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記

海棠記

發布時間: 2022-09-13 10:11:01

Ⅰ 知道為什麼海棠花不香不

並不是所有來海棠都不香的 唐朝段成式源(803-863年)《酉陽雜俎》就載「嘉州海棠,色香並勝。」南唐徐鍇(920-974年)《方輿記》載:「海棠,嘉州出者香。」明人張所望(1556-1635年)《閱耕余錄》也說:「嘉州海棠有香,獨異他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 海棠花不香 ,唯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木大。」孫長明的《海棠記》則詳細記載了古代樂山海棠的幾個不同品種和各自的特點:「棠有甘棠、沙棠、棠梨,皆非海棠也。又有黃海棠,色黃;貼干海棠,花小;垂絲海棠,花粉紅色,皆無子,亦真海棠也。海棠盛於蜀中,二月開花,五齣,初如胭脂點點燃,開則漸成纈暈,落則有若宿妝淡粉,其蒂長寸許,淡紫色,或三萼五萼成業。其蕊如金粟,中有紫須,花落結子,如梨,名海紅。然蜀中亦為嘉州者有香而朵大。」 唐代薛能任嘉州刺史時,有詠海棠詩句:「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晴來使府低臨檻,雨後人家散出牆。」

Ⅱ 海棠記txt全集下載

海棠記 txt全集小說附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第一章 人生若只如初見
江湖上鼎鼎大名的女子有六人,三大魔女惡名昭著,正道中人無不除之而後快,三大美女艷冠江湖,是不知多少少年郎的夢中情人。
當今武林,中原豪傑自以少林、武當、峨嵋、華山、青城五派為首,另外北疆尚有天山派、吐蕃有蘭若寺,二者地處偏遠,不問中原事務。邪道依舊以惡人天堂涅槃谷馬首是瞻,但三年前涅槃谷主失蹤後已漸勢微。除此外,近百年來,海事活動興起,尤其東邊沿海常遭倭寇騷擾,隨之興起的卻是兩個行徑完全相反的門派:劫神教接受漁民及往來商船歲供,抗擊倭寇,打擊海盜,禿鷲幫卻打著劫富濟貧的名號,盤剝商船,但從不動普通漁民的腦筋。二者雖行徑大異,但都以海事興起,發展迅速,遠超一般小門派,大有在沿海地區稱霸之勢。
嚴格說來,劫神教雖行事乖張,但也並非邪教,至於海棠年紀輕輕,更兼傾國之色,竟成江湖三大魔女之首,實是因其所犯之罪罄竹難書。海棠十歲弒父,此後登上劫神教主之位,殺人無算,行事狠辣……
需要別的再問

Ⅲ 四季海棠有花語嗎是什麼

四季海棠的花語是快樂聰慧。它有著小巧而嬌俏的樣子,四季都能開花,開花時熱烈而活潑,花朵成簇,點綴在濃厚的綠意當中,雅俗共賞,受到廣泛的喜愛,這種可愛的花就非常適合用來贈送給同樣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們,當然也可以送給身邊那些保有童心、純真的成年人,可以說是一份別出心裁的好禮物。

Ⅳ 海棠記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海棠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海棠記
作者:鬢染寒香
第一章 人生若是如初見
更新時間2009-4-25 15:36:41 字數:3756
江湖上三大魔女行惡無算,秋海棠弒父逼嬸,蘭馨蕊喜好男色,柳絮取嬰血以葆容顏,人神共憤,正義之士得而誅之。
三大美女樓夢珂嬌俏,蘇鶴吟冷艷,朱柔輿溫婉,江湖子弟皆以娶之為榮。
琴笙公子林月笙,江湖少女們懷春的對象,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衣,很早就放出話來,此生只娶三美,也必娶盡三美,只到遇到命中剎星秋海棠。
瀟湘書劍沈隱璃,文采風liu舉世無雙,又有嬌妻燕好,琴瑟和諧,好不逍遙,卻也莫名其妙地在三十六歲時捲入與海棠的傳聞中,江湖人戲稱,「一樹梨花壓海棠」。
與此同時,秋海棠最煩的就是與倭寇海戰之餘,還要時不時防著江湖上的謠言。人言可畏啊。
人物介紹
海棠:劫神教主。童年境遇教會她堅強,前半生活著就是為了復仇,可也因此不容於江湖。倔強,囂張,實則是頂著魔女外衣的小姑娘,單純善良。
林月笙:風liu倜儻,濫情,溫良,有女就追。心理恢復能力超強。很聰明,什麼事都一學就會,但除了追女人,對什麼都不用心。
單仙衣:冷漠孤傲,不近女色。極倔強,發生什麼都自己一個人扛。對海棠用心良苦。
沈隱璃:海棠繼父的義弟,名義上的叔叔。成熟穩重包容,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無所不精,失去愛妻後心思消沉,只至遇到朱柔輿。
朱柔輿:溫婉,嫻淑,尤善女紅,平淡,慰帖。
白景觴:行事狠辣,不擇……

