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寵蘭花
① 鐵觀音要怎麼沖泡才好
沖泡鐵觀音需要注意的是茶具的選用,最好用紫砂壺,用蓋碗也可以,需要水溫在95度以上,是好是用山泉水,泡之前先要溫壺,投茶量可根據個人喜好,然後就是洗茶,洗茶的水可以用來燙洗杯子,或是澆在你喜歡的小茶寵上,再就是沖泡時間,這個需要經驗,不要看書上說的,有的書上會說2到3分鍾,那就把茶泡大了,不信你試試看,這里有一個小竅門,你看一下洗茶的茶湯色如果深你沖泡時間就短一些,如果淺你就沖泡時間稍長一點。
② 鐵觀音怎麼泡法
鐵觀音的泡法過程:
1、首先取適量的鐵觀音茶葉,然後放置到蓋碗中,再用沸水沖泡鐵觀音。
③ 3月14號想給老公買點禮物不知道買什麼樣的我老公五十了
首先要知道他平時喜歡啥呀。
男的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喜歡,茶葉呀,茶寵呀,茶壺呀這一套的東西都挺好;
如果抽煙,比如煙斗呀;
如果喜歡串,可以買手串、手鏈啥的;
還可以買一個稍微好一些全身按摩椅,家裡人都可以使用;
按摩腳部的,足浴機器呀也可以;
喜歡魚可以買個水族箱;
喜歡花可以買盆蘭花;
買個手機都行。
④ 求這個泡茶步驟中的幾個詞語的意思。
燙茶、洗茶、泡茶
⑤ 關於茶具問題
西湖龍井,
用玻璃壺或杯最好.90C.的水就可以了.溫度高把茶煮熟了.品質變壞.
祁門紅茶,
鐵觀音
用紫砂壺就可以..
綠茶的沖泡
綠茶在色、香、味上,講求嫩綠明亮、清香、醇爽。在六大茶類中,綠茶的沖泡,看似簡單,其實極考工夫。因綠茶不經發酵,保持茶葉本身的鮮嫩,沖泡時略有偏差,易使茶葉泡老悶熟,茶湯黯淡香氣鈍濁。此外,又因綠茶品種最豐富,每種茶,由於形狀、緊結程度和鮮葉老嫩程度不同,沖泡的水溫,時間和方法都有差異,所以沒有多次的實踐,恐怕難以泡好一杯綠茶。
(一)用水
水質能直接影響茶湯的品質,古人曾雲「茶性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我個人認為,水質對茶湯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還在其次了。用稍差的水,即使沖泡烏龍茶,亦覺不堪一飲。
古人的茶書,大多論及用水。所謂「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終不過是要求水甘而潔,活而新。純粹從科學理論上講,水的硬度直接影響茶湯的色澤和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則色黃褐而味淡,嚴重的會味澀以致味苦。此外,劣質水不僅無法沏出好茶,長期使用生成嚴重水垢,還會損壞茶具。所以泡茶用水,應是軟水或暫時硬水。
一般來說,以泉水為佳,潔凈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則要視地下水源而論。至於雨水和雪水,以當今環境污染之重,恐怕沒人敢喝了。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礦泉水。國內的水,我比較常用農夫山泉,微帶泉水的清甜。茶藝館的水,也多用礦泉水或蒸餾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則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廣州白雲山的泉水。一般家庭使用濾水器過濾後的水,也勉強可用。
(二)水溫
古人對泡茶水溫十分講究,特別是在餅茶團茶時期,控制水溫似乎是泡茶的關鍵。概括起來,燒水要大火急沸,剛煮沸起泡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溫通過對茶葉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來影響茶湯滋味和茶香。
綠茶用水溫度,應視茶葉質量而定。高級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以80C左右為宜。茶葉愈嫩綠,水溫愈低。水溫過高,易燙熟茶葉,茶湯變黃,滋味較苦;水溫過低,則香味低淡。至於中低檔綠茶,則要用100C的沸水沖泡。如水溫低,則滲透性差,茶味淡薄。
此外需說明的是,高級綠茶用80C的水溫,通常是指講水燒開後再冷卻至該溫度;若是處理過的無菌生水,只需燒到所需溫度即可。
(三)茶的用量
茶葉用量,並沒有統一標准,視茶具大小、茶葉種類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來說,沖泡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嚴格的茶葉評審,綠茶是用150ml的水沖泡3g茶葉。
