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鯉魚手稿
① 最好看的滿背有哪些
好看的滿背有:
鶴報平安,財富節攀;雄鷹在肩,鴻圖大展; 神鷹飛翔,志在四方;鳳凰紋完,好運當前;
身紋大虎,必有大福;背有雄獅,王者雄姿; 青龍盤腿,財如洪水;身紋虎頭,富貴不愁;
神龍滿背,權威尊貴;青龍過肩,財路無邊; 吉祥錦鯉,大吉大利;鯉魚躍起,福祿無比;
關公再前,人身安全;戰馬關公,事業有成; 關羽在後,大哥財厚;牡丹花開,富貴自來;
玫瑰紋後,浪漫風流;身紋鬼首,鴻運擁有; 紋完鬼面,奇緣自現;背有鍾馗,自有雄威;
身有佛陀,事業執著;神像紋畢,妖魔自去; 身若紋豹,性力提高;人魚若有,情海遨遊;
美女天使,桃花不止;烈火麒麟,日進斗金; 蝴蝶翩翩,鴻利連連;蛇盤牡丹,富貴百年;
牡丹鯉魚,富貴有餘;梅花有香,傲骨自賞; 荷花清沌,戀人情深;紅心百合,百年好合;
梵文密咒,神靈保佑,肩有飛雲,快樂平安; 偶像紋完,心中坦然;十二屬相,各有所長;
岳母剌字,紋剌之史;水滸剌青,東方文明。
(1)荷花鯉魚手稿擴展閱讀:
滿背紋身,一直在紋身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是因為它很霸氣,二是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勇氣來做滿背,三是它的費用也是不小的數目。
紋身就是用帶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在身體上刺綉各種花紋,以視吉祥、崇拜。
紋身俗稱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單調的皮膚上刻畫出理想中的畫面,成為人生的永恆,留住記憶作為人生中最美的圖畫。
紋身是美麗、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徵,也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是個人信仰的表現。
② 淄博桓台的歷史古跡
桓台名勝古跡探微
我們的家鄉桓台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有馬踏湖風景區、王漁洋紀念館、四世宮保牌坊、史家遺址、徐夜書屋、冰山遺址等,小龐、前埠、唐山、新城等地都出土了石鏟、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史家村挖掘發現了商代遺址、高樓村有始建於隋代的華嚴寺,陳庄有木佛堂古槐等。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是新城王漁洋祠堂和四世宮保牌坊,最有價值的自然景觀是江北明珠馬踏湖。以漁洋文化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馬踏湖風景區自然觀光游已成為桓台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兩大重點品牌。
馬踏湖
馬踏湖位於桓台縣東北部,湖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近百平方米公里。這一帶地勢低窪,湖底海拔最高點9米,最低點6.5米,自西南向東北緩傾。孝婦河、烏河、豬龍河匯流於此,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湖泊,1995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湖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是天然的旅遊勝地,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湖內碧水瀅瀅、河道縱橫、交織成網,蘆葦盪、荷花塘一望無垠。
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時期稱少海,又名會城湖, 傳說齊桓公大會諸侯於湖區東側的會城,重兵陳列,馬踏地低,故名馬踏湖。因其碧水連天、風光無限,為歷代達官貴人所嚮往,文人墨客多會於此。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貪看翠蓋擁紅裝,不覺湖邊一夜霜。卷卻天機雲錦段,縱教匹練寫秋光。」此後,元兵部侍郎於欽又有和詩,人們選用詩中所含「錦秋」二字命湖,這樣,馬踏湖又名錦秋湖。
