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海棠
A. 求根據名著拍的電影或電視劇
李安版理智與情感,個人最喜歡的奧斯汀電影http://www.verycd.com/topics/6696/
威尼斯商人,04版的,相當棒,http://lib.verycd.com/2004/12/21/0000031692.html
名利場,06版
http://lib.verycd.com/2006/01/06/0000083336.html
西線無戰事。79版,30年代那版曾獲奧斯卡,不好找了
http://lib.verycd.com/2004/10/29/0000024618.html
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現代版,也不錯
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16.html
BJ單身日記,現代版的傲慢與偏見,相當不錯http://www.verycd.com/topics/7745/
遠大前程,很老,但被譽為歷來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中最為出色的一部http://lib.verycd.com/2007/09/29/0000165041.html
小婦人,94版http://lib.verycd.com/2004/01/31/0000004190.html
尼羅河上的慘案,經典版本
http://lib.verycd.com/2007/06/14/0000153529.html
陽光下的罪惡,經典版本http://lib.verycd.com/2005/07/13/0000056870.html
B. 外國名著電影(美式發音!)
十八世紀部分: 30 有一部不容易找的片子:《痛苦的抉擇》,寫法國大革命的,把人道主義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一些雨果《九三年》的韻味,也是蘇菲·瑪索主演的。非常非常好。 31 《費加羅的婚禮》膾炙人口,其作家的一生精彩絕倫,同名傳記:《博馬舍》。 32 菲爾丁的同名作品:《湯姆·瓊斯》。 33 007扮演魯賓遜,《魯濱遜漂流記》!央視還放映過根據笛福小說改編的《摩爾·弗蘭德斯》。 34 《格列佛游記》搬上銀幕叫《小人國歷險記》,被改得失去思想。 35 18世紀最另類的作家是薩德侯爵,描寫他的傳記電影叫《鵝毛筆》。至於西方歷史上最著名的花花公子卡薩諾瓦,也有了歐洲電影捧場:《情聖:卡薩諾瓦》。還有著名閹人歌手的故事:《絕代妖姬》。 十九世紀部分: 36 簡·奧斯丁在上個世紀90年代非常時髦,所以能看到多部改編自她的小說的電影,比如《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和《曼斯菲爾德庄園》,最後這部被翻譯成《心鎖》。除了傳統的古裝,也有後現代版,比如《一個單身女人(布里奇特)的日記》。 37 灰姑娘的故事經格林兄弟之手化腐朽為神奇,多次搬上銀幕,很經典的是《水晶鞋與玫瑰花》。 38 《紅與黑》有多個電影版本,新版很精緻,但要說忠實於原作,還要看錢拉·菲利普主演的老版本。 39 搬上銀幕的《包法利夫人》,簡直是對原作的糟蹋,不是因為拍得差,而是原作太好了。 40 同時能看到四個《悲慘世界》版本,有老的電視劇版,長、但忠於原作。有將背景搬到二戰時期的版本。有美國拍攝的、由《辛德勒的名單》男主演出演的新版本。還有由法國拍攝的、由德帕迪約主演的版本。 41 《巴黎聖母院》對於80年代的中國觀眾具有轟動的效應。但現在時髦的是看音樂劇版《鍾樓怪人》,非常震撼,強力推薦。 42 《雙城記》的電視劇版最好。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有新舊兩個版本,老版譯名是《孤星血淚》,新拍的後現代版本叫《玫瑰有刺》,德尼羅和帕爾特洛等主演。相比之下,還是老版好看。狄更斯的許多作品都為英國人所喜愛,現在還能看到《新大衛·科波菲爾》、《尼古拉斯.尼克爾貝》(又譯為《少爺還鄉》)和《聖誕鍾聲》。 43 《阿黛爾》表現雨果女兒阿黛爾著名的單戀。同樣由阿佳尼主演的《羅丹的情人》也好看 44 《簡·愛》,當然要看,不過好版本不容易找。可能還是司各特爵士主演的最好。 45 《呼嘯山莊》有多個版本,還是推薦由奧利弗爵士主演的老版。叫《魂歸離恨天》的版本不怎麼樣。倒是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新咆哮山莊》還行。 46 大導演波蘭斯基的《苔絲》,是非常成功的"名著電影",要看。而哈代的《無名的裘德》也在90年拍成了電影,女主角是溫斯萊特。 47 《戰爭與和平》版本眾多,有好萊塢的老電影版,數前蘇聯拍的最下功夫,現在有全套6盤面世。 48 由蘇菲·瑪索主演的《愛比戀更冷》十分好看,它其實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49 大仲馬最近又火了,新拍的《達達尼昂》動作感強烈,班德拉斯主演的《基度山伯爵》也還可以,《王後的項鏈》也被改編成了《項鏈事件》,其譯名是《復興與革命》。 50 老《茶花女》美侖美泱,而《紅磨坊》中也有原作的部分影子。 51 以改編大膽而出名的,是黛咪·摩爾主演的《紅色禁戀》,即《紅字》。 52 劉易斯主演了庫柏的名作:《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最後的摩根戰士》)。 53 王爾德的名劇《理想丈夫》。