茶葉用量主要影響滋味的濃淡,我想這完全決定於各人的習慣。初學者可嘗試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茶湯濃度。
(四)茶具
沖泡綠茶,比較講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蓋碗。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壺,只適於沖泡中低檔綠茶。
玻璃杯比較適合於沖泡名茶,如西湖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等細嫩綠茶,可觀察到茶在水中緩緩舒展、游動、變幻。特別是一些銀針類,沖泡後芽尖沖向水面,懸空直立,然後徐徐下沉,如春筍出土似金槍林立。上好的君山銀針,可三起三落,極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藝館,多使用玻璃杯沖泡綠茶。
古人使用的是蓋碗。相比於玻璃杯,蓋碗保溫性好一些。一般來說,沖泡條索比較緊結的綠茶,如珠茶眉茶,我個人比較喜歡蓋碗。好的白瓷,可充分襯托出茶湯的嫩綠明亮,且蓋碗比較雅緻,手感觸覺是玻璃杯無法可比的。此外,由於好的綠茶不是用沸水沖泡,茶葉多浮在水面,飲茶時易吃進茶葉,如用蓋碗,則可用蓋子將茶葉拂至一邊。
總的來說,無論玻璃杯或是蓋碗,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多,茶葉易老。
(五)沖泡方法
綠茶的沖泡,相比於烏龍茶,程序非常簡單。根據條索的緊結程度,應分為兩種。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第一步均需燙杯,以利茶葉色香味的發揮。
1.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1)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沖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葉如旗;湯面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時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2)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葉評審中,以5分鍾為標准,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為45-55C。若高於60C,則燙嘴也燙鼻;低於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這個時間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合適即飲;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實踐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窮。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此種沖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樣適合於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勻毛尖、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較緊結的茶。
2.條索松展的茶
這些茶,如採用上述方法,則茶葉浮於湯面,不易浸泡下沉。應採用如下方法:
1)燙杯後,取茶入杯。此時較高的杯溫已隱隱烘出茶香。
2)沖入適溫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蓋茶葉)此時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藝館中,普遍是直接將水沖擊茶葉,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妥。這種茶本身比較舒展,無需利用水的沖力,反而易燙傷嫩葉。我採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則沿杯邊注水,蓋碗則將蓋子反過來貼在茶杯的一邊,將水注入蓋子,使其沿杯邊而下。然後微微搖晃茶杯,使茶葉充分浸潤。此時茶香高郁,不能品飲,然恰是聞香最好時候。
