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建盞荷花

建盞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9-15 10:31:43

『壹』 九龍窯瓷器的瓷器時期

根據窯址的堆積狀況及其工藝技術因素考察,松溪唐宋瓷器的發展,大體的劃分為前後兩期。
1. 第一期 相當晚唐五代時期
此期產品以青釉器為主,兼有少量褐釉器。
胎釉特徵
瓷器胎骨呈灰色,碗、碟、杯類器形體較輕薄,壺、罐、缽類器厚重。釉水呈灰綠、灰黃二色,釉層很薄,器物施釉均不及底。還有少量褐黃等釉色。從器物質量觀察,由於胎釉中含鐵分較多而且火候不足,致胎體易碎,釉麵灰暗無光澤,多開細冰裂紋,釉層剝落現象較為嚴重。
造型特徵
典型器有敞口碗、花口碗、花口碟、斂口缽、盤口壺、四系罐、矮足杯、雙層燈盞、箕形硯、瓜楞執壺等。輪製成型,圓器碗、碟多撇口,琢器壺、罐類內里及底足拼接痕跡明顯。部分器物仿金屬器皿。底足有實足、圈足,外撇情形常見。
裝飾特徵
大部分素麵,少數刻劃簡單纖細的卷雲紋,不少器身帶有仿金屬器皿的壓印直道凹紋,還有花口,或凸起的雙直線狀印紋。
裝燒工藝特徵
燒成方法是使用托座墊底器物重疊裝置,明火焙燒。器物底部往往遺留4-8個支釘痕跡。釉面不甚潔凈,常見沙粒和灰燼疵點。
年代推斷
上述器物中,敞口碗、撇口碗、盤口壺是福建南安豐州、漳浦劉坂等晚唐墓葬中習見的造型;花口碗與江西景德鎮窯五代花口大足碗、江蘇南京南唐二陵葵瓣口碗相似;斂口缽與浙江江山天寶二年墓缽近似;矮足杯、執壺、硯等也和浙江餘姚、紹興等唐五代至北宋越窯遺址出土的同類器形形制一致。
綜合上述推斷,本期瓷窯生產大約興盛於晚唐五代,下限可能延續至北宋初年。
2. 第二期 相當於北宋早中期
產品有青釉、褐釉兩路,種類比較復雜。
胎釉特徵
瓷器胎骨呈淺灰或灰色,質量較前期堅致,釉層仍較薄,施釉多不及底,少量滿釉,有流釉現象。釉色可分為青、褐兩大類,青釉呈青灰或淡青色,褐釉多呈醬黃色,少數是純黑色。
造型特徵
典型器有撇口碗、敞口碗、直口碗、帶流缽、敞口盤、直口盤、雙耳罐、五管燈缽、瓜楞執壺、喇叭口瓶、高足杯等。碗、盤類底足較高,執壺較前期形體瘦長變為豐滿,腹部鼓圓。仍承襲以往造型工藝。
裝飾特徵
器形裝飾仍以素麵居多,少量刻劃的直線、弧形蓖線、雲氣、卷草、花卉或壓印的蓮瓣瓜棱直條紋,裝飾仍較簡朴。
裝燒工藝特徵
燒成發放仍以托座迭燒為主,不過,除了支釘承托以外,碗類器中內底出現澀圈,大約是使用墊圈或直接迭燒的痕跡。
年代推斷
上述器物中,青釉撇口碗、敞口碗、直口碗的造型見於浙江龍泉北宋山頭窯;敞口盤見於紹興上灶官山晚唐五代越窯;五管燈盞與浙江上虞縣窯寺前五代官窯燈盞相近似;雙耳罐、缽則與江西九江太平興國八年墓土的同類器物相似。青釉和褐釉高足杯則與江西吉州窯的北宋Ⅱ式高足杯造型相同;褐釉瓶的造型與景德鎮窯北宋影青瓶相似。
因此考證,本期瓷窯興盛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下限可能延續至北宋晚期。
3. 第三期 北宋晚期至南宋時期
此期是松溪窯發展的鼎盛階段,規模大,質量較好,數量多,工藝技術凸現鮮明個性特色。產品以青釉器為主,兼燒部分黑釉器。
A. 青釉器
胎釉特徵
胎體多呈淺灰和灰色,也有灰白、深灰或灰黃色。灰白、淺灰的胎體比較堅硬細致。灰黃、深灰的胎體,較為疏鬆,屬火候不足所致。
釉水呈色有青黃、黃綠、青灰、灰青、黃褐諸色。以青黃色多見,是該窯主要標准色。青綠則是該窯最成功的呈色,明凈而透亮,富於強烈的玻璃質感。黃褐色的一類,釉層中或濃或淡,多見細小的氣泡或沙眼。各色釉層皆勻薄,胎釉結合緊密,釉面一般都比較光滑。器物轉折處則凝聚厚釉,使釉層的厚薄發生有規則的變化,增加了明暗反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襯託了圖案的裝飾效果。部分釉層中分布細密的冰裂痕跡。除底足足根及內里露胎外,滿釉的情形常見,更有部分裹足底足濺釉的狀況。
造型特徵
器物成型,共同特徵是口沿較輕薄,腹部至足部則轉為厚重。採用輪制方法成型,故器外口沿、腹部至足部均見修坯旋轉時的弦紋痕跡,一般腹部的輪旋紋較稀疏,甚至圓滑無紋路,口沿與腹足連接處弦紋則較明顯。器內底則旋挖成一周淺環狀紋路。
底足根部風行內外分別斜切的作法,所以足根中部往往呈現微微隆起的脊棱或略帶一定的弧度,俗稱「泥鰍背」。與此同時,也有一刀平切或略向內斜切的作法,屬於這種作法的圈足則顯示出規整的特徵。圈足在挖淺過程中收刀時內底往往留下蒂狀或臍狀的旋坯痕跡。當然也有挖足較平整的,但數量不多。
裝飾特徵
器物除素麵外,普遍地施行刻劃花裝飾,兼有部分模印裝飾。刻劃花裝飾,有布局繁密的雙面刻劃花,見於碗、盤諸式器形。內里中央呈團花式,有菊花、萱草、荷蓮、草葉;器壁通常劃分2~4個區面,分別刻劃主題圖案荷蓮、萱草、蕉葉、蔓草、草葉、嬰戲等,或同向、或相向連續構圖。花卉、草葉一般呈纏枝或折枝式。近口沿處則以一道或數道弦紋盤旋,共同構成富於層次分明的完整圖案。內底和內里主題圖案之間的空白處,填補以之字形篦點紋或多道弧線的篦梳紋,使層次分明的空間平添了幾分飽滿的格調。器外壁相應刻劃摺扇形長短斜向直線,有數道長短直線為一組,或以蓮瓣紋為一周,圍繞器表,勻稱分布,與器里裝飾互相呼應,相輔相成,呈現一派氣息富麗的裝飾景象。
布局較為疏朗的單面刻劃花裝飾,一般見於碗、碟內里,主題圖案題材與構圖風格與雙面刻劃花的內里雷同。也有見於碗、爐外壁的,刻劃一周蓮瓣紋,蓮瓣較瘦削,瓣面填劃蓖線紋,略似浮雕工藝的裝飾效果。
模印的技法,僅見於盤內底,團花式紋樣,有秋菊、牡丹以及陽文「吉」、「張」等銘文,並與內外壁的刻劃紋樣相結合,由於盤器形體高大,內外刻劃時又作上下兩層布局,認真細致,獨具匠心。
從刻劃技法看,刻的工具應是金屬或是竹製刀具,紋樣痕跡犀利深刻,線條舒暢;劃的工具可能是竹木或骨角質製成,或刺點或刷劃,淺顯纖細,點線均勻。技術都極自然嫻熟,得心應手,一氣呵成。看似草率,但不失生動活潑,反映了民間工匠率真而浪漫的創作藝術。
裝燒工藝特點
此期普遍使用匣缽裝燒,基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使用凹底匣缽,入窯時將匣缽倒置,一個匣缽一般裝器坯2至3件,用支釘承托器底,依次重疊將匣缽復迭,此法燒成的器物內底往往遺留支釘痕跡。也有一個匣缽裝置1件盤的情形,器坯底部間以環形墊餅。另一種是使用凸底匣缽,入窯時1個匣缽裝器坯1件,用墊餅承托器底,然後依次相迭,稱匣缽仰燒法,此法燒成的器物僅底露胎。從窯址堆積狀況來看,以前一類型佔大多數。此外,托座迭燒法仍保留。由於迭燒的緣故,器物的內底或底足的根部,往往遺留4~6個支釘的痕跡。窯具中還發現有轆轤轉盤車上的軸頂帽和擋箍,表明輪制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以致器物成型比較規范化,品種較少而批量較大。
