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安丘荷花池

安丘荷花池

發布時間: 2022-09-13 23:45:21

Ⅰ 濰坊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鎮。該村樹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層樓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凈明麗。花圃路邊排列,賓館瀟灑大方,廣場寬敞平坦,幼兒園典雅玲瓏,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興旺景象。鍾秀的景緻,文明的鄉風,淳樸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來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西歐等許多國家的朋友,來這里隨農家俗、學農家活、住農家房、吃農家飯,體驗民間風俗,飽享田園之樂。
這個村有個民俗博物館,建於1988年4月,完全採用了當地民間工藝,深壘石基,腰裝踐腳,石灰泥牆,青磚大梢小瓦房,石家莊民俗表演是我國北方魯中一帶典型的農家四合套院,佔地面積1900平方米,
建築面積725平方米。整個博物館設分一廳、六室、一院。代表和體現了魯中一帶清末和建國初期的農家生活和風俗習慣,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較高價值。
民間禮儀廳是民間供奉神靈、年節行禮儀的場所。民間工藝室主要陳列著民間工藝品,如剪紙、刺綉、年畫等,顯示了當地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情趣。民間文娛室陳列著民間節日流傳盛行的龍燈、高蹺、旱船、獅包以及游戲娛樂器具等。農事用具室陳列著清末以來各式農具,張掛著「四季生產圖」,形象地刻畫出農家一年四季的耕作過程。農家生活室各種生活用具品類齊全,有儉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緻餐具和宴席用品。農家紡織室陳列著老式的軋、彈、紡、織、印、染等工具,牆上掛有大型壁畫「農家紡織圖」。村塾學堂室壁上掛有字畫,「四書五經」陳於案頭,文房四寶列於幾上,再現當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門上的對聯為:「天上雙星渡,人間六禮成。」院內放著花轎,設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燭。洞房內布置著新婚擺設,充滿喜慶氣氛。五湖四海的賓客可在此舉行傳統的中國古典婚禮,享受天倫之樂。
後院設有碾房、磨房,備有馬車。主人可以應遊人要求一塊去推磨、推碾或坐馬車到村外穿行鄉間小路、放風箏、觀賞田園風光。
2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是近年來安丘市委、市政府開發建成集旅遊、觀光、娛樂、投資、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園區,佔地3000畝、堪稱「山東第一園」。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地處安丘市區、206國道和省道下小路的相交處,交通十分便利。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基本利用了原來的自然山體、自然湖泊、溪流和植被資源,栽植名貴樹種、花卉和大型竹林形成以游、樂、玩、吃、住為一體的大型游樂場所。園內共分六個景區,各景區都有不同的特色,置身園中,一步一景,變化萬千,使您流連忘返。

3 濰坊富華游樂園
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 琳琅滿目
時尚先鋒藝術-人體彩繪再度登陸
毛澤東萬枚像章再現偉人風彩
富華藝術團」金秋歡樂」專場歌舞演出
街頭演藝 大型迎賓 歡樂無限 輕松精彩

各位尊敬的朋友
富華游樂園每天都洋溢著節日氣氛
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裡
富華游樂園全體員工以全新的面貌等候著閣下的到來.
4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風箏博物館位於濰坊市奎文區行政街66號,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風箏專業博物館。它佔地1.3公頃,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藍琉璃瓦鋪成,牆壁鋪白色馬塞克。整個建築設計風格獨特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

該館設有綜合館、中國館、濰坊館、友誼館等12個展館,在約2000平方米的展室內,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以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2000餘件,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濰坊市概況。

展覽以1000餘只筒式、板式、硬翅、軟翅、串式五大類風箏精品以及300餘件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為主,較全面、客觀地體現了濰坊風箏所獨有的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繪畫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介紹了構思大方、造型誇張、色彩對比鮮明、注重飛翔性能、研究價值較高的外國風箏;重現了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展示了在濰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決策指導下各行各業發生的巨大變化。1988年各國風箏組織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風箏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3萬餘人次,已成為濰坊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5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位於濰坊市區西南12公里處,總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為23.5平方公里,距濰坊機場1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3公里。浮煙山開發區於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項,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開發區。浮煙山開發區經過七年的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先後順利舉辦了第九屆至十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放飛比賽。浮煙山為泰沂山脈尾閭,南有明宮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煙山處於望留鎮、符山鎮南半部之間。浮煙山山名源於唐代,山上原有浮煙閣、溪澗草堂、詠翠亭、卧雲台、朝陽觀、公孫弘墓、麓台書院等古跡,現已大部分整修。浮煙山整個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坡平緩,西坡陡峭,山區地貌多變,溝谷密布,頂部較為平坦寬敞,山上林木蔥郁,四季風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庫,山水相映,更為浮煙山增添了幾分秀麗。
浮煙山是濰坊市區唯一的一大自然風景區,是市區的旅遊勝地。濰城區政府非常重視浮煙山旅遊開發區的投資建設,現已投資3800萬元,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景點建設,已建成朝陽觀和進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風箏放飛場及觀禮台一處,浮鳶大酒店現已完成主體部分,度假別墅區已基本建成。浮煙山現規劃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風情園;2、自然風光區;3、娛樂活動區;4、度假別墅區;5、水上活動區;6、後勤服務區。規劃完成可使開發區成為融娛樂、游覽、商業、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游樂場所。

6 濰坊金寶樂園
濰坊金寶樂園是一個以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性游樂園。位於山東金寶商業貿易區對面,西鄰濰坊民航機場,東靠濰州路206國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山東金寶集團自1996年8月10日開辦金寶樂園以來,同時建成了金寶賓館、金寶汽車站和金寶旅行社,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萬多人次。
金寶樂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融娛樂性、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格獨有。娛樂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城郊農業觀光區、休閑區4大部分是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園內有孔明稱、盪山澗、空中纜車、世紀鍾和環園電車等120餘個娛樂景點項目,有金泉寺、金秀湖垂留釣中心等觀賞休閑的配套服務設施,金寶賓館、金寶旅行社、金寶汽車站,可為您提供前來旅遊觀光考察的最佳服務。

