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五期
1. 木蘭詞全文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
(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
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出自:《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
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1)木蘭花五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
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
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
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人物介紹: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2. 納蘭性德《木蘭詞》全文及賞析。
原文: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賞析:此詞描寫了一個為情所傷的女子和傷害她的男子堅決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棄以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典故,通過「秋扇」、「驪山語」、「雨霖鈴」、「比翼連枝」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幽怨、凄楚、悲涼的意境,抒寫了女子被男子拋棄的幽怨之情。
拓展資料:
1、釋義: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2、詩人介紹: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
3. 納蘭性德詩詞木蘭花
1、《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年代: 清 作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2、人生若如只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的這句詞,極盡婉轉傷感之韻味,短短一句勝過千言萬語,人生種種不可言說的復雜滋味都彷彿因這一句而湧上心頭,叫人感慨萬千。
初見,愛恨情愁的開始。剛登場的意氣風發,初相遇的情不自禁,都只開了個頭。大好河山似錦前程,要怎樣去指點激揚?偶然遇見或刻意安排,將有怎樣一段波瀾不驚或銘心刻骨的故事?未知的前方是若隱若現的風景,充滿期待和不期而遇的驚喜。
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的驚鴻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麗畫面,一切都將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鮮狀態,那些躊蹉滿志的初生牛犢總是那麼朝氣蓬勃,那些羞澀的欲言又止有許多種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瑩剔透,像朝陽般明亮燦爛。
果真如此,又怎麼會悲畫扇呢?但流光容易把人拋,又豈止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誰能抵擋光陰的利箭?華年易逝,奼紫嫣紅只付與了斷井殘垣,刻骨銘心只能只歸了風輕雲淡,相看兩不厭產生了審美疲勞,卿卿我我變成了相顧無言。春風十里後來卻是冷月無聲,雄姿英發後來只能遙想當年,仙葩美玉後來成了水月鏡花。
初見時人面桃花的驚艷,來年卻是物是人非的落寞。長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卻變成了馬鬼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輕」。初見時回眸一笑的百媚,已變成此恨綿綿的哀怨!
3、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 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4. 毛澤東的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描繪了在廣昌境內紅軍直下吉安途中,大雪紛飛、滴水成冰,天寒地凍,但紅軍戰士仍然精神抖擻,勇往直前的場面,表現出紅軍戰士具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精神,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是毛澤東創作的近代詞之一,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這首詞創作於毛澤東在吉安陂頭參加會議期間,回憶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軍在廣昌路上的情景,全詞原文如下: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白話文意思是天被雪覆蓋地全白了, 大軍在雪中前進,心情迫切。 頭上是峻嶺, 狂風漫卷紅旗越過關山。 此行將去何方? 贛江畔風雪正迷亂。 命令昨日已下達, 十萬工農武裝就要直取吉安。
(4)木蘭花五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這首詞寫於雪中行軍。1930年1月,彭德懷率紅五軍從湘贛來到贛西並與黃攻略新成立的新六軍對吉安進行包圍。同年1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第二縱隊抵達江西廣昌縣的塘坊,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向廣昌縣城疾進。
月底,與朱德部隊會合,並佔領寧都等縣,繼而向吉水一帶活動。2月6日~9日紅四軍、五軍、六軍及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決定,並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
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現了惡劣的行軍氣候。「漫」、「皆」二字充分寫出了降雪之大。「雪裡行軍情更迫」用自然困難與心情的對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寫出了行軍人內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軍步伐的不斷加快,表現出行軍隊伍對困難的藐視。
在大雪之外還有困難,「高山」、「風」、「大關」都擋在面前。然而「紅旗」意象的出現,展現了紅軍隊伍翻山越嶺的動人畫面。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贛江那邊風雪迷漫,可見雪還在下,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寫得既真實又形象。「命令昨頒」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萬工農下吉安」,作者不僅回答了行軍的目標任務,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為是十萬人爭相進軍,所以要想不落人後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
縱觀全詞,意境壯闊,感情豪放。特別是「行」、「過」、「下」三個動詞的運用,串起了整個事件的開始、經過、結尾,使動詞的獨立性與連貫性達到了高度統一。
5. 木蘭花怎麼畫。
是國畫還是卡通畫還是素描色彩?