本期底典型器有侈口、撇口大盤,侈口、撇口、斂口、敞口中小型碗,撇口碟、燈盤、三足爐、高足杯等,它們都是松溪窯最具代表性意義的產品。以下就產品數量最多的盤、碗、碟類器物進行詳細描述,以深入考察其鮮明特徵的具體內涵。
盤類,形體碩大而厚重,分三式
Ⅰ式,撇口尖唇,深腹弧壁,內底寬平,矮圈足。內底刻團花,有五瓣狀,花面填篦線紋;十瓣狀輪旋式,瓣面亦填篦線紋;折枝萱草式,外填篦點紋。內壁刻劃纏枝卷草間填刺密集之字形篦點紋。纏枝卷草以四分布局,從上向下,兩兩相對,與內底團花共同構成完整圖案。外壁皆滿飾摺扇形斜直線條紋。較完整的一件,通高8厘米,足高0.6厘米,足徑8厘米,復原口徑26厘米。
Ⅱ式,口沿略外折尖唇,深腹圓壁豐滿,內收成平底,圈足。內底印陽文牡丹或「吉」字,內外壁皆飾卷草篦線紋。較完整的一件,復原口徑24厘米、通高9.3厘米,足高0.8厘米,足徑7.4厘米。
Ⅲ式,口沿皆殘,深腹圓壁,內底寬平,圈足極矮淺。內底一圈內淺印折枝菊花或水鴨圖,紋飾模糊;另一種則刻劃折枝萱草花。內壁布置4~5束水草,由下向上繪制,同向圍繞,纏綿一派,葉面充滿篦線。外壁刻劃相應的水草篦線或斜直線條圖案。內外刻劃的線條均舒展大方,圓轉酣暢。較大的1件,殘高6厘米,足高0.5厘米,足徑7.4厘米、
撇口碗,形體挺拔而俊秀,分二式
Ⅰ式,口沿向外侈折,小圓唇,深腹斜弧壁,內平底,圈足。內底刻劃三葉小草間填篦線紋。外壁飾摺扇形斜直線紋。口徑17.2~18.8厘米,通高7.6~8.4厘米,足高0.8~1.0厘米,足徑5.5~6.8厘米、
Ⅱ式,口沿微向外侈張,小圓唇或尖唇,淺腹弧壁,內平底,圈足。外壁皆素麵。內壁刻劃4束草花紋,每束草花作單向或對向排列;也有內壁刻劃4個極其簡朴練達的嬰戲圖案。口徑15~15.2厘米,通高6.8~7.4厘米,足高0.8~1.0厘米,足徑4.9~5.0厘米。
侈口碗,形體墩實而穩定。器形較小,口沿侈張,小圓唇或尖唇,深腹圓壁,內底較寬平,圈足,內壁刻劃5支相連接的蕉葉紋,或簡化為5道相等距的雙直線棱紋。外壁刻蓮瓣間填篦線紋,蓮瓣稍顯瘦削,或作數組線條紋。口徑12.6厘米,通高5.5~5.8厘米,足高0.8~1.0厘米,足徑4.2厘米。
斂口碗,形體端莊而豐滿,分二式。
Ⅰ式,口沿微內斂,小圓唇或尖唇,深腹斜弧壁收成小平底,圈足。雙面刻劃花,有兩種形態。一種內底素麵,有的遺留四個支釘痕跡,內壁刻劃卷草間加之字形篦點紋;外壁以6~8道長短直線為一組,圍繞腹壁間隔排列。口徑16.8~20厘米,通高6~7厘米,足高0.6~0.8厘米,足徑4.8~5.2厘米。
另一種內底為團花,呈旋渦式菊花,內壁刻劃對稱的纏枝蓮花,滿填之字形篦點紋;外壁刻劃摺扇線條,或有與五道橫向線紋相交的圖案。口徑19厘米,通高1.0厘米,足徑5.6厘米。此外,還採集到此類碗底殘片,一種內底到X形間填篦線圖案,內壁為勾連花草,一種內底作四瓣團花圖案。
Ⅱ式,斂口,深腹圓壁,內里飾弧形卷草篦線圖案,外壁刻劃斜直線條紋。口徑16厘米,通高6.3厘米,足高0.4厘米,足徑5.0厘米。
敞口碗,形體瘦削而峻峭。
器形較小,敞口小圓唇,淺腹斜壁微有弧度,內底凹下小圓圈狀。一種內外素麵或內壁刻劃雙層旋轉弧線形狀的團花,間填橫向篦線紋;口徑11.4厘米,通高3.8厘米,足高0.6厘米,足徑3.8厘米。另一種敞口外撇,內壁刻劃卷草篦點紋,外壁刻劃數組線條紋。口徑13厘米,通高3.8厘米,足高0.6厘米,足徑4.0厘米。
碟,形體扁矮而飄逸,分二式
Ⅰ式,撇口尖唇,淺腹底部內折成寬平底,小圈足。外壁皆素麵,內底刻劃折枝花卉,有三種形態:一種作萱草花,花外填四組之字形篦點紋;一種作瘦瓣形的蓮花,花朵略似蟹爪狀,圈內滿填之字形篦線紋;一種作折枝荷花,有的上部一朵圓碩,兩側伸出橄欖形花瓣,底部莖桿下是寬闊的側面荷葉,呈山字形,花面及葉面間填篦狀弧線紋,這種碟的內壁布置等距離的雙直線棱紋,構圖相當完美。口徑14~15厘米,通高3.6~3.8厘米,足高0.6~1.0厘米,足徑4.4~4.5厘米。
Ⅱ式,撇口小圓唇,淺腹寬平底,小圈足。外壁素麵,內壁滿刻卷草篦線紋。口徑15厘米,通高0.8厘米,足高0.8厘米,足徑5.0厘米。
B. 黑釉器
胎釉特徵
胎骨呈淺灰、灰、灰黑色,前兩者較為細致,後者含有少量細紗而顯得粗糙。器物多厚重堅實。釉水呈黑、黑褐、褐色,釉層較薄與與胎體密貼,口沿至腹部釉色多一致,有的口沿則略淡一些。釉水器內滿釉,器外則覆蓋至腹部底2/3以下。腹底部及足部多露胎。有器物在腹底部由於流淌的釉水稀薄,則呈現出局部鐵銹色,使釉面形成兩種不同的色調。
造型特徵
器物亦採用輪製成型,有器物在腹底部一周遺留跳刀痕,腹底與足部交接處往往向內一刀平切或斜切,削去多餘的坯泥,致使腹底部保留一道明顯的棱脊痕跡,並形成平肩或坡面。足牆豎直或微外撇,足根多有斜切,挖足矮淺乃至近似實足,足底遺留旋坯痕跡。典型器形有束口碗、撇口碗、盞托等。
裝飾特徵
不事裝飾,而依賴窯內燒成時所產生的窯變兔毫花紋,不過數量較少或不甚明顯。
裝燒工藝特徵
一般與青釉器一起置於匣缽內相迭同窯燒成,故器內外底遺留4~6個支釘痕跡。同時也採用凸底匣缽以墊餅相隔單件仰置燒成,採用此法裝燒的器物質量優良。
年代判斷
回場窯青釉產品,基本特徵是厚胎薄釉,以青黃、黃褐、青綠、青灰釉為特色,流行雙面刻劃花,紋飾較繁雜。此類工藝特徵與龍泉窯北宋中期至南宋早中期的作品風格相類似。例如斂口碗與龍泉金村窯址第三層出土的雙面刻花殘碗、刻花殘盤,形制紋飾皆相同,該窯發掘報告作者認為其年代相當北宋中期。金村窯址第二層相當南宋早中期,出土的雙面刻花I型一、二、四、八式碗,Ⅲ型I式碗,在回場窯皆有類似產品。回場窯的雙面刻劃花斂口碗、撇口碗、侈口碗、內里刻花敞口碗、撇口碟,雙面刻花盤,與龍泉龍東BY22、Y13、Y15、Y24北宋期至南宋早中期產品造型紋飾也多是有相一致的工藝技術風格。
本省順昌縣大坪場宋墓出土有2件青黃釉刻花碗。1件為斂口碗,胎灰色,釉透明呈茶黃色,有冰裂紋,碗內刻花草葉篦點紋,碗外略呈弧形的直楞紋。通高6.2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4.8厘米。另一件為侈口碗,灰胎,釉透明而呈茶色,有冰裂紋。碗內劃卷草篦點紋,線條流暢;碗外飾輻射線條紋。通高6.4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4.5厘米。窯中出土的銅錢,最晚是北宋神宗時期的元豐通寶。可以認定,這兩件碗應當出自回場窯。年代在北宋晚期。
