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描寫荷花
❶ 屈原在《離騷》中用荷葉和蓮花作比,表現自己美好情操的名句是什麼
屈原在《離騷》中用荷葉和蓮花作比,表現自己美好情操的名句是: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專以屬為裳。
在千古第一詩人屈原的代表作 《離騷》中有這樣的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詩人為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要穿上用蓮花做成的香氣馥郁的衣服。在這里,蓮花這一形象,不僅象徵著詩人高潔的品質和美好的修養,而且表現了詩人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像以及《離騷》這首不朽傑作的浪漫主義特色。
❷ 宋代張繼光的蓮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剛需公蓮花表達詞怎麼意思感情,這是一種古老的詞語。
❸ 描寫花的古詩(全詩)
一、梅花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二、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三、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作者】杜甫【朝代】唐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
黃四娘家周圍的小路旁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鮮花把枝條都壓得低垂了。蝴蝶在花叢中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在花間不斷歡唱。
四、鷓鴣天·桂花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譯文
淡黃色的桂花,並不鮮艷,但體態輕盈。於幽靜之處,不惹人注意,只留給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紅碧顏色。桂花色淡香濃,應屬最好的。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遲開的菊花感到害羞。桂花是秋天裡百花之首,天經地義。可憾屈原對桂花不太了解,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贊美那麼多花,為什麼沒有提到桂花呢?
五、紫薇花
【作者】杜牧【朝代】唐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譯文
傍晚的秋露洗凈了花枝,爛漫的花朵占盡了天時。春風桃李繁華早就不再,艷陽伴我從暮春到秋日。
❹ ⑴古代文人常借荷花表明高潔的志趣,屈原《離騷》中「,」兩句便是如此
古代文人常借荷花表明高潔的志趣,屈原《離騷》中「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兩 句便是如此。
❺ 荷花又名是什麼
荷花,又名蓮花。在古人詩文中,荷花也叫芙蕖、水芝、水華、玉環、芙蓉、澤芝。從古至今版,荷花就是文人喜權愛、描寫的對象,《詩經》、《離騷》就有了詠荷的詩句。古人喜愛荷花,常把它當作美的化身,屈原就曾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的詩句)又有人感慨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譽其為「花之君子」。
❻ 離騷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養品行
《離騷》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養自己的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內裳。意思是:我要把菱葉裁剪容成上衣,我並用荷花把下裳織就。暗指詩人要的是如同蓮花般潔身自好的修養。和特立獨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並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徵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徵著政治斗爭的雙方。
❼ 如何理解「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我並用荷花把下裳織就。沒有人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內心真正馥郁芳柔。
「芰荷」和「芙蓉」暗指詩人期望國富民強的政治思想,暗指詩人潔身自好的操守以及暗指詩人特立獨行的個性。「高余冠」「長余佩」意在反省自己走過的路後,詩人沒有畏懼邪惡,而是更加堅定了走自己路的決心。
出處:先秦屈原所作的《離騷》。
原文節選: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譯文: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我並用荷花把下裳織就。沒有人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內心真正馥郁芳柔。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帶增得長悠悠。雖然芳潔污垢混雜一起,只有純潔品質不會腐朽。我忽然回頭啊縱目遠望,我將游觀四面遙遠地方。
(7)離騷描寫荷花擴展閱讀
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理想的實現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像,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❽ 屈原在離騷中描寫自己用荷葉做衣裙表現高潔品格的名句是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內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容。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就是說「裁剪荷葉製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製成下裳。
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
讓我的切雲冠高高聳起,讓我的佩飾長長垂地。
內在芳香與外表光澤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質量沒有毀棄。」
❾ 《離騷》中屈原高唱什麼以蓮花之高潔象徵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不改初心
《離騷》中屈原高唱什麼以蓮花之高潔象徵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不改初心?
