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海棠詩
㈠ 唐朝的人物關系怎麼稱呼
皇帝的兒子稱皇子
皇帝的女兒稱皇女,一般都是公主
皇帝的老婆稱皇後
王爺: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之後為親王,也有一些功勞大異姓王爺
王妃:王爺的老婆
阿哥:是清朝時皇子的稱呼
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後
稱謂
稱呼 幾種情況 舉例
直稱姓名 自稱 厭稱或自作介紹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於後諂
稱對方的字 號 齋名 謚號 官名 籍貫 為官之地 有時或幾項兼稱。 表示對別人的禮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稱對方為「公」「君」「吾子」 專門表示尊敬或表示近親的稱謂。 吾子淹久於弊邑。
庶子(小人)鯫生(淺陋無知的人)黔首(賤稱百姓) 鄙視對方 唉!庶子不足與謀
稱對方為「卿」 早期古人對人的敬稱,後多用君主對臣下的稱呼 卿欲何往?
「令」「仁」「賢」 表尊敬客氣 賢弟 仁兄 令堂
(2)由人物身份,人物關系所確定的稱謂
人物身份 謙稱 舉例
國君 寡人 朕 子自稱日「朕」 寡人無疾
王侯 孤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一般人 仆 不才 不佞 愚 鄙人 敝人 恢維宇宙,斯吾之鄙人願也
婦女 妾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指自己家人 加「家」「舍」 家兄 舍弟
2敬稱—稱別人
人物身份 敬稱 舉例
國君 陛下 皇上 大王 ——————————
已死的皇帝(廟號) 漢高祖 宋太祖 ——————————
老師 子 夫子 師 先生 子墨子;夫子何哂由也
官或尊長
公 君 足下 丈 大人 願足下更慮之
公為我獻之
3其他
人物關系 稱謂 舉例
稱平輩 爾; 汝 而安敢輕吾射
汝亦知射乎?
稱晚輩 小子 小生 小生乃欲相吏邪?
稱去世的長輩 加「先」字 老妣
表叔侄關系 加「從」字 求太監後,得二從子
(3)各種年齡段的稱呼
序號 稱呼 年齡 序號 稱呼 年齡
1 襁褓 不滿周歲 10 弱冠 男子二十
2 黃口 嬰兒 11 而立之年 三十歲
3 孩提 二三歲 12 不惑之年 四十歲
4 始齔 七八歲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歲
5 垂髫 幼年 14 耳順(花甲) 六十歲
6 總髻 幼年 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歲
7 束發 童年 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歲
8 豆蔻年華 女子十三四歲 17 期頤之年 百歲
9 及笄之年 十五歲(為成年)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人物稱謂真是豐富多彩,其中許多稱謂與顏色關系密切,尤其是紅、黃、青三種顏色,可以說是深得古人之青睞的。
一、「紅色」稱謂
翻開古代文學作品,常會有「紅顏」「紅粉」「紅袖」「紅裙」「紅羅」等詞語躍入你的眼簾。究其原因,首先應該追溯到古代女子的化妝上去。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冠冕首飾妝》中記載:「周文王時,女子始敷鉛粉;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這就是說,西周時,已有女子施粉飾面了。春秋戰國時期,粉已被染成了紅色,塗於頰上。後來又有了燕脂,它是化妝用的紅色顏料,女人多塗於臉頰或嘴唇。隨著女子化妝的開始,許多脂、粉、膏、澤之類的化妝品才應運而生。另外一個原因,古代女子都喜歡用紅色或織有紅色花紋的絲織品作成衣裙。這兩個原因決定了,古代許多女子稱謂和紅色結下了不解之源。下面逐一解釋說明。
1、紅粉