回場窯中,碗、盤、碟外壁裝飾中壓印變體菊瓣直道凹紋的,盤的內底模印團花或「吉」字類銘文的,則年代相對較晚,當在南宋晚期,而高足杯則已接近元代形制。
綜合上述特徵,本期的年代上下限則起至北宋中期,晚至南宋晚期及元代初年,其基本的隆盛年代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
與周邊窯口的關系
1、與浙江青瓷窯場的關系浙江是我國古代青瓷的主要發祥地,晚唐五代至北宋中期前是越窯的鼎盛時期。北宋以後越窯衰弱,繼承越窯傳統的龍泉窯代之而起,至南宋時期,形成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兩路,更加興旺發達。白胎青瓷以粉青、梅子青稱著,黑胎青瓷則以仿官的哥窯特徵聞名。越窯、龍泉窯的高超技藝對 我國南方青瓷產生巨大影響,以致形成廣泛的青瓷窯系統,聲名享譽海內外。松溪縣與浙江是緊鄰,瓷業也應運而起,並與越窯、龍泉窯一脈相承是很自然的事情。從歷史政區的沿革看,唐代以前,松溪本福建建安縣地,五代初屬吳越,為浙江處州東鄉地,尋屬閩國,立松原鎮,宋開寶末改曰松溪縣,仍屬建州。古代松溪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冶煉、制陶、竹木等工匠很多來自浙江,至今境內仍有不少「浙江師傅」傳技授藝。可以斷言,松溪縣的唐宋瓷窯,應該就是越窯和龍泉的支派。從前文考證的瓷窯堆積狀況及其產品的形制特徵看,晚唐至北宋中期,主要受越窯影響,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則受龍泉窯的影響,與越窯的消長和龍泉窯的興起趨勢相一致。
松溪窯晚唐五代產品,質量不如越窯,易於分辨其差異之處。而宋代產品則與龍泉窯關系極為密切。
回場窯無論胎釉、成型、裝燒工藝,都可以在龍泉窯址中找到相類似的共同特徵,上述分析比較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這里,再舉兩類很典型的例證。
一是青瓷中所少見的局部窯變產品。回場窯的碗、碟類器中發現有2件,龍泉金鍾灣窯址也出土有幾件,同是釉汁混濁呈天藍乳白色調,表明二者之間在釉水配方成份和燒成技術工藝方面存在相同因素。產生乳濁效果的原因,是龍泉瓷燒釉用的草木灰,都含有磷酸鹽,為乳濁劑的主要成份。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注意到當草木灰(或窯汗)與窯爐中紅熱的窯壁或窯具直接接觸時,有時會產生藍白色的花斑和流紋。這是因為磷酸鹽(磷酸亞鐵或磷酸鈣)高溫分解產生許多顯微氣泡,促進了液相分離所致。而這種現象,目前為止在福建其它窯址罕見。
二是器物裝飾中的多種裝飾紋樣。嬰戲紋是宋代南北瓷窯流行的裝飾題材之一,耀州窯、定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系皆用,構圖以童子戲花最多,嬰孩個個肌體豐滿,體態活潑惹人喜愛,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龍泉窯嬰戲圖案的作品目前發現數量尚屬少數。浙江杭州北大橋宋墓曾出土有1件龍泉窯青瓷嬰戲蓮花紋碗早罕見的精美之作,約當南宋早中期。龍泉金村窯址出土的1例青瓷大碗Ⅰ型六式碗,「內壁滿飾篦紋,間飾草葉、荷花」。報告所寫的「草葉」,實誤,應訂正為嬰戲圖案。該碗內壁刻花的3個嬰孩形象,用寥寥數筆勾勒,圓頭前傾,兩手分別上下擺動,短身,雙足後卷,猶如漫畫手法,故不易辨認。3個嬰孩分別間隔1朵荷花,刻花也極簡練,構圖疏朗而傳神。松溪回場窯址的嬰戲紋碗,目前已發現2例,1例為侈口碗,內壁刻花3個嬰孩,作回首張望狀,其間分別布置折拔蓮花,碗內底為團花。另1件碗底嬰戲圖則更臻至簡朴而誇張。均與龍泉窯漫畫式的寫意手法相類似,說明畫風是一脈相承的。
再如,在一類曾經被認為是「閑花野草」的植物花卉圖案,李知宴先生在發掘整理標本過程中,結合實地考察,發現當地農民非常熟悉龍泉青瓷上的這些花紋。一種團形圖案,群眾稱為「浮田萍」,在龍泉山區水田、水塘里長得極多,農民用它作綠肥。有一種五瓣形的野草,群眾稱為「芋菜」,是一種苦菜,可以吃,也可以喂豬。正常年景一般人不會去吃,飢荒年代人們就采來充飢。另一種五瓣形的花卉,群眾稱為「扎菜」,是一種中草葯,可以治蚊蟲叮咬、消腫。這些花卉內容是當地群眾接觸較多,與人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東西,可以給人們帶來幫助,也成為制瓷工匠創作的源頭活水和審美取向,洋溢著濃郁飽滿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情調,同樣是回場青瓷產品上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與紋樣。
朱柏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概述》一書中指出:「龍泉窯址廣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龍泉、慶元、雲和、景寧、麗水、遂昌、松陽、縉雲、武義、青田、永嘉、文成、泰順等十多個縣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縣。現在已經發現各時期的龍泉瓷窯址500多外,形成一個窯場眾多,分布范圍很廣的資窯體系。」這里所說的福建浦城、松溪窯,即浦城碗窯背和松溪回場窯,顯然,它們是龍泉窯的分支。龍泉窯系窯址眾多,其產品質量不盡一致,大體可劃分為精緻、比較精緻、比較粗糙、粗糙4種類型。前兩種分布於龍泉縣為中心的中心區域,後兩種則屬於浙江南部及福建的地方類型。從總體風格上觀察,回場窯應在比較粗糙的類型之中,與浙江南部的同類窯址難分伯仲,福建地區的其他窯口則多屬於粗糙的一類。因此,回場窯可視為宋元時期龍泉窯工藝技術傳播影響福建地區的中介形態。
從總體特徵上看,回場窯與龍泉窯存在較多的共性特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胎釉方面。二者都有灰胎,但龍泉窯灰白胎多,回場窯灰白胎少。南宋時期龍泉窯又有白胎、黑胎,釉層增厚,由石灰釉改進為石灰鹼釉,由一次施釉改進成為多次施釉,出現了薄胎厚釉,出現具有玉質滋潤的粉青、梅子青成功色澤,具有紫口鐵足的特徵。還包含了部分仿官窯的開冰裂紋的作品。回場窯則更多地保留了北宋龍泉窯厚胎薄釉的形製作風。
