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舞校
A. 中國荷花舞蹈聯盟考級證書國家認可嗎是真的嗎
國內舞蹈考級認證國家承認的,正規的中國舞考級證書有三種,發證單位分別是版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權舞蹈家協會、中國歌劇舞劇院。其它資料顯示還有: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考級(芭蕾舞考級)、中國專業人才庫管理中心、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舞考級、中國民族民間舞考級、中國專業人才庫全國少兒表演考評中國舞考級(芭蕾舞考級)、華彩中國舞考級、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要是國家批准可以面向社會宣傳並參與考級的都是認可的,證書上有印章有官網的!
B. 小荷花舞蹈大賽在南京哪裡舉行
2018年「小荷花舞蹈大賽」將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主辦方為南京愛樂舞蹈學校。
C. 荷花杯舞蹈大賽
第六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決賽10月1日至4日在山西太原舉行。大賽共分普通院校和專業院校兩個組別,共有69件作品經過層層篩選從600多件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就在這些校園舞者在舞台上盡情展現他們幾個月來的排練成果時,大家還發現,擔任本次比賽的評委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
評委明文軍
風格不同,但發現問題的角度相同
和9月29、30日兩天的半決賽不同,決賽階段除舞蹈節目表演外,還增設了「即興表演」的考核,由每支隊伍派一名選手參加——現場抽取表演命題,並在短暫的音樂提示後完成一分鍾左右的即興表演。和很多同類型比賽一樣,這一環節中評委的點評是大家非常關注的部分。
——「你注意到那個粉紅的顏色,迅速換到了淺色的這一面披在身上、開始了造型,抓的相當准確,」
——「缺點在哪兒呢?缺點在這個忐忑不安是在干什麼?你看這個題目,「忐忑不安的期待」,期待是主體,忐忑是限定」
——「我認為整場比賽你的表現還是不錯的。如果你能夠在你的動作當中,再把股民的這種動和靜能抓好,就更好了」
——「因為你沒有穿過高跟鞋,所以你剛才做的一些動作其實是穿高跟鞋時無法做到的,看來平常對生活的觀察還不夠」
這就是擔任本次比賽「即興表演」環節的兩位評委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博士生導師、本次比賽評委會主任)和明文軍(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對選手們進行點評的部分內容。
幾天的決賽下來,大家已經發現了兩位評委迥然不同的語言風格,一位更幽默、一位更嚴格。不過只要選手錶現的好,他們同樣不會吝惜贊美之詞,而在分析不足時,他們又都發現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審題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點在第一天的比賽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先進行的是普通院校組的比賽,很多同學之前可能都沒有接觸過這樣的訓練。再加上又是第一場決賽,大多數同學都還比較緊張」,馮雙白評委分析道。
比如,「第一個沖刺的人」,評委認為選手只注意表現「沖刺」而忽略了「第一個」; 的確,對於很多來自普通院校、沒有太多舞蹈基礎的同學來說,這一環節的考核很容易使他們不知所措:有時候偏偏是男同學要表現「俏媳婦」,女同學要表現「嘎小子」;剛演完現代舞就要立刻變身成「拉車的老黃牛」,剛扭完秧歌則要突然化作「花叢中的蝴蝶」……好在這其中的「不容易」都被兩位評委看在眼裡。
因此當明文軍評委對一位男選手「發脾氣的小妞妞」的即興表演進行點評時,禁不住現場主持人和觀眾的盛情邀請,他走上舞台,親自示範起了該如何做好如「發脾氣的小妞妞」這類反串角色,引來現場陣陣掌聲。
不過比賽結束後,明文軍評委回憶說,作為比賽,這種做法是不太適宜的,不過作為一種交流,為選手、為現場觀眾做一些回答還是可以的,但這畢竟是比賽。而如果是換到課堂上,「那我可以就這個題目展開兩節課、三節課甚至是一個單元
視角不同,但對待工作的態度相同
除即興表演環節的評委外,現場為每件舞蹈作品打分的評委們也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雖然時間和次數都極其有限,但他們或情或理的發言都讓大家感受到了對待評分工作的認真和嚴謹。比如,在2日晚上的比賽中,由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三位同學表演的《孩子,抓住老師的手》是一個和512汶川地震有關的作品,其中就有家在四川的同學,可以說這件作品以極為真實的情感和與所有人產生的強烈共鳴深深的吸引了現場觀眾。
大賽監審組在監審過程中發現,李素華(中國教育學會舞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兼秘書長、副教授)評委打出了9.45的最高分,而凌桂明(國家一級演員、上海市舞蹈家協會主席、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名譽院長、教授)評委則打出了8.90的最低分,因此監審組成員左青(國家一級編導、解放軍藝術學院原副院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教授)提請二位評委分別闡述他們的打分依據。
