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魁蘭花
❶ 中國畫畫蘭花誰最有名
感覺好像鄭思肖,文徵明,鄭板橋這幾個人畫蘭花比較出名,不過沒什麼印象了。詠蘭名句嘛,個人比較喜歡「蘭花十里照春水,山鳥無聲香自幽」兩句,好像是唐代唐龍的名句。
❷ 岳家如今分部在中國那幾個地方
岳家家譜
岳家男將
第一代:魏國公岳成
第二代:魏國公岳成之子:隋國公岳和
第三代:隋國公岳和之子:鄂國公武穆王岳飛(岳鵬舉)、岳翻
第四代:鄂國公武穆王岳飛之子:金錘大將少保忠烈候岳雲、平北公岳雷、岳霖、四寶金錘大將岳震、岳霆、岳霄、貞節孝義仙姑岳銀瓶(女)
第五代:
(1)金錘大將少保忠烈候岳雲之子:列侯岳甫、列侯岳申、岳珠(岳大娘)(女)
(2)平北公岳雷之子:岳經、岳緯、岳綱、岳紀、岳瑤(岳二娘)(女)、岳璦(岳三娘)(女)
(3)岳霖之子:岳琮(岳璞岳旗)、岳琛、岳珂、岳瓔(岳四娘)(女)
(4)四寶金錘大將岳震之子:岳瓚、岳琯、岳玭、岳琚、岳躊、岳璇
(5)岳霆之子:岳蹯、岳與、岳琨
(6)岳霄之子:岳峴、岳規
第六代:
(1)岳甫之子:岳覲、岳覿、岳峴、岳規、岳靚、岳瓊、岳觀
(2)岳經之子:岳菘
(3)岳琮之子:岳益
(4)岳琛之子:岳寬
(5)岳珂之子:岳覲、岳翺、岳英見
第七代:
(1)岳益之子:岳應
(2)岳寬之子:岳速
(3)岳覲之子:岳邁
(4)岳翺之子:岳嗣
(5)岳英見之子:岳逍
(6)岳菘之子:岳中景
第八代:岳倫(岳繼先)
岳家女將
第一代:魏國公岳成之妻:楊芯
第二代:隋國公岳和之妻:姚銀定
第三代:鄂國公武穆王岳飛之妻:劉蘭花、李翠娃、沈雲芳
第四代:
(1)金錘大將少保忠烈候岳雲之妻:鞏金定
(2)平北公岳雷之妻:趙美茹(趙郡主)
(3)岳霆之妻:張瑤、鈕莉緹、完顏金芙蓉
(4)四寶金錘大將岳震之妻:完顏瑞仙、張惠枝、周煢
(5)岳霖之妻:黑雲蠻、劉芸、張茹枀
(6)岳霄之妻:秦玉梅、季鳳英
(7)其他:岳銀瓶
第五代:其他:岳珠、岳瑤、岳璦、岳瓔
岳飛後裔與榆中嶽家巷 作者 佚名
岳飛塑像岳家巷岳飛紀念堂 今年3月22日(農歷2月15日)是偉大民族英雄岳飛誕辰905周年,甘肅最大的一支岳飛後裔———榆中縣岳家巷人將在村裡的岳飛紀念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弘揚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岳飛,這位讓岳家巷人驕傲的民族英雄,800多年來,他的精神始終如一面旗幟,指引著後人。岳家900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岳飛後人生生不息,然而,岳飛後裔是何時遷入甘肅的?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今天的岳家巷究竟隱藏著一個怎樣的秘密?