如果想看他的傳記片,新拍有電影《奧斯卡·王爾德的審判》 54 19世紀末同性戀很時髦,表現蘭波與魏爾倫的同志之愛的電影《月之全蝕》,因為迪卡普里奧的出色表演而值得一看。 55 兩個激情的作家富於激情的愛情,《戀戀紅塵》,喬治·桑與繆塞的故事。 56 《巴爾扎克激情的一生》是成功的傳記片,又是德帕迪約主演,應該看。 57 天才的科幻小說家威爾斯,開創了數個著名母題:隱身人、火星人入侵地球,最新改編的是他的名作《時間機器》。史蒂文森的科幻作品也很有名,可以看看朱莉亞·羅伯茨主演的《致命化身》(即《化身博士》)。 58 《古墓麗影》其實是用來詮釋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四句詩。 59 麗芙·泰勒主演的《遲來的情書》,原名是《葉甫蓋尼·奧涅金》。 二十世紀部分: 60 亨利·詹姆斯是那種特別細膩的作家,最受保守人士的青睞,是貴族品位的典範,他的名作基本都有電影版,如:《驛動的心》(即《鴿翼》)、《金碗》、《貴婦肖像》、《歐洲人》、《華盛頓廣場》(譯名是《華府艷聞》)、《黛絲·密勒》。 61 以19與20世紀之交為背景,很有一批精緻的作品,電影如《心外幽情》(《純真年代》)、《走出非洲》、《屋頂上的輕騎兵》、《告別有情天》等。 62 福斯特的作品一向受人青睞,如:《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霍華德庄園》、《印度之行》。 63 改編自《飄》的《亂世佳人》,不可不看。 64 電影《齊瓦格醫生》(即《日瓦格醫生》)如詩如畫,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在裡面也並不媚俗,但就是無法和原著相比,帕斯捷爾納克在表現個人與時代、知識分子與革命方面非常有深度。 65 君特·格拉斯獲獎是近幾年的事,但他的《鐵皮鼓》早已改成電影了。 66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要了解戰爭的慘烈,不妨看看《大敵當前》(也叫《兵臨城下》)。感人的可以看前蘇聯拍的《一個人的遭遇》。 67 《西線無戰事》是此方面的經典,有空還可以看看《兄弟連》或者《雷霆救兵》(《拯救大兵瑞恩》)。 68 昆德拉在中國盛名不衰,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電影版是《布拉格之戀》。 69 大詩人艾略特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的故事,《湯姆與薇芙》。 70 根據女作家伍爾夫和她的作品改編的《時時刻刻》曾經名噪一時。 71 《海明威青年時代的愛情》還挺好,加入了一些《永別了,武器》的成分。 72 美國戲劇家田納西的名劇《慾望號街車》非常出色,費雯麗的表演出類拔萃,中文名字叫《慾海奇女子》。 73 另一位美國戲劇家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霍夫曼主演,很好。 74 反映越戰的《現代啟示錄》受到康拉德《黑暗的心靈》的影響。 75 《卡夫卡》是一部成功的電影,既有作家生平,又融會了其主要作品。 76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拍成電影的少,《巧克力情人》不錯。 77 著名的《第22條軍規》有同名電影。 78 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寫了一部戲擬式的作品:《洛麗塔》,拍成電影叫《一樹梨花壓海棠》 79 英國作家戈爾丁的諾貝爾獲獎作品、同名電影《蒼蠅王》。 80 法國女作家杜拉的《情人》,是電影改編的成功之作,應該看。 81 有越南情結的電影還有《天與地》和《印度支那》。 82 《阿甘正傳》的電影是勵志型的,感動了很多人,但遠不如原著好看,那本是黑色幽默小說,笑破肚皮。 83 英國作家福爾斯的兩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收藏家》。 84 根據傑出的自白派女詩人普拉斯生平改編的電影《希爾維亞》,剛剛新鮮出爐。 85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特洛伊》,看布拉德·彼特演繹希臘英雄阿喀琉斯 86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亞歷山大大帝》,掀開野心勃勃的馬其頓君王脆弱的內心,還有廣袤的阿拉伯沙漠和危險的印度叢林。 87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亞瑟王》,凱拉·奈特莉的表演是一大看點。 88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天國王朝》,再現十字軍東征盛況。
C. 有文藝復興的歷史電影么按時間順序。
1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最著名的宗教歷史事件是聖巴托羅繆慘案,以此為背景的《瑪戈王後》頗為精彩,大仲馬寫過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
2 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運《狂野之愛》;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簡《九日皇後》;自然還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還可以和寫他父親--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電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情人》一起參照研究。
