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論語
A. 為什麼要以蘭喻孔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標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蘭,卓爾獨立,堅忍不拔,身懷異香,卻甘於寂寞,這正是君子難能可貴的品德。 孔子的「仁學」是從「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思考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孔子說:「仁者愛人」,而「愛人」又表現為「忠恕」之道,其中「忠」主張主體有所為,即「立人」「達人」,而「恕」主張主體有所不為,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充分體現了仁愛的奉獻與犧牲精神。在孔子看來,仁學在處理人己關系時所持的是一種利他主義價值的立場,而這種道德是由「君子」來承擔的。 孔子認為:「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文」,是指主體的外在行為符合禮的要求,「質」,則是指主體內在的仁德。一個人只有具備內在的仁愛之心,同時又能以禮的形式表現出來,才是「君子」。 孔子的君子之道主要包含了「君子與小人」、「義與利」和「和與同」三個方面,它們分別從主體出發面對個人與社會、道德與物質、是與非等問題時所進行的抉擇中,反映出君子之道構建的理論價值指向。 最早將蘭喻為「君子」的就是孔夫子。據《孔子家語》記載:楚昭王慕孔子道德精深,欲聘夫子為政,於是孔子帶著學生去拜會他。知道楚昭王欲聘夫子為政,陳蔡的大夫們相與謀議:孔子是當世聖賢,深曉你我之弊,一朝得用於楚,我們的地位就危險了,於是就出兵拒孔子於陳蔡不與孔子過境。這樣,孔子就在陳蔡滯留不前,絕糧七日大家都病倒了,情緒很低落。但孔子不為所動仍慷慨講誦詩書、弦歌不衰。學生們都覺得奇怪,子路就來見孔子:「君子怎麼會被困住的呢?是夫子未得仁道嗎?還是人家不相信我們?我過去常聽老師講,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報之以禍。我真的搞不懂,夫子積德懷義,為什麼會困在這里?」夫子說:「子路呀子路!你以為仁者一定會得到大家的信任,人才一定會得以重用,忠誠一定會得到回報,直諫一定會被納聽嗎?你錯了!如果真是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含冤而死。有才德的人不被接納的多著呢,何止我一個?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家語》中還記有:「孔子曰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意思是說與正人君子在一起,就能被他高尚的品德所感化,尤如坐在放有蘭花的房間里,會被香氣所化一樣,會慢慢地變成了正人君子。孔子把與「善人居」,比作是進入「芝蘭之室」。自此以後,「花中君子」、「謙謙君子」、「君子之花」都成了蘭的美稱。蘭如同人中之謙謙君子,守得清貧,耐得寂寞,高潔堅貞,正氣清遠。 後世的士大夫以蘭自況者不乏其人。屈原將蘭作為理想人格的象徵:「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陶淵明借蘭自喻才德之高:「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李白嘆蘭曰:「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幽蘭香飄遠,松寒不改容。」陸游詠蘭以示不媚世俗:「生世本幽谷,豈願為世娛。無心托階庭,當門任君鋤。」 畫壇上的蘭也充滿「君子」之氣。自宋代起代有名家佳作迭出。文人畫蘭往往是疏花簡葉意在抒情。如宋元之鄭思肖,所畫丈餘墨蘭長卷,題句雲:「純是君子,絕無小人」,憤世嫉俗溢於言表。他平生畫蘭無數,但只贈世上君子不與小人。有縣太爺帶著差役逼其畫蘭,他怒道:「頭可得,蘭不可得!」縣大爺只得悻悻而去。 蘭貴為「國香」又被比作君子之堅貞、自守之德操,所以千百年來深受國人喜愛。人們對蘭呵護有加,並把養蘭的過程作為修身養性的過程。 據說有幾種人是不配養蘭、也是養不好蘭的。一是心氣浮臊、胸無點墨之人,再好的蘭花到了這種人手中也會被折騰得死去活來。二是利慾熏心之人,此輩愛的不是蘭而是錢。三是臉厚心黑之人,此種人其「厚黑」之嘴臉與蘭花之高雅格格不入。這幾種人,雖然能一時附庸風雅,但永遠與蘭無緣。自古就有「不是君子莫養蘭」之說。 在藝蘭史上,儒學對中國蘭文化的影響最大。藝蘭的理念是:人以端嚴為重,蘭亦以端嚴為貴,不獨以罕見為世所珍。人們將賞蘭的鑒賞標准,等同於「君子」的標准:蘭花的花瓣要求寬闊、厚實與君子為人仁義、忠厚相對應;蘭花的花容、開品要求端正、嚴謹與君子的人品端正、嚴謹相對應;蘭花的花守與君子的操守相對應等等。 中,是儒學的重要概念,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的行為准則。中,是指一種上下貫通、左右和諧、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精神境界。中正,正是賞蘭的第一要素。正格花在賞蘭中是被列為第一品位之花。上品的蘭花不僅主瓣要中正,而且左右花瓣也要對稱;舌瓣要正;花桿要正直、細巧、圓潤;開品也要端正。 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間相互和諧一致的關系。在儒家學說看來,和是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狀況和極高的道德境界。《論語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認為君子在為人處事時應力求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不盲目地附和別人。董仲舒把和與陰陽聯系起來,認為和是陰陽的相伴和諧,是天地的最佳狀態。人應效法天地,以和修身、治國。人們追求心靈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際關系的和諧等。賞蘭也很重視和諧:不僅要求主瓣和副瓣大小比例要協調,生長位置要協調,花捧與花舌大小、位置要協調;而且要求外輪花瓣與內輪花瓣要協調;花容與花色要協調;花朵與葉子要協調;蘭株與盆子要和諧協調。 中庸,是儒家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人們思維和行為的准則。在孔子看來,中是事物內部和人類社會生活里的一種恰當的標准,是最高的道德。《中庸》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他把能否做到中庸,作為劃分君子和小人的標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董仲舒將中庸運用到治國的政策中,提出了「調均」的主張。程頤將中庸解釋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認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理論承認事物中普遍存在矛盾的兩端,通過不偏不倚的執中方法來調和,統一事物的矛盾,使之處於穩定狀態而不至於發生質的轉化。中庸,體現在蘭花身上更為具體。如:香,不能是無香,也不能濃香,香要適中,要清香、幽香;對待梅瓣花、水仙瓣花之捧兜,不能太淺而不到位,也不能太厚而過頭,深淺、軟硬要適中,處處體現出「恰到好處」。 另外,蘭花還有許多人文精神如「不以無人而不芳」,「保持低調、不張揚」,「汲取的是清水、付出的是幽香」,更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相吻合。自古以來,蘭就成為人們完善自身修養的榜樣。讀書人常喜歡將蘭放置在書房中日夜為伴,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從蘭香中陶冶心靈。
B. 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什麼意思
意思是:蘭花開在幽深的山谷,不會因為沒有人欣賞就不釋放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沒有人採摘蘭花佩戴,對蘭花本身有什麼損傷呢?此句暗喻作者才華橫溢,即使無人賞識,也不會對自身有什麼影響。