1)岳家巷位於榆中縣宛川河畔,距蘭州30公里,擁有將近700戶、3000多人口的村莊里,95%都是岳姓人家。在全國1460多個姓氏中,岳姓的排名佔在154位以後,比起張王李趙來還是小姓,然而名氣卻很大,這與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忠武王岳家巷世譜》,可稱得上是一部完整的岳家巷岳氏後裔的家譜,在這本忠武王岳家巷世譜中明確記載著岳家巷世孫源於江南分派忠武王第三子續忠侯霖祖之裔,書中所提到的續忠侯霖祖,即岳飛的第三子岳霖。
據史書記載,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飛遇害時,岳霖年僅12歲。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皇帝為岳飛平冤昭雪,岳霖32歲,是年4月23日岳霖隨即被授為右承事郎。在岳飛死後的21年裡,岳霖是岳飛五子二女中第一個被南宋政權授予官職的人,也是岳飛子女中為父親平反冤屈奔走最為有力的人。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10月,岳霖壽年62歲死後,岳霖的三兒子岳珂子承父職,並在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岳珂44歲升為戶部侍郎,嘉熙四年,57歲的岳珂已經被授為通一大夫,官居正三品,他勤於學業,宦中不忘讀書,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岳飛後人中最具影響,青史留名的傑出代表,其地位遠遠超過其祖父岳飛和父親岳霖。岳珂卒於何年考證不一,他自己在《玉楮集後記》中記載,淳佑元年(公元1242年)2月10日,59歲之年開始自己抄寫手搞,能寫作和長途訪友。岳珂晚年居吳門。太原岳氏宗譜講,岳珂壽年61歲,具體卒年尚待進一步考證。
又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將岳飛列入歷史名臣之一,並追封岳飛為三傑晉國大帝,與漢將關羽共寺,明晉太二年又賜精忠之廟,在明王朝一系列的尊岳活動的氛圍下,又為岳飛的後裔子孫們創造了一個仕途發展的大好契機,於是就有了像岳震、岳、岳龍、岳明等一大批岳氏後裔相繼走上了政治舞台。
2)據《岳飛家史考》一書,其中《岳飛三子岳霖莆縣黃柏口世系變遷考》一文所述:莆縣黃柏口原隸屬江蘇徐州府,位於徐州西部(古)黃河南岸。(譜中稱江南世系),此支為岳飛三子岳霖三子岳珂支系。岳珂次子岳南宋時封承事郎。傳五世岳逍任鄂州江夏承。傳六世岳涇歷任承德鹽、太平州酒庫。傳七世岳琳,度宗時,為金部主事。1279年元滅南宋。岳琳隱居外地,晚年暗歸杭州,卒後葬杭州靈隱寺。其後二傳九世岳堅一,娶姚氏為妻,自浙江到山東任金鄉縣令,定居下來。元至正八年,浙有方國珍亂,十五年山東劉福通亂,十七年率軍攻下大名,曹、濮等郡縣,姚氏夫人攜子孫抱重孫一岳彥聖及王祖像、宗譜、王祖親筆子跡,避亂於碭山,漸走莆田黃柏口。扯碎黃緞裙,揮標佔地百餘頃,定居在黃柏口岳家灣。岳彥聖生五子,寬、賓、安、山、玄。傳至十五、十六世,子孫繁茂,不斷向周邊地區遷移。到了明朝末年清初戰亂四起,遷動更大,有的多次遷移。由於上述原因,莆縣黃柏口岳家灣世系的宗親遷往全國各地。
800年的風雨滄桑,英雄蹤跡已無處尋覓。但幾百年來,岳家巷的人們始終都沒有停止尋根問祖的各種活動,流傳下來了很多關於岳飛後裔在岳家巷的有關史料和傳說。為了能夠印證岳家巷人是岳飛真正的後裔,曾有不少人輾轉千里參加過先祖的家鄉河南湯陰及全國各地岳飛後裔舉行的各種紀念活動,岳飛思想研究會的研討,岳氏宗族各分支的續譜。為了能夠續寫一個真實完整的家譜,岳家巷修譜人士曾多次到杭州、山東、河北、安徽莆縣等地做考察,走訪了當地的老人,查閱了祖上留下的家譜,歷時5年,終於弄清了岳家巷家族的淵源,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忠武王岳家巷世譜》。
