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賺
Ⅰ 宋元南戲的其他相關
正字戲是曾經在粵東地區流行的一種戲曲,又稱正音戲。因為用中原音韻,即官話演唱、說白,有別於潮州方言而得名。也有人稱之為竹簾戲,因為演出時檯面中央掛三塊竹簾。正字戲在潮州稱潮州正字戲,在海陸豐又稱南下正字。潮州正字戲在清末已經絕傳,海陸豐的卻一直保留下來。二者風格雖有所不同,但專家考證認為同屬一個劇種。
正字戲源於南戲。史載南戲產生於宋宣和(公元1119-1125)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宋光宗朝流傳到臨安(杭州),盛行於浙閩一帶。南戲經歷元代與北雜劇碰撞,出現南北曲合套,進入興盛期。入明又稱傳奇。從明初到嘉靖的約兩個世紀內,在南方的眾多聲腔中,弋陽、餘姚、海鹽、崑山四大聲腔脫穎而出,流播廣遠。正字戲源於哪個時期的南戲,歷來意見不一。
蕭遙天教授在他的《潮州戲劇志》中指出:「觀諸腔惟弋陽腔流行閩廣,可知潮州之正音戲必宗弋陽」。即認為正字戲源於南戲四大聲腔之弋陽腔。對正字戲的風格,蕭遙天教授曾記載:「八十鄉老告余,謂聽其調(正字戲)類似崑曲小曲,水磨妙曼,殆非虛言也。」這是與實際相符的。然而,弋陽腔的風格,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概括為:「其調喧」。這卻與正字戲的「水磨妙曼」頗為矛盾。 1975年在潮安縣出土了宣德寫本《金釵記》,明代早期的南戲演出本原件,以前在國內還沒有見過,這一個罕見的海內孤本,為我們提供了考察正字戲起源的第一手材料。這是一個明代的手抄劇本。劇本的全稱為《新編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劉希必金釵記》。劇本的戲文第四齣的左面裝訂線邊寫明劇本的年代為:宣德六年九月十九日;卷末一行字又寫明:「宣德七年六月在勝寺梨園置立」。總之,我們知道劇本的年代至遲為宣德七年(公元1431年)。劇本名稱寫明「正字」,說明這是一個正字戲的劇本,說明正字戲在宣德七年之前就在潮州存在了。最早記載南戲四大聲腔的祝允明的《猥談》刊於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相差95年,這么大的時間差,單憑這一點我們可以斷定正字戲的形成不會在弋陽腔之後,從時間上可以斷言「正字宗弋陽」的不可能。
宣德寫本《金釵記》的內容在第一出副末登場時就作了介紹:
「末白:……眾弟子每(們),今夜搬甚傳奇?內應:今夜搬《劉希必金釵記》。末白:怎見得《劉希必金釵記》?即見那鄧州南陽縣忠孝劉文龍(按:字希必),父母六旬;娶妻三日,背琴書赴長安,一舉手攀丹桂,奉使直下西番,單於以女妻之,一十八載不回還,公婆將蕭氏改嫁,□□日夜淚偷彈;宋忠要與結良緣,奈何文龍□□復續弦。吉公(按:媒翁)、宋忠自投河,夫妻再傳圓(團圓)。一時為勝事,今古萬年傳」
故事大概是說,劉文龍娶妻三日便上京赴試,一舉得中,出使西番,被留作駙馬,後設法逃回,見到皇帝,帝大喜,封他高官,准他告假回家,回到家中,妻子正要被迫改嫁,這時文龍離家已二十一載,面目全非,只好拿出臨行時妻子給他的三般表記:菱花鏡半面、金釵半股、宮鞋一隻與妻子一一對照無誤,乃合家團圓。