馬踏湖湖內港港汊汊,碧水瀅瀅,2100多條渠道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全長400多公里。湖內古跡風韻濃郁,勝跡隨處可見。湖東南側有廷鄉城遺址,相傳為齊景公失馬尋蹤之地,故又名蹤城。東側有會城遺址,當地人稱東城子,傳為齊桓公會盟處。魚龍村北二公里處有李家檯子,為蘇東坡登臨賦詩處,建有勝處祠和東坡亭。華溝村即古之魯連陂,村中尚有魯仲連故居和魯連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賢祠。五賢者,為戰國顏?、魯仲連,漢代轅固、諸葛亮,宋朝蘇東坡。五賢祠原為三賢祠,曾多次重修,1984年方改建為五賢祠。門上對聯是:「異姓結同心之侶,一堂萃三代之英。」祠內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架構奇妙,有歷代名人題詠,辟有馬踏湖書畫展室。五賢祠北側,有徐夜書屋、漁洋軒故址及冰山遺址。每到一處都會有一些美妙的傳說和故事,令人流連忘返。湖區27個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連水,戶戶通船,門前搭起小橋,院後泊著小船,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湖面上綠水浮鴨,翠柳搖風,港汊迷離。駕船巡遊,風趣天然。真是「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一點又一天。只聞笑語不見人,蒲葦深處有人煙」。? 馬踏湖景色迷人,物產豐富。湖中盛產藕、蓮、蒲、葦和鵝、鴨、魚、蝦、蟹,以及各種可吃的野生食物。湖鄉人用湖內的物產能做出百多種菜餚, 且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醋沏小魚,香酥可口,野鴨燜藕,風味獨特。「金絲鴨蛋」,是湖中特產,將其腌制蒸熟,可見蛋青、蛋黃層迭,青、黃相交之處,有絲狀蛋黃油圈隔,燦然若金,蛋白香而不膩,肉質沙,不噎喉。夏天的「白蓮藕」脆甜無渣,「雞靠麥黃鱉」,味道鮮香,又多營養。秋天,毛蟹包子別有風味,還可做「毛蟹湯」,鮮美異常。冬天的「溜黑魚片」、「黃燜鯉魚」食之難忘。如若游湖,不食這里的水鮮,實乃遺憾。馬踏湖中還存有許多古跡名勝,魯仲連故居、青冢、五賢祠、東坡亭、齊王閣等又為馬踏湖增添了許多神奇的色彩。馬踏湖已被辟為山東省重點旅遊區。隨著對湖區的開發,馬踏湖將會變得更加秀美,成為旅遊園地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
王漁洋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館址為忠勤祠,位於新城鎮新立村。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為紀念王漁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餘年。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1986年12月建館並對外開放,1992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漁洋原名王士禎,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著名詩人,清朝大臣,公務之餘,致力於詩文著述,成就卓著,其詩、詞、散文凡數十種560卷,詩6000餘首。他的詩風格調高雅,吐辭修潔,境界縹緲淡遠,意味靈空含蓄,有相當高的藝術性,他被尊為「一代詩宗」,成為當時詩壇盟主,他在詩論上創有「神韻說」。近幾年來,幾次大型國際王漁洋學術交流會的召開和電視劇《王漁洋》的熱播,使紀念館成為「王學」研究的基地和中心。
紀念館佔地10000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下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園。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185塊,除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可謂琳琅滿目,海內知名。
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信古齋、帶經堂以及這些珍品的復製件,為了解和研究王漁洋,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石刻園是在忠勤祠東跨院的基礎上,與古典園林建築相結合修建的,園中有園,景中套景。元代的「蒼雲」、「振玉」兩巨型太湖石和國家一級石刻「水月松風」石屏,亦在園中陳列,供遊人觀賞。
王漁洋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每年接待遊客約五萬人次,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台胞,成為傳播文化歷史知識,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崇高風范的宣傳教育陣地。