3)稍停約兩分鍾,待干茶吸水伸展,再沖水至滿。沖水方法如前。此時茶葉或徘徊飄舞,或游移於沉浮之間,別具茶趣。
4)其它步驟,皆與緊結茶相同。
合適這種方法的,有六安瓜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蘭花等。有些條索不是特別緊結亦非特別松展的茶,兩種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習慣而已。
任何一種茶的沖泡,非常依賴於個人的經驗。本文也只不過提供一些慣常通用的方法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實踐得久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方法,如何才能泡得好茶,那也是見仁見智了。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制工精細,綜合了紅、綠茶初制的工藝特點,使之兼具紅茶之甜醇,綠茶之清香。其味甘濃而氣馥郁,無綠茶之苦,乏紅茶之澀,性和而不寒,久藏而不壞,香久愈精,味久益醇。加之「綠葉紅鑲邊」的色澤,壯結勻整之外形,高級烏龍更有特殊「韻味」(如武夷岩具有岩骨花香之岩韻,鐵觀音之觀音韻),使得烏龍茶特別引人注目,其妙無比。
烏龍茶的品飲,以閩南人和廣東潮汕人最為考究,因其沖泡時頗費工夫,亦稱之為「工夫茶」。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縫水,而火必以橄欖核燒取,罐則用酥罐,選用上品烏龍茶,經復雜的沖泡程序,才能充分發揮出烏龍茶特有的色香味。正所謂茶鮮、水活、器美、藝宜,缺一不可 25297
⑥ 喝茶的手勢禮儀
茶席上的禮儀其實挺多的,當然,我們可以說喝茶其實就是簡單的事,沒必要講究那些繁文縟節。沒錯,那些繁瑣的禮儀確實沒必要,別把喝茶變得復雜了。但是,喝茶時,一些基本的禮儀,還是需要注意的,否則會現在我們很修養,或者有點low,哈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茶席上的一些禁忌,喝茶時千萬別踩這10個雷,否則就丟人了。
主人篇
1、泡前不介紹茶
在泡茶前,主人要先了解客人的身體狀況、適宜飲什麼茶、平時的飲茶習慣、喜歡的茶類和濃淡等,然後做好准備。或者多准備幾款茶,等客人來時,讓客人進行挑選。
在沖泡之前,可以簡要地介紹一下准備沖泡的茶葉名稱、產地、品質特徵等;如果客人有看干茶的要求,要讓客人欣賞干茶的外形、色澤和干香。
2、個人儀表
在沖泡前,主人要確保自己手上無異味。女孩子要避免使用香氣太重的香水或化妝品,否則容易干擾對茶香氣的欣賞。
當感冒、咳嗽時,不宜泡茶招待客人。
泡茶時也盡量不要說話;賞茶、聞香時,等移開茶葉後再說話;聞香時吸氣,挪開茶葉才吐氣。
3、徒手拿茶葉
用手直接拿茶葉,手上帶有的汗漬或者水,容易讓茶葉受潮。而且手上的一些氣味也容易沾染到茶葉上,不僅會影響到茶的品質,也給人不衛生的感覺。
應該用茶匙取適量茶葉,若沒有茶匙,可將茶筒傾斜對准壺或杯輕輕抖動,將茶葉倒出。
4、泡茶前不溫杯
喝茶前不溫杯,會給人造成不衛生的印象。雖然茶具都是事先清潔過,但再在客人面前清潔一次,是尊重的體現。
用開水溫杯燙壺,不僅可以除去茶具異味,而且提高茶具溫度,對於茶湯的表現也會更好,給客人更好的品飲體驗。
正確做法是在泡茶之前用開水把茶具都燙洗一遍。這樣,既講究衛生,品飲效果也好。
5、壺嘴、杯嘴對向客人
壺嘴、杯嘴對向客人,表示請人快速離開,是非常不禮貌的。
其實不僅是壺嘴、杯嘴,一切尖銳、危險的物品都是不能對著他人的。
燒水壺如果對著人,噴出的蒸汽容易燙傷,壺嘴、茶針之類尖銳的東西對著人,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就像我們在遞剪刀的時候,都會把尖的一邊對著自己,也是禮貌和素質的體現。
6、倒茶倒滿
在客人倒茶時,不宜過滿,七分最佳。
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在酒桌上敬酒時,酒要倒滿表示對客人客氣尊敬的意思,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不小心摔破茶杯,造成難堪,有趕客人走的意思,所以茶倒七分滿的程度剛好。
客人篇
1、叩指禮
主人給客人倒茶時,客人不需要說謝謝,只需要用右手中指和食指,並攏曲指叩打桌面,以示感謝,這一動作俗稱為「叩指行禮」。
這一動作可以避免在喝茶時,因反復道謝而破壞談話的節奏和喝茶的氣氛。