Ⅳ 古人是怎麼嫁接花卉

嫁接的技術性很強,並非人人會接。北宋的周師厚在《洛陽花木記》中指出,在接花法中,砧木與接穗皮須相對,使其津脈相通。北宋水利學家沈立《海棠記》提到當時洛陽的接花工以海棠接於梨樹可以提前開花。

清代有人以艾蒿為砧木,根接牡丹,使牡丹越接越佳,百種幻化,名冠一時。

對於花卉種子繁殖,宋時已注意到長期進行無性繁殖的花木要改用有性的種子繁殖,因為自然雜交所結的種子,後代容易產生變異,再從中選擇,便可獲得新的品種。南宋詩人陸游在《天彭牡丹譜》中提到當時花戶大抵多種花子,以觀其變。

對種子繁殖的土壤肥料要求,正如《花鏡》所說:「地不厭高,土肥為上。鋤不厭數,土松為良。」下種的時間因花卉而異。下種的天氣宜晴,雨天下種不易出芽,但晴天下種後三五日內最好有雨,不雨要澆水。果核排種時必以尖朝上,肥土蓋之。細子下種,則要蓋灰。

宋時蘇州一帶花農已知道識別梅的果枝和徒長枝,採取整枝、摘心、疏蕾、剪除幼果等方法,使花朵開多開大。

《花鏡》認為,對整枝的修剪方法要看花木的長相:枝向下垂者,當剪去之。枝向里去者,當斷去之。有駢枝兩相交者,當留一去一。枯朽的枝條,最能引蛀,當速去之。冗雜的枝條,最能礙花,當擇細弱者去之。粗枝用鋸,細枝用剪,截痕向下,才能防雨水沁入木心等。這些修剪方法,俱切實用。

