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如梅蘭花
⑴ 素荷主要有哪些品種
1、蒼岩素:
清光緒年間浙江長樂鎮錢氏選育,春蘭名品之一,特徵外三瓣圓大放角,貓耳捧瓣,呈大捲舌,花開翠色,舌頭無雜質全白,葉闊呈半垂形,易花易養的品種。
2、蔡仙素:
1915年民國年間潘氏選育,特徵副瓣長腳較闊,主瓣收根放角,呈劉海舌,有白峰,蠶蛾捧心半硬分窠,花葶拔高,平肩。
3、蔡梅素:
清乾隆年間蔡氏選育,低花梗低葉架,綠色花苞,兩邊捧瓣雄性化強,瓣色呈黃色,與蕊柱粘連一起,瓣端緊邊呈拱抱狀,中間隱筋明顯,呈如意舌,外瓣收根大圓頭,舌端平出或斜出狀,不後卷。
4、丙子素荷:
名稱引自日本蘭花譜,目前國內已無該品種,均由日本引進,選育由江蘇省無錫市蔣東孚選出,多年前流轉日本,目前國內有栽培該品種苗,但數量不詳。
5、翠文素:
算得上是新老種,1989年浙江紹興棠棣趙銀泉於餘姚挖得,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努力與探索,詳細記錄了翠文素的生長習性及分布地區信息,翠文素外三瓣長闊,外瓣收根放角,軟捧大捲舌,花開素色無雜質,花葶較高,葉呈半垂狀,花形端正,平肩。
6、海荷素:
1997年底於浙江舟山下山品種,在2000年杭州蘭展上,葉宗芳憑著海荷素贏得該屆金獎;此花葉姿斜立,葉片較寬,葉色嫩綠,外瓣短圓具綠覆輪;呈蚌殼捧狀,舌端白卷,花色呈黃綠。據稱海荷素下山時開得相當「荷」,瓣邊覆輪也是非常'復輪';但經過十幾年種養,少有人養得出如此荷瓣,加上此草極難種養,已逐漸被市場淘汰。
7、漢宮秋月:
選育於雲南文山市,具體年份不詳,曾在2014年雲南省各市蘭展上獲得金獎無數,屬近年來雲南少有的上好新品種,取名'漢宮秋月'來自雲南知名蘭家,特徵葉寬2厘米,花朵直徑能達10厘米之大,寬2厘米,開品花色十分難得,有著翡翠之色,外瓣有綠暈,色香具全,目前該品種種養數量極少。
8、皓月荷素:
近年發現的新種,2003年於浙江天台山縣天台山潘曉挖得,經由陳江與吳立文選育命名,特徵呈花開桃腮素,中宮圓整,舌大而圓,猶如一輪皓月當空,故取名'皓月荷素',葉寬呈弓形彎曲狀,葉色無光澤,於2010年獲得浙江省第十屆蘭花博覽會銀獎。
9、鶴裳素:
清嘉慶年間,浙江杭州靈隱寺本空大師化緣路經五台山掘得,本空大師愛養蘭花,其日常打坐房間都擺放了蘭花,後來本空大師升為靈隱寺主持,寺內收藏蘭花品種數不勝數;但由於抗日期間動盪時局,鶴裳素於民國時期流轉日本;鶴裳素特徵出芽碧綠,株高中等,葉質糯厚,清秀高雅,葉長可達20-30公分,葉寬1.3公分左右,葉姿半垂,葉色濃綠富有光澤;外瓣闊大收根放角,瓣肉深綠緊邊,呈蚌殼捧。花莛翠綠粗壯挺拔,花開直徑5-6公分。
10、魁荷素:
1916年民國時期於寧波林太和選出,特徵外三瓣收根放角緊邊,呈蚌殼捧,大圓捲舌,花色翠綠,花葶較高,葉姿半垂中幅闊,葉質較厚。
11、老文團素:
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由江蘇蘇州周文段選出,又稱'周文段素',特徵葉姿弓垂狀,葉質較軟,呈剪刀捧,大劉海舌,葉瓣質厚,色呈翠綠,凈素淡雅,葉色富含光澤。
12、新文團素:
基本特徵與老文團素形似,新文團之美在於平肩、色翠、花桿高,捧合等,可見古人選花之嚴謹,當下即使有眾多素心品種粉墨登場也難以超越新文團素。
13、綠珠素:
關於這個品種,有2個說法,一種是由無錫張浩榮選出,於江南蘭苑栽培,在江蘇省春蘭展會上獲過金獎,浙江紹興市第二十屆蘭花展覽會銀獎;第二種說法是1932年由蘭界知名專家沈淵如老先生選出,特徵葉色翡翠綠,呈平肩,外瓣有淺兜,呈合抱蕊柱,舌潔白無瑕,花箭挺拔,實屬春蘭素心經典品種。
14、宋荷素:
抗戰前經由宋氏選出,春蘭素瓣名品,外三瓣呈長闊,蚌殼捧,大卷白舌,花葶較高,落肩,葉姿斜立。
15、天童素:
民國初年選育於浙江省寧波市天童山,呈綠花白舌,花容端莊。
16、王氏素:
抗戰前浙江紹興王錦祿選出,春蘭素心名品,特徵外三瓣狹長,呈軟捧,凈白鄭舌,花葶較高,花梗較細,葉姿彎垂狀。
17、香草素:
1936年由江蘇無錫沈淵如先生選出,特徵蚌殼捧,白長捲舌,外瓣長腳圓頭,花開翠綠色,葉姿半垂狀。
18、霸王素:
霸王素又稱霸王荷素,由蘭友陳江選出,屬新種春蘭素心名品,由於當時不識得此品種的優點,陳江贈幾苗於蘭友,至此仍有許多蘭友均種養此品種,霸王素是可比肩老種名品之美。
19、雪蓮素:
抗戰前於浙江花農選出;荷形赤殼美,屬春蘭大花型品種,外瓣短闊收根放角,微微緊邊,呈剪刀捧,微白大圓舌,花開嫩綠色,花姿俏麗。葉形較高,葉姿呈半垂,春蘭素心難得珍品。
20、楊氏素蝶:
春蘭名貴品種,1920年民國時期由陳義定主人寧波的楊祖仁選出;葉子呈斜立狀,外三瓣短圓寬闊,花色綠白相映,猶如白蝶飛舞,柔波動人,直開大圓舌。
21、楊氏素荷:
1920年民國庚申年由陳義室主人選出,另一說法是由寧波楊祖仁選育;特徵新芽碧綠,葉長20-25厘米,葉寬0.6-1厘米,葉色翠綠富含光澤,葉姿半垂狀,外三瓣短圓緊邊,收根放角,花瓣呈淺兜狀,舌端凈白大圓舌,微微後捲曲,花開品正素雅。
22、寅谷素:
清光緒年間由穆性選出,春蘭素心老種名品,葉片修長,收根緊邊,竹葉形外三瓣,呈剪刀捧,圓舌凈素,葶高易花。
23、俞氏素荷:
春蘭新種素心,2001年於浙江省舟山市黃楊尖下山俞宏達掘得命名,是目前浙江一帶素心荷瓣最好品種之一,蘭界對其資料描述不多,由於品種種養人數較少,對該品種的特徵描述不詳,曾有蘭友在全國蘭展上看到此花,評價寫道:'其色,型,脛骨像至玉石不可多得'。
24、玉梅素:
清康熙年間於浙江紹興選出,算得上至今流傳最久的傳統品種之一,春蘭難得的梅瓣素心名品;葉形細狹半垂,葉姿斜立有光澤,舌端短圓如意舌,易花易芽品種,舌白桃腮素,難能可貴的是春蘭唯一的赤殼素心品種.
25、月佩素:
清光緒年間浙江湖州鈕慎五選出,但後贈於嘉興許韻琴,方能流傳至今,蘭界又稱鈕荷素,但蘭友慣稱月佩素,特徵葉姿弓垂狀如開扇,葉質軟韌,葉色翠綠光亮,彰顯滋潤感,外三瓣收根放角有略狹,緊邊平肩往內拱抱,呈蚌殼捧,舌端大圓舌微向後卷。
26、張荷素:
清宣統年間浙江紹興棠棣劉茂成選出,又稱'大吉祥素',特徵舌端舌白大圓舌,屬春蘭大花型,花葶較長,葉幅寬大,葉姿呈半垂狀,外三瓣闊長收根放角,花開綠白色。
27、知足素梅:
1988年浙江紹興漓渚胡和金與徐泉森於舟山狹門掘得,後賣給諸建華,諸李木,但在1966年10月湖州王阿海從漓渚引入數十苗至湖州,又由湖州馮如梅認為得到此梅,非常滿意'知足',遂取名'知足素梅',此品種葉姿半垂狀,葉幅細狹,葉質硬厚,白殼花苞,花梗細高出葉架,外瓣收根長腳圓頭,呈挖耳捧,舌白凈素呈如意圓舌,氣味幽香風韻,水仙素瓣中佼佼者。
⑵ 中國蘭文化的跋
中國是花的國度、詩的海洋。
中者,中土也;華者,花也。中華為道中之花,是大道開花的地方。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以花命名的民族。中國人天生愛花,認為花是有靈性之物,視花為美的化身、幸福的象徵。中國人欣賞花卉,不僅欣賞它的顏色和姿容,更欣賞花中所蘊含著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中國蘭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花卉,它不僅常青、獨秀、恬靜、高雅,而且具有「不以無人而不芳」,「葉立含正氣,花研不浮華」等人文精神。人們贊揚蘭花為「花中君子」,將蘭作為完善自己人格的榜樣。 筆者生活在幽蘭飄香的古城紹興,從小就受到蘭文化的熏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撰寫《中國蘭文化》的念頭。鑒於中國蘭文化博大精深,蘭界又是海岳精液、藏龍卧虎之地,雖有意收集資料,但一直不敢貿然動手寫作。直到2001年初,在中國林業出版社劉先銀編審的建議和鼓勵下,才開始理順思路考慮提綱。按《辭海》將「文化」定義為「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的思路,將中國蘭文化定義為:「一切與中國蘭有關的人類活動的總和。」 並按此思路,將《中國蘭文化》主要內容鎖定為以下幾大目標:理順中國蘭文化的歷史;揭示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從文化與經濟入手,探索中國蘭花鑒賞標準的演變過程和中國蘭花的發展趨勢。
要全面闡述中國蘭文化難度非常之大。這不僅因為中國蘭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蘭文化還涉及到哲學、美學、歷史、考古、藝術、經濟等領域的知識,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筆者當時就意識到,光憑自己對蘭花的熱愛是遠不能完成此項任務的。於是我們一方面集中精力和財力全力收集有關中國蘭文化的資料,另一方面又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文化經典著作,從中體會傳統文化之精華。通過查閱大量的歷史文獻,走訪眾多藝蘭前輩,傾聽文化人士的見解,依託著者近三十年之藝蘭實踐,終於慢慢地悟到了中國蘭文化的真諦,斷斷續續地寫出了一些文字。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才正式寫作,並於2007年金秋時節完成了全部書稿。
我們認為:本書提及的內容僅是中國蘭文化滄海中之一粟,許多地方尚未涉足有待後人繼續研究。我們僅以此作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學者對中國蘭文化的關注。
在撰寫《中國蘭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各界友人的鼓勵與支持。