宣德寫本《金釵記》的淵源應是宋元南戲。明代徐渭在他的《南詞序錄·宋元舊篇》中記載有《劉文龍菱花鏡》一目,主人公是劉文龍,貫穿全文的是文龍與妻子相認的信物菱花鏡,這些均與宣德寫本相同。《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七二,戲文九,也有記載,劇目作《劉文龍》這些記載均寫明此本為元傳奇。
元傳奇《劉文龍菱花鏡》已失傳,但有些曲子還可見於文獻之中。錢南揚先生在他的《宋元戲文輯佚》中,從《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等著作中錄出了《劉文龍菱花鏡》二十一支曲子。從這些曲子,我們發現《劉文龍菱花鏡》的劇情與宣德寫本無異。
《九宮正始》冊一,《劉文龍菱花鏡》的開場一曲便是介紹劇情的:
「[女冠子]:聽說文龍總結時為事聰慧,漢朝一日,遍傳科詔,四海書生,齊赴丹墀,忽忽辭父母,水宿風餐,上國忽然回至,衣冠容顏,言語舉止,舊時皆異。天教回舊里,畢竟是你姻緣,宋忠不是,忙郎都看,小二覷了,疑他是鬼。」
對照上文所引宣德寫本《金釵記》第一出副末登場所述劇情,完全一致,人物如:劉文龍、蕭氏、父、母、宋忠均相同,離別的時間也同為二十一載。(註:前引文有一十八載句,當指文龍在西番時間)
我們把其他的曲子作一比較:
《宋元戲文輯佚》所引第二曲[海棠賺]:「小玉聽得,便取過三物與東人把為記,親付與,身榮千萬早回歸。剖金釵、破菱鏡,每留君根底,宮鞋兒各收一隻,他日歸來,再團圓成一對。」
宣德寫本相對應的曲子在第七出:
「小玉捧古記上,唱[入賺]小玉聽得,要取過三物與東人把記。且執古記唱剖金釵、拆菱花,每半留君根底,弓鞋兒各收一隻,他日歸期合專員(團圓)再成一對。」
《宋元戲文輯佚》所引第三曲《前腔換頭》與宣德寫本《金釵記》相對應的曲文也相同。其他的佚曲經與寫本相對照,發現很相近,所表的內容也差不多。有些次要的差別是流傳過程的改動,這是當然的。
饒宗頤教授在他的《〈明本潮州戲文五種〉說略》中,也把宣德寫本〈金釵記〉考為元戲文。他說:「元時,史敬德和馬致遠嘗合寫過《蕭淑貞祭墳重會姻緣記》,又名《劉文龍傳》(庄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第十八頁《劉文龍菱花鏡》條。)」他又指出,宣德寫本《金釵記》有一段摻入了蒙古文,寫本與元時的《劉文龍傳》必有聯系,其祖本必出於元人。這是很有道理的。
這些完全可以證明,宣德寫本《金釵記》是元南戲《劉文龍菱花鏡》的嫡傳改編增訂本。由於《劉文龍菱花鏡》已失傳,宣德寫本成為海內唯一最接近《劉文龍菱花鏡》的珍貴孤本了。
既然是一個南戲的本子,為何又註明「正字」呢?這恰好說明宣德寫本《金釵記》是一個改編自南戲的,於宣德早年就流傳於潮州的正字戲劇本,這是正字戲源於宋元南戲的一個明證。
下面我們不妨從各方面分析一下宣德寫本《金釵記》的特點,並與南戲作一比較。
宣德寫本《金釵記》是一個演出本。因為劇本有不斷修改的痕跡,同時劇本的許多地方顯示出舞台演出的特點。
劇本的日期從宣德六年到七年便是修改的緣故;在劇本封面的夾層中,又發現了好幾頁戲文殘稿,寫著一些比本子較為簡略而內容相同的戲文片段,顯示出劇本的變化狀況。
如殘稿有一部分屬於第十六齣,丑唱《水底魚兒》之後,緊接著末唱《玉胞肚》,而在劇本里,這兩曲之間卻補充了一大段戲文:「外白:媒婆,狀元明日遊街,你可綵樓上遞送絲鞭……。」僅這一出戲與殘稿比較就增加了百分之30左右。另外一些殘稿與劇本比較的結果都發現,劇本的篇幅有較大的增加,文字也作了加工。這些篇幅的增加有的豐富了情節,有的增加了戲出。如殘稿的第十一出末尾四行殘文及第十二出的開場部分,在劇本里已是第二十二出和二十五齣了,就在殘稿的十一至十二出之間,增加了十一出戲。