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新城鎮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該祠初建於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佔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檐。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保存完好。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洵、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禎紀念館。
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現存石碑9幢。1984年國家對忠勤祠進行了修繕,並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世宮保坊
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南村大街北端,是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們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名。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據史料記載,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宮保 」磚坊,深感榮幸,為使該坊增光添色,特聘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坊題字,並饋贈 3000 兩銀子作酬謝。董其昌深明王氏意圖,便鄭重地用楷書寫下了匾額 「四世宮保 」4 個大字和前後楹聯。當天傍晚,董在王家的花廳前漫步,聞聽有人說話,躲在一旁聽,原來是王家子弟正在紛紛議論: 「都說董其昌書法好,號稱書畫雙絕 ,看來,論寫楷字還不如王象咸呢,3000 兩銀子花得冤 」。董聽了這些閑言碎語,非常氣憤。翌日,即告辭王家說,到濟南門生處玩幾天,然後回歸故里,王家送走董以後,打開題字一看,「 四世宮保 」中卻少了「 宮 」 字,連兩幅楹聯也不見了,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濟南請董補寫 「 宮 」字,不料,董已離濟而去,董的門生綳著臉說: 「何不叫府上子侄補寫一字呢?」王象春聞聽話中有因,經過再三請求,董的門生才講明原委,並說: 「恩師路過寒舍,留下一 ' 宮 ' 字,不知府上用得著否?如需用時,還再需出 1000 兩銀子。 」王象春得知董其昌聽了閑話,故意帶走,只因「 千金易得,一字難求 」,於是,立即從濟南籌措了 1000 兩銀子,換回了 " 宮 " 字,兩幅楹聯只好另請別人書寫。
此牌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既是新城72坊的唯一倖存者,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古代磚坊之一。牌坊系磚石結構,呈中間高左右低的宮殿式。面闊9.2米,進深3.33米,高15米,拱門洞兩側有石獅8個。拱門、楹柱等上面雕有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特別是磚砌圓柱頂部的4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顯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牌坊頂部飛檐斗拱,瓦當嚴整,四角杵頭獸面,唇吻聳起,都懸吊著風鈴鐵馬,隨風而動,聲韻動聽。頂端花脊「八跑」,每「跑」二獸(壽),高居瓦基。瓦脊中的「麒麟馱寶瓶」尤其古樸可愛。坊之檐下正中、前後各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鐫金色「聖恩」兩字,表明該坊為御建。整個牌坊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獨具風格,古樸秀麗,雄偉壯觀,充分體現了建築之鄉精湛高超的建築技藝,成為我縣非常有價值的人文景觀。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桓台縣田莊鎮高樓村西北角,寺名從《華嚴經》而來。據史載,該寺原來規模宏大,為三進寺院,寺前立有數十丈高的古塔,名「隋文塔」,至明萬曆初年,寺被毀。現存寺的基址高出地面2米,南北長120米,東西寬50米,前殿為四天王殿,已毀。只存有正殿和百子殿。正殿為大雄寶殿,5間,系磚木結構,飛檐斗拱,瓴瓦單檐,頂覆綠色琉璃瓦(現大部換為紅瓦)。殿長26米,進深10米,高17米,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殿內橫梁立柱上彩繪祥雲蛟龍,瑤草瓊花,至今仍可見。殿前東西兩廂房尚好。後為百子殿,亦為磚木結構,木椽單檐。
