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擎傘亮

荷花擎傘亮

發布時間: 2022-09-05 05:55:13

荷花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所描寫事物和什麼的贊揚精神

應該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語出北宋蘇軾的《贈劉景文》詩。詩句所描寫的事物和景物,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贊揚了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

菊殘猶有傲霜枝

Ⅱ 蓮盡猶有擎雨傘,寺迎夕陽意綿綿。湘江枯乾漁民怨,親不親來緣不緣。是四個什麼字

蓮盡猶有擎雨傘(荷-艹=何)
寺迎夕陽意綿綿(寺+日=時)
湘江枯乾漁民怨(相,工)
親不親來緣不緣(朩+彖=椽)

「蓮盡」暗指荷花已盡,荷葉猶如撐雨傘,會意借代扣「荷-艹=何」;
「寺」明啟直哲「寺」,「夕陽」意會西邊的太陽,會意代扣「日」,合扣「寺+日=時」;
「親不親」會意代扣「親-立=木(朩)」,「緣不緣」會意代扣「緣-糹=彖」,像形借代扣「椽」。

Ⅲ 荷盡已無擎雨蓋擎是什麼意思

整句含義: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

「擎雨蓋」就是指荷葉,荷葉看起來就像一把遮雨的傘
擎:撐開,遮

Ⅳ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兩句詩運用了借古諷今的寫法對不對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兩句詩運用了借古諷今的寫法的說法是不對的。
借古諷今的意思,是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評論現實。借古的目的是諷今,鑒古觀今。借古諷今是詠史詩常用抒情方式之一。「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是借荷花和菊花來比喻人的品格,是借物喻人,不是以古諷今。
「荷盡」兩句詩,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贈劉景文》,這是前兩句,作者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面,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干二凈;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

Ⅳ 荷盡已無擎雨蓋擎雨蓋指的是什麼

意思是:荷葉敗盡,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像傘一般的葉子與根莖再也無法遮雨。
其中的擎雨蓋指的就是荷葉。

Ⅵ 荷擎雨傘一池翠的對句

楓著舞裙滿身紅

Ⅶ 荷盡已無擎雨蓋,擎雨蓋指的是什麼

  1.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古詩作品《贈劉景文》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2. 【注釋】

    1、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詩話》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2、擎:文中指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向上托舉荷葉)
    3、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3. 【解說】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黃了、橘子綠了的時候。

  4. 【鑒賞】
    《贈劉景文》是蘇軾於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蘇軾在杭州見劉時,劉已五十八歲。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不想只過了兩年,景文就死去了。蘇軾感劉人生坎坷遭遇,應當時景色作此詩作。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歌,詩中所託為秋天景物。第一句寫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為高潔品質之象徵,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殘莖,連枯葉也已無存,確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雲:「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乃謂「大有『從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蘇軾此詩首句,殆更過之。夫留得枯荷,尚能聽雨,近則連枯葉亦無之,其衰颯至極矣。然則作者嗟嘆感喟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將筆勢劈空振起,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面,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干二凈;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則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蕭瑟秋風、嚴寒冬日為苦,作者卻偏偏贊之為「一年好景」,且諄諄囑咐「君須記」,此真以平淡無奇之語言給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於收句,倘無力回天,則全詩必成虎頭蛇尾,強弩之末。而作者乃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所謂「正是橙黃橘綠時」,乃金秋乍逝,百物豐收的季節,「橙黃橘綠」,又呈現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兩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現了炫目搖情的色彩,真使人疑為神來之筆。然而作者除了用幾個植物名稱和幾種簡單明快的色調之外,再無其他噶枝蔓之句,這就給予作者一種踏實穩重、矜平躁釋的美的感受。
    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緻,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領風騷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於,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可是,不論是先謝還是後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於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這里橙橘並提,實則偏重於橘。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豈止荷、菊不如,直欲與松柏媲美了。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作者說,雖然秋去冬來,荷盡菊殘,但仍是橙黃橘綠的美好時光。詩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頌劉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潔品格。「菊殘猶有傲霜枝」,後來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

Ⅷ 荷花已無擎雨蓋,什麼意思

譯文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

Ⅸ 描寫荷花姿態和樣子的句子有哪些

  1. 有的才展開了兩三片花瓣兒,顯得楚楚動人!

