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辮蘭花
Ⅰ 彝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彝族不準和漢人結婚嗎;是火把節。左腳舞傳說。彝族不準和漢人結婚。
Ⅱ 急急急~~~~論文」彝族酒歌~方面的資料
(忽悠..忽悠..)
彝族概述
彝族的禁忌
涼山彝區禁忌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上樓,如違反,家中要舉行「曉補」咒儀,驅除穢氣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婦到以右上側鍋庄石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處。過去如有違反,媳婦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並賠償失禮金;父、兄、叔等則要打酒給主人賠禮。新房落成後遷入時,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則不利家中人丁發展。雲南巍山彝區則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禁帶棍棒、繩索、刀槍等器機械進堂屋和廚房。
宅址選擇彝族宅址選擇依山傍水、土肥草美處。擇址後需卜宅,涼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滾蛋、立米和燒羊胛骨等。滾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滾動,然後立三石支一鍋煮蛋,煮熟後剝去蛋殼看蛋窩是正或偏,正為吉,可建房,偏為凶,另擇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顆大米,然後把米逐粒按東南西北中方向豎立於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發現米粒丟失、傾倒等現象為不吉,另擇址。燒羊胛骨,需請巫師行此術,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燒畢,看胛骨上燒出的裂紋定吉凶,四方開紋為上吉,一字紋為中平,交叉紋為不吉。這些都帶迷信色彩逐漸被淘汰。選址後門的朝向一般門朝東,朝坡下。忌門朝禿山開;禁房後有水,否則易發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點涼山彝族生產是農牧兼營型,歷史上由於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擾和內部頻繁的冤家械鬥,於是居住村落大多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陽山坡,這樣,有險可守,有路可走,並能高瞻遠矚,居前有梯田,居後有牧地,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區多散居,平壩河谷地區多聚居。
彝族的婚戀
1949年以前,由於彝族分布地區和支系不同,各地社會和經濟形態的差異,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體有如下表現: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佔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婚後除幼子外,都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後男方尚幼,新娘則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後再行建立家庭。至於阿加與呷西,經主子配婚,或徵得主子同意結婚,仍然採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過去部分貴族統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點,諸妻中第一妻雖在家中有較高的地位,但無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權力。但再娶時,事先必須取得第一妻的同意,並泡酒打牛宴請娘家親友,賠禮後始得行,否則有可能招致非難,引起冤家械鬥。�
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實行「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轉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同族內婚」,是指配偶雙方都必須是彝族,禁止與其他民族婚媾,如有違背,按習慣法規定要處死或開除家門。「等級內婚」,「即是黑彝必須和黑彝婚配,嚴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級的男女發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級男子發生關系,雙方都要處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級女子發生關系,男子則要開除家支或被處死,女子一律處死。「家支外婚」,即規定同一家支內部嚴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須在外家支選擇,同一家支內部若發生兩性關系被視為亂倫,按習慣法雙方都將被處死。「轉房制」,即已婚婦女丈夫死後,尚在生育年齡,須轉給夫家近親中的另一男子。轉房的順序是,先盡平輩,如平輩中無適當人選,依次及於晚輩或長輩。除不能轉給親生兒子和姑表婚不轉給公公外,其餘均無限制。「姨表不婚」,即嚴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親兄妹,既不能聯姻,也不能發生婚外性關系,否則將被視為亂倫,按習慣法予以處死。「姑舅表優先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優先婚配的權利,習慣法規定,姑母的女兒生來就是舅舅的兒媳,姑母的女兒先要徵求舅家納聘,舅家不要才能別嫁,且所得聘禮要送一份與舅家,反之,舅家方面的女兒對姑家也有上述義務。
滇、黔、桂彝族封建式婚制,婚姻由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後再取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禮,婚期要擇吉日。�
(二)雲南永勝縣他魯彝族對偶婚和群婚制這一婚姻制的結婚與離婚很自由,有的女子甚至終生不婚不嫁,靠不時上門的男伴侶夜晚同居,與其所生子女為家。特別是女子婚前性生活自由,通常成年後都要到被俗稱為「棚子」的公房去居住,而且往往在其中一住數年,因此,新娘帶著孩子結婚者也為習慣法所允許。�
(三)雲南彌勒「阿細」彝族自由戀愛該支系彝族有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閑房」或「公房」,婚姻無父母包辦,不用聘禮,當女兒將男子領回家後才知道女婿是誰。
1949年以後,彝族地區普遍推行社會主義婚姻法,廢除了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婚姻制度。
彝族的語言文字
彝族工藝主要有彩漆繪、刺綉、貼花和鑄造等。漆繪主要多施於碗、盤、壺、杯、盔甲、護腕、盾牌、箭筒、馬鞍、馬籠頭、月琴、口弦等之上,顏色以黑、紅、黃三種彩為主。刺綉和貼花,為彝族婦女所善長,常綉(或貼)在擦爾瓦、頭帕、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帶、煙荷包、腰帶等上。多以黑色為底配刺(貼)紅、黃、綠、藍等純度極高的花線。彩漆繪、刺綉、貼花花邊的圖案有以日、月、彩虹、雲等天象為圖的;有以水波紋、山形等山河自然地理為圖的;有以雞冠、牛眼、牛羊角、豬齒等動物的某一部分為圖的;有以花、葉、樹枝等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和以繩紋、發辮紋、方塊形等為圖的。各種圖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彝族的舞蹈
