖曳生姿,後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間臉飛紅暈,抖動的玉釵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靜態人物素描。

下闋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難見面,「待將低喚」,可是聲音還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見」。

可如此分開又心存不甘,於是抓緊時間,轉過迴廊,在不顯眼的地方輕叩玉釵。這暗示的舉動,在滿是溫情的心中又深蘊著萬般無奈的凄苦,那是心上不變的暗號,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實有時候,絕了心念,也不是壞事。

這首詞在藝術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寫的成功,塑造了一個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寫肖像,她是那麼可愛,簡直就是一朵帶雨滴的荷花,臉龐羞得泛起紅潮,就更加嫵媚迷人。乍一相逢,機會難得,有多少話要互相訴說,但又怕別人看見,只好匆匆離開。

動作描寫,生動再現了少女輕叩玉釵的舉動,不是輕佻,而是少女內心復雜活動排解矛盾後做出的重大決定,即情定終生。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少女復雜的內心世界。

其次是環境描寫,把人物限定在迴廊的一個典型的環境里,使這場會面更加難忘。就是在這個迴廊里,他們幽情暗結。

也許是初戀使人難以忘懷,在《虞美人》一詞中他寫有「迴廊一寸相思地」;在《紅窗月》中寫有「猶記迴廊影里誓生生」。因此,迴廊也就成為這首詞的一個重要意象。

(1)木蘭花素描擴展閱讀

原文: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清代:納蘭性德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譯文:相逢時你默默不語,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輕顫。容顏嬌羞而紅潤,鳳翹斜插在你的鬟間。

等到想要低聲喚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別人看見。想要一訴離愁,可你已轉過身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闌輕叩。

注釋:芙蓉」又稱為「荷」、「蓮」。象徵義:一是取荷美好形象營造一種雅緻的景象,或寧靜或歡愉;二是取敗荷的形象營造一種衰敗意境,或對逝去光陰嘆惋,或對生活環境破敗惋惜;

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這里則刻畫了一位如荷般美麗、和諧、恬靜的女子。

小暈紅潮:謂臉色微微泛起了紅暈。

鬟(huán):總發也。

鳳翹:古代女子鳳形的頭飾。

直為:只是由於……。

凝情:深細而濃烈的感情。

回闌:曲折的欄干。闌,同「欄」。

2. 求步步驚情中張曉的木蘭花素描原圖

3. 步步驚情木蘭花素描

4. 蘇軾的 《鷓鴣天》和李清照的《減字木蘭花》翻譯

鷓鴣天

作者:蘇軾

時謫黃州

林斷山明竹隱牆1,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現2,照水紅蕖細細香。

鄰舍外,古城旁3。杖藜徐步轉斜陽4。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5。

全部注釋

1.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2.翻空:飛翔在空中。

3.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4.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5.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這首詞作於元豐六年(1083年),時蘇軾在黃州。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後的農村小景。

上闕寫景。開首"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連用林、山、竹、牆、蟬、草、池塘七種典型意象描寫了夏日雨後的景物,給人以密不透風之感。最後以"翻空白鳥"與"照水紅蕖"相對,一個訴諸視覺:"時時現";一個訴諸嗅覺:"細細香"。充滿了詩情畫意。

下闕寫散步。江村小景繪好之後,視角則陡然一轉,步入畫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通過作者的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最後兩句乃點睛之筆,"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詞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則又更進一層,超出世表。

鷓鴣天

【宋】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簡析】
正宜從身披斜陽,杖藜徐步於村舍古城間的遷謫之客心上體會。遠處有明麗的山巒,聳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巔;近處則秀竹叢叢,遮隱了村舍院牆。移步間秋草衰黃、蟬聲喧亂,然後欣喜地發現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飛水天的白鳥之影,聞映照綠漣的紅荷幽香……濃淡相襯的著色,動靜相對的勾勒,給畫面帶來了何其支人的韻致!流連在其中的詞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曠閑。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游賞的歡快、閑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鬱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並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游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游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游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作者】:李清照——《減字木蘭花》
【內容】:

