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兵蘭花花
『壹』 請教這幾句廣東話怎麼說
「男孩子」男仔,
「女孩子」女仔
「我是。。。請多多關照」 我系....請多多關照
「你好」 "你好"
不過廣東人好似很少用你後面的兩個
關照一般都是說"睇住下"或者"照住下"
你好也很少說,一般開場白都是,早晨吖,食飯未吖,或者直接"HI~~"
或者一個微笑點頭示意,就立刻開始談話
粵語揭後語最有本土特色
屎忽窿生瘡……冇眼睇
鹹蛋滾湯……心都實曬
瓦檐獅子……叻到呅
跪地喂豬乸……睇銭份上
床底破柴……撞曬大板
老婆擔遮……陰功(公)
投石落屎坑……激起公憤(攻糞)
火燒豬頭……熟口熟面
天堂尿壺……全神貫注
撒路溪錢……吸引死人
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
聾啞送殯……唔聽你支死人笛
濕水棉花……冇得彈
狗上瓦坑……哊條路
十月芥菜……起曬心
肥婆坐屎塔……TUP TUP 冚
紙紮下巴……口輕輕
屎坑關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唔得 生蟲拐杖……靠唔住
番薯跌落灶……該煨
老公潑扇……凄(妻)涼
和尚擔遮……無法(發)無天
單眼仔睇老婆……一眼睇哂
水兵對水手……水斗水
阿蘭嫁啊瑞-……大家累斗累
三元宮土地……錫(愛惜)身
陸文庭睇相……唔衰摞嚟衰
白雲山一擔泥……眼闊肚窄
年尾煎堆……人有我有
廚房階磚……咸濕
秀才手巾……包書(輸)
十月蔗頭……甜到尾
風吹皇帝褲浪……孤鳩寒(唔好教壞細路)
倒掛臘鴨……油嘴滑舌
抬棺材甩褲……失禮死人
雷公劈豆腐……穩軟嘅來」蝦」
魚片粥……啱啱熟
火麒麟……周身癮
生蟲拐杖……靠唔住
沙灣燈籠……何苦(府)
番禺蠟燭……假細心
棺材拐杖……死頂
屎坑石頭……又臭又硬
田雞過河……各有各YANG
墳場跳舞……扮鬼
廁所嚸燈……找(死)屎
啊波教燈……哊著哊唔著
半夜食黃瓜……唔倁頭唔倁尾
扁鼻佬戴眼鏡……冇得頂
鼎湖上素……好齋
火燒旗桿……好嘆(炭)
飛機打交……高斗
海底石斑……好瘀(魚)
山草葯……up嘚僦up
番鬼佬月餅……悶極(moon cake)
非洲和尚……乞(黑)人憎(僧)
潮州二胡……自己顧自己(gee gee gu gee gee)
斷柄鋤頭……冇揸拿
貓兒洗面……系咁意
棺材鋪拜神……想人死
蒸生瓜……」腎」腎」地
屎坑關刀……冇張利
神仙放屁……不同凡響
護照相片——出洋相
單眼佬睇榜睇女婿(亞單睇榜)—— 一眼睇曬
火燒豬頭——熟口熟面
濕水棉花——冇得彈
順風屎艇——快夾臭
曬菲林——唔見得光
火燒棺材——大嘆
水浸眼眉——唔知死
阿駝行路——中中地
十幾人食一份煙——無厘癮頭
番婆大肚——心懷鬼胎
狗上瓦桁——有條路
十月芥菜——起心
塘邊鶴——睇准嚟食
老鼠跌落天平——自己稱自己
白糖炒涼瓜——同甘共苦
杉木靈牌——做唔得主
鼎湖上素——好齋
火麒麟——周身引(癮)
賣鯇魚尾——搭嘴
火燒旗桿——長嘆(炭)
神台桔——陰干
棚尾拉箱——暗中走人
隔夜油炸鬼——冇厘火氣
交通燈——點紅點綠
黃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潺
魚生粥——僅熟
航空母艦——食水深
老鼠拉龜——冇訂埋手
飛機打交——高斗
死人燈籠——報大數
白鴿眼——附旺唔附衰
白菜煮豆腐—— 一清二白
問和尚啰梳--冇嗰樣攞嗰樣
雞食放光草(蟲)——心知肚明
密底算盤——冇漏罅
海底石斑——好瘀(魚)
瓦靴——唔落得台
秀才手巾——包書(輸)
綉花袋仔——人人啱
神台貓屎——神憎鬼厭
山草葯——噏得就噏
關公細佬——亦(翼)
菠蘿雞——靠黐
陸榮廷睇相——唔衰攞嚟衰
番鬼佬月餅——悶極(moon cake)
田雞過河——各有各蹬
賣魚佬沖涼——冇曬腥氣
龍舟菩薩——(水)衰神
咸欖煲茶白欖——冇得解
