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草野菜I
Ⅰ 這個是什麼草,
這是:碎米薺,屬於十字花科,網路可查
Ⅱ 馬蘭花草能吃嗎
馬蘭是一種野菜,涼性,有清熱作用,可以當菜吃,胃寒的少吃。
Ⅲ 開蘭花的野菜怎麼吃
摘其嫩葉白灼一盆也相當爽口,沾點醬就可以吃了,開蘭花的野菜叫做二月蘭。
。
它又叫野油菜、菜籽花、翠紫花等。屬於十字花科諸葛菜屬,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它的株高一般在30-50厘米。
Ⅳ 蘭花草的作用
蘭花草
蘭花草,其本意為植物名,也稱竹葉草、鴨跖草。蘭花草還有另外三層意思:一是指專輯名《蘭花草》;二是指詩歌名稱;三是指辭賦家金學孟先生所用筆名:蘭花草。另有一部電視劇,叫蘭花草。
基本信息
種名:
蘭花草
別名:竹葉草、鴨跖草;翠蘆莉 英文名稱:Commelina 科屬:鴨跖草科、鴨跖草屬。
花語
蘭花草的花語和象徵代表意義:希望、理想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多分枝,下部匍匐,節上生根。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圓鈍,兩面多少被柔毛,無柄或近無柄;葉鞘筒狀抱莖。苞片具柄、折疊、基部不連合。聚傘花序2個,每個花序1-3朵花,花略伸出苞片;萼片3片、膜質、綠色;花瓣3片,上方2片深藍色,卵形,下方1片白色;發育雄蕊3枚。子房淡綠色,蒴果長圓形,2室,每室種子2粒。
編輯本段地理分布
分布我國至朝鮮、日本、俄羅斯和北美洲。校園常見野草,生於陰濕處。 ◆與蘭花草 同屬常見還有飯包草(C.benghalensisL.),主要區別是:多年生草本,苞片基部連合成漏斗狀或風帽狀,基部圓形或漸狹下延而成柄狀;花瓣3片、藍色、後方2片多少連合;子房3室,其中2室各具種子2粒,室背開裂,另一室不開裂,1粒種子。
葯用價值
行水,清熱,涼血,解毒。 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瘧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帶,咽喉腫痛,癰疽疔瘡。 ①《本草拾遺》: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肉症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②《日華子本草》:鴨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補養氣血,療婦人白帶、紅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匯精要》:去熱毒,消癰疽。 ⑤《綱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陳》:對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發高熱,大量用之。 又用於急性傳染性熱病,發熱、神昏、心臟衰竭。 ⑦《四川中葯志》:能清熱利尿,潤肺。 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治心臟性水腫,腳氣水腫,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及結石。
蘭花草與飯包草區別
與蘭花草 同屬常見還有飯包草(C.benghalensisL.),主要區別是:多年生草本,苞片基部連合成漏斗狀或風帽狀,基部圓形或漸狹下延而成柄狀;花瓣3片、藍色、後方2片多少連合;子房3室,其中2室各具種子2粒,室背開裂,另一室不開裂,1粒種子。
Ⅳ 二月田地里開藍花的小野菜方言叫錦錦菜學名叫什麼
二月填地離開蘭花的小野菜,方言叫錦金菜,學名叫車前草,這種菜可以入葯為甘苦,可以治療胃病,寒氣大的症狀
Ⅵ 野菜開蘭花的是否可以做飯吃
野菜開蘭花的可以做飯吃。
開花的野菜一般不會產生什麼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是能吃的。只是野菜的生命周期不是很長,生長十天左右就會開花變老,這時野菜的葉片通常已經老化,含有很多的粗纖維,食用起來口感不好,所以建議還是食用新鮮野菜。如果不是老化導致的開花,那麼這種野菜在口感上還是較為鮮嫩,營養成分也比較高,是較為適合食用的。
野菜,是指可以作蔬菜或用來充飢的野生植物的統稱,廣義上也包括野生食用菌。我國是野生蔬菜利用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野菜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文化底蘊深厚。
Ⅶ 從古至今國人所吃的蔬菜都是哪些植物
如果說的是古代人就有吃的華很多菜,可能我們現在人都不怎麼吃,甚至有的都吃不到了,現在大家喜歡吃的蒓菜,冬寒菜,白菜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
Ⅷ 蘭花野菜能吃嗎對人的身體有沒有害。
可以,沒有毒素,有清熱去火的功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祝你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Ⅸ 本人急需一些去野外生存,探險的基本求生技能,越多越好,謝謝!