凌桂明評委首先說,自己上學時在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一點「文藝為政治服務」,所以,在汶川地震發生後不久,就能看到相關的作品產生,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他也能感覺到舞蹈的前半部分,這三名演員在舞蹈技巧、舞台表現上做的都很不錯,「實際上我打的分數也是不低的」;不過,林評委覺得作品後半部分的一些動作還可繼續改進。比如學生在被老師保護下來後,用人工呼吸、擔去塵土等方式來努力挽救老師生命的這些行為在現實搶救中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他認為,學生在這時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哭,但作品卻表現的比較少……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中國舞蹈荷花獎舉辦六屆以來,一直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原則,而這些評委的點評、闡述,或許能做到「管中窺豹」的作用
D. 戴愛蓮《荷花舞》舞蹈種類
荷花舞,是一種社火舞,在慶陽境內頗受群眾喜愛,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慶陽是我國西北地區開發較早的地域之一,也是古老的秦隴文化和農耕文化交融碰撞之地。荷花舞既吸收了甘肅中西部文化,又吸收了關中及陝北文化的藝術養分。由於舞蹈風格清新優雅,動作簡練優美,易學易會,道具美觀,故青年人都喜歡參演,尤其受到農村女青年的歡迎,從而達到自娛自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荷花舞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荷花舞屬集體舞蹈,演員一般都在幾十人以上,最少不下六人,適宜在各種場合表演。
荷花舞起源於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塬上,建國後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荷花舞定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到此采風,將「雲朵子」改編定名為「荷花舞」,在波蘭演出獲金獎。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台,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與此同時,西峰區寨子鄉社火隊依「雲朵子」設計出新的構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內容進行社火演出。90年代慶陽師范學校荷花舞作為校園文化的典型進行設計排練。本世紀初,「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連續三屆排演成500人陣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喝彩。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漢族民間舞蹈,它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也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更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漢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形式分邊歌邊舞和不歌只舞兩類。邊歌邊舞,即在音樂伴奏中輕歌曼舞,舞姿以甩紗帶為主,身段一扭三彎,搖扭相配,頗有風吹蓮葉的輕柔動態。歌詞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調為隴東民間傳統小調「楊燕麥」;不歌只舞,只用舞蹈語言表演,抒發情懷,舞蹈隊列常變幻花樣,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動作要輕松自然,輕捷平穩,用「碎步」,腳跟先著地,腳尖後著地,有前腳著地,後腳跟著虛抬的姿勢,走如舟穿蓮群、飄逸輕柔。演員要年輕漂亮、身段苗條,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輕盈漂轉,美不勝收。
荷花舞的藝術效果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伴著那優美的樂曲,一群少女身著淡黃色大襟上衣,淺綠色褲子,粉紅色筒裙,手挽長長的草綠色紗帶,端莊秀麗,婀娜多姿,幽雅地「坐」在彩燈裝飾的花盤上,踏著輕盈的碎步,手中的紗帶時而拋撒開去,時而收攏在握,那神態和動作美麗俊秀,清逸飄灑,個個如飄飄欲飛的仙女,人人似碧波之中的蓮妹。晚間演出,在燈光的映襯下,會把人帶入一種夢幻般的仙境。
慶陽人喜愛荷花舞,每個重大節日都要表演荷花舞。2002和2003年首屆和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慶陽人又表演了數百人參演的場面宏大的荷花舞,受到了中外賓客的熱烈贊揚,如今中國舞協以荷花舞為標准,設立了中國舞蹈「荷花」獎,成為中國舞蹈最高獎,這無疑是慶陽人的榮耀。
