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魯爾山
『壹』 何為紅山文化,它的由來
紅山文化是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 一、分布范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 二、文化特徵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 三、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 四、文化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學術界大致有五種意見:
——(1)、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2)、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3)、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4)、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5)、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目前以上五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
『貳』 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紅山文化位於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銜接地帶,分布范圍包括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長城地帶,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
重要遺址有赤峰紅山後、赤峰蜘蛛山、赤峰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窩子、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城郊、圍場下伙房、敖漢下窪、奈曼旗、錦西沙鍋屯、阜新胡頭溝、阜新福興地、喀左東山嘴、喀左新營子、牛梁河、朝陽十二台營子、北票白石水庫、康平城郊、小河沿等。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
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歷史
紅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興隆窪文化(公元前6200~5400)、新樂文化(公元前5300~4800)以及趙寶溝文化(公元前4500~4000),紅山文化之後是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公元前2000~1000)。
紅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進入繁榮期;晚期距今5500~5000年,紅山文化進入鼎盛期。
其中,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晚期晚段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的聚落形態、經濟形態、埋葬習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業分化及技術水平、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步入了初級文明社會。
『叄』 紅山文化以什麼玉為主
紅山文化玉器採用的玉料主要是努魯爾虎山山玉。許多人誤以為是「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被稱為「老岫玉」的寬甸玉以及岫岩玉。」實際上紅山文化玉材具有多樣性,按器形和用途選用玉材的顏色和種類。任何用從山體深處開采出來的材料制的玉器,肯定是贗品,所以說和常見到的幾種玉材不沾邊。根據各種情況分析,紅山文化玉材只能是採集於該文化所處的努魯爾虎山脈地表和河灘 。巧的是,努魯爾虎山(燕山東段)在蒙語里也是「紅山」的意思,和赤峰那個小「紅山」一致。
『肆』 內蒙古自然保護區有哪些
01、內蒙古自治區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境內,總面積8000多公頃。1980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發[1988]30號)。主要保護對象為乾旱地區珍貴闊葉林。
大青溝地處西遼河流域南部的科爾沁沙地中,溝內保存著珍貴的闊葉樹種混交林,溝上為沙丘草原和疏林地,與周圍浩瀚無垠的沙坨景觀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區內植物區系組成比較復雜,高等植物就有700多種,其中樹木有水曲柳、黃波羅、紫椴、椿樹、五角楓、蒙古櫟等122種;可入葯的植物有貫眾、天麻、防風等261種。這里僅獸類和禽類如狐狸、金雕鳥、黑枕黃鸝、棕頭鶇鳥等就達38種;昆蟲有烏鳳蝶、黑蜻蜒等132種;菌類有馬勃等15種。
