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蘭花藝術家
① 豫劇起源簡介
豫劇起源簡介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2006年,國家文化部門統計的國有專業豫劇團體數量為167個,是全國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下面是我分享的豫劇起源簡介,一起來看一下吧。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直到1947年秋,開封、蘭州、西安三地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
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正式更名為「豫劇」。標志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也標志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
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劇的前身,兩者的概念不盡相同。
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陝西、甘肅、新疆、台灣等十幾個省區,是我國最有影響的劇種之一。
在聲腔上,豫劇屬梆子腔系,豫劇劃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 ;流行於豫東南的稱「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建國後,在楊蘭春等的領導下, 對豫劇四大地域流派唱腔進行了綜合吸收和大幅改革,運用科學的發音,融入了歌劇元素,形成了「現代流派」,又稱「現代戲流派」。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起源
豫劇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河南梆子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清朝時期
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
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蘭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河南梆子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戲,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
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凌雲志》、《義烈風》、《霄壤恨》、《滌恥血》、《三拂袖》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1936年,常香玉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演編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
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河南梆子的影響和流行地區。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河南梆子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正式更名為「豫劇」。標志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也標志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
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後來解體為現在的省一、二、三團),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逐漸形成各大豫劇流派,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這次匯演有著重大意義,從藝術和影響力上確立了常香玉為首的、常陳崔馬閻五大旦角流派。1990年後又舉行了「93十大名旦」的評選和舉辦了中國豫劇藝術節,同時豫劇從河南周邊向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傳播,最盛時北到黑龍江,南到貴州,包括西藏等省、區、市都有專業劇團的分布。據1984年統計,豫劇專業劇團數量達到239個,業余劇團總量則在7千個以上,成為梆子腔大家族最有生命力的一支。
進入21世紀,豫劇事業在新一代領軍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屢次獲得國內國際大獎,並且多次出國演出,使豫劇又有了新的發展。
台灣豫劇
豫劇做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在台灣得到大力發揚,但該政時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豫劇環境受到影響。
1950年陸軍政戰文工體系在高雄鳳山排出台灣第1批豫劇公演。
1951年中華民國空軍成立以毛蘭花為核心的業余豫劇團(大鵬豫劇隊)。
中華民國空軍業余豫劇團開辦了台灣史上第1個豫劇科班:中華民國空軍業余豫劇團學生班(大鵬豫劇隊學生班),招收第1期學生8人,第2期學生4人,第3期學生8人後停辦。
中華民國陸軍有黃龍豫劇隊、虎賁豫劇隊、捷豹豫劇隊,1962年整並成立陸光豫劇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有飛馬豫劇隊;聯勤有四四豫劇團。
1959年開辦的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學生班是台灣史上維持最久的豫劇科班(後來改成國立國光劇藝實驗學校豫劇科),停辦前共培養出9期學生。
台灣第3個豫劇科班是還沒有培養出畢業生就隨劇隊停辦的中華民國陸軍陸光豫劇隊學生班(在讀生轉到飛馬豫劇隊學生班)。
1965年起台灣軍方政戰體系開始逐個解散各軍種的豫劇團隊,空軍業余豫劇團1966年在屏東走進歷史(聯勤四四豫劇團已先散班),1971年陸光豫劇隊解散,只有1965年獲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蔣經國下令特別照顧(時任副隊長張岫雲越級向小蔣力爭,小蔣定調後,張在1968年退休)的飛馬豫劇隊留下。
1973年台灣最後1個民營豫劇團:鳳麟豫劇團散班(此前還有1個民營的捷音豫曲團已經先散了),從此台灣只有公營的飛馬豫劇隊1個豫劇戲班,1990年代中期,台灣軍方決定不再經營戲曲劇隊,1996年1月1日飛馬豫劇隊從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移到中華民國教育部下,改成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它就是現在的國營台灣豫劇團(2008年3月6日脫離國光劇團獨立,同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下)。