劇本的改編也加強了劇本的主題。劇本的第八出,寫夫妻離別,比殘稿增加了八條許願:一願「早登科」;二願「腰金身佩紫」;三願「衣錦歸故里」;四願「安康踏京畿」五願「高步雲梯」;六願「蟾宮折桂枝」七願「雙親未老時歸來」;八願「妻隨夫榮貴」。這是保存「三件古記」的共同信誓的基礎上的互相祝願,顯得情意綿綿,強調了戲的主題和戲劇沖突的主線。同時又增加了一些插科打諢的場面,如十二出劉文龍赴試途中遇上兩個草包書生,十三出,這兩個書生在試場出洋相;十六齣媒婆自我介紹等,加強插科打諢,發揮行當的特色,適應舞台藝術發展的需要。
劇本各處有不少地方註明科介動作,使演出時不致失漏。如第十五齣蕭氏問卦時,「凈白:……娘子你來拜」就註上「(旦拜)」的科介,「凈白(打):休胡說。」第六十二出也有「(旦唱)、(投水)」、「(拋錢)」「(旦哭)」等科介揭示。同時,這個手寫劇本的戲文間有不少朱筆圈點,有一些也是表演動作的符號,這些也表明劇本是個演出本。
出土的宣德寫本《金釵記》帶有十分純朴的漢族民間氣息,存在不少粗糙的東西,是演出腳本的特色。如大量的錯別字,把「折」寫成「拆」,「團圓」寫成「專員」,把「堂堂相府」寫成「譚譚相府」等等;名稱也不統一,有時稱劉文龍,有時稱劉希必,有時稱西番,有時稱單於國,面對西番國王直稱「虜王」。京城忽為長安,忽為東京。劉文龍的官職時為「二十四都提點」(五十七出),時為「四川都提點」(六十四齣)。此外,還有很多風趣的細節語言,如第十一出寫趕考的學生自白:「大姨小姨都來送路,吃幾杯酒醉了,以此趕不迭」。語言易於上口,便於演出,說明劇本並非文人雅士欣賞的劇本,只是為演出之用的腳本。
劇本的卷末有「在勝寺梨園置立」字樣,這也符合明代前期漢族民間戲曲活動往往以寺廟為基礎的情況,「梨園」二字更說明這是一個梨園戲班所使用的本子。
劇本之後還附錄了鑼鼓譜與南散曲。鑼鼓譜有《三棒鼓》、《得勝令》十分完整;南散曲《黑麻序》,寫的是四季歌,春吟楊貴妃,夏歌屈大夫,秋詠牛郎織女,冬贊王祥卧冰。這些都用於演出間隙穿插演唱,調整氣氛。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說明了宣德寫本《金釵記》的一些基本情況,由於這是一個演出腳本,它也就更能反映當年正字戲的演出風貌與存在概括概況。我們看出,在演出之中,劇本經過大幅度的改編,這些改編在不同方面進行,從量變,導致質變,我們可以感覺到當年南戲如何在潮州演出,從而演化為正字戲的過程。
那麼南戲是怎麼傳入潮州的呢?下面我們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南戲源於溫州,於宋光宗朝,盛行於浙閩一帶。南戲在浙閩一帶流傳,粵東與閩南歷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不單地理位置上相連,風俗相似,語言也相通。至今,與潮州交界的福建境內,仍講潮州話,也有潮劇團。20世紀80年代,福建省東山縣潮劇團來潮演出《秦香蓮》,風靡一時。因此南戲當時當然也可能流入粵東,流傳的途徑無非是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