古代的紅粉,指婦女妝飾所用的胭脂和白粉,即紅色之粉。漢代枚乘的《雜詩》曰:「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後來,隨著紅妝的逐漸演變,它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詞。李商隱《馬嵬》:「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2、紅妝
在古代,著名的「桃花面」也稱「紅妝」,即用紅粉塗於面頰,使之美如桃花而得名。據記載,秦始皇時,紅粉妝飾已遍行於各行宮中。隋文帝時,常以「桃花面」而稱之,一時風行開來。「紅妝」從此更加紅火了,它在文學作品中頻頻出現。宋代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由女子的盛裝,演變為指美女。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無何,紅妝數輩,擁一女郎玉亭上坐。」此中的紅妝,即為漂亮的女子。
3、紅袖
紅袖原指古代女子的紅色衣袖。南朝梁簡文帝《采蓮賦》:「素腕舉,紅袖長,回巧笑,墮明當1。」後來,紅袖借代指艷裝的美女。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酒吟》:「今夜還先醉,今煩紅袖扶。」再如唐代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倚紅樓。」
4、紅裙
在古代,紅裙指女子穿的裙子,後來指代女子。如韓愈《醉贈張秘書》:「長安眾富兒,盤羅羝葷,不解文字飲,唯能醉紅裙。」
5、紅顏
古代的紅顏,原指女子艷麗的容貌,後指代美麗的女子。如白居易《後宮詞》:「紅顏位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俗語中的「紅顏薄命」常用來比喻美貌女子早死或遇人不淑,這說明美貌女子在古代命運悲慘,以至於薄命。元無名氏《鴛鴦被》:「總則我紅顏薄命,真心兒待嫁劉彥明,偶然間卻遇張舜卿。」
二、「黃色」稱謂
1、黃衣使者:指宮中穿黃衣服的太監。如白居易《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2、黃口:指幼兒。如《樂府詩集》:「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
3、黃門:黃色宮門,後引指官署。常用來指黃門侍郎。
4、黃者:老人的稱謂。
5、黃屋:帝王車蓋用黃繒而得名,後代指帝王。黃庭堅有詩句「春皇賦上瑞,來寧黃屋憂。」
6、黃童:因幼童發色黃而得名。《抱朴子·雜應》:「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韓愈《之和聖德詩》:「黃童白叟,踴躍歡呀。」
7、黃發:老人發白,白久則黃,因以黃發為壽高之像,故常以之稱老人。《詩經·魯頌》:「黃發台背,壽胥與試。」
8、黃頜:像黃口,也指幼兒。《北齊書》:「黃頷小兒堪當重任不?」
三、「青色」稱謂
1、青女:神話中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訓》:「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杜甫《秋野》:「飛霜任青女,賜被隔南宮。」
2、青天:清官。明朝況鍾任官蘇州知府,廉明正直,人稱之為「況青天」。著名包拯包大人也被尊稱為「包青天」。
3、青衣:漢代以後,以青衣為卑賤者之服,故稱婢女為青衣。白居易《懶放》:「青衣報平旦,呼我起盥櫛。」
4、青衿:指學子之所服,後稱士子為青衿,也指少年。《詩經·鄭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青童:指仙童,也指寺觀的道童。李白詩「清水見白石,仙人識青童。」
總之,古人稱謂多其多,多彩稱謂奇又奇。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到現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仆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夫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說,「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賠」;贈送作品用「斧正」。
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㈡ 對對聯怎麼對