華嚴寺《新城縣志》記載:「新城佛寺十二,崔樓之洪福,高樓之華嚴最著,洪福志乘謂唐建,華嚴或以為唐或以為元魏莫能明也」。它是隋或隋以前的建築,當時規模宏大,殿宇輝煌,香煙繚繞,鍾聲佛號,成為盛極一時的佛教聖地。隋至今已1400餘年,現在華嚴寺的建築遺存已不是隋唐時代的原制,而是明清時代重修後的面貌。
華嚴寺整組建築布局嚴謹,主次得體,參差有致。平日大門緊閉,只有晨時的鍾聲傳出來,雖未喚醒苦海夢迷人,卻喚起了人們早起,男耕女織,為生活而奔波的念頭。陰歷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佛事活動,名曰「行香」,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有盛會,盛會期間是華嚴寺最熱鬧的時候,期間文人騷客,熙熙攘攘,商販閑農,車水馬龍,善男信女,焚香誦經,叫賣之聲,腔異調怪,熱鬧非凡。
現在的華嚴寺是桓台縣歷史上12座佛寺中僅剩的一座了。寺內大雄寶殿、百子殿、東西廂房尚存,但屋頂換成了現代紅瓦,大殿斗拱也腐朽錯位,所有佛像、壁畫、玄塑都盪然無存。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集體糧庫,用來存放物品,先後拆除了山門、天王殿,更換了圍牆。由於維修不及時,寺院破敗日漸加重,成為一座空洞無物的院落。1985年定為淄博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桓台縣文化局、華嚴寺寺管委會投資700萬元對華嚴寺進行重修,恢復了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原貌,修建了圍牆和大門,成為一個完整的院落。如今寺院內有佛學院的僧人主持佛事活動,遠近周邊前來燒香拜佛許願還願的人絡繹不絕,佛香裊裊,經聲朗朗,極大地滿足了富裕起來的善男信女們求佛行善的精神需求,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從建築學上來講,淄博市的斗拱建築除博山的顏文姜祠就只有華嚴寺的大雄寶殿了,有很高的建築價值。
雲濤古跡
在桓台縣城索鎮烏河玉帶橋北側,河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長87米,東西最寬處31米,面積約2400平方米,地表低於玉帶橋面數尺,這就是著名的雲濤古跡。
相傳古時烏河碧水長流,玉帶橋下濤聲不絕。高地四周水花飛濺,翡翠萬千,每遇天將有雨,便有雲氣盤郁高埠之上,若雲若濤,故而得名。大雨之後,玉帶橋上遊河水暴漲,水位有時高於下游雲濤高地,卻仍不能淹沒雲濤地面。此時,雲濤兩側巨流奔放,雲濤景物被水霧包繞,從橋上觀望,雖近在嘆尺,卻時隱時現,類似海市,世人引以為勝景。
烏河古稱?水。相傳春秋庄公九年,齊師與魯戰於乾時,即此地。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鎮人於茂節立「雲濤古跡」大字石匾於南端
③ 李白的故事
1、
一年夏天,烈日炎炎,李白口渴難忍,心想要是有個酒店就好了,我可以痛快地暢飲一番。忽然,前面有戶人家門前挑出一面小旗。李白驅趕著小毛驢直奔那家小店。到了跟前一看,才看清小旗上寫的不是「酒」字,而是「醋」!李白興致頓時消去大半,原來是醋店。他轉念一想,倒也罷了,喝上幾口茶水,也比乾渴著強。於是走進店裡,只見屋裡桌旁坐著一個縣令正在歇息。
李白對店主說:「一人一口又一丁,竹林有寺沒有僧,女人懷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時生」。店主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聽出李白是用詩謎在問他,心中十分佩服,就答道:「跟您說吧,這是有名的山西老陳醋,味道極佳,先生盡可品嘗。」
李白說:「醋我可以買一壇,不過我口渴極了,煩店主給沏壺茶。」說罷掏出銀兩遞給店主。
店主高高興興地給李白沏好了茶,又挑了一壇醋。李白端起茶碗一飲而盡,然後對店主說道:「鵝山一鳥鳥不在,西下一女人人愛,大口一張吞小口,法去三點水不來。」
店主點頭應道:「多謝光顧小店,先生走好。」
李白手提醋壇,剛要邁出門坎兒,只見醋店裡一個縣官模樣的人站起來喝道:「你是何等淺薄之人,竟敢在本官面前咬文嚼字,好不自量!」
李白瞥了他一眼,一板一眼地說道:「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掛,打柴不見木,王里是一家!」
說罷,走出門,騎上毛驢,一甩鞭子,揚長而去。蠢縣令卻不知道李白話中的含義,聽後,反而暗自發笑。心想:可不是么,我好比那一輪明月,他就是那山下的豆;我姓王,我老婆姓李,本來就是一家嘛!