已故中國著名畫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2001年就為本書題好了書名。
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不僅為本書題寫了書名,還熱情地作了序言;藝蘭前輩馮如梅先生閱讀了全部書稿並逐字作了修改,並寫了序言;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劉藝教授、原國家林業局副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趙學敏先生、浙江省文物局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鮑賢倫先生為本書題字;上海畫家任寒秋教授為本書作畫,西泠印社的余正先生、陳墨先生專門為本書刻制印章。書畫家景喜猷、韋藝和、白鶴、魏中典、劉先銀、劉平、江楓為本書題字。
中國花卉協會秘書長王殿富先生、中國蘭花學會理事長羅毅波博士、國家「863計劃國蘭項目」首席科學家魏亞鉥教授、藝蘭名家周煥根先生、陳學祥先生、殷繼山先生、葉建華先生、諸建平先生、簡旭東先生、朱關烈先生和李永鑫先生、錢茂竹先生、趙文卿先生、董建成先生、謝德華先生、范建華先生、揚吉先生、劉先銀先生等對本書的誕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與熱情的幫助,他們不僅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和藝蘭體會,而且還為本書的初稿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在此,謹向諸位先生的支持致以誠摯的謝意!
感謝廣大讀者對本書的厚愛,歡迎提出寶貴意見,隨時聆聽各位高見。
著 者
2007年金秋
於香祖齋
⑶ 馬性遠的《中國蘭文化》
序一
文懷沙
吾友劉先銀先生送來即將出版的《中國蘭文化》厚厚的書稿。書中敘述了中國蘭文化的發展歷史,挖掘了中國蘭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探索了前人對蘭花的認識過程和欣賞理念,即「人以端嚴為重,蘭亦以端嚴為貴,不獨以罕見而為世所珍」之觀點,闡明了蘭文化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還整理了古今文人以蘭為題材的詩畫曲文、佚事趣聞。見解獨到,說理透徹。為中國蘭花產業化的持續發展打下了理論基礎。
看著這內容豐富的書稿,我思緒萬千。六十多年前我曾寫過品蘭之句:「群芳獨愛蘭,蓋蘭為王者香,故自屈靈均以還,今古君子儔,咸臣服拱之。」近年來,我倡導正清和文化:「正清和。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其在貫通並弘揚斯三氣也。」蘭具「正清和」三氣。
「正」是孔子倫理觀念的第一個步,即內心無愧、精神上的健康和豐滿。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愛、自我完善;有了自愛,才能愛家(齊家)、愛國(治國)、愛全人類(平天下)。所謂「修齊治平」。《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思想的出發點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謂,修身為本,止於至善。
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對立面是「濁」。老子強調揚清激濁,按照自然規律來建立社會秩序,樸素純真、無欲不爭、「無為而無不為」,使人性回歸自然寧靜。
釋迦用和氣掃除戾氣。釋迦是佛家,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個和字,這個「和」字意可推衍為「一切眾生皆平等」……其實儒家、道家都講和,其涵義在「和諧」又略有側重。
孔子尚正,老子尚清,釋迦尚和,三個核心「正、清、和」,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而中國蘭文化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
紹興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馬性遠、馬揚塵兩位先生生活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上,種蘭、養蘭、研究蘭幾十年,對中國蘭花有著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中國蘭文化》著作,可喜可賀!
