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燈大蘭花
⑴ 安徽花鼓燈里大蘭花 小蘭花的區別
大蘭花是主角蘭花獨舞小花場蘭花 小蘭花是配角蘭花群舞蘭花
小蘭花一般都是小女孩 由於初學不能擔當主角
⑵ 安徽花鼓燈的風格是什麼
楚舞吳風遺韻——花鼓燈的風格韻味是在安徽特有的條件下形成的,源於河南桐柏山區的淮河橫貫安徽北部。盛行花鼓燈的鳳台,是春秋時代的楚地州來邑,都與楚國有關。花鼓燈亦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優長,具有吳歌楚舞的風韻。楚人有尚武、知音、細腰等習俗,花鼓燈中諸多來自武術、武功的技藝,即尚武精深的體現。優美動聽的花鼓歌,富有表現力的鑼鼓伴奏,是知音的民風,而「蘭花」「三道彎」「S」型的動態形象,則是細腰的延伸。既有北方的剛勁古樸,又有南方的靈巧秀麗。
粗獷的農村青年形象——花鼓燈表演中所塑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農村男女青年粗獷而秀麗的形象。粗,說它的表演手法是粗線條的大筆勾勒,而不是工筆的細致描繪。獷,是說它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毫無竭絆約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來,而達到朴實無華的藝術效果。花鼓燈的表演是以男女雙人的對歌、對舞為主,內容主要是表現農村青年的愛情生活,因而充滿了青春活力。然而既是愛情生活,會帶有委婉柔媚的色彩。所以在粗獷的表演中又有溫情細致的處理,從中看到秀麗和含蓄。
武術、戲曲的影響——花鼓燈中的舞蹈動作,大多是從勞動生活中提煉的,而且又從武術、戲曲中吸取營養,在鑼鼓打擊樂的配合下,逐漸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規律。如「掛墊子」,演員掛上「墊子」表演時,必須踮起腳用腳掌踩著木蹺走路,小腿的部分較吃力,膝部比較艮直,走起路來兩腿靠緊,不能竄動,有下沉感,而著地的部分又要扒住地,故而形成一種特殊的「勁」,藝人們叫作「艮勁」,是花鼓燈蘭花動作的主要動律。蘭花使用的摺扇也源於戲曲,成為花鼓燈特有的表演手段和道具。
鑼鼓伴奏帶來的特色——花鼓燈的伴奏音樂是在民間「鑼鼓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鑼鼓會是淮河兩岸農村生活中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人們多在農閑和年節時聚集活動。鑼鼓敲打聲,使空曠的冬季農村充滿生氣,帶來了送舊迎新的熱鬧氣氛,給人以鼓舞,歡欣,給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嚮往。花鼓燈用它來作伴奏,增加了生活氣息和感染力,增添了淮河地區的藝術色彩。好的鼓手不僅帶動樂隊打出各種節奏激發表演,而且自己也常隨著表演者情緒的起伏變化,邊敲奏邊舞,非常活躍。
地區的特點和藝人的流派——花鼓燈植根於農村生活,是自娛性的舞蹈活動中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不同地區的風格和不同藝人的流派。穎上縣的花鼓燈淳樸簡練,姿態穩重,節奏較慢。鳳台縣的表演細膩,著重人物的刻畫,動作活潑優美,花鼓歌唱腔多、音域廣、委婉動聽,伴奏上以鑼為領奏樂器。懷遠縣的舞蹈性強,動作矯健輕捷,風流灑脫,人物性格爽朗,鼓架子的跟鬥技巧高,伴奏上以鼓為領奏。其他也有地區風格,有個人的特點和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