夜半食黃瓜——唔知頭定尾
龍舟棍——頂衰神
賊仔入學堂——碰到都是輸(書)
阿奇生阿奇——奇上加奇
阿蘭嫁阿瑞——累上加累(蘭花和瑞香花均是有香氣的花卉,放在一起則香氣重疊了。)
洗腳不抹腳——是咁甩(該歇後語是形容人花錢沒節制。)
返潮話梅——又咸又濕
烏蠅遛馬尾———一拍兩散
茅根竹——借(蔗)水
冇米粥——水汪汪(冇實際)
扭紋柴——難搞店
神仙過鐵橋——包穩陣
剃刀門楣——出入都刮
豬籠入水——道道來
疍家雞見水——得個望
塘底魚——水幹才見
賊佬試沙煲——試嚇先
裁縫度身——有分寸
唔食羊肉一身躁——無端受牽連
電燈膽——唔通氣
單料銅煲——一滾就熟
瘌痢擔遮——無法無天
細路哥剃頭——就快就快
挖肉羅瘡生——自討苦吃
火燒城隍廟——急死鬼
老火炆鴨——得把嘴硬
沙灣燈籠——何苦(府)
食咗成擔蒜頭——好大口氣
冇掩雞籠——自出自入
大姑娘做媒——說人不說己
濕水麻繩——越纏越緊
蟒蛇遇箭豬——難纏
打針吃黃蓮——痛苦
大炮打蚊茲——白費力
燒壞瓦——唔入疊
火燒石灰船——冇得救(無葯可醫)
木頭人——冇心肝
上香打噴嚏——一麵灰
大花臉抹眼淚——離行離捺
干塘捉魚——冇走雞
羅漢請觀音——人多好擔當
水扣油——撈唔埋
炮仗頸——爆完至安樂 豬頭骨——難啃兼冇肉
大石砸死蟹——冇聲出
木頭眼鏡——睇唔透
半夜雞啼——唔知丑
上好沉香當爛柴——唔識貨
屎坑石頭——又臭又硬
香蕉樹影——粗枝大葉
跑馬射蚊須——十分眇茫
冇檳榔嚼唔出汁——事出有因 蓊菜文章——半通不通
飛機上彈琴——高調
茶樓搬家——另起爐灶
指天椒——越細越竦
十二點半——指天督地
出爐鐵——聽打
七個銅錢分兩份——唔三唔四
上山捉蟹——難
廣東涼茶——包好 二打六——未夠斤兩
半桶水——冇料又認叻
八十歲翻頭嫁——穩路行(多此一舉)
冇耳藤篋——靠托
入網魚進籠蝦——走唔甩
大花灑——亂散比喻揮霍錢財,只顧眼前光景的人
大肚婆行鋼絲——鋌(挺)而走險
大喉欖——食凸(胃口大、貪婪)
馬騮生臭狐——唔系人咁味(不近人情或性格乖僻)
飛機運茶壺——高水平(瓶)
(床板夾春袋)小偷被狗咬——暗啞抵
乞兒煮粥——唔等熟
三行佬做門——過得自己,過得人。
土地燈籠——夜不收。比喻愛過夜生活、徹夜未歸以致早晚顛倒的人。
馬騮生臭狐——唔系人噉味(不近人情或性格乖僻)
一隻筷子食豆腐——搞鑊曬
火燒燈芯——冇嘆(炭)
瓦荷包——有兩個錢就當當響
菜刀剃頭——牙煙
木工刨樹——專理不平
木筲箕——滴水不漏
冇尾燒豬——唔慌好事
孔夫子搬屋——執輸(書)
水瓜打狗——唔見一截
水殼仔——唔浮得幾日
水浸老牛皮——泡唔開
切肉離皮—— 一刀兩斷
五行缺金——冇錢
殺雞取蛋—— 一次過
門底賣古董——開天索價,落地還錢
社壇土地——冇瓦遮頭
米水沖涼——糊塗塗
作揖抓腳背—— 一舉兩得
人生地不熟——唔對路
無息貸款—— 一還一,二還二
閻王殿大罷工——冇鬼用
水浸塔頂——淹尖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鐵拐李打足球— 一腳踢
公用電話——有錢有話講,冇錢冇得傾
烏龜過門檻——但看此一翻
風吹芫荽——荽(衰)貼地
烏龜爬門檻——唔跌唔進
風扇底下傾偈——講風涼話
石地堂對鐵掃把——硬對硬
平洲奶媽——賺個肚(形容做某事沒什麼賺頭。建國南海平洲一帶的婦女多到廣州當保姆,工錢很低,大都只管吃飯。) 買定棺材掘定凼——聽死
打齋鶴——度人升仙。(舊時死了人的人家門口豎一旗幡,上面有一紙鶴,超度亡靈升上極樂世界。)
百斤加一——有你唔多,冇你唔少。
石馬無能——枉自大。(某些人長得高大,但力氣或本事卻很有限。)
打爛沙盆——璺(問)到篤。
綠豆煲醋—寒夾酸
石灣公仔——冇腸肚(比喻思想單純)
石頭磨剃刀——有損無益
石罅米——雞啄(某些人只肯花錢*妓)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奶媽抱仔——人家物
生水芋頭——神神地