02、內蒙古自治區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右旗境內,總面積74萬公頃。1986年,經新巴爾虎右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0年,升為自治區(省)級;1992年10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2]166號);1997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2002年,被國際濕地公約秘書處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系統和以鳥類為主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保護區內由達賚湖(呼倫湖)、貝爾湖(中國部分)、新達賚湖、烏蘭諾爾、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入湖口等河流和大小型湖泊以及湖河岸漫灘組成的濕地面積為325300公頃;草原面積為408300公頃;沙地面積6400公頃。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珍禽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為烏蘭諾爾核心區、嘎拉達白辛核心區、呼倫溝核心區、貝爾湖核心區、小河口旅遊區和成吉思汗拴馬樁旅遊區。區內有600多種高等植物,包括丹頂鶴大鴇等世界級瀕危物種的303種鳥,蒙古高原特有種黃羊等35種獸和30種魚按照自然界生態位規律生息繁衍。其中,被列入國家Ⅰ、Ⅱ級保護名錄的就有55種,我國分布的8種鶴,6種是該保護區的候鳥和旅鳥。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她成為澳洲-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也是亞洲水禽的重要繁殖地。
保護區網站:http://www.dalailake.com/
03、內蒙古自治區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境內,總面積67710公頃。1992年,建立自治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10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2]166號)。主要保護對象為乾旱、半乾旱區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
保護區地處賀蘭山西坡,為草原向荒漠的過渡地帶,最高峰海拔3556米,相對高差達2000米。區內植被垂直變化明顯,森林植被以油杉林、青海雲杉林為主,高等植物有511種,其中有沙冬青、羽葉丁香等國家保護植物10多種,模式標本產於該地的植物有32種,賀蘭山西坡特有植物種或變種8種。本區的動物區系也十分復雜,具有華北和蒙新區兩方面的代表,已發現的高等動物有177種(鳥類佔11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馬鹿、麝、蘭馬雞等18種。
04、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總面積126987公頃。1985年,經興安盟公署批准建立;1994年,升為自治區(省)級;1995年11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5]108號)。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珍禽及典型的科爾沁草原自然景觀。
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南麓低山丘陵與科爾沁沙地的過渡帶上,屬中溫型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內林、灌、草及河流、湖泊、沼澤等濕地天然鑲嵌組合,構成了復雜多樣的生境類型,為物種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區內共有種子植物65科239屬448種。其中,有麻黃、西伯利亞杏、甘草等野生葯用植物約112種;有飼用植物近200種。保護區主要自然植被類型有大果榆疏林、大果榆-西伯利亞杏灌叢、五角楓-大果榆疏林、西伯利亞杏-大針茅灌叢化草原和鹽濕草甸、蘆葦沼澤等。使保護區內植物種類也比較豐富,經初步調查統計,現已發現種子植物65科239屬448種(包括變種)。保護區的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脊椎動物有254種,其中,獸類有6目12科37種,鳥類16目54科173種,兩棲類1目4科6種,爬行類4目5科10種,魚類8目10科28種。屬於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猞猁1種。保護區有鳥類16目43科173種。在173種鳥類中,夏候鳥為101種,留鳥38種,旅鳥31種,冬候鳥3種。該區鳥類區系組成古北界絕大多數。在繁殖鳥類中,古北界鳥類有110種,廣布種為25種。保護區鳥類區系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夏候鳥和留鳥構成了區系的主體。共計有139種。鳥類區系的另一個特徵是游禽和涉禽種類最多。據查明游禽、涉禽佔13科,其中,以鴨科和鷸科為最多,分別為20種和13種。此外,猛禽的種類也比較多,在鷹科中就有14種,並且絕大部分為留鳥。保護區鳥類中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種類的有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枕鶴、白鶴、白頭鶴、大鴇、金雕、虎頭海雕9種;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種類的有白琵鷺、灰鶴、蓑羽鶴、大天鵝、白額雁、小鷗、雀鷹、蒼鷺、禿鷲、鳶、普通鵟、灰臉鵟鷹、烏雕、白尾鷂、鵲鷂、白頭鷂、白腹鷂、燕隼、灰背隼、紅腳隼、雕鴞、長耳鴞、短耳鴞、鬼鴞、縱紋小鴞25種。保護區獸類物種偏少。有蹄類僅有1科1種,翼手目1科3種。嚙齒目種類較多有4科17種,由此說明該區域鼠類較多,同時也說明科爾沁自然保護區具有沙地草原的特點。區內鳥類物種較為豐富。鳥類資源中濕地鳥類最為豐富,次之灌叢草原鳥類。由此可見保護區屬草原類型及濕地較為集中的保護區。鳥類當中的猛禽種類較多,這與當地嚙齒動物多和鳥類的繁殖有著直接的關系。
保護區網站:http://krqin.com/