明萬曆四年,岳飛十七世孫岳暇(原名佐武)攜弟讓武,自安徽蕭縣黃柏口岳家灣北上甘肅,此次岳氏後裔北上的目的史書上並無明確的記載,但據專家推測,岳瑕攜弟北上的原因大概有兩種:一是戍邊,明萬曆年間甘肅榆中一帶還屬邊陲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急需中原地區大批移民充實邊務。榆中古稱宛川,宛川河水豐沛,土地肥沃,又是朱元璋第十四子肅王朱瑛的封地,俗稱隴上小江南,在此落戶理所當然。第二種說法是避禍,明萬年初期,宰相張居正推行激烈地土地改革政策,中原地區大批的地主階級紛紛攜家北上,另闢家園,以逃避被清算家產,沒收土地的厄運,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後裔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舉家遷入了蘭州以西的安寧堡,明代中期,尤其是在萬曆年時期統治階級,鼓勵中原移民到邊陲地區,並制定了相應的優撫政策,中原地區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岳飛後裔在甘肅的落腳,不僅是榆中的岳家巷,還有庄浪、靖遠、景泰等地,其中嶽家巷的後裔人數量多,家譜記載也最為完整。
另據岳飛思想研究會編印的《岳飛家史考》第七冊介紹的《甘肅省景泰永泰、榆中嶽霖後裔考》一文中,記述甘肅東部圍繞蘭州周邊如榆中、庄浪、景泰、永登、臨洮等縣,聚居許多岳氏家族,他們雖同屬於岳飛第三子岳霖後裔,但屬於兩個分支。
一支為第十六世孫岳大舟,其先世經嘉興遷毗陵(常州),大州在明萬曆初年入遷甘肅臨洮。到萬曆中期,十七世岳仲武遷居今景泰永泰堡。二十世孫岳什龍所修《庄浪、永泰譜》記述了該支自江南的沿革和世系表,後來又有岳超龍、岳鍾琪一門列戟。該支除遷四川省外,余分遷蘆陽響水、永登、細巷子及靖遠朱家水、營盤山等地。雍正二年(1724年)岳鍾琪「懋膺公爵時,浩封其先祖,他為悼祭高、曾、祖及生母王氏,不遠千里,將石碑從四川運至甘肅景泰永泰村。碑正面有皇清浩贈。浩的碑文。永泰壽鹿山嶽家墳嶂,葬有始遷祖仲武公夫婦,十八世祖文魁夫婦,十九世祖鎮邦夫婦,四世祖鍾琪生母王太君,均有碑文,該墳嶂實葬六代先祖,計17座墓葬。」
3)遷入榆中嶽家巷的是岳飛第三子岳霖,岳霖第三子岳珂,岳珂次子岳英見英見的後裔,十七世祖岳瑕(佐武),其弟岳鑲(讓武),與本支十七世祖仲武為同堂兄弟,系忠武王十七世孫,明萬年間相繼來甘肅,仲武宦居臨洮,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賜榮祿大夫,復遷庄浪永泰堡(根據岳公忠武穆鄂王世譜與有關史料稱:系庄浪永泰堡;據岳世英撥貢卷稱系皋蘭永泰堡)。佐武、讓武定居金邑(今榆中卧龍川,後遷居鵝峰川捉馬坡)。由於子孫繁衍,佐武一支選居鵝峰北———今宛川北岸岳家巷,岳家巷由此而得名。佐武有六子形成6個房支,現已傳34代,5000餘人。後各分支又分布在本縣的三角城岳家莊、小康營鄉王保營、連搭鄉連搭村、上花岔鄉廟花村、園子岔鄉堡子山村、城關鎮大營、岳家河、宋家莊、金家圈4個村,清水驛鄉岳家莊、范家營兩個村,夏官營鎮太平堡、趙家口兩個村及靖遠、白銀水川鎮金鋒村等地。
本支讓武祖留離岳家巷3公里的宛川河南岸的金崖鎮齊家坪,由三子繁衍,後由靖遠遷入一支,永泰世系,形成四個房支,約有人口1500多人,本縣城關鎮峽口等地岳氏後裔也屬此支。
420多年來,自佐武、讓武定居榆中宛川以來建祠祭祖,未忘本源。嘉慶年間,岳家巷就建有岳王殿,同治七年被毀於戰火,民國二年又重新修復,修復後的岳王殿為一進兩院、出門、過庭、鍾樓、鼓樓、廂房、大殿共20間,佔地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有岳飛掛像。其建築規劃設計優美,工藝精巧,造型壯觀,氣勢雄偉,甚稱宛川一景。還建有民國初年的財神樓,清光緒年間的魁星閣、文昌宮、關岳殿,聞名三古建。後來毀於「文革」,成為歷史遺憾。
以往岳家巷人在岳王殿聚會、唱戲、玩社火、焚燒秦檜夫婦等。為緬懷先祖,每逢大年前夕(臘月二十九),岳家巷的岳王殿,正殿懸掛岳飛畫像,正殿前院用土塊草筋泥築成秦檜夫婦跪像,腹內挖空脊背開一火門,用以裝柴燃火,夜晚人們服裝整齊,列隊上殿,老年人在殿內行禮如儀拜讀祭文表白千秋冤案,慰藉百戰忠魂,禮畢,三聲炮響,重鼓齊鳴,青年人義憤填膺,燃火燒秦檜,七竅噴火,爆竹升空,一片歡聲,八方沸騰,鄰村男女老小也來參加燒秦檜的活動,滿江紅的歌聲四起,響徹雲霄,直到正月十六砸成粉碎用火把送進垃圾坑。
為繼承歷史文化遺產,紀念民族英雄,弘揚愛國精神,岳家巷後裔自籌資金,於2004年3月29日在原岳王殿址上,重新建成岳飛紀念堂,匯聚著岳家巷人崇尚中國傳統文化,以農耕為本,教育後人愛國愛民。