生白果——腥夾悶
生蝦落油鑊——跳亦死,唔跳亦死
包袱掛門閂——隨時准備走人
包青天斷案——冇得傾 冬前臘鴨——只棱只(只賴只)
皮鞋筋——壹扯到口。皮鞋筋:縫鞋用的一種較粗的麻線。舊時鞋匠做鞋或修鞋,都要手口並用:左手拿鞋,右手執錐,緔鞋(鞋面與鞋底縫合)時用錐子穿孔後,右手取含在口中的麻線,順著錐子透過鞋皮,然後用力扯針線,扯到口中咬實,再鑽第二個孔……道道工序如此。藉以形容一些性急的主人,使喚僕人必須召之即來,來之即做,不得有半點怠慢。
白雲山撞雨——沒得避
白雲山蟋蟀——得把聲
死雞撐飯蓋——死頂
白蟻蛀觀音——自身難保
白撞雨——濺(贊/淬)壞
茶瓜送飯——好人有限
白糖炒苦瓜——同甘共苦
冷巷擔竹竿——直出直入
關門燒炮仗——自己燒自己聽形容自我封閉,自娛自樂
觀音坐轎——靠人抬舉
燈芯敲鍾——沒音
過期菲林——唔感光(反應遲鈍或對外界事物毫不關心。)
老虎吊頸——畀人食比喻平時專揩人油水的人輪到自己吃大虧了。
PS.請LZ不要把粵語矮化成廣東話,彼此尊重.謝謝
『貳』 關於端午節的一切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編輯本段]【端午節之爭】
江陵端午祭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似乎給中韓端午節之爭畫上了句號,但是中國端午是否繼續申遺和這背後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則遠未結束。
其實,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申遺成功後,我國的端午節仍可申遺。因此,不存在兩國的申遺之爭,以及韓國「勝出」的概念。
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中國端午節
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2009年5月,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韓國「端午祭」的成功申辦不會給中國端午節的申辦帶來影響。因為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從釀制神酒開始,民俗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而中國端午節主要是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民俗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驅毒辟邪。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有著一套完整的、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的民俗活動。而且「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先後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亞塞拜然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前年中國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此前,我國的崑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先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端午節姓"屈"姓"伍"?