宋代以來,東南經濟飛躍發展,皇室花銷,仰給東南;南宋定都臨安,經濟繁榮。泉州為南宋的陪都,皇室家眷有不少遷泉,其南外宗正司就設於泉州。明州、泉州、廣州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是大海港,海運發達。泉州與溫州、杭州的交通多走海道,南宋建炎年間南外宗正司就是從溫州下海乘船到泉州的。歷來的貴族大戶,巨商之類的人家,多蓄倡優,南宋的皇族從溫州遷到泉州時,必定也帶來了南戲的戲班。據考證泉州的梨園戲的小梨園(童伶)七子班正是南宋趙氏宗室帶至泉州的家班而傳到漢族民間的。南戲此時應也隨之傳到泉州。
入明以來,經濟繼續發展,海運發達,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出兵取浙東、閩南、粵,分水陸二路兵馬,溫、泉、潮、惠、廣州均由水路兵馬作取;抗倭斗爭同樣加強了浙、閩、粵東的聯系。軍隊的運動、官員的遷徙、商業活動把浙、閩、粵東聯系為一片。
南戲傳入的證據仍是宣德寫本《金釵記》。上面我們已證實宣德寫本《金釵記》是宋元南戲嫡傳的本子,由於它出土於潮州,且戲文中也夾雜少量的如「痴哥」(罵人不要臉)這樣的潮州話,所以它在潮州演出過是無疑的,但現今潮劇的傳統劇目還未發現這個本子;然而在閩南地區的梨園戲與莆仙戲至今還保留該劇目的演出本子,據說梨園戲與莆仙戲各保留一半。據行家實地考察,閩的梨園、莆仙戲與潮劇的藝術風貌有近似之處,它們之間有血緣關系。宣德寫本《金釵記》又把正字、梨園、莆仙戲三者一線牽,說明了三者的內在聯系,揭示了它們的共同源頭宋元南戲。
據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當初南戲傳到閩南之後,必然傳入潮州,潮泉形成一片,產生一種潮泉腔(或稱潮泉調,明代嘉靖年間《荔鏡記》就標明「潮泉兩部」,一個劇本既可唱潮調又可唱泉調)。潮泉調,可以說是正字戲有別於南戲的獨特聲腔。關於這種聲腔的特色,我們可以從宣德寫本《金釵記》和其他的材料中略知一二。
南戲在流傳過程中,受北方雜劇的影響,出現了南北曲合套的現象,元以來這種情況更為明顯,漸漸地,南北合套成了南曲固定的曲調形式。宣德寫本《金釵記》運用的是明代早期以前的曲牌連綴的形式,全劇共有97支曲子,根據劇情的需要採用了感情、氣氛相應不同的曲牌82個,不但吸收了一些北曲形成南北合套,甚至唐代大麴,如《降黃龍》(第二十四齣)也保存下來。演唱上使用的是中原音韻(正字),在演唱處理上出現了多樣化的組合,除獨唱一個曲牌外,還有「合唱」,如第二出,「生唱《解三醒》……娶妻三日稱我心,似鴛鴦交頸情未遂,只得春闈求名利。(合)快收拾,急辭拜別,早到東京。」這「合」,是後台幫腔的提示。還有「合前」,如第二出「末唱:……月殿顯貴,虎榜標傳世名。(合前)」示明末句由後台與主唱合唱,也是幫腔的唱法,表明南戲在明初已有幫腔的形式。(這種幫腔不同於弋陽腔的用假嗓,翻高八度幫腔,而是用真嗓,同度幫腔。其淵源可追溯到南宋時期的南戲,如《張協狀元》等)另外還有「合同唱」,如第七出旦唱《梁州序》一曲到「夫唱婦隨」句,劇本就註上「合同」下面接上「莫忘了恩義,……換門楣」,這一段就是生、旦同唱了。有的地方「合同」也指前台多人接唱的處理。如第四十二出:「生唱:……只因詩書掛懷,畫筆難開。(占唱)琴棋書畫,聖賢留在」。這樣的多樣化處理,看的出當時藝人在演出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不斷改進的過程。正是這個初步地方化的過程創造了一種正字戲的聲腔。
這種聲腔的特色是,結合少量的某些潮泉地區的地方曲藝,泊進當時的南北戲曲諸腔,既保留了南戲南北曲合套的特徵又並非全用南戲的聲腔,又稱潮泉腔,它的形成是正字戲形成的重要標志。