4)在全國和世界各地,只要是有岳飛後裔的村莊,都建有忠武王廟殿和紀念堂,如杭州岳王廟,河南湯陰岳飛紀念館,湯陰岳飛銅像,湯陰火車站岳飛故里碑,朱仙鎮岳王廟,臨安皋亭山嶽飛顯禮記,武昌岳飛亭,靖江岳飛生祠,岳飛登黃鶴樓慈碑,岳陽武穆祠,湖南邵陽鳥山村《岳飛紀念堂》,鄂東岳家拳,泰州岳墩,泰州岳飛廟,台灣宜蘭武穆王廟,台北嶽飛銅像等一批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歷史文化古跡,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勝地,成為對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基地。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命」。盡管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更迭,也絲毫沒有改變岳飛後裔「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岳家巷(包括讓武一支及遷至各地的分支)這個隴上鮮為人知的岳飛後裔的村落里涌現出了不少近代和現代的人物。據清代末年金縣志記載,有岳世英、岳淋鑫兩名知縣和岳鹿鳴因維新變法失敗逼迫隱居貢生,還有清末民國年間地方學堂校長岳盛清、岳岱、岳義軒、岳友堂等,曾在解放軍總部後勤財務部任職的岳星明,有副縣級以上的名人近80人,大學生200多人,清華、北大生10人,教授20名,工程師10名,留美博士生4人,還有有名的書法家、攝影家、音樂家、歌唱家、記者、作家、戲劇編劇等名人。有不少家庭的子女都高考中榜,成為方圓百里人人敬仰、人人傳頌的「書香門弟」、「狀元之家」。這些當年曾「氣吞山河如虎,橫掃千鈞卷席」的英雄後裔子孫們又活躍在神州大地的各條戰線上,他們是新時代的風流人物,如今岳飛後裔遍布全國12個省約54個縣市區、以四川、山東、安徽、湖南、河南等地最為集中。我國台灣和加拿大、美國、韓國、朝鮮等也居住著一些岳飛後裔,總人口大約有46萬多人。在甘肅除了榆中嶽家巷村以外,還有天水、庄浪、靖遠、景泰等地,總人口已接近兩萬人。而岳家巷村的岳飛後裔則又是甘肅岳飛後裔的佼佼者。
岳飛在岳家巷的後裔,從明代萬曆年間,始遷祖佐武公定居岳家巷,歷來「忠孝保家,歷代耕讀」,先祖們很重視文化,從私塾到學堂,建有「文昌宮」、「魁星閣」拜祭孔聖,在培養子女成才上盡心盡力。從以前的岳王殿,到現在的岳飛紀念堂,始終宣揚先祖岳飛說的「武將不怕死,文官不愛錢,何患國家不太平」,這幾句振耳聵聾的至理名言。浩瀚的歷史長河,「精忠報國」的傳世佳話,千古不朽的民族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
❸ 沙灣鎮有哪些民族文化
1. 車陂街
車陂街是體現沙灣古鎮風貌的一條重要古街道。地處沙灣古鎮的中心地帶,東西走向。歷史上的沙灣經濟繁榮,有「三街六市」的美譽,其中「三街」(車陂街、元善街、新街)尤以富裕聞名。而車陂街位於三街之首,是大戶人家的聚居之地。
車陂街是明清嶺南建築群的集中代表。路面以麻石鋪成,民居、祠堂多為磚牆坡頂磚木結構,具有良好防火和通風性能的鑊耳山牆,質朴簡潔的水磨青磚牆,嶺南沿海特有的蚝殼牆,精美華麗的磚雕、木雕、石雕、壁畫裝飾,「回」字門廊、腳門趟櫳隨處可見。
車陂街一街之內有惠岩祠、熾昌堂、佑啟堂等祠堂,曾是宗族祭祖,族紳議事、集會,族人學習文化知識之地。它同時是革命陣地,中共地下游擊隊(武工隊)曾在此宣傳革命思想。
車陂街還是廣東音樂家的駐地。廣東音樂名家何博眾、「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等人都曾居住在這里,聚集鄉內外眾多音樂高手,吹、拉、彈、唱,共同切磋,創作出《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廣東音樂名曲。
2. 安寧西街
安寧西街是體現沙灣古鎮風貌的一條古街道,亦是重要的商業遺址。安寧西街的歷史源於安寧市。古鎮沙灣商業發達,安寧市、雲橋市、永安市、第一里市、蘿山市和三槐市,六大街市盛極一時,其中安寧市歷史最悠久、延續時間最長、商貿最昌盛。
安寧市始建於宋、元年間,分為東、中、西三段,安寧西街位於西段,全長205米,距今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古老的安寧西街是珠三角富裕鄉村商業街市的典型代表,歷經宋、元、明、清多個朝代的發展,至今保留著傳統街市的格局。常見的「下商上住式」的沿街商鋪,反映了明清廣府民居商貿建築的特色。安寧西街內含14條古色古香的小巷,保留了廣東傳統的青石街窄巷居住模式.
