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洲頭

荷花洲頭

發布時間: 2022-09-03 15:51:03

『壹』 天沔花鼓戲的湖北各花鼓劇團的來歷

新中國建立給沔陽花鼓戲和藝人帶來了和煦的春天。
⒈1951年,沔陽縣政府在沔城召開文藝工作會議,貫徹國家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記戲曲社團與知名藝人。經縣文教科批准,沔陽花鼓眾多藝人組成四個專業楚劇班(後改為花鼓劇團),劇團名稱為「藝光」、「光復」、「復聯」、「聯合」,首尾字相連,意為「兄弟劇團本一家」,接受沔陽縣文教科行政管理,從此,沔陽花鼓戲有了政府承認的合法正規劇團四個。
⒉ 「藝光」劇團由王壽銀、倪新平負責,成立後駐監利演出,稱為監利「藝光楚劇團」。1954年因水災流落鍾祥,鍾祥縣政府接收改為「鍾祥縣花鼓劇團」,楊篤卿任團長。1957年到潛江演出並落戶,改名「潛江縣花鼓劇團」,後為「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再後升格為「湖北省實驗荊州花鼓劇團」。1991年名演員胡新中為團長。至今,仍然活躍在潛江及周邊縣市。
⒊ 「光復」劇團組建時由邵發青、趙德新負責,到嘉魚解洲駐地演出,後改為「嘉魚縣楚劇團」,至今仍巡迥演出於咸寧市各地。
⒋ 「復聯」劇團初建時由喻浩生、李祥煥負責,1952年11月遷天門岳口落戶。1954年到天門城關欲名 「天門花鼓劇團」, 因劇團魏澤斌、蕭作君(女)等大批沔陽名演員要離團回沔,經有關部門協調,遂名「天門縣天沔花鼓劇團」,選李新年、沈山為正副團長。現在仍在天門各地巡演。
⒌ 「聯合」劇團劉明仿、陳花志負責。1953年選崔六斤任團長,龔一香繼任團長, 1955年後黃崇香、束小雲任正副團長。1956年5月正式定名「沔陽縣花鼓劇團」,任命黃崇香為團長,程蘭亭、歐情生為副團長。1960年任命金民倜為團長。1973年恢復花鼓劇團建制,1977年調郭百榮任書記兼團長,蕭元林、束小雲、謝桂仿任副團長。1986年拆縣建市後,改名為「仙桃市沔陽花鼓劇團」,現仍然演出於市內外城鄉。
⒍ 由於可見,沔陽(仙桃)周邊縣市專業劇團演唱的花鼓戲都源自沔陽!!!
⒎另:荊門花鼓劇團
劇種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天沔花鼓戲也隨之改名。1981年荊州地區將天沔花鼓戲該為荊州花鼓。解放前,天潛民間藝人經常到接壤的荊門市沙洋縣境內的農村演出傳統曲目,沙洋地區的農民也由最初的愛聽、愛看、發展為愛演、愛唱那時荊門縣和荊門市分設,當時的縣專業劇團——京劇團劃規荊門市,荊門縣沒有專業劇團。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為了讓花鼓戲藝術得以發揚光大,荊門縣於1983年成立了專業的縣級藝術表演團體----荊門縣荊州花鼓戲劇團。經過調查研究,考慮到荊門的市情團情,1990年起,該市將劇團創作演出的重點調整到編演現代戲,特別是農村題材的現代戲上來。十幾年來,先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高玉蓮》、《翁與媳》、《桃林深處》、《九.二六壯歌》、《荷花洲頭》、《鬧龍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戲劇目。

『貳』 荷花的外形特點

外形特徵:荷花是蓮屬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的花通常為單生,在枝葉頂部,花型有單瓣、復瓣、重瓣和重台等,花瓣的顏色有白色、粉色、紅色和淡紫色等顏色。它的葉子一般是盾形的,表面的顏色為碧綠色,背面是灰綠色。它的根莖長在塘底的淤泥中,內部有孔道,這便是詩句中所說的「出淤泥而不染」。荷花的花內有蓮蓬,蓮蓬內有種子,可以食用。

生長習性:荷花一般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在我國除了西藏和青海等地外都有分布。它適宜生長在平靜的淺水之中,溫度不能低於二十攝氏度。它不耐陰,每天的日照時間不能低於四個小時。

功效價值:蓮花形態優美,顏色豐富亮麗,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它的很多部位都有食用用途。它的根莖處是藕,算是人們的家常菜之一。它的種子是蓮子,可以用來熬粥,新鮮的還可以用來生吃。它的荷葉可以用來泡茶,也可以用來包裹菜餚,增味解膩。

『叄』 荷花的象徵是什麼 荷花的象徵意義

有的人喜歡梅花,因為梅花有著「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傲骨精神;有的人喜歡牡丹,因為它富貴,有著花中之王的稱號;然而,我喜歡的是荷花。我喜歡荷花不僅僅是因為它舞姿優雅動人,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用途廣泛具有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它象徵著在污濁環境中仍能潔身自好的人,荷花的象徵意義還有很多,大家知道 荷花的象徵 意義嗎?如果想對荷花有更多的了解,那麼就跟我一起了解下 荷花的象徵 意義有哪些吧!

荷花

荷花又稱「蓮花」、「水芙蓉」。根莖肥壯,長圓柱形,裡面有許多條管形空腔。莖上有許多節,根狀莖橫生在淺水的泥里,又稱作「藕」。荷花有紅色、粉紅色、白色等,有清香。花托呈杯狀,裡面有十幾個蜂窩式的圓孔,每個孔內有一粒堅果,叫蓮子。藕可以作蔬菜,蓮子是營養豐富的食品;葉、花梗、蓮心、蓮須可入葯。所以說荷花是上天賜予我們一個珍貴的禮物。

荷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所以荷花在人們心目中是真善 美的 化身,吉祥豐興的預兆,是佛教中神聖凈潔的名物,也是友誼的種子。

荷花的傳說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在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中,據說晴雯死後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晴雯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雖然後世的紅學專家們都認為這不過是作者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系在一起的。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荷花的象徵意義之一 清白

荷花花朵艷麗,清香遠溢,碧葉翠蓋,十分高雅。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污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徵。 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荷花的象徵意義之二 代表吉祥如意

中國傳統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的寓意,佛教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荷花作為吉祥的象徵。佛教中有蓮花座、蓮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薩,是從蓮花中生出來的。

荷花的象徵意義之三 愛情

蓋蓮花別名芙蓉花,或雲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長恨歌》雲:「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蓮花常用來象徵愛情,而並蒂蓮尤其如此。二蓮生一藕的圖畫,叫「並蓮同心」。

荷花的象徵意義之四 榮華富貴

「水芙蓉」之「蓉」諧音「榮」。蓮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榮華富貴」,蓮花和一鷺鷥,叫「一路榮華」。牡丹、蓮花和白頭翁,稱為「富貴榮華到白頭」。

荷花的養殖方法

荷花喜陽光充足,極不耐蔭。喜溫暖,不耐寒。種子發芽適溫20--25,氣溫15℃以上、地溫8℃以上時種藕開始萌芽,氣溫18-21℃抽生立葉,生長適溫20--301。喜富含有機質肥沃的粘壤土,適宜pH6.5。苗期需薄水層。