7 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一九九三年對外開放以來,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遊客2千多人。陳介祺(1813-1884)濰坊市濰城區人,字壽卿,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廿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於咸豐四年辭官歸里。在以後的三十年中,專心致於金石學收藏和研究,成為一代金石大師。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進行金石考釋和研究,寫下了五十多種著作,文物界權威稱:他的論調與批評,不但高出當時同輩一等,簡直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金石書林」別具一格,質朴凝重,豐富了我國的書法藝術。他以畢生的努力,為我國的金石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敬仰。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里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鍾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鍾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8 十 笏 園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餘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築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主要有如下景點:
十笏草堂 進大門東行為前院,正廳即十笏草堂。結構為三開間七檁,無廊硬山頂,明間雕花門,上懸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手書「無數青山拜草廬」匾額。堂前山石花木散點,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漣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陽光普照之義,故名。亭較大,方形,為六檁卷棚式歇山頂,四周有坐凳欄桿。該亭水環四面,荷風水月,頗饒詩意,西有曲橋同迴廊相連。亭中有清代狀元曹鴻勛所題「四照亭」橫匾,亭外懸有「濤音」,是清代書法家桂馥手跡。亭柱上對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亭前懸對聯「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順迴廊曲橋步入池心,四面環視,荷花滿池,景色宜人。亭內石桌凳,是當年園主舉觴流連,詠詩之處,四面橋欄可坐,可觀賞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橋與迴廊相接的地方,還有一副對聯為「於心有不厭,即事多所欣」。
鳶飛魚躍 亭北面六角門上有「鳶飛魚躍」四字石刻,原為唐代韓愈於貞觀二十年,貶為陽山令所書的自勉之作。字體飛動婉轉,氣貫長虹,有草篆隸筆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隸於一爐,寓情於書,表現出那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凌雲壯志,有形神兼備、意到筆隨之妙。此四字拓片曾發表在《書法》雜志1980年第6期上,為稀世珍品。園內此石刻,為清中期書畫家翟雲升臨摹,維妙維肖。
穩如舟亭 亭東北角築有船形建築名曰穩如舟,亭臨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築巧妙,系六檁卷棚式頂,外形如船,恰似拋錨水中,隨時可以起錨解纜,引人遐思。穩如舟小亭的北門,有對聯為:山亭柳月多詩興,水閣荷風入畫圖。
假山 水池東臨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15米,是依東軸線上院落的房屋山牆以太湖石而建。拾級登山,山徑崎嶇,怪石嶙峋,路隨峰轉,其勢巍峨。間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門之設,山間雜植松柏草木,四時常青,經冬不凋。
蔚秀亭 建於假山之巔,取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內有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白描羅漢石刻一塊,姿態嫵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漢,有對聯為:小亭山絕頂,獨得夕陽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為四檁卷棚式結構。亭內裝嵌有鄭板橋手跡刻石「筆墨三則」、「田游岩」和「題畫竹」各一,所懸「聊避風雨」為鄭板橋手筆。落霞亭對聯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
漪嵐亭 順山徑而下,卵石鋪路,位於荷池東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攢尖頂小亭建築,名曰「漪嵐亭」。此亭小巧別致,坐於亭檻,平視噴泉,銀珠萬點,邊起邊落;俯視游魚,飄忽不定。池水的波紋即「漪」;山中之雲氣即「嵐」,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園亭就曾用此名。漪嵐亭與山上的蔚秀亭相呼應。
小滄浪亭 與漪嵐亭相對,是一座四角攢尖頂、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為原始松木建築,愈見其淡雅古樸,富有野趣。滄浪,取意於《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邊有大石一塊,正可濯纓濯足。宋代詩人蘇舜欽曾築滄浪亭於蘇州,為著名園林。小滄浪正是園主借蘇州拙政園滄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較小,故名小滄浪。亭內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飲茶、乘涼,又可以濯洗。
迴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迴廊,它把西軸線與中軸線景觀巧妙而有機地的隔開,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觀,又增加觀賞性建築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間設欄桿。在長廊的牆上嵌鄭板橋竹蘭圖石刻5方。最南端為丁善寶撰、翰林丁良干書寫的《十笏園》,記述了建園情況及其意圖。這是十笏園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張昭潛撰、曹鴻勛書寫的《十笏園記》。
春雨樓 出迴廊而北,院西二層小樓即春雨樓。此樓為三開間七檁廡殿式建築,樓門抱廈出廊,輔以坐凳欄桿。取名春雨樓,系借宋代詩人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為。它雖建於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築特點,雨天登樓,窗外一望別有雅趣。「春雨樓」三字由曹鴻勛手書。
硯香樓 院中北樓為十笏園主體建築,系明代所建,名硯香樓。其結構為二層,兩開間五檁,硬山頂;樓前有月台,圓窗方台,古色古香;樓上門窗外有前廊,設欄桿護之。硯香樓是原園主人藏書和讀書之所,其名借唐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說,白晝書房溫暖如春,研墨起花紋,墨汁發出陣陣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樓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飛瀑流泉,藕塘蓬蒲,蓮葉田田」,十笏園全貌盡收眼底。中外書畫家經常聚會於此進行交流。正如詩雲:欲醉春雨樓,硯香十笏堂;橋通四照亭,漪嵐小滄浪。
十 笏 園 (續)
靜如山房 西軸線上一排西廂房共八開間,其院稱作園中園。自南至北,第一為靜如山房,取其安靜閑雅、潔凈之意,是比較高級的客房。
秋聲館 取歐陽修《秋聲賦》而名,為客人下榻之處,前出抱廈並有坐凳欄桿。
深柳讀書堂 在園之西院的北過廳名叫深柳讀書堂。唐詩人劉慎虛詩的《闕題》中有:「閉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句,因借用為書塾名稱,表示自己志趣在於讀書,不好交往,深深柳蔭中的堂屋裡正好讀書。清代賀國嶙、何日浩、錢向杲等,都曾用此作書齋名稱。
頌芬書屋 過深柳讀書堂,入小院,北廳即頌芬書屋,為園主之書房。廳內雕梁畫棟,熠熠生輝。此廳後院,西為廂房,北廳名雪庵,康有為游十笏園後改題為「小書巢」。
碧雲齋 位於東軸線上,有碧雲齋等4院。碧雲齋為園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萬里之意。東西有小廊,東廊內裝有馮起震畫竹刻石10塊,分別由董其昌、邢侗、李曄題跋;西廊內嵌有招子庸畫竹刻石。畫上招子庸自題詩曰:「寫竹當師竹,何須法古人,瞭然心眼手,下筆自通神。」園中其它石跡尚多。
城隍廟碑 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並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鄭板橋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是人所授,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稱一絕。書法為鄭板橋楷書傑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筆意,與真筆不差毫釐,又一絕。
唐代鐵佛造像 1962年在濰城區石佛寺出土,現存十笏園。據《濰縣志稿》及碑刻記載,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鐵佛寺,鐵佛寺毀,改建為石佛寺,鐵佛遂埋於地下。鐵佛像高3米,寬2米,約重5噸。下部及手部殘毀,系分段排模鑄造,體現了古代鑄造藝人高超的鑄造工藝。鐵佛造像盤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豐腴端莊,鼻端隆起,寬額豐腮,雙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狀,美發高髻,穿博帶式大衣,附瓔珞,造型優美,體現出唐代典型藝術風格,是我國罕見的巨型鐵佛造像。
?龜蛇碑 原在濰城區玉清宮內,上書「龜蛇」二字,故名。碑名為金代道士譚處端所書。「龜蛇」二字為象形體草書。字體飛動勁拔,氣勢雄偉,一筆揮就。玉清宮為一道觀,道教認為,北方之神為玄武,它的形象是龜蛇合體。道士譚處端書此二字意為敬玄武。道教祀玄武時以龜蛇二物之像置於其旁。
?文徵明石刻 文徵明,明書畫家,江蘇蘇州人,正德末,以諸生歲貢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嘉靖初年預修《武宗實錄》。不附和張璁、楊一清,辭官歸鄉,行草書有智永遺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擅畫山水,師法宋元,筆墨蒼潤秀雅,人稱「吳門派」。與沈周(或祝允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切磋詩文,人稱「吳中四才子」。有《甫田集》傳世。園中石刻內容為:萬事年來盡掃除,無端翰墨尚留余。欲緣鷗鳥投丹粉,還為鵝群寫道書。
?董其昌書法石刻 董其昌,明書畫家,字元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市松江人。萬曆已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詹事府詹事。以書畫名重海內外。畫山水,宗北,其作品秀潤蒼郁,超然出塵,書法師宗顏、虞,又學鍾、王,疏宕秀朗,頗有特色。此石刻為董氏行書一幅:縈渟淡不流,金碧如何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下有於祉(澹園)跋:「楊君潤軒,既刻衡山書,並此卷上石,此亦吾家故物也。筆力大似李北海。乙卯秋識。」
?張瑞圖石刻 張瑞圖(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晉江人,天啟六年(1626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時魏忠賢用事,忠賢生祠碑文,多出其手書。崇禎初罷去。定逆案,贖徙為民。善畫山水,工書法,與米萬鍾、董其昌等齊名。有《白毫庵集》。園中石刻內容為:一夜春雨過,千畦盡成綠;不曉意所欣,道是齋廚足。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 鄭板橋(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貧寒,性情落拓,不拘小節,人多目為狂士。清濰縣知縣,「揚州八怪」之一。應科舉為清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春,任范縣知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知縣。鄭板橋任濰縣(今濰坊市區)知縣7年,最大的政績是救濟災民。當時濰縣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災民流離失所。「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是當時的寫照。他採取果斷措施:一面先行開倉賑貸,令百姓具券借糧,一面向上呈報;對於積粟之家,不分紳商,盡行封存,責其平糶。還修築城牆,疏浚城河,以工代賑。「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處處關心百姓,千方百計拯民於水火,因此觸犯了豪紳巨賈利益,遭誣告罷官。
?鄭板橋詩、書、畫皆有成就,號稱「三絕」。其畫秀麗蒼勁,隨意揮灑,筆趣橫生,尤善蘭、竹、石;詩文講究真情,傲放慷慨,惻惻動人;書法則揉楷、行、草、隸而為一,圓潤古秀,自號「六分半書」。著有《板橋文集》、《板橋家書》、《板橋詩鈔》等。鄭板橋在中國文學史、美術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鴻先生說:「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與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且寓仁慈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部分,除文字、實物外,還有鄭板橋畫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點陳列鄭板橋在濰縣遺留的碑刻,其中有鄭氏撰文並書寫的「城隍廟碑」原碑,院中還有一方石刻,是鄭板橋所書「潤格」,真隸相參,雜以行草,是其書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陳列有鄭板橋手跡以及文字圖表等,介紹鄭氏生平及藝術造詣;第四部分展出當代紀念和研究鄭板橋的論文專著等。
10 雲門山
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撥421米。平原撥笏,松蔭蓋足,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
在主峰雲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雲窟」。雲門山松柏如海,鬱郁蔥蔥,危崖峭立,景色迷人,位居青州府城南,好似一幅天然屏障。雲門仙鏡,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雲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在雲門山陰,有一海內罕見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壽」字,人稱「雲門獻壽」。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內掌司冀陽周全寫」。雲門山後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造的「萬春洞」。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岳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登上雲門山巔,向西眺望,駝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巒起伏,十分壯觀。建雲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巍偉壯觀。

