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蘭花屈原
1. 屈原為何鍾情於香草美女
一 說香草——惟草木之零落
《離騷》屢言以香草為一身佩飾,起筆實敘天賦「內美」,「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徒然虛筆設喻,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三種植物,王逸《章句》均注曰「香草」,並說明取喻含義說:「言己修身清潔,乃取江離、辟芷,以為衣裳;紉索秋蘭,以為佩飾;博採眾善,以自約束也」。王逸《章句》把屈原筆下凡香草佩飾歸結到「自約束」,是對文句獨立解釋的傳統章句之學的結果,因為可以不必理會上下文以及全篇語境,這種注釋只能傳達注者的概念,屈原是否欲表達「自約束」的訊息,循覽上下文便豁然。
《離騷》運筆至「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王逸注眾芳為「諭群賢」。屈原此下虛筆設喻:「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王逸《章句》說明取義:「蕙茝皆香草,以諭賢者。言禹、湯、文王,雖有聖德,猶雜用眾賢,以致於治,非獨索蕙茝,任一人也。」在此,香草均是比喻賢能的人物,前面說及「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句的香草,亦不會是自喻。
屈原又縱筆寫道:「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所及的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王逸注皆謂「香草」,這些植物各有特性,可以入葯,比喻各懷才具的諸色人才,用王逸的說法是「眾賢志士」。則「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句三種香草,自然是此「眾賢志士」,並非自喻性質的「自約束」。此句應理解為結交賢士,物以類聚,屈原申明自己擁有過人的稟賦和德行,與善類同行,共襄國政。辭賦運筆的特點是敷張揚厲,乘勢開拓文意。若依王逸的解讀,文意便突然剎住,了無氣勢。如果把佩飾香草理解為朋友相磋切責善內涵,文意既涵「內美」而得開展,且下文述及兩處香草比喻句又復互相貫通呼應。屈原於《離騷》寫道:「□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於今天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這兩節文字先虛喻,然後實筆,主意在取法前賢,木根、蘭茝、薜荔、菌桂、蕙、胡繩等,王逸俱明言「香草」,這些香草用以比喻古代眾賢士,為「法夫前修」立勢。《離騷》「香草」設喻,或比況當世賢德,或喻指古代賢人,隨文見意,但都不是自況。
《離騷》中提及以荷花蓮葉製作衣裳的設喻,文雲:「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芰荷、芙蓉王逸沒有註明是香草。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所及的諸種香草,或用於佩掛飾物,或用於盛載香袋,不會用以縫制衣裳。裝飾性質的東西可缺,但衣裳用以蔽體,絕不可缺,這對守禮重美的屈原更為重要。因此,荷之於其他香草,地位更為特出。朱熹《集注》謂「此與下章即所謂修吾初服也」,以荷喻自己本初職志用心,一再表明不改正道直行之道,荷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最恰切形容屈原自身的素質。
於《離騷》所敘諸種植物之中,屈原用以自喻品德的只有荷,注家稱為香草的諸種植物,一概比喻賢能志士,非用以自況。植物總又隨季候時節榮枯,不能長期保持最佳的生存狀態;材質毀頹變壞,這是屈原痛心的:「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芳草被野草掩蓋,不能彰顯特長,固然令屈原見之悲哀,但最令屈原絕望的,是「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洪興祖《補注》雲:「蕭艾賤草,以喻不肖」,正是王逸所說「失其本性」,「君子更而為小人,忠信更而為偽佞」;屈原切責這種見利忘義而迷失人性以至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變質行為:「既於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時知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把「香草」質變的根源,揭露無遺。向來堅持「初服」、不改素志的屈原,又怎可能以這些隨時質變的香草自喻呢?以香草為屈賦中自寄理想的象徵,實有違屈原心志。
二 說美人——恐美人之遲暮