3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多版本,有西班牙拍的,還有蘇聯拍的。
4 文藝復興的巔峰人物--莎士比亞,關於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從中看到當時劇院的環境和演出的模式。有許多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名角匯粹的《仲夏夜之夢》,劇本嚴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換到了近代,一樣好看。描寫命運和性格雙重悲劇的《麥克白》有好幾個版本。《哈姆萊特》也有多個版本,以奧利弗爵士主演的老電影《王子復仇記》最為經典。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電影版本,比如根據《李爾王》改編的《一千英畝》,蘇聯版《奧塞羅》、《第十二夜》等。根據舞台劇改編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無事生非》等等蔚為大觀。
5 文藝復興中的地理大發現非常激動人心,可以看史詩性電影:《哥倫布》。
6 維加的名劇《羊泉村》,電影叫《羊泉鎮》,索菲亞·羅蘭主演的老片。
7 《米開朗基羅》雖然是好萊塢老片,但有羅曼·羅蘭的同名傳記為基礎,充滿激情。
D. 絲絨造句子
(1)他嘴邊沿長著圈黑乎乎的鬍子,遠看像貼著塊黑絲絨。
(2)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3)她的面龐又瘦又蒼白,以致那一雙絲絨一樣的眉毛,像蝴蝶的觸須一般彎在那裡,顯得特別黑。
(4)淺藍色的天幕,像一幅潔凈的絲絨,鑲著黃色的金邊。
(5)湖水像黑得發亮的絲絨,在寧靜的夜裡泛著幽光。湖水是凝然不動的,如同一缸濃濃的美酒。
(6)一叢叢一簇簇的薔薇花,盛開在仿若絲絨一般格外綠格外厚的葉牆上,遠遠望去猶如艷麗奪目的錦緞。熠熠生輝分外美麗,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7)姐姐穿的是金絲絨風雪衣,黑呢夾裙,羊毛衫,牛皮鞋的跟高高的。
(8)影片的畫面有一種天鵝絨般的質感,絲絨鼓鼓地站起來,你的手禁不住想伸上去。
(9)他如飢似渴地欣賞著絲絨地毯。
(10)太陽宛如一個燃燒的白盤,懸掛在黑絲絨般的天空。
(11)這件毛衣是金絲絨的,摸起來很舒服.
(12)這款圓珠筆備有時尚別致的絲絨筆套,內里的筆芯質量卓越,並可更換。
(13)原來我在江漢油田工作的時候,在金絲絨布上給單位的領導和朋友畫過小貓小狗的,完全是那些民間的圖象,他們都很喜歡。
(14)花束洗滌一凈;所有幻成花形從地下冒出來的絲絨、綾緞、彩釉和黃金都毫無瑕疵。
(15)面料:蕾絲,絲絨,真絲,錦緞,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
(16)採用深墨綠、紫醬紅色縫制的高級花絲絨旗袍,顯得莊重華麗,文雅豐潤。
(17)聽了這話,他母親只是隔著從飾有霜凍葡萄的灰絲絨帽上垂下的網狀面紗撇了撇嘴。
(18)愛瑪打開了包裝,把一套黑絲絨的緊身短襯褲舉起來在她的完美身段上比畫.
(19)您也可以使用了一個9伏電池和短跨鋼絲絨的終端,電阻加熱,應該是熱到足以啟動它點燃。
(20)SMD9401型絲絨軋花機的開發,填補了闊幅絲絨軋花設備的空白.
(21)歷史軌跡:蛇蠍美人是一個由地下絲絨的歌曲。
(22)花盆裡,有一株茂盛的鬱金香,綻開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絲絨,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23)一朵鬱金香綻開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絲絨。許多鬱金香在一起,又像一張彩色的大地毯,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24)夏夜,曇花忽然開了,花瓣大大的白白的,在星夜閃爍著絲絨般的光澤,就連星月的輝光也得退避三舍。
(25)在這鴿群里,我最喜歡一隻長著黑白相間羽毛的鴿子。每次去王軍叔叔家看鴿子時,我都忍不住要摸摸它那柔軟光滑的羽毛,特別是它脖子上的一小圈綠色的絨毛,就好像圍了一條綠絲絨圍巾,摸上去十分舒服。
(26)花盆裡,有一株茂盛的鬱金香,綻開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絲絨,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嬌艷的海棠花,筆盈盈地競相怒放。
(27)這只鸚鵡羽毛呈黃、藍、綠3種顏色,油亮亮的像是穿了一件絲絨小襖。
(28)一心證明浮華建築在腐朽之上,肉體依附在骨架之上,我們這些在上面載歌載舞的人,最終也會躺到下面來,大紅絲絨化為塵土,戒指上的紅寶石已經遺失,曾經明亮的眼睛光彩不再。
(29)缺乏內心聯結的關系,即使安寧平穩,也不過是用來遮擋雙目的一塊絲絨布。因為一種始終持有的悲觀的自知之明,她比任何一個時刻,更為對自我失望。並因這種失望,繼續深深潛入如同洞穴般的消沉之中。
