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張大千蘭花

張大千蘭花

發布時間: 2022-09-12 23:24:15

1. 張大千的荷花的簡介

旅居海外的國畫復大師張大千先制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華等。而他平時畫的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年輕時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越加濃厚。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他認為,荷花醉南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桿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張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許多壯觀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國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這六幅墨荷在作畫當時,必須大通大畫室才能完全擺平,在日本裱襯時,裱畫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畫。這些常12尺,寬24尺的六幅荷花屏風,在美國展出後,由<<讀者文摘>>購藏,14萬美元的售價,打破中國畫售價的新紀錄。

2. 畫仙是誰

多情聖手畫仙——張大千

他是中國的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大畫家,他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當過和尚,卻又風流多情。除了三妻四妾,他常常狎妓為樂,快意生平。他就是一點畫師張大千。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生於1901年,卒於1984年,四川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

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

20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波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拜別了師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1932年舉家移居蘇州網獅園,潛心作畫。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遷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78年定居台灣,1984年4月病逝於台灣,享年84歲。

張大千不但在繪畫上妙筆生花,在女色上也毫不遜色,曾經在旅居朝鮮期間,就有過他的一段風流佳話,那是關於朝鮮藝伎春紅。

春紅是朝鮮「伎生學校」畢業的「伎生」,相當於日本的藝伎。張大千原本就對日本藝伎情有獨鍾。這個受過專門訓練的15歲姑娘不但能歌善舞,而且會做詩填詞,當時平壤「日本三菱公司」盛情款待張大千,就約了春紅去侍酒,張大千一見鍾情,愛得不得了,便將她要了來。

春紅也對中國這位大畫家、滿嘴長須的風流客芳心迷惘,親密異常,她天天去旅館看大千作畫,還為他侍奉筆硯,嬌滴滴,情依依,更使得大千樂不思蜀了。

但是兩人言語不通,只能以漢字或者是圖畫來交流,他曾為春紅作過不少詩,其中有一首就是張大千在旅館中向春紅示愛時而作,詩雲:

盈盈十五最風流,一朵如花露未收。

只恐重來春事了,綠陰結子似福州。

這首詩中飽含了張大千對異鄉女子春紅那種「紅顏翩翩嬌柔濃」的由衷情感,那一刻,他的心中除了這朵貌美芳華的花別無他物,他的頭腦在這一段時期都被這份狂熱的愛情所佔據。

於是,嬌滴滴的春紅同張大千整日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活像一對天上下凡的鴛鴦,雖然他們之間有18歲的年齡差距。

春紅天生的一雙巧手,畫的一手如閨中秀的蘭花。她不揣冒昧為大千畫蘭求證,大千有題詩道:

閑舒皓腕似柔翰,發葉抽芽取次看。

前輩風流誰可比,金陵唯有馬香蘭。

兩人的纏綿可見一斑,作為一個朝鮮伎生,春紅的身世自是不堪一提,她與張大千的風流也不過是一時之歡,張大千在風流中展現著自己的才華與英姿。

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據說這一段戀情,曾傳回國內的家中,張大千的第一個妾黃凝素知道了,曾寫信質問。張大千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將他與春紅的合影寄回家中,並附詩雲:

觸諱躊躇怕寄書,異鄉花草合歡圖。

不逢薄怒還應笑,我見猶憐況老奴。

依依惜別痴兒女,寫入圖中未是狂。

3. 哪個時代的哪些著名的人喜歡花什麼花 代表什麼樣的性格

張大千與荷花,旅居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華等。而他平時畫的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年輕時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越加濃厚。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他認為,荷花醉南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桿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張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許多壯觀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國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這六幅墨荷在作畫當時,必須大通大畫室才能完全擺平,在日本裱襯時,裱畫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畫。這些常12尺,寬24尺的六幅荷花屏風,在美國展出後,由<<讀者文摘>>購藏,14萬美元的售價,打破中國畫售價的新紀錄。
鄧穎超和冰心,這兩位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卓越貢獻的偉大女性都共同愛好月季花.鄧穎超愛花,並在自己的院子里種了不少花.其中他最喜歡的是月季花,特別是月季中的名品"黃和平";50年代,鄧穎超還親自在院中栽了幾株黃和平,以直到現在還盛開著鮮艷的花朵.
冰心愛花,但他似乎只愛月季花.他不但喜歡月季的色,香,味,更喜愛它花枝上堅硬的刺!他曾說:"我就喜歡月季花,她沒有梅泰,有自己的風骨;月季花枝上的刺,不是隨便可以採摘的."冰心雖然十分喜愛月季花,卻由於住在樓上不便種花.但她交了幾位種月季花的朋友.這幾位月季專家知道冰心老人喜愛月季,便經常在清晨送上一束繽紛五色,清露凝香的月季花.冰心老人的腿在1980年摔傷了,6年多隻出過兩次遠門.這天當女兒用輪椅把她推到月季花前時,老人迫不及待的讓女兒扶他下車,說:"我要自己走,我要走到花中間去!"她拉著扶手,大步向前走去,急得女兒在一旁叫:"慢點走,您一看見花就什麼也不顧了!"冰心邊走邊說:"真好,真好!看見花,心情舒暢.可惜我腿不好,如果腿好我都想飛起來了!"
朱德與蘭花,無論你到福州,廣州,還是杭州,上海,抑或神州處處...,傾注著朱老總心血的各地蘭圃,迄今依舊散發出清幽的芬芳,朱老總為各地蘭圃親筆題寫的匾額,即興揮毫的詩句,永遠為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人人都知道朱老總喜歡蘭花.朱老總是解放以後才開始養蘭花的.曾給朱老總擔任警衛秘書多年的郭仁回憶道,,杭州市盛產蘭花的地方,解放時傳下來不少名貴品種.五十年代初,朱老總去杭州,看見這常年碧綠,姿態優美,清香撲鼻的蘭化非常喜愛.他認為:蘭花不是一般的花,而是我國古老的文化之一,應該保存下來,為美化環境,出口創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後來朱老總到杭州洪春橋花圃賞蘭時,認識了養蘭老人諸友仁.朱老總養蘭,就是從諸先生送他幾盆蘭花開始的,以至後來在中南海發展到了幾千盆.
朱老總愛蘭也識蘭.每天早晚,他常在花前佇立,凝神觀賞蘭花.他還看<<蘭花譜>>,<<花經>>等書.一次,朱老總在福州對人說鼓山有蘭,但大家都不知曉.於是他與眾人驅車前往,來到著名的回龍閣前.朱老總手指一棵大樹說:鼓山蘭花就在這棵樹上,眾人不信,請來四元老僧問詢,老僧也含糊其詞,最後找了兩個年輕人爬上樹搜尋,果然採下來一大束蘭花,大家才敬服了.為了挖掘祖國蘭花的豐富寶藏,朱老總經常冒著寒風,親自去山野采蘭.福建的武夷山,廣東的鼎湖山,昆明的西山,江西的井岡山等幾乎有留有他采蘭的足跡.朱老總不但自己愛蘭,而且十分關心祖國的藝蘭事業,每次外出,總要去各地蘭圃看看,與藝蘭人交流經驗,並饋贈蘭花名種.朱老總還積極提倡建立蘭圃.1963年3月,他在廣州越秀公園游覽,觀賞了各個蘭花名品後,建議搞一個觀賞蘭花的公園.各地蘭圃建成後,請朱老總題寫匾額,他也樂於揮毫.杭州花圃里的"國香室","同賞清放".南昌額"人民公園","蘭室",廣州越秀公園的"蘭圃"等等,這些遒勁古樸的大字,均出自朱老總之手.