野外生存技能
提要:野外生存技能是野外,作者必需的技能。在野外工作,隨時都可能發生不測的事件,這就要求野外工作人員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本專題詳細介紹了影子定向定時、避免動物攻擊、野外防寒、標記、應急、尋找食物和水源,以及野外取火等方法。
學習目的:掌握野外求生的技能。
第一節用影干端點軌跡定向
在沒有羅盤儀,或因靠近大磁體,羅盤儀不能工常工作時,這是一個簡單而又可靠的定向方法,緯度60°內均可使用。操作程序如下(圖12-1):
(1)插一根棍子或枝條在地上;
(2)用石塊或樹枝標郵影子端點;
(3)等候影子的端點移動一段距離,再標出新的影子端點;
(4)過兩個標記點畫一條直線,即為東西線(太陽由東向西運動,影子由西向東)。
第二節用影子端點軌跡定時
做完影子端點定向後,將棍子垂直接到圖10-16東西線和南北線的交叉處。東西線西段對應著日出時間(一般在6:00左右),而東段對應著日落時間(一般在18:00左右)南北線是中午。
第三節遇危險動物的應急方法
在野外工作時,時常會有與野生動物不期而遇的情況發,有的動物,如大象、熊、老虎、野牛等可能會攻擊人,這時必須採取一定的應急措施,以避免受到野生動物的傷害以下是避免野生動物傷害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從動物的下風方向接近;
·肅靜;
·當很接近時,爬上大樹;
·如果被動物追趕時,扔下衣服或其他物品,分散動物的注意力,並以左右迂迴的方式向下坡方向逃離。
第四節防寒
夜間在林子里過夜是很冷的,應攜帶帳篷和被子。如因意外,不能歸宿,則應將所有衣服穿上,並將乾衣服貼近皮膚,而潮濕的衣服穿在外面。其他保暖的方法還包括:活動、生火、抽煙、多吃多喝,吃辣椒、洋蔥,用辣椒、衣服擦被凍的部位增加血液循環,躲在避風處,尋找干洞、樹洞、石洞等,或用棕櫚葉、香蕉葉等大樹葉做成檔風的蓬子。
巡護員常常會因大雨被困在野外過野,有時需要在林子里搭建臨時營地住好幾天,因此需要搭建臨時窩棚。如果因巡邏需要在寒冷的條件下過夜,應攜帶帳篷和睡袋。但在然帶地區就沒有這個必要。在旱季,用樹枝搭建簡單的窩棚就足以防寒取暖。而在雨季則需要用塑料薄膜壓在窩棚的頂上,以防漏雨。
在潮濕的地區,應攜帶較大的雨衣,它可兼作防雨窩棚的頂和鋪在地上休息。有的雨衣可以扣在一起做成一個更大的窩棚。如果要在窩棚內住一段時間,最好用竹片或樹枝做一平台,將林下潮濕的地面隔開。這樣勢必要砍樹。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砍樹,或在遊人經常經過的地方亂砍一氣。
營地的選擇要考慮用水方便、安全,不要在有大枯枝的樹下、或大型動物活動的路線上扎營。
第五節標記
當發生事故或迷路時,要留下記號,讓其他人找到你,就要在走過的路上標記。標記的含義要盡可能清楚。
·不要用含混的符號到處標記;
·不用一些永久性的標記把保護區弄得亂七八遭;
·可將經過的小路旁的小樹枝折彎,做成臨時性的標識。即使在夜間用電筒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被折彎的樹枝,而它又能在幾天內消失;
·對永久性的小道、調查線路的標記,可使用磷光漆、彩色膠帶或彩環,將其套在樹幹上,這樣不會對樹木造成傷害;
·不要一路亂砍,這樣既破壞了樹木,又不能達到標記的效果;
·在地上畫上箭頭,或用樹枝標出行進的方向,或用枯枝橫在不走的路上;
·不要將自己的名字或信息雕刻在樹幹上;
隨時注意其他人留下的標記,這些標記可能幫助你辨認方向。
第六節野外應急技術