端午節姓「伍」還是姓「屈」?蘇州「端午公祭」引發節日起源之爭
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在江浙地區端午節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今年端午,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節的「伍子胥」與「屈原」之爭推進人們視線。
著名文化學者和作詞作曲家申寶峰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關鍵,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且被國人普遍接受的情況下,再來顛覆此種共識難免遭致非議。作為一種民俗,端午節自產生以來的二千多年間已經在國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種文化符號,因為與屈原結緣,人們習慣上就將其稱為詩人節。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紀念屈原,不僅是為了緬懷屈原的愛國情懷,也是在表達對他為中國文化作出的傑出貢獻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國人就會記起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並由此追懷他高尚的人格: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對百姓懷抱的深切同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對理想的不懈追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蘇州端午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在蘇州古胥門外的百花洲廣場,蘇州將在這里舉行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同時舉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動,胥門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築的古城牆。目前,公祭的各項內容正在進一步確定中。
蘇州市滄浪區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介紹道,「這次公祭除了讀祭文、表演歌舞、劃龍舟等內容外,還將在現場展示蘇州人過端午節的情況。今年是蘇州端午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項目第一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節向世界文化遺產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據史料記載,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後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後來自發在端午節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去年7月份,國家文化部啟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工作後,蘇州專家提議,蘇州應該把端午節申報上去,因為有確鑿記載證明,端午節是起源吳越之地,是人們為了紀念蘇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節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單,全國1315個申報項目中,已經遴選出了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蘇州申報的20多個項目中有16個入選,端午節就在其中。在申報的榜單上,「蘇州端午習俗」還是蘇州單獨提出的申請。
端午節一共曾紀念5個人
不過,關於端午起源說的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息過。著名學者聞一多經過詳盡考證,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吳越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春秋末期,以吳地為中心,將祭伍子胥活動與原有習俗結合起來。
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戈春源說,加上伍子胥,中國的端午一共曾紀念5個人:東漢的曹蛾被後人以孝女銘記;廣西的陳臨因愛戴黎民百姓,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過端午節;越王勾踐也最早提出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為千年來,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蘇州應是端午節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賦予端午節紀念意義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兩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說,戈教授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羅市也在爭取申報端午項目,該市文化局副局長徐蔚明強調說:「端午最早起源於蘇州,並不意味著申遺勝算就最大。屈原的影響深遠不可忽略,後者作為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把這個民族節日獻給屈原是歷史的選擇,是應學者強烈的呼應,也代表著人民的心聲。」
徐蔚明同時還兼任屈原祠的館長,據他介紹,根據《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目前「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湖北省秭歸縣)、「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湖南省汨羅市)和「 蘇州端午習俗」( 江蘇省蘇州市)都進入了該名單。
專家:姓「伍」姓「屈」不是關鍵
文化學家申寶峰說「其實這次蘇州公祭對於全國過端午節都應該是一個啟示和提醒,告訴國人別忘記自己的傳統節日和先人留下的寶貴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實,現在沒有必要太去計較端午節到底起源於哪裡,最重要的是如何繼承和發揚下去。只是希望禮儀能夠稍微簡單一些,讓市民參與的范圍能夠盡量大一些。
對於蘇州端午節進入到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時,蘇州市市文廣局局長高福民曾表示,雖然該市申報的項目中,已有16項被列入推薦名錄,但申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於更好地保護、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譬如,蘇州市的申報項目中,還有七夕節、同中秋節相關的虎丘曲會等民俗類項目。
就此,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蕭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還是姓「屈」,多些「鯰魚效應」有助於讓更多人了解端午。蕭放教授認為,端午無論是為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從爭相申遺的現象來看都是一種好事,對老百姓來說,依照所在地的習俗過節,是件貼心的事。它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端午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蕭放表示,「蘇州和湖南爭相為端午申遺,這不是一種單純競爭,它使參與城的人民有種自豪感,背後的根本精神是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編輯本段]【端午節食俗】
粽子
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還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漢族端午節食品,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把發面做成扇子狀,有數層,每層間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紋,蒸制而成,並塗上五彩。亦作為饋贈的禮品。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漳州石碼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安徽的龍舟粽:由肥瘦各一半的精選火腿臘肉摻江米,外裹粽葉,安徽江米又軟又糯,火腿臘肉肥而不膩,肥油帶著濃濃的香味滲入江米,加上粽葉的清香,煞是誘人。
雄黃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編輯本段]【端午節的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或地區也有端午節,但是各地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中國的端午節
中國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端午節本身的紀念屈原的意義,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台灣端午節習俗與中國大陸南方相似,但略有不同。台灣俗稱為「五月節」,中國大陸北方地區也叫五月節。是台灣民間三大民俗節日之一。
韓國的端午節
朝鮮半島在人類學和歷史來說,都和中國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各地民族可能與中國各地曾經以相同的方式慶祝端午節。不過,當這些人民散居在朝鮮半島各地,他們各自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已在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江陵端午祭,就是江原道江陵市當地人民慶祝傳統上慶祝端午節時的習俗。
日本的端午節
日本的端午節又稱男兒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么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到現在,與中國的意義大不相同了。中國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為紀念屈原而吃粽子和舉行賽龍舟活動的;在日本,主要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菖蒲因為葉子的形狀像劍,被用來避邪的。其實依我看,菖蒲是中葯,能夠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至於為什麼端午節定在5月5日,或許是從中國傳過來變了樣也未可知。 雖說中日兩國的端午節意義已不相同了,但中日兩國的文化還是源遠流長。就說端午節吧,中國有插艾蒿避邪風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說;中國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日本有掛鯉魚旗的風俗。
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請世遺程序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該項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當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昨日,記者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據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介紹,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
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去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
[編輯本段]【端午節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盪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編輯本段]【端午節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編輯本段]【端午節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歷——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端午節後布穀叫——過時了
過了端午節劃龍船——過時貨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端午節拜年——不是時候
[
『叄』 達爾文的小故事有哪些
關於達爾文的故事:
達爾文小的時候, 一次跟媽媽到花園里為小樹培土。
媽媽說: "泥土是個寶, 小樹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別小看這泥土, 是它長出了青草, 喂肥了牛羊, 我們才有奶喝, 才有肉吃; 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 我們才有飯吃, 才有衣穿.泥土太寶貴了。」
達爾文問: "媽媽, 那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 "媽媽笑著說, "小狗是狗媽媽生的, 不是泥土裡長出來的。"
達爾文又問: "我是媽媽生的, 媽媽是姥姥生的, 對嗎?"