掌握平仄,網路搜索。
了解詞性,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
最後是技巧或者說靈感。這是一門藝術的。
㈢ 夏天開的花
百 合
別名:百合蒜、山蒜頭、野百合
科名:百合科
形態特徵:百合一我泛指百合屬各個種、雜種與園藝品種的總稱,不單指某一各或某一品種。百合屬共有80種,廣布北半球溫帶地區,全世界現有很多園藝品種。百合為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扁球形工闊卵狀球形的鱗莖,外無皮膜,由多數肥厚肉質鱗片重疊抱合而成;地上莖直立,圓柱形,不分枝或少數種類有分枝。葉螺旋狀散生,少有輪生,葉線形、披針形至橢圓形。花單生、簇生或成總狀花序工排成傘房狀;花朵大形,直立可平伸或下垂;花被片6枚,基部具蜜腺,離生,排成2輪,常組合成漏斗形、喇叭形、鍾形、碗形和杯形等各種花型。有些種類的花被片向外反卷,有的在花被片中下部散生紫紅色斑點。花有白、黃、粉、紫、洋紅、桔紅、淡綠等色,常具芳香。花期從春至秋,而以夏季最盛。
木 槿
別名:木錦、朝開暮落花
科名:錦葵科木槿屬
形態特徵:落葉灌木。高3--4米。單葉互生,卵形,長3--6cm,端部常3裂。花單生葉腋,徑5--8cm,單瓣或重瓣,有淡紫、白、紅等色。蒴果卵形。密生星狀絨毛。花期在6--9月份,9--11月份果熟。
繁栽要點:木槿以播種、扦插為主。
應用:木槿枝葉繁茂,夏秋開花,花期長達4個月,盛花時滿樹花朵,妖艷奪目。本種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害氣體有很強的抗性,因此也是美化工廠的良好材料。
錦 帶 花
別名:海仙花、五色海棠
科名:忍冬科
形態特徵:落葉灌木。幼枝有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花冠漏斗狀鍾形,玫瑰紅色,裡面較淡,花1朵-4朵組成聚傘花序,生於小枝頂端或葉腋。花期5月-6月。蒴果柱狀,種子細小。果期10月。
繁栽要點:分株、扦插或壓條繁殖。可在早春結合移栽分株。在春季2月-3月用一年生的成熟枝條,於露地扦插,或於6月-7月採用半木質化的嫩枝,在蔭棚下扦插。可在6月壓條。苗木移栽春、秋季均需帶宿土,夏季需帶土球。栽後每年早春施一次腐熟堆肥,並修去衰老枝條。
栽培簡史與花文化:錦帶花枝長花茂,燦如錦帶。宋代王禹詩句:「何年移植在僧家,一簇柔條綴彩霞....」形容錦花枝條柔長,花團錦簇。宋代楊萬里詩句:「天女風梭織露機,碧絲地上茜欒枝,何曾系住春皈腳,只解縈長客恨眉,小樹微芳也得詩。」形容錦帶花似仙女以風梭露機織出的錦帶,枝條細長柔弱,綴滿紅花,盡管花美卻留不住春光,只留得像鑲嵌在玉帶上寶石般的花朵供人欣賞。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095257.html
㈣ 紅黃粉紫卷菊英,這首詩什麼意思
授權作者簡介:王大范:網名紅楓葉。哈爾濱知青。1947年出生。系中華詩詞學會、省詩詞協會、楹聯家協會、北大荒作協、哈爾濱市詩詞楹聯家協會會員、哈爾濱詩詞楹聯家協會理事,南圖詩社顧問。曾任哈爾濱市南圖詩社首任會長兼理事長、社刊《讀者詩刊》主編。黑龍江省圖書館龍江講壇優秀聽眾。作品散見《老年日報》、《北大荒日報》、《退休生活》、《詩林》、《詩刊子曰(增刊)》,有作品收錄《國球之歌》、《抗聯戰歌》、《華夏頌歌》、《回眸吶喊》。
㈤ 形容海棠花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形容海棠花的四字詞語有遍地開花,層出不窮,花簇錦攢,簇錦團花,落英繽紛。
1、遍地開花 [ biàn dì kāi huā ]
【解釋】:形容落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情景。
【出自】:晉·陶潛《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示例】:四次來游,滿天滿谷的~;樹上剩得青葉與綠葉,更何處尋那淡紅嬌嫩的櫻。
◎周恩來《四次游中山公園》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花瓣凋落,紛紛飛揚的樣子
㈥ 求幾種花的花期,顏色等(
木棉花:木棉花通常在3、4月份開花.花是紅色的,花語:珍惜身邊的人,珍惜身邊的幸福.