  2. 粉紅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可愛極了。

  3. 荷花真是千姿百態,一朵有一朵的姿勢。

  4. 有的剛剛綻放,微微張開的花瓣猶如一張微笑的嘴,高貴而不失活潑。

  5. 月光下,那一朵朵荷花,手掌大的花瓣潔白如雪,五六個花瓣拼成了一朵大荷花。

  6. 美麗的紅荷花在荷葉之間冒出來,有的躲在荷葉下面,像一個個還沒睡醒的小姑娘。

  7. 荷花一朵挨著一朵,它們五顏六色,白的如雪,粉的若霞,紅的似火,還有的是紫色。

  8. 荷花都迎著陽光,荷花翩翩起舞,真是美不勝收,在炎炎的烈日下,荷花千姿百態,亭亭玉立。

  9. 有的盛開怒放,一朵朵荷花從荷葉里冒出來,有粉紅的,恐怕連達·芬奇也不一定繪畫得出來呢。

  10. 一朵纖塵不染的白蓮,從水中鑽出來,宛如一位白衣少女,羞澀地卧在碧之翠葉與波光水影之間。

  11. 盛夏的荷花,宛如一個美麗的村姑,站立在清澈的湖水之中,輕輕捧起剛剛結出的、嫩黃色的小蓮蓬。

  12. 一朵朵荷花從荷葉里冒出來,有粉紅的,有白色的。有的花只有花骨朵兒,有的花開出了二、三片花瓣。

  13. 有的荷花像俊俏的仙姑正對著平靜的湖面梳妝打扮,有的花瓣兒全部展開了,露出了嫩小的蓮蓬、荷葉都翩翩起舞。

  14. 有的卻還是含苞待放,片片花瓣裹在一起,一陣風襲來,荷花姑娘在風婆婆的愛撫下左右搖擺,前後晃動,激情舞蹈著。

  15. 荷花姑娘們有的已經開放,淡粉色的花瓣們一片一片地攏在一起,包著金黃色的花蕊,裡面還有一個翠綠色的小蓮蓬,荷花的種子正躺在裡面呼呼大睡呢。

Ⅹ 描寫荷花的古詩詞名句介紹

荷花是夏天花的代表,別名蓮花、芙蕖、芙蓉、菡萏、藕花等等。以其外形特徵命名的有荷花、芙蓉、菡萏;以其生長習性命名的有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澤芝;以荷花聖潔高雅的氣質命名的有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玉環等。古時江南風俗,陰歷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號。

荷花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詩經》中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之句,《離騷》中也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之句。可見先秦時期,荷就有象徵美麗、高潔的意義。南朝時,關於采蓮的民歌盛行,如樂府長詩《西洲曲》中有「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之句,因「蓮子」諧音「憐子」有愛憐之意。真正把蓮的地位提升到君子的應該是宋代大學者、理學創始人周敦頤,他認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花之君子者也」。後多以荷花比喻清高脫俗,不與世俗同流的君子。

關於描寫荷花的詩詞有很多,最為人們熟知的當推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句,它把荷花的美寫到極致,千百年來廣為傳頌。他的另一首《小池》也別有風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通俗質朴,清新自然,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還有一首《暮熱游荷池上》,描寫的是夏日荷花。「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夏天的悶熱,很容易讓人抓狂,好像被一個巨大的東西蒙蔽著,感覺不到一絲涼風,連空氣也彷彿凝滯起來。已經到了傍晚,天氣還沒有轉涼的跡象,連那荷花都開始憂愁了,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把頭深深地藏在荷葉中。這兩句寫夏天的悶熱,但流露出來的卻是詩人的欣喜之情。用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之熱,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整首詩充滿生活氣息,筆調輕快,表達了詩人對夏季傍晚美景的喜愛之情。另一首《詠荷雨》也寫得饒有趣味,「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荷葉上的雨如珍珠一般,晶瑩透亮,不斷地跳動。雨初落在荷葉上,就碎成小粒的珍珠,一瞬間又聚成一顆大的,如此反復。荷葉此時成了一隻碩大的綠杯,它的每一次晃動都使得珍珠滾動聚合,等到雨水積聚多了,荷葉便無法承受它的重量,微微一傾,水珠便像水銀一般瀉入池中。

北宋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中對荷的描寫最為王國維稱道。周邦彥的詞以富艷精工著稱,但這首詞卻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特別是「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句,被國學大師王國維評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神理」應指精神、神韻,是把荷所具有的風神韻致准確地傳達出來了。荷葉上殘留的雨珠,在清晨的陽光照耀下,很快消失了。水面上的荷葉如撐起的一個個圓圓的傘蓋,在晨風的吹拂下,不斷地「招搖」呢,又如一位位采蓮的江南女子,身著綠羅裙翩翩起舞,真是可愛之至。詞句煉一「舉」字,畫面感極強,將荷葉擎出水面的樣子形象地描摹出來,玲瓏可愛,意趣橫生。