11 偶園
偶園,在青州城裡偶園街中段東側,原系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的私人花園,所以當地俗稱為「馮家花園」。這座花園規模並不大,由於它是現存稀有的「康熙風格」園林建築,所以便有著很高的建築文化價值。
偶園的歷史,有多種說法,有人認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改建而成的。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的同時,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東花園。根據明王朝的規定,東花園的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帝宮內的御花園相仿。當時,凡是御花園內有的設施,這里也有,只是規模略小而已。大約過了180多年,清朝的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在告老還鄉之前,將他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又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園」。這種說法在青州城鄉頗為流行,卻沒有文字依據。現在有據可查的是:馮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齋,清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華殿學士。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捨不得,便批示說:「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歲。他平生愛才若渴,精於詩章,有《佳山堂集》傳世。清咸豐《青州府志》載:馮溥既歸,辟園於居地之南,築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曰偶園。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偶園的原貌,據馮溥的曾孫馮時基所著的《偶園記略》介紹,原為一組宅第、宗祠、園林三結合的古建築群。除去為數眾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築設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東、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門(偶園門木耆綠門)、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雲鏡閣、綠格閣、松風閣)、四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問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雲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另外,還有小齋、幽室、山茶房等建築。園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偶園」二字。門內的四扇石屏上鐫刻著明朝高唐王的篆書。至清末,「山石樹木,大概雖存,而荒蕪殊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僅存為一山一堂一閣。?
解放後,人民政府將偶園收歸國有,並加以修葺、擴建,1980年後又闢建花卉園與石景園,設置動物園與兒童游藝場等,使舊偶園煥然一新。偶園的結構嚴謹,布局得體。滿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亭台樓榭錯落有致,小橋迴廊曲徑通幽,洋溢著令人流連忘返的魅力。其中,最有特點、最富吸引力的還是佳山堂前,以三峰假山為主體的那一組了。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台四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山上松竹隱翳,花木掩映,兼有亭、台、閣、洞、橋、溪、瀑等步移景異,變化多端。佳山堂正對假山的中峰,堂前峰後是個不大的空場,場上古柏挺拔,花卉斗艷。堂西南是飾以紫石的近樵亭,下臨池水,陡立的石壁上有一股流水作瀑布注入池中,然後循山根向東流去。水上疊石為橋,過石橋可鑽入一個石洞,沿洞穴先往東南走,再往南一折,便覺得腳下越來越高。順勢漸進,不知不覺地登上山腰,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踅身向東攀上主峰之巔,遠山近樹一覽在目,真有心曠神怡之感。峰東北臨水,壁上有一石窟,俯身入窟,開始光線昏暗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蜿轉西行,頓覺豁然開朗,原來是已經進入一座方丈「石屋」!「屋」頂有一道裂縫,陽光自縫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向南轉,洞頂有一個圓孔,孔中窺天,恰似懸在頭頂上的一塊玉璧。繼續前行,三面都有石砌的台階,拾級而上,就可到達假山中峰的東麓。峰巔以東橫一座石橋,下臨絕澗,有泉水自洞中曲折流出,匯入西來的瀑布水,沿山根北去,流入方池。澗北山坳間有一座小亭子,便是卧雲亭。亭後石徑崎嶇,盤桓而上,可以到達假山之東峰。沿石徑北去,可登松風閣,舉目四望,四園景色盡收眼底。閣底下為一暖室,冬季游山時在室內稍事休憩,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Ⅱ 山東周邊,端午節適合去哪玩

端午節去海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山東有青島、威海、日照等沿海城市景色都很好。以下具體推薦幾個地方:
1、黃島:有青島市黃島區、青島黃島經濟開發區和威海黃島三個地方。黃島位於山東青島市膠州灣南部西海岸,與青島市南區隔海相望,西距內陸最近點2公里,是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古時候被贊為」東方勝地「。境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西部主要有小珠山山脈,陡峻挺拔,分別向東南綿延數十里,為西部的天然屏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沙灘一級棒。
2、劉公島:位於山東半島的威海灣內,在國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里誕生了中國清末民初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島上人文景觀豐富獨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又有甲午戰爭遺址。島嶼北部海蝕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緩綿延,森林覆蓋率達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
3、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由海濱和森林組成,擁有日照最好的沙灘,是日照第四海水浴場。
因為是收費公園,相對來說遊人較少,穿過一片森林就可以到達海邊。公園北側沙灘遊客要少一些,海灘的質量相對要高,沙子十分細膩。不喜歡沙灘上喧鬧的環境,到森林內部感受大自然的氣息也是很好的選擇。園內的鯊魚館和動物園要單獨收費,配有住宿設施,淡季時可能會停止營業。