1.播種育苗技術。

8-9月間種子成熟時,選顆粒飽滿、充分成熟的蓮子,最好用1-2年內收獲的蓮子,或低溫貯藏的蓮子。春季播種。蓮子果皮堅硬,難以發芽,播前將種子一端果皮磨破,然後放在清水中浸種,水溫20一 25t,每天換水1---3次,3-5天後發芽。發芽後播種,4一6天長出2-3厘米長根時直接培育成苗。播種可用無孔小花盆、水缸等容器,或苗床,或在生長季節在池塘播種。實生苗生長緩慢,一般3年方可移栽和開花。

2.蓮鞭扦插技術。

用為以扦插用的插枝應帶有2張立葉及2個側枝的蓮鞭段。扦插在6月下旬的傍晚進行,插枝隨取隨插,蓮鞭及側枝埋人土中10-15厘米,並用泥土壓實,扶直插枝的葉柄,水深以4--6厘米為宜。

3.頂芽繁殖技術。

遠距離調運種藕時可用頂芽(藕苫)繁殖育苗,如新建荷花池,大量用無性繁殖材料也可用此法,便於長途運輸。春季將荷花種藕挖出,把頂芽用利刃齊基節處切下。長途調運用未萌發的芽,以免途中碰傷萌發的葉,要包好保持一定濕度。在保護地內設苗床,用蛙石、珍珠岩或疏鬆肥沃床土作基質。栽植株行距3厘米x6厘米,深度以讓芽微露出基質面為宜。地溫控制在20。當有3片葉、不定根已長出時定植。

荷花的特點

花為多年水生植物。根莖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覆蓋,背麵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黃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花期6~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編輯總結:以上就是有關荷花的象徵是什麼,荷花的象徵意義的介紹,希望對荷花的愛好者有所幫助。清晨明媚,飲一杯上好的茶,品讀著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真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

『肆』 荊州花鼓戲有哪些藝術特徵

荊州花鼓戲主要藝術特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民間鑼鼓戲曲化;二是馬鑼的運用;三是當地民歌的戲劇化。

俗話說:「丑花鼓、鑼鼓多。」這一方面說明花鼓戲擊樂豐富;另一方面說明了「擊樂」是荊州花鼓戲音樂唱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民間馬鑼在武場的使用,是民間鑼鼓戲曲化的鮮明體現。通常京、漢等皮黃大劇種的武場只用板、邊鼓、大鑼、鈸、小鑼,而荊州花鼓戲的武場則直接採用了馬鑼。馬鑼是民間鑼鼓中的標志性樂器。

武場採用馬鑼演奏的技巧純熟者,右手小錘擊中馬鑼有效部位後,左手將被擊中的馬鑼拋向高於頭頂的空中,發出粗獷的「浪浪」聲響,獨具特色。

荊州花鼓戲的音樂唱腔,直接來源於江漢平原流行的民歌小調及豐富的田歌、勞動號子,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逐步發展形成了節奏富於變化,能夠表現多種思想感情的聲腔體系。

荊州花鼓戲的聲腔有高腔、圻水、打鑼、四平調等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調。主腔中除高腔是在當地薅草歌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外,而圻水、打鑼腔則與鄂東花鼓戲聲腔結構相近。

在諸多小調戲中,《補背裕》、《摳門閂》、《薅黃瓜》等多種曲調,是當地民歌的戲劇化。這些不同來源的聲腔,在當地語言和音樂特點的基礎上,演變融合,渾然一體,形成了荊州花鼓戲的獨特風格。

荊州花鼓戲早期的角色行當主要有小生、小丑、小旦。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劇目的變化,行當角色有所發展,出現了小生、生角、正旦、花旦、丑角5個行當。

荊州花鼓戲的小生多扮演青年男子,唱念均用大嗓。其飾演的角色有以唱見長的劇目《白扇記》劇中的胡金元,文雅書生戲《訪友》劇中的梁山伯,武功戲《戲蟾》中的劉海等。

荊州花鼓戲的正旦主要飾演端莊賢淑、性格剛強的中青年女子。如《三官堂》劇中的秦香蓮、《秦雪梅》劇中的秦雪梅等。

荊州花鼓戲的花旦又稱「鐵扁擔行當」,多扮演潑辣的中年婦女和活潑伶俐的小姑娘。其表演步法輕快靈活、動作細膩、道白清脆。所飾角色如《辭店》劇中的賣膳女、《烏龍院》劇中的閻惜姣等。

荊州花鼓戲的丑角此行當戲路較寬,多飾演僱工、書童、教書匠、店家、惡少等。其所飾人物或機智敏銳、詼諧風趣,或奸詐狡猾、刁鑽圓滑。如《張先生討學錢》劇中的張先生,《陰審》劇中的判官等。

荊州花鼓戲的生角多扮演正直、豪爽、剛毅、灑脫,以及愛打抱不平的人物。如《告經承》劇中的張朝宗、《烏龍院》劇中的宋江等。

荊州花鼓戲有四大主腔和200餘種小調,唱起來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抒情敘事,飽含泥土的芳香。荊州花鼓戲擊樂伴奏來自江漢平原的民間鑼鼓,現存文獻記載的傳統擊樂牌子有76個。

荊州花鼓戲的主腔屬於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實,曲調音域寬闊,旋律進行中大跳較多;男女唱腔都用本音和假嗓相結合演唱,加上唱、幫、打三者緊密配合,形成了荊州花鼓戲獨有的演唱風格。

荊州花鼓戲的主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腔、圻水敗韻、四平腔、打鑼腔、還魂腔等。高腔因其唱腔高亢粗獷,又俗稱骷髏腔。該唱腔男腔粗獷、豪放,女腔婉轉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處理均較為靈活,可塑性也很強。

演員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靈活安排,因而是荊州花鼓戲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一般多用於本戲中唱腔的演唱。

由於高腔善於抒發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許多劇目中被用於重點唱段。如《三官堂》中秦香蓮的長段唱詞就用高腔轉接悲腔處理,其唱腔婉轉凄切、如泣如訴,較好地表現出劇中人物的情感。

荊州花鼓戲有名的小調有「摘花調」、「十枝梅」、「采蓮調」等。分單篇牌子、專用曲調、插曲3類,多來自民歌和各種民間說唱音樂。其樂曲短小,旋律優美,節奏輕快,色彩豐富。

新中國成立後,荊州花鼓戲得以新生。許多新中國成立前改唱楚劇的花鼓藝人,打出了「劇種回歸」的旗幟,並得到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扶持。先後建立了天門、潛江、沔陽等第一批縣級花鼓劇團。

1955年,荊州花鼓戲在繼承與改革的道路上邁開了步伐。其重要標志是將「一唱眾和,鑼鼓幫腔」的傳統演出模式改成了弦樂伴奏,荊州花鼓戲的舞台上出現了發展和繁榮的局面。

《雙撇筍》、《斬經堂》、《三官堂》、《春姑拾斧》、《借牛》、《攔花轎》等劇目,分別在湖北省和中南區文藝會演中獲獎。這些成就奠定了荊州花鼓戲與湖北漢劇、楚劇齊名的基礎地位。

改革開放後,荊州花鼓戲更是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1980年,荊州花鼓戲《花牆會》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片;荊州花鼓的傳統戲《王瞎子鬧店》、《招郎》,由湖北電視台拍成電視戲曲藝術片;1984年,荊州花鼓現代戲《家庭公案》赴京匯報演出,轟動京城,被譽為「難得的好現代戲」。

隨後,又有荊州花鼓戲《水鄉情》、《向老三招婿》《海峽情》、《原野情仇》、《鬧龍舟》等劇相繼進京演出,是全國各劇種中,創作劇目上京演出較多的劇種之一。

荊州花鼓戲在新中國成立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可歸納分為3個階段,即普及傳播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改革創新階段。