(30)湘綉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尼綸等為原料,配以各色的絲絨線綉制而成。
E. 大家幫忙統計一下女裝品牌!!!
紅袖坊 RED HOUSE 蔓延 SPREAD 俏密兒 Q.MIER 天恩 T.EN T.EN 百麗羅莎 Pretty·Rosa 坤奇 CUNCI 第五季 娜天 伊可愛 E&YOU YOUareYOU 迪絲丹 DISIDAN 薰衣草 lavender 粉藍 BBLLUUEE 錦衣多國際品牌女裝 jeado 咔瑪其 太平鳥 Peacebird SJ shangjian 柏盈 PARKYAN MEKAR美卡拉 MEKAR 帕多娜 PADONA 雅嘉圖 IYTO 香影 蘭紋 lanven 丹詩格爾 欣煌tuxer tuxer 伊布都 IBUDU 義大利焰之舞 TCLID OUTFEEL(歐特飛爾) outfeel 跑跑店 POPOSHOP 黛妮維珂 Denivco 卡琪露茜(KQILX) KQILX HUEDY
O』SLAFAYE/歐納菲 假日風情 N6N [email protected](百e) NUNCA NUNCA 雪歌 xueGe 風格 Sarsir尚喜 義大利艾萊 法國瑪莉艾絲 MARY ISIS K.MAYA(凱迪·米拉) 上流家族 Gentle People Family 憶玫 菲依尼尼 法國因為ZOLLE 表面 BIAO MIAN 維格wegalaxy 紅唇 珈/赫珈爾苑 瑪詩可/MAXICO MAXICO 愛奴嬌 A·Joy 紅貝緹 honbillie 黑眼睛 Black Eyes 康泰絲 YINLIM(妍琳) 法國讓·帕圖 R·Patoo 布蘭尼絲 BRITNEYS 愛神 VENUS 婕儷絲 JENNIE』S 碧鷗絲 IBIOIS 雨晴緣Happy-online HAPPYONLINE 傑絲碧爾 Jaspeer
嘉露帝 GARROUDI GARROUDI 奧菲曼 OFIMAN T.B2 T.B2 名品折扣 凡恩 fine 楓軒 fengxuan W.europe(香港西歐) 太和TAHAN Z&Z 貞珍 Z&Z Girl Line/格子廊 Girl Line EXUN(衣訊) EXUN 香港莫名 MOING 君帛JUNBO 靚網 洛迪絲Rodison 鳳翔歌 米諾妮雅 Menonia 春尚SpringSun 圖騰(TOTEM) V&Z Cocci可姿·伊 Cocci 維格 wegalaxy 海棠夜雨 艾蒂溫絲 AITIWENZ (milanzi)米蘭姿 MILANZI vilan/慧蘭 vilan/慧蘭 千細 QIANXI 穎秀(禮服) WingShow 百姓羅衣 無箴衣坊 Vocci Eva 哈根 HAGEN 傲慢季節 ommenche
美侖美奐 MerryFun 詩琴畫衣 C&F 萬之冠 瑪瑋絲 Marvelous 遇見(UIAN) UIAN Twins-manu(孖女) 迪賽尼斯 DCDesignice 韓麗服飾折扣 絲蒂雅文 SIDYAWEN 阿桑蔻 Asankou TITI Let's go for ladies Diary黛兒 MYSCISSORS 希色 COCOMATCH 緹諾(TINYO) TINYO Easterly伊索言 Easterly Pasibao(帕斯寶) Pasibao 費依 FAYEE OYL 歐雅麗 聖柰薇爾·榭 露黛爾 Ludair 冰之女 COOLLADY 歲月如歌 語軒 拉斯密2 LXM·TWO 哈德利(HADLEY) GM&JD GM&JD 卡莎迪婭 COSDEAR 雪貝尼詩 Shebenice Gitti 吉蒂 Gitti E=hv 量子 E=hv
歐影 O'YING OLISI(歐力絲) OLISI 維王 FIBRES KING 馨雪兒 SUNSHINE se,doots 貴菲秀 久久圓 "OH MA!!" Maternity Wear 拍普兒 PAIPUER zhongdian(中典) 扣扣 K.KENNY ARTSPLAT 義大利DGVI F'ANOTHER名邦 F'ANOTHER DOCEAN TOPFANNS TOPFANNS 古加菲 kofe 逸品天香 歌蔓牽 GMainqqi YS-BOY源森仔 ANYCOOL ANYCOOL Beam Wind X-GE西格 X-GE MHN 曼依諾 布丁妮 琰牌 JADES 韓國ECA ECA 憶花尋 匯誠(制衣) NIKAR 妮卡兒 NIKAR 卡索 Castle 漵 she collection
F. 求一篇文學評論(懸賞200分)
額,那重寫個
點評《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人物之虛實一講到《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大家一定會想到劉備、諸葛亮、曹操及臭名迢遠的劉禪。在《三》中,作者把劉備寫成仁義、寬厚、忠義,凡事「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的理想君主;諸葛亮寫成賢能之人,智慧的化身,堪稱「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曹操寫成奸詐、陰險、自私的人,堪稱「一代奸雄」;劉禪寫成一位昏庸無能,白白斷送劉備江山的第一罪人。但事實上,這些人物是否真的如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一樣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從總體線索看,羅貫中是根據「尊劉貶曹」這思路去寫《三》的,是尊從當時大多數人民希望有一賢能君王能統治天下,把這些思想寄要托於《三國演義》上。