Ⅲ 濰坊名勝有哪些啊

駝山 距青州城5公里,與雲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駝山除天然景觀外,主要以它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而聞名海內外。駝山主峰東西,懸崖聳空,著名的駝山石窟造像就在這里,駝山共有大小石窟五處,有佛像638尊,大者高7米,小者不足10厘米,為山東最大的摩崖造像群。由於年代不同,所以佛像風格各異,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據專家鑒定,這些石窟像早的誕生於北朝後期的北周,晚的刻成於中唐,是我國古代造像中的珍品,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駝山石窟造像群是山東省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國最東部的石窟造像群,其保存的完整程度,是其它同時代造像群所無法比擬的。
偶園在青州市裡民主街南首,有一處被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的偶園,它原是清初大學士、太子太溥馮溥的私人花園,系清康熙初年所建,是全國倖存的為數不多的「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築。偶園的規模雖不大,但它結構嚴謹,布局得體,別有一番情趣,滿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園林建築藝術。園內四株明朝的桂花,已經四百餘年,三株明代留下來的迎春花,雖「老態龍鍾」,但每年隆冬都會綻開滿枝黃花,迎接春天的到來。在偶園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偶園假山了,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園東、南兩牆環列,乍看並無奇特之處,細考究則頗有趣味,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台四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個假山繁而不亂,靜中有變,層次分明,境界高雅,於一園之內顯出千里之勢。
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山旺是臨朐縣的一個村莊,位於縣城東23公里處,因盛產各類精美完好的古生物化石而馳名中外。山旺化石現在已經發現和定名的有10幾個門類400多種,其中三分之二是已經絕滅的屬種。有關單位和中外專家研究推斷,山旺化石形成於1800萬年以前,即地質歷史上的中新世時期。山旺化石的發現和研究,開拓了古生物研究的新領域,提供了探索我國華東北部地區中新世動物群,古地理古氣候,以及地層對比的重要依據。對我國東部礦產資源的開發將起到重要作用。 中外專家把山旺譽為「化石寶庫」;國內知名人士把山旺化石贊為「國之瑰寶」;國內外遊客則把它視為「世界奇觀」。這里需要告訴各位的是,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化石寶庫」紀錄片的15屆貝爾格萊德國際科教片電影節上獲得科學紀錄片金獎。1980年國務院把山旺確定為「國家自然重點保護區」,同年成立了「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所」。
風箏博物館館內將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還可通過錄相重現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給觀眾系統地介紹中國濰坊的風箏發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風箏製作技藝和由風箏技術啟迪派生的人類飛行的廣闊前景,陳列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箏發展及扎、畫、放的技術。還有風箏藝人的現場製作風箏。風箏博物館又具有多功能用途,既是一個收藏、陳列古今中外風箏、民間工藝的專業性博物館,還是一個文化娛樂中心。如果全部配套,它將成為風箏都的一個旅遊、文化、娛樂和風箏貿易中心。本館以大量的實物、照片、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風箏的起源和風箏沿革史;介紹了風箏的流派、種類和特點;展示了濰坊國際風箏會與各國風箏團體和人民的友好交流、展出的風箏有:一、傳統風箏。主要有各種大中小型龍頭蜈蚣,軟硬翅蝴蝶風箏,七星、八卦風箏,各種魚鳥、昆蟲風箏以及筒子風箏和傳說故事人物造型的人物風箏。還展有吉林、濟南、浙江的優秀作品。二、濰坊創新風箏。是濰坊風箏藝人和業余愛好者扎制的新意風箏、特技風箏、多特點風箏、微型和巨型風箏,表現出濰坊風箏愛好者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想像力。
浮煙山森林公園地處濰坊市西南郊,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秀美,文化遺址繁多,歷史上漢代丞相公孫弘故居、麓台書院、朴生泉、修貞觀、南燕太子慕容超讀書處,元代吏部尚書張啟岩親書《麓台秋月》碑文皆建於此。該園是按照濰坊市人民政府浮煙山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而興建的一處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爐,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及城市觀光農業示範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公園。該園佔地98公頃,完成投資2070萬元,建成了鳥語林、珍奇動物園、動物演藝區、森林之家、婦女兒童樂園、植物園、國防教育基地、卡丁車賽場、五四廣場、森林歷險宮、高空覽車、垂釣湖、龍王亭、三十六計園等十五大景區99個景點。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民俗游樂園就在市東1公里處的青雲山上。這座佔地三千餘畝的游樂園,在全省縣級城市中是最大的一處。園內山體起伏,地勢幽深,溝壑蜿蜒,繁復流變。山頂處有兩眼天然的石泉,久旱不涸,長澇不溢,相傳兩泉直通渤海,因此被稱為「海眼井」。 游樂園一共設有「五區兩園一村」:江南秀色區、邊寨神奇區、黃土高坡區、天山牧場區、北國之春區、春華秋實園、兒童游樂園和齊魯民俗村,是一處突出民俗文化特色、融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集國內著名風景風情於一體的天型、綜合性游樂場所。 在這片昔日的荒山上,出現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西南邊陲的奇特風情,山東鄉間的淳樸風俗和神奇山谷的野生動物,樂園里的娛樂項目。特別是齊魯民俗村,遊人進入之後,便能獲得一種「農家樂、樂陶陶」的感覺。做農家人,干農家活,吃農家飯,更是城裡人一種難得的體驗。上了炕頭,可以學著剪窗花、綉荷包、糊風箏;廚房裡舞根麵杖,擀皮子、包餃子;院里的活兒也有趣,如剝花生、喂雞兔;女士們更喜歡手裡拷個籃籃,踏無名的小花小草走向菜園,一邊割韭菜,摘茄子,一邊觀看彩蝶翻飛,聆聽蟈蟈歡唱。 這里有著大自然的恩賜和民間的樂趣,她們要從天籟與靜謐中尋回屬於女人的世界。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是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一枝新蕾,一朵奇葩。
沂山沂山為岩漿岩石質山地,以花崗岩、片麻岩為主,少有砂岩,岩石風化較好,土層下多有疏鬆母質。沂山又名「小泰山」,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既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觀。有壯觀秀麗的森林景觀,森林綠地面積2043.2公頃,覆蓋率達91.2%,以松類、刺槐、櫟類為主要樹種,還有水榆花楸、三椏鳥葯等珍貴樹種。有奇特險峻的山嶽景觀,海拔800米以上,有玉皇頂、歪頭崮、獅子崮等奇峰異崮。在玉皇頂仰望,日月低垂,白雲摩頂,俯視方圓百里景色,一覽無余;歪頭崮突兀矗立,高聳穹空,峭壁若劈,在崮之極頂,巨石層疊,登其上猶如身置凌空;獅子崮像一隻巨大的雄獅,橫卧在玉皇頂側,似鎮山之王。娟秀多姿的水文景觀。百丈崖瀑布落差68米,為臨朐八景之一。玉帶溪蜿蜒曲折,漫石穿隙,時起時伏,忽急忽緩。還有變幻莫測的天象奇觀。
富華游樂園濰坊富華游樂園是由濰坊新立克集團公司與美國亞洲娛樂公司合資興建的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游樂園,位於「世界風箏都」濰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樂園有大中型游樂項目三十餘個,分別從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地引進,具有典型的歐美風格。大型游樂項目有五十六米高的摩天輪、驚險刺激的888米長雙環過山車、46米高的跳傘塔、太空飛行、環園列車、瘋狂老鼠、激流勇進、旋轉木馬及變幻萬千的動感電影院等。投資近千萬元的水上世界,佔地20000平方米,內設標准游戲池、造浪池、18米的高台滑梯、螺旋滑梯、兒童嬉水池等十幾個水上游樂項目。高爾夫俱樂部佔地60畝,採用歐美先進的設計標准建造,具有獨特的魅力。園內設有美國式商業街,有形形色色的旅遊精品供遊客欣賞選購;更設有多處餐廳,以魯菜為主,配合中西式快餐,能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餐飲需求。由於北方冬季氣候寒冷,冬季室外項目較受影響,以春夏秋季旅遊為最佳。
十笏園坐落於濰坊市濰城區的中部,原清末大地主丁善寶的一座私人花園,建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十笏,是以十塊笏板形容此庭園之小,這座以小巧著稱的晚清園林,面積僅僅有2000平方公尺,卻有假山、池塘、曲橋、亭榭、書房等多種建築,且布局得當,安排合理、緊湊而不擁擠,充分顯示了園林設計者的精妙構思。 園中主要建築有硯香樓、十笏草堂、春雨樓、讀書堂、碧雲齋、人造假山,以及迴廊、曲橋、荷花池等。此外還有多處名人書畫題刻:清鄭板橋竹石圖、題竹、芝藍圖;清翟雲升臨摹韓愈草書橫幅;清末濰縣狀元曹鴻勛書碑與題匾等。濰坊市博物館現設園內。