2、一口悶或亮杯底
我們在喝酒時講究「感情深,一口悶」,喝完時也會把杯口朝下亮杯底給別人看,示意一滴不剩,以示尊重。
但喝茶不同,要慢慢地品,十分忌諱「一口悶」或者「亮杯底」。喝茶可以發出聲音,讓茶湯與口腔融合更好,聲音也是對茶的一種贊賞。
不過和喝酒一樣,主人給客人倒的茶最好也要喝完,不能浪費了好茶,辜負了主人的一片好意。如果實在喝不下了,就留下半杯茶湯在杯里,主人就知道你的意思了。
3、喝茶時隨意抽煙
喝茶是在很乾凈的環境下進行的,煙味會影響品茶的體驗,何況同茶桌會有不吸煙的人,這時抽煙的人要照顧其他人的感受。
所以在喝茶時,未經主人或在場客人的允許,是不能抽煙的。如果實在想抽,可以喝幾泡茶後,和大家說一聲,去外面抽煙。另外,才坐下就遞煙的行為,也很失禮。
4、隨意觸碰主人的茶寵
主人的茶桌上,總會擺放很多可愛的茶寵,在觀看之前,要詢問主人,經過允許後再拿到手裡仔細欣賞。
桌上的茶寵,在每次泡茶時也會「喝茶」,沒經過主人的同意,不要隨意就將自己喝剩的茶水澆淋茶寵。
⑦ 藍花蓋碗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不亞於酒文化的歷史,但是我在四十歲之前,對喝茶不甚了了。
那時雖然每天喝茶,但是在辦公室喝茶很功利,就是渴了就喝,周圍同事談論喝茶的講究,根本沒有聽進去,應付幾句而已。
認為待客上茶,喝茶更是一種禮節或程式化的東西。業務忙起來,迎來送往,待客也好,會議也好,沒有在意過。
偶有來客或聚餐應酬時或閑談時,有人侃侃而談茶的妙處,或對茶的歷史典故興致勃勃的時候,我都是聽者,沒有走心引起對茶的興趣。
記得那些年,主要是喝茉莉花茶,對其他茶很少觸及,對茶道之類的沒心思去探究。
真正喝茶引起興趣和關注,記得還是陪著來京友人去大覺寺。正值暑熱時節,是友人提出來,同游大覺寺。
友人來自常州,江南才子,尤其專注於探訪佛家勝地,據他言談話語之間,對茶道有親歷感受和推崇。
我開車帶上友人,趁著早晨天氣涼爽,啟程上路,他一路娓娓道來,先講家鄉本地有宜興白塔山大覺禪院的歷史,和他個人崇佛的經歷感受,講到宜興大覺寺的第四十八代弟子星雲大師,從跨海赴台後,創立佛光山,後隨著兩岸交流開始重返宜興,復興祖庭,重修大覺寺。
他說多次聽星雲大師的講法,感受頗深,竟有皈依佛門之心。
對星雲大師我還是聽說一二,是一位功法高深的台灣高僧,為兩岸佛教之交流、神州佛教之復興做了很多有益推動。
我沒想到南方也有大覺寺,感到友人對北京的大覺寺神往已久,有著虔誠的渴望。
大覺寺又稱大覺禪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陽台山麓,金代後改名靈泉寺,明重建後改為大覺寺。
進入寺廟里,友人反客為主,對寺廟內的來歷及景點和典故,熟悉程度遠遠超過我,我有點自慚形穢只好主隨客便,由他帶著我游覽大覺寺。
大覺寺有八絕景處。不是周末,遊人稀少,我們邊走邊看邊聊,從古寺蘭香開始、依次游覽千年銀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靈泉泉水、遼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韻清池。
每處的逸聞趣事,典故傳說,友人如數家珍,我挺佩服他的知識淵博,聽得入神,一路兜兜轉轉,臨近中午,就到了午餐時候。
此時,陽光有些暑熱炎炎,口渴加食慾,腹中有些飢腸轆轆。
聽說寺院大門外,竟然有個紹興飯館,正合友人家鄉口味。這家餐廳有樓上雅座,我們上樓就餐,二人落座。
廳堂古色古香,顯然是寺院里原有的配房,環形走廊,窗外古樹掩映,庭院里的景點有假山綠植,有一股泉水從假山順流而下,帶來清涼和潺潺流水聲響。
友人喜素食,我說這里不是齋飯,葷素俱全,為尊重佛門聖地,飯館開在寺院山門外邊,門檻內外就是兩個世界,以滿足遊客所需。
我問店家服務小妹,原來素食就是飯菜用素油烹飪,店家小妹推薦了攤黃菜、土豆泥餅、炸茄盒、江米醪糟幾種吃食,按著友人口味點好。徵求友人意見後,因為太素了,我點了一個紹興壇子扣肉犒勞自己。
吃飯攀談中,我問友人,聽說大雄寶殿的匾額「無去來處」,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你怎麼理解這四個字的深意?
友人神色泰然說到,「無去來處」四個字,出自佛經:「諸法不動,無去來處。無高無下,無此無彼,何有去來?」
照字面解讀其含義為: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裡去,把人的一生看透了。
友人意猶未盡嘆道,佛崇一個無字,無影無形,無邊無際,無貪無欲,無滅無常,無去無來,無所住而生其心。
顯然,友人已經是崇佛境界,而我還是在凡塵的忙碌中,聽著一番禪意似水道來,我感覺自己似乎有所感悟,奔忙碌碌終生為什麼呢?