3. 留耕堂
留耕堂(何氏大宗祠),沙灣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是番禺地區現存年代最久遠、布局最嚴謹、規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粵中宗祠的經典之作,有「嶺南綜合藝術之宮」的美譽,為沙鎮古鎮的標志性建築。
何氏是沙灣的一個大家族,曾與「石樓陳、員剛崔、南村鄔」並稱番禺四大名族。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何氏先祖何德明(號象賢)遷居沙灣,從此繁衍生息,富甲一方。
留耕堂始建於1275年,其後屢建屢毀。目前所見的留耕堂為1700年擴建而成,面積為3334平方米。建築座北朝南,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分布,為五開五進,依次分為頭門、儀門、象賢堂、後殿等四大組成部分。留耕堂以柱多而聞名,木、石柱共112條,囊括了元、明、清各個朝代精湛的磚雕、石雕、木雕和灰塑藝術,風格各異,卻渾然一體。
頭門前的廣場為「天階」。天階之南是水風塘。水風塘北面佇立左右各4座旗桿夾。古時,族內子弟考取舉人以上功名,則可在祖祠前「豎旗桿」,是光宗耀祖、彰顯族姓成就的一種方式
這些是比較著名的,具體還有些什麼你可以上這個網去查 沙灣廊橋(蓮川)沙灣鎮,系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中心城鎮,地處景寧西南35公里,東經119°29′,北緯27°50′。東鄰標溪、梧桐;南接大地、毛垟;西鄰鸕鶿,北連英川和雲和林豐。鎮26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177個村民小組,4194戶,17300人。全鎮轄區面積122.7平方公里。另有廣東番禺沙灣鎮;四川樂山沙灣鎮;甘肅隴南宕昌縣沙灣鎮等。
沙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為廣州市番禺區管轄,總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12萬人,毗鄰穗、港、澳。沙灣鎮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沙灣鎮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沙灣自古以來文風鼎盛,名家輩出,文化積淀豐厚。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何氏三傑」,誕生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傳世名曲;沙灣留耕堂、寶墨園、三善古廟群堪稱嶺南建築藝術的傑作;沙灣飄色不愧為名聞遐邇的民間藝術瑰寶;還有醇香誘人的傳統小吃——姜埋奶……。沙灣因此面享有「文化之鄉」的美譽。1998年以來,沙灣鎮
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廣東醒獅之鄉、廣東飄色之鄉、廣東省體育先進鎮、廣州市高標准文明示範鎮、廣東省文明示範鎮和2000年廣東農村綜合實力「經濟強鎮」。2005年9月16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目前來說,沙灣鎮是廣州唯一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廣東最早通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評審的兩個鎮之一(另一個是吳川市吳陽鎮) 沙灣鎮,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文化、歷史優勢,合理的城鎮布局,快捷的交通網路,優越的投資環境,精心打造著一個適宜人們居住和創業發展的環境。沙灣鎮委、鎮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主線的同時,狠抓文明城鎮創建工作,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促進鎮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001年10月,沙灣鎮被中央宣傳部等5個單位聯合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稱號。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
該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0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89.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28.8億元,財政收入1.36億元,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幅,稅收4.02億元。 沙灣鎮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得益於對外招商引資和民營、私營隊伍的壯大,有私營企業440家,外資、合資企業137家。投資金額超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美國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佳口食品(中國)有限公司、廣州港陸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沙灣珠寶產業園等大型企業,是沙灣的重要經濟支柱。