在這3個階段中,由於行政區劃的調整和劇種發展的要求,在1954年定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名為「荊州花鼓戲」。

鄉村劇團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甚至有的村都組成了劇團。這一時期,農村劇團為傳播和普及花鼓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這一階段,由於劇種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天沔花鼓戲也隨之改名。1981年,荊州地區將天沔花鼓戲改為「荊州花鼓戲」。

荊門市將劇團經過調查研究,又考慮到荊門的市情團情,從1990年起,他們創作演出的重點調整到編演現代戲,特別是農村題材的現代戲上來。

荊門市花鼓戲劇團先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高玉蓮》、《翁與媳》、《桃林深處》、《九二六壯歌》、《荷花洲頭》、《鬧龍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戲劇目。

這一時期,荊門市的花鼓戲在專業劇團的帶領下,民間劇團迅速發展,形成了專業團體努力開拓花鼓戲發展的局面,使這一地方劇種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在花鼓戲進入了全盛時期之後,花鼓戲藝人為了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荊門市一方面加大力度鼓勵和扶持農村業余劇團,在創辦劇團、聘請教練、演員簽約、設備添置、信息提供等方面給予了優惠和方便,以利於花鼓戲的健康發展和廣泛普及。

荊門市從2002年開始策劃、創作大型現代花鼓戲《十二月等郎》。該劇創作的初衷就是想跳出傳統曲目的模式,創作出一台全新式樣的花鼓戲,一方面繼承花鼓戲的傳統,使其具有民族性;另一方面注入時尚的、現代的氣息,使其豐富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十二月等郎》也在聲腔設計上大膽創新。在保留花鼓戲唱腔的悠揚、甜美、悅耳等音樂元素的前提下,融入民歌、山歌等民間音樂的素材,使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十二月等郎》的主題曲《等郎調》,就取材於江漢平原的「三棒鼓」,無伴奏合唱就沿用了原生態花鼓戲的無伴奏唱法等。正因為音樂注入了有特色的元素,所以當代觀眾感到親切動聽,能產生共鳴。

在舞台美術方面,《十二月等郎》既吸納了話劇的寫實手法,又保留了戲曲的寫意手法,運用了大量的真實布景和道具,但又不是全實景,既有實又有虛。

另外,花鼓戲藝人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使舞台空間轉換自如,增強了舞台的表現力。在《十二月等郎》劇中,活動台板、電腦燈光和環繞立體聲都使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電腦設計投射的豐富圖案及色彩變化,使江漢平原鄉村景色躍然眼前。

《十二月等郎》為湖北花鼓戲這一地方劇種在全國爭得了一席之地,使湖北花鼓戲在荊門具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並步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伍』 沔陽花鼓戲的新生

新中國建立給沔陽花鼓戲和藝人帶來了和煦的春天。
1.1951年,沔陽縣政府在沔城召開文藝工作會議,貫徹國家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記戲曲社團與知名藝人。經縣文教科批准,沔陽花鼓眾多藝人組成四個專業楚劇班(後改為花鼓劇團),劇團名稱為「藝光」、「光復」、「復聯」、「聯合」,首尾字相連,意為「兄弟劇團本一家」,接受沔陽縣文教科行政管理,從此,沔陽花鼓戲有了政府承認的合法正規劇團四個。
2. 「藝光」劇團由王壽銀、倪新平負責,成立後駐監利演出,稱為監利「藝光楚劇團」。1954年因水災流落鍾祥,鍾祥縣政府接收改為「鍾祥縣花鼓劇團」,楊篤卿任團長。1957年到潛江演出並落戶,改名「潛江縣花鼓劇團」,後為「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再後升格為「湖北省實驗荊州花鼓劇團」。1991年名演員胡新中為團長。至今,仍然活躍在潛江及周邊縣市。
3. 「光復」劇團組建時由邵發青、趙德新負責,到嘉魚解洲駐地演出,後改為「嘉魚縣楚劇團」,至今仍巡迥演出於咸寧市各地。
4. 「復聯」劇團初建時由喻浩生、李祥煥負責,1952年11月遷天門岳口落戶。1954年到天門城關欲名 「天門花鼓劇團」, 因劇團魏澤斌、蕭作君(女)等大批沔陽名演員要離團回沔,經有關部門協調,遂名「天門縣天沔花鼓劇團」,選李新年、沈山為正副團長。現在仍在天門各地巡演。
5. 「聯合」劇團劉明仿、陳花志負責。1953年選崔六斤任團長,龔一香繼任團長, 1955年後黃崇香、束小雲任正副團長。1956年5月正式定名「沔陽縣花鼓劇團」,任命黃崇香為團長,程蘭亭、歐情生為副團長。1960年任命金民倜為團長。1973年恢復花鼓劇團建制,1977年調郭百榮任書記兼團長,蕭元林、束小雲、謝桂仿任副團長。1986年拆縣建市後,改名為「仙桃市沔陽花鼓劇團」,現仍然演出於市內外城鄉。
6. 由於可見,沔陽(仙桃)周邊縣市專業劇團演唱的花鼓戲都源自沔陽!!!
7.另:荊門花鼓劇團
劇種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天沔花鼓戲也隨之改名。1981年荊州地區將天沔花鼓戲該為荊州花鼓。 解放前,天潛民間藝人經常到接壤的荊門市沙洋縣境內的農村演出傳統曲目,沙洋地區的農民也由最初的愛聽、愛看、發展為愛演、愛唱那時荊門縣和荊門市分設,當時的縣專業劇團——京劇團劃規荊門市,荊門縣沒有專業劇團。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為了讓花鼓戲藝術得以發揚光大,荊門縣於1983年成立了專業的縣級藝術表演團體----荊門縣荊州花鼓戲劇團。經過調查研究,考慮到荊門的市情團情,1990年起,該市將劇團創作演出的重點調整到編演現代戲,特別是農村題材的現代戲上來。十幾年來,先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高玉蓮》、《翁與媳》、《桃林深處》、《九.二六壯歌》、《荷花洲頭》、《鬧龍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戲劇目。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鄉鎮花鼓劇團也成為了農村文化重要的生力軍,1979年起的十多年中,沔陽的鄭場、毛嘴、三伏潭、陳場、通海口、郭河、西流河、彭場等鄉鎮都先後組建了花鼓劇團,縣文化部門每年都要組織鄉鎮劇團會演,各鄉鎮劇團的演出水平不斷提高,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陸』 雷陽的國家公務員

雷陽,1954年生,陝西淳化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淳耀縣委秘書、關中報社社長、中共三原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傳部處長,廣西省外事處處長,駐緬甸大使館參贊,外交部教育司司長,駐波蘭大使館參贊,駐甘比亞、奈及利亞大使。
雷陽,湖北武漢人。二級電影攝影師。大專畢業。1979年考入湖北省電影學校,1985年考人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攝影專業。畢業後在湖北省藝術研究所繼續從事影視攝影工作。參加攝制的電視片有《蘭亭軼事》、《陽光穿過雲層》、《北部灣畔的明珠》、《父少於老》、《荷花洲頭》、《土裡巴人》、《劉秀還鄉》等。攝制電視劇、專題片、MTV等數十部,舞台藝術紀錄片100多部。主要擔任生攝像,也兼任過導演、美工、剪輯、技術等工作。