午後時光,天氣炎熱的夏天,我和友人回到寺院,在「鼠李寄柏」景點處,有一家「禪茶一味」的明慧茶苑。
我們坐在庭院的茶座喝茶,旁邊就是鼠李寄柏,古樹花木掩映的綠蔭芳庭。
茶苑裡茶師小妹,個個衣裝素雅,小家碧玉。庭院涼台下,有個小妹給客人彈奏古箏,此時環境優雅,絲絲縷縷琴聲,彌漫在庭院。
茶苑裡茶客有三桌,各自品茶低低私語交談。
有個茶師小妹,自己前來主動要給我們做茶道表演。我打趣說,「小妹你可是班門弄斧的哦,這位是江南才子,專修茶道。」
友人見我說笑,朝茶師小妹善意解釋,「我僅僅是喜歡茶道,略知一二而已,你盡可隨心而來,不要拘束了。」
小妹落落大方,淺笑安然。茶道開始,絲竹入耳,我漸漸進入禪意空間,似乎時空有些靜止一般,抬眼看遠山蒼翠,近處古寺幽靜,庭院有山風微微吹來,身心清爽,鼻翼茶香意猶未盡。
此時,茶道循序漸進,品茗由淺入深,色味在唇齒留香,深紅色是滇紅,淺綠色是清香型鐵觀音,最後是青柑普洱茶。
每道茶,都給我印象深刻,邊品邊聞,香氣久久,沁人心脾。茶盅飲盡時,深喉回甘隨口順滑。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這是我喜歡的詩句,此時此刻的心情,完全沉浸在茶道的情懷釋放中,這首詩的意境和唯美的禪意空間讓我超然物外。
這次大覺寺的悟道品茗,可以講是我領悟人生意義轉折點,檢討一下自己以往對茶的漠視和淺顯的理解,該是多麼幼稚和孤陋寡聞。
有種感覺自己,好像虛度人生四十載,為什麼竟然忽視茶文化這么多年?內心時時自責不已。
茶道表演結束,我還沒有從禪意空間走出來,友人見我有些神色凝重,似乎看透我的心情。
頓悟來自內心的感覺,也許是友人無意的一次來京游覽,卻是打開我靈魂的新一片天空。
我知道大覺寺,感悟得道,在歷史典故傳說的文人雅士,有冰心和吳文藻婚禮故事,有俞平伯徘徊庭樹下的沉思,有老舍先生的攜友游覽時光往事,有季羨林美學大師探究文化底蘊的留痕。
大覺寺之前我也來過,唯獨這次在茶苑裡,如此獲得洗禮般的升華。這里茶苑,茶客可以選擇有紀念意義的物件。
臨別,茶師小妹介紹給我各種茶壺、茶盅、蓋碗、茶寵。
我知道,做完茶道表演,這是茶師小妹經營上的必要流程,鑒於自己內心的受益匪淺和對茶的重新理解。選一件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也是我值得做的。
我沒有按著茶師小妹的推薦展示各種茶具挑選,因為內心裡早早看中眼前茶台上,自己品茶用過的蘭花蓋碗。
這次品茶,我用的蓋碗白釉底色,茶蓋有藍色纏枝蓮圈邊,碗身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隸書體唐詩兩句。底托也是纏枝蓮圈邊,號稱天地人三才,樣式新穎,白釉明亮,底部有「景德鎮制」印章。
所以我就選擇了這件蘭花蓋碗。
如今這件蘭花蓋碗,已經不存在了。雖然心心念念的喜歡這件瓷器,平日喝茶常用這件蓋碗,一次不小心夫人擦拭茶台,把蓋碗的碗蓋給掉在地上,摔碎了。
夫人知道我喝茶常用,也最喜歡這件蓋碗,所以不好意思告訴我。她把另個蓋碗的蓋給蓋在上邊用。
因為太熟悉這件蓋碗,晚上靜下心來喝茶時,一眼看出來碗蓋異樣的感覺。於是問夫人怎麼回事啊?
夫人歉意的說明了早晨擦拭茶台,不小心給摔碎了。
我雖然很惋惜,但是瓷器這東西就是這樣的嬌氣易碎,這類物品得到總有失去的時候,有舍有得。對茶文化的悟道是所得,失去蓋碗也是難免的,好在還有碗身在,配個蓋也可以用。
誰料前些天,自己品茶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手腳有點不利落,碰到蓋碗,翻落在地,蓋碗摔裂了。心裡感覺有心痛的失落。
這兩天緩過神來,還時時懷念這件蘭花蓋碗,畢竟是見證我品茗悟道的紀念時光往事。
夫人見我有些神色落寞,勸我說可惜是可惜,但是你心裡只要不忘記她,總會感覺她仍然存在一樣。
是的,人生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得到有時是偶然的,失去有時是無奈的,過於計較那麼多,心裡會越來越沉重。
也許是有緣無分,蘭花蓋碗,至今品茶時想起還是心意沉沉,念念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