造型方面。回場窯器物品種不如龍泉窯豐富,前後均以日用飲食用途的碗、盤、碟類圓器為大宗。龍泉窯還有藝術類的高雅作品,如仿青銅或仿玉器之類的陳設器以及各種人物、動物的雕塑藝術品,在回場窯中基本未見。器物底足的處理,龍泉窯一般較規整,回場窯比較草率的情形見多。
裝飾方面。回場窯大量地使用刻花技法,紋樣題材皆源自龍泉窯,兼有部分模印紋飾。但龍泉窯在南宋時期採用薄胎厚釉之後,青色顯著提高,裝飾上不宜再用刻花及篦紋,因為胎薄,刻花易於破裂,釉厚,篦紋難於顯露。而回場窯由於繼續厚胎薄釉,則仍就風行刻劃花及篦紋裝飾。龍泉窯南宋中晚期流行的剔刻中脊隆起的蓮瓣紋和堆貼雙魚紋,目前為止皆未在回場窯產品中發現。此外,龍泉窯的堆貼、雕塑以及元代釉下點彩裝飾技術,亦基本未見於回場窯。
裝燒工藝方面。回場窯與龍泉窯一樣,都採用龍窯及匣缽裝燒方法,但回場窯的匣缽僅有凹底、凸底兩種形制,而且匣缽復迭和托座迭燒的情形居多,以至不少產品器底遺留支釘痕跡,這種狀況,在南宋龍泉窯已大大改觀。2.與福建地區其它青瓷窯的關系
入宋以後,全國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偏移東南,加以海外貿易活動日益繁榮,福建地區的陶瓷製造業如雨後春筍,窯場林立。青釉、青白釉、黑釉各色瓷器產品層出不窮。龍泉窯工藝技術流風所及,松溪以外,閩北的浦城、建陽、南平;閩東南的連江,福清、莆田、閩南的泉州、南安、同安、漳浦等窯也都成批量燒成青瓷器皿。
就整體的形製作風上來說,福建的這些青瓷窯址,它們都沿襲了龍泉窯厚胎薄釉的一路,風行刻劃花裝飾,釉料、造型、裝飾等工藝帶有滯後性。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大量使用的刻劃花圖案中的蓖紋技法。這種技法,是用梳狀器在坯體未乾時刺劃而成,其形式有刺的連續點紋與劃的平行線紋。它是一種很古老的原始裝飾方法,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上。進入宋代,由於技法的簡便易行,又重新成為時尚。不過,它已經演變為刻劃花主題圖案中的輔助性裝飾技法,刻花用平刃或斜刃刀具,劃花用針狀或簽狀工具,刻劃往往互相結合,故稱為刻劃花。宋代此法盛行,越窯以纖細見長,耀州窯以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圖案飽滿稱最,景德鎮窯則具所謂半刀泥特徵,龍泉器的刻劃花,線條現有犀利斜直,亦有圓柔流暢的作風,不失生動活潑的瀟灑態勢。刻劃花加蓖紋,在龍泉窯、景德鎮窯瓷器中南宋中期以前多見,其後蓖紋則基本不用。福建青瓷刻劃花加蓖紋的裝飾直接仿效於龍泉窯,但延續較長,這種滯後性乃至形成一種濃郁的地方特色。
就各個窯口的狀況來看,由於各地地產瓷土的成份不同以及製作、裝燒工藝的差異,各窯口又具各相應的個性特徵。其中,松溪回場窯與浦城碗窯皆窯青瓷雷同性多,應歸納為考古類型學劃分的一個類型,它們與龍泉窯的關系最為密切,燒造年代較早,更多地保留了龍泉窯早期青瓷的作風,可視為龍泉窯與福建青瓷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
與福建其他青瓷窯口相比較,回場窯的瓷胎較多緻密,底足處理較規整,釉水施作多覆蓋至足牆乃及裹足,呈色較深沉。其它窯口瓷胎較粗糙,氣孔、裂隙、沙粒及跳刀痕時有出現,底足處理草率情形常見,足端寬窄不一,內底不甚平整。釉水普遍施半釉,呈色有較清淡的,也有略似混濁的。裝飾方面,回場窯的雙面刻劃花,較繁密富麗,其它窯口則較多趨向簡朴,隨意性多。在裝燒工藝上,龍泉窯創制的凹底匣缽復迭法,為回場窯所繼承,也為其它窯口所沿用,同時也採用凸底匣缽正置仰燒和托座迭燒法。回場窯迭燒器在內外底遺留支釘痕跡底情形,少見於其它窯口。其它窯口在實行迭燒時,多在器內刮釉一周然後相重疊,故內底見有澀圈痕跡。此類情形少見於回場窯。至於各個窯口的個性特徵,應從各個窯口的產品工藝具體情況去全面鑒定之。3、與閩浙黑釉瓷窯的關系
松溪窯在北宋時期受建窯影響而兼燒黑釉碗盞,但是該窯北宋或者更早一些的褐色黑釉器,形制風格都於建窯迥然相異,明顯地屬於另外一個系統。從工藝上看,黑釉與青釉皆以鐵為呈色劑,黑釉是從青釉派生出來的。從歷史上看,早在東漢時期地浙江省上虞、寧波等地即開始生產黑釉瓷器,至東晉時期德清窯的黑釉瓷器已經相當成熟,唐代的越窯青瓷器也有褐色點彩的工藝。因此,可以推測,松溪窯早期的黑釉器工藝技術同樣可能來源於浙江方面。在該窯的堆積中,黑釉與青釉具有共存關系,證實是同一窯爐燒成的,表明制瓷工藝已經掌握了不同釉料的配方或者裝燒窯位的差異技術,使瓷器呈現不同的色調。
在宋代鬥茶風盛行和建窯燒成美麗微妙茶碗而備受推崇之前,黑釉陶瓷一般只是作為民間的日用粗器而不被重視。建窯的燒成,同樣可以追溯到北宋早期,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陶轂的《清異錄》,謂「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1977年夏在建窯蘆花坪遺址中,發現北宋龍窯基址迭壓於晚唐五代青黃釉瓷器及窯具堆積層上,說明建窯早期也是燒造青瓷器的。1991----1992年建窯遺址考古發掘中,又發現晚唐五代時期的醬釉罐和五代北宋初年的黑釉盞等。說明建窯早期也燒造過醬釉和黑釉器。與松溪窯早期燒造青釉、褐釉器情形相類似。
由松溪早期黑釉瓷器燒成技藝的考證,結合建窯早期燒造歷史,也許能夠得上這樣一種啟示:建盞的燒成也經歷了一個生產發展過程,其技藝可能淵源於浙江的越窯青瓷系統,然後在宋代加以改進而最早獨創出兔毫裝飾的窯變來。工藝發展史上,必然的發展中往往產生出偶然的技術和成就,這也是一種客觀規律。
松溪窯的仿建窯碗盞作品,與建窯也存在一定差異。
回場的黑釉碗、灰、灰黑色,形體厚重與建窯器相近,建窯的黑釉器或釉水普掛垂流,回場窯則施多薄釉。器物的口沿,建窯器多呈赭石的鐵銹色;回場器則呈茶褐色,器內多黑、黑褐或褐色,褐色兔毫紋不如建窯常見,青蘭色的優美兔毫紋更為罕見。在造型方面,回場窯主要仿建窯的束口碗類型,其中有相類似的,也有發生褪變的,如口沿外壁的一圈內凹束斂變為斂口,內壁則保留有一周凸圈。成型工藝方面,回場器腹外底有跳刀痕,與足部連接處往往遺留修坯時的向內平切時的稜角,底足不夠工整,反映輪制工藝不如建窯熟練嚴謹。