彝族的民間歌舞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
《打歌》:包括「打跳」、「跳腳」、「左腳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樂」)等圓圈舞,流行於雲南省西部與四川省涼山交界地區、雲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鄰的其他少數民族之中。自娛性舞蹈《打歌》與漢族
古代的《踏歌》極為近似。現存於雲南省巍山縣巍寶山文昌閣,繪制於清代乾隆時的《踏歌圖》便記錄了當地的舞態。每當節日和喜慶之時,人們挽手圍圈,載歌載舞或隨樂而舞,舞蹈始終以下肢動作為主。
《跳弦》:因舞者雙手持「煙盒」邊敲邊舞,故也被稱為《煙盒舞》。《煙盒舞》流行於雲南省中部和南部紅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蘇人居住地區。舞蹈分為「正弦」和「雜弦」兩類。「正弦」融雙人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為一體,主要傳統段子有《啞巴砍柴》、《鴿子度食》等,舞姿優美輕盈、活潑風趣。而「雜弦」則是在「正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一種表現人物、具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小品。其中《啞巴摸魚》、《童子拜觀音》等具代表性的節目達百餘種。當地所流傳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的口頭禪,可說明《跳弦》在人們生活和心目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羅作》:也稱《羅索》,是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蘇人中的另一種圓圈舞。曲調歡愉跳躍,節奏鮮明而強烈,伴之以快速擺手、錯步、踏腳等舞蹈動作,特別受到青年們的喜愛。
《跳三弦》:也稱《大三弦》、《跳月》,是雲南省中部地區彝族支系阿細人、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節」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旋轉,來模仿鷹、熊的姿態。該舞現已成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種類型的彝族民間舞蹈,如剔除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傳統民間舞蹈所作的修飾,還原到它的本來面目,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遠古時代模擬動物的情態,看到反映人們勞動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類舞蹈源於彝族古代生活,第五類模仿鷹、熊的舞蹈,可能與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圖騰
祟拜有密切關系。這類動物模擬舞蹈,動作優美、高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從祭祀儀式中分離出來,並不斷添加著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使之成為今天專供人們欣賞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期間,我們還可以看到來源於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現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高度上遠遠超過了漢族《高蹺》,但卻未能接受漢族《高蹺》的舞蹈技藝。
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這些舞蹈均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在擊鼓的同時,他們以迅速擺動雙肩、胸、胯為主要舞蹈語匯。此外,在「跳宮節」表演的《跳宮》、《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著古代狩獵、部落間戰爭的痕跡,以及戰士出征、作戰、勝利凱旋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面,以此來表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歌頌。這種人們手持器械的舞蹈,與羌族的《鎧甲舞》在表現形式上大致相同。
現經加工並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紅披氈》、《阿細跳月》、《快樂的諾蘇》等。以跳躍歡騰的旋律表現了彝族人民生氣蓬勃的生活而蜚聲藝壇。
彝族的飲食
彝族分布地域廣,因不同地區的地質、氣候、雨量等都有差別,農作物種類和產量互有差別。因此也形成了各地彝族飲食多樣化的特點。
1.主食。以玉米、洋芋、苦蕎為主,此外還有燕麥、大麥、小麥、豆類,部分壩區主要食用大米。食法一般為做成各種饃饃之類的食品,有時也煮食或炒食。涼山彝族把蕎麥揉成餅,放入沸水中煮食;洋芋喜煮食或燒食;燕麥炒後磨成麵粉調食;大米用甑子蒸食。
2.副食。蔬菜類有蘿卜、元根、白菜、青菜、洋花菜、芥藍、韭菜、蕨菜、蔥、姜等。有煮、炒、燉、腌等不同食法。肉食類主要食用牛、羊、豬、雞肉。食法以水煮和腌制較普遍。饒有風味的要數涼山彝族的砣砣肉和撒梅彝族的生肉生肝。砣砣肉的作法是選用30斤左右的山地小豬,去毛和內臟,洗凈後切成拳頭大小塊狀,下鍋煮熟即撈出,拌以鹽、花椒等佐料食之。生肉生肝的作法是將豬腳皮燒後切絲,把豬肝切碎,加醬油、醋、蔥花、辣子拌食。
3.酒類。彝族愛喝白酒,一般以高粱、玉米、蕎子等雜糧釀制而成,以不同的製作方法或飲用方式而稱之為「壇壇酒」、「轉轉酒」、泡水酒、包穀酒、水酒、稀飯酒等。壇壇酒是在壇中釀制而成,飲用時剝去壇口封泥,加入冷開水,待數小時後插入弓形竹管或木管吸飲,亦可供數人同時飲用。轉轉酒是涼山彝族的一種飲酒方式。成群男女席地而坐,一碗碗白酒自右至左以次傳遞而飲,每呷一口以左手姆指橫擦碗沿為禮。泡水酒是在木桶中釀制而成,飲時從桶中沖水,酒從桶底小孔流出,邊飲邊攙水,可痛飲數日.
4.茶類。雲南、貴州彝族習慣喝茶,自己也種茶。雲南無量山、哀牢山、瀾滄江、黑惠江沿岸土壤偏酸,濕潤多霧,有利於茶葉生長,所產青毛茶,挺秀顯毫,條索緊結,清香醇厚,回味無窮。青毛茶早在唐代就有種植,《蠻書》記載:「茶出銀生界諸山,蒙舍蠻以椒薑桂煎之。」
5.煙類。涼山彝族喜吸蘭花煙,一般利用屋旁較為肥活的小塊土地種植,2月下種,5月分秧,7月收獲,然後把煙葉曬干疊齊,用山草紮成小把備用。吸時將煙葉放在掌心,搓成細末,裝入煙斗。雲南、貴州彝族喜吸葉子煙。
6.食具。涼山彝族的食具大多為林制和皮製漆器,造型獨特,美觀耐用,以黑色作底色,用紅、黃等顏色描繪上各種花紋。常用的有木盤、木缽、木勺、木盔、木碗、皮碗、肉盤、飯盒等。木盤有高腳和低腳兩種,木缽為斂口,有蓋、鼓腹,由蓋和器身成子母扣合,木盤和木缽為盛飯菜用。木勺為舀湯、飯用,匙部呈橢圓形,勺把細長,俗稱「馬匙子」,食時稍動把,匙不粘唇,湯飯即入口中,既衛生又實用。皮碗輕便耐用,攪拌蕎面、粑粑等冷食用。
7.酒具。酒杯有鷹爪杯、牛角杯、羊角杯、雁爪杯、豬蹄杯、木酒杯、皮酒杯等;酒壺有圓形壺、扁圓形壺、鴿形壺等。壺分頭、腹、足三部分組成,足底中心有小竹管為進酒口,酒灌滿後把壺放正,酒卻流不出來。腹部上端旁斜插一細竹管為吸酒口。造型美觀別致,獨具一格。酒具用材有木製髹漆、銀質、角質、皮製等。�
彝族的節日