農業生產、水利建設,為沙灣奠定了經濟基礎,大力推進農業「四、五、六」工程,積極發展水產、蔬菜、畜牧、花卉、園林綠化等項目,形成了「三高」農業生產的格局。 2006年,蔬菜總產量24860噸,水產品總產量9620噸,生豬年上市量0.43萬頭,三鳥上市量220萬只,其中肉雞年上市量161萬只,奶水牛年產水牛奶888噸。農業總產值達6.38億元(農辦統計數)。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4.04億元,畜牧業佔0.38億元,水產養殖業佔1.96億元。全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0805元。[1]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
房地產、旅遊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番禺奧林匹克花園、德寶花園、荷景花園、金沙灣花園、新世紀花園等大型住宅,為人們提供了安居樂業理想的地方。「廣東音樂」、「沙灣飄色」、「沙灣醒獅」、「沙灣蘭花」和沙灣姜埋奶飲食文化已成為文明古鎮的五大品牌。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沙灣鎮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取得了「廣東省教育強鎮」的殊榮。該鎮各級對教育投入達3億多元,上省一級學校(園)三間,上廣州市一級學校(園)二間,全鎮16所小學教育質量達全優檔次的佔87.5%。
編輯本段農業發展
沙灣鎮堅持「科技興農」的方針,不斷增加農業投入,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大力推廣農業「四、五、六」工程,改變了以往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形成了以水產養殖、畜牧飼養和花卉、蔬菜種植為主體的「三高」農業格局,提高了農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切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目前,全鎮生產布局合理,各項農業均衡發展。到2002年為止,全鎮農業生產布局為:早稻面積2410畝;常年蔬菜面積8764畝(其中韭菜3337畝,由於種植年限及土地肥力問題,面積還將有所縮減);花卉面積4884畝,是2000年的4倍(其中蘭花約佔10--15%);其它經濟作物2765畝(以檸檬、甘蔗和香蕉為主);水產養殖面積8727畝(其中四大家魚面積佔56.5%,鰻魚面積佔19.3%,優質魚例如:叉尾、桂魚、太陽魚和甲魚等佔24.2%)。[2] 沙灣鎮都市型農業發展迅速,「青蘿牌」企劍白墨蘭花成功被評為廣州市名優農產品,成為蓬勃發展的沙灣蘭花的一張名片。作為傳統特色農產品水牛奶(奶製品「姜埋奶」的原材料)產業亦不斷發展壯大,並向著標准化生產方向邁進。同時,建立起九如片都市農業生態園,新洲龍灣千畝花卉基地,沙西、古東片蔬菜基地,九如古壩片優質水產基地,古壩片肉雞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沙灣花卉協會、蘭花協會經過多年的發
展,目前已成為帶動一方群眾致富,促進沙灣花卉發展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滴水岩苗圃場、華盛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景豐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奇勝園藝場、順發園藝場、碧桂園農場、藝峰蘭場、李景忠養雞場、青山湖農場、偉順鰻魚場等已逐漸發展成為本地農業龍頭企業。今年,沙灣鎮將繼續樹品牌、建基地、拓市場,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1]。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寶墨園
始建於清末民初,當時只佔地3畝。現擴建至160多畝,以弘揚包公清官文化為主線,特具嶺南園林建築風 寶墨園
格,南國水鄉特色。藝術精品琳琅滿目。昔日廣州荔枝灣風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縮影再現園中,美不勝收。[3]
沙灣何氏大宗祠