梅花,不畏嚴寒,不懼冰雪,凜然開放於山崖水邊,不與百花爭艷,不以無人而不芳。梅花的品格與陸游全然相似,所以得到了陸游的特別鍾愛。
陸游認為,花中品格最高的是梅花。「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味獨清真」(《園中賞梅》),百花之中,梅花風味當屬第一。「雪裡芬芳亦偶然,世人便謂占春前。飽如桃李俗到骨,何至與渠爭著鞭」(《雪後尋梅》),雪裡芬芳,獨占春前,相形之下,桃李自當自愧不如。「月中疏影雪中香,只為無言更斷腸。曾與詩翁定花品,一丘一壑過姚黃」(《梅花絕句》)。姚黃即指牡丹,一般認為牡丹為花中之王,陸游則認為梅花應在牡丹之上。「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癯仙。……花中竟是誰流輩,欲許芳蘭恐未然」(《射的山觀梅》)。牡丹不能與梅花相媲美,就連有「王者之香」的蘭花也不能與梅花一爭高下。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落梅》)。梅花氣節高堅,凜然開放於風雪之中,但過時即去,不受人憐。「逢時絕非桃李輩,得道自保冰雪顏」(《梅》)。這也是陸游平生所追求的理想:「達則兼濟天下,隱則獨善其身。」「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風饕只自如。正是花中巢許輩,人間富貴不關渠」(《雪中尋梅》)。巢父和許由,均為古代的隱士,相傳二人為唐堯時人。堯讓君位給巢父,他不受。堯又將君位讓給許由,巢父又叫許由隱居。梅不與百花爭春色,正如巢父和許由一樣,不愛人間的富貴和權勢。陸游甚至認為,梅花的品格如此高堅,以至自己都不配與梅花為友。「欲與梅為友,常憂不稱渠。從今斷火食,飲水讀仙書」(《梅花》)。要想與梅為友,須先斷了人間煙火才行,凡夫俗子是絕對不能與梅花為伍的。
周瘦鵑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園藝專家,1916年--1949年間在上海歷任中華書局,<<申報>>,<<新聞報>>等單位的編輯和撰稿人,後來感慨國事日非,文筆不濟於世,乃投筆毀硯,遷居蘇州闢建周家花園,經營"紫羅蘭庵",廣蓄古今樹花文玩,親手培植花木水石盆景,終年陶醉其間,自比陶淵明,林和靖.解放後一邊寫作一邊以較大精力從事園藝工作.
在周瘦鵑蒔養的眾多花木鍾,他特別偏愛紫羅蘭.買宅蘇州時,他之所以不惜以多年心血換來的錢,出高價買下園地,就是因為在舊有園地上種有一叢叢的紫羅蘭.他對梅花也有著特殊的愛好,他不光在園中土山上遍植梅樹,建造梅屋,而且用一切與梅花有關的古玩,書畫,窗,幾等來裝飾梅屋.朋友們譽為"小香雪海".他自己也以梅妻鶴子的林和靖自喻,做詩雲:"冷艷幽香入夢閑,紅苞綠萼簇回環.此間亦有巢居閣,不羨逋仙一角山."
梅蘭芳與牽牛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對花卉十分喜歡.他不僅蒔養了雪裡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葯等傳統名花,還特別喜歡牽牛花.牽牛花秀冠柔條,風姿綽約,開的花雖不少,但花朵瘦小,色彩也比較單調.為了使牽牛花開出鮮艷的花朵,梅蘭芳先生買了好多參考書,按圖索驥的實踐起來,逐漸掌握了播種,施肥,移植,修剪,串種這些門道.
吳昌碩與梅花,我國近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吳昌碩先生也是一個著名的花卉畫家.他畫的花卉題材雖然涉及梅,蘭,菊,牡丹,荷花,水仙等許多種類,但他特別偏愛梅花.吳昌碩早年專攻書法,詩詞和篆刻,三十多歲時才在任伯年的鼓勵下學習繪畫.他學繪畫時,就是從學畫梅開始的.梅花具有"冰肌鐵骨絕世姿,世間桃立安得知"的孤傲冷艷,清逸豪放的氣度.在漆黑污濁的舊社會,吳昌碩把畫梅作為一種"緣物寄情",梅花便成了他畢生所畫最多的題材之一.吳昌碩所畫的梅花作品很多,每一幅畫上都有詠梅詩句.在一幅<<梅花>>畫上,他題了兩首詩.畫面左上方雲:梅花鐵骨紅,舊時種此樹.\艷擊珊瑚碎,高倚夕陽處.\百匝繞不厭,園涉頗成趣.\太息飢驅人,揖爾出門去.畫面左下方雲:鐵如意擊珊瑚毀,\東風吹作梅花蕊.\艷福茅檐共誰享,\匹以般毀尊罍簋.\苦鐵道人梅知己,\對花寫照是長技.\瑕高藝逐蚊虯舞,\本大力驅出石徒.\作踏青鏤飲眇倡,\攫得燕支盡調水.\燕支水釀江南春,\那容堂上楓生根..