E. 有誰知道小荷風采舞蹈大賽的要不要收參賽費每場比賽的收費標准
我們四川仁壽這邊找人2980,大人如果去就是1580,然後路費我們自己出,我們一共去了30多個孩子,
F. 荷花舞是那個地方的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是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遺俗和農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間荷花舞文化的歷史人文環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享譽世界舞台、載入《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的「荷花舞」就源千這里,慶陽也因此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荷花舞之鄉」。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這種民間舞蹈,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也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隊形變化,它的藝術價值是壯觀中寓柔雅,輕捷中有平穩,所以又稱「地飄兒」、「地遊子」,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表現了農耕民族對主宰降雨的龍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機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隊形表示太平,表達華夏民族文化的心態和靈魂的舞蹈創造,是地方傳統文化對遠古龍、鳳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古文化對地方民俗的滲透。
荷花舞的發源、演變傳承經歷了一個漫長歷史。在群眾中產生了藝術感染和心理共鳴,同時影響擴展到周邊的寧縣、慶城縣、正寧縣等地,方圓幾百里。它的著裝古雅,色彩大紅大綠,足剎黃土地,雲朵齊裸骨,一扭一搖一彎的舞步,油燈忽悠不熄不滅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帶動雲盤、荷花的轉動上,披紗輕飄,甩袖悠然的輕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搖曳,這種獨樹一幟的民間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荷花舞定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到此采風,將「雲朵子」改編定名為「荷花舞」,在波蘭演出獲金獎。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台,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與此同時,西峰區寨子鄉社火隊依「雲朵子」設計出新的構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內容進行社火演出。90年代慶陽師范學校荷花舞作為校園文化的典型進行設計排練。本世紀初,「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連續三屆排演成500人陣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喝彩。
荷花舞起源於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國後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區的社火中,並被改編成500人參與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對周文化在民間的遺傳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對華夏農耕文化滋生的溫文、典雅、優美的藝術形象更具有探索價值。在現代的藝術園地里,輕捷、飄逸、熱烈的舞姿和氣氛更是群眾文化活動保留的舞蹈藝術。
G.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到底怎麼樣
別聽那個人瞎說 貴大藝術學院是1本 那個人在好多地方都發過同樣的話 8成是其他學校的學生來搗亂的
貴州大學還不錯 至少比雲南藝術學院好些 貴州省每年很多商業活動或者政府活動 都會請貴大藝術學院的來演出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出過的明星有
戲劇系的
聶遠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 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
寧靜 (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 記得好像是表演系的)
劉孜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
美術的
我不了解 但確實有很多名人 上次還在報紙上看到 現在忘了 不好意思
舞蹈系
貴大很牛的專業 非常之榜