豫劇藝術特點
唱腔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朴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祥符調
祥符調發源於古都開封,是豫劇的母調。為標準的中州音韻,是最正宗的豫劇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流傳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凈多用疙瘩腔,風格清新典雅、悠揚婉轉。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陳素真、馬雙枝、李景萼、閻立品、桑振君、張岫雲、宋桂玲、王秀蘭、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張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醜行有牛得草、高興旺等。
豫西調
豫西調(西府調),發源於洛陽。 聲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凈丑多用真嗓,真嗓後挫下壓;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蘭田、毛蘭花、蘇蘭芳、湯蘭香等;老生有三張一周、賈寶須、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順等。
豫東調
豫東調發源於商丘。慷慨激昂,粗獷豪邁。咬字較重,弦高。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等特點,真假嗓結合使用,男聲粗獷豪邁,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楊啟超、劉新民、劉忠河、索文化、洪先禮、謝慶軍等;小生有趙義庭、黃儒秀等;武生有李國范等;旦行有馬金鳳、花桂榮、王潤枝、司鳳英、陳玉英、張秀蘭、黃愛菊、張衛華、董芙蓉等;凈行(花臉)有李斯忠、吳心平等。
沙河調
沙河調(本地梆)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稱梆子劇、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紅臉)有顧錫軒等;小生有劉法印、張三旺等;武生有曹彥章等;旦行有劉玉梅、安金鳳、徐梅蘭等。
行當劃分
豫劇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的結構組成。
四生即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
四花臉即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
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武戲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
服飾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妝容
豫劇「濃墨重彩」的妝容,不論生旦凈末丑何種角色,他們一律都用油彩上妝,而且畫得很濃很濃。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線快挑到了耳根;櫻桃嘴,都是那麼一點點。生角畫的各有不同,各種各樣的臉譜更是五花八門,惟妙惟肖。
表演
豫劇的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和閨門旦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綉鞋,再整衣裳角」。小生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樂器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粹庭與陳素真把板胡引進豫劇舞台,並進行了細微的改良,此後板胡就成為了豫劇的主弦。
50年代後,一般的文場逐漸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墜胡、古箏等。還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
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回龍】、【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板】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② 豫劇起源的故事
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
清朝時期,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
民國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
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的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知名演員李劍雲、閻彩雲、林黛雲、時倩雲、賈碧雲並稱五大乾旦。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辛亥革命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和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參加演出。豫劇進入茶社演唱之後,與早已進入茶社的二簧(京劇)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局面。
民國十九年(1930年),豫劇五大流派逐鹿開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別是知識分子改革家的參與,使之豫劇吸收各派之長相互學習競爭,開創了豫劇大繁榮時期。這種融合後的豫劇聲腔隨即又影響各地。這也為1950年豫劇在全國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樊粹庭在開封創辦豫聲劇院。
(2)聶蘭花藝術家擴展閱讀:
解放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職業豫劇表演團體在大陸相繼成立,新編曲目、劇目大量出現。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為「豫劇」,國家攝制了大量的舞台藝術紀錄電影片、電視片,保存紀錄了許多藝術家和劇團的表演藝術。
1951年,台灣空軍成立以毛蘭花為核心的業余豫劇團。該業余豫劇團開辦了台灣史上第1個豫劇科班:台灣地區空軍業余豫劇團學生班,招收第1期學生8人,第2期學生4人,第3期學生8人後停辦。台灣地區陸軍有黃龍豫劇隊、虎賁豫劇隊、捷豹豫劇隊。
參考資料:
網路--豫劇
③ 2019中國書畫春晚遼寧歌手王菲獻唱哈達是在哪裡舉行的