周恩來與花,敬愛的周總理把必勝的精力都貢獻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日理萬機,鞠躬盡瘁,雖然無暇親自蒔養花草,卻在緊張的革命年代裡和繁忙的國事,外事活動中,留下了不少與花有關的佳話.1946年5月初,以周總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來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同國民黨政府進行了10個月零4天的針鋒相對的談判斗爭.梅園新村院內種著美麗的海棠花,在緊張的談判間隙,周總理經常助理院中觀賞海棠,稍事休息.因此,海棠一直是周總理最喜歡的花木之一.
孫中山與荷花,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革命的艱危年代裡四處奔走,生活動盪,可在他的心靈深處,同樣有對花卉的愛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華大地,他愛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過,他似乎對廣泛在培於我國的荷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孫中山從上海去杭州,當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觀賞河山勝景.此時湖邊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對旁人道:"中國當如此花".......隨後又至秋瑾墓前,憑吊為民族革命壯烈犧牲的秋瑾烈士."中國當如此花"一語,正是孫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羨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鍾情於桃李的嬌艷,卻希望中國人都能像荷花那樣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興的中國能像荷花那樣燦爛芬芳,香飄四海.
宋慶齡愛花,宋慶齡生前愛花。在他北京故居的庭院里,陽台上,至今還有他種下的玫瑰,月季,牡丹等。他擔任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時,工作十分繁忙,但在工作之餘,仍然經常來到庭院給那些花澆水,鬆土,施肥。開花時節,特不僅讓工作人員把院中的花放在局勢,也親自此采擷一些分別養放在卧室和書房的案頭。如由中外賓客來訪,臨走時他總要贈送一束芳香悅人的鮮花。宋慶齡最喜愛的花是黃色的康乃馨。在宋慶齡逝世的安葬典禮上,鄧穎超曾親自把一束襯著松柏的黃色香石竹放在它的墓上,以表示對它的深切懷念。
魯迅與花卉,早在少年時代,魯迅就是一個小小的園藝家.他熱愛自然,喜歡花草,曾親手種過石竹,平地木,萬年青,文竹,月季,吉祥草等多種花草,還愛讀有關花草的專著,如<<南方花草狀>>,<<廣群芳譜>>,<<花鏡>>等.
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期間,魯迅住在東京伍舍.那裡空地多,他常常利用空暇種花,特別種了各種各樣的牽牛花,在朋友之間以愛花出名.回國後,魯迅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院學堂教書時,出於教學的需要,他經常帶領學生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採集花草,製作植物標本.1912年5月遷居北京後,在八道灣11好的前院他親手中了兩株丁香和一株青楊.以後住在西二條21號,他特地請了花匠在院內中了丁香,碧桃,花轎,刺梅,使小小的庭院顯得格外幽靜美觀.工作之餘,他還常去成難得法源寺,觀看美麗的丁香和海棠花,也常常到嵩效寺觀賞牡丹.