『柒』 湖北花鼓戲的起源發展

據《沔陽縣志》記載,荊州花鼓戲源於沔陽州一帶。清《沔陽州志》特大水災紀實記載,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過市流浪苦,沿門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間,花鼓逐步演變成有人物裝扮的表演形式和簡單故事情節的演唱內容,藝人們沿門或劃地為台演唱,被稱之為沿門花鼓或地花鼓 ,也有由一人背著木凳,掛上鑼鼓邊敲邊唱的架子花鼓。這是沔陽花鼓的雛形。道光年間,藝人三、五組班,利用農閑,在方桌或肉案子拼湊的台上演唱,人們稱為平台花鼓,'亦稱麥黃戲或犁尾戲'.。
後來出現了常年戲班,演出場地由平台轉為四根竿的舞台,繼而升為用六根竿搭起的陽台或台上扎彩的輝台演員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且、小丑)行當,發展到有須生、正旦、老生等行當,演唱時一唱眾和,伴之以鑼鼓。至此,沔陽花鼓已發展成為一個新劇種。
湖北花鼓戲按藝人師承關系推算及有關資料佐證,一般不遲於清道光年間。道光末年,葉調元寫的《漢皋竹枝詞》中,有「土盪(街名)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和「蘆柵試演梁山調,紗幔輕遮木偶場」的詞句,說明當時在漢口已有花鼓戲和梁山調。100多年來,湖北花鼓戲相傳不絕,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皮簧戲的影響。在其興盛時期,班社甚多,名角輩出,許多地方出現過「三里五台」台上唱台下和的生動景象。但是,除黃孝花鼓發展成楚劇外,大都長期活動於農村和集鎮,停留在「三打七唱」的局面,有的甚至瀕臨滅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花鼓戲在整理創作劇目、革新音樂唱腔、提高表演藝術、培養藝術人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發展較快的天沔花鼓,現有5個專業劇團和許多業余劇團。他們整理的《站花牆》、編演的現代戲《攔花轎》、《小堅決》、《買搖窩》等均有一定影響。東路花鼓、遠安花鼓、隨縣花鼓、陽新採茶、文曲戲也都有了專業劇團。
湖北花鼓戲,俗稱「花鼓子」,亦稱中路花鼓戲,原稱沔陽花鼓戲,形成於清嘉慶年間,是湖北三大地方劇種之一,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回顧它的發展史,可歸納為絲個階段,即普及傳播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改革闖新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由於行政區劃的變化和劇種發展的要求,其稱謂也三易其名,即1954年定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名為「荊州花鼓戲」,2005年省文化廳又將其改稱為「湖北花鼓戲」。 ——天沔花鼓戲時期(20世紀50—70年代)
花鼓子本稱沔陽花鼓戲,形成於清嘉慶年間,已有200多年歷史,發源於沔陽東荊河一帶,形成於清嘉慶年間,形成於沔陽(今仙桃市)、天門地區,後流傳到潛江、監利、漢川、京山、鍾祥、荊門等地。
沔陽花鼓戲由沔陽民歌小調和沔陽方言結合發展而成, 明末清初具雛形,清末民初已具規模,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為鼎盛時期。沔陽鄰近各縣先後都有大批藝人來沔陽拜師學藝,或有沔陽師傅到江漢各地傳藝,解放初沔陽花鼓藝人數量空前,據《荊州花鼓戲志》載,荊州地區1949年前知名花鼓戲藝人579人,其中沔陽(含洪湖)著名藝人多達284人,佔全地區藝人總數的一半。當時私人戲班林立,在江漢平原各縣城鄉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農村巡迴演出。
1951年,沔陽縣政府在沔城召開文藝工作會議,貫徹國家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記戲曲社團與知名藝人。經縣文教科批准,沔陽花鼓眾多藝人組成四個專業楚劇班(後改為花鼓劇團),劇團名稱為「藝光」、「光復」、「復聯」、「聯合」,首尾字相連,意為「兄弟劇團本一家」,接受陽縣文教科行政管理,從此,沔陽花鼓戲有了政府承認的合法正規劇團四個。 由於劇團流動,後成立了天門、沔陽、潛江等縣級花鼓劇團。
2. 「藝光」劇團由王壽銀、倪新平負責,成立後駐監利演出,稱為監利「藝光楚劇團」。1954年因水災流落鍾祥,鍾祥縣政府接收改為「鍾祥縣花鼓劇團」,楊篤卿任團長。1957年到潛江演出並落戶,改名「潛江縣花鼓劇團」,後為「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再後升格為「湖北省實驗荊州花鼓劇團」。1991年名演員胡新中為團長。至今,仍然活躍在潛江及周邊縣市。
3. 「光復」劇團組建時由邵發青、趙德新負責,到嘉魚解洲駐地演出,後改為「嘉魚縣楚劇團」,至今仍巡迥演出於咸寧市各地。
4. 「復聯」劇團初建時由喻浩生、李祥煥負責,1952年11月遷天門岳口落戶。1954年到天門城關欲名 「天門花鼓劇團」, 因劇團魏澤斌、蕭作君(女)等大批沔陽名演員要離團回沔,經有關部門協調,遂名「天門縣天沔花鼓劇團」,選李新年、沈山為正副團長。
5. 「聯合」劇團劉明仿、陳花志負責。1953年選崔六斤任團長,龔一香繼任團長, 1955年後黃崇香、束小雲任正副團長。1956年5月正式定名「沔陽縣花鼓劇團」,任命黃崇香為團長,程蘭亭、歐情生為副團長。1960年任命金民倜為團長。1973年恢復花鼓劇團建制,1977年調郭百榮任書記兼團長,蕭元林、束小雲、謝桂仿任副團長。1986年拆縣建市後,改名為「湖北省沔陽花鼓劇團」,現仍然演出於市內外城鄉。
6、荊門劇團:解放前,天潛民間藝人經常到與天門、潛江接壤的荊門市沙洋縣境內的農村演出傳統曲目,沙洋地區的農民也由最初的愛聽、愛看、發展為愛演、愛唱。文化大革命前,全縣各鄉鎮都相繼成立了農村劇團,雖然劇種多樣,但仍以花鼓戲最為普及,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這些劇團逐步萎縮,基本上都解散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鄉村劇團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甚至有的村都組成了劇團,他們基本上是以演唱花鼓戲為主。那時,李市、毛李、拾橋、後港、官壋、十里、馬良、姚集等鄉鎮的民間劇團尤為活躍。這一時期的農村劇團為傳播普及花鼓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荊州花鼓戲時期(20世紀80-90年代)
劇種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天沔花鼓戲也隨之改名。1981年荊州地區將天沔花鼓戲改為荊州花鼓戲。
改革開放以來,荊州花鼓戲更是得到全面發展,在藝術上更臻完美,思想內容也令人耳目一新。新編歷史劇《十三款》,現代戲《家庭公案》、《海峽情》、《向老三招婿》等在湖北省省級調演、會演中均獲得創作獎或演出獎,使得這一地方劇種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1980年,新編傳統劇目《站花牆》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舞台戲曲藝術片;《王瞎子鬧店》、《招郎》、《賣搖窩》等劇目被拍成電視片。
荊州花鼓戲先後有《家庭公案》、《向老三招婿》等八台大戲八上北京,唱響首都舞台。1988年9月應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和《戲劇評論》邀請進京演出,沔陽花鼓劇團將整理的傳統劇目《送香茶》、創作的大型現代戲《向老三招婿》演進了中南海,並參加中國藝術節(中南片)演出。 潛江花鼓劇團根據曹禺名著《原野》改編的荊州花鼓戲兩上北京:1990年參加「曹禺從事戲劇活動65周年」祝賀演出,並唱進中南海;1996年將《原野》復排為《原野情仇》,進京為全國第六次文代會傾情演出。
那時荊門縣和荊門市分設,當時的縣專業劇團——京劇團劃規荊門市,荊門縣沒有專業劇團。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為了讓花鼓戲藝術得以發揚光大,荊門縣於1983年成立了專業的縣級藝術表演團體----荊門縣荊州花鼓戲劇團。經過調查研究,考慮到荊門的市情團情,1990年起,該市將劇團創作演出的重點調整到編演現代戲,特別是農村題材的現代戲上來。十幾年來,先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高玉蓮》、《翁與媳》、《桃林深處》、《九.二六壯歌》、《荷花洲頭》、《鬧龍舟》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戲劇目。這一時期該市的花鼓戲在專業劇團的帶領下,民間劇團迅速發展,形成了專業團體努力開拓花鼓戲發展之勢的局面,使這一地方劇種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21世紀初至今)
為了處理好譜及與提搞,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荊門市一方面加大力度鼓勵和扶持農村業余劇團,在創辦劇團、聘請教練、演員簽約、設備添置、信息提供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方便,以利於花鼓戲的健康發展和廣泛譜及。目前該市農村仍活躍著近十個民間花鼓劇團,如:李市鄧洲花鼓劇團、李市蔡咀花鼓劇團,後港花鼓劇團、官壋黃金村花鼓劇團等,常年活約在鄉鎮、村莊,及大的豐富了該市農村文華生活。
另一方面,荊門市也高度重視花鼓戲的創新與提高。政府斥巨資努力改善市藝術劇院的設施設備,下大力引進專業人才,盡全力抓好精品劇目生產,下決心走發展、改革和創新花鼓戲的道路。
為了備戰「八藝節」,荊門市從2002年就開始策劃,創作大型現代花鼓戲《十二月等郎》。該劇創作的初衷就是想跳出傳統曲目的---臼,創作了一台全新式樣的花鼓戲,一方面繼承花鼓戲的傳統,使其具有民族性;另一方面注入時尚的、現代的氣息,使其豐富著、發展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在聲腔設計上大膽創新。在保留花鼓戲唱腔的悠揚、甜美、悅耳等音樂元素的前提下,融入民歌、山歌等民間音樂的素材,使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給人以誠相待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十二月等郎》的主題曲《等郎調》就取材於江漢平原的「三棒鼓」,無伴奏合唱就沿用了原生態花鼓戲的無伴奏唱法等等。正因為音樂注入了有特色的元素,所以當代觀眾感到親切動聽,能產生共鳴。
在舞台美術方面,既吸納了話劇的寫實手法,又保留了戲曲的寫意手法,運用了大量的真實布景和道具,但又不是全實景,既有實又有虛,如《十二月等郎》的中遠方的房子、近處的破船、楊樹、演員手中的木盆、木凳等就較真實,有的就是將生活中的用品直接搬上了舞台,非常真實。而虛的景又很美,如苗子和四村姑站著睡覺等,虛實結合,美輪美奐。