Ⅵ 安妮寶貝的孩子叫什麼

海棠記》里,她的孩子叫恩養
不知道那個小女孩是不是真的叫恩養
也有可能叫 恩和,
即使不叫這兩個名字,但是應該會有個恩字吧
應該一歲了

Ⅶ 八棱海棠的海棠溯源

我們通常所說的海棠是指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有時也包括薔薇科木瓜屬的木瓜海棠、貼梗海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稱為海棠。准確地說,海棠是指以栽培觀賞為目的,果實直徑小於等於5cm的蘋果屬植物,英文為crabapple。海棠在我國古代被統稱為柰,唐朝時出現「海棠」這一稱謂,在明代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中「海棠」一名被冠用於今天的4種植物: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垂絲海棠(?Malus halliana?)、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和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王象晉的這種觀點影響深遠,至今這4種植物雖不同屬,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屬於蘋果屬,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屬於木瓜屬,但名字中都帶有「海棠」二字。
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詩經·衛風·木瓜》記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木桃為木瓜海棠或貼梗海棠,這是迄今為止能找到的關於海棠最早的書面記載。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公元前125—前128年)有「槨、柰、厚朴」等的記載,據考「柰」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賈耽為相,著《百花譜》,書中譽海棠為「花中神仙」,此書為較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著作,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宋代達到頂峰,出現研究海棠的專著《海棠記》和《海棠譜》。北宋沈立的《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詠海棠的詩詞多有流傳。近現代喜愛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寫到:「我愛繁花老乾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為《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海棠花以其風姿艷質贏得世人的喜愛,歷史上楊玉環、杜甫、蘇軾、張大千等名人與海棠結下了不解的淵源。
據北宋樂史《楊太真外傳》記載:「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此典故代代流傳,「海棠春睡」成為後代詩人畫家不斷吟詠描繪的題材。後代的文學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楊玉環,後發展為以海棠花喻美女。
唐宋歌詠海棠的文人墨客眾多,但獨不見杜甫的海棠詩。四川的海棠在唐時已名聞天下,杜甫又久居蜀地,吟遍了當地的各種花卉,卻無一首歌詠海棠的詩篇,後人屢疑之。晚唐詩人鄭谷在《蜀中賞海棠》詩中雲:「浣花溪上空惆悵,子美(杜甫)無情為發揚。」王安石也提到:「少陵(杜甫)為爾牽詩興,可是無心賦海棠。」吳中復認為海棠姿色妖冶,連杜甫都很難下筆描繪,「子美詩才猶擱筆,至今寂寞錦城中」。陸游則分析杜甫有海棠詩,但已失傳。北宋還傳出第三種解釋:杜甫不寫海棠詩是諱其母乳名之故。這一無稽附會之談,遭清代學者李漁的抨擊:「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詠到,一詩偶遺,即使後人議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難為也!」總之,杜甫為何不吟海棠備受文人猜疑。?
宋代文人雅士開始有意識引種栽培海棠。蘇東坡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到閘口探望學生邵民瞻,並將所攜海棠栽植於邵氏天遠堂前。之後,蘇軾來書必問:「海棠無恙乎?」邵氏則報:「海棠無恙。」至今此樹尚存活於江蘇省宜興市閘口鄉永定村,1982年宜興在原址重建海棠園。