05、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根河市境內,總面積107348公頃。199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11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6]113號)。主要保護對象為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及棲息於保護區中的野生動植物。
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山脈的北部西坡,東與黑龍江省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接,以大興安嶺山脈的主脊為界;南近呼倫貝爾大草原,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由於保護區地理位置特殊,其地質、地貌、氣候、森林、植物、土壤等方面均具有大興安嶺北部林區的典型特徵。區內山地植被垂直帶譜比較明顯,森林仍保持著原始狀態,為典型的寒溫帶苔原山地明亮針葉林,並發育有高緯度的多年凍土和沼澤植物群落。保護區植物有88科222屬468種。其中,地衣植物6科7屬14種,蕨類植物有8科9屬16種,苔蘚植物17科18屬24種,裸子植物2科4屬5種,雙子葉植物43科139屬342種,單子葉植物12科35屬67種。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種,即鑽天柳、黃芪、草蓯蓉、大花勺蘭。區內有脊椎動物174種。其中,魚類5目8科26種,兩棲類2目4科6種,爬行類2目3科6種,鳥類12目28科106種,獸類6目12科30種。在106種鳥類中,古北界種97種,廣布種8種,東洋界種1種;有留鳥32種,夏候鳥71種,冬候鳥3種。在30種獸類中,古北界種類24種,廣布種5種,東洋界1種。保護區的動物組成具有明顯的古北界特徵,具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6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物種4種,有鳥類中的細嘴松雞和獸類中的紫貂、原麝、貂熊;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2種,有小天鵝、鳶、蒼鷹、灰臉鷹、燕隼、紅隼、花尾榛雞等鳥類,以及棕熊、猞猁、馬鹿、駝鹿、雪兔等獸類。汗馬保護區與大興安嶺東坡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兩者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大興安嶺原始林生態系統。
保護區網站:http://hm.nre.cn/
06、內蒙古自治區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境內,總面積119413公頃。1987年,經克什克騰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7〕109號)。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大鴇等珍稀鳥類及內陸濕地生態系統。
保護區集湖泊、濕地、草原、沙地、殘丘山地等多種生態系統為一體,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湖積平原、湖盆低地、風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觀格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內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內陸湖泊生太系統,境內有大小湖泊22個,其中最大的達來諾爾湖面積22833公頃。眾多的湖泊、河流、沼澤及濕草甸等構成了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因而被列為亞洲重要濕地。
保護區內多樣的生態環境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據調查,種子植物有434種;脊椎動物中有魚類21種,鳥類133種,哺乳類15種。基中被列為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白鸛、黑鸛、丹頂鶴、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白枕鶴、灰鶴等18種。本區是丹頂鶴、大鴇、大天鵝等珍稀鳥類的繁殖地和南北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世界上丹頂鶴繁殖的最西界,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保護區網站:http://www.chifeng.net/da-li-hu/
07、內蒙古自治區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西部和烏海市境內。199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7〕109號)。主要保護對象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殘遺瀕危植物和荒漠生態系統。
保護區總面積為474688公頃。其中,核心區115717公頃,緩沖區53479公頃,實驗區305492公頃(環發[2007]65號)。保護區地處亞非荒漠東部邊緣,為西鄂爾多斯荒漠化草原和東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過渡地區,是古地中海孑遺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綿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楊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區內現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種,其中特有古老殘遺種及其它瀕危植物有72種,佔全部植物種數21.79%,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7種。特別是四合木和半日花僅分布於保護區的小面積范圍之內,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保護區還保存著極其珍貴的古地理環境,古生物化古十分豐富,山地地層剖面明顯,是非常珍貴的天然史書。