梔子花:不同品種開花的時間不一樣,牡丹梔子開在6月到8月,小葉梔子的花期長一些,花白色.梔子花語:保有一顆柔軟的心就有快樂,切勿鑽牛角尖。因為他開的季節正好是學生們畢業的時候,所以有一種離別的感覺.
茉莉花:大多數品種的花期6-10月.也有從11月開到3月的春天開的品種.花白色.也有一些是紫色的。花語表示忠貞、尊敬、清純、貞潔、質朴、玲瓏、迷人.
海棠:太籠統了,叫海棠的植物太多,比如西府海棠,貼梗海棠,四季海棠,麗格海棠,五色海棠....不同的海棠花期,顏色,花語都不一樣.
紫葳:5到10月,甚至更長,有詩說的好,"莫道花無百日好,紫葳常放半年紅."可見她的花期是很長的,花的顏色大部分是紫色,也有紅色和藍色,白色.紫薇花語-好運、雄辯、女性.
風信子:開在過年的時候,和水仙差不多.顏色很多,紅,白,藍,黃,粉,甚至是綠都有.花語】喜悅,競賽,賭注,游戲,悲哀,悲傷的愛情,永遠的懷念
白 / 保守中可愛,謙讓的愛,活潑可愛
紅 / 你的愛充滿我心中,你的誠意我領受
藍 / 貞操,彷彿見到你一樣的喜悅,感謝你的好意
紫 / 得到我的愛,你一定會幸福,哀愁,嫉妒
黃 / 有你就幸福
粉紅 / 傾慕,浪漫
桃紅 / 希望獲得芳心
丁香:4月的時候開.有紫色,白色,少量的紅色.
牡丹:4月到5月,幾乎各種顏色都有,包括黑色,綠色,雙色....丁香花擁有天國之花的光榮外號,也許是因為它高貴的香味,自古就倍受珍視。因此丁香花的花語,也是配得上天國之花外號的光輝。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受天神所祝福,有光輝的人生。由於太聰明,而有喜歡走捷徑的毛病。希望在追求的過程中,別忘了最終的目的。
曇花:開在夏天的晚上,花白色,特點就是開的時間特別的短,所以有"曇花一現"的說法.
桃花:不同的品種開在3月到4月.有粉紅,白色,紅色.
桂花:大部分品種開在中秋節的前後,也有四季桂,月月桂,日日桂(全年開).特點就是特別的香,而且是甜甜的香.
勿忘我:有紫色的,黃色的和白色的.花語:不要忘記.特點:可以放成乾花長期保存.
滿天星:白色的.5月開.花語:思念、清純、夢境、真心喜歡、配角,但不可缺.
蒲公英:白色.3到8月開.花語是「停不了的愛」。
迷迭香:說的是葉子不是花.一般作為香料用.
忘憂草:其實就是黃花菜,花有黃色和紅色.開在6到8月的傍晚,只有園林觀賞品種才在白天開.花語有忘記憂愁,也有熱愛母親的意思.
玫瑰:真正的玫瑰只在春天開一次,在4到5月.現在花店里的玫瑰都是月季.花的顏色也很多,幾乎是所有的顏色.花語自然是愛情了.