2、
李白14歲時,已在家鄉小有名氣。有一年春天,有個姓胡的鄉紳過50歲大壽,宴請全城富戶名流,也請了李白。
胡鄉紳略通文墨,見李白年紀輕輕,卻不拘禮法,便想當眾出他的丑,讓他收斂一點。他指著牆上的一幅畫讓眾人看,畫上有一個老神仙,懷抱一隻大酒壇,睡在石岩上,不知是喝醉了還是睡著了,壇口朝下,酒正往外流。
胡鄉紳對李白說:「聽說賢侄才華橫溢,老夫這里有一上聯,卻苦於沒有下聯,今特請對下聯。」說著便搖頭晃腦地念道:酉加卒是個醉,目加垂是個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略加思索,指著胡鄉紳肥胖的身體對道:月加半是個胖,月加長是個脹,胡鄉紳挺起大肚當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眾人不禁捧腹大笑,胡鄉紳顯得非常尷尬。酒後,胡鄉紳陪眾人到花園散步,見荷花池中幾只鵝在戲水,便指著小鵝對李白又出一聯:白鵝黃尚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這時,池裡恰好有一隻烏龜伸出頭來,東張西望,李白眉頭一皺,脫口對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胡鄉紳知道自己的確不是李白的對手,也就不再為難李白了。
3、
唐玄宗的寵臣楊國忠,嫉恨李白的才華,心裡很不服,總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楊國忠想出一個辦法,約李白去對三步句。李白一進門,楊國忠便看著李白,譏諷道:兩猿截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鋸」諧「句」,「猴兒」暗指李白。
李白聽了,微微一笑說:「請大人起步,三步內對不上,算我輸。」楊國忠想趕快走完三步,但剛跨出一步,李白便指著楊國忠的腳喊道:匹馬隱身泥里,看畜生怎樣出蹄!「蹄」諧「題」,與上聯對得很工。
楊國忠本想佔便宜,卻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剛抬腳就被譏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尷尬。
4、
李白少年時代,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一天晚上,李白讀書作文之後,酣然入夢。夢中,他仍然在奮筆疾書。突然,他發現自己的筆頭上開出一朵潔白如玉的蓮花來,光彩奪目,正在詫異之間,一張張白紙又從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
李白高興極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筆給他。想到這里,李白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沒成想落在紙上的卻是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於是,李白捧起一堆蓮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邊站定,揚手把蓮花灑向池水中。
頃刻間,奇跡出現了:只見蓮花入水後,即刻生出莖葉,競相綻放。微風吹來,花兒輕輕搖曳,陣陣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歡喜,剛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過來。李白回憶著夢中的歷歷情節,感慨: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美好的夢啊。
此後,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銳進,讀書也更加刻苦。他深入社會生活,游歷祖國名山大川,創作了大量的不朽詩篇,最終成為一個才華橫溢、舉世聞名的詩人,至今他的許多著名詩篇仍被中外讀者吟詠傳頌。後來,人們就將夢筆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語「夢筆生花」就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情橫溢,文思豐富。
5、
李白幼時在放學的路上,發現一條清澈的小溪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老婆婆磨得很認真很賣力,一滴又一滴的汗珠從老婆婆的額頭上滾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著繼續磨那根大鐵棒了。李白看見老婆婆這么辛苦地磨鐵棒,覺得非常好奇。
於是他跑上前去,來到老婆婆的身旁,一邊輕輕地拉著老婆婆的衣角,一邊很有禮貌地說:「婆婆,您好。請問您磨這根大鐵棒干什麼呢?」老婆婆繼續專心地磨著她的鐵棒,頭也不回地說:「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細細的綉花針哩。」