石門坊 又名石門山,因山勢結曲向南,兩峰對峙如門,故名。它包括紅葉景區、太平崮石建築群景點、三一山景點等。該區周圍山勢雄秀,群峰環翠,峭壁如削,奇石嶙峋,最高峰海拔526米。山石皆石灰岩,岩層階理明顯。山上部陡峭,多懸崖裸層,山中下部土層較厚,植被較好。 石家莊民俗旅遊村是位於旅遊城市安丘市西南20公里的凌河鎮的一個村莊,坐落在汶河南岸。村民勤勞智慧,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田園如畫。70年代初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代表」,開始挖掘當地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建起了民俗博物館、婚俗院等,在全國首開民俗旅遊之先河,被譽為「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推出的「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做農家活、隨農家俗」活動,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里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鍾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鍾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老龍灣老龍灣旅遊區包括老龍灣、冶源水庫、海浮山、懸泉寺、溫泉河、風火洞等,地處平原與山區交接地帶,西南為山區,東北為山前沖積平原和丘陵,地勢南高北低,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4°C,降水量為750毫米。老龍灣古名熏冶湖,位於海浮山北麓,泉水系地下泉脈涌匯地表而成,水域面積80餘畝,水深盈丈,清澈見底,四季恆溫18°C,湖中水鳥嬉戲,岸上竹林環繞。盛夏酷暑,泉水清涼甘冽,浸入肌膚;數九寒冬,霧氣蒸騰,古人留下「冶源煙靄三冬暖」的詩句。老龍灣內泉計萬許,主泉有鑄劍池、萬寶泉、秦池、善息泉、濯馬潭等。另外還有雪化橋、陳榮碑竹、清漪亭、江南亭、上天梯、松節亭、古戲樓等景點。主泉鑄劍池,水出石坎下,突涌若沸,傳說春秋時期歐冶子曾於此鑄劍淬火。池西南側磐石上,鐫有「鑄劍池」三個斗方大字和「天下明護陰陽劍,鬼斧鑿開混沌池」的詩句,為明嘉靖年間雪蓑道人書,其字體剛勁瀟灑,為歷代書法家所贊譽。
玲瓏山 位於青州市西南15公里,嵯峨的石峰林凸起在渾圓的山頂上,遠遠望去,猶如一座雄踞山巔的古代城堡。玲瓏剔透的怪石,形態各異的洞穴遍布山體,它簡直像一塊巨大的盆景石,擱置於天地之間,其主峰海拔567米,峻峰銳起,聳拔突兀,實為一方之冠。玲瓏山,山上有通天洞、串心洞、仙寶洞、觀音洞、天降石、飛來石、玉皇峰、凌霞關、卡天門等景觀,千姿百態,令人心曠神怡。「天降石」重約5噸,擱在一根孤聳的石柱子上,背後白雲飄動,彷彿柱搖石動。最為國內外人士所矚目的是位於同北峰中的魏部道昭《白駒谷題名》、《白雲堂題刻》等三處題刻,該石刻作為中國「魏碑三奇」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和中國文字變遷的珍貴資料。近年來,吸引著眾多的中外著名書法研究愛好者到此謁拜,特別是每年都有數百名日本書法界名人前來謁拜,參觀游覽。
青州博物館 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1984年建設新館,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為仿古式民族建築群.青州博物館是我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收藏各類文物2萬余件。海內外孤本--明萬曆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填補了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東漢大型出廓「宜子孫」玉璧為目前僅見的有字漢璧;青州龍興寺石刻佛教造像群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數量之大、雕工之精、貼金彩繪保存之好為我國文物考古所罕見。
山旺萬卷書 山旺,位於臨朐縣城東北。這里展示出的是1000萬到2500萬年前大自然的絢麗畫卷。山旺的地層中,有著豐富的硅藻土頁岩,層層壘壘,薄如白紙,被人們稱為「萬卷書」。 上頁岩中保存有豐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人們又稱其為「萬卷書」中的「象形文字」,它真實地記載著當地滄桑演變的歷史。山旺化石蘊藏極其豐富,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已發現的有十多個門類,189科,其中古植物有苔蘚,小草榆、中華柳椴等;動物有蜂,蛾、魚、蛙、龜、豬、鹿等。 1976年山旺首次發現了完整的珍奇罕見的鳥化石,引起了轟動,同時被命名為「山旺山東鳥」,填補了我國第三世紀鳥類化石的空白。山旺化石的完好精美稱著於世,狼蛛和足爪、足千、蜻蜓的翅膀、蝙蝠的翼膜、老鼠的須毛,都印良清晰,歷歷可辨。
庵上石坊 石坊為頂、身、座三部分,高15米,寬9.35米,用多塊石灰岩壘加而成,接縫嚴密,渾然一體,宏偉壯觀。正面刻「聖旨」二字,中部橫批刻「節動開褒」四字,兩側刻「旌表愚童馬若愚妻王氏節孝坊」字樣,橫批下兩側刻有「大清道光己丑歲建」八字,背面橫批為「貞順流芳」,其它刻字與正面相同。坊上題字均為翰林單蘭亭所書,字體端莊幽雅。石坊雕刻內容豐富,人物、動物、植物、器物、山河等,無所不有。手法綜合運用立雕、透雕、浮雕、高肉浮雕和線刻技巧,精妙絕倫。主樓下雕刻八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的效果。次樓匾下的四組諧音吉祥祈福動植物圖像如:六(鹿)合(鶴)同春、太師(獅)少保、掛印封(蜂)侯(猴)、父子拜相(象)所雕刻的動物活龍活現。其中「掛印封候」一組尤為精彩,運用難度大的鏤空雕刻手法,刻出一對玲瓏剔透的鳥籠懸於枝頭之上,籠中刻畫眉鳥能迎風鳴叫,鳥籠能隨風擺動,又雕猴子去捅黃蜂窩的調皮活潑之狀,極富情趣,石牌坊的最高頂部,雕有麒麟昂首負寶鼎狀,給人以凌空欲飛的動感,與巋然岸立的堅實坊柱、坊座形成強烈的對比。石坊設置力度合理,極富情趣。石坊雕刻繁簡得當,主次分明,民諺「天下無二坊」是對庵上石坊的贊譽。
范公亭公園 位於古青州城西門外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洋溪湖畔,是青州市的重要景區之一。范公亭相傳原為范仲淹所建,距今已有930餘年。亭後有三祠,分別塑有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像,又稱為「三賢祠」,祠後有崇台,建「後樂堂」三間,亭北有「澄清軒」八間,軒前豎馮玉祥將軍撰寫的巨碑一座,書法渾厚。院內唐楸、宋槐,雖然已經千年,仍枝葉茂盛。綠樹成蔭、碧水盪漾的洋溪湖位居范公亭公園中心,洋溪湖北岸建有「順河樓」,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居住於此十年之久,樓西北建築「李清照紀念祠」建築風格全仿宋代建造,樓南側有老柳橫斜,俯身河上,酷似老翁垂釣,故名曰「洋溪晚釣」,即為古青州八景之一。
金寶樂園濰坊金寶樂園是一個以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性游樂園。位於山東金寶商業貿易區對面,西鄰濰坊民航機場,東靠濰州路206國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金寶樂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融娛樂性、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格獨有。娛樂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城郊農業觀光區、休閑區4大部分是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園內有孔明稱、盪山澗、空中纜車、世紀鍾和環園電車等120餘個娛樂景點項目。
仰天山 是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青州西南35公里,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文殊寺(俗稱仰天寺)。「望月亭」和「文昌閣」分別列於寺院的西南、東北。「望月亭」 是一拱頂石質建築,坐落於寺西的望月山上,明工部尚書鍾羽正親手書寫的「望月」二字作亭額,砌在亭門之上;「文昌閣」拔台而起,立於懸岩光壁,憑窗而望,整個寺院周圍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仰天山還是一座天然植物園,一年四季有著「春天一片花,夏來綠樹蔭,秋到紅葉遍,冬日披銀裝」的美好景色。
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海拔421米,群峰突起,像座千仞高山。山頂上有石洞南北相通,遠望像一方明鏡高懸太空。每到夏秋季節,雲門山內雲霧繚繞,猶如仙境,人稱「雲門仙境」,雲門山因此而得名。山陰有隋唐時代造像5窟,石佛272尊,最早的雕刻於隋開皇年間。歷代文人墨客,如歐陽修、富弼、王世貞、鍾羽正等,給雲門山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摩崖題刻。山陰摩崖鐫有中國古代最大的摩崖漢字「壽」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壽比南山」一詞即源於此。「壽」字通高7.5米,寬3.7米,僅壽下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當地流傳著「壽比高山,人無寸高」之說。山陰雲門洞西側有著名的「雲窟」,狀如曲井,深不見底,夏秋時有雲霧蒸騰,經雲門洞涌進湧出,景觀特別壯美。