㈦ 紅樓夢的十獨吟
論紅樓之《十獨吟》
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原稿,現已發現的只有八十回,八十回以後還在當時就已「迷失無稿」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是高鶚、程偉元把前八十回經過整理,然後又加上他們自己續寫的四十回。高、程二人整理、續寫《紅樓夢》自有其歷史的功過;但其續寫的後四十回多處情節處理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這卻是事實。高鶚、程偉元的修改很多地方背離作者的主旨。而使我們明白這一點的,便正是脂硯齋等人的批語。由於脂硯齋等人不僅是《紅樓夢》的最早評論者,而且是作者曹雪芹的親密合作者,他們參與了小說的創作和整理工作,看到過曹雪芹的全部手稿,了解小說的全部內容;因此,他們在批語中透露的有關線索為我們認識小說的原來面貌提供了重要而寶貴的材料。雖然批語提到八十回後情節內容的地方不是很多、很完整,而且說得都不是那麼明白,但是把這些材料集中起來加以分析研究,便不難勾畫出小說八十回後情節發展的一個大致輪廓,後世研究主要從脂批來探索八十回後的情節發展線索。
[林黛玉作「十獨吟」]小說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寫林黛玉為「寄感慨」,寫了五首詠西施、虞姬、明妃、綠珠、紅拂五個「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詩,被寶玉命名為「五美吟」。其下戚本蒙府本和夢覺本都有雙行夾批指出: 「五美吟與後十獨吟對照。」 但這是誰作的呢?所吟又大致是什麼內容呢?對此脂批並沒有明說。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新證》一書的有關章節里說:「是寶釵、湘雲,還是黛玉,不知那個作過『十獨吟』。」「既稱『十獨』,應是分詠書中的十個女子的命運。」這里,周先生認為寶釵、湘雲、黛玉三人都有可能作「十獨吟」,沒有肯定是誰;而內容則大致推斷為「分詠書中的十個女子的命運」。 蔡義江先生執筆、杭州大學印行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則寫道:「《十獨吟》是後四十回續書中沒有,當時已散失的後半部原稿中寶釵或湘雲所寫的詩。從詩題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個獨處的女子如寡婦、棄婦、尼姑等的愁怨,來寫那時候的現實感觸的。」這里,蔡義江先生較周汝昌先生進了一步,否定了林黛玉作「十獨吟」的可能性,認為只可能是寶釵或湘雲所寫;同時在內容推斷上也更具體了一些,指出可能是寫「古史上十個獨處的女子如寡婦、棄婦、尼姑等的愁怨」。大概蔡義江先生之所以否定林黛玉作「十獨吟」的可能性,和推斷詩的內容寫「獨處的女子如寡婦、棄婦、尼姑等的愁怨」是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林黛玉是比較早就去世的,無所謂「獨」;而寶釵、湘雲則後來先後成了寡婦,正是所謂獨處的女子」,因此「十獨吟」似應她倆之中的那一個寫更合情理些。
這一看法自然不無道理,但有研究者認為:「十獨吟」恰恰應是林黛玉所作。首先,上述一條脂批是針對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來的,以常理論,「五美吟」既為林黛玉所作,與之相「對照」的「十獨吟」若沒有指明為誰作,一般亦應是同一個人所作。(當然,僅此一點是很不充分的,甚至是不能作為一條理由的。)其次,薛寶釵從其性格發展看,不可能作此詩。小說雖多次寫了大觀園的女兒們題詩填詞,其中當然也包括了薛寶釵在內。但從本質上看,薛寶釵是個封建禮教的篤信者和衛道士,她以「女子無才便是德」自居並要求別人,反對女孩兒家作「詩詞之類」。小說有好幾處描寫是我們值得注意的:一處是在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內。寶琴將素習所經過各省內的古跡為題,作了十首懷古絕句;眾人看了,都稱奇道妙,獨薛寶釵先說道:「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這里,寶釵因為後二首是講的《西廂記》和《牡丹亭》里的事,佯裝說「我們也不大懂得」,要寶琴另作,完全暴露了這個女衛道士的本能。結果當場遭到林黛玉的阻攔和搶白:「這寶姐姐也太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里,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另一處就在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作「五美吟」內。