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愛荷花
Ⅰ 《雨說》這首詩的副標題是作者是他是詩人
《雨說》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作者是鄭愁予,他是現代詩人。
鄭愁予,現代詩人。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
Ⅱ 外國當代詩人有哪些
1.安娜·朗巴爾多 (義大利)
簡介:安娜·朗巴爾多 Anna Lombardo,義大利女詩人,翻譯,文化刊物《月亮之聲》編輯。英語文學出身,目前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讀博士學位,主攻"性別研究"。出版詩集有《甚 至魚也會醉》(2002),《沒有借口》(2004)《不在場的東西》(2009)。
2. 金果尼亞·金果尼(義大利)
簡介:金果尼亞·金果尼Zingonia Zingone,70年代初出生於義大利,在中美洲生活多年,現居羅馬,精通西班牙語,出版有西班牙語詩集《給譫妄症戴上面具》(2006),《世界性悲 痛》(2007),《塔納·卡塔納Tana Katana》(2009),以及義大利語版的《給譫妄症戴上面具》(2008)。 2007年開始在歐美和亞洲應邀參加各種詩歌節,並創辦了羅馬Altre Braci詩歌協會。
3.安娜麗莎·阿多洛拉托(義大利/西班牙)
簡介:安娜麗莎·阿多洛拉托(Annelisa Addolorato),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附近,長期居住於西班牙,曾在西班牙讀比較文學,現執教於馬德里和帕維亞兩地,出版有兩本西班牙/意 大利雙語詩集《蝴蝶與飛蛾》(2004),《重建龐貝》(2008),以及專著《論帕斯》(2001),《論西班牙著名女詩人Clara Janés》(2009)。
4. 索納塔·帕柳萊特(Sonata Paliulyte)(立陶宛)
簡介:索納塔·帕柳萊特畢業於立陶宛音樂戲劇學院,主修表演,後轉向寫詩,翻譯,2005年因第一本譯詩集和第一本個人詩集獲得立陶宛青年詩歌獎,2009年出版了立陶宛語的狄金森詩集,第二本個人詩集也即將出版。
5.拉蒂·薩克辛娜(印度)
簡介:拉蒂·薩克辛娜(Rati Saxena,1954),印度詩人,學者,翻譯家,致力於譯介和推廣印度南部馬拉雅拉姆語文學,已出版十本馬拉雅拉姆語詩集和小說的印地語譯本,獲得過 印度國家人文研究院頒發的翻譯獎,及印度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金。個人詩集包括五本印地語詩集,兩本英語詩集。國際詩歌節創辦人。
6.裘漢哪·費德斯通(澳大利亞)
簡介:裘漢哪·費德斯通(Johanna Featherstone),1977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畢業於悉尼大學,現任教於悉尼大學英文系,2010年9月正式出版第一本詩集,此前在多家雜志上發表詩歌,並創辦了"紅屋"出版社。
7. 瑪賽迪斯·羅芙(阿根廷)
簡介:瑪賽迪斯·羅芙(Mercedes Roffe,1954),出生於阿根廷,85年移居美國,紐約大學畢業,在瓦薩學院教過西班牙文學,已出版11本詩集。目前除了詩歌創作外還從事翻譯和出版工作,在英語世界極力推薦年輕一代的西班牙語詩人。
8.阿茲塔·伽赫熱曼(伊朗)
簡介:伊朗著名女詩人阿茲塔·伽赫熱曼(Azita Ghahreman ,1962),文學與神話學出身,先任教,後就職於聯合國,2006年移居瑞典。成名作《夏娃之歌》1990年在伊朗一出版即獲得好評,後來出版有《秋天 的雕像》(1996)、《遺忘有一個簡單的儀式》(2002)、《給我穿衣的女人》(2009)等五本波斯語詩集、一本瑞典語詩集和一本英文翻譯詩集。
9.瑪麗安·阿拉-阿姆佳蒂(伊朗)
簡介:瑪麗安·阿拉-阿姆佳蒂(Maryan Ala-Amjadi,1984),出生於伊朗德黑蘭,6歲隨父母去印度(父母在印度讀完博士學位後全家回到伊朗),17歲獲得伊朗文學馬拉松銀獎,19 歲出版第一本詩集《我(賓格),我(主格),我自己》(波斯語-英語雙語),2006年畢業於伊朗,主修英語,2008年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 班,2009年在印度PUNE大學獲得英語文學碩士,2009年出版第一本譯著(從英語譯到波斯語),2010年出版第二本詩集《吉普賽子彈》(英語)。
10.瑞典詩人布爾·辛萊爾 (瑞典)
簡介:布爾·辛萊爾(Boel Schenlaer,1963),瑞典女詩人,劇作家,翻譯,獨立出版人,S?dermalms Poesifestival國際詩歌節創辦人。
望採納,謝謝:)
Ⅲ 餘光中是 什麼朝代的著名詩人
餘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2]
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廈門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范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1-3]
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 [4] 。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 [2]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台語文課本。
Ⅳ 給我這位詩人的資料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現代詩人。台灣中興大學畢業,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
鄭愁予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於內地各地,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
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
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作秀。
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
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
詩人在80年代曾多次選為台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名列榜首。曾獲青年文藝獎(1966)、中山文藝獎(1967)、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68)及「國家文藝獎」(1995)。
1986年,台北《文訊月刊》(第22期)舉行問卷調查,被讀者送到「最受歡迎作家」詩類之首,也是所有文類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問卷說,讀者遍及各地區、階層、行業以及生活形態迥異的「族群」。之後,《文學家》雜志與台灣大學生問卷,結果幾乎相同。《文訊》的問卷並列出小說票數最多的人是張愛玲。另一由洪範書店出版的《隨身讀》系列,以銷數論,台北《中國時報》與花旗銀行合選的「影響台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鄭愁予詩集》是唯一被選入的詩集。台北《聯合報》選出50年代的30部文學經典,《鄭愁予詩集》列為詩類「前茅」。電腦選舉,得票第一。
「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審定的高中國文教科書選用我的兩首詩,也是唯一的新詩。台灣自去年(1997年)起,在重新審定的高三國文課本里選用新詩,包括我的作品,我的詩進入了中學教室,也給我帶來一些新鮮的懷舊和責任感。」
Ⅳ 雨說的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現代詩人。被稱為「浪子詩人」。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且《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重要詩作包括《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綉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14種。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台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詩人在80年代曾多次選為台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曾獲青年文藝獎(1966)、中山文藝獎(1967)、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68)及「國家文藝獎」(1995)。作品已有八種歐、亞文字譯介。詩人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汲取國內外經驗,創作力充沛。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意象多變,溫柔華美,自成風格。他的成名作《錯誤》(1954)在台灣首次發表時,因為該詩的最後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時間整個台灣島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因鄭愁予的詩歌多描寫旅人,因此被稱作「浪子詩人」。同時,《錯誤》也是他流傳最廣的作品,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同時,他也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