海棠是周恩來總理生前最鍾愛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內廣植西府海棠。1954年春,西花廳海棠盛開時,周總理正在瑞士參加日內瓦會議,無法親臨賞花,於是鄧穎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標本,夾在書中託人帶給總理。總理看到這來自祖國蘊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動,百忙中也沒忘記回贈鄧穎超熱情問候,託人帶回一枝芍葯給鄧穎超。周恩來與鄧穎超千里迢迢贈花問候,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
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喜愛梅花荷花、海棠等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植物,在旅居美國時曾向友人乞討海棠,並作有《乞海棠》:「君家庭院好風日,才到春來百花開;想得楊妃新睡起,乞分一棵海棠栽。」張大千聽說百里之外種有名貴的垂絲海棠,為求購數本,甚至願意典當畫作,節衣縮食,「典畫征衣更減糧,肯教辜負好時光;聞道海棠尚未聘,未春先為辦衣裳」。這足見他對海棠的熱愛。1958年,張大千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世界偉大畫家。1982年底,身居台北的張大千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作《海棠春睡圖》贈與四川老友,畫上折枝海棠設色艷麗,形態嬌媚,並題詩表達自己對祖國和老友的思念之情。 對海棠花文化有所反映的文學作品相當多,下面僅列舉詩句、小說、戲曲中涉及海棠花文化的部分作品。?
(一)詩詞中的海棠花文化
海棠栽培始盛於唐,唐人鄭谷有詠海棠詩:「春風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穠麗最宜新著雨,妖嬈全在欲開時……」鄭谷寫出了至今為人所稱道的海棠「新著雨」、「欲開時」的艷麗妖嬈的風姿神采,海棠讓詩人鄭谷看不足、寫不完,飲酒賦詩,流連忘返。
北宋詠海棠詩中最有名的當數蘇軾於元豐七年謫居黃州所作的《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海棠詩膾炙人口,唐明皇以海棠之明媚喻楊貴妃的嫵媚,蘇軾則反其意而行,以楊太真之風流喻海棠的明媚。詩人以花擬人,寫出愛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實是惜己,藉以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宋代另一位大詩人陸游也對海棠如痴如醉,在《花時遍游諸家園·之二》中雲:「為愛名花抵死狂,只愁風日損紅芳。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抵死狂」即格外的狂,詩人深諳花性,擔心海棠的嬌美不堪風吹日曬,便連夜上奏玉帝的通明殿,請求多借些陰天,好讓海棠常開不衰。《花時遍游諸家園》共十首,是陸游在成都時為海棠而寫的組詩。陸放翁在《海棠歌》里唱道:「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僕爾。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葯應羞死。」因愛海棠,陸放翁獲「海棠癲」的雅號。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對海棠也有特殊的感情,創作了眾人耳熟能詳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綠肥紅瘦」貼切地點出了一夜風雨過後海棠的變化,綠、紅兩種顏色代指海棠葉和海棠花,肥、瘦兩種形態傳神地描繪了雨後枝葉茂盛和花瓣凋萎,既生動形象又准確得體。「綠肥紅瘦」歷來為人所稱道,簡直可以作海棠的代稱。
金人元好問有《清平樂》:「離腸宛轉,瘦覺妝痕淺。飛去飛來雙燕語,消息知郎近遠。樓前小雨珊珊,海棠簾幕輕寒。杜宇一聲春去,樹頭無數青山。」這首詞表達了傷春思遠的閨情,抒寫了輕而遠的相思,以及對青春的留戀和對生命的眷戀。這些情緒並不是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對典型景物海棠、杜宇等的描繪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
文人對海棠的歌詠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單純稱贊海棠的絕色風采,花開勝景,描繪其令人賞心悅目的姿色,如唐人鄭谷的詩;二是借海棠抒發傷春、惜春之情,如易安居士的《如夢令》、元好問的《清平樂》。春花春光美好而有朝氣,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而花落春歸更易引起才子佳人的感傷,其原因正如杜甫所說:「不是愛花幾欲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二)小說中的海棠花文化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有十五回提到海棠,既有具象的海棠,又有以海棠命名的詩社酒令等,可見曹雪芹對海棠充滿感情。曹雪芹對賈寶玉的怡紅院作如下描寫:「一入門,兩邊都是游廊相接。院中點襯幾塊山石,一邊種著數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 這組園林小景將植物與人物的性格結合起來,富有詩情畫意,既反映了園主人賈寶玉的頑石本像,又與他「見了女兒便清爽」的性格不無關系。紅學家指出在《紅樓夢》裏海棠還象徵著史湘雲。[7]在第三十七回探春發起結海棠詩社,結社後的第一次活動就是詠白海棠七言律詩,眾人各作詩一首,湘雲一人作兩首詩,且被眾人評為冠軍。湘雲詠白海棠詩中有:「蘅芷階通蘿薛門,也宜牆角也宜盆。」前句寫出了海棠的栽植環境,後句指出了海棠的應用形式,地栽盆栽均可。整首詩所描繪的海棠形象與湘雲的性格遭遇暗合。在第六十三回,怡紅院眾丫鬟為寶玉設宴慶賀生日,請來眾位小姐,大家行花名酒令,湘雲所抽酒籌又是海棠,紅學家解析,湘雲所抽海棠為其「本命花」。在《紅樓夢》中,海棠除象徵湘雲外,對賈府的興衰也有所暗示。