『貳』 外國博物館珍藏著哪些我國的珍貴文物今晚用

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珍藏著許多舉世無雙的中國文物。她在外國博物館以無比高貴的姿態,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言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象。下面簡略介紹如下:
一、亞洲
日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最大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內設有「東洋館」,整個二樓五個展室都陳列中國古代美術品,其中不少是陶瓷,從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後的陶瓷等,應有盡有。比如,該館珍藏古建盞,產自閩建陽市水吉,是鎮館之寶。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館內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
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車,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了「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展覽。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不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從全國搜集後,匯集展覽,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趨。其中有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的瓷器等。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1萬余件珍貴文物,定期輪換站出、展出。京都國立博物館本身,也是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陳列著大量的龍泉青瓷。銘記有「顧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龍泉匠師顧仕成一件直徑約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內。
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窯的四耳青瓷葯壺,高8寸7分,直徑4寸5分,曾為天皇所使用。當這一稀罕的寶物在1939年於奈良市博物館公開陳列時,前往參觀的人群如山如海。
伊朗:伊朗阿特別爾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東的阿德比爾鎮。1611年曾將珍貴的1600多件中國陶瓷獻給神廟,現歸德黑蘭考古博物館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達20餘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龍泉瓷、景德鎮印花白釉小足器、藍、黃、醬釉及各時期青花瓷、鬥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館。
土耳其:托普卡比宮收藏的陶瓷約1萬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產的,僅浙江元龍泉青瓷就有1500餘件。其中大盤、碟子、碗等器皿質量異常精妙絕倫,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約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為數不多,據說總共不過300件左右,但僅在這里就集中了8O余件。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碩大、通體滿繪、色澤艷麗濃翠,堪稱世界之最,為國內出土器罕見。如80厘米的葫蘆瓶就有二個。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種震撼力,當你第一次看到它時會都被迫得往後退。這些元青花從纏枝牡丹、龍鳳麒麟,到「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謂無所不繪。該博物館已成為世界上收藏中國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菲律賓:
桑托斯、洛克辛和羅伯特·維拉諾克等三個博物館藏有中國瓷器約7萬余件。菲律賓人歷來珍視中國瓷器,據說只在節日時,才將埋於地下的瓷器取出來用,用後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種有越窯系刻花青瓷;龍泉窯刻花盤、晚、花瓶、酒壺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盞。元代瓷器出土數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鎮產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紅瓷等品種。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博物館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漢代到明代的產品,這些藏品都是從印尼各地收集來的。在東南亞各國博物館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達博物館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鬥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書「金玉滿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圖繪仕女栩栩如生的萬曆五彩大尊。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盤,盤中繪雙龍朝日,次為五火雲奔馬,邊緣畫阿拉伯故事。有書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盤,這是元末明初德化窯產品。還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識,也是德化窯燒造的產品。

馬來西亞:
吉隆坡國家博物館珍藏一批中國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鎮的產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盤,內畫葵花、如意,邊畫八寶、長春花,外畫梅鵲,底款書篆字「富貴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盤,內畫山水,邊畫水草花鳥,外畫梅鵲;環以金錢帶,外畫纏枝花。一件5寸中碗,內畫山水,邊畫水鳥,底款書「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內畫鴛鴦水草,邊畫荷花,水草,水鳥,外甜白,底款篆書「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國瓷器最多的地區。
沙撈越博物館收集出土的陶瓷標本100多萬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窯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韓國:
漢城博物館把在南朝鮮出土的中國瓷器收集到一起,為研究中國對南朝鮮瓷器文化帶來的影響提供了條件。藏有從漢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國瓷器5000餘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國白瓷燈盞、晉代青瓷羊為館藏之寶。此外,漢城博物館還藏有一定數量的敦煌遺書。
巴基斯坦:
拉合爾博物館該館辟有中國文物陳列室,展出約7O00餘件中國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國家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中國陶瓷。其中有晚唐時代越州窯青瓷水注和長沙燒制的施黃褐釉的陶器。拉合爾博物館該館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藝術性博物館。
新加坡: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餘千件。青瓷以越窯青瓷為主,並有宋、元、明三代的龍泉窯青瓷。青花是景德鎮產品,有明代永樂、宣德年號的高足瓷片約30件。
南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搜集和保存有豐富的中國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徑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繪白瓷盒,直徑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獅頭雙耳白磁瓶。均為館藏珍品。

泰國:
曼谷博物館收藏中國明代瓷器200餘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紅色描花小罐帶金裝飾蓋、貼金小罐等。特別是出土的綠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國造船史的寶貴資料。