正當寶玉搶著要看「五美吟」時,薛寶釵走來了,問明了緣故,便借題發了一通酸論:「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次之,其餘詩詞之類,不過閨閣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到不要這些才華名譽!」再一處是在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內。湘雲作東,先邀一社,和薛寶釵一起商議擬題。薛寶釵又趁機勸導說:「究竟這也算不得什麼,還是紡績針黹是你我的本分,等一時閑了,倒是於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再有第四十九回,香菱正滿心滿意只想學詩,可巧史湘雲來了,於是兩人高興,沒晝夜高談闊論起來,寶釵聽了,又笑諷說:「我實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由此可見薛寶釵是壓根兒反對女子把寫詩填詞當作「正經事」的,她的有時寫詩,不過是偶而「閨閣中游戲」。而作「十獨吟」我們雖不能知其詳情,但從題「五美吟」來看,應是詠者自有所感,因而借題詩表達內心感情的,並不是一般的閨閣游戲之作。所以從薛寶釵的性格發展來看,她斷不可能作此「十獨吟」。
史湘雲雖和薛寶釵不同,並不是屬於那種很真誠的衛道者,但從其個性(比較豁達,並不多愁善感)和才情等方面看,也不會是「十獨吟」的作者。因此,最可能的還是林黛玉。 再次,推斷「十獨吟」作者為寶釵或湘雲主要是根據「十獨」而估計所詠是「十個獨處的女子」得出來的。因為寶釵和湘雲後來都成了「獨處的女子」,所以認為她兩題這樣的詩最切合。這里就涉及到對「獨」字的理解問題。「獨」是孤單的意思,但卻並不是特指女子死去丈夫而一人獨處(年老無子曰獨,女子喪夫曰寡),也不一定實指真的獨自一個人生活,而還有不與世同流合污、惸獨不群的意思。《詩經·小雅·正月》:「念我獨兮,憂心京京」,「念我獨兮,憂心殷殷」,「哿矣富人,哀此惸獨!」這里的「獨」就是孤獨不群的意思,鄭箋:「此賢者孤特自傷也。」屈原的作品裡用得更多,如:「判獨離而不服」,「夫和煢獨而不余聽」(《離騷》),「終危獨以離異兮」,「幽獨處乎山中」,「既惸獨而不群兮」,「獨無匹兮」(《九章》),「獨立不遷」《橘頌》,等等。這樣的用法在詩詞里很多,很普遍。
所以認為,「十獨吟」的「獨」在這里也是取的這一意思。即:通過分詠十個不與世同流合污、惸獨不群的古人,來寄託詠者的感慨和情思。這一詠者在《紅樓夢》里非黛玉而為誰?所以,弄清了「十獨吟」的含義,詠「十獨吟」者不辨自明。
後世為紅樓夢續補詩詞很多,但往往佳作鮮見。看後四十回續書中的詩詞,不象話的就更多了。試把八十九回續補者所寫的寶玉祝祭晴雯的兩首《望江南》詞與曹雪芹所寫的寶玉「大肆妄誕」「杜撰」出來的《芙蓉女兒誄》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一則陋俗不堪,一則健筆凌雲;其間之差別,猶如霄壤。續書九十四回中還有一首寶玉的《賞海棠花妖詩》,也可以欣賞一下,不妨引出。
海棠何事忽摧頹?今日繁花為底開?
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復佔先梅。
這只能是鄉村裡混飯吃的、鬍子一大把的老學究寫的,讀來不免心頭作惡。如此拙劣庸俗的文字,怎麼可能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警幻仙子的評價)、寫過「繞提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入世冷挑紅雪去,離塵香割紫雲來」一類漂亮詩句的寶玉寫的呢?再說,寶玉本是「古今不肖無雙」的封建家庭的「孽根禍胎」,現在又怎麼忽然變成專會講些好話來「討老太太的喜歡」的孝子賢孫了呢?看過後人「大不近情理」的續貂文字,才更覺得曹雪芹之不可企及。
而這兩首《十獨吟》雖為後人續補作品,確別有意境實在值得拿來品評。倘若故人有知於瑤池紫府中,讀到這樣的文字想必也不會有太多微詞。
㈧ 誰能解讀海棠詩社詩集
我幾的世面上應該有相關紅樓詩集的書
還有要懂紅樓里的詩應該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脂研齋的批語
你應該先看看劉心武和周汝昌的書
他們都有相關的解釋
你要從每個人的原形入手
了解每個人的原形就好理解他們寫的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