出自:出自唐代詩人韓愈所作的詩歌《幽蘭操》,又稱《猗蘭操》。用來歌頌孔子的一生。
全文如下: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今天之旋,其曷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譯文:蘭花開時,在遠處仍能聞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沒有人採摘蘭花佩戴,對蘭花本身有什麼損傷呢?一個君子不被人知,這對他又有什麼不好呢?
我常年行走四方,看到隆冬嚴寒時,薺麥卻正開始茂盛地生長,一派生機盎然,既然薺麥能無畏寒冬,那麼不利的環境對我又有什麼影響呢?一個君子是能處於不利的環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2)蘭花論語擴展閱讀
《幽蘭操》韻味十足,汲取了史詩與英雄的浩渺氣質,帶著蘭花冷漠的美艷,但又說著人生的變動和永恆。
《幽蘭操》以孔子「蘭為王者香」的思想為中心擬就,是孔子人生寫照的縮影,同時也是孔子教育哲學人生哲學的凝結。蘭,承載了孔子一生的精神寄託和對後世子孫的殷切期望與情感,是中國文化巨大的人文載體。
最後時刻,所有弟子都聚集與孔子身邊,這些在孔子身邊一期度過了艱難,最了解老師思想的學生,就是孔子的希望和延續。弟子們雖然分散諸國,然而,正是他們,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論語》,與孔子整理過的《詩經》、《春秋》一起,千古傳誦。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象徵著孔子的精神,生生不息。
C. 久居蘭室而不聞其香引自論語哪
不是出自《論語》,出自《孔子家語》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卷四)
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學生子夏,賜即子貢,都是孔子有名的門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原因何在呢?於是孔子舉了一系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作用,最後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個對比例子,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D. 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勞 是出自<論語>么
不是出自《論語》,而是出自《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又曰: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
E. 蘭為王者香~出自那首詩
出處:東漢文學家,史學家蔡邕《琴操·猗蘭操》。
原文: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達時,與鄙夫為倫也。
譯文:蘭花貌美有香氣。自己雖然不被重用,遭到讒詬,卻也心懷坦盪。今日之變故,我是沒有做錯事,也無須介懷。自己長久游離在外,可能是被放逐,也可能是在尋找能懂自己的人。如果為人君主的不能明辨是非,那我寧願懷才不遇。
(5)蘭花論語擴展閱讀
《幽蘭操》又名《猗蘭操》,最早相傳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訴似泣,如怨如憤,把孔子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抒發得淋漓盡致,在蘭的身上寄託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是一首優美的蘭詩,也是一首幽怨悱惻的抒情曲。
《幽蘭操》以孔子「蘭為王者香」的思想為中心擬就,是孔子人生寫照的縮影,同時也是孔子教育哲學人生哲學的凝結。
蘭,承載了孔子一生的精神寄託和對後世子孫的殷切期望與情感,是中國文化巨大的人文載體。
最後時刻,所有弟子都聚集與孔子身邊,這些在孔子身邊一期度過了艱難,最了解老師思想的學生,就是孔子的希望和延續。弟子們雖然分散諸國,然而,正是他們,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論語》,與孔子整理過的《詩經》、《春秋》一起,千古傳誦。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象徵著孔子的精神,生生不息。
所有人都向那顆象徵著杏壇的參天大叔聚攏,他們手捧《論語》,走過了春夏秋冬,走過了千年。
F. 求古人養蘭花的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是。)
1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常是坐立不安、憂愁苦悶的樣子。)
13.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14.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1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16.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1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19.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20.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21.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2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24.學而不化,非學也。 ——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25.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6.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27.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28.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2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於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G. 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貧窮而改節,這兩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出處《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過去因為疑古派的非難歷代前人多認為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術界所重視。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
(7)蘭花論語擴展閱讀:
書本價值
《孔子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其次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首先,此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據。
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准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H. 這句名言的下一句是什麼
楚蘭生於森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窮困而變節.