『捌』 徵文 我心中的校本課程

課程總目標:

1、以開發本土資源為校本課程開發主題,讓學生認識家鄉,了解其歷史淵源、文化遺產、自然風光、生態環境及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狀況,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學生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識及責任感。

2、面向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開展主題研究式學習活動,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發現,在實踐中探究,在實踐中提高。

3、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提高師生主體性。

一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美麗的校園
認識校園
1、熟悉學校環境,能說出校園內各處地方的名稱,能向爸爸媽媽簡要介紹自己在學校的見聞。

2、了解學校的生活設施、教學設施及體育游樂設施,部分懂得使用。
2
參觀、訪問、繪畫、泥塑、交流
班級環境

校園環境

老師及學長的介紹

養成良好觀察習慣
1、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能主動探索學校,養成勤於觀察的良好習慣。
2
探索、繪畫、展示、交流

主題活動:美麗的校園我愛她
1、對學生進行熱愛班級、熱愛校園、美化校園、凈化校園的教育。

2、有愛護校園的願望和行動,增強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1
觀察、思考、交流、實踐












探索社區環境
1、知道自己居住地的名稱及所屬街道和社區,知道自己居住城市的名稱及所屬的省份。

2、觀察了解社區綠化、環保設施,懂得維護社區環境,在生活、學習、游戲時不妨礙他人。
1
觀察、訪問、交流、實踐
社區文化

城市綠化

公園廣場

環城的山水

市花及城市綠化
1、知道市花是石榴花。

2、觀察打扮城區主要街道的常見花草樹木,認識古樹、名木、名花,初步了解它們的特點,知道它們在美化、凈化環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觀察、訪問、繪畫、剪貼

廣 場

公 園
1、了解城區有哪些廣場 、公園,知道它們所處的方位。

2、在父母或親友的帶領下到廣場、公園遊玩,感受這些地方帶給市民休閑、娛樂的樂趣。

3、大致了解每處地方的特色樹種、花卉及典型建築。

4、用橡皮泥塑造自己感興趣的形象,如公園里晨練的人、某一處有特色的建築等。
2
觀察、訪問、體驗、攝影、繪畫、泥塑

環繞荊城的山
1、與父母、老師或同學開展登山活動,體驗登山的樂趣。

2、知道環繞城區的幾座主要山峰的名稱,知道山峰上的嵐光閣、東山寶塔、唐安古寺等知名建築。
2
實踐、體驗、攝影、泥塑

穿城而過的水
1、知道環繞城區的有竹皮河,還有漳河的支渠三乾渠、四乾渠。

2、懂得保護水源、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牢記「保護城市河道,有我一份責任」。
1
游覽、觀察、討論、交流

主題活動: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

1、鞏固所學知識,增強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2、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城市環境,做文明市民、文明遊客。
1
班隊會、反思、實踐

一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春滿山城
春天來了
1、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氣息,感受春天生機勃勃的美。

2、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
觀察、記錄、交流、繪畫
走進大自然

城區街道、園林

城郊蔬菜、水果基地

奼紫嫣紅的花朵
1、觀察、記錄城區各種花卉的名稱、顏色、形態、花期,感受花兒的美麗、家鄉的美好。

2、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珍藏對這些花兒的美好回憶。
2
觀察、繪畫、攝影、攝像、口語交際

春遊郊遊
1、到郊外踏青,親近自然,認識動植物。

2、初步了解本地常見農作物、特色蔬菜及水果的種植過程。
2
實踐活動、調查訪問

走進動物世界
小鳥的歌
1、查閱資料,考察訪問,大致了解荊門范圍內生活著哪些留鳥、候鳥。

2、聆聽生活在荊門城區、山嶺、鄉村的各種留鳥、候鳥的鳴聲,觀察它們的外形,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
2
觀察、查閱資料、錄音、模仿
有關動物的圖文資料、鄉村、飼養場、動物園

動物的家
1、了解荊門范圍內生活著哪些野生動物。

2、走進鄉村,看農家飼養的家禽、家畜,知道名稱,了解生活習性。

3、看看你熟悉的市民家庭養了哪些寵物。
2
調查、訪問、繪畫、泥塑

參觀動物園
1、知道動物園中飼養著哪些動物,會用自己的話說出感興趣的動物的外形及生活習性。

2、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增強動物保護意識。
2
觀察、記錄、口語交際

我是荊門旅遊小使者
可愛的荊門,美麗的家鄉
搜集、整理自己在參觀、游覽過程中拍攝的照片、搜集的圖文資料、創作的作品,與同學合作,舉辦一次有關家鄉動植物的展覽。
2
搜集、整理、展覽
學生搜集的資料、自身體驗