那麼,歷史上的劉備、諸葛亮、曹操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中所載劉備是比較粗豪的,車胄、蔡陽都是劉備殺的,督郵是劉備鞭打的,而鞭打的理由僅僅是求見不許,顯然羅貫中是為了把劉備塑造成一名仁義君主的形象,而把事實給扭曲了。還有的就是劉備的「哭」,羅貫中就為給劉備塑造形象,無時無刻不寫劉備的哭:「請諸葛亮,哭得衣襟盡濕」、「護庶民,劉備又是大慟」、「尊愛將,邊哭邊摔子」、「脫虎口,哭拜新娘子」、「白帝託孤,更是淚流滿面」。作為當時群雄相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劉備,竟如此多哭,這只能說是軟弱無能,和人民理想的仁義君主扯不上半點關系,反而把劉備的「詭計」給寫了出來,給完美的劉備抹上黑。最具體的是劉備投江欲自盡和摔子,在那種萬分危機,生死存亡的時候,劉備不想辦法反而裝腔作勢地要投河自殺。他知道將士們不會讓他跳下去,自然有人把他抱住。可劉備這一哭,加上一個假動作,可把人心給完全收買了。再說摔子一事,人家趙雲拚死救回阿斗太子,你劉備卻把他摔在地上,這顯然是太過份,但他這一摔一哭卻又發揮它收買人和的作用,攏絡民心,又折服了一批賢臣良將,心甘情為他爭天下。就是因為劉備如此多哭,民間上就流傳一句話:「劉備,劉備哭出一片天下來」。作者一再寫劉備的哭,本來用意是要寫劉備的仁慈,而實際起到相反的效果。
羅貫中寫劉備,除了寫他的仁義,寬厚,還有的就是能識人才,這以三顧茅廬具體表現出來,劉備第一眼見到孔明,見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已經對孔明很有好感,覺得他有才能,可以說劉備識人才,以貌取人。這一點在遇到龐統時看出,「統見玄德,長揖不拜。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乃問統曰足下遠來不易?統不拿出魯肅、孔明書投呈,但答曰:「聞皇叔招賢納士,特來相投。」玄德曰:「荊楚稍定,苦無閑職。此去東北一百三十里,有一縣名來陽縣,缺一縣宰,屈公任之」。由此可見,劉備只因龐統的貌丑,便不重用,他可知賢才求主,必求良主而事,絕不會把他的才能胡亂拿出來顯示的(據民間傳說,諸葛亮之兄諸葛瑾也曾經求見劉備,他也因瑾貌丑而不重用,致使瑾投東吳)
如果有人問我誰是《三》中刻畫得最完美的人物,那我會說:「《三》中刻畫得最完美的人物非孔明莫屬」,這位蜀國的第一功臣,為蜀國的基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至死方休,其精神在三國時代無人能比,他的智慧更無人能及,不出隆中能知天下事,運籌惟握於戰場,他的決定永遠是對的,但沒想到,在街亭之戰中,他做了一生人唯一的錯誤---錯用馬謖。雖然作者沒把這件事刪去,以提高孔明在人民心中的完美形象,但這更使孔明的真實性提高,至少他不是「神」。那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是不是完全符合史實呢?其實有一處就寫得不太好,有虛構成份。那就是說魏延後腦生有反骨那段,諸葛亮對魏延的功勞不單沒獎賞,還要叫刀斧手把他捆起要斬他,當劉備問他原因時他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諸葛亮的這番話完全是強詞奪理,當時要是不殺韓玄,黃忠就要死,根本談不上什麼忠不忠;如果說獻長沙是不義,,你派兵去給攻打它,更是不義。所以諸葛亮不過強加魏延一個罪名,其根本原因是腦後生有反骨,如果說魏延生有反骨就要反,那馬謖又生有什麼骨竟敢違抗軍令狀,你諸葛亮又為什麼看不出?況且,一個人生下來就生有會見造反的骨,說起來也太荒唐,令人難以置信。這都是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而添加的一些游戲之筆。但總體來說諸葛亮形象的真實與遠非劉備形象可比。
《三國演義》中,有一位這奸詐的,殘暴的、陰險的、狡猾的,性格每與備相反的奸雄。他,就是曹操。羅貫中對曹操這一形象是姦邪詐偽陰險兇殘種種惡德的代表,如「一講曹操,曹操就到」表現出他的陰險,防不勝防。到近幾十年,才有人對他形象作出平反,郭沫若認為曹操是東漢末年叱吒風雲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有志於除殘穢定亂扶衰、統一北部中國的英雄。這是第一次對《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有了改變。
《三》中的曹操,有很多殺賢人,不聽賢臣進諫的描寫,如殺華陀,逼死荀彧,借罪殺楊修,拒諫等等;其實,一位如此殘暴的君主,怎能統治中國北方呢?所以,曹操應是有眼光,有見地,善於識人用人,同時又帶一點奸詐,多疑而已。郭嘉、張遼,荀或、張郃等都是當時的英雄好漢,良禽擇木而棲。曹操不是有其優點,他們那會肯為他賣命。大家之所以憎惡曹操,其主要是因為羅貫中寫他殺呂伯奢,其實,曹操並沒有殺呂伯奢,據正史《魏書》所述:曹操投靠伯奢後,伯奢的家人來打劫曹操,出於自衛,曹操把他們殺了。這就說明,曹操的反面形象是羅貫中所塑造出來的。
最後,我要說說的就是劉禪,這位被喻為昏君代言人的劉禪,被古今多少人的唾罵,就連詩人也用詩來諷刺他,在《登樓》一詩曾寫到「可憐後主祠廟,日暮聊為梁莆吟」說李豫當政像當年的劉禪。其實,劉禪如果真是一名絕對昏君,那在諸葛亮死後,他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又作何解解呢?再說,諸葛亮、姜維的北伐都是經過劉禪批準的,說明他並非偏安巴蜀、希求苟安的昏庸之主。所以,我認為劉禪的確只能算一個守成不足的「庸主」,至於作者為何寫劉禪寫得那麼昏,應該是想突出諸葛亮的重要性吧!