屈原《離騷》開端以低徊哀傷的筆致寫道:「日月忽其不掩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王逸《章句》謂:「美人,謂懷王也;人君服飾美好,故言美人也。」以人君冠冕堂煌華美,美人之義取於服飾;這種隨文生訓,不免牽強。洪興祖《補注》謂:「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遲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滿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 《補注》意在歸納屈賦「美人」的取義,喻善人及自喻例俱見《九歌》,至於本句,亦同意王逸訓解。
「惟草木之零落兮」慨嘆身旁賢智之士質變枯落,開啟下文香草榮枯的敷敘;緊接的「恐美人之遲暮」,連類筆觸,正為下文「求女」立勢。從語境筆勢來考察,本句以美人喻懷王,終嫌突兀;若論尊卑,亦不應廁懷王於眾賢士之下;屈原恪守禮義,這方面是有絕對的自覺的。屈原縱筆至闖天門而不納的失望之餘,更求人間傳說的古代美人,「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並結情愫以成家,紓解朝廷上失意的孤獨感,尋求精神上的共鳴和慰藉。這是無可奈何、等而求次的抉擇,但依然受制於時機,「遲暮」表明時間之緊迫,不容鬆懈;「及榮華之未落」申明必須抓緊時機,否則美人之美將隨時間而消失。因此,「美人」之為屈原心儀的美女,前後文意互相呼應,與前句「草木」的取義亦輕重得當。
《離騷》敘筆至「求女」的過程,也是一連串的挫折。先求宓妃,但「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申明求女非徒漁色,宓妃固然外貌吸引,可惜用情不專,「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既為帝嚳妻,又與後羿染,「保厥美而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行為放浪,絕不可能理解和欣賞屈原忠耿專一而守禮的稟性,勉強求合,對紓解失意的心境毫無好處,屈原只有放棄這次機會而他求。筆墨落到簡狄身上,卻以媒母從中阻梗,帝嚳已先屈原而得到簡狄,第二次求女又告落空。經過兩次失敗,屈原已跡近心灰意冷;趁帝少康尚未和有虞氏二女結親前,一碰運氣。但屈原心想到媒母的能力,也就主動取消了求親的行動,只能慨嘆:「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這些「美人」並非不可求,若屈原只求女色,不問其他,宓妃隨時可得;又假如屈原不守婚姻禮儀,不用媒母而親自提親,簡狄或二姚垂手就懷。但屈原意不在此,他希望尋求共同理想而相知的生命同路人,可惜的是這些絕世佳麗,要不是性情反復,又或人為阻梗,即使求女成家的私事,也無緣實現。屈原可謂時窮,通向「美政」的目標的道路實在太遙遠了。
「美人」固然為屈原傾心愛慕,卻不能視為屈原理想的人格象徵,其反復多變的行為特點便是與屈原理想人格 格的關鍵。「香草」萎絕和「美人」遲暮,雖是屈原傷痛之處,但以「香草美人」為屈賦藝術的象徵,始終有些偏頗。
2. 山木和芷蘭是什麼
山木:山中的樹木。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蘭花。
它的名字由來,因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游歷於此留下的絕妙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
後人(清)張之洞「也任說拳椎黃鶴,也任說盤青螺,也任說艷摘澧蘭」的精妙構思,濃縮出極其動人的詩情畫意。芷蘭四季常青生命力很旺盛,葉柄中間盛開一束束小小的黃花。幽香向四周彌漫,這種香味既不象玫瑰花的香味那麼強烈,又不象桂花的香味那樣甜膩,也不象梅花的香味那樣清淡。
3. 芷蘭 是什麼意思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這首詠蘭詩不僅僅寫出了蘭花的特點,也刻畫出蘭花的品格和可貴的情操。
我國蘭花的種類很多,就蘭科植物來說,可分為地生蘭、氣生蘭兩大類。人們最常見的有春蘭、建蘭、寒蘭等。多叢於空氣潮潤,山谷溪邊或樹木庇蔭之處。
芷蘭,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蘭花,為蘭科,地生蘭。它的名字由來,因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游歷於此留下的絕妙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後人(清)張之洞「也任你說拳椎黃鶴,也任你說盤青螺,也任你說艷摘澧蘭」的精妙構思,濃縮出極其動人的詩情畫意。芷蘭四季常青生命力很旺盛,葉柄中間盛開一束束小小的黃花。幽香向四周彌漫,這種香味既不象玫瑰花的香味那麼強烈,又不象桂花的香味那樣甜膩,也不象梅花的香味那樣清淡。但卻樸素大方、爽心愜意、馥香襲人。乃有「香祖」或「國香」之美譽。敢問,君以為然否?然也!!