越南:
河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以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花瓷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盤等物,該館還收藏有中國漢代陶器。
阿曼蘇丹:
馬斯喀特博物館藏有中國古瓷3千餘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飛鳳牡丹紋瓷是馬斯喀特老城博物館的鎮江館之物。。
伊拉克:
巴格達阿尼亞西多博物館,收藏有中國陶瓷2500餘件,其中有珍貴的元青花、宋代龍泉窯青瓷和元代、明代龍泉窯青瓷。

二、歐洲

法國
盧浮宮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盧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其門口的金字塔形建築就是華人設計師所設計。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包括拿破崙掠來的藝術品。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四十萬件之多。,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應有盡有。館藏中國歷代陶瓷器約4萬件。幾乎涵蓋了中國各時期的陶瓷。有些甚至為國內罕見,尚還有一些為孤品。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陶瓷館。
巴黎國立圖書館館內目前收藏的圓明園藝術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制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沈源和孫佑刻版的木刻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伊蘭泰製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樓銅版畫四十幅;郎世寧繪制的宣揚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營》.以及.《圓明園菊花迷宮圖》.;等。.《圓明園四十景圖》局部.巴黎東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中記述: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東方博物院中國展室中發現「有圓明園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圓明園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館.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館內還收藏有圓明園藝術品珍品:郎世寧繪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歲時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兩位大臣,人物極具神韻,為中國與歐洲繪畫技藝相結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狀,造型精美,畫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圖案種類各異,絢麗多彩、萬紫千紅,非常美觀,是乾隆時代的藝術珍品。
楓丹白露,原意為「藍色之泉」,在巴黎東南90公里處,周圍有2500公頃的森林,自古這里就是狩獵、避暑的勝地。法王路易六世時期(約公元1137年前後),這里最早開始興建宮殿。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斷擴建,楓丹白露宮日益完善並富麗豪華起來。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目前,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歷代陶瓷器1萬余件。陶器有自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壺、兩漢的陶桶、北魏的騎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晉朝的盤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窯洗。鈞窯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壺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數不勝數。

英國:
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不列顛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不列顛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贈125萬英鎊辟設中國藝術館,這里收藏了很多中國瓷器。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不列顛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幾乎中國有什麼它就有什麼。太厲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國故宮都沒有。這些東西大部份是八國聯軍掠去的。圓明圓的珍寶有一半都藏在該館。該館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了。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另一部分被拍賣。獻給女王的圓明園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萬件。
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玉器、雕刻品等,共計23000餘件,有許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最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盜寶第一人」)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書畫: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李思訓《青綠山水圖》、巨然《茂林疊嶂圖》、李公麟《華岩變相圖》、范寬《攜琴訪友圖》、燕文貴《群峰雪霽圖》、蘇軾《墨竹圖》、馬遠《山水再游圖》等。青銅器: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不列顛圖書館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剛經》和地圖。法國楓丹白露宮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英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和劍橋、牛津、普雷斯頓、愛丁堡等博物館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維多利亞博物館就有60件。
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 在英國博物館珍藏著皮爾先生於1731年12月10日在廣州簽署的訂購中國瓷器的發貨單。發貨單上有100種不同樣式的青花瓷碟約25O件;按訂貨方要求裝飾玫瑰釉家族紋章的瓷器約450件。另外,還有花瓶、咖啡壺、大碗等。
德國:
卡賽爾朗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瓷碗,上有卡澤倫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紋章圖案,是現存歐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國明代瓷器,幾百年來一直是該家族的傳家寶。
德累斯頓博物館收藏的12個中國青花大花瓶還有一段奇聞:1757年4月,薩克森的選侯奧古斯特二世,十分喜愛收藏中國瓷器,對他的鄰國普魯士威廉國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國瓷器羨慕不已。威廉國王又喜歡身體強壯的大個子士兵。於是,奧古斯特派人游說,用自己的四隊近衛軍換取了威廉妃子的12個青花大花瓶。因而這些花瓶也被稱為近衛花瓶。

俄羅斯:
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共有中國各個時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從我國掠走的因而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如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而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為珍本孤本。次外,國寶明天啟針灸銅人也是被沙俄從我國故宮掠走的。

瑞典:
東方博物館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這是因為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曾任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當時的中國政府請他將新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齒等古物標本帶到瑞典鑒定、研究、確定牙齒屬5萬年前的中國猿人。帶去鑒定的出土陶器則由中國政府作為贈品留給了瑞典。加上後來陸續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廟底溝、馬家窯、齊家坪、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著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文化時期典型面貌的各類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宮博物院80周年華誕,也是中國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儲維多利亞公主為首的訪華團,並精心策劃,挑選了165件從沉船「哥德堡「號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訪華,並在故宮展出。
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倫敦一家國際保險公司投保,保額約達2500萬人民幣,這在藝術品保險當中首屈一指。於2005年9月26日起舉辦「瑞典藏中國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撈上來的。其餘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外銷的瓷器。12月26日展覽結束後,「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紋大盤」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將由此次展覽的贊助商之一—沃爾沃公司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總價值達50萬元人民幣,體現了中瑞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東方博物館還收藏有從戰國到明代的數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該館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馬夫、宮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為最多,還有動態異常生動的馬與駱駝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廳也是按年代系列陳列的,從漢代鉛釉陶壺、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國古代四大名窯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國燒製成套瓷器20萬件以上。其中3萬套有瑞典貴族家微。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該館里。
瑞典哥德堡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明末、清初的景德鎮外銷瓷。分紋章瓷、人物畫瓷、船舶圖花卉圖幾類。外銷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歐洲花卉畫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寶號訪問了廣州、上海等城市。

葡萄牙:
里斯本博物館收藏印有曼紐埃爾一世紋章的中國生產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
比利時:
布魯塞爾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些精美的瓷盤。
丹麥:
哥本哈根博物館里僅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
挪威:
奧斯陸博物館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約十件。
波蘭:
華沙國家博物館遠東部收藏中國陶瓷共約5OO件。

三、非洲
肯亞:
傑薩斯堡博物館收藏了很多肯亞各地出土的中國古瓷,達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較多。比如,纏枝蓮花卉紋碗、秋雁花草紋碗、塔樓亭石紋碗、鴛央蓮池碗等都是中國明代的產品,還有清代康熙時期瓷器近百件。
埃及:
開羅博物館藏有中國陶瓷殘片1.2萬片。這些殘片有唐到宋初越窯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龍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兩代青花彩瓷,還有唐三彩。
摩洛哥:
非斯博物館藏有6件方形彩繪中國明代五彩瓷,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