播音主持 貴陽電視台 和貴州衛視有很多主持人 都是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的
其他不了解
師資力量我只知道表演系和播音主持系的很厲害!超級厲害 在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裡面是公認的 特別是張海玲老師 那個台詞 那個叫榜啊!貴大裡面沒有一個人不佩服她 其他的王老師 賀老師都是很不錯的老師!都是教授級的人物
哦!還有!金竹老師也不錯 她就是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的 經常參加話劇演出 她也是多彩貴州歌唱大賽的主持人
總之只要你來這不是來玩的 你一定會學到東西的
原先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主要是校園環境不太好 位於太慈橋 但是現在貴州省投資34億修建貴州大學 屆時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將會搬遷到貴大新校區 據說2012年搬過去 我在網上都看過貴州大學的視頻了 真漂亮啊 好期待啊 但願快點搬過去
H. 小荷花舞蹈培訓學校怎麼樣
小荷花藝術學校 是由瀘州市江陽區、龍馬潭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於1998年審批的民辦非學歷教育和學前教育綜合學校。
學校開設有舞蹈、跆拳道、美術、英語、作文、數學、音樂等20餘個專業。辦學十餘年來,一直以發展民辦教育爭創一流素質教育品牌為終級辦學目標。學校現有校舍面積1萬2千餘平方米,各學科規范教室(訓練廳)近110間。四個培訓校區和三所幼兒園,以及成人才藝培訓中心。擁有學生近萬人,教職員工100餘人,其中具有大專、本科文化程度教職員工佔全校員工總數的90%。在2007年被四川省民政廳授予「民辦非企業先進單位」稱號,從04年起連續被市教育局評為「辦學先進單位」。目前,小荷花藝術學校為中國跆拳道協會瀘州定點個人考級綬帶單位、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書畫等級考試」瀘州市定點考級單位、四川省藝術職業學校瀘州生源培訓基地。最近被批准為四川省第6屆中小學生藝術人才大賽報名點。
小荷花藝術學校在歷屆省、市級的學生藝術比賽中均名列前矛。在各類專業測試中,優生率達90%,合格率達100%,歷年都有優秀學生在「小荷花」學習後考上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四川音樂學院、四川舞蹈學校等理想重點院校。
小荷花附屬幼兒園是小荷花藝術學校直屬特色藝術幼兒園,被評為市民最喜愛的幼兒園。 隨著學校不斷地發展壯大,各方面的建設也日趨完善。通過開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已打造出了一支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和優秀的教學管理團隊,全面貫徹「讓學生成材、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辦學理念,以「辦藝教名校、煉一流師資、施優秀管理、出豐碩成果」的小荷花辦學精神,以和諧發展為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方向,用更優秀的教學服務讓更多的青少年在小荷花接受更好的素質教育。 如今,小荷花人正意氣風發,在「一城酒香半城荷」的目標上作跨越式的發展,力爭把小荷花打造成一所在川南地區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名校。
I. 建國初期,職業舞蹈教育對於舞蹈專業建設的歷史功績是什麼
60年彈指一揮間,60年舞蹈花絢爛。
20世紀上半葉,由於經歷長期戰亂,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舞蹈,瀕於衰落與失散。除了自宋朝以來被保存容納於戲曲的部分尚有專業演出之外,民間舞蹈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潛存於廣泛的民俗生活之中。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推動社會變革的新浪潮,舞蹈做為一種新文化形態,也更新了觀念開始涌動:二、三十年代黎錦暉等新型的歌舞劇流行於城市;李伯釗在中國蘇區組織起革命的歌舞;三、四十年代吳曉邦掀起新舞蹈運動;戴愛蓮積極對邊疆民間舞蹈的收集與演出;康巴爾汗、賈作光等對少數民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尤其是延安等革命根據地蓬勃的群眾秧歌運動,都在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斗爭的時代洪流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舞蹈藝術踏上了艱苦創業的道路。l949至l966年是當代中國舞蹈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新一代舞蹈工作者意氣風發,掀開了中國舞壇最初的序幕。他們隨著時代的脈搏,奮力反映當時火熱的生活,創作出如《人民勝利萬歲》、《乘風破浪解放海南》、《藏民騎兵隊》、《和平鴿》、《草原上的熱巴》、《豐收之夜》等作品。隨後十年,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題材作品的創作,進入了十分活躍的時期,尤其部隊舞蹈工作者的熱情更為突出。這一時期出現的諸如《艱苦歲月》、《飛奪瀘定橋》、《大刀進行曲》、《狼牙山五壯士》、《羅盛教》、《三千里江山》、《不朽的戰士》、《野營路上》、《夜練》、《洗衣歌》、《豐收歌》等等,都是一批優秀的作品。它們以獨到的構思,高昂真摯的情感和動人的舞蹈形象,熱情地再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斗爭歷史,歌頌了新生祖國的幸福生活。