沒聽說過哎!!!!!!!
/////////////////????????????????????

晉陶淵明喜歡菊花,菊花--表現不畏風霜,獨立寒秋,象徵孤傲不懼.
荷花--是佛教的聖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徵純潔,崇高,廉潔,樸素的性格. ...
宋 周敦頤 蓮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 歷史上著名的愛花者都有誰

晉代詩人陶淵明愛菊花——他在41歲那年,丟官隱居,親手種菊,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常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賞識菊的品性,怡然自樂 。民間把陶淵明看為「九月花神」,而菊花被視作「花中隱士」,成為隱逸高雅的化身。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杜鵑——他一生單愛竹樹花木,對杜鵑花尤其摯愛,他從江州移官忠州時,寧可少帶衣物、家什,江西廬山上挖下的杜鵑花不能不要,經過千里行程,把杜鵑花栽到了四川忠州的大地上。
宋代詩人歐陽修最牡丹——他以牡丹為題,著書立說,有《洛陽風土記》、《洛陽牡丹譜》和《洛陽牡丹圖》,這是我國最早的三本牡丹專著。歐陽修曾遍歷洛陽城中十九個花園,他在《洛陽牡丹圖》中對洛陽牡丹品種的發展,作了詳盡的記述。
宋代詩人林和靖愛梅花——他長住杭州孤山,終身不做官,也沒娶妻子。因為他非常喜愛梅花,就在住屋的周圍種滿了梅花,並以一鶴為伴。只因為愛梅愛鶴,後人譽之為「梅妻鶴子」,傳為佳話。
北宋詩人周敦頤愛蓮花——他的《愛蓮說》是最好的證據。

5. 李鱓《蘭花》

      搬家快有半年了,好多地方都還缺東西,可我總覺得時間還長著呢,並不急著買。

       一進家門有一個電表箱,每天進進出出,先看著的就是它,原來是想著買個電表箱畫擋著,拖拖拉拉的一直沒買。太太有些急了,催著我趕快選張畫,買來掛上。

        房子的裝修是簡歐風格,想著在這里搞點中國元素,算是混搭。看上了兩張蘭花,一張是張大千的,一張是齊白石的,可是挑來選去也拿不定主意,於是就讓遠在廣州的兒子提個建議,誰知他另外推薦了一張李鱓的蘭花,看著也不錯,可這李鱓是誰,畫上的題詩寫的什麼,落款的印章啥意思,全不知道。於是我就提出反對,可兒子卻說,不知道正好可以學習嘛,太太卻拍板,就買這個李鱓的蘭花,至於研究,就是我的事了。

        我們這些人,雖然念了幾年書,卻是最沒文化的一代人了。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上學的那時候全都是糟粕,是毒草,鋤都除不盡,誰還會去學習這些玩意啊。再後來,倒是讀了不少書學了不少知識,可都是些幹活掙錢養家糊口用的,閑情逸致一點也沒學著。

        中國繪畫向來有文人畫、院體畫和工匠畫的提法,其中文人畫尤為受人推崇,陳衡恪在《文人畫之價值》中寫道:"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好深奧啊。李鱓這幅蘭花當屬人文畫之列,要想評鑒實在是難,我覺得自己先看明白這畫上都是些啥東西為要。

       看一幅中國畫,其形式上總少不了詩書畫印,樸素淡雅的畫面,配以中國書法,題詩落款,再押署印章,這才彰顯出中國畫特色。仔細端詳這幅李鱓的蘭花,那幾筆蘭花,雖看不出筆墨高雅,卻也知道畫的是蘭花。再看題詩就暈了,讀也讀不通啊,更不要說是啥意思啦。紅彤彤的兩枚印章看著像花一般,上面的字一個也認不得,面對著這幅畫,自己看著就像是傻子一樣。

        先研究了這畫家李鱓,原來那是揚州八怪之一。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公認的是指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等人。這些人裡面,我只知道那個鄭燮鄭板橋,他畫竹子最有名。網路上介紹,李鱓(shàn),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江蘇揚州府興化人,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孫。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舉,康熙五十三年召為內廷供奉,其宮廷工筆畫造詣頗深,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遭忌離職。乾隆三年出任山東滕縣知縣,頗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罷官。後居揚州,賣畫為生。

       李鱓是清中期「揚州八怪」中的代表畫家,他博學多能,詩書畫皆有建樹。其繪畫雅俗共賞,縱橫馳騁,多得天趣,對後來的「海派」、齊白石影響深遠。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再看題詩,那些字好多都不認識,更說不上是啥意思啦。經過努力,查閱請教,終於看懂了這些字,讀通了這些詩,也大致弄明白了是啥意思。現將畫上的題詩轉錄如下:

       青山如髻草如髿,膏沐朝雲共晚霞。巧被春風會梳掠,玉簪重整又簪花。沅芷澧蘭擅楚材,山靈不許過江開。何年燕姞荒唐夢,天遣游香入鄭來。

       這詩大致的意思就是:青山啊就像是美人的發髻,蘭草就是她垂散的頭發,朝雲和晚霞沐浴潤澤了她的美發,恰好有春風為她來梳理裝扮,重整了玉簪又簪上了花。沅水邊的芷(香草名)草啊,澧河旁的蘭花,都是長在楚國,山神都不許它開過江來。那是何年燕姞做了一個荒唐夢,上天派遣蘭花來到了鄭國。