巡護員有時生病、腹瀉、感冒、瘧疾、受傷等。在遠離醫院的情況下,必須知道如何對付一些簡單的問題,或知道那些症狀是非常危險的,必須立即找大夫。
一、瘧疾
瘧疾在熱帶地區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在鄉村,有許多人曾經患過瘧疾,對其產生了一定的抗性,因此只表現輕微的症狀。瘧疾的症狀主要有:夜間突然發燒,早上退燒,但渾身無力、疼痛,常常伴隨嘔吐、腹瀉等症狀。發燒是間歇性的,一般3-4天一次。防治措施:不要將食物和用具放在不幹凈的地方;不要飲用不流動的積水;夜間睡覺用蚊帳;早晚穿長袖衣服,防止受涼和蚊咬。
二、傷寒
傷寒的主要症狀是發燒、嘔吐和腹瀉。防治措施:保持食物和飲水衛生;在有傷寒發病的地區更應注意消毒利飲用燒開過的水。應急處理:保持病人體溫;大量飲水,補充因嘔吐、腹瀉造成的脫水。
三、登革熱、斑疹傷寒
同樣是熱帶地區常見的疾病。此類病人的體溫變化不大,主要是頭痛。防治措施:登革熱主要由昆蟲引起,斑疹傷寒由跳蚤引起,所以睡覺時用蚊帳可防止這兩種病;接種疫苗也可防治斑疹傷寒;在套襪里放人驅蟲劑。
四、螞蟥咬傷
在潮濕的林下或水中,被螞磺咬是常事。螞磺本身不帶病,但如果被咬的傷口長期不愈,可能會被其他疾病感染。防治措施:不要在有大量螞橫的水中沐浴;在潮濕的林下工作時,穿戴套襪,並噴灑一些驅蟲劑。傷口處理:如果流血不止,用衛生的纖維或紙堵住傷口,保持衛生清潔和乾燥。
五、蛇咬傷
如果被無毒蛇咬傷,可作為普通傷處理。如果懷疑是毒蛇咬傷,應盡可能將蛇捕捉以便辨認,並立即作以下的處理:
·不要驚慌,不要快跑,以免毒素擴散;
·如果傷口出血,用嘴使勁將有毒的血盡可能多地吸出。如果傷口太小,血流不出來,可用衛生的銳器將傷口劃大一點,然後再吸出有毒的血。
·如果有解毒葯,應按說明立即注射或服用;
·如果毒性很重,感到頭昏,應盡量慢行,最好由其他人擔台或攙扶設立即找醫生。
·一找到醫生,就應立即將捕捉到的蛇給醫生看,以便他能對蛇傷作此正確的處理。
第七節採食野生植物
一、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等。對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是野外生存知識的主要內容,有著重要的實用意義。戰時或特殊條件下,糧食補給斷絕,野生植物是主要的應急食物。目前,各國軍隊都十分注重這項研究。日本自衛隊軍需學校早在1959年就開始了對食用野生植物的研究,現在在初級軍官和軍士課程中增添了野生植物基礎知識和烹調方法等內容,還建立了野草園,以供教學研究之用。在日本陸上自衛隊突出隊隊員攜帶的生存裝備中,就有一本《可食及有毒植物識別手冊》。美國海軍陸戰隊教令《單兵防護措施》中也講述了野生植物食用的問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願軍後勤部曾編繪了朝鮮國土上76種含有大量維生素的《野菜圖譜》,供部隊識別採食。
我國地域廣大,寒、溫、熱三帶氣候俱全,而大部分是屬於溫暖地帶,適合於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用種左右。野生植物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多種維生素。數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採食野生植物。
二、野果