大概意思:芝蘭即蘭花,幽谷
即偏遠清幽的山谷,不以即不因為,節即品節,氣節。整句表層意思可譯為;蘭花生長在冷清偏遠的山谷之中,卻不因缺少他人的觀賞而停止芬芳開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會因窮苦的境遇而改變自己高尚的品節。句子主要以蘭花不因無人賞識而停止開放的高尚來類比君子也應如蘭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對窮困也不會動搖自我的崇高品性,告誡人們要堅持潔身自好,不應隨波逐流,丟了氣節
。
它出自:《論語.子路》
I. 蘭花的格言
1、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朱德《詠蘭》
2、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明·薛網《蘭花》
3、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白露沾長早,春風每到遲。不如當路草,芬馥欲何為!唐·崔塗《幽蘭》
4、謝庭漫芳草,楚畹多綠莎。於焉忽相見,歲宴將如何。唐·唐彥謙《蘭》
5、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豈知人事靜,不覺鳥啼喧。唐·王勃《春庄》
6、燕泥欲墜濕凝香,楚畹經過小蝶忙。如向東家入幽夢,盡教芳意著新妝。懊恨幽蘭強主張,花開不與我商量。鼻端觸著成消受,著意尋香又不香。明·李日華《蘭花二首》
7、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元·余同麓《詠蘭》
8、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岩深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清·鄭燮《題畫蘭》
10、破除百卉發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揚。平易堂中無個事,一枝相對吐清香。宋·劉宰《和趙季行用蘭花韻三首》之一
11、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高山幽蘭》清·鄭板橋
12、幽蘭花,在空山,美人愛之不可見,裂素寫之明窗間。幽蘭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資簏施,我欲紉之充佩韋,裊裊獨立眾所非。幽蘭花,為誰好,露冷風清香自老。《蘭花》明·劉伯溫
13、`潛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風揚。洛陽姚魏空增價,愧死勤裼泄香。《和趙季行用蘭花韻三首》之三宋·劉宰
14、新妝才罷采蘭時,忽見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妝成斂拜喜盈眉。《詠同心蘭四絕句》清·錢謙益
15、彼羨南陔子,其誰粉署郎。渥丹承露彩,紺綠泛風光。屢結騷人佩,時飄鄭國香。何須尋九畹,十步即芬芳。《蘭》宋·丁謂
16、年來空谷半霜風,留得遺香散草叢。只恐樵人溷蘭艾,紅顏收在束薪中。《王楚玉畫蘭》明·陳繼儒
17、遠與村橋接,深春積雨時。蘭芳人未捋,花發蝶先知。草密封閑徑,林疏露短籬。別來鋤久廢,身老恨歸遲。《幽蘭》宋·釋文兆
18、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堅貞還自抱,何事斗群芳?《題蘭》清·鄭燮
19、石言曾非石上生,名蘭乃是蘭之類。療痾炎帝與書功,紉佩楚臣空有意。《石蘭》宋·梅堯臣
20、楚澤多蘭人未辯,盡以清香為比擬。蕭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聲襲衣美。《蘭》宋·梅堯臣
(9)蘭花論語擴展閱讀:
1、蘭花(學名:Cymbidium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2、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
3、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4、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
5、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1985年5月蘭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四。
J.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沅生芷草,澧育蘭花。」的意思是什麼
這兩句應分開理解: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這是嶽麓書院的一幅對聯。「惟楚有材」,典出《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上句的意思或可理解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嶽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會所
沅生芷草,澧育蘭花 下句出自屈原的《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本指生於沅澧兩岸的芳草,後用以比喻高潔的人或事物,在這里指嶽麓書院出了很多高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