跟南戲相比,宣德寫本《金釵記》的演出程式有所不同,但改變不大。
南戲的表演程式,一般由副末登場,報告演出的宗旨和全劇大意宣德寫本也是如此;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繼出場,逐步展開情節,並經過種種的悲歡離合,以生旦團圓終場,寫本也是如此;跟南戲一樣,寫本每出結束時必有下場詩,生、旦等重要角色上場必先唱引子,繼以一段自我介紹的長白,稱定場白。
南戲以分出為重要標志,《金釵記》的分出比之更加自由活潑,這也是一種表演程式上的上的革新。《金釵記》全劇分為67出,有長有短,最長的第六十五齣,有2300字左右,最短的第六十二出,只有75個字。另外,劇本在某些戲出中,主角下場之後又復上,稱為吊場,突破了分出體制的一般規格的制約。這樣長段不拘,形式靈活,有利於內容的不斷變化和情節的自由發展,更好突破舞台上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
在行當的運用上,劇本突出了舞台演出的藝術需要,廣泛發揮了不同行當的功能和藝術色彩。全劇有生、旦、凈、末、丑、婆、外、佔八個行當,扮演了近30個人物,變化多樣,即使同是番奴,同是考生,同類人物,運用不同行當應行,就出現不同性格和形象,顯得豐富多彩。而劇中生、旦兩行當,就只扮演劉文龍和妻子蕭氏,保證演出中主角突出,從而也突出全劇的主線。這些,既保持了南戲舞台演出的基本體制,又反映了演出上的出新。
經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基本明白當時正字戲的概貌。也可以看到正字戲其淵源當為宋元南戲。其形成的年代並不晚於南戲的四大聲腔。
Ⅱ 傅海棠的成功,你們如何看待
資本市場總是見證各種傳奇。2016年,A股市場進入異常波動後的震盪,而商品期貨市場卻上演了驚心動魄的大行情,山東農民出身的期貨個人投資者傅海棠,在這一年創造了70倍的收益傳奇,以自有資金從1500多萬做到10億元之多。

一位同行評價他:「耿直boy」。
傅海棠卻在自己50歲(虛歲)這一年,創造了70倍收益傳奇。很多人稱他為「農民哲學家」,期貨界稱他為「北丐」。
1
山東農村走出期貨奇才
1967年出生的傅海棠,初中畢業,正宗農民出生,種過地養過豬,做過一些小買賣,33歲(2000年,虛歲34)那年他的人生迎來轉變,他開始做起了期貨,從5萬塊錢起家,虧了再找錢甚至借錢,起起伏伏交了「幾十萬的學費」,直到2009年在「蒜你狠」的行情中,迎來了人生的爆發,隨後到2010年棉花行情中做到1.2億;此後幾年賺賺虧虧到過2個億,取出小部分資金後,又經過大虧在2016年初又回到1500多萬元,然後就是2016年的輝煌。
在傅海棠看來,做期貨50%不叫回撤,虧70%、80%都很正常。不過也因為波動大,傅海棠並不幫人做期貨投資,都是自有資金投資。
1980年代傅海棠初中畢業就進入社會大學堂,種大蒜、棉花、小麥,隨後又開始做點小生意,販賣毛皮、塑料製品,1996年開始養豬搞養殖業等。直至2000年,33歲的傅海棠經朋友的偶然介紹,才正式開立了期貨賬戶,從此縱身期貨市場。
不過同大多數新手一樣,剛進入期貨市場的傅海棠並沒有馬上賺錢,5萬塊的本金虧虧賺賺,不僅虧光務農經商攢的錢,還需要貸款來支撐。自從做了期貨之後,傅海棠就沒再做別的,起初是每天自行車搭個公共汽車,自行車別在汽車後面,到濟寧市裡,再騎車到期貨交易營業部。堅持8、9年下來,沒有賺到什麼錢倒是虧了不少。「前後虧了幾十萬吧」,傅海棠說。