嗯,還有一篇
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和版本
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是整個《三國演義》研究工作的基礎。代表們就此開展的討論,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一)羅貫中的生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的時間。會上主要提出了三種觀點。
第一種,認為羅貫中是宋末元初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於元代。持這種觀點的同志最重要的根據是南宋末年著名理學家趙偕的《趙寶峰先生集》卷首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等材料,認為羅貫中即門人名單中的羅本;名單中的高克柔應作高柔克, 即創作《琵琶記》的元代著名戲劇家高則誠;羅貫中參照元代廣泛流傳的《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中的三國戲而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明代的一些《三國演義》刊本也明確地題署「元東原羅貫中演義」或「元東原羅貫中編次」。有的同志為此說提供了旁證,指出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稱「錢塘羅貫中本者,南末時人」;明王圻《稗史匯編》中的「宗秀羅貫中,國初葛可久」一句,從文字、訓詁、語法、邏輯等方面來看,「宗秀」應為「宋季」之誤,則王圻也認為羅貫中是宋末年人;此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某些細節描寫,正好反映了元代社會的某些制度和風尚,書中還有不少元代的「俗近語」。由此可見,《通俗演義》是元代作品。有的同志還進一步推論,它大約完成於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即至正元年(1341)到十一年(1351)之間,這段時間,羅貫中大約是四十歲至五十歲。
第二種,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初。持這種觀點的同志認為,說《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中的羅本即羅貫中是可信的,他由於敬佩趙寶峰「道行於時,匡濟斯民」的品格和其淵博學識而自居門人也是很好理解的;列入名單的三十一人,按照門人相互之間「序齒」的通例,是按年齡長幼的順序排列的,第十一位的羅本處在第六位的向壽(約生於1310年)、第八位的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的王桓(1319年以前生)之間,那麼, 可以推算他的生年約在1315一1318年,卒年也可相應訂為1385—1388年;至於名單中的高克柔,可以肯定不是高明(字則誠,著有《柔克齋集》)。這些同志再參照其他材料,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可能是羅貫中於明初開筆,全書初稿的完成當在洪武四年(1371)之後;其時,羅貫中年齡在五十五歲左右,其知識和閱歷都足以勝任《通俗演義》的寫作,而初步實現了安定統—的社會環境也有利於他完成這部巨著。有的同志還探討了羅貫中與施耐奄的關系,認為施耐奄於1363年前後盤桓於蘇州、錢塘,而羅貫中那段時期正流寓於杭州等地,1366年還在慈溪出現,他們的相遇是很可能的;羅貫中既參與了《水滸傳》的寫作,又獨力 完成了《三國志演義》。
第三種,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持這種觀點的同志認為,文學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的。現存的元刊《全相三國志平話》是新安虞氏在至治年間(1321一1323)新刊的五種平話之一,全書約八萬字,是五種話本中篇幅最長,寫得較好的一種, 可以說代表了當時講史話本的最高水平,然而文筆也還相當粗糙、簡陋。而《通俗演義》篇幅約八十餘萬字,是《平話》的十倍,其描寫手法已接近成熟,因此它的誕生,不能不遠在《平話》之後。有的同志還進一步認為,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國演義》版本,因此,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的作品;明代中、後期的書商之所以託名羅貫中,又在其名字前面冠以「元朝」字樣,乃是有意把此書的時代提前,藉以抬高它的聲價;而為此書作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
(二)如何看待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小字注?