      據《左傳•宣公三年》:「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說的是戰國時期有一個位於河南新鄭的鄭國,鄭文公有一賤妾叫燕姞,她懷孕前夢見天派人送給她一枝蘭花,並且說:「我是你祖伯儵,把這枝蘭花作為你的兒子。蘭有國香,你佩在身上就會使人覺得你的嫵媚無比。」後來她懷了孕,生了個兒子,取名為蘭,這就是穆公。

       這首蘭花詩最早寫於乾隆三年即1737年,李鱓時年53歲,到臨淄任縣令。臨淄人評論這位縣官是「口碑在人,風流蘊藉」。這階段他的詩畫心境顯得平淡中和,從詩中可見一斑。1738年,他又出任山東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頗得民心,但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罷官後,他在山東滯留數年,往返於滕縣、歷下、彎德、泰安、崮山、崇川各地,期間以書畫抒發心中的情緒。後來,他到揚州以賣畫為生,與鄭板橋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

       畫中落款:乾隆十七年冬,李鱓制。就是1752年,這年李鱓67歲。

       畫上共有兩枚鈐印,宗楊(白),賣畫不要官(白)。李鱓字宗楊,李鱓一直認為「以畫為娛則高,以畫為業則陋」,但現實生活把他兩次三番地拋出廟堂之外,在「兩遭世網破其家」又失去了「一官聊以庇其身」的條件之後,他只能違心地以畫為業,他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購畫者的要求。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兩種。朱文印又稱陽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紙上字是紅色的;白文印又稱陰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紙上字是白色的。這幅畫上的兩枚印章都是白文。

        此畫來自李鱓花鳥冊(12開之十一), 26×40.9cm 紙本水墨 ,遼寧省博物館藏。

       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總算是把畫上的東西弄清楚了,可是要想評鑒還差得遠呢。不過我想,看畫也和聽音樂一樣,首先是喜歡,至於為什麼,常常是說不清的,感覺好聽就行了。看中國畫還要弄清楚上面的詩書畫印,看西洋畫更簡單了,我看著梵高的向日葵或是星空,只覺得喜歡,感到興奮,覺得好就行了。這么看來我真的很難變得深刻了。

6. 張大千的個人簡介

張大千,生於1899年,去世於1983年,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張正權,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影響巨大,又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他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開創潑墨與潑彩,發展了中國畫新的藝術風格。

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都在中國繪畫歷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他是中國畫史上少見的最具全方位的畫家。由於其技法獨到,創立了名聞爾的大風堂畫派,俗稱「大千畫派」。

(6)張大千蘭花擴展閱讀

張大千的主要作品有:1971年《可以橫絕峨嵋巔》(潑彩山水圖);1973年《青城天下幽》潑彩山水圖;1979年《闊浦遙山系列》潑彩山水圖、《摩耶精舍外雙溪》潑彩山水圖、巨幅金箋《金碧潑彩紅荷花圖》;1981年《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潑彩山水圖。

1982年《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春雲曉靄》潑彩山水圖、大風堂作潑彩山水圖、《水殿幽香荷花圖》、《水墨紅荷圖》等作品。