有關海棠的另一部小說是秦瘦鷗(1908—1993)的長篇小說《秋海棠》。此書在淪陷區讀者中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並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長期在各地上演。小說描寫了京劇藝人秋海棠的悲劇,控訴了封建軍閥的罪惡,傾注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厚同情。秋海棠避居鄉下時,其居室掛楹聯一副:「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紅粉牆頭鞦韆影里臨水人家。」本聯集引古人詞句,巧嵌主人藝名「秋海棠」三字,深婉曲折地表達了對所愛之人的思念,以及對安恬生活的嚮往,頗有深意,極富韻味。
(三)戲曲中的海棠花文化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戲曲的全盛時期,元雜劇是金元時期藝術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戲曲發展的第一次繁盛階段。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梧桐雨》講的是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在第四折劇中李隆基嘆道:「誰承望馬嵬坡塵土中,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 直接用海棠花指代楊貴妃,表達了唐玄宗在深宮中獨自懷念死去的楊貴妃時的荒寂凄涼、樂極哀來的心境,其中也寓含了作者本人在國破家亡後的思想感情。
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一劇名存史冊。它是根據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編而成,表現男女主人公張生與崔鶯鶯沖破禮教家規的束縛、終結連理的故事。在第三本第二折中張生雲:「欲赴海棠花下約,太陽何苦又生根?」 寫活了張生急於晚上見到鶯鶯,恨時間過得太慢的心情,用「海棠花下約」代指與佳人約會。 藝術作品中的海棠花文化多反映在繪畫、盆景插花等藝術形式上。
(一)繪畫中的海棠花文化
唐以前的繪畫以宗教畫為主。到了唐朝,花鳥畫漸漸脫離山水畫,成為一種獨立的繪畫題材。自此海棠或為畫面主體或作陪襯常出現於花鳥畫中。
五代時期,南唐花鳥大家徐熙平生不仕,而所畫又多江湖村野間物,故有「徐熙野逸」之稱,與黃筌的「黃家富貴」形成對照,開創了五代宋初花鳥畫的兩大流派。《玉堂富貴圖軸》為徐熙的傳世作品,繪有玉蘭、海棠、牡丹等,以海棠諧音「堂」,「玉堂富貴」後成為我國古典園林常用配置形式。
宋朝淳熙年間畫院待詔林椿的《果熟來禽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絹本設色。以精到逼真的設色畫法描寫了豐碩的頻婆果實和立於枝頭的小鳥,小鳥憨態可掬,儼然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使觀者玩味不盡。元代花鳥畫壇比不上宋代那麼絢麗多彩,可是單純清明,充滿靜氣,耐人尋味。錢選的《八花捲》繪有海棠等八種花卉,筆法精工細密,敷染明凈秀媚,且富文人畫古雅的氣質,是元代花鳥畫的代表。
海棠也是美好和理想的象徵,與醜陋現實作鮮明對比。在清初的朱耷(八大山人)畫筆下,盡為殘山剩水,或為「白眼向人」的魚鳥,但他對筆下的海棠卻含情脈脈。在他的《題海棠》中,描繪了自己踽踽獨行於曲折的溪水邊,看到「泛泛落花嬌」,竟希望「人心得如水,相隨過河橋」。正是嬌艷的海棠花瓣隨水而逝,使朱耷產生心如溪水伴隨著美麗的海棠花淌過河橋的想法。
(二)盆景與插花中的海棠花文化
宋代海棠已成為盆景的重要植物材料之一。最早記載海棠盆栽的是范成大的《吳郡志》:「蓮花海棠,花中之尤也。凡海棠雖艷麗,然皆單葉,獨蜀都所產重葉,豐腴如小蓮花。成大自蜀東歸,以瓦盆漫移數株,置船尾,才高二尺許。至吳皆活,數年遂花,與少城無異。」 這說明宋代蜀都已有重瓣海棠,並已開始利用盆栽法進行園林花木引種馴化,還說明宋時已出現海棠盆栽和盆景。因海棠易加工造型成古老形態的樁景,現代盆景諸流派經常選用貼梗海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和木瓜海棠做造型,以川派最常用海棠造型。不論是製作自然類樹樁盆景還是規則類樹樁盆景,不論是觀花盆景還是觀果盆景,海棠均極適宜。