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方的山野灌木叢中都生長有許多可食的野果。諸如:生長在低山丘陵常綠闊葉灌木叢中的桃金娘,山地落葉闊葉灌木叢中的山桃、胡頹子,石灰岩山地落葉闊葉灌木叢中的小果薔薇,河谷落葉闊葉灌木叢中余甘子、沙棘、沙地灌木叢中的山荊子、稠李等,以及山櫻桃、山柿子、獼猴桃、酸藤果、茅莓、棠梨、堅果等等。夏、秋兩季這些野果都可以生食充飢。如無識別可食野果的經驗,可仔細觀察鳥和猴子都選擇哪些野果、乾果為食,一般來說這些食物對人體便是無害的。
我國南北方一些常見的可食野果有:
(1)山葡萄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各地,生長在山地的林緣地帶。9月間果實成熟,採取果實生食。其嫩條可解渴。
形態:蔓性灌木,樹皮常成片狀剝離。葉互生,有很長的葉柄,葉片圓形,寬8-14cm。圓錐花序,花小而密。漿果球形,直徑約8mm,,成熟後變黑色。
(2)篤斯別名:地果(吉林)。主要分布東北的長白山和大興安嶺一帶。生於高山草原、水甸子或濕潤的山坡中,常成片的生長。7-8月果實成熟,摘取生食。
形態:小灌木,高50-60cm。葉互生,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3朵頂生,壺形,向下垂,綠白色。漿果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約lcm,藍紫色,表面有白粉。
(3)黑瞎子果別名:藍錠果(東北)。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等地。生於山地、濕地、草原或沿山的河流、林間。8-9月間果實成熟,採摘果實生食。
形態:小灌木。高達1.5m,樹皮常成片狀剝落。葉對生,長圓形,長2-8cm,下面淡綠色,有毛。花生於葉腋,黃白色,長7-15m,有白粉。
(4)茅莓別名:懸鉤子(昆明)、牙鷹(廣州)。
廣布於全國各地。生長在山坡灌木叢中或路旁向陽處。食用部分為果實及嫩葉。7-8月果實成熟,味酸甜,可生食。嫩葉曬千後,可代為茶葉。根入葯,浸灑能養筋血,消紅退腫。莖葉煎水,可洗痔瘡。葉搗爛,可敷惡瘡。
形態:攀援狀灌木。在枝和葉柄上全生有毛和鉤狀小刺。葉為羽狀復葉,小葉為多為3片,也有5片的,近圓形,頂端一片較側生葉片大,邊緣有不整齊的深齒缺,下面呈白色,密生短絨毛。花單生在葉腋,或由幾朵聚成短圓錐花序,生在枝頂,總梗有稀疏的刺,花瓣粉紅色,倒卵形。小核果球形,紅色,核有深窩孔。
(5)沙棘別名:醋柳、酸刺、海鼠李、黃醋刺(西北)。
沙棘分布於我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雲南等地,常成叢地生長在河岸兩旁的沙地或沙灘上。在9-10月間或霜後果實成熟時用刀割下帶果的小枝,再用樹枝輕輕敲下果實。冬季把帶果的沙棘枝條鋪在冰上,可保藏很久。果實可生食,味微酸而甜。營養價值高,可作維生素濃縮劑。
形態:有刺灌木。葉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8m,上面呈綠色,下面為銀白色。雌雄異株,雄花有兩個橢圓形的裂片,雄蕊4個,雌花成管狀。果實為核果,卵形或近圓形,多汁,長0.8-lcm,直徑5。6m。金黃色或橙黃色,許多個密生在一起,緊貼樹梢上。
(6)火把果別名:救軍糧、赤陽子、豆金糧、紅子(貴州)。分布於我國江蘇、四川、貴州、雲南、廣東、廣西一帶多生長在山地的山腳、路邊灌木林中。9-10月果實成熟,採摘生食。
形態:灌木高達3m,也有刺,嫩條有柔毛,葉長橢圓形或倒形、前端圓或微凹,有小尖,基部逐漸狹窄,邊緣有細圓齒,上面呈深綠色,發亮,下面呈淡綠色。花白色,花瓣近圓形。果近圓形,深紅色。
