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蘭花
1.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蘭花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人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
通過吟詠蘭花的孤高隱逸,形容人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出自清代康熙的《詠幽蘭》。
原文: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譯文:
蘭花的花朵婀娜多姿,葉子碧綠狹長,風吹過帶來了蘭花的香氣。蘭花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欣賞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
(1)子曰蘭花擴展閱讀
康熙皇帝一首《詠幽蘭》,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蘭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愛的花,喜愛她的品格高潔,清香宜人,在他的書房以及養心殿內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蘭。在康熙皇帝寫下的詠花詩中,也以詠蘭詩寫得最好。以詠蘭寄託了自己崇尚高潔的情愫。
蘭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先標榜做人應當遵從「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談論「君子之道」時,經常用蘭花作比喻。如《周易·系辭上傳》就記載了孔子這段話:「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意思是,君子的為人處世,不管入世或隱居,保持沉默或發表言論,都不會丟失自己的人格。君子與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兩個人齊心協力,其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兩個人發自內心的言論,就像蘭花一樣氣味芬芳。
自孔子在精神層面為蘭花定調之後,歷代文人墨客就偏愛種蘭、賞蘭、詠蘭和「寫蘭」,有著揮之不去的蘭花情結。
在傳統花鳥畫出現之前,中國文人主要用詩賦的形式詠蘭,而從宋代開始,中國逐漸興起「寫蘭」之風,以繪畫的形式傳承孔子所倡導的蘭花精神,公認的蘭畫鼻祖是南宋的趙孟堅和宋末元初的鄭思肖。
趙孟堅的傳世之作有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此圖繪墨蘭兩叢,生於草地上,蘭葉柔美舒放,蘭花盛開如蝴蝶翩翩起舞。南宋滅亡後,趙孟堅年已垂暮,他隱居於湖南,不食元祿,繼續「寫蘭」,以示忠貞和清高。
鄭思肖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意為思念「趙宋」,他把自己的畫室稱為「本穴世界」,「本穴」就是暗指大宋。他所作的墨蘭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人們稱之為「無根蘭」。所謂「無根蘭」,就是畫蘭不畫土,且花葉蕭疏,以寓宋土已被掠奪之意。
趙孟堅和鄭思肖「以蘭明志」的情操,使他們享有「忠貞」的盛譽,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
從此以後,蘭花作為君子性格和高潔、忠貞的象徵,成為文人畫家的必修課,畫家通過「寫蘭」提高志趣,修煉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後的蘭畫作品,都在此基礎上各出新意,通過各種手法把蘭花精神表現出來。
元代畫家趙雍筆下的蘭,淡雅清幽,奔放飄逸,深得趙孟堅「寫蘭」心法。明代畫家文徵明畫蘭,筆墨恣肆,常以竹石為伴,毫無塵俗氣。清代畫家汪士慎筆下的蘭,柔嫩而不折,顯示出堅韌不拔的精神。
李方膺筆下的蘭,信手拈來,表面上看似乎葉亂花迷,實則花歌葉舞,翩翩飛動,有上下應答之態。李鱓筆下的蘭,孤獨而又執拗,意趣高遠。鄭板橋筆下的蘭,與山石為伴,石雖瘦,而骨硬,蘭雖弱,而魂秀。
近代以來,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畫家,也都畫出了蘭的「君子」品性,畫出了蘭的高潔和頑強。
2. 「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是孔子說的嗎
「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是孔子說的。
出自《孔子家語》。
原文如下:
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窮而改節。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又曰: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
釋義:
芝蘭生長在幽深的林間,不會因為沒有人來欣賞就不散發芳香;有德行的人修養道義建樹美德,不會因為窮困潦倒而改變節操。所以說:和善良的人住,像進了種滿芝蘭的屋子,待久了就聞不到香味了,因為已經被感化了。
和不善的人居住,就像進了賣海鮮的小商鋪,待久了就聞不見臭味了,也是因為被同化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君子必須慎重選擇待在一起的友人。
我的承諾和蘭花的芳香一樣長存不變,我的心和蘭花一樣忠貞不移。這是我心裡的想法,將一輩子都不會改變。
(2)子曰蘭花擴展閱讀
《孔子家語》書本價值:
《孔子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
同時,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其次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首先,此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據。
另外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准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3. 孔子的一段關於蘭花的話是什麼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學生子夏,賜即子貢,都是孔子有名的門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原因何在呢?於是孔子舉了一系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作用,最後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個對比例子,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話。當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日: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於是派兵包圍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絕食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弦歌不衰。」這時子路說:「我聽說,做好事的老天報之以福,作惡的老天報之以禍。現在你老師積德懷義,而且身體力行很長時間,為什麼要困窮到這樣啊?」於是孔子就列舉了歷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賢德之人最後遭到不幸的事,說明「夫遇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又舉了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為生動的比喻來論證「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這一觀點。
4. 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出自哪裡
這句話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劉向編撰的《說苑·雜言》,此外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中也有收錄,原文如下: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曾子曰:「何謂也?」
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白話譯文】