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在名著《桃源與沅州》中欣然撰寫:「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還隨處可見。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隙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下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花葉形體較建蘭柔和,香味較建蘭淡遠。」這些具體生動的描繪,也含蓄的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綿綿之情。
芷蘭的清美芬芳美德,大美不言的韻致,自然會贏得人們各種贊譽和喜愛。一來花朵純真質朴,無需濃妝艷抹,更無俗氣媚態。正如洞庭第一長聯中所雲:「沅芷南芬,澧蘭北秀」。這個「秀」可謂得體佳麗也!是一種內在美,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二來由於聖潔高雅,幽居深谷,不趨炎附勢,「雖無艷色如嬌女,自有幽香似德人」。人們常把它與「常德德山有德」相題並論。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岸芷汀蘭,鬱郁青青。」吾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世外桃源》中也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事實上,都是芷蘭繁衍的生命群體,確為正氣所宗。凡是邪惡、腐敗之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君不見,兩千多年前的蘭心慧質的孟姜女,就是從澧州嘉山腳下起步千里尋夫,她的深情、以及她的無怨無悔、忠貞不二的精神,不正是清心去邪、香滿乾坤的中華民族文化芷蘭嗎?
澧縣三面環山,東瀕洞庭,腹地澧陽平原,澧水徑流其間,山、川、平、湖,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繁盛,素魚米之鄉。先秦為楚國屬地,據說當年孔子游說到這里,見澧水兩岸落花滿地,芳草連天。不禁謂然長嘆「習習谷風,以陰為雨。何比蒼天,不得其所。時人闡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孔子愛蘭,把自己也比做芷蘭了。《周易》中「同心之言,其嗅加蘭」。被老人家解釋為同心協力的人,氣味象蘭花一樣芳香。可見,夫子愛蘭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唐代大詩人李群玉更是為家鄉芷蘭所陶醉。特地把家由城內遷至城外仙眠洲(今縣委會對面一帶),建宅名「水竹居」修身養神,惟吾德馨。對此好友周朴有詩曰:「群玉才名冠李唐,投詩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知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李群玉詩》等傳世詩文自然飄逸,舒捲自如,表現了一種執著、堅毅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
1961年秋,毛主席看完《離騷》後,沉思片刻,揮筆寫下《七絕、屈原》光輝詩篇。「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路沖向萬里濤。」其中「椒蘭」二字為申椒和芷蘭,皆為芳香植物,在這里比喻賢德之士,賦予蘭嶄新時代的革命斗爭精神和風格。
澧陽大平原懷抱萬頃孕育生命的沃土肥壤,向山間落葉腐殖了的海綿地,似乎折枝也能綻出新綠,是一片有感情和智慧的土地。近代的蔣翊武、林伯渠等生於斯長於斯的仁士志傑,把「澧有蘭」特有的芳香發揮的淋漓盡致。不由得令人平添一份自豪!而澧州人習慣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改革開放的大花園中又迎來花滿古城,香滿萬家的瑞祥佳氣。糧、棉、油豐收在全省舉足輕重,全國勞模、狀元、先進個人比比皆是,不知有多少「花中君子」默默地、悄悄地用青春把美好家園裝點``````隨著人們富裕程度的提高,不僅菜籃子盛了、花籃子也更妍了。勤勞勇敢、正直善良的澧人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靈感,總結出「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幹、冬不濕」的養蘭十二字訣,市民還竟以花卉相饋,送人一份美麗的驚喜,表達一種人間和愛的情味。專業花農根據芷蘭生長田間要求不高,喜半陰半濕等特點,還培育出深黃、淺紅等花色的園藝栽培品種,作為一種室內盆景花卉,可供長期觀賞。最好的新品種花朵多,細葉纖長,濃綠而又光亮,其造型千姿百態、美則美矣!平時家裡擺上兩盆顯得生機盎然,如果懸掛空中成「吊蘭」則另具一番極高情趣,觀其葉瀟灑、優柔、隨風而動,好象欲說自己的喜悅。同時也更加烘托出花朵婀娜、清麗、高雅的神韻。
蘭芷溢香處,人步畫圖中。神清氣滿,小康醉人啊!