(7)余甘子別名:柑(福建)、橄欖(雲南)。產於我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生長在比較乾旱的向陽山坡稀林中或灌木林中。11-12月果實成熟、可採摘生食、果肉中含維生素(豐富、食時味先苦澀,後發甜)。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一般高2m左右。老枝黃色或灰褐色,有條紋。葉互生於細弱的小枝上,排成兩列,很象羽狀復葉,葉柄很短,葉片是長圓形。花黃色,很小,簇生於葉腋。果實肉質,直徑約1.5cm,圓而稍帶六棱,果成熟後呈黃綠色。
(8)桃金娘別名:當梨、稔子(廣東)、山稔、崗稔(廣州)。主要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島、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喜生長在丘陵或曠野間。秋後採摘,果實含糖分很多,可生食。
形態:矮小灌木,高1m多,幼枝上密生柔毛。葉有短柄,葉堅硬,呈橢圓形或倒卵形,基部有3-5條葉脈,下面密被絨毛,花呈玫瑰紅色,花瓣外面有灰色絨毛,常2.3朵聚生在一梗上,總梗比葉短,花下部有兩片小葉狀苞片,有毛。果為球形漿果,成熟時呈暗紫色。
(9)胡頹子別名:手春子(湖南)、甜棒槌(湖北)。分布於我國山東、遼寧、河南、江蘇、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生長在山坡及空礦的地方。果實可生食,葯用治水痢。
形態:灌木,通常有刺,高2。4m,幼枝褐色。葉子是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稍尖。邊緣波狀,常卷皺。花是銀白色,長約lcm,1-3朵生於葉腋,常向上垂。果皮開始為褐色,成熟後微發紅,內包一橢圓形的硬核。
(10)烏飯樹別名:烏飯葉(浙江)。我國華東、華中、華南等地都有分布。多生長於馬尾松林下。夏、秋季果實成熟,可生食。
形態:常綠灌木,高約1.5m。分枝稠密,枝條細長,嫩葉和芽上都生有褐色細柔毛。葉互生,葉片較硬,呈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漸窄,邊緣有尖硬的細齒,上面葉脈上有稀疏刺毛。9月開花,花白色,生在葉腋,通常下垂,長2-6cm。果為球形小漿果,直徑4.6m,成熟後呈黑色,味甜。
(11)野栗子、椰子、木瓜、野栗子、椰子、木瓜都易於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
野栗子樹(茅栗)生長在山野灌木叢中,可將成熟或未成熟的栗子放在火堆的余燼中烤著吃,也可搗碎煮食。
椰子樹主要靠海岸生長,在椰子果成熟時,椰汁可飲用。果肉可煮食。生於樹頂端上雪白的嫩心椰菜地可生食或煮食。
木瓜樹生長在所有的熱帶地方,特別是湖沼地區。成熟的木瓜為黃色或帶綠色,可生食。未成熟的木瓜果含有乳狀汁液,塗在獸肉上可使肉軟化(切勿弄人眼內,它可引起強烈的刺痛甚至失明)。木瓜的嫩葉、花、莖均可煮食,但必須換水煮兩次以上。
三、野菜
採食野菜的加工方法很重要,加工的目的主要在於去毒和去味。總結我目廣大群眾的實踐經驗,主要有以下幾種加工食用方法:
第一是生食。已知無毒並具有美味的野菜,例如苦菜、蒲公英、小根蒜等。將野菜摘洗干凈,用開水燙過即可加調味品食用。另外。已知無毒並具有柔嫩組織的野菜,例如馬齒覓、托爾菜等,可將野菜用開水燙或煮開3-5分,鍾後,將菜撈出,擠出汁液後,加大調味品涼拌吃。這樣可以除去一些苦澀味.