1980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出版了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章培恆、馬美信同志在該書前言中,對書中的小字注十分重視,把其中的「今地名」作為考證《通俗演義》成書時代的主要依據。他們認為,小字注中「所說的『今時』何地,除了偶有誤用宋代地名者外,都系元代地名」。因此,《通俗演義》寫作「當至遲在元末而非明代之後」。在這次討論會上,代表們圍繞著小字注,討論了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主要有三種意見:
(1)認為小字注大部分出自羅貫中之手,其中有的可能是在傳抄過程中由抄者加添的。有的同志還指出:「此書的夾注不象後世評點家那種有綱領有計劃的產物,倒象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興之所至,信筆所加的結果。由於缺乏全盤考慮,加上掌握知識的局限,才造成全書中夾注的不平衡、不勻稱、不統一以及不精確的狀況。」
(2)認為小字注和《通俗演義》的正文均出於庸愚子之手。他一方面慣於在正文中照抄《三國志》原文,不加改動,一方面又抄錄裴注來解釋其中難懂的詞語,此外,他還借鑒了《資治通鑒》,並雜抄了不少胡三省的注文。
(3)認為小字注不是《通俗演義》作者本人的手筆,而是遠在作者之後的某人所作。理由有四:其一,有些注文與正文矛盾;其二,不少注文破壞了正文的藝術效果;其三,許多注文完全可以寫入正文,不必單獨存在;其四,許多注文補充的材料當是被作者所舍棄的。
以上三種意見有一點相同:都認為小字注出自一人之手。
第二,小字注中的「今地名」可否作為判斷《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時間的根據?主要有五種意見;
(1)認為通過「今地名」來考索成書年代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全書二十多條「今地名」除兩條顯然訛誤,兩條系沿用宋代地名外,其餘均為元代地名,可證《通俗演義》成書於元代。
(2)贊成通過「今地名」來考索成書年代,但認為書中的「今地名」,有的是羅貫中把宋元及其以前的地名誤記為「今地名」有的則是明初的地名,可見《通俗演義》成書於明初。
(3)認為注文是遠在作者之後的某人所作,因而根據「今地名」來考證《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是靠不住的。
(4)認為要判斷這樣一部巨著的成書年代,不能僅憑幾個「今地名」就下結論,而應對全書進行細致的研究;至於「今地名」多為元代地名,是因為明代中葉的庸愚子有意偽托元人羅貫中之故。
(5)認為「今地名」包含唐、宋、元、明各代的地名,本來就是一本糊塗賬,因此,不應該用它來考索成書年代。
(三)關於毛本《三國演義》
從版本源流的角度來看,會上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有這樣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毛本的評改究竟成於何人之手?一些同志根據毛綸《聲山別集》、褚人獲《堅瓠補集》、李漁《笠翁評閱第一才子書》的記載,認為這一工作是由毛綸、毛宗崗父子合作完成的。另一些同志則認為,毛綸雖然已經著手對《三國演義》「條分節解」,但充其量只能說他對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起了先驅者與推動者的作用,由於毛綸中年失明,故此書系統的評點工作是由毛宗崗獨力完成的。
第二,毛本《三國演義》的「金聖嘆序」是否偽托?一些同志對此作了比較深入的考證和分析,指出該序不可能出自金聖嘆之手,而是毛宗崗偽托金聖嘆的,所謂「第一才子書」的說法也是由毛氏提出的。但是,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把這篇序當作金聖嘆的作品而加以引用,這其實是一種誤會。
第三,怎樣評價毛本同舊本的關系?一些同志認為,毛本不僅在文學上優於舊本,而且使《三國演義》在創作方法上向現實主義前進了一大步,在其評語中也表現出一定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從而大大地加強了《三國演義》一書的流傳和影響,提高了《三國演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的同志則認為:「毛氏父子所改,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改錯。」「毛氏父子所加於《三國演義》的污穢不去,則羅貫中真實的思想面貌終難呈現於讀者面前。」還有的同志認為:毛本雖則在藝術上更加成熟,人物形象更加一致而豐滿,但卻強化了封建正統的氣息。
關於《三國演義》的主題
這個問題,是此次討論會上爭論最為激烈、意見最為分歧的一個問題。除以往提出的「正統說」、「忠義說」、「擁劉反曹反映人民願望說」、「反映三國興亡說」和「謳歌封建賢才說」 等五種觀點之外,新提出的主要有「悲劇說」、「仁政說」、「農民願望說」和「分合說」等四種觀點。而且即使是以往的幾種舊提法,有人也作了新的解釋,注入了新的內容。
(一)悲劇說。
這是此次討論會上十分引人注意的一種說法。此說論者認為,在《三國演義》所塑造的大批藝術形象中,曹操和劉備,包括他們所代表的集團,不僅佔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始終處於尖銳的對立之中。曹操被刻畫為一個千古不朽的奸雄形象,一個剝削階級利己主義的集中代表,貪欲和權勢欲的象徵。他的身上幾乎概括了剝削階級的全套統治手段和全部本質特徵。而殘暴狡詐和雄才大略的緊密結合、「奸」與「雄」的高度統一則是他最顯著的標志。這一形象乃是惡德的實體、個性化了的社會存在,是作家所處歷史環境的直接映象。與此相反,劉備這一形象的本質特徵則是對理想道德的追求,他幻想在塵世中實施「仁政」,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以曹操為代表的封建社會的現實存在和以劉備為代表的封建社會的理想像征之間的激烈交鋒,構成了《三國演義》一書最基本的矛盾沖突。
不幸的是,以曹操為代表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現實存在卻最終戰勝了以劉備為代表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理想追求。《三國演義》為人們揭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左右形勢,對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義,而是邪惡;不是道德,而是權詐;鮮廉寡恥、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戰勝了孝悌禮讓、忠誠信義等理想觀念;暴政強奸了仁政,獸性代替了人性;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倫理觀念不得不讓位於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市儈原則。這不單是三國時期的歷史現實,也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現實。所以《三國演義》所表現的蜀漢集團的悲劇,正是悲劇的時代所誕生的我們民族的一部歷史悲劇,它因之而成為民族歷史的啟示錄,奠定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二)仁政說。