08、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總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1997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7〕109號)。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和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包括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和草甸草原生態系統;在保護區的中部還有橫貫東西的一條沙帶,是內蒙古第四大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的一部分。在沙地內分布有楊樺林生態系統、榆樹疏林生態系統與沙地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區建立的阿布都爾圖山楊白樺-沙地雲杉林核心區就代表了這一類型;濕地生態系統主要是指保護區內的錫林河、扎格斯台淖爾等河流湖泊、溪水及其周邊地區的沼澤濕地。保護區境內不但具有復雜多樣的各類生態系統,而且具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現已查明保護區境內共有種子植物658種,分屬299屬、74科;苔蘚植物74種。多年生草本種類在草原植被中占優勢。植物種的區系地理成分包括15類型,以達烏里-蒙古成分為主要組成的草原成分,其中優良牧草116種,葯用植物426種。保護區野生動物反映了蒙中高原的區系特點。區內有獸類33種,隸屬6目15科;有鳥類129種,隸屬13目33科。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猞猁、黃羊、遺鷗、大天鵝、草原雕、大鴇等。區內沙地雲杉林、楊樺林、海漫灘、沼澤草甸十分發達。
保護區網站:http://www.xklq.com/
09、內蒙古自治區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部,保護區北、東及南部三面被白音敖包林場包圍,西距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60公里。保護區總面積為13862公頃。1979年,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准建立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辦發[2000]30號)。主要保護對象為沙地雲杉林生態系統。
保護區地處蒙古高原東南邊緣,渾善達克沙地東北部的草原上,位於我國東北,華北和大興安嶺植物分布交錯地帶,區內地貌類型主要為沙地、低山丘陵和河谷等,海拔高度在1300-1500米,植物以蒙古系為主,據不完全統計共有高等植物68科239屬460種。區內分布有大面積的天然沙地雲杉林,被學術界稱為「在內蒙古高原草原區殘存的唯一的一個暗針葉林天然生物基因庫」。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棲息繁衍和停歇場所,形成了較為復雜的野生動物種群,境內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大鴇、灰鶴、天鵝、蓑羽鶴、馬鹿、猞猁等。
10、內蒙古自治區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總面積100400公頃。1997年,經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8年,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辦發[2000]30號);2001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
保護區地處中國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是草原向森林、東亞闊葉林向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雙重交匯的過渡地帶。是大興安嶺南部山地生物多樣性的典型地段,也是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景觀的縮影。區內有6個植被型,36個群系;有野生高等真菌52種,地衣62種,苔鮮植物176種,其中10種為珍稀瀕危種;野生維管束植物700種,其中具有國家級保護價值的植物9種;鳥類17目46科148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29種,世界受脅鳥3種;有哺乳動物6目14科37種,其中國家Ⅱ級保護哺乳動物3種。有4種哺乳動物和25種鳥類被列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此外還有大量的兩棲類、爬行類、藻類等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大鴇、大天鵝、鴛鴦、黑琴雞、蓑羽鶴、馬鹿、猞猁、斑羚等28種,尤以馬鹿、斑羚的種群數量較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
保護區網站:http://www.nmshwl.com/
11、內蒙古自治區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東南部,燕山山脈努魯爾虎山中東部。2001年6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辦發[2001]45號)。主要保護對象為草原、森林多種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西遼河水源涵養地。