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對瀕於失傳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了大力的搶救,大批新舞蹈工作者紛紛走向農村、草原、邊寨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在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舞蹈素材中汲取營養。經過l95l年的「紅五月舞蹈大會演」,1953年、l957年的第一、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和1955年的「全國群眾業餘音樂舞蹈會演」之後,一大批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漢族舞蹈,經過整理、編創後從廣場走向舞台,從業余走向專業,以嶄新的面貌先後與觀眾見面。如《紅綢舞》、《腰鼓舞》、《獅子舞》、《龍舞》、《採茶撲蝶》、《花鼓燈》、《荷花舞》、《跑驢》、《花鼓舞》、《大秧歌》、《春到茶山》、《采紅菱》、《花傘舞》、《江南三月》等等。這些舞蹈具有較強的民俗色彩、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濃厚的鄉土氣息,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與此同時,少數民族舞蹈同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蒙古族的《鄂爾多斯》、《擠奶員》、《盅碗舞》,維吾爾族的《打鼓舞》、《盤子舞》、《摘葡萄》,朝鮮族的《扇舞》,傣族的《孔雀舞》,黎族的《草笠舞》,苗族的《苗族青年舞》,彝族的《快樂的羅嗦》、《阿哥追》,回族的《花兒與少年》等等,它們或風格獨特、韻律典雅,或情感粗獷,動律秀美,將少數民族淵遠流長的舞蹈形象,如詩如畫地呈現給中外觀眾。
新中國不僅為舞蹈事業的發展開拓了大道,而且為舞蹈新秀的崛起創造了良機。這一時期,在為數眾多的佼佼者中,脫穎而出並在國內外具有突出影響的是舒巧、斯琴塔日哈、崔美善、張均、趙青、白淑湘、陳愛蓮、阿依吐拉、莫德格瑪和刀美蘭。她們的表演才華與藝術成就在新中國舞蹈事業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顯現著無可替代的藝術魅力。她們的藝術成就在於其對舞蹈事業的真摯熱愛和持之以恆的刻苦努力,她們是新中國第一代舞蹈家中的傑出代表。
中國舞壇「十大名家」的出現,是建國十七年間特有的舞蹈現象,她們光彩照人的藝術成就與藝術造詣,迄今難以逾越。
同時納入舞蹈與戲劇范疇的中國舞劇,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初露端倪,而真正得到繁榮發展,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舞蹈藝術從遠古時期的巫術禮儀到舞劇這一形式的出現,經過了數千年漫長的歷程。商周時的樂舞奴隸,可以說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舞蹈藝人。至秦漢宮廷樂舞盛行,曾出現過詩、歌,樂、舞以及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百戲」,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與東西方舞蹈的大交匯,特別是絲綢之路的通達,為隋唐五代樂舞的鼎盛輝煌奠定了基礎。當時做為宮廷樂舞的《燕樂》,擁有極大的機構,唐玄宗親自開創的樂舞作坊—梨園,竟達五百人之多,足見其當時盛況。宋元之後由於戲曲藝術的興起,舞蹈漸漸融於其中而淡化了獨立的藝術地位,但因此也使舞蹈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舞蹈教育家在實踐中 把舞蹈從戲曲中分離開來,既保留戲曲舞蹈特有的形體動律,又將之動作、技巧、表情、身韻予以發展,成為獨具舞蹈特徵的完整體系即中國古典舞教程,奠定了創立中國新古典抑或民族舞劇的重要基礎。
民族舞劇最初的探索是從舞劇《盜仙草》開始的。在京劇名家的幫助下,舞蹈工作者成功塑造出白娘子的舞蹈形象。《盜仙草》的意義在於它是首部以戲曲舞蹈為基礎創作的新古典舞劇。它與爾後出現的《碧蓮池畔》、《東郭先生》、《海蚌姑娘》、《芙蓉花仙》等脫胎於同名戲曲的作品一道,充分顯示了中國古典舞劇的魅力,為建立中國舞劇這一新的藝術形式,進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實踐。
1957年舞劇《寶蓮燈》的問世,開創了中國舞劇創作的新紀元,並對當時的舞劇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並蒂蓮》、《劉海砍樵》、《石義砍柴》等一批民族舞劇競相登台;革命歷史及現實題材的舞劇如《黃繼光》、《蝶戀花》、《秦嶺游擊隊》、《雁翎隊》、《八女頌》、《剛果河在怒吼》等紛紛上演,舞劇創作出觀了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同時,少數民族題材舞劇亦有可喜的收獲。像黎族的《五朵紅雲》、蒙古族的《烏蘭保》、彝族的《涼山巨變》等,都是最早以舞劇形式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成功作品。這些舞劇將色彩絢麗的少數民族舞蹈與戲劇內容有機結合,使許多少數民族舞蹈轉化為戲劇性的舞蹈形象並獨具一格。