7. 張大千的流彩畫是怎麼弄出來的

這么說吧,張大千(1899-1983)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其山水,花鳥,人物,仕女畫以及詩文無一不能,無一不精,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當前藝術品市場中,他的作品成為搶手貨,潤格頗高,隨之而來的贗品也很多。本文就如何辨別張大千書畫作品的真偽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研究體會。
第一,要牢牢掌握張大千書畫的用筆之法,或者說是他的藝術風格。
一個藝術家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用筆之法和習慣,一個偽手要在短期內全部學會是不可能的,即使臨摹,也只能是表面的形似,要做到氣韻生動,神似是不可能的,偽張大千的畫也是如此。按張大千的山水,人物和花鳥畫,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早年即張大千1941年43歲赴敦煌以前,山水主要學習石濤和八大山人,且大量摹仿他們的作品。其用筆利落,靈秀,畫風俊俏,爽利。雖然山水中的人物畫得筆簡神足,很似石濤,但無石濤古樸厚重的風骨。而這一時期的張大千偽畫,容易在山水畫中的小人物和水邊的細草上出現破綻。張大千的作品風格雄健靈秀,人物面相圓潤,衣紋線條嚴謹流暢,與畫面整體協調;而偽張大千的作品筆力軟弱,呆板無神,極少有整體感。張大千的人物仕女畫主要學習清代畫家改琦,所畫仕女瘦削、柔弱,具有一種「病態美」。其所畫花卉、蔬果畫,主要學習明清小寫意的畫風,如陳淳、徐渭,八大山人等,尤喜畫荷花、芭蕉,技法以寫意為主,但工筆兼而有之。其畫風清新活潑、俊爽,設色明凈秀潤。所畫梅花老乾如鐵,有一種耐寒喜潔的筆意。所畫蘭花,幽香清遠,處處體現一個「清」字。所畫菊花,其葉尖是圓形的,其花態有一種凌寒傲霜之姿,絕無俯首隨人之態。其畫墨竹,竹枝吸收篆書的筆法;畫竹葉,下筆勁利,多為個字或介字形態,幾乎沒有川字形狀;而所畫竹桿,下下粗細差不多,無兩頭大,間小,蜂腰鶴膝的弊端。張大千的荷花(潑墨除外),多用大筆蘸淡花青色掃出大體,再用汁綠層層渲染,然後用線條勾出花瓣的輪廓和斑紋,以表現花瓣正側向背。
(二)中期是指張大千赴敦煌後到1957年59歲患病前藝術的成熟期。此時,張大千由於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畫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山水畫除在所畫細草,皴法,設色上仍有石濤的影子外,主要取法王蒙茂密繁復的畫風,畫面由俊俏爽利變為瑰麗雄奇,功力也比早年深厚。此時所畫人物畫尤其是仕女畫,人物面相圓潤,體態豐盈,色彩濃麗,線描嚴謹,衣裙圖案精緻。此時,他的人物創作進入黃金時代,即變小巧為精密,變小乘為雄偉,變病態美為健康美,寓革新於復古的創作之中。其所畫仕女,飄逸嫵媚,衣紋細勁圓潤,多重渲染,並留有水線以加強衣紋的凹凸效果。而襯景中的修竹、芭蕉,多濃施石綠,以襯託人物雅潔的衣冠,從而形成古艷精麗的格調。此時的花鳥,走獸畫,除仍保留早期陳淳、徐謂、八大山人的余韻外,又學習了敦煌壁畫工筆重彩畫法,如明代陳洪綬,宋代趙佶等的畫風,形成造型飽滿,色彩華美,神韻俱足,工意兼備的風格。而偽作的仕女畫,幾乎無傳統功力可言。
(三)晚期從1958年60歲以後直到逝世,張大千的繪畫品逐漸變工意兼備為大寫意。此時,他苦心探索革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洋抽象主義畫派的長處,創山水畫破墨,潑墨,潑彩的新畫風,使他的繪畫創作達到最高峰。他的潑墨,潑彩畫,把色與墨相融相間,將半抽象與寫意的具象畫法融為一體,是一種巧妙的中西合璧。而作偽之人容易把破墨,潑墨畫成漆黑一團,無層次,靈秀之感。此時,張大千的人物畫,多為寫意之作,人物衣紋更趨於簡練,點景多為意筆,筆墨酣暢,頗有「老大竟轉拙」之意。此時他的花鳥,走獸畫,主要以破墨,潑墨,潑彩為主,在繼續保持陳淳,徐謂,石濤的影響外,又含英咀華,將水墨花鳥推向嶄新的領域。
第二,張大千的署款書畫作品上的署款和題跋,是書畫鑒定的重要依據,也是偽者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張大千的書法,早年學習曾熙和李瑞清,書風稚嫩瀟灑,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
學習石濤,八大山人以後,其法書有兩種面貌,一種是老師曾熙,李瑞清細秀,方平,略帶隸書味的書風;另一種是學石濤筆法勁健,豪放,不拘一格的書風。張大千此時的楷書,橫筆上挑,捺筆外撇,有很濃的隸書味。以後,他又學習魏碑,《瘞鶴銘》和寧代的黃庭堅,從而形成利落,平中求奇,隸楷相參的書風。張在千的署款很有特色,他初名季,季爰,早年的「爰」字有蟲字旁,因為古寫的「猨」,「蝯」,「猿」相通,故又名「濟蝯」。他拜曾熙為師後,改名「爰」,21歲出家時,才有「大千」這個法號。而作偽之人,由於缺少這些知識,往往把款寫錯,或者時間上出現錯位。關於「爰」字的寫法,從傳世作品看,又有早中晚期三種不同的寫法。張大千早年,約34歲以前,「爰」字字形頭小,底大,「爰」字頭上所謂三橫(實為撇點橫筆)最後一筆短,「爰」字下半部大,形態像一隻猿猴,如《江村漁歸圖》和《黃山松澗圖》上的署款。大約34歲以後,「爰」字用行草書,字形上頭變大。