我眼中的荊門
1、組織主題班隊會,向同學介紹荊門有哪些著名風景區。

2、根據自己在游覽途中的所見所聞,與同學交流自己眼中的荊門。

3、利用打電話或節假日走親訪友的機會向在外地的親友介紹荊門,歡迎他們來荊門旅遊。
1
主題班隊會

口語交際

旅遊小貼士
到同一景區游覽過的同學組成小組,討論綜合後向全班同學介紹出遊乘車線路、注意事項,簡要介紹景區特色。
1
口語交際
學生的旅遊經驗、旅遊常識

二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山城的秋天
秋天的色彩
1、觀察秋季周圍植物的變化,感受秋天艷麗豐富的色彩。

2、開展秋季登山活動,體驗層林盡染的秋韻。
2
繪畫、攝影、布貼、交流
秋天的山林、果園、田野,商場、超市、街頭攤點,學生的體驗

豐收的田野
1、到山林,到果園,到田野,感受豐收的喜悅,體驗秋天成熟的美。

2、了解荊門有哪些物產,知道荊門是全國著名商品糧、商品棉基地。知道荊門特產漳河蜜桔、毛李荸薺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3、到糧油店、商場、超市以及街頭攤點,看看貨架上有哪些荊門特產出售,了解價格,詢問銷售情況,做好統計記錄。
2
調查、訪問、記錄、查閱資料、口語交際

秋風秋韻
1、通過觀察、繪畫、攝影、日記、剪貼等形式搜集資料,舉辦一次以「山城的秋天」為主題的展覽或主題班隊會活動。

2、通過實踐,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掌握圍繞主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探究意識。
1
展覽、班隊會、實踐活動

我是荊門旅遊小使者
神奇的山川
1、通過調查訪問,知道荊門境內有東寶山、西寶山、聖境山、莫愁湖、屈家嶺文化遺址,有以明顯陵——大洪山旅遊區、漳河旅遊度假區、紀山楚文化旅遊區為代表的旅遊景點。

2、利用節假日到自己感興趣的景區游覽,向同學介紹旅遊見聞。
2
游覽、攝影、攝像、日記
荊門信息港、荊門旅遊網、《荊門日報》、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其他圖文資料、荊門風景名勝等

秀美的公園
1、知道荊門有以人文園林景觀為主體的城市公園,如龍泉公園、石化公園、鍾祥莫愁湖公園、京山縣烈士公園;有以自然景觀為主體的森林公園,如鍾祥大口國家森林公園、京山虎爪山森林公園等。

2、參觀游覽,體驗徜徉於山水園林之間的樂趣。
2
游覽、攝影、日記、交流

各具特色的建築
1、觀察城區的古塔、古寺,游覽龍泉書院、陸夫子祠及鍾祥明顯陵,從其他圖文資料上搜集荊門境內其他有名的建築,看看它們有什麼特點,了解它們的歷史文化淵源。

2、用泥塑、繪畫等形式展示這些建築的造型特點,有條件的同學可自己攝影、攝像。
2
作品展示、口語交際

我眼中的荊門
1、向外地的親友介紹本學期你的市內游覽見聞,告訴他們荊門的新變化。

2、通過寫日記、編順口溜、創作簡單的歌謠等形式歌頌家鄉。
1
口語交際、創作活動

二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走向大自然

1、到校園、街道、庭院、公園、山林、田野觀察小草、樹葉的萌發,感受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寫下自己的見聞。

2、觀察春天裡小動物的活動情況,保護鳥巢,不掏鳥蛋,不捉小鳥,不捉、不買小蝌蚪。

3、到掇刀草莓基地觀察草莓的生長情況,採摘草莓,也可以到城郊蔬菜基地、水果基地開展「生態一日游」活動。
2
參觀游覽、日記、口語交際
校內外的各種花草樹木、環保資料、《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小學《自然》課本、中學《生物》課本

親近綠色
1、知道3月12日是植樹節、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2、與小夥伴、同學及家長組成小組栽花種樹,知道養護方法。
2
查閱資料、參加植樹節活動

綠色與環保
1、知道植樹造林對保護環境、美化生活的重大意義。

2、增強環保意識,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良好習慣,培養熱愛美好環境、美化生活的情趣。
1
講授、討論、演講交流

保護秀美山川
1、交流自己在荊門風景區游覽時發現的不文明現象和破壞環境的做法,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談談這些做法的危害。

2、與家人、同學討論,提出保護景區的措施,在班級交流。
2
討論交流

潔凈城市

美化家鄉
1、了解荊門創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市的舉措,並向家人、同學宣傳,懂得「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2、種花種草,認養綠地,愛護花草樹木和動物。
2
搜集資料

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
1、繼續開展「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動,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到紅領巾街道開展潔凈城市、美化環境的活動。

2、開展「保護荊門環境有我一份功勞」主題班隊會活動。
3
實踐活動

主題班隊會

暢想荊門美好

的明天
想像畫、泥塑比賽
舉行以「我心中的荊門城」為主題的想像畫、泥塑比賽
2
想像創作
學生的感受、體驗、希望

演講比賽
舉行以「我心中的荊門城」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振興荊門的情感。
2
演講比賽

三 年 級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點綴校園的小精靈

1、向老師、園丁請教,弄清校園里每一種花草樹木的名稱,了解它們的生長特點。

2、在科學課老師的幫助下弄清校園里每種植物所屬的科、屬、種,為它們設計小名片,並掛好小名片。

3、開展種養殖活動,豐富校園生物物種。

4、與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聯系,成立校園環保大隊,聘請學校園丁當技術顧問,劃分每個中隊的養護責任區。
16
講授、設計、實踐活動

校內外的各種花草樹木、環保資料、《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小學《自然》課本、中學《生物》課本、荊門市園林局、林科所










城市風景——竹皮河
沿竹皮河道考察,觀察兩岸保護設施,看看現在污染竹皮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明白保護城市河道的重要性。

4
實地考察、分析、思考
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荊門水利》及相關報刊

生命之水——漳河水庫
1、知道漳河是本市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全國八大水庫之一。

2、通過實地考察、訪問等方式,知道城區生活用水取自漳河水庫,了解漳河在灌溉、防洪、養殖、生態、航運、發電、旅遊等方面所產生的綜合效益。

4
游覽、調查訪問、查閱資料

富饒美麗的長湖
1、知道長湖所處的地理位置,了解這座本市最大的天然湖泊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及潛在旅遊價值。

2、實地觀察、調查訪問,了解網箱養魚對長湖水體的污染。

3、比較長湖的昨天與今天,暢想長湖的未來,提出保護長湖的合理化建議。

1
實地觀察、調查訪問

波濤洶涌的漢江

知道漢江發源於陝西省,流經我市,在漢口龍王廟與長江匯合。了解漢江的航運價值及漢江防汛。

1
搜集資料、調查訪問

保護水源

節約用水

1、知道水對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懂得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

2、通過觀察、訪問,大致了解污染河流、湖泊的主要原因。3、想一想,小學生怎樣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保護水源,潔凈城市?在班級開展討論,制定節水公約,在全校推廣。

4

搜集資料、討論調查

制定公約

四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 源

荊門廣場文化

荊門風物
1、搜集在荊門地區流傳的民謠、諺語、俗語、俚語及民間故事,調查了解荊門有哪些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2、搜集荊門民間手工藝品,了解荊楚民俗、民風,看看荊門城內的建築、裝飾融合了哪些民間藝術元素,體現了哪些本地特色。