賣花擔上,
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
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
徒要教郎比並看。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注釋】:
一枝春欲放:此指買得一枝將要開放梅花
淚染:眼淚濡濕,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紅色彩霞。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詞作動詞,即插於發中。
徒:只。
比並:放在一起比較。

【賞析】:
此詞,當是李清照年輕時所作,表現女主人對春花的喜愛,對容貌美及愛情的追求。遠用心理描寫、擬人等手法。語言活潑、清新。

5. 木蘭花的素描圖片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幫助一點 點

6. 求一篇宋詞素描,450字左右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②,夢回吹角連營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聲⑤。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⑥,弓如霹靂弦驚⑦。了卻君王天下事⑧,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注釋
陳同甫:陳亮12世紀,字同甫,辛棄疾的好友。富有才華,堅持抗金,終生未仕。為南宋豪放詞派的重要詞人
①破陣子:詞牌名。題目是《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②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夢回:夢醒。吹角:軍隊中吹號角。連營:連接成片的軍營。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頭駿牛,名叫「八百里駁(bò)」。麾(huī)下:指部下將士。麾,古代指軍隊的旗幟。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演奏。塞外聲,反映邊塞征戰的樂曲。
⑥的(di)[二聲]盧:一種烈性快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馬」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霹靂(pī lì):響聲巨大的強烈雷電。
⑧了(liǎo)卻:完成。天下事:指收復中原。
⑨可憐白發生:可惜我已老了。
譯文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博得天下身前死後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發人!
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淳熙十五年(1188)。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上饒帶湖。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辛、陳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復國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詞人。1188年,辛、陳鵝湖之會議論抗金大事,一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寫於鵝湖之會分手之後。
辛棄疾不只是詞人,還是一名愛國武將,他積極主張抗金北伐,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因而不斷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誣陷。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上,被人彈劾罷官。他不得不已在上饒帶湖賦閑家居。陳同甫,名亮,也是主張北伐的愛國志士。與辛棄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經常書信往來,詩詞唱和。
賞析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歷誇(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准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斗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於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鬱頓挫」的典型之作。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另一種評析)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好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後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處。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徵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像人物所處的環境 ,意味無窮。為什麼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後,為什麼不去睡覺,而要「挑燈 」?「挑」亮了「燈 」,為什麼不幹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麼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後 ,仍然不能平靜 ,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夢」了些什麼,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 」。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麼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 。於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 」、「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 ,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 」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 ,《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後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聯系 ,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雲連」的境界。
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彷彿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 ,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戰獲勝 ,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 」。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 ,並沒有產生真正 「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像,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雲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 」,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誰「可憐 」他呢 ?於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同甫是陳亮的字。學者稱為龍川先生。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 》,積極主張抗戰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饒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後辛棄疾寫《賀新郎》詞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後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這一時期寫的。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 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 。《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斗准備、戰斗進行、戰斗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 。「醉里挑燈看劍」一句 ,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賞析3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內容評析]滿懷家國之愁,壯志未酬的詞人在友人縱談離去之後,借酒澆愁愁更愁,他撥亮油燈,抽出寶劍,醉眼朦朧中,恍惚回到當年戰斗的情境。嘹亮的號角吹遍了「連營」,廣闊的土地上,戰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此時鼓瑟齊鳴,反映邊塞生活的軍樂雄壯震天。原來戰士們正在沙場點兵!在詞人的筆下,看似信手拈來的點兵場面,火熱的戰斗激情卻自然噴涌而出。一個「連」字,透出聲勢之豪壯,軍容之整肅。「八百里」、「五十弦」佳對天成,與「吹角連營」相輔相成,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