"對呀! 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是上帝! "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 "孩子, 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個謎, 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 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開呢! "
達爾文自幼喜歡花草樹木、鳥雀蟲魚。上學以後, 他仍然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採集礦石、捕捉昆蟲、鑽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 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 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 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 突然一腳踩空, 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 達爾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頭腦還在思考。他回憶說: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跌下來的一剎那間, 在我頭腦中閃過念頭的數目卻是驚人的多。這一切, 好像和生理學家們所提出的每個念頭需要可觀時間的說法, 是不相符的。"這場虛驚竟成了他一次難得的實驗了。
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一位大學生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里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這位大學生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裡,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隻甲蟲,大學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裡的甲蟲藏到嘴裡,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到。看著這些奇怪的甲蟲,大學生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裡的哪只給忘記了。嘴裡的那隻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這大學生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他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裡。然後,不顧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內的劍橋大學走去。這個大學生就是查理·達爾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就把它命為「達爾文」。
『肆』 夢中的蘭花花表達的意思
《夢中的蘭花花》是劉建東的原創歌曲。通過對「蘭花花」這個陝北民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神往贊頌,唱出了黃土地年青一代對故土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陝北民歌《夢中的蘭花花》深情奔放,緩緩道出了黃土高原的淳樸愛情。
在電視機留意到《蘭花花》還曾被改編成交響樂,在國外演出過。但是,這些都沒有引起我的太多注意。直到這次,偶然看到了劉建東的《夢中的蘭花花》水兵舞視頻,好聽有好看。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然後我就找出多個老版本的《蘭花花》。
『伍』 你最喜歡聽的時代曲是什麼
我最喜歡的是《水星記》,可能這首大家已經聽膩了,也被很多人安利過了。可自己無論是聽多少遍都還是會情緒泛濫。可能因為真的太好聽了,也唱到了我們心裡。
才能讓你發現你並不孤寂,
當我還可以再跟你飛行。
『陸』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有幾個女主角
裡面的四個女主角
姚小蝶——鄧萃雯 白玫瑰 嬌艷欲滴、熱情開放
藍鳳萍——萬綺雯 蘭花 楚楚動人、我見猶憐
洪蓮茜——商天娥 紅梅 傲立風雪、香自苦寒
金露露——蔡曉儀 金雛菊似不起眼、終究燦爛
【內容簡介】 :
七十年代越戰期間,大批美軍過往香港,香港娛樂服務行業異常繁榮。年青的姚小蝶為家計所迫,歷盡曲折加入歌壇,並在麗花皇宮夜總會登台,結識了蓮茜、鳳萍、露露眾姐妹,還有令她刻骨銘心的家豪,演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愛情絕唱。蓮茜與美軍華裔水兵相愛,鳳萍與丹尼同往越南,卻因越南危機身陷戰場家豪冒著生命危險往越南找尋風萍,卻一去無返,杳無音訊,令姚小蝶苦等二十年。
二十年後,家豪卻在己成為一代抒情歌後的姚小蝶的演唱會上突然出現。究竟小蝶會否原諒家豪,二人能否破鏡重回,為二十年的悲歡離合做一個充滿的結局呢?
既沒有什麼大牌明星,也沒有什麼緊張的情節、刺激的場面,有的只是看似平淡如水的情節,有的只是毫不時髦的粵語老歌,年少的我何以會如此難忘呢?