彝族的傳統節日很豐富,根據節日的性質可分為生產性節日、社交遊樂性節日、紀念性節日、慶祝性節日和祭祀性節日等五類。而每一類又包括5—10個節日。如以發展、促進生產為目的生產性節日有剪羊毛節(流行大涼山,一般為農歷六月中旬)、采葯節(流行雲南小涼山,每年農歷五月初日,主要是采、賣葯材)、黑井燈會(流行於雲南牟定縣黑井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多生產鹽)、羊年(雲南牟定每年農歷除夕晚上和初一給羊吃年飯,貼對聯)、巴烏節(流行於雲南鶴慶縣東西山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主要是歡慶和祈望狩獵豐收)、頌牛節(雲南西北山區彝族每年立冬舉行)、拉麻節(拉麻彝語意為賀牛神,彝族支系黑話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舉行)和護山節(流行於廣西隆林彝族中,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初四日舉行);又如以歌舞、游藝、集會形式進行交往娛樂為目的的社交遊樂性節日有賽歌會(雲南九江縣彝族支系臘魯人每年農歷二月舉行)、情人節(廣西那坡縣彝族支系白彝人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情人互送禮物)、姑娘節(雲南金平彝族姑娘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趕場日,到街場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貌)、賽馬節(貴州威寧,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賽裝節(雲南永仁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著盛裝,比試誰的服飾漂亮)、趕花街(雲南峨山、新平、雙柏三縣交界處的彝族支系勒蘇人每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舉行二次,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串會節(雲南漾濞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人們聚集篝火旁跳舞對歌)、搭清節(雲南曲靖市白水區彝族婦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馬日。婦女們打扮後帶上食品聚集於當地的密集山上,一邊唱歌,一邊品嘗食品,直到明月當空才各自離去)、開新節(雲南峨山彝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後的第一個趕集日,過完節日就要春耕了)、拜姑爺節(雲南峨山一帶彝族每年正月初二,以村寨為單位,邀請3—5年內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接回本村進行團拜)和鬥牛節(每年農歷六月一日各地彝族都要舉行);再如以追念民族英雄、紀念某個歷史事件為主要內容的紀念性節日有插花節(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以紀念傳說中為婦女除暴安良的女英雄咪依魯)、服裝節(雲南大姚縣三台山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以紀念心靈手巧的女服裝師阿米尼、二月八(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節期三天,以紀念智斗強敵英雄密枯)和牟定三月會(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3—5天,以紀念傳說制服蛟龍的勝利);以喜慶豐收、祝賀人畜興旺、平安幸福為內容的慶賀性節日有彝年、老年節、嘗新節、新米節、沙戶比節等;最後就是以祭祀神靈、祈禳凶邪的祭祀性節日有火把節、密枝節、祭公節和跳公節等。其中以彝年和火把節為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節日。�
(一)彝年
彝語稱「庫史」,是大小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內擇吉日舉行。彝年前,人們打過年柴,准備過年的食物,精心地催養年豬。過年三天,第一天:「點煙火」,清晨用裊裊的青煙通知祖靈回家與後代共渡佳節;「逐戶殺年豬」,全村男女老少(除女主人留家外)喜氣洋洋簇擁著殺豬能手「翁色爾古」逐戶宰殺年豬,殺豬的順序以村中輩份的高低長幼而定;「松母」即獻祭,取部分豬肝、豬肉燒煮,由男主人端至火塘上方祭祖,此後,大家吃年飯,太陽落山時,以煮熟的砣砣肉和蕎粑粑再次祭祖,以祈來年豐收、平安。第二天:孩子們做「翁西那姑革」游戲,青年男女身著盛裝聚在一起,伴著口弦、月琴、胡琴歡歌舞蹈,進行賽馬、盪秋、蹲斗、角力等娛樂活動。中年男子成群成隊到各家互賀新年,婦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們早早起來,熱飯菜以送祖靈歸祖界,並為祖靈備好路途中需要的盤纏、干糧,還把燕麥倒在畜槽中象徵喂祖靈的靈馬。送祖靈時,男主人向祖靈祈求保佑來年家庭平安、五穀豐登、六畜發展。�
(二)火把節
四川、雲南彝族一般在農歷六日二十四日前後幾天舉行,貴州彝族則在農歷六月初六左右進行。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送崇除邪是火把節的重要民俗內容。節日期間,有的彝區要合村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一彝戶要抱雞到田裡祭田公地母。而涼山彝族火把節那天,所有在外的人都得趕回家吃團圓飯,飯前殺雞祭祖,飯後舉行點火把儀式。由一家之主點燃用干苦蒿桿紮成的火把,從屋裡的上方照亮每一個角落,口中念:燒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詞,然後經過牛圈、羊圈,最後加入村寨的火把節行列,到村頭寨邊、田野山坡耍火把。有說火把能滅蟲害,有說可驅災去邪。如今,火把節的內容更加豐富,有鬥牛、摔跤、跑馬、選美、對歌、舞蹈、射箭、磨兒秋等各種娛樂性活動,有的地方還進行商業貿易活動。�
彝族的服飾
彝族服飾因地而異,大體上和方言的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方言區有不同特色的服飾。為此有如下六種類型:�
(一)涼山型服飾主要流行於四川、雲南大小涼山一帶。男子頭頂蓄一綹發,稱為「茲爾」,漢稱「天菩薩」,並以長數尺的黑色或深藍色布帕包頭,額前右方或左方裹成一細長錐形狀突出帕外,稱為「茲貼」,漢稱「英雄結」,身穿黑色或藍色緊身衣,大襟右衽,窄袖。袖口、襟上嵌不同顏色的布數圈,或用五色棉布細條鑲嵌其間,長於腰際。褲子用海藍色棉布縫制,褲腳以地區不同,有大有小,寬大的可達170厘米,走路時常把褲角吊在腰際。窄小的腳板伸直才能穿入。成年男子左耳戴銀絲鑲嵌耳環或珊瑚和琥珀大耳珠,珠下綴紅絲線穗。女子身穿鑲邊或綉花大襟右衽上衣,領口、袖口、襟邊、下擺邊緣鑲有藍、紅、白待布條,或用彩色絲線織成各種圖案花邊。衣領中部紐扣處釘有方形銀牌花,或用銀質小釘鑲滿衣領。裙子用紅、黃、藍、白等色彩鮮艷的棉布或羊毛布縫合成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成皺折,俗稱「百褶裙」。未婚女子穿兩節小裙,成年後舉行換裙儀式,稱「沙拉勒」,換成三節裙,此後就進入婚戀期。青年女子或已出嫁而未生育者用青色或黑色布折疊成瓦式頭帕,壓以發辮。中、老年婦女用黑色頭帕裹頭或戴荷葉狀的盤帽。手戴銀鐲、銀戒;耳戴蓮花形、圓星形銀耳環;腰佩三角荷包,下綴五色飄帶;胸佩口弦、針筒、獐牙等。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披著用羊毛絨編織成的披氅,稱「擦耳瓦」,冷時可禦寒,睛時可遮日,雨天作雨衣,睡覺當被蓋。服裝的紋飾工藝稱為「做花」,大致有:挑花、貼花、穿花、鎖花、盤花、滾花、補花、刺綉等。紋樣有波浪紋、雞冠紋、牛眼紋、星紋等。�
(二)滇東南型服飾以撒尼、阿細彝族服飾為代表。撒尼彝族老年男子喜戴青布包頭,穿寬襠褲。青年男子喜穿用麻布縫成的對襟式無袖短褂,綉上圖案式花紋,用藍色或其他色布鑲邊。女子喜戴花包頭,老年婦女多用紅黑兩色,青年婦女用多種顏色。包頭邊沿鑲嵌銀制「卡士瑪」,頂端的雙耳部位綴一對「彩蝶」,後面吊一束串珠,下垂至前胸,光耀奪目,走動時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外衣長略過膝,多數是藍白色,袖子、領口和邊角綉有花飾,背披一塊黑布襯底的雪白細羊毛皮,布帶經胸前直貼衣襟,腰間系一塊黑底綉著五彩圖案的圍腰,下穿藍黑色長褲,腳穿綉花布鞋,肩挎花布包。阿細彝族男子服飾與撒尼彝族男子類似。女子兩股發辮纏頭,頭戴花布扎制的「魯都」彩色包頭,「魯都」是生長在高山岩頭上的一種草。身穿藍白色或青色布緊袖衣,袖子上半節多用青布,下半節用另色布相襯,袖邊綉有花紋圖案。背披五光十色布,下穿緊身褲。佩帶手鐲、耳環。背上自編草篼。�
(三)滇南型服飾男子身著對襟短衣,有的衣襟密釘長襻或飾銀幣扣,在領上綉一排犬牙花紋;有的喜披一件羊皮領褂。下穿寬襠褲。女子頭戴銀泡鑲嵌雞冠帽,身著右衽大襟衫,有衽邊擺和尾擺。衽邊擺後繞打結,尾擺平時掖於腰帶間,形如褡袋,能盛針線包等什物,跳舞時放下尾擺,以助舞姿。下著大管褲,腰系丈余花圍腰。腳穿翹尖綉花鞋。喜戴銀耳環、銀手鐲,襟前、腰間、臀後掛有銀鈴、銀泡。�
(四)滇西型服飾男子身著黑色或藍色無領對襟衣,有的外加麂皮領褂。下著寬襠褲,頭纏青布帕,或戴一瓜皮小帽。女子頭戴綴有小紅纓,嵌有小銀珠的綉花「魚尾帽」,腦後留一小發辮。身著前短後長的圓領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腰系青布圍腰。下著綠色或藍色大管褲,腳穿翹首船形綉花鞋。喜戴銀制大花、簪子、別針、耳環、戒指、手鐲、三須等飾物。男女老少都披無扣對襟羊皮褂。�
(五)滇中型服飾男子一般短衣長褲。女子身著淺色短上衣,外套黑色坎肩。下穿長褲。佩胸圍腰。頭纏青巾,有的地區戴綉花帽,如鸚嘴帽、蝴蝶帽、櫻花帽等。�
(六)黔西北型服飾中、老年男子頭包青、白帕,身著長衫,系青腰帶,下穿寬褲管燈籠褲,俗稱「八幅褲子」。青年男子身穿對襟短衫,系大白腰帶。女子頭纏黑、白頭帕,身著青、藍色上衣,領口、袖口、襟邊、下擺均綉花紋,下著青、藍、乳、白色相間的三節中長裙,扎白布腰帶,腳穿綉花高釘「鷂子鞋」。
人口及分布�
彝族人口,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共計6572133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僅次於壯、滿、回、維吾爾族,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他們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雲南國境線,東自烏江、西抵瀾滄江的廣闊地區。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地理環境�
彝族主要聚居在北緯22—29、東經98—106之間約5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於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
這一地區,群峰林立、峽谷縱深、地勢雄偉、氣勢磅礴,大雪山、大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無量山橫卧境內;金沙江、元江、南盤江、雅礱江、普渡河、西溪河、美姑河、安寧河、會通河盤旋於幽谷之中;滇池、洱海、草海、邛海、馬湖等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散布在高原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氣溫在10℃至20℃之間,年降雨量為700至1000毫米。無數的丘陵、山地、壩子、河谷、湖泊,蘊藏著鐵、銅、鋅、鋁、金、銀、錫、銻、錳、鎳、鉛、汞等金屬礦和煤、磷、雲母、石膏、石棉、水晶、硼砂、雄黃、泥炭、矽土、耐火沙石等非金屬礦;盛產玉米、稻、麥、蕎子、燕麥、馬鈴薯等農作物;出產大麻、油菜、煙草、花生、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有雲南松、華山松、冷杉、雲杉、鐵杉、樺木、樟木、楠木等木材;有桐油、漆樹、油茶、薴麻、板栗、柑桔、桃、梨等經濟林木;有蟲草、貝母、三七、天麻、木香、黨參、茯苓、雪蓮等葯材;有牛、馬、羊、豬等畜產;還有飛狐、金絲猴、熊貓、灰竹鼠、白馬雞、白腹錦雞等奇珍異獸。彝族人民世代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創造了絢麗燦爛的彝族文化。
Ⅲ 蓮辮蘭的花形名貴蘭花中的蓮辨蘭花
蓮瓣蘭是雲南的特色蘭花品種,其花瓣形如蓮花瓣,花瓣有多條排列整齊的縱向條紋,具較高的觀賞價值。
Ⅳ 彝族人有什麼風俗啊
彝族婚姻形態以一夫一妻制占統治地位。聚居的大小涼山地區,實行家支外婚、等級內婚、買賣婚姻、父母包辦婚姻嚴重存在,並一直保留著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以及搶婚、不落夫家等婚俗。結婚無一定年齡限制,盛行早婚。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關這個古老節日的來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
結果斯熱阿比輸了,回奏天神後,天神惱羞成怒,派遣害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驅蟲,結果驅走了害蟲,戰勝了天神。為了紀念戰勝天神,從此每年到這一天都要舉火把歡慶。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貴州、滇東北某些彝族地區稱為"冬月年",大小涼山稱為"十月年"),也是彝族一個重大的傳統民族節日。很早以前彝族歷一年為十個月,區此彝族傳統過年日期與漢族不一樣,後因受漢族影響,大部分彝族使用陰歷(夏歷)計年月,每年夏歷正月過春節,而在川、滇、大小涼山及貴州、滇東北的一些彝族聚居區還一直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年節。
此外,還有一些節日如雲南大理地區彝族的"拜本主會",路南,彌勒的"密枝節"及其他地區的"楊梅節"、"跳歌節"、"豐收節"、"湯牛節"等。
(4)紋辮蘭花擴展閱讀: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曬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Ⅳ 彝族人為什麼不居住安寧河平原上
從彝族的歷史來看,從大涼山到小涼山都不包括安寧河平原。因為當時安寧河平原從秦朝開始就屬於越嶲郡,是漢人王朝的直轄地盤。
Ⅵ 彝族有什麼風俗
1.節日: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最為隆重的兩個節日如下: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2)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2.婚戀: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這一特點在涼山彝族地區表現得最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前若異族通婚,按習慣法要處死或逐出家族。
嚴禁家支內婚,同宗、同姓通婚視為亂倫,違者處以死刑。嚴格執行等級內婚,統治階級的茲莫和諾合與被統治階級的曲諾、阿加、呷西之間,禁止通婚,婚外性關系也在嚴禁之列,違者均要處死。
3.喪葬: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此後,要為死者舉行「安靈」儀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纏紅線,裝進長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內,再用麻皮纏,削尖木棒兩端,掛在一塊竹篾笆上,靈牌便做成了,彝語稱為「馬都」。
「馬都」置於室內梁下上方神位上。神位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不許玷污。