李商隱對荷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關於荷花最為著名的詩句應是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情感悲到極致,意境卻美到極致。「殘荷」是紅蓮的故衣,經歷了夏與秋的變換,越發的滄桑,雨打殘荷的聲音想必也不會那麼悅耳。只是,在這樣的一個秋夜,除了蕭蕭風雨聲,最動聽的恐怕就剩下雨打殘荷聲了吧。一聲聲,點點滴滴,錯落有致,總算勝過一個人孤獨地度過這漫漫長夜。一個「留」字,足見得詩人的欣喜之情,還好沒有錯過,還好就這么不期而遇。他還說,「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在這里,荷葉荷花的相配是完美無缺的,荷葉之卷舒,荷花之開合,相互映襯,自然而然,美麗無比。荷花盛開之前,荷葉已浮在水面上,清潤圓正,漸漸擴大而成傘蓋擎在水面。這時荷花才緩緩而來,如嬌羞的美人,隱藏在荷葉間,二者相映成趣,和諧自然,彼此的美才得以展現。當然,詩人寫的不僅僅是花與葉關系的問題,而是有深意的。詩人將荷葉荷花相配的特殊美與其他花卉對比,其實是說他們二人琴瑟和諧,佳偶天成。後來,荷葉卻代表了他心中的遺恨,「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連用兩個「荷葉」,說明荷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之重。這兩句把無情的荷葉化為有情之物,彷彿荷葉的生、枯都與詩人的哀思有關。這兩句無論從語氣、字句、修辭、寫法諸方面無不恰到好處地表達出悼亡的沉痛之情。

李璟的《攤破浣溪沙》中也有兩句描寫荷花的精彩詞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他不過寫的是荷的衰敗乃至自然界萬物的凋零,可王國維卻從中看出了「眾芳蕪穢」、「美人遲暮」。「菡萏香銷翠葉殘」就是說荷花香氣已經消減了,花瓣已經零落了,連青翠的荷葉都已經凋殘了。荷花的凋殘不同於桃李,桃李往往一下子落盡,是「風飄萬點正愁人」,讓人一剎那就把所有的悲傷都釋放出來。而荷花卻不是這樣,它一瓣瓣地零落,一天天地老去,荷葉一片片地殘破乾枯,直到最後還留在水面。它的老去像極了人生,那是一種可怕的憔悴,讓人不緊不慢地看它由盛轉衰,讓人從中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軌跡。

李清照著名的《一剪梅》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當然她著重寫的不是荷花,凋殘的荷花在這里只是引起她情感波動的觸媒而已。花開花落,既是尋常自然現象,又是人間悲歡離合的象徵。花謝有再開之日,而人的每一次離別都不能確定是否還能重聚,因此「相見時難別亦難」。「玉簟秋」是說竹席發涼,既是觸覺,也是詞人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如果心是孤獨悲涼的,就算是厚厚的錦衾也應該是冰涼的吧。可是那種閑愁無法排遣,「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襲了一身,這濃濃的秋意,不過是濃濃的閑愁。她青春年少時也與荷花有一次充滿趣味的邂逅。「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終於到了日暮時分,作者得以暢覽溪亭精緻,於是駕著小船回家,不料卻闖入了荷花深處,結果「驚起一灘鷗鷺」。「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這里是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而用藕花。這兩句雖為記事,卻勾畫出一幅美妙靈動的荷間少女圖。田田的荷葉間,點綴著盛放的荷花,忽然一陣騷動,荷葉、荷花都擺動起來,原來是一位少女泛舟闖入,她正胡亂地劃動小船尋找歸路。還有一首秋日游湖之作,「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這時雖然荷葉荷花都已經殘敗,可是蓮子卻成熟了,一朵朵蓮蓬挺立在湖面,給人一種豐收的喜悅之感。湖邊的蘋花和岸上的小草並沒有蕭條的起色,反而像被清瑩的露水洗過一樣青翠欲滴。這兩句寫深秋之景,「蓮子已成」是對「秋已暮」的呼應,更是「紅稀香少」的具體呈現,雖有「老」字,卻無衰敗頹唐之意;雖然不再有「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情致,也一樣使人愉悅,那飽滿的蓮房蘊藏的不正是希望嗎?況且再加上綠油油的蘋花汀草、沙中睡眠的鷗鷺,整個畫面都充滿了生機,顯示出詞人不同凡俗的情趣與襟懷。

孟浩然有一首《夏日南亭懷辛大》詩,其中有兩句涉及到荷花,雖然只是一帶而過,卻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香氣幽微清淡,在涼爽的夏風中夾雜著,若有若無,一陣陣襲來。竹葉上的露珠時不時滴下,發出清脆的聲音,如珍珠落玉盤般圓潤悅耳。關於這兩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論說「一時嘆為清絕」,除了景色本身給人以美的感受以外,同它們的音樂美也大有關系。詩句中的.去聲字「送」鏗鏘有力,加強詩句的抑揚頓挫之美;「滴」字音韻和諧舒暢,本身就有一種清脆的聲響。這種嗅覺、觸覺的美妙,僅憑朗讀就能感同身受,更何況詩人還身臨其境呢?