海棠還經常用於插花,中國的插花起源於佛前「供花」。明朝的張謙德於1595年撰有《瓶花譜》一卷,《瓶花譜》中評西府海棠為二品八命。高濂的《遵生八箋》、袁宏道的《瓶史》中都認為海棠為理想的瓶插植物。 古代私家園林常植有海棠,可惜多遭戰亂毀壞,留存甚少,但可憑書面記載略窺一二。唐朝宰相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記》中記載了他在平泉山居中所植的奇花異卉:「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琪樹,稽山之海棠、榧、檜……」這是較早記載園林中使用海棠造景的文章。宋徽宗在1117—1122年間,在京城開封東北造「艮岳」。南宋張淏《艮岳記》記載:「又於洲上植芳木,以海棠冠之,曰:『海棠川』……堤外築壘衛之,濱水蒔碧桃、海棠、芙蓉、垂楊,略無隙地。」可見,宋代已出現了以海棠命名的景點。明清時期,海棠是園林配置中的常見樹種。明代王獻臣所造拙政園內的「海棠春塢」是海棠造景保存至今的優秀實例。在《揚州畫舫錄》中被評為康熙間揚州八大花園之一的影園,是明末鄭元勛的居所。在鄭元勛的《影園自記》中記載:「堂下舊有蜀府海棠(即西府海棠)二,高二丈,廣十圍,不知植何年,稱江北僅有,今僅存一株,有魯靈光之感……趾水際者,盡芙蓉;土者,梅、玉蘭、垂絲海棠、緋白桃;……岩下牡丹,蜀府垂絲海棠、玉蘭、黃白大紅寶珠茶、磬口蠟梅、千葉榴、青白紫薇、香櫞,備四時之色。」可惜當時被稱為「江北僅有」的這株西府海棠古樹現已不復存在。古典園林中除了觀賞的海棠花外,家居環境中的落地長窗、漏窗、門洞、鋪地等的構圖,常常是美妙的海棠圖案。海棠用途廣泛,除私家園林外,海棠與銀杏、松、柏、桂、玉蘭為寺廟園林中的常見樹種,可對植於大殿前庭,也可孤植、散植於側院,美化環境。
海棠花窈窕春風前,「雪綻霞鋪錦水頭,占春顏色最風流」,海棠成為春天的象徵。在詩人畫家筆下,海棠嬌媚卻不嬌氣,「嫣然一笑竹籬間」,儼然已成為美女的化身。她適應性強,「也宜牆角也宜盆」,植於庭前、路邊、池畔、盆中皆可。宋朝劉子翚(朱熹的老師)認為她集梅、柳優點於一身,「幽姿淑態弄春晴,梅借風流柳借輕……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風雨摧殘清香猶存,風骨錚錚。歷經兩千五百多年的大浪淘沙,無數文人墨客的指點天下,終於形成海棠花既妖嬈嬌媚卻又風骨錚錚,既艷絕天下又多才多藝,既富貴吉祥又平易近人的海棠花文化。在對海棠美妙姿色的描繪中,對海棠象徵的春光春景的歌詠留戀中,對李隆基與楊玉環的舊事重提中,海棠花逐漸演變為佳人、青春、理想和易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徵。 以「保護·傳承·發展」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懷來海棠花節於2011年4月26日在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隆重開幕。
小南辛堡鎮是全國著名的「八棱海棠之鄉」,萬畝海棠堪稱中國最大的八棱海棠園。八棱海棠花是素有「國艷」之譽的我國傳統名花西府海棠的一種,以瀟灑大方,美艷脫俗而著名。尤其是在每年5月左右,千萬株海棠競相綻放,雲蒸霞蔚,畫意天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京西一道亮麗的風景。
2008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懷來海棠花節以來,游官廳湖、賞海棠花已經成為京西著名的春季旅遊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四屆海棠花節將在秉承前三屆「友誼」、「和諧」宗旨的基礎上,將更加註重海棠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海棠花的魅力在和諧的花鄉不斷升華,把最美的享受奉獻給所有的來賓。 貼梗海棠作為第二寄主染上冬孢子角後,葉片正面在4-5月上旬會出現黃綠色的小斑點,再擴大成圓形黃病斑。病斑上早期會出現數個小黃點,後期變為黑色,使葉背相應處逐漸增厚,產生一些灰白色毛狀物,8-9月變成黃褐色粉末狀物。嚴重時,病葉滿株,葉片畸形,表面凹凸不平,導致葉片早枯早落,甚至使植株死亡。貼梗海棠管理較簡單,因其開花以短枝為主,故春季萌發前需將長枝適當短截,整剪成半球形,以刺激多萌發新梢。夏季生長期間,對生長枝還要進行摘心。
防治方法:①貼梗海棠附近不種植柏類植物等第一寄主。②發病期,用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噴灑。或用50%退茵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半月噴灑一次。天氣乾旱時不噴或少噴。⑥當3月中、下旬冬飽子角將要膨大時,用0.3%五氯酚鈉稀釋液加石硫合劑配成波美1度的混合液,半月噴灑2-3次進行防治。 海棠的常見病害為梨檜銹痛,也叫梨錦痛。這種病要經兩個寄主侵染。第一寄主為柏類植物,如檜柏、龍柏、鹿角柏等;第二寄主為貼梗海棠、垂絲海棠、山褚等。
病菌侵入檜柏等後,第一年會在葉腋或小枝上產生淡黃色斑點,然後腫大起來。至第二年2、3月間,即會產生咖啡色米粒狀物,突破表皮,即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單生或聚生,使植株枝條膨大起來。