保護區總面積57096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238.4公頃。緩沖區面積為7763.4公頃。實驗區面積為45094.2公頃。保護區內有5個植被類型,14個群系,主要有草原植被、森林植被、灌叢植被、半灌叢植被、草甸植被。保護區內有鳥類16目41科81屬142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金雕1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鳶、雀鷹、紅腳隼、黃爪隼等21種,其中黃爪隼為國際受脅鳥;哺乳動物6目13科29種,其中黃羊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昆蟲類7目30屬158種;野生維管束植物82科301屬600餘種,此外還有兩棲類、爬行類動物以及大量的真菌、苔蘚,生物多樣性十分顯著。保護區生物復雜多樣,具有很強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有性和脆弱性,在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全球環境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12、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的巴音杭蓋蘇木、寶音圖蘇木、格日勒圖敖登蘇木和巴音前達門蘇木境內。2001年6月,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辦發[2001]45號)。主要保護對象為梭梭林及蒙古野驢。
保護區總面積131800公頃。距烏拉特後旗賽烏素鎮103公里,距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124公里,北界以中蒙邊界線為界,東西分別以敖侖毛德高勒和阿布日和音高勒兩條季節性河流為界。東西橫跨140公里,南北縱深22公里。是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梭梭木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建立的。保護區是我國梭梭林天然分布最東緣,也是我國現存的國家Ⅰ級保護動物蒙古野驢、北山羊,Ⅱ級保護動物鵝喉羚、盤羊等分布的最北界和最東界。2000年8月,由蒙古國境內遷移過來2萬余頭只蒙古野驢,為了讓回家的蒙古野驢得到有效的保護,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自然保護區。
『伍』 遼寧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沈陽:
昭陵(北陵),航空博物館,福陵(東陵),丁香湖,機車博物館,故宮,大帥府,
郊區:國家森林公園,怪坡棋盤山,世博園,康平的濕地,法庫郊外的山,隕石山,白清寨滑雪場。
大連:
老虎灘 海洋極地館 發現王國 森林動物園 星海廣場 星海公園 金沙灘 勞動公園 白玉山。
鞍山:
千山,玉佛苑,東山風景區,海城白雲山,岫岩清涼山,葯山,龍潭森林公園。
撫順:
大夥房水庫,元帥林,羅台山莊,海底世界,夏威夷沖浪館,勞動公園,高爾山,紅峽谷。
本溪:
本溪水洞、關門山、溫泉、綠石谷、五女山、鐵剎山。
『陸』 魯爾山地址
努魯兒虎山,蒙語:努魯兒虎山,漢語意思「脊樑山」 ,契丹時稱「冷陘山」。系燕山山脈東段,綿延於 遼西地區。從遼寧省建平縣進入敖漢旗,由西向東延伸到四家子、金廠溝梁鎮和林家地,克力代、貝子府等鄉,在敖漢旗境內山脈長約90公里,主峰有大黑山、大青山、平頂山等,海代、貝子府等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氣勢雄偉,資源豐富。為赤峰市敖漢旗與遼寧省朝陽,北票市的界山。[1]
『柒』 遼寧省內9月份適合老年人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1.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捌』 文明6前期奇觀分析 前期搶哪些奇觀比較好
巨石陣,首發宗教,讓ai推遲創教,不過現在這版本不能砍樹,除了嬴胖其他人很難搶到。
大金,建造者加一生產力,比較逆天,需要沙漠地形,一般是開個分城去搶,順便搶佩特拉古城。
牛津大學,和魯爾山谷並列,科技勝利的好幫手,在科研城造,一般能搶到,拿到了基本上就直奔200t飛天。
四個加政策槽奇觀,集中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除了大本鍾在工業,可以配合哥特式建築政策卡搶一波,分別是阿汗拉布拉宮(紅),大本鍾(黃),布達拉宮(綠),紫禁城(紫)。
工業時代除了搶大本鍾還有的就是魯爾山谷,在產能最高的城市造,這個還需要一定的城市規劃,提早規劃好魯爾的位置。
到了現代如果你還沒做到各方面第一那你還是別想造奇觀了,直接造兵造核彈核平世界算了,如果各方面第一那奇觀就是隨便搶的。
另:黑叔叔必搶聖米歇爾山,使徒往別人身上撞拿遺物。
『玖』 二戰中英軍對德國魯爾水壩的轟炸,是不是確有其事
確實是跳彈 而不是簡單的巨型航空炸彈 巨型航空炸彈是用來對付隱蔽在德國港口裡的主力戰艦的
之所以使用跳彈 是因為德國人事先在水壩上游布置了三道攔截網 當時只有兩種轟炸的可能 直接轟炸 水壩的目標太小 另一種就是在水庫釋放航空魚雷 然後從側面沖向水壩 —— 而德國人的攔截網就是用來攔截航空魚類的
跳彈是個圓柱體 在飛機上用馬達加轉 就像旋轉的乒乓球 也像打水漂一樣 在水面跳過攔截網 撞在水壩上 然後沉入水壩底部 接著起爆 將水壩炸開
這需要轟炸機超低空飛行 投彈 而德國人恰恰沒有預料到這一情況 並沒有布置防空氣球 結果讓盟軍得逞 上演了一場人間慘劇 可以說 二戰的歐洲戰場 道義並非絕對站在哪一邊 因為相比中國人當時所堅守的道德底線 歐洲人的道德在戰略利益的誘惑下 太脆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