Ⅳ 山東那最美

想要吃的話還是得去濟南,去了就知道為什麼了

Ⅳ 山東著名的人文景觀有

1、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曲阜「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2、泰山。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岳」,為「五嶽之首」、「五嶽獨尊」,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

3、龍口南山旅遊景區。南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境內景色秀麗的盧山之中,景區內的南山禪寺、香水庵、靈源觀、文峰塔、南山古文化苑等景點均系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遺跡,千年古剎,可謂聖地重光,更添新顏。

4、劉公島。劉公島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內,人文景觀豐富獨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漢代劉公劉母的美麗傳說,又有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古炮台等甲午戰爭遺址,還有眾多英租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建築。

5、嶗山景區。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國務院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中國重要的海岸山嶽風景勝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6、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公園、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Ⅵ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個怎麼的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其中,《梁祝傳說》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

故事有幾個不同的版本:

汝南版本
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傳說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晉時期的。這里的傳說不同於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在汝南都有相應的發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橋結拜的曹橋,梁祝同窗讀書的紅羅書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墳墓。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汝南版本講的是西晉時期,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
中原文化積淀深厚,民間文藝豐富活躍,中原腹地的汝南,自然更得文化風氣之先。僅就汝南縣馬鄉鎮來說,豫劇、曲劇、越調、民歌等都在這里流傳。這些地方藝術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劇《梁山伯下山》、《梁山伯與祝英台》,曲劇《梁山伯攻書》、《梁山伯送友》,二夾弦《梁祝》、《紅羅山》,越調《梁山伯送友》、《馬文才迎親》以及曲藝方面的河南墜子《英台下山》、《梁山伯與祝英台》,三弦書《英台擔水》、《英台撲墓》等。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6月,「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虞版本
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影響漢晉政治格局,占據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 江以及阮藉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數游止或世居會稽(紹興),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市。會稽城「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晉代會稽郡上虞縣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會稽城(紹興)游學,途中遇到一同前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兒身,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郁悶而過世。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離開了塵世。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紹興城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去會稽求學。途中,邂逅了會稽郡城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會稽郡城的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又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宜興版本
宜興的版本是南朝齊時期,化蝶傳說根深蒂固,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南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微山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7年公布。
《本衷冊書》之《梁祝志》、《宣室志》記載:英台,祝氏兒游學紅羅書院,與梁山伯者同肆業,兒男共室久擇情之,私結三年外而不宣。文才,馬氏宗人。屋英台之竹馬。曉情權歸,而英台不顧。載三絕決。馬氏憤然怒告鄉鄰。梁祝叻栗,祝假歉而出,絕殺馬氏秘鈄瞑登號呦。吏姆溽耵其罪,難甄焉,層層殤疊。皇之威動。洚罪銖毀宮首為馬氏殉。葬之馬氏之途。凡祀者忍踏唾千年。當朝廣告,萬人皆知曰:婚配焉,男女也。梁祝逆論而行,天之大不為。
【註:這一版本出現在天涯、小說閱讀網等網站,作者提到的《本衷冊書》似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書籍,而是作者杜撰的;《宣室志》為傳奇小說集,撰者唐代張讀,全文沒有提到過梁祝的故事。個人認為這一所謂的原版真實性存疑。】
自古至今,關於梁祝的傳說,可謂流傳廣而久遠,遍及國內外眾多地區,其內容也大致相同。而諸城的梁祝傳說卻別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實、美麗、親近、悲壯而獨具特色。傳說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
其一,在位於諸城市北部的相州鎮梁山屯村,村民聲稱,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傳說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親也曾辦過塾堂,不幸積勞成疾,三十幾歲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為命,日子逐漸敗落下來。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兒,自幼體弱多病,家中生活僅靠母親雇短工經營幾畝薄地為生。待山伯長到十六歲時,母親怕誤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儉用,攢些積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遠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讀書,因塾師曾是梁山伯父親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處處受到師父的關照,學績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遺跡至今尚存,大門石墩及書房寢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這里,梁山伯結識了女扮男裝前來讀書的祝英台,兩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稱,感情篤深。一晃三年過去,直至學業完成下山之時,山伯也未察覺出英台的真實身份,並執意要送一送祝賢弟。兩人邊走邊聊,暢敘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諸城市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上,才被英台勸住,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至今猶在,是一座不大的懸砌拱橋,石橋面上磨蹭光滑,仍相當結實,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就在這小石橋上,英檯面對相處三年的梁兄,愛戀之情再難自製,於是提出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許配山伯,並叮囑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親。見山伯應允後,兩人才依依惜別。
當山伯再回山拜別師父時,才從師母那裡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趕忙前往祝家提親。誰料,祝員外已將英台許配給了馬文才。當梁山伯知道祝員外已將英台強行許配馬文才後,連英台也不曾見一面即被逐出門外,回家後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終日咳嗽,湯水不進,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結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時,囑咐母親說:「我死後不要到別處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因他知道,馬文才家就在當今安丘市官莊鎮的馬家莊子村,英台出嫁必經此地,死後也想再見英台一面。說完後山伯一命歸天,年僅十九歲。梁母果然依照兒子的囑咐,將山伯遠葬到現今石橋子鎮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諸城市石橋子鎮西的祝家樓村,村人亦稱,祝英台就是該村祝員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樓村的四角上,四樓對應,祝員外即家居東北樓。當時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紅兒,只因祝員外膝下無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請求,於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裝去小梁山求學。
英台上山以後,一直隱瞞真實身份,兩年過去竟無人察覺,直到第三年臨近學業將止,才被師父窺出些端倪,他見英台方便時與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師母便暗中留意,果然發現了英台的女兒身。師父思忖良久後說:「反正也快終業了,還是不張揚為好,傳出去會壞了人家的名聲。」於是英台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台回家以後,方知父親已為自己許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來提親被父親拒絕,便終日以淚洗面,再聞山伯已殉情而死,葬於里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並在嫁妝一事上百般糾纏,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轎時又提出必須在里丈河北岸落轎一次,以祭拜梁兄亡靈,否則絕不上轎,這才上演出裂冢化蝶那一場戲來。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樓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認有英台其人,更不是祝家樓人。多少年來,凡是表現《梁祝》內容的戲劇、電影、鼓詞等,一概不準進村演出,也不許祝姓村人到外村聽看,並延續著一個梁祝不通婚的風俗。據另姓村人介紹,祝家認為,本族出了祝英台這樣一位女子,沒有家教,有辱門風,故不得宣揚。這樣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證實了祝英台確是祝家樓人。
其三,在諸城市北石橋子鎮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條通往安丘市官莊鎮馬家莊子村的舊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於土丘之上,封土之上雙頂並立,墓周雜草叢生,墓體青草覆蓋,立於墓上,南望渠河,北覽安丘,東西兩道行人,盡收眼底,這就是梁祝冢。據里丈村人講,這里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傳說有兩種,一說是祝英台出嫁那天,風和日麗,花轎剛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風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轎,前去祭拜梁兄亡靈,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絕,聲淚俱下,歷數梁兄情意後,撞碑而死,家人遂將英台合葬於此。一說是當時確有墳墓裂開之事,英台鑽入,遂翩翩飛出兩只蝴蝶,把個馬文才急得繞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兒蒺藜。細觀墓周,確有層層蒺藜草纏繞。
歷史淵源
諸城的《梁祝》傳說據考最早始於南北朝時期,完整故事形成於唐,由藝人傳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在梁祝的傳說中,諸城人歷來都認定梁祝的故事就發生在諸城,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諸城人,而且有真村名、真地點,更有真人物、真情節,較之其他地區的傳說更完整,更真實。傳說流傳之廣,影響之深,無處能比。諸城人常以本地出過這樣一個故事而津津樂道。老到叟嫗,小到稚童,都能知曉並講出梁山屯的梁山伯和祝家樓的祝英台的愛情故事,並會到里丈河北去指冢為證。
有研究指出梁祝故事的雛形,即是《華山畿》。六朝時期,江南盛傳《華山畿》這首令人性靈搖盪的民歌,《古今樂錄》曰:「《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母問其故,具以啟母。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說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當已。少日果差。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氣欲絕,謂母曰:『葬時車載,從華山度。』母從其意。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女曰:「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亦有記載。
主要特徵
梁祝的傳說主要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間文化的積淀,代表了民間文學中積極向上的部分。諸城的梁祝傳說之所以久傳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僅因為梁祝是諸城人,更因為它代表了人民大眾的心聲。
重要價值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透過祝英台女扮男裝所表現的反抗封建禮教的表層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會進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喚女權回歸這一深層的民族潛意識。如果沒有梁祝的悲劇,人們就不會認識到傳統的包辦婚姻制度的弱點和局限,就無法看到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傳統的婚姻制度就將繼續保持原樣。
如果說,梁祝婚姻被殘酷葬送具有強烈的悲劇意義,那麼它的「化蝶」結尾便富有積極意義。活著追求不到的東西,在死後繼續「追求」,終於得到。「化蝶」的結局,正是日益厚積的沖擊封建禮教的強烈社會心理的生動反映。千百年來,這種結局鼓舞著人們向一切頑固封建勢力作頑強的抗爭。

鄞州版本
鄞州版本講的是金朝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祝家莊在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紹興求學。途中,邂逅了求學的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尼山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城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於忘情破。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要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英台悲痛傷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寫上「祝英台」,最好的遺言;我倆生不同時,但卻死而同穴,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帶她走時,在雷電交加情況下樑山伯的墓離開裂開了,英台看見是山伯的魂魄激動而喜極而泣的心情縱然爬起身向墳中跑去躍跳入墳中,英台一躍墓中瞬間墓合攏,不一會兒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飛出兩只蝴蝶,飛著圍著墓一圈便飛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與祝英台便在上天團聚。梁山伯與祝英台真情撼天動地,玉帝感念兩人情義節烈,賜封天官結為永世夫妻,於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纏綿悱惻,動人心弦的情史流傳千古。

以上供參考,望採納~

Ⅶ 祝英台和梁山伯是哪裡人啊

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封丘版本:青陵台在封丘縣東北25里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台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韓憑也自盡。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2、汝南版本: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傳說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晉時期的。這里的傳說不同於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6月,「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上虞版本: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影響漢晉政治格局,占據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 江以及阮藉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數游止或世居會稽(紹興),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市。會稽城「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晉代會稽郡上虞縣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會稽城(紹興)游學,途中遇到一同前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兒身,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

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郁悶而過世。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離開了塵世。

4、杭州版本: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5、宜興版本

宜興的版本是南朝齊時期,化蝶傳說根深蒂固,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南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

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6、微山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7、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7年公布。

8、鄞州版本:鄞州版本講的是金朝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

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7)安丘荷花池擴展閱讀:

主要特徵

梁祝的傳說主要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間文化的積淀,代表了民間文學中積極向上的部分。諸城的梁祝傳說之所以久傳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僅因為梁祝是諸城人,更因為它代表了人民大眾的心聲。

重要價值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通過祝英台女扮男裝並且主動向梁山伯示愛的故事情結,能更深一步地體會古代社會中女性大膽追求真愛、 渴望美好愛情的個人情感。梁祝的愛情悲劇,使人們認真思考包辦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如果說,梁祝婚姻被殘酷葬送具有強烈的悲劇意義,那麼它的「化蝶」結尾便富有積極意義。活著追求不到的東西,在死後繼續「追求」,終於得到。「化蝶」的結局,體現了愛情的偉大力量,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千百年來,這種力量一直鼓舞著人們向一切為了私利而破壞世間的美好的頑固邪惡勢力作斗爭。

Ⅷ 求濰坊景點排行榜前十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濰坊景點排名前十:沂蒙山旅遊區沂山景區、青州古城、常山文化博物苑、壽光三元朱村、中國寶石城、昌邑市綠博園、壽光林海生態博覽園、濰坊金寶樂園、諸城恐龍文化旅遊區、諸城恐龍博物館。都比較值得去。

大量衙署建築遺存、遍布古街的牌坊、120多條明清古街巷及眾多傳統民居,蔚為大觀。世界上最早的拉弦樂器——青州挫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州回族花毽以及滿族八角鼓等7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述說著青州古城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青州古城歷史脈絡清晰,城建格局完整,至今完整地保留原貌。

Ⅸ 山東濰坊市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

安丘石家莊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鎮。該村樹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層樓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凈明麗。花圃路邊排列,賓館瀟灑大方,廣場寬敞平坦,幼兒園典雅玲瓏,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興旺景象。鍾秀的景緻,文明的鄉風,淳樸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來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西歐等許多國家的朋友,來這里隨農家俗、學農家活、住農家房、吃農家飯,體驗民間風俗,飽享田園之樂。
這個村有個民俗博物館,建於1988年4月,完全採用了當地民間工藝,深壘石基,腰裝踐腳,石灰泥牆,青磚大梢小瓦房,石家莊民俗表演是我國北方魯中一帶典型的農家四合套院,佔地面積1900平方米,
建築面積725平方米。整個博物館設分一廳、六室、一院。代表和體現了魯中一帶清末和建國初期的農家生活和風俗習慣,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較高價值。
民間禮儀廳是民間供奉神靈、年節行禮儀的場所。民間工藝室主要陳列著民間工藝品,如剪紙、刺綉、年畫等,顯示了當地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情趣。民間文娛室陳列著民間節日流傳盛行的龍燈、高蹺、旱船、獅包以及游戲娛樂器具等。農事用具室陳列著清末以來各式農具,張掛著「四季生產圖」,形象地刻畫出農家一年四季的耕作過程。農家生活室各種生活用具品類齊全,有儉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緻餐具和宴席用品。農家紡織室陳列著老式的軋、彈、紡、織、印、染等工具,牆上掛有大型壁畫「農家紡織圖」。村塾學堂室壁上掛有字畫,「四書五經」陳於案頭,文房四寶列於幾上,再現當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門上的對聯為:「天上雙星渡,人間六禮成。」院內放著花轎,設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燭。洞房內布置著新婚擺設,充滿喜慶氣氛。五湖四海的賓客可在此舉行傳統的中國古典婚禮,享受天倫之樂。
後院設有碾房、磨房,備有馬車。主人可以應遊人要求一塊去推磨、推碾或坐馬車到村外穿行鄉間小路、放風箏、觀賞田園風光。
2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
青雲山民俗游樂園是近年來安丘市委、市政府開發建成集旅遊、觀光、娛樂、投資、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園區,佔地3000畝、堪稱「山東第一園」。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地處安丘市區、206國道和省道下小路的相交處,交通十分便利。青雲山民俗游樂園基本利用了原來的自然山體、自然湖泊、溪流和植被資源,栽植名貴樹種、花卉和大型竹林形成以游、樂、玩、吃、住為一體的大型游樂場所。園內共分六個景區,各景區都有不同的特色,置身園中,一步一景,變化萬千,使您流連忘返。

