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荷花深處
1. 誰知道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江鷗鶴」的整首詞順便說下這首詞之大意…
這首詞是李清照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的大概意思是:經常能記起在西邊的亭子里,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喝醉了都不知道回家的路。情志道之處,夜晚駕著小船回家,一下子到了荷花的深處,想劃船回去,卻驚起了很多的鷗鷺
2.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盡興以後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全詩如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2)誤入荷花深處擴展閱讀: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
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全詞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3.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意思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什麼意思
1、意思是:盡興以後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
2、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全詩如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4. 誰知道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江鷗鶴」的整首詞順便說下這首詞之大意…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里,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游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劃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里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劃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里需要重復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里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里是怎麼劃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復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劃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ōulù]」,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里,戛[jiá]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像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5. 「誤入藕花深處」出自哪裡
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一、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二、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5)誤入荷花深處擴展閱讀:
李清照本首小令起句「常」字點明是曾經的游覽經歷,雖然發生於昨日,彷彿又剛游歷一番,足見此次游歷令李清照印象深刻。「溪亭」交待游記之地,「日暮」當為截取的當日游歷的一個片斷,也暗示李清照在此地觀景的時間之長。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寥寥數語,似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
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無窮。這首《如夢令》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尺幅雖短卻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6. 爭渡爭渡誤入藕花深處是哪首詩
宋代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遊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奮力把船劃出去呀!奮力把船劃出去!劃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台。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奮力把船劃出去。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7. 「誤入藕花深處」的作者是誰
誤入藕花深處」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李清照。
8.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句話的意思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出自宋代詩人李清照的古詩詞作品《如夢令》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1、興盡:游興得到滿足。
2、誤:不小心。
3、藕花:荷花。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迷醉那種快樂而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但是卻錯誤地劃進了蓮花塘的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卻驚得這滿灘的白鷗和白鷺都飛起來了。
9. 「誤入藕花深處」出自哪裡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1、譯文一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2、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3、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4、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台。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爭(zen),怎樣才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10.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是什麼意思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翻譯為: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該句子出自宋代李清照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全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