在建國十周年慶祝活動前後,三部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民族舞劇引起中外觀眾的廣泛矚目。《魚美人》以華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和強大的演員陣容,令中國舞劇舞台斑斕奪目。它在借鑒歐洲芭蕾舞劇的藝術形式和結構方法上的偏重,特別是劇情的設置與中國傳統的戲曲模式明顯不同,其中的《蛇舞》、《珊瑚舞》等流傳廣泛並在國際比賽中獲獎。《雷峰塔》是繼《寶蓮燈》之後又一部大型民族舞劇。它濃郁的氣氛渲染、精心的意境營造、鮮明的人物刻畫,不僅凸顯出舞劇的重要特徵,而且使舞劇充滿詩情畫意,給予觀眾由衷的審美愉悅。《小刀會》,明顯拓寬了舞劇創作的道路。它以傳統戲曲舞蹈為基礎卻不受其束縛,廣泛吸收中國民間舞和武術但予以創新,特別是對武打的設計超脫程式化的表演進行了創造性變革。《小刀會》因充滿陽剛之美並富於中國氣派而獨樹一幟,使其成為中國舞劇的代表作之一。
簡言之,建國十七年的中國舞劇,沖破了戲曲舞蹈的樊籬,與民間舞蹈相結合,融入傳統的以及國外的各種藝術手段,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但是其間所表現出的深受戲曲化的結構方式影響和編導手法雷同的局限性,也逐漸受到美學思想的挑戰。盡管如此,這一時期仍不失為一個民族舞劇人才輩出、創作活躍和碩果累累的時代。
源於義大利、形成於法國的歐洲古典芭蕾 以其嚴謹規范的科學訓練、高度的形體技巧和優雅華貴的氣質,被譽為人類藝術皇冠上的一顆璀燦明珠。建國後芭蕾藝術完整、系統地進入中國,始於1954年前蘇聯芭蕾專家的到來和北京舞蹈學校的建立。l957年該校師生排演了德貝瓦爾的芭蕾舞劇《無益的謹慎》,是中國舞台上首部完整上演的歐洲古典芭蕾劇目。1958年,世界著名芭蕾舞劇《天鵝湖》在北京隆重上演.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反響,它標志著中國芭蕾藝術發展的新紀元,成為當時中國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之後,年經的中國芭蕾藝術工作者又連續排演了世界芭蕾名著《海俠》和《吉賽爾》以及《西班牙女兒》、《巴黎聖母院》、《淚泉》,體現了年輕的中國芭蕾舞編導獨立創造的才華。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劇團1964年演出的《紅色娘子軍》,是第一部中國芭蕾舞劇。它採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首次塑造了吳瓊花、洪常青等栩栩如生的芭蕾舞當代人物形象。上海舞蹈學校蒞年演出的根據同名歌劇改編的《白毛女》,同樣是中國芭蕾舞劇的新收獲。這個在我國人民中家喻戶曉的故事,被成功地以芭蕾形式再現舞台,濃厚的鄉土氣和激昂的斗爭場面,使舞劇頗具時代風采。
與此同時,中國舞蹈界對東方舞的學習、研究和演出也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東方舞」的大概念不囿於地緣上的劃分,它實際涵蓋了亞.非、拉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舞蹈。周恩來總理親自倡導成立的東方歌舞團,一方面向各國人民介紹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努力學習和表演亞非拉美的民族民間舞蹈。《拍球舞》(印度)、《八木小調》(日本)、《贊王歌》(尼泊爾)、《百花園中的仙女》(柬埔寨)、《古典雙人舞》(緬甸)、《罐舞》(斯里蘭卡)等受到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當年東方歌舞團嚴謹莊重的藝術作風和獨一無二的演出風格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被譽為「東方之花」。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中國舞蹈進程中輝煌壯麗的一章。這部為慶祝建國十五周年而創作的史詩,以豪邁恢弘的氣勢和波瀾壯闊的場景,形象描繪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英雄業績,給人以無盡的想像和力量。《東方紅》中的舞蹈如《葵花向太陽》的壯美,《飛奪天險》的高超,《情深意長》的靈秀,《游擊戰》的輕捷以及《偉大的節日》中色彩斑斕的團結歡樂氣氛等等,都為這部史詩增添著絢麗的光芒。它的成功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成為中國音樂舞蹈史上的里程碑。
1949—1966年,受到黨和國家關懷與重視的中國舞蹈藝術得到迅速發展。其秉承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民族民間的豐田沃土裡紮根、開花、結果;同時也以其民族精神的博大和進取,包容並吸納著人類一切優秀文化的豐碩果實。這一時期,舞蹈工作者鍥而不舍,以辛勤的汗水澆開了數以萬計的舞蹈之花,奠定了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基礎,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卓越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