Ⅷ 海棠的由來

海棠原產中國,在山東、河南、陝西、安徽、江蘇、湖北、四川、浙江、江西、廣東、內廣西等省(區)容都有栽培。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海棠素有「國艷」之譽,栽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歷代文人多有膾炙人口的詩句贊賞海棠。歷史上以海棠為題材的名畫也不勝枚舉,譬如宋代佚名《海棠蛺蝶圖》、現代大師張大千晚年畫的《海棠春睡圖》等等。

(8)海棠記擴展閱讀

海棠花常植人行道兩側、亭台周圍、叢林邊緣、水濱池畔等。海棠迎風峭立,花姿明媚動人,楚楚有致,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之稱,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西府海棠樹態峭立,既香且艷,是海棠中的上品。花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點,開後則漸變粉紅,有如曉天明霞。北京中山公園栽植西府海棠近百株,集中栽植於南壇門外一線和內壇等景區。海棠的花形較大,新長出的嫩葉簇擁著四至七朵花綴滿枝條。

Ⅸ 秋海棠的花語是什麼

花語:呵護
喜歡此花的你,給人一種慈愛友善的感覺,你對人總是一貫的溫婉口回吻,情人在你的擁抱中完全答感受到被呵護和溺愛,做事總是慢條斯理,絕不會逞一時之快。

花箴言: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條件,相信自己才可以沖破困難。

Ⅹ 海棠花的植物學史

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海棠花在中國古代的栽培歷史。在漢代,海棠花就已經與園林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不論是栽培技術還是種植面積,海棠花在唐代有了明顯的提高。宋代時期,海棠花在唐朝的基礎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終於達到鼎盛時期,在當時就被視為「百花之尊」。元朝戰火硝煙不斷,很多花卉都受到了牽連,不復唐宋時期的昌盛。但是海棠不同,它仍然保持著長盛不衰的勢頭。中國人民如此喜愛海棠,其根本是在於它的豐厚文化內涵,人們稱贊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貴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說,同時將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徵。
海棠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長流中史料中,記載的並不是它的觀賞性,最早被人們重視的是海棠花的食用價值:《詩經·衛風·木瓜》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屬於海棠類的植物,它們在古時候常常被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
漢代時期,海棠就已經進入皇宮內苑中,《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海棠進入皇宮林苑的事情。原來漢武帝修建了一個林苑,於是群臣敬獻珍貴的花卉給漢武帝,在群臣敬獻的眾多名貴的花卉中有四株海棠。這四株海棠非常得漢武帝的喜愛,於是便種植在漢武帝的林苑之中。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經寫過《上林賦》,其中有「槨、柰、厚朴」等相關的記載,根據後世的仔細考證,發現「柰」就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也就是海棠。
晉代,海棠花的美麗妖嬈,艷麗動人深得人們喜愛。當時在洛陽有一座花園叫金谷園,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石崇建造的,園中種植了很多海棠。根據史書上的記載,石崇非常喜愛海棠,只是海棠盛開大多沒有花香,讓他以為憾事,甚至他曾經對盛開的海棠嘆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這說明海棠花的觀賞價值已經開始得到漢晉人的喜愛和重視。
唐代,海棠無論是在文化發展還是種植范圍,甚至是觀賞價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飛躍。《楊太真外傳》中記載唐明皇李隆基曾將海棠比作楊貴妃,說明皇宮里種植海棠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正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樣「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從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唐德宗貞元年間賈耽擔任宰相,編著了一本《百花譜》,書中贊美海棠為「花中神仙」,這本書是最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作品。書中還提及四川「海棠無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獨靖南者有香,故昌州號海棠香國」。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唐代大詩人賈島《海棠》詩有「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的佳句,稱道成都錦江兩岸的海棠花。
五代後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宮盛植海棠,南宋詩人陸游任成都府安撫使參議官時寫下了《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詩,中有「成都二月海棠開,錦綉裹城迷巷陌;燕宮最盛號花海」句,稱頌成都海棠花繁茂之極,以燕王宮最盛,有「花海」之譽。唐代有一個人曾擔任錢塘令,他叫羅隱,南宋詩人咸淳則稱呼他為羅江東。羅隱曾經親手在縣署種植海棠花,北宋詩人王禹偁寫過一首詩《題錢塘縣羅江東手植海棠》,其有「江東遺跡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若使當年居顯位,海棠今日是甘棠」的贊美。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所種植的海棠植株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但是所留下的海棠品種、種植技術和對海棠花的喜愛會一直流傳下去。