4. 芷蘭到底是一種植物 還是兩種
芷和蘭是兩種植物;芷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大;莖葉有細毛,夏天開白色小花,果實橢圓形。根可入葯。簡稱「芷」;亦稱「辟芷」。蘭(蘭花),常綠草本植物。叢生,葉子細長,春季開花,氣味清香,是我國著名的盆栽觀賞植物。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草~、建~、墨~、蕙~等。可供觀賞。中國蘭花 主要為 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五大類,有上千種 園藝品種。
5. 屈原寫的蘭芷是什麼品種
就是蘭草與白芷。
皆香草。《楚辭·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王逸 註:「言蘭芷之草,變易其體而不復香。」《史記·日者列傳》:「蘭芷芎藭棄於廣野,蒿蕭成林,使君子退而不顯眾,公等是也。」 唐 沉佺期 《別侍御嚴凝》詩:「靜言芟枳棘,慎勿傷蘭芷。」 宋 柳永 《如魚水》詞之一:「乍雨過,蘭芷汀洲,望中依約 瀟湘 。」
6. "惠芷蘭香"是不是出自屈原的"離騷」
是「蕙芷蘭馨」不是"惠芷蘭香"
白芷是葯,蕙芷取自《離騷》: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蘭為蚌蘭葉。
芍葯、芙蓉都為美麗的花朵,不但香氣散發,而且花心潔凈。
且「蕙芷蘭馨」與「蕙質蘭心」同音。不僅比喻人,也能比喻草葯。供參考。
7. 中國國花蕙芷什麼意思
蕙芷是蕙蘭和白芷的合稱,也是王者之香的代名詞。
蕙蘭原產中國,是我國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蘭花之一,古代常稱為「蕙」,「蕙」指中國蘭花的中心「蕙心」,常與傘科類白芷合名為「蕙芷」。蕙蘭花是我國珍稀物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物種。
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夫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可謂證明中國蘭和傘形科白芷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
白芷,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莖基部徑2-5厘米,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
以根入葯,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一般生於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穀草地。
8. 心若芷蘭出自哪裡
心若芷蘭,處處幽萱。
芷蘭即 岸芷汀蘭,是范仲淹岳陽樓記里的詞。芷:白芷,一種香草。蘭:蘭草,也是一種香草。《周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個詞就是贊美人心地美好,想香草一般。
9. 芷蘭的釋義
釋義:
「芷」通「芝」,芷蘭是蕙芷的簡稱,指蕙蘭和白芷。
①芷和蘭,兩種香草:芳若芝蘭;芝蘭生深林。
②比喻優秀子弟:芝蘭有秀;芝蘭重茂。參見「芝蘭玉樹」。
《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按《荀子·宥坐》作「芷蘭」。芷亦芳草,作「芝」者借字。也比喻才質之美。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這首詠蘭詩不僅僅寫出了蘭花的特點,也刻畫出蘭花的品格和可貴的情操。
(9)芷蘭花屈原擴展閱讀:
芷蘭,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蘭花,為蘭科,地生蘭。它的名字由來,因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游歷於此留下的絕妙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
文學涉及: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
翻譯: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