8. 張大千1948年作《蘭花》上面是什麼字

人到萬難須放膽,事當兩可要平心。對聯。是張大千1948年離開內地時,在成都文殊院書專贈朋友的屬最後一件作品。 此聯不僅言簡字工、精練空靈、立意深遠,充滿哲理色彩,具有很高的警策啟迪作用,且以平俗之辭見高遠境界,乃立身立世之大格言。 聯句寥寥十幾字,卻濃縮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訴人們什麼時候要當機立斷,放開膽略,什麼時候要從容不迫,平心靜氣。作者將人生處事之訣,點化的十分具體,儼然是一副優美、精緻的人生格言。

9. 齊白石 徐悲鴻 張大千各自的特點

一、齊白石

1、性格

與「天趣」密切,農民般的朴實,孩童般的天真。(余秋雨評)

2、特點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齊白石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齊白石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齊白石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

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齊白石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齊白石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齊白石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齊白石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齊白石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3、作品

花鳥畫:白菜蘿卜、小雞、牡丹圖、葡萄、杏花圖、芙蓉鴨子、絲瓜烏鴉圖、燭火光明等。

人物畫:人物屏之漁翁圖、仕女條屏、賜桃圖、壽星公、鐵拐李等。

二、徐悲鴻

1、性格:

努力,堅持。

2、特點:

位置得宜,比例准確,黑白分明,動作或姿態天然,輕重和諧,性格畢現,傳神阿堵。

3、作品

奔馬圖、群馬、珍妮小姐畫像、九方皋、田橫五百士、負傷之獅、愚公移山圖等。

三、張大千

1、性格:

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2、特點:

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共同創建了大千畫派,它是中國綜合性繪畫流派之一。二十世紀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大風堂」開堂收徒,傳道授藝,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它是一個有別於「長安畫派」、「海上畫派」、「京津畫派」等唯一不墨潑彩等畫法,大風堂畫派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

3、作品

喬木高士、壽桃 鏡心、黃山文筆峰、晴麓橫雲、阿里山浮雲等。

(9)張大千蘭花擴展閱讀: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齊白石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

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齊白石文稿並手跡多卷。齊白石的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熱點內容
選梅花詩意 發布:2025-07-09 11:26:53 瀏覽:730
鸚鵡七夕 發布:2025-07-09 11:24:19 瀏覽:397
糖果玫瑰花語 發布:2025-07-09 11:15:56 瀏覽:510
茶花樹的特徵 發布:2025-07-09 11:08:42 瀏覽:876
七夕發相片 發布:2025-07-09 10:46:47 瀏覽:667
百合林花畫 發布:2025-07-09 10:46:43 瀏覽:350
簡單小盆景 發布:2025-07-09 10:45:23 瀏覽:650
竹柏盆景圖 發布:2025-07-09 10:34:35 瀏覽:769
茶房盆景 發布:2025-07-09 10:33:30 瀏覽:157
插花綻放 發布:2025-07-09 10:33:29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