宋代,雖然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文學成就、栽培技術等方面日益突出是在唐朝,但是海棠花卻是在宋代才達到鼎盛時期,在宋代研究海棠的書籍層出不窮,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海棠記》和《海棠譜》。在中國宋朝時期,海棠不但深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宋代的帝王對海棠花更是特別的鍾愛,不管是宋太宗、宋真宗、還是宋光宗都留下了許多題頌海棠的詩篇,因此海棠的名聲更大了,使得喜歡它的人也隨之增多。沈立是一位北宋的文學家,他在《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從上述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宋朝時已經顯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風范。《海棠記》書中對海棠的栽培情況也有記載「今京師、江淮尤兢植之,每一本價不下數十金,勝地名園目為佳致」。這就告訴我們在當時,海棠的栽培面積很廣,而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一株海棠居然在當時沒有低於十金的價格,由此可見一斑。宋徽宗在宋朝末年的時候,各地官員都向朝廷進貢珍奇異寶,其中不乏各種名貴的花卉。於是宋徽宗下令在京城開封建成皇家園林,名字叫做「艮岳」,在園中栽培的全是海棠,所以當時的勝景被稱作「海棠川」。宋代海棠的特徵和習性已達到全面的認識。沈立《海棠記》也記載了海棠的形態特徵、種植技術。「棠性多類梨,核生者長遲,逮十數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贅之,則易茂矣。種宜墟壤、膏沃之地。其根色黃而盤勁,其木堅而多節,其外白而中赤,其枝柔密而修暢;其葉類杜,大者縹綠色,而小者淺紫色;其紅花五齣,初極紅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至落則若宿妝淡粉矣;其蒂長寸余淡紫,於葉間或三萼至五萼,為叢而生;其蕊如金粟蕊,中有須三如紫絲;其香清酷,不蘭不麝;其實狀如梨,大若櫻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茲棠之大概也」。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對於海棠的特徵習性了解很深。
宋末元初戰火不斷,舉國上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戰火的打擊可是海棠就像是不食人間煙火一樣,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海棠依然長盛不衰,元代海棠仍然深的人們喜愛,栽植的熱情絲毫不減。四川的海棠栽培著稱於全國,孔邇是明代的文學家,著有《雲焦館紀談》,其中有一段描寫「元末明玉珍據蜀,其子明升用大足縣香霏亭前的海棠花焙茶,茶味極香醇。」這說明元代四川大足的香海棠栽植仍盛。以種植海棠著稱於世的不只是四川,江西信州也是大面積的種植海棠。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叫高克恭,他不但會畫畫而且還很會做詩,他在《過信州》詩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的佳句。在詩中寫出道信州官道兩側栽種無數海棠的情景。元代詩人牟巘《和劉朔齋海棠》中有「錦里宣華思舊夢,杭州定慧起新愁」詩句,稱頌杭州的海棠。元代的文學家陳普《邵武泰寧途間一路海棠》詩稱述福建邵武路旁種植海棠。
明代,海棠在明朝遍及全國各地,可謂是無處不在。花園、道路、庭院、寺廟等處都留有海棠的足跡。明萬曆文壇領袖王世貞在江蘇太倉築「弇山園」,取其名神仙居所。園中大多栽種海棠,並作《弇山園記》稱其景:弇山堂「之北,海棠、棠梨各二株,大可兩拱余,繁卉妖艷,種種獻媚。……每春時,坐二種棠樹下,不酒而醉」,娛暉灘是「垂柳、緋梅、蜀棠交蔭」。明代栽植海棠非常的興盛,在北京最出名的主要是以城內的報國寺和韋公祠兩個地方,有詩為證「鳳城西南報國寺,海棠雙樹芷幽邃」和「燕京此花馳聲價,韋祠為最此為亞」。清初張遠在《隩志》中記載:「京師多海棠,初以鍾鼓樓東張中貴宅二株為最,嘉(靖)隆(慶)間數右安門外韋公祠,萬曆中又尚中貴宅所植,高明區中允大相詩『解家海棠帝苑邊,開時車馬日喧鬧』是也。」
清代海棠的栽培種植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但海棠的種植仍很繁盛。清順治朝進士、浙江海鹽人張惟赤去官歸家建私園「涉園」,清葉燮《涉園記》載其園中「退思軒」「前軒庭海棠六七株,扶疏搖曳,皆百餘年物」。清乾隆年間,江南文壇領袖袁枚在金陵小倉山構築私家園林「隨園」,園中多處栽植海棠。其孫袁起《隨園圖說》描寫到:「廊外西府海棠二株,花時恍如天孫雲錦,掛向窗前」。晚清胡恩燮在南京建私園「愚園」,俗稱「胡家花園」。清鄧嘉緝《愚園記》稱贊園中海棠是:「編竹為藩籬,海棠八、九株,花時嫣紅欲滴,為『春睡軒』。」蘇州和揚州的私家園林中都廣植海棠。蘇州環秀山莊園林辟有「海棠亭」景點。
明朝滅亡後,清朝時期的北京海棠種植仍盛,清光緒《順天府志》提到慈仁寺海棠已衰敗,而西直門外法源寺則大盛,花時遊人絡繹不絕,上有軒額稱「國香堂」。乾隆末至嘉慶時法源寺海棠仍著稱,翰林院編修洪亮吉有「法源寺近稱海棠,崇效寺員繁丁香」詩句稱道。清代北京極樂寺的海棠也很有名,有很多文人騷客對其稱贊,具有代表性的是《同潤臣仲穆至極樂寺看海棠因游萬壽寺》、《甲申浴佛日偕同直出西直門至極樂寺》、《極樂寺海棠初開置酒會客》等優秀的作品。此外,皇家園林頤和園和皇宮御花園及中南海西花廳也植有海棠。
進入近現代以後,作為傳統花木的海棠更是得到了廣泛種植。在公園、機關、學校、工廠、風景區,都能夠看見其芳姿。在中國各地各處,無處不見海棠的身影,常把海棠植於湖畔、溪邊、近水旁。「落英繽紛,夾岸數百步」確實詩情畫意,心曠神怡。小區住宅,海棠花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建築前後或於圍牆邊、院落一隅,有的是對植、有的是叢植。春城昆明圓通公園植有千株西府海棠和百株垂絲海棠,被人們稱贊有「花潮」的美譽。每逢春天來臨,上千株西府海棠在道路的兩旁,花繁葉茂幾乎將太陽也給遮住。百餘株垂絲海棠種植長達二百多米,就像是建立了一個長長的拱形走廊一般,枝條茂密重疊、花兒競相開放,花團似錦,鶯歌蝶舞,絢麗奪目,似雲霞萬朵。
海棠花歷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公共綠地都廣泛運用海棠進行植物造景。海棠花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還能夠帶來經濟上的效益,中國很多地方已經廣泛的對海棠花進行栽培和研究,為很多花農創造了很大的經濟財富。

熱點內容
玫瑰是巴黎 發布:2025-07-09 08:32:31 瀏覽:530
熟地丁香 發布:2025-07-09 08:27:33 瀏覽:329
百合色拼音 發布:2025-07-09 08:27:19 瀏覽:273
七夕悠歌曲 發布:2025-07-09 08:25:40 瀏覽:265
毛線盆栽菊花的鉤法 發布:2025-07-09 08:24:54 瀏覽:829
七夕送褲子 發布:2025-07-09 08:20:31 瀏覽:17
漢服荷花冠 發布:2025-07-09 08:20:31 瀏覽:418
插花不放水 發布:2025-07-09 08:05:45 瀏覽:482
武漢寺廟櫻花 發布:2025-07-09 08:04:17 瀏覽:441
佐賀櫻花隧道 發布:2025-07-09 08:03:18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