國畫的話可以找些參考,圖案或者書的回畫臨摹,自答己畫的話難度比較大。
卡通畫或者隨筆畫比較容易,找個照片改畫成卡通的,抓住花瓣和枝乾的特點,主要就是要抓住特點。
素描畫花最好有點基礎,再找好參考。黑白正確、形沒問題就不會太離譜。
總之,畫之前多看看參考。網路圖案有很多,真實照片和畫都看看,有方向了再下筆
6. 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①,何事秋風悲畫扇②。等閑變卻故人心③,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④,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⑤,比翼連枝當日願!
【注釋】
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講解】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庄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於詞題「擬古決絕詞」後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託了,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輯評】
一、於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推薦你去看看《納蘭詞》裡面全是他的詞
7. 求解析納蘭性德《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作品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譯文
如果相愛永遠像初識,
就不會出現婕妤怨秋扇的舊事。
當薄情郎輕易變心時,
男女的感情中本來就會出現這類事。
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
卻難熬棧道雨聲鈴聲聲聲怨。
現在我身邊的薄倖錦衣郎,
還不如當年唐明皇許過比翼連枝願。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8. 納蘭性德的木蘭詞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代: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譯文: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8)木蘭花五期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
如古辭《白頭吟》、唐元稹《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
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的。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是整首詞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強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裡分量足夠重的話,那麼無論他以後經歷了哪些變故,初見的一剎那,永遠是清晰難以忘懷的。而這個初見,詞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戀的美好記憶中去了。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趨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
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七夕的時候,唐楊二人在華清宮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猶在,馬嵬坡事變一爆發,楊貴妃就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據說後來唐明皇從四川回長安的路上,在棧道上聽到雨中的鈴聲,又勾起了他對楊貴妃的思戀,就寫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鈴》。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句,承接前二句句意,從另一面說明主人公情感之堅貞。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凄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
「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
而這「閨怨」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託。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9. 木蘭花生在那
本段一:花卉木蘭花 【植物名】木蘭花 【學名】Magnolia liliflora Desr. 【別名】木蘭,辛夷,紫玉蘭,木筆 【分類】木蘭科,木蘭屬 【產地】原產我國中部,現在各省區均有栽培. 【形態】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5米。木質有香氣,小枝紫褐色,芽有細毛。單葉,互生,倒卵狀橢圓形;有托葉痕。花兩性,單生,頂生,萼片3,黃綠色、披針形,約為花瓣的1/3長;花瓣6,外面紫紅色,內面近白色;雌雄蕊多數,雌蕊群無柄。果實矩圓形。根肉質。 【性狀】喜光,較耐寒,但不耐旱。要求肥沃砂質土壤,不耐鹼。怕水淹。 【繁殖】雌蕊比雄蕊早熟,自然結實率低,而分櫱性強,多用壓條、分株法繁殖。有時也用播種。分株,春、秋季均可進行,挖出枝條茂密的母株分別栽植,並修剪根系和短截枝條。壓條,選用一二年生枝條,在早春可用堆土法或埋條法繁殖。播種,9月采種,冬季沙藏,翌年春播,播後20-30天發芽。 【栽培】栽培管理簡單,注意防旱防澇,及時施肥。移植可在秋季或早春開花前進行,小苗用泥漿沾漬,大苗必須帶土球。花期前後各施肥1次,以磷鉀肥為主。夏季高溫和秋季乾旱季節,保持土壤濕度。花後和萌芽新枝前,應剪去枯枝、密枝和短截徒長枝。 【用途】木蘭花是著名的早春觀賞花木,早春開花時,滿樹紫紅色花朵,幽姿淑態,別具風情,適用於古典園林中廳前院後配植,也可孤植或散植於小庭院內。花蕾可入葯,稱辛夷。葯用詳細見下文並參見辛夷詞條(辛夷即是此植物的別名,但主要是葯材名)。 本段二:葯物木蘭花 【葯名】:木蘭花 【別名】:辛夷,木筆花、望春花、春花、木蘭、紫玉蘭、白玉蘭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葯木蘭科木蘭屬植物辛夷的花。 