3、舉辦一次以「荊門民俗」為主題的展覽、表演展示活動。
2
調查訪問、實地觀察、記錄
學生實地調查搜集的各種資料、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荊門城區的各處主題廣場

建築與生活
1、利用節假日看看荊門修建有哪些主題廣場,觀察這些廣場的設計布局特點。

2、觀察各廣場的典型雕塑,欣賞其造型特點,弄清其象徵意義,用橡皮泥或陶泥製作縮微景觀。
2
實地考察

創作欣賞

娛樂與健身
1、觀察市民在廣場開展的各種健身娛樂活動,模仿學習。

2、調查了解市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情況,弄清廣場健身娛樂活動蓬勃開展的原因,寫出小論文。
2
觀察模仿

調查研究

小朋友的樂園
1、到廣場親自體驗各種健身娛樂設施帶來的樂趣,。

2、通過寫作文、繪畫、泥塑、攝影、攝像等形式記錄城區大小廣場給市民帶來的無窮樂趣,舉辦以「荊門廣場文化」為主題的展覽。

3、根據自己的觀察,結合調查訪問,提出管理廣場的合理化建議。
4
親身體驗

記錄展示

交流討論

保護荊門環境有我一份功勞
告別陋習
1、看看哪些生活陋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舉行告別陋習的宣誓儀式,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動員家人、朋友、同學告別陋習,從生活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2、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全體市民告別陋習,講文明,講衛生。
3
觀察宣傳

實踐活動
市、區政府宣傳部、荊門市環保局、荊門市政園林管理處

環保我能行
1、成立環保假日小隊,開展「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動。

2、做好「紅領巾街道」的衛生保潔維護工作,清除小區牆壁、街道電線桿上的「牛皮癬」。

3、自覺使用環保產品,拒絕白色污染。
4
實踐活動

我是荊城文明小使者
1、開展環保主題班隊會活動,增強愛我荊門、美化荊門,還荊門青山碧水藍天的責任感。

2、舉行「我是荊城文明小使者」徵文比賽、演講比賽。

3、為街道設計美觀實用、有利於垃圾分類的垃圾桶。

4、設計環保宣傳畫,寫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宣傳標語。
4
主題班隊會

徵文演講

創作設計

四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 源











荊門地形
1、知道荊門位於湖北省中部,地處漢江平原與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北部層巒疊嶂,中部崗嶺起伏,河港交叉,南部沃野舒展,稻香魚肥。
1
觀察發現、調查了解、教師講授、口語交際
荊門博物館、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荊門地方誌》及其他有關荊門歷史的資料

荊楚門戶
1、知道荊門因史書稱為「荊楚門戶,控制要沖」而得名。

2、知道早在4000多年前荊門境內的漢江、長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類居住,創造了長江中游最早的人類文化——屈家嶺文化。

荊門行政區劃
1、在湖北省行政區劃圖上找出荊門市的位置;在荊門市行政區劃圖上找出自己的學校及家庭所在的位置;看看荊門境內有哪些鐵路、公路。

2、觀察荊門行政區劃圖,看看荊門下轄哪些市、縣、區。

3、知道荊門作為城鎮,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荊門曾是荊(州)襄(州)走廊上的必經要道和關隘,以軍事重鎮著稱,歷代君王都在這里設州置縣。

2、簡要了解解放後荊門的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荊門博物館
1、參觀荊門博物館,知道荊門古屬楚國,了解館中陳列有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屍」的郭店戰國女屍、郭店楚簡等國寶級文物。通過館中陳列的文物以及講解員的介紹,感知楚地古代先民的生活,感受燦爛的楚文化。

2、通過參觀,知道文物的考古價值、藝術價值和旅遊價值,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2
參觀、感知、體驗










豐富的地下寶藏
1、調查了解荊門境內蘊藏著哪些礦產資源,對照荊門地圖標出其出產位置,繪制出簡明的《荊門礦產資源分布圖》。

2、採集礦石標本,在科學課教師或家長的幫助下製作礦石標本。
2
教師的講授、調查了解
學生搜集到的原始資料、統計數據、荊門旅遊網、《荊門水產》《荊門地方誌》及相關報刊資料

名優特產
1、調查了解荊門境內的農、林、牧、漁業資源以及多種經營帶來的效益。

2、根據調查搜集的資料繪制出簡易的《荊門水產資源分布圖》《荊門林業資源、經濟林木分布圖》等圖表。
2
實踐活動

搜集商標

實踐活動
1、與小組同學合作,以表格的形式製作出「荊門名優特產名錄」。

2、通過寫日記、繪畫、攝影、拍攝DV作品等形式介紹荊門名優特產。

3、統計你所熟悉的荊門農家收入情況,將全班同學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弄清荊門農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看看各鄉鎮的特色經濟是什麼。
2
小組活動、交流展示

五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形式

資源來 源

荊門風物
民間故事
搜集整理在荊門一帶流傳的民間故事,把這些故事講給別人聽,在班級召開民間故事會。
2
訪問、交流
學生自身搜集的資料、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城市及鄉村的生活習俗

名人傳奇
1、了解與荊門相關的名人事跡,把荊門名人當作寶貴的精神遺產加以繼承和發揚,立志振興荊門,為家鄉建設作貢獻。

2、各班選擇1~2名荊門名人作為研究重點,開發相關校本課程,如《斑衣娛親老萊子》《關公與掇刀》《象山先生在荊門》《抗日名將張自忠》等。
6
調查訪問

實踐活動

課程開發

風俗民情
1、調查訪問,詳細了解荊門的風俗人情,如婚喪嫁娶、節日習俗、飲食文化、冠名稱謂等習俗。

2、搜集相關文字、圖片、實物資料,撰寫解說詞,與四年級同學合辦「荊門民俗」展覽。
4
實地觀察

調查訪問

考古荊門
紀山古墓群
1、到荊門博物館參觀出土文物、請紀山籍同學介紹當地古墓群的發掘與保護情況,了解楚地先民的文化與生活,了解紀山古墓出土文物的歷史價值及文化價值。

2、選擇1~2件文物重點研究觀察,寫出研究小論文。

3、各班合作,以「郭店楚簡」及「楚文化」為主題開發相關校本課程。
6
實地考察

調查研究

課程開發
荊門博物館、荊門旅遊網、荊門境內各處文物保護單位

鍾祥明顯陵
1、游覽鍾祥明顯陵,了解明顯陵的考古價值及文化旅遊價值

2、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2
搜集資料

實地游覽

其他歷史遺跡
1、調查訪問、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荊門境內還有哪些有價值的歷史遺存,整理相關資料,在班級交流。

2、按照各處古跡的價值及保護級別(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在《荊門行政區劃圖》上標出荊門境內各處重點保護文物所在的位置。
2
調查訪問

實踐活動

荊門攬勝
風景名勝
1、詳細了解荊門境內有哪些風景名勝,繪制《荊門名勝分布圖》或《荊門名勝一覽表》。

2、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期游覽家鄉名勝,通過習作、攝影、拍攝DV等形式記錄游覽過程,推介家鄉名勝。
4
實踐活動

討論交流
荊門境內各處風景名勝、學生的體驗感悟

主題活動
1、組織召開「愛我荊門」主題班會,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介紹荊門,進一步升華熱愛家鄉的情感。

2、寫建議書、倡議書,號召大家都來保護文物古跡、風景名勝。

3、舉辦「荊門——我可愛的家鄉」徵文活動。

3
實踐活動

班隊活動

徵文活動

五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 源

荊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進一步了解荊門市及所轄縣市區的歷史,特別是行政區劃變更情況,搜集有關材料,在班級交流。