他的堅持在2009年、2010年開始有了實質的回報:他拿5萬的本金做多大蒜和棉花,一年半的時間里資產翻到1.2億,也是這兩波行情讓不惑之年的傅海棠在行業內聲名鵲起。賺到錢後,傅海棠也搬到了濟寧市區,不再需要每天從農村到市區往返。
「那時大蒜暴跌,生產成本1.2元/斤,儲存費0.15元/斤,但最貴的品種只賣到0.17元/斤,蒜農和貿易商虧損嚴重,播種面積減少」,傅海棠回憶說,庫存雖大,但蒜農、貿易商的供給積極性下降,沒有一個看漲,而市場需求卻不減,憑著多年的種植經驗和對大蒜基本面的熟悉,傅海棠堅信大蒜不僅跌不下去,還物極必反,一定會暴漲。
果然,傅海棠的判斷隨後被驗證,當年全球爆發甲流,都說吃大蒜對預防甲流有好處,庫存里老蒜被搶購一空,由於種大蒜不賺錢,新蒜供給不足,供不應求,沒過多久,大蒜價格翻倍往上漲,從1毛漲到3塊多,翻了30多倍。不到3個月的時間,傅海棠賺了600萬。「這看似是偶然事件改變了供需關系,但實際上是必然,如果2009年大蒜再不漲價,大蒜就沒有了。即便沒有甲流的爆發,老天也一定會出條件配合漲價。」掌握了期貨和現貨的規律之後,次年,傅海棠用大蒜賺來的這600萬元去做多棉花,資金迅速從600萬增長到了1.2億元。
2
人生需要「橫財」一年1500萬做到10億
從一個普通農民到億萬期貨大亨,傅海棠的傳奇離不開他與眾不同的人生觀和財富觀。傅海棠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賺大錢必須要「橫財」,一步一個腳印根本來不及。「自古以來就是『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感覺早著實際上日月如梭,一眨眼就白了頭。哪有時間一步一個腳印?」
傅海棠感嘆道,「過完年我就51歲(虛歲)了,生命的輪回其實很快的,20多歲不懂事,一晃就30了;創業還沒成功,過兩年就40了;老了換班了,該小孩上了你得下去了。一眨眼就老了,哪有時間啊?」
傅海棠的財富觀也與大家迥然不同。當大家都覺得借錢炒股風險太大,不可行,傅海棠卻敢於借錢炒風險更大的期貨;當大家都謹慎控制倉位止盈止損時,傅海棠卻勇於滿倉進入,越跌越買。
「風險是來自於對市場的判斷,最大的風險是對市場的看錯。所謂控制風險、資金管理都是局部的,核心是看對市場。只要對市場有正確地判斷,當然要全倉進!」傅海棠笑稱,「期貨就是要賺對市場未來預測的錢,看對了市場為什麼要輕倉?」
基於以上觀念,傅海棠不僅扛得住剛入市時9年的沉浮,也經得住後來大規模的回撤等得出盈利。2013年、2014年、2015年這幾年,傅海棠此前賺來的1億多本金卻虧剩1500多萬;2016年,傅海棠卻將這1500多萬的本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里賺到10億,資產翻了70倍。方法無別,依舊是判斷基本面。對市場供需關系的研判,再結合市場情緒確定買入點,全年輪番做多黑色系、棉花、豆粕、玻璃等品種。
「2016年是一個特殊的一年,40多個品種全面爆發。就拿黑色系來說,2015年底鋼廠幾乎全面虧損,庫存降無可降,需求依然是好的,落後產能逐步被淘汰,更重要的是2016年1月信貸投放激增創新高,放水2.5萬億元。這些都是支撐黑色上漲的基本面邏輯,當時的基本面已經不是『經濟不好、需求不振、產能過剩』了,基本面是有效的。」不過他表示,雖然賺了近10億,但其實他也沒有完全抓住所有行情,比如說螺紋鋼就只抓住前面兩波行情,而錯過了第三波最大的上漲。