大詩人李白也偏愛荷花,它說「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一開始就營造了一種壯美的荷花圖。柳永說西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李白張口就是三百里的荷花,所望之處皆是荷花荷葉,令人眼花繚亂,陶醉不已。不僅如此,他還請來美人西施繼續為鏡湖錦上添花,西施采蓮,美得不可方物,以至前來觀看之人阻塞了若耶溪。李白的《淥水曲》也是一首流傳甚廣的小詩,它把人與荷花融為一體,極富情味。「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荷花亭亭玉立,像一位妙齡少女,清新而嫵媚,它半開半閉像是要開口說話一樣,又帶些許的羞澀,十分動人。見此美景,采蘋女突然神魂搖盪,無限哀婉惆悵起來。此詩中最精彩的一句是「荷花嬌欲語」。荷花純潔無暇正像一位純真的少女,她欲言又止,無限羞澀。「欲語」二字尤為傳神,運用擬人手法,刻畫出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態,同時也暗喻詩中的采蘋女情竇初開的嬌羞面容。大概正因為采蘋女見荷花如見自己,而觸動了心中的情事,以至「愁殺盪舟人」。還有一首《折荷有贈》詩里寫到「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女子攀折了一枝荷葉,見碩大的綠荷之上,滾動著顆顆晶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盪漾中的水珠並不是圓的。水珠不圓自然有客觀因素,作者這樣說當然是別有寓意,它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聚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為團圓之「圓」。暗寓了女子由對愛情的嚮往轉為些許的失望這種心理過程。也有一首送別詩,其中「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兩句描寫江南水鄉的景物。翠竹本生於岸邊,並非水中,詩人不說竹色綠,卻說「溪下綠」,顯見這是水中竹子的倒影;荷花原生在水面,作者不說荷花香,卻說「鏡中香」,同樣說的也是倒影。荷花水中的倒影,是不會香的,作者想像力超群,一句「鏡中香」頗具禪意,看似有違常理,其實令人於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實在是妙絕。

賀鑄的《踏莎行?楊柳回塘》寫的是荷花的命運,同時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這兩句是荷花的心事,它終於還是向詩人傾訴了。當然這是作者的想像,因詞中的荷花既是人,人與花合二為一,所以詩人才發此感慨。荷花開在夏季,而夏天卻不是百花爭妍的春天。春天萬紫千紅,百花最終選擇「嫁與」春風,就連飄落都是風風光光的。可是荷花卻不懂也不屑如此,她開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於回塘、別浦中開放,她不願與群花爭艷爭寵,那種孤芳自賞的個性與梅花相仿。這是寫荷花的性格,也是寫作者的品格修養,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的高雅志趣。但反過來講,正是由於荷花當年不解嫁春風,才落得「紅衣脫盡芳心苦」的凄涼晚景,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於性格與社會風習相沖突,以致仕路坎坷,沉淪下僚的感嘆,流露出美人遲暮的悲嘆對自己早年過於孤高自傲的一種悔恨。

荷花因是夏天之花,夏天又是多雨的季節,因此,古詩詞中的荷花常會與雨珠連在一起,如元好問的「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很多情況下,荷花都是作為景物中的一個組成成分而出現,如描寫江南水鄉的「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之句,描寫池塘的「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之句,描寫夏日的「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等等。

熱點內容
蠟梅盆栽 發布:2025-07-13 12:06:55 瀏覽:707
花卉紀念張 發布:2025-07-13 12:06:20 瀏覽:857
金邊吊蘭花苗 發布:2025-07-13 12:06:07 瀏覽:348
台灣櫻花小苗 發布:2025-07-13 12:05:29 瀏覽:316
雲南耗子嘴樹樁盆景 發布:2025-07-13 11:54:36 瀏覽:165
一枝梅花淚 發布:2025-07-13 11:35:56 瀏覽:718
牡丹江星河傳說怎麼樣 發布:2025-07-13 11:26:33 瀏覽:375
櫻花穀道路 發布:2025-07-13 11:19:15 瀏覽:937
丁香變壞 發布:2025-07-13 11:07:44 瀏覽:467
詩贊蘭花 發布:2025-07-13 10:46:26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