制芰版荷以為衣兮,權集芙蓉以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潔與美好 )
《離騷》的意象體系分為三類:社會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話界的意象群。課文中的意象體系多為第一、二類,即主要以「香草美人」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達自己高潔的胸懷、美好的心靈。
此外,屈原善於運用打比方來說理。
本文摘自《網路文庫》
❿ 秋末冬初去公園,看到殘敗的荷花池和殘敗的菊花,想到了詩句什麼
殘敗的荷花可以用《踏莎行·楊柳回塘》形容
踏莎行·楊柳回塘
【宋】賀鑄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踏莎行·楊柳回塘》是北宋詞人賀鑄的詞作。這首詞是詠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詞的上闋描畫了一個詳和而恬靜的池塘。而荷花卻生長在池塘僻靜處,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無人欣賞,無人愛慕,飽含零落的凄苦。詞人通過美人的自嗟自嘆,也暗露了自己年華的虛度。下闋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風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爭艷的春天開放,寧願盛開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諧的統一。
白話譯文
楊柳圍繞著曲折的池塘,偏僻的水渠旁,又厚又密的浮萍,擋住了采蓮的姑娘。沒有蜜蜂和蝴蝶,來傾慕我幽幽的芳香。荷花漸漸地衰老,結一顆芳心苦澀。
潮水帶著夕陽,涌進荷塘,行雲夾著雨點,無情地打在荷花上。隨風搖曳的她呀,像是向騷人訴說哀腸:當年不肯在春天開放,如今卻在無端地在秋風中受盡凄涼。
文學賞析
此詞全篇詠寫荷花,借物言情,暗中以荷花自況。詩人詠物,很少止於描寫物態,多半有所寄託。因為在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可以類比,情感可以相通,人們可以利用聯想,由此及彼,發抒文外之意。所以從《詩經》、《楚辭》以來,就有比興的表現方式。詞也不在例外。
此詞起兩句寫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於迂迴曲折之處的池塘。「別浦」,不當行路要沖之處的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另外的所在謂之別,如別墅、別業、別館)回塘、別浦,在這里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就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塘;就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浦。荷花在回塘、別浦,就暗示了她處於不容易被人發現,因而也不容易為人愛慕的環境之中。「楊柳」、「鴛鴦」,用來陪襯荷花。楊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綠一紅,著色鮮艷。鴛鴦是水中飛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來常在一處,一向被合用來作裝飾圖案,或繪入圖畫。用鴛鴦來陪襯荷花之美麗,非常自然。
第三句由荷花的美麗轉入她不幸的命運。古代詩人常以花開當折,比喻女子年長當嫁,男子學成當仕,故無名氏所歌《金縷衣》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而荷花長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蓮舟前往採摘,如王昌齡《采蓮曲》所寫:「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蓮舟的行駛就困難了。這當然只是一種設想,而這種設想,則是從王維《皇甫岳雲溪雜題·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復開」來,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見采由於蓮舟之不來,蓮舟之不來由於綠萍之斷路,來比喻自己之不見用由於被人汲引之難,被人汲引之難由於仕途之有礙。托喻非常委婉。
第四句再作一個比譬。荷花既生長於回塘、別浦,蓮舟又被綠萍遮斷,不能前來採摘,那麼能飛的蜂與蝶該是可以來的吧。然而不幸的是,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愛慕,斷然不來。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斷然不來,比在上位者對自己的全不欣賞。
歇拍承上兩譬作結。蓮舟不來,蜂蝶不慕,則美而且香的荷花,終於只有自開自落而已。「紅衣脫盡」,是指花瓣飄零;「芳心苦」,是指蓮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說,是設想其盛時虛過,旋即凋敗;在自己方面說,則是雖然有德有才,卻不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終於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將花比人,處處雙關,而毫無牽強之跡。
過片推開一層,於情中布景。「返照」二句,所寫仍是回塘、別浦之景色。落日的余輝,返照在盪漾的水波之上,迎接著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雲,則帶著一陣或幾點微雨,灑向荷塘。這兩句不僅本身寫得生動,而且還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間,自開自落,為時已久,屢經朝暮,飽歷陰晴,而始終無人知道,無人採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也遭遇過多少世事滄桑、人情冷暖。這樣寫景,就同時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依依」一句,顯然是從李白《淥水曲》「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變化而來。但指明「語」的對象為騷人,則比李詩的含義為豐富、深刻。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正因為屈原曾設想採集荷花(芙蓉也是荷花,見王逸《注》)製作衣裳,以象徵自己的芳潔,所以詞中才也設想荷花於蓮舟不來,蜂蝶不慕,自開自落的情況之下,要將滿腔心事,告訴騷人。但此事究屬想像,故用一「似」字,與李詩用「欲」字同,顯得虛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離騷經〉章句序》中曾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從這以後,香草、美女、賢士就成為三位一體了。在這首詞中,作者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顯,而結尾兩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樣也將這三者連串了起來。
「當年」兩句,以文言,是想像中荷花對騷人所傾吐的言語;以意言,則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為一了。「當年不肯嫁春風」,是反用張先的《一叢花令》「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看即知,而荷花之開,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確切。春天本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時候,詩人既以花之開於春季,比作嫁給春風,則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風」,就含有她具有一種不願意和其它的花一樣地爭妍取憐那樣一種高潔的、孤芳自賞的性格的意思在內。這是寫荷花的身分,同時也就是在寫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當年不嫁,雖然是由於自己不肯,而紅衣盡脫,芳心獨苦,豈不是反而沒由來地被秋風耽誤了嗎?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於自己性格與社會風習的矛盾沖突,以致始終仕路崎嶇,沉淪下僚的感嘆。南唐中主《浣溪沙》雲:「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均《離騷》句。)這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是敏感地察覺到了這個偏安小國的君主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發出的嘆息的。晏幾道的《蝶戀花》詠荷花一首,可能是為小蓮而作。其上、下片結句「照影弄妝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華主」和「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與這首詞「無端卻被秋風誤」和「紅衣脫盡芳心苦」的用筆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參照。
由於古代詩人習慣於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義、出處之節,以美女之不肯輕易嫁人比賢士之不肯隨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擇夫過嚴而遲遲不能結婚以致耽誤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賢士之因擇主、擇官過嚴而遲遲不能任職以致耽誤了建立功業的機會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杜甫《秦州見敕目薛、畢遷官》:「喚人看腰?,不嫁惜娉婷。」陳師道《長歌行》:「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當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後生。說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雖立意措詞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處之節。這首詞則通體以荷花為比,更為含蓄。
作者在詞中隱然將荷花比作一位幽潔貞靜、身世飄零的女子,藉以抒發才士淪落不遇的感慨。《宋史》「雖要權傾一時,少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人以為近俠。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這些記載,對於理解此詞的深意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