(6)紋辮蘭花擴展閱讀: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帶多聚居。一個血緣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則幾戶,多則幾十戶,血緣較近的各支分散相鄰。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佔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
參考資料:彝族-網路
Ⅶ 彝族有什麼風俗啊知道多少給我說說好嗎
彝族概述
彝族的禁忌
涼山彝區禁忌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上樓,如違反,家中要舉行「曉補」咒儀,驅除穢氣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婦到以右上側鍋庄石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處。過去如有違反,媳婦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並賠償失禮金;父、兄、叔等則要打酒給主人賠禮。新房落成後遷入時,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則不利家中人丁發展。雲南巍山彝區則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禁帶棍棒、繩索、刀槍等器機械進堂屋和廚房。
宅址選擇彝族宅址選擇依山傍水、土肥草美處。擇址後需卜宅,涼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滾蛋、立米和燒羊胛骨等。滾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滾動,然後立三石支一鍋煮蛋,煮熟後剝去蛋殼看蛋窩是正或偏,正為吉,可建房,偏為凶,另擇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顆大米,然後把米逐粒按東南西北中方向豎立於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發現米粒丟失、傾倒等現象為不吉,另擇址。燒羊胛骨,需請巫師行此術,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燒畢,看胛骨上燒出的裂紋定吉凶,四方開紋為上吉,一字紋為中平,交叉紋為不吉。這些都帶迷信色彩逐漸被淘汰。選址後門的朝向一般門朝東,朝坡下。忌門朝禿山開;禁房後有水,否則易發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點涼山彝族生產是農牧兼營型,歷史上由於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擾和內部頻繁的冤家械鬥,於是居住村落大多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陽山坡,這樣,有險可守,有路可走,並能高瞻遠矚,居前有梯田,居後有牧地,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區多散居,平壩河谷地區多聚居。
彝族的婚戀
1949年以前,由於彝族分布地區和支系不同,各地社會和經濟形態的差異,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體有如下表現: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佔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婚後除幼子外,都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後男方尚幼,新娘則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後再行建立家庭。至於阿加與呷西,經主子配婚,或徵得主子同意結婚,仍然採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過去部分貴族統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點,諸妻中第一妻雖在家中有較高的地位,但無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權力。但再娶時,事先必須取得第一妻的同意,並泡酒打牛宴請娘家親友,賠禮後始得行,否則有可能招致非難,引起冤家械鬥。�
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實行「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轉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同族內婚」,是指配偶雙方都必須是彝族,禁止與其他民族婚媾,如有違背,按習慣法規定要處死或開除家門。「等級內婚」,「即是黑彝必須和黑彝婚配,嚴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級的男女發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級男子發生關系,雙方都要處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級女子發生關系,男子則要開除家支或被處死,女子一律處死。「家支外婚」,即規定同一家支內部嚴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須在外家支選擇,同一家支內部若發生兩性關系被視為亂倫,按習慣法雙方都將被處死。「轉房制」,即已婚婦女丈夫死後,尚在生育年齡,須轉給夫家近親中的另一男子。轉房的順序是,先盡平輩,如平輩中無適當人選,依次及於晚輩或長輩。除不能轉給親生兒子和姑表婚不轉給公公外,其餘均無限制。「姨表不婚」,即嚴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親兄妹,既不能聯姻,也不能發生婚外性關系,否則將被視為亂倫,按習慣法予以處死。「姑舅表優先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優先婚配的權利,習慣法規定,姑母的女兒生來就是舅舅的兒媳,姑母的女兒先要徵求舅家納聘,舅家不要才能別嫁,且所得聘禮要送一份與舅家,反之,舅家方面的女兒對姑家也有上述義務。
滇、黔、桂彝族封建式婚制,婚姻由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後再取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禮,婚期要擇吉日。�
(二)雲南永勝縣他魯彝族對偶婚和群婚制這一婚姻制的結婚與離婚很自由,有的女子甚至終生不婚不嫁,靠不時上門的男伴侶夜晚同居,與其所生子女為家。特別是女子婚前性生活自由,通常成年後都要到被俗稱為「棚子」的公房去居住,而且往往在其中一住數年,因此,新娘帶著孩子結婚者也為習慣法所允許。�
(三)雲南彌勒「阿細」彝族自由戀愛該支系彝族有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閑房」或「公房」,婚姻無父母包辦,不用聘禮,當女兒將男子領回家後才知道女婿是誰。
1949年以後,彝族地區普遍推行社會主義婚姻法,廢除了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婚姻制度。
彝族的語言文字