3 濰坊富華游樂園
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 琳琅滿目
時尚先鋒藝術-人體彩繪再度登陸
毛澤東萬枚像章再現偉人風彩
富華藝術團」金秋歡樂」專場歌舞演出
街頭演藝 大型迎賓 歡樂無限 輕松精彩

各位尊敬的朋友
富華游樂園每天都洋溢著節日氣氛
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裡
富華游樂園全體員工以全新的面貌等候著閣下的到來.
4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風箏博物館位於濰坊市奎文區行政街66號,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風箏專業博物館。它佔地1.3公頃,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藍琉璃瓦鋪成,牆壁鋪白色馬塞克。整個建築設計風格獨特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

該館設有綜合館、中國館、濰坊館、友誼館等12個展館,在約2000平方米的展室內,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以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2000餘件,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濰坊市概況。

展覽以1000餘只筒式、板式、硬翅、軟翅、串式五大類風箏精品以及300餘件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為主,較全面、客觀地體現了濰坊風箏所獨有的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繪畫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介紹了構思大方、造型誇張、色彩對比鮮明、注重飛翔性能、研究價值較高的外國風箏;重現了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展示了在濰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決策指導下各行各業發生的巨大變化。1988年各國風箏組織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風箏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3萬餘人次,已成為濰坊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5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
浮煙山旅遊度假區位於濰坊市區西南12公里處,總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為23.5平方公里,距濰坊機場1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3公里。浮煙山開發區於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項,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開發區。浮煙山開發區經過七年的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先後順利舉辦了第九屆至十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放飛比賽。浮煙山為泰沂山脈尾閭,南有明宮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煙山處於望留鎮、符山鎮南半部之間。浮煙山山名源於唐代,山上原有浮煙閣、溪澗草堂、詠翠亭、卧雲台、朝陽觀、公孫弘墓、麓台書院等古跡,現已大部分整修。浮煙山整個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坡平緩,西坡陡峭,山區地貌多變,溝谷密布,頂部較為平坦寬敞,山上林木蔥郁,四季風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庫,山水相映,更為浮煙山增添了幾分秀麗。
浮煙山是濰坊市區唯一的一大自然風景區,是市區的旅遊勝地。濰城區政府非常重視浮煙山旅遊開發區的投資建設,現已投資3800萬元,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景點建設,已建成朝陽觀和進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風箏放飛場及觀禮台一處,浮鳶大酒店現已完成主體部分,度假別墅區已基本建成。浮煙山現規劃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風情園;2、自然風光區;3、娛樂活動區;4、度假別墅區;5、水上活動區;6、後勤服務區。規劃完成可使開發區成為融娛樂、游覽、商業、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游樂場所。

6 濰坊金寶樂園
濰坊金寶樂園是一個以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性游樂園。位於山東金寶商業貿易區對面,西鄰濰坊民航機場,東靠濰州路206國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山東金寶集團自1996年8月10日開辦金寶樂園以來,同時建成了金寶賓館、金寶汽車站和金寶旅行社,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萬多人次。
金寶樂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融娛樂性、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格獨有。娛樂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城郊農業觀光區、休閑區4大部分是旅遊度假的良好場所。園內有孔明稱、盪山澗、空中纜車、世紀鍾和環園電車等120餘個娛樂景點項目,有金泉寺、金秀湖垂留釣中心等觀賞休閑的配套服務設施,金寶賓館、金寶旅行社、金寶汽車站,可為您提供前來旅遊觀光考察的最佳服務。