第二是直接炒食或蒸食,已知無毒和無不良味道的野菜,例如刺兒菜、薺菜、野莧菜、掃帚菜、扁蓄、鴨跖草等,將嫩莖葉摘洗干凈。切碎後即可炒食作菜。或加人主食中作粥、饅頭、包子餡。
第三是煮浸。這是民間比較廣泛的一種食法。對於一些具有苦澀味並可能,具有輕微毒性的野菜都可採用這一方法。例如敗醬、肥脂麻、水芹、珍珠榮、奠菜、龍芽草、楊梅等。採摘嫩莖葉洗凈後,在開水或鹽水中煮5-10分鍾,然後撈出,在清水中浸泡數小時,並且不時換水,浸泡時間隨野菜的苦味大小而定,必要時可以過夜。然後即可炒食或主食配合作饅頭、窩頭等。
海邊的海藻類也可用此法加工處理後食用。
我國南、北方常見的野菜有:
(])苦菜別名:苦茸菜、山苦、碎骨炸(江蘇)野生菜(廣東)、苦介菜(湖北)。全國各地都有分布。於山野和路邊,易於採集。3-8月可采嫩莖葉洗凈生食。微苦。
形態:莖高0.6-1m。葉互生,葉邊大多分裂,周有小短刺,近根處葉身較窄,色綠,表面呈灰白色,斷有白漿,莖葉平滑柔軟。夏季開黃色頭
狀花。
(2)蒲公英別名:婆婆丁、黃花地丁、黃花草。地都有分布。生長於田野、路旁,易於採集。3-5月可嫩葉洗凈後生食,味微苦。5-8月採花放入
湯中烹食。
形態:全株伏地叢生,高9-18cm,體內有白色乳汁。葉緣為不規則的羽狀分裂,色鮮綠。花莖數個,自葉叢基部生出,與葉等長或稍長過一點,上部密生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頂生,全為黃色舌狀花。
(3)蕺菜別名:魚腥草。全國各地都有生長。野生於水溝邊、渠岸、池邊及陰濕地。嫩幼苗可作蔬菜吃。葉含揮發油,幼苗經水煮後換水3次,加油鹽調食。全草供葯用,為聾尿解毒葯。毒蛇咬傷,可將鮮草搗爛外敷傷口周圍,或煎湯熏洗患處,或單味煎服。浙江常配野菊花、馬齒覓、蒲公英、大薊根各3兩水煎服,治療蝗蛇、竹葉青、烙鐵頭等毒蛇咬傷。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上部直立,下部葡匐,節上生須根並有褐色鱗片。葉為心臟形,先端漸尖,邊全緣或呈波狀,上面為綠色,下面帶紫色。穗狀花序生在莖的頂端,總梗細長,上部有白色總苞4片,倒卵形,果成熟時頂端開裂,種子多,卵形。
(4)馬齒莧別名:馬蛇子葉、螞蟻葉(東北)、馬子菜(江蘇)、長壽菜(河北)、五行草(上海)、瓜子菜(廣東)。全國各地都有生長。常生於田野荒地、路旁。全草可食,味平淡。通常在5-9月中旬采嫩莖葉,用開水燙軟將汁輕輕擠出,加入調料即可食用。全草供葯用,能治痢疾、退熱,並有消炎和利尿作用。搗爛外敷腫毒處效果很好,也可用治毒蛇咬傷、痔瘡等。
形態:肉質草本,肥嫩多汁。莖多分枝,圓形,往往帶紫紅色,通常平鋪在地面。葉互生,也有對生的。葉片肥厚肉質呈瓜子形。花小,黃色,5瓣,3-5朵叢生於葉腑。花後結蓋果,內有黑色種子。