此說論者認為,《三國演義》一書有著極其鮮明的政治傾向性,這個傾向性集中地表現在「尊劉抑曹」上,以前不少論者把這一點作為《三國演義》的主題,這不是沒有道理的。然而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這一強烈傾向並不等於就是它的主題。透過「尊劉抑曹」的表象,我們看到的乃是於對仁政的歌頌和嚮往,對於暴政的批判和鞭撻。《三國演義》對劉蜀的「尊」和「擁」,反映了掙扎在封建制度殘酷現實之中的人民對仁政的熱烈擁戴;對曹魏的「抑」和「反」則反映了人民對暴政的深惡痛絕。這不僅是貫穿全書的主題思想,也是《三國演義》一書在思想傾向上的民主性、進步性的具體體現。
(三)農民願望說。
此說論者認為,我們分析《三國演義》的主題,不能也不應當離開這部作品形成的歷史。盡管《三國演義》是以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為該書所作的注為主要的素材和依據,也就是說主要是以正史為素材和依據,然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來看,它更多地受到講史話本、元雜劇以及宋元以來大量流傳的民間故事、傳說的影響。「尊劉抑曹」的傾向正是在這樣長期流傳、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尊祟劉蜀集團、神化關羽、宣揚忠義和正統, 並不全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也不是什麼市民思想,它所反映的實際上還是農民的願望和要求。所謂的「忠義」、「仁政」以及書中表現的某些倫理道德觀念,都應當說是這種願望的內容之一。但是,由於作品本身的思想相當復雜,我們難於具體地概括它豐富的內涵。
(四)分合說。
此說論者認為,分析一部作品的主題,應當力求從作家思想的主觀與作品題材的客觀這兩者的統一中去尋求。從作品本身來看,它所表觀的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亂、戰爭瀕仍的時代,客觀上描繪了從漢末到晉初這樣一段從「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的歷史。作品所精心描繪的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錯綜復雜、縱橫捭闔的政治、軍事斗爭的實質,都是一場為爭奪帝位、而其實質即統一中國而進行的斗爭。所謂的「忠義」、「正統」之類的思想,統統都是處於從屬地位被編織在進行統一戰爭的整體結構和整個的矛盾沖突之中的;其次,從作家的主觀來看,由於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與東漢末年有驚人相似之處,處於這樣一個分裂動亂、群雄並起的時代,他目睹田園荒蕪、民不聊生的慘狀,自然回憶起中國歷史上那一段動盪劇變的分裂時期,於是他弔古傷今,寫下了寄託著自己的悲憤和理想的《三國演義》,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一種厭惡戰亂渴求統一的思想傾向來。《三國演義》正是這種傾向的藝術表現。它總結了自周秦以來中國封建社會不斷地從統一走向分裂,同時又不斷地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這種普遍的、帶規律性的歷史現象。
G. 飛野電動車質量怎麼樣
1000-3000元左右。電動車價格按照款式劃分,以大眾知名口碑好的牌子為例。
簡易款電動自行車:適合一般電動車行駛里程在30公里內的。電動車價格多少一般根據電池配備大小而定。
電動車購買注意事項
查看電動車續航能力,根據自身的出行長短需求選擇續航能力合適的電車。可以試騎想要買的電動車,檢查剎車性能有是否有問題,還可以體驗騎行的感覺是否舒適。
H. 求英國經典電影!!!
1.《真愛至上》:
是一部於2003年上映的愛情喜劇電影主要講述10個愛情故事竄成的喜劇雜燴。一個個動人的英倫愛情故事交匯出浪漫、甜美、幽默的聖誕前夕。其中英國首相首日到唐寧街上班,就迷上遞茶給他的俏下屬。英國首相的姐姐結婚多年,懷疑老公不忠等等。
2.《兩桿大煙槍》:
該片講述了艾德和朋友參加黑社會賭局卻欠下巨款,籌劃打劫一群毒販,毒販恰在同一天對毒品供應商實施了搶劫,意外頻發,最後演變成完全不可預計的鬧劇。
3.《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電影講述來自貧民窟的印度街頭少年賈馬勒參加了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目的是要找回失蹤的女朋友拉媞卡,因他的女朋友對這個電視節目一向十分熱衷。但當他即將獲取高額獎金時,卻被人揭發有作弊嫌疑。
4.《國王的演講》:
影片講述了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逝世,王位留給了患嚴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後在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的治療下,克服障礙,在二戰前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
5.《諾丁山》:
講述一位到英國拍片的好萊塢大明星安娜,偶然跑到諾丁山的小書店買書,竟然跟個性靦腆的老闆威廉擦出愛情火花,然而這段跨越地域和階級的愛情能夠躲過狗仔隊的糾纏而獲得美滿結局。
I. 誰能推薦比「這個殺手不太冷」還好看的電影幫忙
<虎口脫險>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他用了19 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可能不,愛一個人需要付出嗎?是的!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終日奔走於生死之間,目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這天,他來到一家醫院,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人已死在了手術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真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
天使的愛也許更帶著幾分人世間所未有的純凈,而塞思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面對著無法割捨的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身份,墮落於人間,從此做一個凡人。這對於他來說也許要付出相當大代價的願望,但是在願望與付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對於天使的愛情,在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每個女孩都曾是無淚的天使,當遇到自己喜歡的男孩時,便會流淚――於是變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負女孩,因為女孩為你放棄了整個天堂!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