沙灣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始建於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規模擴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總佔地面積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磚、石、木、牡蠣構成的古建築。清代最後一次重修也比廣州陳家祠還早170年。是番禺區年代古、規模大、藝術精、格調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點:以柱多而聞名,一共112條木、石柱,它匯集了元、明、清各個時代不同風格 的建築藝術,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磚、木、石雕手工藝,閃爍著東方古代建築藝術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葺,恢復原貌。1989年列入廣東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至今一直對外開放,讓遊人參觀。 留耕堂鳥瞰
牌坊正面「詩書世澤」,背面「三鳳流芳」,是明朝理學家陳獻章(陳白沙)書寫。「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別由陳白沙及明代廣東省中書參知政事鄭允成書寫。
沙灣「魁星樓」
沙灣「魁星樓」,又稱「水綠山清閣」。這是源自「鯉魚躍龍門」、文魁」獨占鰲頭「傳說構想建築的。始建於康熙60年,距今二百八多年。何氏先祖以此激勵後人發奮圖強、勇奪頭標。
鰲山古建築群
鰲山古建築群位於沙灣鎮三善村鰲山腳,由報思祠、鰲山古廟、社稷神廟、先師古廟、神龍古廟、觀音廟等組成,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古廟群,屬清代建築,保存完好。[4]
編輯本段本地主要商品(或行業)
食品加工、電子、珠寶、蔬菜、水產養殖、生豬、肉雞、奶製品、花卉。
❹ 番禺區沙灣鎮有什麼著名街道及其典故,歷史,有什麼名人居住過跪求
1. 車陂街
車陂街是體現沙灣古鎮風貌的一條重要古街道。地處沙灣古鎮的中心地帶,東西走向。歷史上的沙灣經濟繁榮,有「三街六市」的美譽,其中「三街」(車陂街、元善街、新街)尤以富裕聞名。而車陂街位於三街之首,是大戶人家的聚居之地。
車陂街是明清嶺南建築群的集中代表。路面以麻石鋪成,民居、祠堂多為磚牆坡頂磚木結構,具有良好防火和通風性能的鑊耳山牆,質朴簡潔的水磨青磚牆,嶺南沿海特有的蚝殼牆,精美華麗的磚雕、木雕、石雕、壁畫裝飾,「回」字門廊、腳門趟櫳隨處可見。
車陂街一街之內有惠岩祠、熾昌堂、佑啟堂等祠堂,曾是宗族祭祖,族紳議事、集會,族人學習文化知識之地。它同時是革命陣地,中共地下游擊隊(武工隊)曾在此宣傳革命思想。
車陂街還是廣東音樂家的駐地。廣東音樂名家何博眾、「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等人都曾居住在這里,聚集鄉內外眾多音樂高手,吹、拉、彈、唱,共同切磋,創作出《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廣東音樂名曲。
2. 安寧西街
安寧西街是體現沙灣古鎮風貌的一條古街道,亦是重要的商業遺址。安寧西街的歷史源於安寧市。古鎮沙灣商業發達,安寧市、雲橋市、永安市、第一里市、蘿山市和三槐市,六大街市盛極一時,其中安寧市歷史最悠久、延續時間最長、商貿最昌盛。
安寧市始建於宋、元年間,分為東、中、西三段,安寧西街位於西段,全長205米,距今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古老的安寧西街是珠三角富裕鄉村商業街市的典型代表,歷經宋、元、明、清多個朝代的發展,至今保留著傳統街市的格局。常見的「下商上住式」的沿街商鋪,反映了明清廣府民居商貿建築的特色。安寧西街內含14條古色古香的小巷,保留了廣東傳統的青石街窄巷居住模式.
3. 留耕堂
留耕堂(何氏大宗祠),沙灣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是番禺地區現存年代最久遠、布局最嚴謹、規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粵中宗祠的經典之作,有「嶺南綜合藝術之宮」的美譽,為沙鎮古鎮的標志性建築。
何氏是沙灣的一個大家族,曾與「石樓陳、員剛崔、南村鄔」並稱番禺四大名族。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何氏先祖何德明(號象賢)遷居沙灣,從此繁衍生息,富甲一方。
留耕堂始建於1275年,其後屢建屢毀。目前所見的留耕堂為1700年擴建而成,面積為3334平方米。建築座北朝南,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分布,為五開五進,依次分為頭門、儀門、象賢堂、後殿等四大組成部分。留耕堂以柱多而聞名,木、石柱共112條,囊括了元、明、清各個朝代精湛的磚雕、石雕、木雕和灰塑藝術,風格各異,卻渾然一體。
頭門前的廣場為「天階」。天階之南是水風塘。水風塘北面佇立左右各4座旗桿夾。古時,族內子弟考取舉人以上功名,則可在祖祠前「豎旗桿」,是光宗耀祖、彰顯族姓成就的一種方式
這些是比較著名的,具體還有些什麼你可以上這個網去查
❺ 誰知道劉文奎書畫的價格
劉文奎的蘭花圖大約在6000元一平方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