2、將所搜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按時間順序列出荊門歷史編年表。
2
搜集資料

參觀交流
《荊門地方誌》《荊門人民革命史》及荊門市檔案館、博物館

難忘的戰斗

不朽的英雄
1、搜集在荊門這塊熱土上發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了解荊門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英勇斗爭的史實,借鑒歷史,發揚傳統,繼承先輩遺志,立志振興荊門。

2、清明節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組織英雄故事會。

3、拜訪軍休所老紅軍、老革命,聽他們講土地革命時期地下黨在荊門的活動、斗爭情況,講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荊門的幾次著名的戰斗;到東寶山、西寶山實地考察解放荊門的戰斗遺址;舉辦《英雄的荊門城》展覽。
6
搜集資料

實地考察

實踐活動
















1、參觀城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走訪城市街頭巷尾,查閱資料進行對比,了解荊門在城市建設、環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開發校本課程《建築與生活》。

2、用手中的筆、照相機、攝影機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下我們的家園發生的巨大變化。
2
課程開發

實踐活動

參觀交流
荊門信息港、《荊門地方誌》、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取得的資料及自身的理解感悟








1、通過調查訪問,了解荊門境內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在發展荊門經濟中的巨大作用,了解其迅猛發展的歷程。

2、到郵政局、電信局、荊門移動、荊門聯通調查訪問,了解這些部門的服務項目、發展歷史。
2
實踐活動

參觀交流








1、參觀城區各大醫院,了解其醫療水平及服務質量。

2、調查走訪,了解遍布城區的小診所、小葯店給市民帶來的利與弊,寫出調查報告,開展辯論活動。
3
實踐活動

參觀交流








1、參觀城區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學、幼兒園及各級各類文化藝術團體,了解荊門解放以來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了解文化教育事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作用。

2、說出近幾年荊門文藝界推出的有影響的文藝作品,如《鬧龍舟》《荷花洲頭》等,閱讀荊門籍作家、詩人的作品。

3、知道「普九」、課程改革等教育大事,立志勤奮學習。
3
閱讀欣賞

實踐活動












1、通過調查了解、實地參觀、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荊門各大企業、特色產業的產品、生產規模、經濟效益及對荊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舉行一次以「老字型大小新效益」為主題的研究活動。

全校師生圍繞本專題搜集的圖文音像資料及研究的成果,民間手工藝品、民歌、民謠、民間舞蹈及其他鄉土氣息濃厚的民間藝術形式,荊門各藝術團體創作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等。

『玖』 荷花的相關資料

荷花(Lotus flower):屬抄毛茛目襲睡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紋、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

(9)荷花洲頭擴展閱讀:

荷花生長習性

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對穩定的平靜淺水、湖沼、澤地、池塘,是其適生地。荷花的需水量由其品種而定,大株形品種如古代蓮、紅千葉相對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過1.7米.中小株形只適於20-60厘米的水深。

同時荷花對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時不灌水,水缸所栽荷葉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則荷葉邊焦,花蕾回枯.荷花還非常喜光,生育期需要全光照的環境。荷花極不耐蔭,在半蔭處生長就會表現出強烈的趨光性。

『拾』 湖北花鼓戲的傳承發展

湖北花鼓戲起源於清朝中葉,流傳於江漢平原一帶,以其抒情的旋律、委婉的唱腔,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然而,隨著城鎮現代化、鄉村都市化進程的加快,以花鼓戲為代表的湖北傳統戲劇受到巨大沖擊,一些鄉村劇團逐漸萎縮,專業人才流失。鑒於這種狀況,荊門將花鼓戲作為重要的民間傳承劇種進行扶持,對這種作為非物質民間文化遺產的劇種進行政策和資金的傾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荊門調整花鼓戲的發展思路,將創作演出重點調整到編演現代戲,以戲劇發展開拓民間受眾資源。十幾年來,荊門先後創作、演出了《桃林深處》、《九·二六壯歌》、《荷花洲頭》、《鬧龍舟》等一批在湖北甚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花鼓戲劇目。
為跳出傳統藝術窠臼,2002年,荊門萌生了創作一台全新樣式花鼓戲的念頭。根據荊門青年作家黃發清的中篇小說《鄉村留守》改編而成的《十二月等郎》便應運而生。為了讓這部戲曲好聽,創作者不僅強化濃郁的花鼓戲韻味,而且還加入了許多西洋歌劇的音樂元素;為了讓這部戲曲好看,舞台設計人員在有限的舞台空間內描繪了一幅江漢平原農村的生活畫卷,舞美詩情畫意,環繞立體聲的運用更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了讓這部戲曲清新,區別於傳統花鼓戲,編導另闢蹊徑,在語言格式上拋棄了以往那種四平八穩的句式,代之以符合江漢平原道白音樂化的句式結構;為了讓這部戲曲感人,創作者取材於現實生活,講述廣大農村中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將廣袤農村土地上留守女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講述出來,這部戲一經推出,便受到專家盛贊。
互動中開拓戲曲市場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荊門市舞台藝術生產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這部戲曲自2005年1月首演以來,已經在荊門城鄉各地公演近200場,觀眾20多萬人次,群眾反響熱烈。專業演員和群眾演員的互動,不僅搭建了藝術生產的社會大舞台,而且形成了藝術生產的良性機制。
為保障鄉土藝術的傳播與傳承,荊門廣泛聽取普通觀眾意見,多次組織了群眾看戲、說戲、評戲活動,徵集了200多條群眾意見和建議反饋給編導;並在全市范圍內公開徵集具有江漢平原特色的原生態民歌小調,作為劇目音樂創作的素材;公開選拔了50名二胡演奏員和數名群眾合唱演員參與劇目的生產排練和演出;製作了1000多盤《十二月等郎》欣賞、教唱光碟,免費發給市民;組織開展了《十二月等郎》優秀曲目演唱比賽,全市數百個單位、近萬名幹部群眾踴躍報名參賽。一時間,滿街盡是花鼓調。
為了走出「投資是政府,領導是觀眾,目標是得獎,歸屬是倉庫」的藝術生產怪圈,實現精品意義的最大化,荊門制定政策,為《十二月等郎》走進社會、服務群眾、傳播先進文化創造條件開始了「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軍營」、「走進校園」、「走進機關」的「六走進」演出活動。
《十二月等郎》從華麗的舞台走向廣闊的社會,在鄉鎮的簡易劇場里,在工廠的場院里,在居民樓的空地上,在部隊的操場上,在商場的停車場上,劇組搭起簡易舞台,進行一場又一場精彩演出,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在沙洋縣拾橋鎮演出時,大雨瓢潑,但沒有澆滅觀眾的熱情,群眾一直冒雨看到演出結束。

熱點內容
河南鄢陵花卉 發布:2025-07-17 01:40:34 瀏覽:183
茶花艷詩詞 發布:2025-07-17 01:39:45 瀏覽:540
一朵雲畫法 發布:2025-07-17 01:39:42 瀏覽:913
七夕用詞 發布:2025-07-17 01:38:15 瀏覽:649
浪花一朵朵譚松韻歌曲 發布:2025-07-17 01:30:00 瀏覽:690
丁香故詩 發布:2025-07-17 01:28:45 瀏覽:829
100層季節塔情人節第12關 發布:2025-07-17 01:28:33 瀏覽:522
荷花種苗供應 發布:2025-07-17 01:25:05 瀏覽:226
盆栽太深 發布:2025-07-17 01:23:34 瀏覽:365
姐妹百合漫畫 發布:2025-07-17 01:21:18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