【功效】:軟堅散結 【主治】:治魚鯁,骨鯁。 【性味歸經】:酸,溫入肝、脾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 【拉丁名】:原植物辛夷 Magnolia liliflora Desr.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中葯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主為檸檬醛(Citral)、丁香油酚(Eugenol)、1,8- 桉葉素(Cineole)、愛草腦(Chavicol methyl ether);尚含花青素芍葯素(Paeonidin)和矢車菊素(Cyanidin),以及黃酮醇山萘酚(Kaempferol)和槲皮素(Quercetin)等的多種糖甙。 【動植物形態】 1.落葉喬木,高8-12m。樹皮灰色或灰白色,縱裂。小枝較細,帶紫色;頂芽被白色長絹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約0.5-2cm;葉片倒披針狀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長7-15cm,寬2-7.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常一側稍偏斜,全緣,背面沿葉脈疏生絨毛。花先葉開放,單生於枝頂;花杯狀,芳香,直徑約6cm;花被9片,肉質,乳白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長9-10mm,葯隔伸出成短尖頭,花絲紫紅色;雌蕊群圓柱形,長約2cm,花柱直伸。聚合果圓柱形,長4-6cm,常因部分心皮不發育而彎曲。(艹骨)(艹突)果扁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種子成不規則的扁圓形,外種皮肉質,呈深紅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1.5-3m或更高。樹皮淡灰褐色;小枝細長,疏生細長毛,嫩枝密被短柔毛。冬芽橢圓形或長圓形,被棕色有光澤的短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4cm;托葉痕長為葉柄的1/2;葉片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14cm, 寬4-10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麵灰綠色,除沿葉脈疏生絨毛外,余無毛。花與葉同時開放,單生於枝頂,有香氣,呈杯狀,直徑約6cm;花被9片,肉質,乳白色或淡粉紅色至粉紅色,倒披針形或近匙形;雄蕊多數,長約1cm,花絲長約4mm,呈紫紅色,花葯葯隔先端尖呈黃色;雌蕊群橢圓形.雌蕊柄長約5mm.花柱細而彎曲。聚合果長圓柱形,熟時深紅色,木質。種子呈不規則的扁圓形,外種皮肉質,呈紅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3.落葉喬木,高6-10m。樹皮灰白色,近光滑。小枝淡褐色,初時有毛,後變無毛。頂芽卵形,被淡黃色長絹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倒披針形、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6-14cm,寬3-7cm,先端細尖或鈍圓,稀短尾狀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極細短毛,羽狀側脈7-10對。花白色,先葉開放,花梗粗長,直立,長 1-1.5 cm,密被淡黃色長絹毛;花被9,外輪3片較小,膜質,萼片狀,內兩輪白色,基部帶紅色;雄蕊多數,圓柱狀卵形;心皮多數,每心皮有2個胚珠。聚合果圓柱形,長5-8cm,直徑1.8-2.5cm,下垂,幼時綠色,稍帶紫紅色,熟時暗紫黑色,果梗長約1cm,密生黃色長絨毛。花期5-6月,果期8-9月。 本段三:詞牌名 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鍾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庄詞為准。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並入「林鍾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鍾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並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格一(仄韻換韻格)】 【格二(仄韻定格)】 【格三(減字木蘭花)】 【格四(偷聲木蘭花)】 【格五(木蘭花慢)】
10. 木蘭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求全詞註解!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全詞註解: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代 納蘭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10)木蘭花五期擴展閱讀: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創作背景:
這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現在一般認為這個朋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當時另一位詩詞大家顧貞觀。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原名成德,但是納蘭性德這個名字只用了一年就改回了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因為犯了太子的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
他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為詞壇一說而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
他所生活的滿漢融合的時期;他貴族家庭興衰關聯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以及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構成特殊的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