2019中國書畫春晚遼寧歌手王菲獻唱哈達是北京星光影視園錄制的。查詢相關網站資料後顯示,王菲曾以書畫春晚簽約歌手的身份參加了CCTV的大型晚會《2019中國書畫春晚榜樣人物大拜年》,並演唱了歌曲《哈達》,2019中國書畫春晚晚會是在亞洲最大的影視製作基地北京星光影視園進行錄制。而且中國著名的書畫家梅麗瓊、張坤、徐明華、余劍宇、李兆順、徐榮生、李鳳蘭、吳殿堂、邱章根、聶蘭花、叢澤智、徐惠琴、張義、彭彩虹、張順培、何子平、邱春林等人均在場。
④ 豫劇起源簡介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直到1947年秋,開封、蘭州、西安三地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
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正式更名為「豫劇」。標志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也標志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
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劇的前身,兩者的概念不盡相同。
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陝西、甘肅、新疆、台灣等十幾個省區,是我國最有影響的劇種之一。
在聲腔上,豫劇屬梆子腔系,豫劇劃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 ;流行於豫東南的稱「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建國後,在楊蘭春等的領導下, 對豫劇四大地域流派唱腔進行了綜合吸收和大幅改革,運用科學的發音,融入了歌劇元素,形成了「現代流派」,又稱「現代戲流派」。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起源
豫劇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河南梆子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清朝時期
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
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蘭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河南梆子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戲,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
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凌雲志》、《義烈風》、《霄壤恨》、《滌恥血》、《三拂袖》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1936年,常香玉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演編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
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河南梆子的影響和流行地區。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河南梆子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正式更名為「豫劇」。標志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也標志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
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後來解體為現在的省一、二、三團),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逐漸形成各大豫劇流派,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這次匯演有著重大意義,從藝術和影響力上確立了常香玉為首的、常陳崔馬閻五大旦角流派。1990年後又舉行了「93十大名旦」的評選和舉辦了中國豫劇藝術節,同時豫劇從河南周邊向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傳播,最盛時北到黑龍江,南到貴州,包括西藏等省、區、市都有專業劇團的分布。據1984年統計,豫劇專業劇團數量達到239個,業余劇團總量則在7千個以上,成為梆子腔大家族最有生命力的一支。
進入21世紀,豫劇事業在新一代領軍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屢次獲得國內國際大獎,並且多次出國演出,使豫劇又有了新的發展。
台灣豫劇
豫劇做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在台灣得到大力發揚,但該政時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豫劇環境受到影響。
1950年陸軍政戰文工體系在高雄鳳山排出台灣第1批豫劇公演。
1951年中華民國空軍成立以毛蘭花為核心的業余豫劇團(大鵬豫劇隊)。
中華民國空軍業余豫劇團開辦了台灣史上第1個豫劇科班:中華民國空軍業余豫劇團學生班(大鵬豫劇隊學生班),招收第1期學生8人,第2期學生4人,第3期學生8人後停辦。
中華民國陸軍有黃龍豫劇隊、虎賁豫劇隊、捷豹豫劇隊,1962年整並成立陸光豫劇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有飛馬豫劇隊;聯勤有四四豫劇團。
1959年開辦的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學生班是台灣史上維持最久的豫劇科班(後來改成國立國光劇藝實驗學校豫劇科),停辦前共培養出9期學生。
台灣第3個豫劇科班是還沒有培養出畢業生就隨劇隊停辦的中華民國陸軍陸光豫劇隊學生班(在讀生轉到飛馬豫劇隊學生班)。
1965年起台灣軍方政戰體系開始逐個解散各軍種的豫劇團隊,空軍業余豫劇團1966年在屏東走進歷史(聯勤四四豫劇團已先散班),1971年陸光豫劇隊解散,只有1965年獲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蔣經國下令特別照顧(時任副隊長張岫雲越級向小蔣力爭,小蔣定調後,張在1968年退休)的飛馬豫劇隊留下。
1973年台灣最後1個民營豫劇團:鳳麟豫劇團散班(此前還有1個民營的捷音豫曲團已經先散了),從此台灣只有公營的飛馬豫劇隊1個豫劇戲班,1990年代中期,台灣軍方決定不再經營戲曲劇隊,1996年1月1日飛馬豫劇隊從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移到中華民國教育部下,改成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它就是現在的國營台灣豫劇團(2008年3月6日脫離國光劇團獨立,同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