孔子說:「我死之後,商(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賜(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
曾子問:「為什麼呢?」
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漸喪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咸魚的作坊,時間長了聞不到臭味,也是融入到環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會變黑,也是環境影響的。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
(4)子曰蘭花擴展閱讀:
【詞語釋義】
肆:店鋪。
鮑魚:即漬魚,有腥臭。賣漬魚的店鋪叫鮑魚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芝蘭之室: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比喻良好的環境。
5. 幽蘭之室,久者不聞其香,這句是誰的詩
原文: 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譯文:孔子說:商人喜歡和說自己好話的人相處,身在高位的人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相處。如果不了解兒子就看看他的父親,不了解這個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這個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這土地上生長的草木。所以說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芳香的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這是因為自己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放滿臭咸魚的倉庫,久而久之就聞不到咸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你與臭味融為一體了。硃砂所蘊涵的一定是紅色,墨漆所蘊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朋友。(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
或譯為:在一個滿是蘭花的房間里呆久了,已經聞不到滿室的蘭香了,引申為意思是在一個環境里呆久了就適應麻木了。
6. 孔子動畫里那顆植物叫啥名字,那顆植物會變成一個精靈的
蘭花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7. 蘭花象徵什麼精神品質
眾所周知,蘭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世上的花卉有千萬種,蘭能躋身「四君子」之列,肯定有非同一般的「背景」作支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先標榜做人應當遵從「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談論「君子之道」時,經常用蘭花作比喻。
如《周易·系辭上傳》就記載了孔子這段話:「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君子的為人處世,不管入世或隱居,保持沉默或發表言論,都不會丟失自己的人格。
君子與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兩個人齊心協力,其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兩個人發自內心的言論,就像蘭花一樣氣味芬芳。
(7)子曰蘭花擴展閱讀:
蘭,是一種很常見的植物,也是植物中的一個大家族。據不完全統計,蘭屬蘭科植物全世界約有1000屬2萬多種,其中可供觀賞的也有幾千種。蘭花很香,也很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歡種蘭、賞蘭,這是合乎情理的。
但奇怪的是,世界上幾乎唯有中國的文人畫家熱衷於「寫蘭」,自宋代至今,精品迭出。據了解,世界各國博物館所藏的中國蘭花畫卷,除宋、元兩代的作品外,至少還有明代11位畫家的33幅作品和清代32位畫家的101幅作品。而在西方,搜盡各時代大師的作品,也很少發現繪蘭精品。
《孔子家語》也記載孔子說過:「與善人居,如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這段話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並用蘭花比喻「善人」。
不僅如此,孔子還自比蘭花,用幽谷中的蘭花來比喻自己生不逢時。東漢文學家蔡邕在《琴操·猗蘭操》條目下說:「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道:『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在這里,孔子還將蘭花之香譽為「王者香」,故後人稱蘭花為「王者香」「香祖」「國香」等。
因《琴操》和《孔子家語》為東漢和三國時期的著作,有人懷疑上述記載的真實性。不過,早在戰國時期的《荀子·宥坐》,在評論孔子雖熱心救世但不為諸侯所用就說過:「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很明顯,荀子是將孔子比喻成空谷幽蘭,雖不為諸侯所用,卻並未改變其如蘭花一般的高潔志趣。且在《周易·系辭上傳》中已有孔子將君子比喻成蘭花的記載,故後人又稱蘭花為「君子蘭」。
8.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是什麼意思
出自:戰國時期佚名《系辭》。
釋義:同心同德的人的意見給人的感覺,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
讀音:「臭」(xiù)通「嗅」,氣味的意思。
原文:
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白話文:號啕大哭,以至誠感人,終至天下和同,故後快樂而笑。」孔子申論之,言:「君子之道,或出而服務天下,或隱處而獨善其身,或沉默,或言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白話文:如二人同心,其鋒利足斷堅硬的金屬。同心的意思,是說二人精誠團結,心意齊同,其氣味的相投。猶如蘭蕙的芳薰。
(8)子曰蘭花擴展閱讀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系辭》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9. 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什麼意思
「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意思:像芝蘭玉樹那樣,做高品質、高品位、有氣節的人,立於殿堂之前,為國家服務。
一、出處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
二、原文
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三、釋義
有一天,謝太傅問子侄們:「你們又何嘗需要過問政事,為什麼總想培養他們成為優秀子弟?」大家都不說話,只有車騎將軍謝玄(即謝太傅的侄子)回答說:「這就好比芝蘭玉樹,總想使它們生長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謝太傅心裡為之一動。所以,謝太傅開始對謝玄另眼相看,覺得他從小就與眾不同。
(9)子曰蘭花擴展閱讀
一、時代背景
東晉朝臣多是王、謝兩大家族成員擔任, 唐代劉禹錫有詩可證「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兩家不但是貴族,而且是非常有名望的貴族。謝家的謝安是當時晉朝執掌朝政的宰相,很注意培養後代。
後來,前秦苻堅侵犯東晉,謝安任命謝玄先鋒在肥水一仗打敗了苻堅,從此謝玄揚名朝野。此戰即是有名的「淝水之戰」。「芝蘭玉樹」本來是謝玄小時候的話就成了成語。現在指德才兼備的人才。
二、出處簡介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10. 孔子曰:「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
語出《孔子家語·在厄》.......
表層意思是說蘭花生長在沒人幽靜的山谷中,雖然無人,打他仍然芳香,因為他的方向並非讓人聞,君子修心養性,儉以養德,不因為窮苦而改變自己的品德性情。深層意思我也不太懂,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我認為是說要端正和堅持自己的品德和性格,不引外界的改變而改變,不因別人不欣賞和自己陷於困境的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