四、北美

美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於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於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製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還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達摩象作品。
館內收藏的康熙玉如意,為圓明園散失的藝術珍品之一。它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白中透綠,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刻銘文:「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當年它被英法聯軍搶走後,又在巴黎拍賣會上被拍賣,最後入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波士頓美術館.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張萱;《搗練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圓明園藝術品主要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只見過3次,即繪制完成之時,70歲時和他退位之際。
芝加哥美術館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讓人震驚的是一件戰國提梁孟。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圓明園的乾隆大玉山子。這是一塊含有綠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綠色光澤,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閣,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幾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個百合花環繞的池塘,極為壯觀而精緻。在峭壁之上,還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挪威伯爾根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獻。1887年蒙茨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等多個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兩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晏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
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是致力於古代東方藝術的一個博物館。該館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舉世聞名的商代白陶,陶質細膩,紋飾精緻。商代的白陶器在國內僅存殘片。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
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繪畫就有1200餘幅。美國共收藏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中國瓷盤。關於這件珍貴的中國瓷盤的由來是這樣的:19世紀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誼」號在所有美國的船舶中占居首位。這艘建造於1815年的船,盡管噸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聞名世界。它曾航行到過廣州。美國的畫家為這艘船畫了一幅水彩畫。大約在1820年,廣州的瓷器畫家根據這幅水彩畫在一個直徑十英吋的瓷盤上也描繪了這艘船,上寫船的英文名字,遠處還隱約地出現三艘小船,顯然是運用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技法。現在,這塊瓷盤已成為研究美國18、19世紀航海、遠東貿易、造船、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叄』 建盞鑲嵌蓮花可以泡茶嗎

可以。
非遺技藝「鋦瓷」修復破碎的建盞,根據缺口設計一朵小蓮花,鏨刻出立體的圖案,鑲嵌在缺口,安全無毒,使用百年。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一件瓷器破碎後,向來惜物的百姓人家覺得棄之可惜,於是,古代匠人們發明了「金剛鑽」與「鋦釘」,將破碎的瓷器復原,鋦瓷這門手藝便產生了。
鋦瓷這一行當,民間也被稱做錮爐匠,在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瓷場面的出現,可見鋦瓷有著悠遠的歷史。鋦瓷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山東、河南、河北三大派別。三個派別的鋦瓷過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山東的金剛鑽為皮鑽,河南的金剛鑽為弓鑽,河北的金剛鑽為砣鑽。三大派的三種金剛鑽,雖然形狀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鑽頭卻是相同的,都是鑽石或金剛鑽,而且鋦釘也大致相同,只是釘腳不同而已。鋦瓷從「技術」轉向「藝術」。簡單說來,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鋦釘抓牢修補,再修復起來。鋦瓷有極為細致的工序:找茬對縫,固定器物。描點鑽孔,安排鋦釘位置。打磨鋦釘。剪鋦釘,上鋦釘,檢查穩定性。看似簡單的步驟,但是要使修補好後的瓷器做到滴水不漏且不再開裂,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極其用心、耐心。

『肆』 吳志勇的獲得榮譽

1、2010年3月20日白瓷作品《凌波仙子》榮獲第八屆全國工藝品、旅遊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2、2011年8月,陶瓷作品《屈原 問天》(藝術陶瓷類)在首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榮獲金獎。
3、2014年3月,陶瓷作品〈〈渡海觀音〉〉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第49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評「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4、2008年11月,瓷雕作品〈〈禪〉〉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十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展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中榮獲〈〈創新藝術金獎〉〉。
5、2013年5月,瓷雕作品〈〈靜〉〉獲第八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6、2013年5月,陶瓷作品〈〈貴妃醉酒〉〉獲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銅獎。
7、2013年5月,研發作品〈〈一葦渡江〉〉獲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銀獎。
8、2013年7月,陶瓷作品〈〈荷艷多福〉〉在第三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榮獲銀獎。
9、2013年7月,陶瓷作品〈〈荷花仙子〉〉在第三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榮獲銅獎。
10、2013年8月,瓷雕作品〈〈達摩〉〉在2013年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創意展覽會中榮獲「工藝美術金獎」。
11、2013年8月,瓷雕作品〈〈關公〉〉在2013年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創意展覽會中榮獲「中藝美術金獎」。
12、2013年10月,陶瓷作品〈〈水月觀音〉〉榮獲第七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13、2013年10月,陶瓷作品〈〈萬世師表〉〉榮獲第七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14、2013年12月,瓷雕作品〈〈歲月如梭〉〉榮獲2013福建省首屆「工美杯」茶席設計大賽創新特色獎。
15、2013年12月,瓷雕作品〈〈炫外之音〉〉榮獲2013福建省首屆「工美杯」茶席設計大賽優秀獎。
16、2014年3月,陶瓷作品〈〈度〉〉在二十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禮品工藝品展覽會中榮獲「工藝美術金獎」。
17、2014年3月,陶瓷作品〈〈披座觀音〉〉在二十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禮品工藝品展覽會中榮獲「工藝美術銀獎」
18、2014年3月,陶瓷雕塑作品《關公》被福建省藝術館永久收藏;
19、2014年3月,陶瓷雕塑作品《達摩》被福建省藝術館永久收藏。
20. 2014年5月 陶瓷雕塑作品《造》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金獎。

『伍』 建盞裡面的蓮花是怎麼固定上去的

是銀飾品吧,估計是後期加工的

『陸』 綠水青山論文

綠水青山論文

綠水青山論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上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價值取向。下面給大家分享幾篇綠水青山論文。

綠水青山論文1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

你踏著微濕的土壤,淡綠色的裙擺輕拂過大地的發梢,輕轉回眸,身後一片碧綠,碩果生機。望著自己的傑作,你展顏一笑,皓眸紅唇,晃得嬌美的櫻花在微風的渲染下,靜靜飄落在你的頭頂,在你柔順的發絲里,留下一抹清香。

他們說,你是自然的女兒。

你總會牽著春姐姐的手,漫步在山間田野里,嗅著花兒的芬芳,用晶瑩的露珠滌盡塵埃;你也會跟在夏哥哥的身後,左瞧瞧又看看,用紅唇親吻嬌艷欲滴的荷,為受太陽炙烤的螞蟻遮擋陽光;你常常伏在秋姐姐的肩頭,趁她不注意掀起一群落葉,或是在紅彤彤的果子里擇一個吮著汁液的美好;當冬哥哥來了,你總會整個身子倒在雪地里,享受著冰涼與純潔的雪,從指尖劃到耳畔……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常用文字來雕飾你的美麗。自幼酷愛書卷的你,當然是喜去采擷。感覺自然的呼吸,窺測自然的神秘,聽自然的音調,觀自然的圖畫。風聲,水聲,松聲,潮聲,都是詩歌的樂譜。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顏色,都是詩意的範本。

春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詞調闖入了你的夢境,你忽的醒來,輕嚼著詩的韻味。「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心隨著白居易的`步伐闖入春的世界。讀多了詩,你漸漸學會了體味其中的意境。心潮隨著詩人的喜怒哀樂而跌宕起伏。高興得意時,你會吟一句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失落傷感時,你會用袖子輕拂去眼角的淚花,微微笑著誦一聲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感慨著世事變遷,你呢喃出納蘭性德的「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他們的詩作感染了你,讓你不自主地投入,高興他們的高興,悲痛他們的悲痛。

夏夜,你感慨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世美顏,「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美畫卷,你吃吃的笑了起來。夏夜的湖水波微漾,你俯首,以湖面為鏡,目視著自己姣好的容顏。你的感情細膩,多愁善感。你常在無形中與詩人進行交流,漸漸有了心靈的聯系,你默然蔡確的「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嘴角又帶著酸酸的絮語「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的悲愴。不得不說,你是個善解人意的女孩,你就是自然。