G)刺兒菜別名:小薊草、刺殺草(江蘇)、薊薊菜(湖北)、刺刺菜(甘肅)、七七芽(河南)。全國各地都有生長。遍生於田野之中,易於採集。全株可食,味平淡。4-6月間,采其嫩葉,用開水燙過,炒食或作湯。但一次不可多食,吃多了易引起腹瀉。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稍帶紫色,有縱橫紋,被白色細毛,高25-5Ocm,葉互生,無柄,葉片呈橢圓形全緣或微齒裂,兩面都有綿毛,邊緣有金黃色的小細刺。頭狀花序,生於枝頂,全部為管狀花,紫紅色。
(6)莽菜別名:地米菜(湖北)、菱角菜(廣東)、護士草(甘肅)。全國各地都有生長,生於田野、路邊、溝旁,易於採集。嫩苗可食,味平淡。3-4月采其全草,洗凈炒食、作湯,根可煮食。菜可曬干,吃時用水泡開炒食。葯用可治腹瀉、痢疾(單味水煎服),也可治目赤腫痛,高血壓以及各種出血症。
形態:2年生草本,高15-40cm。葉有根生葉和莖上葉兩種。根生葉叢生,有柄,葉片羽狀深裂,有時淺裂或不裂,莖生葉無柄,基部抱莖,邊緣有齒,嫩葉有香氣。春天抽出花莖,排列成總狀花序,花穗挺立,花小,白色。
(7)野克菜別名:細莧、白莧、假莧菜(廣州)。全國各地都有生長,主要產於華東、華中、中南各地。生於曠野荒地或路邊草地中。味平淡。春季開花前,採食其嫩莖葉,用開水浸泡一下,撈出後炒食、作湯均可。宜於大量乾燥供冬用。
形態:草本,高30-60cm。葉有長柄,卵形,長2.5-6cm,先端鈍而常凹人。近根處葉片常帶紅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極少,密生,綠色。
(8)掃帚菜別名:地膚、千條子、掃帚子。全國都有分布,主要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生於田野、路旁,易於採集。味平淡。5-7月采3Ocm以下嫩芽做湯。開水燙後食用亦可冷拌、炒食。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45cm,莖直立,分枝茂盛,綠色或黃綠色,形成橢圓形或近圓形的植株,秋季變黃色,常用作掃帚,故稱掃帚菜。葉互生,很密,近乎無柄。為線狀披針形。花小,黃綠色,在枝上排列成穗狀花序。
(9)扁蓄別名:豬牙草、竹鞭菜、竹節草(江蘇)。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生於田野路邊、荒地及河邊沙地,易於採集。味平淡。3-6月間采其嫩莖葉,煮或炒食,或切碎或麵粉蒸餅吃,也可曬干備冬用。葯用可治小便不利,濕熱淋症和痢疾。
形態:1年生草本。莖狀卧或直立,高10-仙cm,綠色,微有棱。葉互生,長圓形或線狀圓形,先端鈍;花小,白綠色,從莖基部開始每1-5朵簇生於葉腋內。小堅果呈三棱形,黑色或褐色。
(10)鴨跖草別名:碧竹子、蘭花草、竹葉菜、雞冠菜、鴨抓菜、淡竹葉。全國各地都能生長,生於路邊,水溝邊及荒野陰濕處,易於採集。味平淡,嫩莖葉肉質多汁萬可作蔬菜,5-6月間采其炒食或作湯,也可拌面蒸食。作葯可治各種感染發燒的病(單味水煎服),也可治各種出血,痢疾,毒蛇咬傷等。
形態:草本。莖斜向上,基部優於地面,有時節上生根。葉片披針形,有綠色脈。花呈深藍色。花苞小,有總梗。