7 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一九九三年對外開放以來,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遊客2千多人。陳介祺(1813-1884)濰坊市濰城區人,字壽卿,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廿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於咸豐四年辭官歸里。在以後的三十年中,專心致於金石學收藏和研究,成為一代金石大師。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進行金石考釋和研究,寫下了五十多種著作,文物界權威稱:他的論調與批評,不但高出當時同輩一等,簡直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金石書林」別具一格,質朴凝重,豐富了我國的書法藝術。他以畢生的努力,為我國的金石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敬仰。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里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鍾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鍾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8 十 笏 園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餘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築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主要有如下景點:
十笏草堂 進大門東行為前院,正廳即十笏草堂。結構為三開間七檁,無廊硬山頂,明間雕花門,上懸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手書「無數青山拜草廬」匾額。堂前山石花木散點,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漣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陽光普照之義,故名。亭較大,方形,為六檁卷棚式歇山頂,四周有坐凳欄桿。該亭水環四面,荷風水月,頗饒詩意,西有曲橋同迴廊相連。亭中有清代狀元曹鴻勛所題「四照亭」橫匾,亭外懸有「濤音」,是清代書法家桂馥手跡。亭柱上對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亭前懸對聯「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順迴廊曲橋步入池心,四面環視,荷花滿池,景色宜人。亭內石桌凳,是當年園主舉觴流連,詠詩之處,四面橋欄可坐,可觀賞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橋與迴廊相接的地方,還有一副對聯為「於心有不厭,即事多所欣」。
鳶飛魚躍 亭北面六角門上有「鳶飛魚躍」四字石刻,原為唐代韓愈於貞觀二十年,貶為陽山令所書的自勉之作。字體飛動婉轉,氣貫長虹,有草篆隸筆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隸於一爐,寓情於書,表現出那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凌雲壯志,有形神兼備、意到筆隨之妙。此四字拓片曾發表在《書法》雜志1980年第6期上,為稀世珍品。園內此石刻,為清中期書畫家翟雲升臨摹,維妙維肖。
穩如舟亭 亭東北角築有船形建築名曰穩如舟,亭臨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築巧妙,系六檁卷棚式頂,外形如船,恰似拋錨水中,隨時可以起錨解纜,引人遐思。穩如舟小亭的北門,有對聯為:山亭柳月多詩興,水閣荷風入畫圖。
假山 水池東臨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15米,是依東軸線上院落的房屋山牆以太湖石而建。拾級登山,山徑崎嶇,怪石嶙峋,路隨峰轉,其勢巍峨。間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門之設,山間雜植松柏草木,四時常青,經冬不凋。
蔚秀亭 建於假山之巔,取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內有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白描羅漢石刻一塊,姿態嫵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漢,有對聯為:小亭山絕頂,獨得夕陽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為四檁卷棚式結構。亭內裝嵌有鄭板橋手跡刻石「筆墨三則」、「田游岩」和「題畫竹」各一,所懸「聊避風雨」為鄭板橋手筆。落霞亭對聯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
漪嵐亭 順山徑而下,卵石鋪路,位於荷池東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攢尖頂小亭建築,名曰「漪嵐亭」。此亭小巧別致,坐於亭檻,平視噴泉,銀珠萬點,邊起邊落;俯視游魚,飄忽不定。池水的波紋即「漪」;山中之雲氣即「嵐」,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園亭就曾用此名。漪嵐亭與山上的蔚秀亭相呼應。
小滄浪亭 與漪嵐亭相對,是一座四角攢尖頂、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為原始松木建築,愈見其淡雅古樸,富有野趣。滄浪,取意於《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邊有大石一塊,正可濯纓濯足。宋代詩人蘇舜欽曾築滄浪亭於蘇州,為著名園林。小滄浪正是園主借蘇州拙政園滄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較小,故名小滄浪。亭內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飲茶、乘涼,又可以濯洗。
迴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迴廊,它把西軸線與中軸線景觀巧妙而有機地的隔開,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觀,又增加觀賞性建築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間設欄桿。在長廊的牆上嵌鄭板橋竹蘭圖石刻5方。最南端為丁善寶撰、翰林丁良干書寫的《十笏園》,記述了建園情況及其意圖。這是十笏園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張昭潛撰、曹鴻勛書寫的《十笏園記》。
春雨樓 出迴廊而北,院西二層小樓即春雨樓。此樓為三開間七檁廡殿式建築,樓門抱廈出廊,輔以坐凳欄桿。取名春雨樓,系借宋代詩人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為。它雖建於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築特點,雨天登樓,窗外一望別有雅趣。「春雨樓」三字由曹鴻勛手書。
硯香樓 院中北樓為十笏園主體建築,系明代所建,名硯香樓。其結構為二層,兩開間五檁,硬山頂;樓前有月台,圓窗方台,古色古香;樓上門窗外有前廊,設欄桿護之。硯香樓是原園主人藏書和讀書之所,其名借唐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說,白晝書房溫暖如春,研墨起花紋,墨汁發出陣陣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樓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飛瀑流泉,藕塘蓬蒲,蓮葉田田」,十笏園全貌盡收眼底。中外書畫家經常聚會於此進行交流。正如詩雲:欲醉春雨樓,硯香十笏堂;橋通四照亭,漪嵐小滄浪。
十 笏 園 (續)
靜如山房 西軸線上一排西廂房共八開間,其院稱作園中園。自南至北,第一為靜如山房,取其安靜閑雅、潔凈之意,是比較高級的客房。
秋聲館 取歐陽修《秋聲賦》而名,為客人下榻之處,前出抱廈並有坐凳欄桿。
深柳讀書堂 在園之西院的北過廳名叫深柳讀書堂。唐詩人劉慎虛詩的《闕題》中有:「閉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句,因借用為書塾名稱,表示自己志趣在於讀書,不好交往,深深柳蔭中的堂屋裡正好讀書。清代賀國嶙、何日浩、錢向杲等,都曾用此作書齋名稱。
頌芬書屋 過深柳讀書堂,入小院,北廳即頌芬書屋,為園主之書房。廳內雕梁畫棟,熠熠生輝。此廳後院,西為廂房,北廳名雪庵,康有為游十笏園後改題為「小書巢」。
碧雲齋 位於東軸線上,有碧雲齋等4院。碧雲齋為園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萬里之意。東西有小廊,東廊內裝有馮起震畫竹刻石10塊,分別由董其昌、邢侗、李曄題跋;西廊內嵌有招子庸畫竹刻石。畫上招子庸自題詩曰:「寫竹當師竹,何須法古人,瞭然心眼手,下筆自通神。」園中其它石跡尚多。
城隍廟碑 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並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鄭板橋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是人所授,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稱一絕。書法為鄭板橋楷書傑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筆意,與真筆不差毫釐,又一絕。
唐代鐵佛造像 1962年在濰城區石佛寺出土,現存十笏園。據《濰縣志稿》及碑刻記載,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鐵佛寺,鐵佛寺毀,改建為石佛寺,鐵佛遂埋於地下。鐵佛像高3米,寬2米,約重5噸。下部及手部殘毀,系分段排模鑄造,體現了古代鑄造藝人高超的鑄造工藝。鐵佛造像盤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豐腴端莊,鼻端隆起,寬額豐腮,雙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狀,美發高髻,穿博帶式大衣,附瓔珞,造型優美,體現出唐代典型藝術風格,是我國罕見的巨型鐵佛造像。
?龜蛇碑 原在濰城區玉清宮內,上書「龜蛇」二字,故名。碑名為金代道士譚處端所書。「龜蛇」二字為象形體草書。字體飛動勁拔,氣勢雄偉,一筆揮就。玉清宮為一道觀,道教認為,北方之神為玄武,它的形象是龜蛇合體。道士譚處端書此二字意為敬玄武。道教祀玄武時以龜蛇二物之像置於其旁。
?文徵明石刻 文徵明,明書畫家,江蘇蘇州人,正德末,以諸生歲貢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嘉靖初年預修《武宗實錄》。不附和張璁、楊一清,辭官歸鄉,行草書有智永遺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擅畫山水,師法宋元,筆墨蒼潤秀雅,人稱「吳門派」。與沈周(或祝允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切磋詩文,人稱「吳中四才子」。有《甫田集》傳世。園中石刻內容為:萬事年來盡掃除,無端翰墨尚留余。欲緣鷗鳥投丹粉,還為鵝群寫道書。
?董其昌書法石刻 董其昌,明書畫家,字元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市松江人。萬曆已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詹事府詹事。以書畫名重海內外。畫山水,宗北,其作品秀潤蒼郁,超然出塵,書法師宗顏、虞,又學鍾、王,疏宕秀朗,頗有特色。此石刻為董氏行書一幅:縈渟淡不流,金碧如何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下有於祉(澹園)跋:「楊君潤軒,既刻衡山書,並此卷上石,此亦吾家故物也。筆力大似李北海。乙卯秋識。」
?張瑞圖石刻 張瑞圖(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晉江人,天啟六年(1626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時魏忠賢用事,忠賢生祠碑文,多出其手書。崇禎初罷去。定逆案,贖徙為民。善畫山水,工書法,與米萬鍾、董其昌等齊名。有《白毫庵集》。園中石刻內容為:一夜春雨過,千畦盡成綠;不曉意所欣,道是齋廚足。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 鄭板橋(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貧寒,性情落拓,不拘小節,人多目為狂士。清濰縣知縣,「揚州八怪」之一。應科舉為清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春,任范縣知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知縣。鄭板橋任濰縣(今濰坊市區)知縣7年,最大的政績是救濟災民。當時濰縣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災民流離失所。「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是當時的寫照。他採取果斷措施:一面先行開倉賑貸,令百姓具券借糧,一面向上呈報;對於積粟之家,不分紳商,盡行封存,責其平糶。還修築城牆,疏浚城河,以工代賑。「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處處關心百姓,千方百計拯民於水火,因此觸犯了豪紳巨賈利益,遭誣告罷官。
?鄭板橋詩、書、畫皆有成就,號稱「三絕」。其畫秀麗蒼勁,隨意揮灑,筆趣橫生,尤善蘭、竹、石;詩文講究真情,傲放慷慨,惻惻動人;書法則揉楷、行、草、隸而為一,圓潤古秀,自號「六分半書」。著有《板橋文集》、《板橋家書》、《板橋詩鈔》等。鄭板橋在中國文學史、美術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鴻先生說:「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與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且寓仁慈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 鄭板橋專題陳列室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部分,除文字、實物外,還有鄭板橋畫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點陳列鄭板橋在濰縣遺留的碑刻,其中有鄭氏撰文並書寫的「城隍廟碑」原碑,院中還有一方石刻,是鄭板橋所書「潤格」,真隸相參,雜以行草,是其書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陳列有鄭板橋手跡以及文字圖表等,介紹鄭氏生平及藝術造詣;第四部分展出當代紀念和研究鄭板橋的論文專著等。
10 雲門山
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撥421米。平原撥笏,松蔭蓋足,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
在主峰雲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雲窟」。雲門山松柏如海,鬱郁蔥蔥,危崖峭立,景色迷人,位居青州府城南,好似一幅天然屏障。雲門仙鏡,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雲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在雲門山陰,有一海內罕見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壽」字,人稱「雲門獻壽」。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內掌司冀陽周全寫」。雲門山後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造的「萬春洞」。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岳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登上雲門山巔,向西眺望,駝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巒起伏,十分壯觀。建雲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巍偉壯觀。

11 偶園
偶園,在青州城裡偶園街中段東側,原系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的私人花園,所以當地俗稱為「馮家花園」。這座花園規模並不大,由於它是現存稀有的「康熙風格」園林建築,所以便有著很高的建築文化價值。
偶園的歷史,有多種說法,有人認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改建而成的。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的同時,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東花園。根據明王朝的規定,東花園的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帝宮內的御花園相仿。當時,凡是御花園內有的設施,這里也有,只是規模略小而已。大約過了180多年,清朝的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在告老還鄉之前,將他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又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園」。這種說法在青州城鄉頗為流行,卻沒有文字依據。現在有據可查的是:馮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齋,清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華殿學士。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捨不得,便批示說:「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歲。他平生愛才若渴,精於詩章,有《佳山堂集》傳世。清咸豐《青州府志》載:馮溥既歸,辟園於居地之南,築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曰偶園。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熱點內容
如何給盆栽殺菌 發布:2025-07-08 22:23:02 瀏覽:482
櫻花汽車 發布:2025-07-08 22:22:09 瀏覽:17
跳舞蘭花期多久 發布:2025-07-08 22:16:51 瀏覽:849
那種百合香 發布:2025-07-08 22:06:40 瀏覽:603
小瓶茶花 發布:2025-07-08 22:02:47 瀏覽:228
茶花茶組合 發布:2025-07-08 22:00:27 瀏覽:292
雲南櫻花路 發布:2025-07-08 21:59:42 瀏覽:900
蜜百合炮製 發布:2025-07-08 21:55:18 瀏覽:520
套袋養盆景 發布:2025-07-08 21:55:12 瀏覽:607
甜瓜花花語 發布:2025-07-08 21:48:14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