下片以兩個特寫鏡頭開始:駿馬飛快,箭如霹靂,驚心動魄。馬與箭兩個具典型意義的事物,以色彩鮮明的詞語,寫得歷歷如畫。這一切都是為了「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生前身後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一不躍然紙上,然而一個陡轉——「可憐白發生」!一下從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現實的深淵。全詞至此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於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鬱頓挫」的典型之作
<點評>
辛棄疾的這首投贈之作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作者根據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戰斗經歷和他矢志恢復中原的理想,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在詞里描繪了一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首句「醉里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夢回」以後,寫綿延的兵營中響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下片「馬作的盧飛快」兩句寫自己希望能夠馳騁沙場,沖鋒陷陣。想像著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壯志。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為壯志難酬表示極大的憤慨。前九句寫得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正是對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辛棄疾——《破陣子》 擲地劉郎玉斗
擲地劉郎玉斗①,掛帆西子扁舟②。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③,貂蟬元出兜鏊④。卻笑瀘溪如斗大⑤。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注釋
①擲地劉郎玉斗:指鴻門宴上范增把劉邦獻給他的玉斗置之於地。
②掛帆西子扁舟:指春秋越國的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功成名退,攜西施泛舟五湖而不返的事。
③燕雀豈知鴻鵠:指陳涉年輕時為人佣耕,有一次對同夥說:「苟富貴,勿相忘。」同夥譏諷他,他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事。
④貂蟬:古代皇帝侍從官員帽上的裝飾物。兜鍪:頭盔。
⑤瀘溪:原詞有序,范南伯為張南軒辟宰瀘溪,范南伯遲遲未行。
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勸范南伯要以國事為重,把瀘溪治理好,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作者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宮娥。
注釋
1.四十年:南唐自建國至李煜作此詞,為38年.此處四十年為虛數.
2.鳳閣:別作"鳳闕".鳳閣龍樓指帝王能夠居所.霄漢:天河.
3.玉樹瓊枝:別作瓊枝玉樹",形容樹的美好.煙蘿:形容樹枝葉繁茂,如同籠罩著霧氣.
4.識干戈:經歷戰爭.識,別作"慣".干戈:武器.此處指代戰爭.
5.沈腰潘鬢:沈指沈約,曾有"革帶常應移孔...以此推算,豈能支久"之語.後用沈腰指代人日漸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詩雲:余春秋三十二,始見二毛".後以潘鬢指代中年白發.
6.辭:離開.廟:宗廟,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7.猶奏:別作"獨奏"
8.垂淚:別作"揮淚".
鑒賞
這是李煜降宋之際的詞作. 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餘年,國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樓閣高聳入雲霄,庭內花繁樹茂.這片繁榮的土地,幾曾經歷過戰亂的侵擾.幾句話,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但卻飽含了多少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幾曾識干戈,更抒發了多少自責與悔恨. 下片寫國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幾曾"之句意,筆鋒一疊,而悔恨之意更甚.終有一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里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的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於言表.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
燕子飛來正趕上春社之時,梨花紛飛後即是清明。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白日漸長了,柳絮飄飛 。在採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怪不得昨晚的夢境那麼好,原來是今朝鬥草贏了,不由得臉上生笑。
注釋
①破陣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後,清明前。
③巧笑:美好的笑
④逢迎:相逢
⑤疑怪:詫異,奇怪,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⑥鬥草:一種游戲,也叫"鬥百草"
⑦雙臉:指臉頰.
賞析
賞析一:
在《珠玉詞》中,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作品,具有淳樸的鄉間泥土氣息。上闋寫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黃鵬」、「飛絮」,眾多意象秀美明麗,足見春色之嬌人。下闋寫人物。「巧笑」已聞其聲,見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觀其形。「疑怪」兩句通過觀察者心理活動,用虛筆再現「女伴」的生活細節,將村姑的天真可愛一筆點到,與上闋生氣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諧的畫面美與情韻美。「笑從雙臉生」一句特寫,收束全篇。
賞析二: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朴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一時一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詞篇開頭一句,其精神全在於此。
按民族「花歷」,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穀雨,每五日為一花信,每節應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梨花落後,清明在望。詞人寫時序風物,一絲不苟。當此季節,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在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古有詩雲:「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文學評論家於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此良辰佳節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於詞人筆下:在採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一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怎麼今天這么高興?夜裡做了什麼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鬥草來著,得了彩頭呢!」 「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在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在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