秋午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風景讓你頗為贊服,而秋天本是個萬物凋零的季節,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使得留下的名篇更加數不勝數。「紅藕香殘玉簟秋」你靜靜的來到李清照的身旁,為她系好外衣的扣子,說是自然贈予的禮物。「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你為李煜挽好了發髻,回給他一個恬淡的笑,說是自然的饋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你亦來到歐陽修的身邊,攙著他,游歷風水美景,又上一樓。

冬黃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雪景劃過你的視野,甚美。可此時的你依然注意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悲涼場景,人在畫中,畫在詩里,詩在情中……

你愛著自然,感嘆著自然,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感性,還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事實,都深深震撼著你。金聖嘆曾說過「名山大河、奇樹妙花者,其胸中所讀之萬卷之書之副本也。於讀書之時,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對奇樹,如拈妙花焉。」有詩,有意境。正如你,走入了萬千詩人的心中。

其實,你是誰。

你是自然的女兒。

你亦是人類。

綠水青山論文2

言起綠色,我的心中會自然地泛出翠綠、青蔥、綠油油等植物樹木的色彩概念來,進而會想到藍色的天,潔白的雲,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水......但禁不住也會跳進天空灰暗,霧霾朦朧,河水或黑或紅等曾經親自見到過而深深刻印在心頭的糟糕印象。

為什麼會存有那糟糕的印象呢?它又為什麼會產生呢?若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我的家鄉及家鄉生活說起。

我的家鄉在蘇北農村。記得小時候,那裡青山綠水,清秀宜人。經常與小夥伴們外出遊玩,路過村頭的河邊,看到水裡有白鵝戲水,我們會歡快地復習起唐詩來,一起高聲吟誦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進到山林里,青溪徑流,綠影婆娑,處處鳥語花香,亦會吟起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來。童年的生活真是天真爛漫,色彩斑斕,家鄉的山水亦是山青水秀,如詩如畫,猶如世外桃源。

可是前些年,突然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工廠落戶家鄉四圍。家鄉的寧靜恬然被闖入者帶來的機器聲打破,原生態環境更是遭到了極為嚴重的侵蝕和破壞。

天變得不再藍了,白雲漂浮看不見了,入目的天空是灰暗暝溟,混沌玄黃,呼吸一口空氣也感覺到裡面夾雜些許懸浮著的細微顆粒,還散發著些微刺鼻,讓人煩躁難耐的氣味。

出去遊玩,路邊的草木枯萎焦黃,似乎奄奄一息。到處連一隻鳥兒的蹤影也尋覓不到,我納罕中,看到眼前污臭發黑的河水,也就明白了鳥兒為什麼蹤跡全無。我想鳥兒是不宜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是該遷徙到適宜的地方去,可這里的村民們呢?他們的祖祖輩輩在這里生活,這里是生養他們的家園,這里他們有情感根植的土地,他們又怎會捨得離開這片心中的熱土呢?

上一次從城裡工作回來,發現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摒棄了吃了上千年的地下水。我問我媽,我媽說:這個是鄉里的愛民工程,因為總有人向鄉里反應,總有人生些莫名其妙,從未聽過見過的怪病,鄉里考慮是不是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就給每家每戶都免費安裝上了自來水管道。聽媽說完,我心頭不禁生出絲絲悲涼,不由要問,為什麼總是在破壞之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才採取補救措施呢?為什麼不知防患於未然,而總是亡羊補牢呢?

值得欣慰的是鄉里已經開始關注村民們的反應和心聲了,開始著手做起了改善村民日常生活狀況和保障身體健康的工作了,不再象以往一味地招商引資建工廠了。

最近一段時間,聽說進行了環保大檢查,有好多家工廠因為環保標准未達標被迫停產整頓。而這段時間,家鄉的空氣好像確實好了許多,似乎白雲曾經飄過,鳥兒曾經鳴叫著飛過。村民們的身體和心情也比往日好了很多。

是的,發展與環保並不沖突,富裕與綠色並不矛盾呀。在發展經濟,創建小康社會,追求富裕生活之時,讓環保與綠色與之同行,才是科學發展,和諧進步。為獲取片面的收益而失卻根本是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我在城裡常常懷念少年時代的生活,有時在夢里夢到自己身長翅膀像鳥兒一樣穿越時空,重回童年時代詩情畫意般的童話世界,那裡綠草茵茵,綠樹環繞,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論文3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的講話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時刻縈繞在我的腦海,近年來我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建陽的路變寬,變新了。這些年,政府對舊城區的多條主幹道、巷道進行拓寬和白改黑改造,道路越來越寬敞,越來越整潔。 建陽的交通便利了。多條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經過建陽,建陽真正成了閩北的中心,從建陽出發到南平的各個縣市走高速公路不超過兩小時。 建陽的河道變美了。我從小生活在建陽的麻陽溪畔,看見河裡的水是渾濁的、帶著氣味、冒著白泡沫的臭水,河道上和岸邊經常可見死豬、死雞等生活垃圾。如今的建陽,河道進行規劃整治,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河道變寬了,水位上升了,真正做到了河暢水清。

不僅如此,建陽的河道還重修了防洪堤、修建了親水平台、溪邊公園。為緩解城市交通的壓力,新建了幾座橋梁,如考亭大橋、五福橋、七賢橋等。每當夜幕降臨,這些座落在河道上的橋梁成了一座座彩虹橋,麻陽溪、崇陽溪兩岸的風景成了建陽一張張靚麗的名片。 建陽的空氣質量更好了。晴朗的日子裡,你會發現建陽的天空特別藍,雲朵特別白。這是因為這些年,建陽重污染的企業少了,城裡的工廠也逐步搬進了工業園區,道路兩旁的綠樹越來越多,健身器材和活動場所隨處可見。

每天的清晨和黃昏,公園里總是會響起音樂聲,到處都是跳廣場舞和鍛煉的人。 建陽人民的生活也更美好了。建陽參與了森林城市和文明衛生城市的評選,正准備建設水美城市,打造朱子文化圈和建盞文化園,在金磚國 家領導人峰會上贈送的國禮——宋代建盞,就是建陽的產物。 就在去年,建陽的西城生態城像是向十九大獻禮般拔地而起,我的新家就在西城生態城。

五年前,這兒是荒山和棚戶區,如今的道路寬敞,綠樹成蔭,到處是高樓大廈和公園廣場,幼兒園、小中學校等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建發悅城、人民公園等更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晚,當我站在窗前,俯視人民公園,那裡霓虹閃爍,人流如潮,園中的音樂噴泉播放著激昂的音樂,噴泉則伴隨著音樂節奏,噴射出七彩的水柱,炫麗多姿,有時翩翩起舞,有時直插雲霄,有時柔似絲綢,引得路人駐足觀看,贊不絕口。再眺望麻陽溪兩岸的夜色,兩岸霓虹閃爍、燈帶不絕、遊人如織,七賢橋、考亭大橋上的燈火倒映在河道上,閃著熒光,一種幸福感由然而起…… 如今的建陽,美麗極了,正印證了習近平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

『柒』 金杞怎麼樣

金杞膠囊」、玉黃丸能修復和增強胰島素功能。

增加胰島素受體數目,改善葡萄糖耐量,從而降低 血糖、尿糖、糖尿血紅蛋白,提高免疫功能。

改善心、肺活量,促進糖脂代謝,改善微循環,防治血管合並症。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