既沒有什麼大牌明星,也沒有什麼緊張的情節、刺激的場面,有的只是看似平淡如水的情節,有的只是毫不時髦的粵語老歌,年少的我何以會如此難忘呢?
這部電視劇根據同名的舞台劇改編,在很多方面還保留了舞台劇的特色,比如室內戲基本佔了90%,大部分的故事就是在一個叫做「麗花皇宮」的夜總會發生的,四個姐妹的歡笑、淚水,愛與恨,樂與怒,一幕幕,一出出,就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上演。
小蝶、鳳萍、蓮茜、露露,四個情同姐妹的歌女,有的愛了一去不回頭的人,有的愛了不該愛的人,有的不認為這世上有什麼愛情,也有的終能找到平凡的愛侶。
然而這又不僅是一部講述了愛情的電視劇,當影片的最後,當年近中年、衣錦還鄉的小蝶在即將被拆除的「麗花皇宮」舞台,為這段即將消失的輝煌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時,坐在台下業已蒼老的歌迷王子白浪、已是半老徐娘的歌女婉碧,還有露露,還有很多當年的老觀眾,都流出了眼淚,為了過去,為了大家永不再來的青春。
忽然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喜歡這部電視劇了,因為它,將香港本來並不長的歷史進行了滄桑化的表達,讓人感到了歲月變遷,情義永存。
因為它的樸素,喜歡了這部電視劇。因為它的純情,推介這部電視劇。
一部電視劇讓人惦記的理由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它曾經打動過你當時的心。只是6、7年的我,就能感受到這份滄桑,是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還是當時真的有什麼傷感往事和這部電影合上了拍,記憶,又模糊起來。
文字是蒼白的,還是讓我再看一遍這部老電視劇,再聽一遍那些老調的情歌,再在別人的故事裡被感動一回,I HAVE A DATE WITH SPRING 。
一場懷舊盛宴
一段人間真情
一曲辛曉琪的《離春天多麼遠》的粵語主題曲悠然響起,「麗花皇宮」宛如一個彌漫著春天氣息的尋夢園,深夜中那份淡淡的揮之不去的懷舊感動悄然襲上心頭:姚小蝶,昔日紅透半邊天的歌後,退出歌壇後移居加拿大。為了麗花皇宮夜總會的最後一場演唱,小蝶重返故地籌備演出,當年的流行、爵士、藍調、舞曲,當年的三位好友,還有當年的一段感情,如潮水般浮現腦海……
40集香港電視連續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生動地描述了四個歌女悲喜交織的舞台人生,反映了香港上世紀60年代的舞廳文化,該劇先後奪得香港1994年最佳劇本獎和1995年風雲製作獎。當年香港無線、亞視的當家花旦鄧萃雯、商天娥、蔡曉儀、萬綺雯擔綱主演小蝶、蓮茜、露露、鳳萍四個性格各異卻彼此相惜的金蘭姐妹。
鄧萃雯飾演女一號姚小蝶,是四姐妹當中事業最為成功的一個,她乖巧溫順的外表下,有著對感情堅定執著的另一面。商天娥飾演的洪蓮茜,是個很有實力的歌手,四人當中她最為孤苦,愛情苦盡甘來之際,卻發現已身患絕症。萬綺雯飾演的藍鳳萍,就像一葉飄零的浮萍,是一個甘願追隨愛人遠走天涯卻至死不悔的傳統女性,她的名字似乎預示了其坎坷的命運。蔡曉儀飾演的金露露是幾個女人中最幸福的一個,雖說沒有什麼事業,卻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如果沒有她的熱心腸,四位金蘭姐妹的「春天」傳奇恐怕早已劃上句號。
主題曲: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夜闌人靜處響起了
一厥幽幽的saxophome
牽起了愁懷於深心處
夜闌人靜處當聽到
這一厥幽幽的saxophome
想起你茫然於漆黑夜半
在這晚星月迷濛
盼再看到你臉容
在這晚思念無窮
心中感覺似沒法操縱
想終有日我面對你
交底我內里情濃
春風那日會為你跟我重逢吹送
夜闌人靜處當天際
星與月漸漸流動
感觸有如潮水般洶涌
若是情未凍請跟我
哼這幽幽的saxophome
於今晚柔柔的想我入夢中
它可以柔柔將真愛為你送
若是情未凍始終相信
我倆與春天有個約會
i have a date with spring
『柒』 瘋狂填字安卓答案
縱5:美國一個著名的兒童電視節目
答案:芝麻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