彝族工藝主要有彩漆繪、刺綉、貼花和鑄造等。漆繪主要多施於碗、盤、壺、杯、盔甲、護腕、盾牌、箭筒、馬鞍、馬籠頭、月琴、口弦等之上,顏色以黑、紅、黃三種彩為主。刺綉和貼花,為彝族婦女所善長,常綉(或貼)在擦爾瓦、頭帕、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帶、煙荷包、腰帶等上。多以黑色為底配刺(貼)紅、黃、綠、藍等純度極高的花線。彩漆繪、刺綉、貼花花邊的圖案有以日、月、彩虹、雲等天象為圖的;有以水波紋、山形等山河自然地理為圖的;有以雞冠、牛眼、牛羊角、豬齒等動物的某一部分為圖的;有以花、葉、樹枝等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和以繩紋、發辮紋、方塊形等為圖的。各種圖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彝族的舞蹈
彝族的民間歌舞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
《打歌》:包括「打跳」、「跳腳」、「左腳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樂」)等圓圈舞,流行於雲南省西部與四川省涼山交界地區、雲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鄰的其他少數民族之中。自娛性舞蹈《打歌》與漢族
古代的《踏歌》極為近似。現存於雲南省巍山縣巍寶山文昌閣,繪制於清代乾隆時的《踏歌圖》便記錄了當地的舞態。每當節日和喜慶之時,人們挽手圍圈,載歌載舞或隨樂而舞,舞蹈始終以下肢動作為主。
《跳弦》:因舞者雙手持「煙盒」邊敲邊舞,故也被稱為《煙盒舞》。《煙盒舞》流行於雲南省中部和南部紅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蘇人居住地區。舞蹈分為「正弦」和「雜弦」兩類。「正弦」融雙人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為一體,主要傳統段子有《啞巴砍柴》、《鴿子度食》等,舞姿優美輕盈、活潑風趣。而「雜弦」則是在「正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一種表現人物、具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小品。其中《啞巴摸魚》、《童子拜觀音》等具代表性的節目達百餘種。當地所流傳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的口頭禪,可說明《跳弦》在人們生活和心目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羅作》:也稱《羅索》,是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蘇人中的另一種圓圈舞。曲調歡愉跳躍,節奏鮮明而強烈,伴之以快速擺手、錯步、踏腳等舞蹈動作,特別受到青年們的喜愛。
《跳三弦》:也稱《大三弦》、《跳月》,是雲南省中部地區彝族支系阿細人、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節」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旋轉,來模仿鷹、熊的姿態。該舞現已成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種類型的彝族民間舞蹈,如剔除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傳統民間舞蹈所作的修飾,還原到它的本來面目,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遠古時代模擬動物的情態,看到反映人們勞動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類舞蹈源於彝族古代生活,第五類模仿鷹、熊的舞蹈,可能與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圖騰
祟拜有密切關系。這類動物模擬舞蹈,動作優美、高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從祭祀儀式中分離出來,並不斷添加著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使之成為今天專供人們欣賞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期間,我們還可以看到來源於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現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高度上遠遠超過了漢族《高蹺》,但卻未能接受漢族《高蹺》的舞蹈技藝。
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這些舞蹈均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在擊鼓的同時,他們以迅速擺動雙肩、胸、胯為主要舞蹈語匯。此外,在「跳宮節」表演的《跳宮》、《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著古代狩獵、部落間戰爭的痕跡,以及戰士出征、作戰、勝利凱旋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面,以此來表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歌頌。這種人們手持器械的舞蹈,與羌族的《鎧甲舞》在表現形式上大致相同。
現經加工並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紅披氈》、《阿細跳月》、《快樂的諾蘇》等。以跳躍歡騰的旋律表現了彝族人民生氣蓬勃的生活而蜚聲藝壇。
彝族的飲食
彝族分布地域廣,因不同地區的地質、氣候、雨量等都有差別,農作物種類和產量互有差別。因此也形成了各地彝族飲食多樣化的特點。
1.主食。以玉米、洋芋、苦蕎為主,此外還有燕麥、大麥、小麥、豆類,部分壩區主要食用大米。食法一般為做成各種饃饃之類的食品,有時也煮食或炒食。涼山彝族把蕎麥揉成餅,放入沸水中煮食;洋芋喜煮食或燒食;燕麥炒後磨成麵粉調食;大米用甑子蒸食。
2.副食。蔬菜類有蘿卜、元根、白菜、青菜、洋花菜、芥藍、韭菜、蕨菜、蔥、姜等。有煮、炒、燉、腌等不同食法。肉食類主要食用牛、羊、豬、雞肉。食法以水煮和腌制較普遍。饒有風味的要數涼山彝族的砣砣肉和撒梅彝族的生肉生肝。砣砣肉的作法是選用30斤左右的山地小豬,去毛和內臟,洗凈後切成拳頭大小塊狀,下鍋煮熟即撈出,拌以鹽、花椒等佐料食之。生肉生肝的作法是將豬腳皮燒後切絲,把豬肝切碎,加醬油、醋、蔥花、辣子拌食。
3.酒類。彝族愛喝白酒,一般以高粱、玉米、蕎子等雜糧釀制而成,以不同的製作方法或飲用方式而稱之為「壇壇酒」、「轉轉酒」、泡水酒、包穀酒、水酒、稀飯酒等。壇壇酒是在壇中釀制而成,飲用時剝去壇口封泥,加入冷開水,待數小時後插入弓形竹管或木管吸飲,亦可供數人同時飲用。轉轉酒是涼山彝族的一種飲酒方式。成群男女席地而坐,一碗碗白酒自右至左以次傳遞而飲,每呷一口以左手姆指橫擦碗沿為禮。泡水酒是在木桶中釀制而成,飲時從桶中沖水,酒從桶底小孔流出,邊飲邊攙水,可痛飲數日.
4.茶類。雲南、貴州彝族習慣喝茶,自己也種茶。雲南無量山、哀牢山、瀾滄江、黑惠江沿岸土壤偏酸,濕潤多霧,有利於茶葉生長,所產青毛茶,挺秀顯毫,條索緊結,清香醇厚,回味無窮。青毛茶早在唐代就有種植,《蠻書》記載:「茶出銀生界諸山,蒙舍蠻以椒薑桂煎之。」
5.煙類。涼山彝族喜吸蘭花煙,一般利用屋旁較為肥活的小塊土地種植,2月下種,5月分秧,7月收獲,然後把煙葉曬干疊齊,用山草紮成小把備用。吸時將煙葉放在掌心,搓成細末,裝入煙斗。雲南、貴州彝族喜吸葉子煙。
6.食具。涼山彝族的食具大多為林制和皮製漆器,造型獨特,美觀耐用,以黑色作底色,用紅、黃等顏色描繪上各種花紋。常用的有木盤、木缽、木勺、木盔、木碗、皮碗、肉盤、飯盒等。木盤有高腳和低腳兩種,木缽為斂口,有蓋、鼓腹,由蓋和器身成子母扣合,木盤和木缽為盛飯菜用。木勺為舀湯、飯用,匙部呈橢圓形,勺把細長,俗稱「馬匙子」,食時稍動把,匙不粘唇,湯飯即入口中,既衛生又實用。皮碗輕便耐用,攪拌蕎面、粑粑等冷食用。
7.酒具。酒杯有鷹爪杯、牛角杯、羊角杯、雁爪杯、豬蹄杯、木酒杯、皮酒杯等;酒壺有圓形壺、扁圓形壺、鴿形壺等。壺分頭、腹、足三部分組成,足底中心有小竹管為進酒口,酒灌滿後把壺放正,酒卻流不出來。腹部上端旁斜插一細竹管為吸酒口。造型美觀別致,獨具一格。酒具用材有木製髹漆、銀質、角質、皮製等。�
彝族的節日
彝族的傳統節日很豐富,根據節日的性質可分為生產性節日、社交遊樂性節日、紀念性節日、慶祝性節日和祭祀性節日等五類。而每一類又包括5—10個節日。如以發展、促進生產為目的生產性節日有剪羊毛節(流行大涼山,一般為農歷六月中旬)、采葯節(流行雲南小涼山,每年農歷五月初日,主要是采、賣葯材)、黑井燈會(流行於雲南牟定縣黑井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多生產鹽)、羊年(雲南牟定每年農歷除夕晚上和初一給羊吃年飯,貼對聯)、巴烏節(流行於雲南鶴慶縣東西山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主要是歡慶和祈望狩獵豐收)、頌牛節(雲南西北山區彝族每年立冬舉行)、拉麻節(拉麻彝語意為賀牛神,彝族支系黑話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舉行)和護山節(流行於廣西隆林彝族中,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初四日舉行);又如以歌舞、游藝、集會形式進行交往娛樂為目的的社交遊樂性節日有賽歌會(雲南九江縣彝族支系臘魯人每年農歷二月舉行)、情人節(廣西那坡縣彝族支系白彝人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情人互送禮物)、姑娘節(雲南金平彝族姑娘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趕場日,到街場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貌)、賽馬節(貴州威寧,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賽裝節(雲南永仁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著盛裝,比試誰的服飾漂亮)、趕花街(雲南峨山、新平、雙柏三縣交界處的彝族支系勒蘇人每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舉行二次,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串會節(雲南漾濞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人們聚集篝火旁跳舞對歌)、搭清節(雲南曲靖市白水區彝族婦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馬日。婦女們打扮後帶上食品聚集於當地的密集山上,一邊唱歌,一邊品嘗食品,直到明月當空才各自離去)、開新節(雲南峨山彝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後的第一個趕集日,過完節日就要春耕了)、拜姑爺節(雲南峨山一帶彝族每年正月初二,以村寨為單位,邀請3—5年內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接回本村進行團拜)和鬥牛節(每年農歷六月一日各地彝族都要舉行);再如以追念民族英雄、紀念某個歷史事件為主要內容的紀念性節日有插花節(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以紀念傳說中為婦女除暴安良的女英雄咪依魯)、服裝節(雲南大姚縣三台山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以紀念心靈手巧的女服裝師阿米尼、二月八(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節期三天,以紀念智斗強敵英雄密枯)和牟定三月會(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3—5天,以紀念傳說制服蛟龍的勝利);以喜慶豐收、祝賀人畜興旺、平安幸福為內容的慶賀性節日有彝年、老年節、嘗新節、新米節、沙戶比節等;最後就是以祭祀神靈、祈禳凶邪的祭祀性節日有火把節、密枝節、祭公節和跳公節等。其中以彝年和火把節為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節日。�
(一)彝年
彝語稱「庫史」,是大小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內擇吉日舉行。彝年前,人們打過年柴,准備過年的食物,精心地催養年豬。過年三天,第一天:「點煙火」,清晨用裊裊的青煙通知祖靈回家與後代共渡佳節;「逐戶殺年豬」,全村男女老少(除女主人留家外)喜氣洋洋簇擁著殺豬能手「翁色爾古」逐戶宰殺年豬,殺豬的順序以村中輩份的高低長幼而定;「松母」即獻祭,取部分豬肝、豬肉燒煮,由男主人端至火塘上方祭祖,此後,大家吃年飯,太陽落山時,以煮熟的砣砣肉和蕎粑粑再次祭祖,以祈來年豐收、平安。第二天:孩子們做「翁西那姑革」游戲,青年男女身著盛裝聚在一起,伴著口弦、月琴、胡琴歡歌舞蹈,進行賽馬、盪秋、蹲斗、角力等娛樂活動。中年男子成群成隊到各家互賀新年,婦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們早早起來,熱飯菜以送祖靈歸祖界,並為祖靈備好路途中需要的盤纏、干糧,還把燕麥倒在畜槽中象徵喂祖靈的靈馬。送祖靈時,男主人向祖靈祈求保佑來年家庭平安、五穀豐登、六畜發展。�
(二)火把節
四川、雲南彝族一般在農歷六日二十四日前後幾天舉行,貴州彝族則在農歷六月初六左右進行。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送崇除邪是火把節的重要民俗內容。節日期間,有的彝區要合村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一彝戶要抱雞到田裡祭田公地母。而涼山彝族火把節那天,所有在外的人都得趕回家吃團圓飯,飯前殺雞祭祖,飯後舉行點火把儀式。由一家之主點燃用干苦蒿桿紮成的火把,從屋裡的上方照亮每一個角落,口中念:燒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詞,然後經過牛圈、羊圈,最後加入村寨的火把節行列,到村頭寨邊、田野山坡耍火把。有說火把能滅蟲害,有說可驅災去邪。如今,火把節的內容更加豐富,有鬥牛、摔跤、跑馬、選美、對歌、舞蹈、射箭、磨兒秋等各種娛樂性活動,有的地方還進行商業貿易活動。�
彝族的服飾
彝族服飾因地而異,大體上和方言的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方言區有不同特色的服飾。為此有如下六種類型:�
(一)涼山型服飾主要流行於四川、雲南大小涼山一帶。男子頭頂蓄一綹發,稱為「茲爾」,漢稱「天菩薩」,並以長數尺的黑色或深藍色布帕包頭,額前右方或左方裹成一細長錐形狀突出帕外,稱為「茲貼」,漢稱「英雄結」,身穿黑色或藍色緊身衣,大襟右衽,窄袖。袖口、襟上嵌不同顏色的布數圈,或用五色棉布細條鑲嵌其間,長於腰際。褲子用海藍色棉布縫制,褲腳以地區不同,有大有小,寬大的可達170厘米,走路時常把褲角吊在腰際。窄小的腳板伸直才能穿入。成年男子左耳戴銀絲鑲嵌耳環或珊瑚和琥珀大耳珠,珠下綴紅絲線穗。女子身穿鑲邊或綉花大襟右衽上衣,領口、袖口、襟邊、下擺邊緣鑲有藍、紅、白待布條,或用彩色絲線織成各種圖案花邊。衣領中部紐扣處釘有方形銀牌花,或用銀質小釘鑲滿衣領。裙子用紅、黃、藍、白等色彩鮮艷的棉布或羊毛布縫合成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成皺折,俗稱「百褶裙」。未婚女子穿兩節小裙,成年後舉行換裙儀式,稱「沙拉勒」,換成三節裙,此後就進入婚戀期。青年女子或已出嫁而未生育者用青色或黑色布折疊成瓦式頭帕,壓以發辮。中、老年婦女用黑色頭帕裹頭或戴荷葉狀的盤帽。手戴銀鐲、銀戒;耳戴蓮花形、圓星形銀耳環;腰佩三角荷包,下綴五色飄帶;胸佩口弦、針筒、獐牙等。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披著用羊毛絨編織成的披氅,稱「擦耳瓦」,冷時可禦寒,睛時可遮日,雨天作雨衣,睡覺當被蓋。服裝的紋飾工藝稱為「做花」,大致有:挑花、貼花、穿花、鎖花、盤花、滾花、補花、刺綉等。紋樣有波浪紋、雞冠紋、牛眼紋、星紋等。�
(二)滇東南型服飾以撒尼、阿細彝族服飾為代表。撒尼彝族老年男子喜戴青布包頭,穿寬襠褲。青年男子喜穿用麻布縫成的對襟式無袖短褂,綉上圖案式花紋,用藍色或其他色布鑲邊。女子喜戴花包頭,老年婦女多用紅黑兩色,青年婦女用多種顏色。包頭邊沿鑲嵌銀制「卡士瑪」,頂端的雙耳部位綴一對「彩蝶」,後面吊一束串珠,下垂至前胸,光耀奪目,走動時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外衣長略過膝,多數是藍白色,袖子、領口和邊角綉有花飾,背披一塊黑布襯底的雪白細羊毛皮,布帶經胸前直貼衣襟,腰間系一塊黑底綉著五彩圖案的圍腰,下穿藍黑色長褲,腳穿綉花布鞋,肩挎花布包。阿細彝族男子服飾與撒尼彝族男子類似。女子兩股發辮纏頭,頭戴花布扎制的「魯都」彩色包頭,「魯都」是生長在高山岩頭上的一種草。身穿藍白色或青色布緊袖衣,袖子上半節多用青布,下半節用另色布相襯,袖邊綉有花紋圖案。背披五光十色布,下穿緊身褲。佩帶手鐲、耳環。背上自編草篼。�
(三)滇南型服飾男子身著對襟短衣,有的衣襟密釘長襻或飾銀幣扣,在領上綉一排犬牙花紋;有的喜披一件羊皮領褂。下穿寬襠褲。女子頭戴銀泡鑲嵌雞冠帽,身著右衽大襟衫,有衽邊擺和尾擺。衽邊擺後繞打結,尾擺平時掖於腰帶間,形如褡袋,能盛針線包等什物,跳舞時放下尾擺,以助舞姿。下著大管褲,腰系丈余花圍腰。腳穿翹尖綉花鞋。喜戴銀耳環、銀手鐲,襟前、腰間、臀後掛有銀鈴、銀泡。�
(四)滇西型服飾男子身著黑色或藍色無領對襟衣,有的外加麂皮領褂。下著寬襠褲,頭纏青布帕,或戴一瓜皮小帽。女子頭戴綴有小紅纓,嵌有小銀珠的綉花「魚尾帽」,腦後留一小發辮。身著前短後長的圓領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腰系青布圍腰。下著綠色或藍色大管褲,腳穿翹首船形綉花鞋。喜戴銀制大花、簪子、別針、耳環、戒指、手鐲、三須等飾物。男女老少都披無扣對襟羊皮褂。�
(五)滇中型服飾男子一般短衣長褲。女子身著淺色短上衣,外套黑色坎肩。下穿長褲。佩胸圍腰。頭纏青巾,有的地區戴綉花帽,如鸚嘴帽、蝴蝶帽、櫻花帽等。�
(六)黔西北型服飾中、老年男子頭包青、白帕,身著長衫,系青腰帶,下穿寬褲管燈籠褲,俗稱「八幅褲子」。青年男子身穿對襟短衫,系大白腰帶。女子頭纏黑、白頭帕,身著青、藍色上衣,領口、袖口、襟邊、下擺均綉花紋,下著青、藍、乳、白色相間的三節中長裙,扎白布腰帶,腳穿綉花高釘「鷂子鞋」。
人口及分布�
彝族人口,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共計6572133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僅次於壯、滿、回、維吾爾族,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他們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雲南國境線,東自烏江、西抵瀾滄江的廣闊地區。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地理環境�
彝族主要聚居在北緯22—29、東經98—106之間約5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於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
這一地區,群峰林立、峽谷縱深、地勢雄偉、氣勢磅礴,大雪山、大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無量山橫卧境內;金沙江、元江、南盤江、雅礱江、普渡河、西溪河、美姑河、安寧河、會通河盤旋於幽谷之中;滇池、洱海、草海、邛海、馬湖等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散布在高原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氣溫在10℃至20℃之間,年降雨量為700至1000毫米。無數的丘陵、山地、壩子、河谷、湖泊,蘊藏著鐵、銅、鋅、鋁、金、銀、錫、銻、錳、鎳、鉛、汞等金屬礦和煤、磷、雲母、石膏、石棉、水晶、硼砂、雄黃、泥炭、矽土、耐火沙石等非金屬礦;盛產玉米、稻、麥、蕎子、燕麥、馬鈴薯等農作物;出產大麻、油菜、煙草、花生、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有雲南松、華山松、冷杉、雲杉、鐵杉、樺木、樟木、楠木等木材;有桐油、漆樹、油茶、薴麻、板栗、柑桔、桃、梨等經濟林木;有蟲草、貝母、三七、天麻、木香、黨參、茯苓、雪蓮等葯材;有牛、馬、羊、豬等畜產;還有飛狐、金絲猴、熊貓、灰竹鼠、白馬雞、白腹錦雞等奇珍異獸。彝族人民世代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創造了絢麗燦爛的彝族文化。
彝族的喪葬
彝族由於支分繁多,分布甚廣,所處地理環境各異。因此,喪葬習俗乃至儀禮在各地彝區,各個支系都不盡相同。從喪葬形式到喪禮程序都明顯地表現出地方差異和支系特色。
僅以喪葬形式看,彝族歷史上曾有火葬,約在明代中葉後滇、黔、桂彝族改為棺木土葬。此外,彝族還有過樹葬、陶器葬、岩葬、水葬、天葬等。
1.火葬。以火焚屍的喪葬方式。在彝區傳襲已久,嘉靖《貴州通志》載是當地彝人「焚於野,擲散其骸骨」;《越雟廳志·夷俗志》亦載:「喪葬不用棺槨,以火焚化,用土石掩蓋也。」《西昌縣志·夷族志》也有記載,彝族火化屍體以後,「收骨殖於瓮,命忠實年老娃子數人,負瓮荷鋤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盜掘也。」現雲南省的彝區火葬時,屍須蜷曲,男仰卧,女側卧,架起柴樓放火燒之。而後掘坑將余灰用壇裝起並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壘墳後,堆子周圍砌一轉石頭。宣威縣有的彝人家的祖墳場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後,將骨燼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這兩種葬法皆屬復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後再土葬,或火葬後再岩葬。傳統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襲得較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涼山。
2.土葬。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後逐漸以棺木土葬代替了傳統的火葬,土葬習俗與當地漢族類似。雲南撒尼彝族人死後一般停放兩天,由巫師頌經送魂,村裡人及女方親屬來「耍獅子」、「鬧猴子」、「跑鑼鼓」等。出殯當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後,列隊送往墓地,每人自帶酒菜,喪家准備飯食。女的死後必須請娘家親屬來送終,出殯時母舅要交酒還人,表示斷絕以往的婚姻關系,如沒有娘家的人來送葬是不能出殯的。阿細彝族人死後需停屍三天才出殯,全村人自備口糧,齊集在公房裡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為古代涼山彝族的特殊葬式。水葬,即將屍體投入河中沖走。天葬,即將屍體背到附近山頭,任飛禽走獸撕食。岩葬,即將屍體從懸岩上拋下。這些特殊葬法都是經畢摩根據死者的屬肖、命宮、死日查經掐算後決定執行的,現已廢止。
4.陶器葬。又稱為「直葬」、「沖天葬」。即是在人死後,用六尺高的壇罐,將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裡,壘成墳堆。雲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歷史上曾實行過這種葬法。當地人認為是祖先傳下來的,人是站著走的,也要站著死,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活著如此,死了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