而對於2016年商品期貨的行情,傅海棠認為是百年一遇,在他一生中可能都很難再遇到了。對於2017年的期貨市場,傅海棠表示,難再有大的機會,重點還是要看國家政策對於供需關系的影響。傅海棠表示,投資是一生的事情,只要身體允許,就會一直做下去。
Ⅲ 海棠稿費是人民幣還是台幣
港幣。
具體演算法如果你滿勤獎加上啊正常的打賞以及寫文章,一個月2000到3000是有的,這算是很低的一個稿費,因為一個月多少稿費,首先要看你的文章點擊率是多少,訂閱是多少。
在收稿費時,也不需要簽什麼合同,只代表可以把寫的文章章節設定為收費,然後誰花錢看了的文章,你就能賺稿費,章節價格按照字數系統自動設定。
Ⅳ 海棠寫文不入VIP有稿費嗎
有。
海棠很自由。不用簽約的,不用加VIP,如果想賺點money可以隨便給自己的作品章節設v。海棠會根據你文章的字數排列出每章的訂閱金。
如果你滿勤獎加上啊正常的打賞以及寫文章,一個月2000~3000是有的,這算是很低的一個稿費,因為一個月多少稿費,首先要看你的文章點擊率是多少,訂閱是多少。
Ⅳ 海棠賺錢需要身份證嗎
需要
需要法人的真實姓名和真實地址
海棠文學城線上入口2022是一款免費為你帶來各種優質小說的閱讀軟體,用戶們可以一鍵導入相關的文件,所更新的都是最新的章節
Ⅵ 雲間海棠賺多少
如果你滿勤獎加上啊正常的打賞以及寫文章,一個月2000~3000是有的,這算是很低的一個稿費,因為一個月多少稿費,首先要看你的文章點擊率是多少,訂閱是多少。然後是否有人給你額外的打賞?這都是不一樣的寫文,其實沒有什麼保底的工資。頂多有一個全勤獎,你還保證每個月每天都寫孫宇說這個真的。要看你的文筆,以及小說結構。
Ⅶ 大話西遊2種植業 種什麼賣給NPC最賺錢啊
價格根據每天有所浮動的,不固定。 高級的東西,元寶處什麼數量0.什麼當天就最賺錢。希望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如果數量是10萬的話,那就是掉到了谷底。賣了就不劃算。 如果你們區,已經飽和。全都是10萬數量,那你要等到12點後,當天被買走的物品,會適當的有所上調, 那時候丟進去,會小賺一點。
Ⅷ 海棠幣怎麼獲得
支付寶或淘寶直接搜海棠幣就好了。
感覺支付寶充便宜一點,快還是淘寶快。
就是如果不著急到賬的話,還是建議用支付寶吧,給的幣比較多。因為即使花多了錢充一樣的幣,這個錢也沒有給你自己享受到,也沒有給作者,而是官方賺的差價。
支付寶,我一般前一天晚上沖,第二天就到了,復制他那個用戶名給他轉了賬以後提交訂單編號就好了
海棠是蘋果屬(Malus)多種植物和木瓜屬(Chaenomeles)幾種植物的通稱與俗稱。
代表植物海棠花(學名:Malus spectabilis)和木瓜(學名:Chaenomeles sinensis)都是薔薇科的灌木或小喬木,為中國著名觀賞樹種,各地習見栽培。園藝變種有粉紅色重瓣者和白色重瓣者。
海棠類多為用於城市綠化、美化的觀賞花木(雖然其中不乏果實有很高食用價值的品種)。其中許多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如: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和木瓜海棠,習稱「海棠四品」,是重要的溫帶觀花樹木。分布於中國山東、陝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