(11)菱、蓮、蘆葦、青苔、湖塘水生的菱、蓮、蘆葦、青苔是人們熟識的可食植物。
菱(菱角、水菱)生於湖塘與河流靜止處,通常蔓衍成片。菱生於水下,上有浮葉。菱外殼堅硬有角,煮熟後可剝食。
蓮浮生於湖塘與水流緩慢的溪流中。蓮子成熟後,可除去發苫的胚芽煮食。蓮的幼莖和葉也可煮食,但在燒煮之前,應先剝去幼莖上粗糙的外層。
青苔要選擇長流水中的食用。撈取後,用木棒捶打漂洗干凈,拌上佐料,用葉子包好放在火上燒,也可以煮食,燒好後香味撲鼻,是傣族人民喜愛的食品。
四、蘑菇
蘑菇(菌)在我國分布很廣,是人們g愛的一種食品。通常食用的有:香菇、草菇、口蘑、猴頭菌、雞等。蘑菇一般的吃法是炒食或作湯,藏族同胞往往在野外採摘後用火烤烤便蘸鹽食用,別具風味。
外形特殊,易於識別的食用蘑有。
(1)猴頭菌別名:刺狠菌、發狀猴頭菌。
全國各地均有,生於櫟、胡桃等闊葉樹種的立木及腐木上,或生在活立木的受傷處。食前,洗凈切碎,炒食或作湯,也可曬干備用。葯用能利五臟,助消化。
形態:形如猴子的頭,故名猴頭。新鮮對呈白色,乾燥後變內淡褐色,塊狀,直徑3.5-lOcm,基部狹窄;除基部外,均布以肉質、針狀的刺,刺直伸發達,下垂,長1-3cm。
(2)雞扒別名:雞菌、雞肉絲菇(台灣)傘把菇。主要分布在我國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四川、貴州等省,以雲南為最多。這種菌在雨季從地下白蟻窩上生出。食法與猴頭菌同。
形態:剛出土時,菌蓋呈圓錐狀,伸展後中央具一乳突(形如雞嘴),直徑3-2Ocm或更大。潮濕時有粘性,表面平滑,呈微黃色,乳突部分呈褐色或呈花皮狀,往往輻射狀地開裂。菌肉、菌摺白色,摺寬5-15m,呈不規則形。菌柄白色至灰白色,地下部分呈褐色至黑色,表面平滑,肉質,易於開裂,長約3-2Ocm,直徑12·5cm,基部膨大處可達3·5cm。
此外,外形特殊,易於識別的食用蘑還有竹蘇(竹參菌),產於我國西南各地的竹林中。竹蓀形態奇特,別致有趣,海綿狀的菌柄上生有潔白的網狀菌裙。人們形象的稱做穿裙子的小姐。採食蘑菇要特別注意識別毒蘑。在民間,對於識別蘑和可食蘑有許多說法,諸如1)毒蘑多有各種色澤,而且美麗;無毒蘑則多呈白色或茶褐色。(2)菌蓋上有肉瘤,菌柄上有菌環和菌托的有毒;反之則無毒。(3)毒蘑多生長在骯臟潮濕、有機質豐富的地方;無毒蘑則多生於較干凈的地方。(4)毒蘑採集後易變色;無毒蘑則不同,不易變色。(5)毒蘑大都柔軟多汁;無毒蘑則較緻密脆弱。(6)毒蘑的汁液渾濁似牛奶;無毒蘑則清澄如水。(7)毒蘑的味道多辛酸苦辣;無毒蘑則很鮮美。(8)煮蘑菇時,鍋里放燈芯草同煮,煮熟後,如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證明有毒;如果是黃色,則無毒。其它還有:煮蘑菇時,毒蘑能使銀器具變黑,如果加進牛奶,牛奶馬上凝固,放迸蔥,蔥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