中國蘭文化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的文化財富。蘭生幽谷,香飄悠遠。我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藝蘭」一定會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
文懷沙
2007-11-28於北京
跋
中國是花的國度、詩的海洋。
中者,中土也;華者,花也。中華為道中之花,是大道開花的地方。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以花命名的民族。中國人天生愛花,認為花是有靈性之物,視花為美的化身、幸福的象徵。中國人欣賞花卉,不僅欣賞它的顏色和姿容,更欣賞花中所蘊含著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中國蘭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花卉,它不僅常青、獨秀、恬靜、高雅,而且具有「不以無人而不芳」,「葉立含正氣,花研不浮華」等人文精神。人們贊揚蘭花為「花中君子」,將蘭作為完善自己人格的榜樣。
筆者生活在幽蘭飄香的古城紹興,從小就受到蘭文化的熏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撰寫《中國蘭文化》的念頭。鑒於中國蘭文化博大精深,蘭界又是海岳精液、藏龍卧虎之地,雖有意收集資料,但一直不敢貿然動手寫作。直到2001年初,在中國林業出版社劉先銀先生的建議和鼓勵下,才開始理順思路考慮提綱。按《辭海》將「文化」定義為「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的思路,將中國蘭文化定義為:「一切與中國蘭有關的人類活動的總和。」 並按此思路,將《中國蘭文化》主要內容鎖定為以下幾大目標:理順中國蘭文化的歷史;揭示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從文化與經濟入手,探索中國蘭花鑒賞標準的演變過程和中國蘭花的發展趨勢。
要全面闡述中國蘭文化難度非常之大。這不僅因為中國蘭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蘭文化還涉及到哲學、美學、歷史、考古、藝術、經濟等領域的知識,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筆者當時就意識到,光憑自己對蘭花的熱愛是遠不能完成此項任務的。於是我們一方面集中精力和財力全力收集有關中國蘭文化的資料,另一方面又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文化經典著作,從中體會傳統文化之精華。通過查閱大量的歷史文獻,走訪眾多藝蘭前輩,傾聽文化人士的見解,依託著者近三十年之藝蘭實踐,終於慢慢地悟到了中國蘭文化的真諦,斷斷續續地寫出了一些文字。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才正式寫作,並於2007年金秋時節完成了全部書稿。
我們認為:本書提及的內容僅是中國蘭文化滄海中之一粟,許多地方尚未涉足有待後人繼續研究。我們僅以此作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學者對中國蘭文化的關注。
在撰寫《中國蘭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各界友人的鼓勵與支持。
已故中國著名畫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2001年就為本書題好了書名。
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不僅為本書題寫了書名,還熱情地作了序言;藝蘭前輩馮如梅先生閱讀了全部書稿並逐字作了修改,並寫了序言;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劉藝教授、原國家林業局副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趙學敏先生、浙江省文物局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鮑賢倫先生為本書題字;上海畫家任寒秋教授為本書作畫,西泠印社的余正先生、陳墨先生專門為本書刻制印章。書畫家景喜猷、韋藝和、白鶴、魏中典、劉先銀、劉平、江楓為本書題字。
中國花卉協會秘書長王殿富先生、中國蘭花學會理事長羅毅波博士、國家「863計劃國蘭項目」首席科學家魏亞鉥教授、藝蘭名家周煥根先生、陳學祥先生、殷繼山先生、葉建華先生、諸建平先生、簡旭東先生、朱關烈先生和李永鑫先生、錢茂竹先生、趙文卿先生、董建成先生、謝德華先生、范建華先生、揚吉先生、劉先銀先生等對本書的誕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與熱情的幫助,他們不僅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和藝蘭體會,而且還為本書的初稿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在此,謹向諸位先生的支持致以誠摯的謝意!
感謝廣大讀者對本書的厚愛,歡迎提出寶貴意見,隨時聆聽各位高見。
著 者
2007年金秋
於香祖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