李白瞪大了眼睛,嘟著嘴說:「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針嗎?」老婆婆轉頭看了看李白,見他一臉不相信的樣子,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來,慈祥地對李白說:「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綉花針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個深奧的道理,使勁地點了點頭。
④ 桓台歷史故事1000字
桓台名勝古跡探微
我們的家鄉桓台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有馬踏湖風景區、王漁洋紀念館、四世宮保牌坊、史家遺址、徐夜書屋、冰山遺址等,小龐、前埠、唐山、新城等地都出土了石鏟、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史家村挖掘發現了商代遺址、高樓村有始建於隋代的華嚴寺,陳庄有木佛堂古槐等。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是新城王漁洋祠堂和四世宮保牌坊,最有價值的自然景觀是江北明珠馬踏湖。以漁洋文化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馬踏湖風景區自然觀光游已成為桓台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兩大重點品牌。
馬踏湖
馬踏湖位於桓台縣東北部,湖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近百平方米公里。這一帶地勢低窪,湖底海拔最高點9米,最低點6.5米,自西南向東北緩傾。孝婦河、烏河、豬龍河匯流於此,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湖泊,1995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湖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是天然的旅遊勝地,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湖內碧水瀅瀅、河道縱橫、交織成網,蘆葦盪、荷花塘一望無垠。
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時期稱少海,又名會城湖, 傳說齊桓公大會諸侯於湖區東側的會城,重兵陳列,馬踏地低,故名馬踏湖。因其碧水連天、風光無限,為歷代達官貴人所嚮往,文人墨客多會於此。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貪看翠蓋擁紅裝,不覺湖邊一夜霜。卷卻天機雲錦段,縱教匹練寫秋光。」此後,元兵部侍郎於欽又有和詩,人們選用詩中所含「錦秋」二字命湖,這樣,馬踏湖又名錦秋湖。
馬踏湖湖內港港汊汊,碧水瀅瀅,2100多條渠道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全長400多公里。湖內古跡風韻濃郁,勝跡隨處可見。湖東南側有廷鄉城遺址,相傳為齊景公失馬尋蹤之地,故又名蹤城。東側有會城遺址,當地人稱東城子,傳為齊桓公會盟處。魚龍村北二公里處有李家檯子,為蘇東坡登臨賦詩處,建有勝處祠和東坡亭。華溝村即古之魯連陂,村中尚有魯仲連故居和魯連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賢祠。五賢者,為戰國顏斶、魯仲連,漢代轅固、諸葛亮,宋朝蘇東坡。五賢祠原為三賢祠,曾多次重修,1984年方改建為五賢祠。門上對聯是:「異姓結同心之侶,一堂萃三代之英。」祠內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架構奇妙,有歷代名人題詠,辟有馬踏湖書畫展室。五賢祠北側,有徐夜書屋、漁洋軒故址及冰山遺址。每到一處都會有一些美妙的傳說和故事,令人流連忘返。湖區27個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連水,戶戶通船,門前搭起小橋,院後泊著小船,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湖面上綠水浮鴨,翠柳搖風,港汊迷離。駕船巡遊,風趣天然。真是「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一點又一天。只聞笑語不見人,蒲葦深處有人煙」。� 馬踏湖景色迷人,物產豐富。湖中盛產藕、蓮、蒲、葦和鵝、鴨、魚、蝦、蟹,以及各種可吃的野生食物。湖鄉人用湖內的物產能做出百多種菜餚, 且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醋沏小魚,香酥可口,野鴨燜藕,風味獨特。「金絲鴨蛋」,是湖中特產,將其腌制蒸熟,可見蛋青、蛋黃層迭,青、黃相交之處,有絲狀蛋黃油圈隔,燦然若金,蛋白香而不膩,肉質沙,不噎喉。夏天的「白蓮藕」脆甜無渣,「雞靠麥黃鱉」,味道鮮香,又多營養。秋天,毛蟹包子別有風味,還可做「毛蟹湯」,鮮美異常。冬天的「溜黑魚片」、「黃燜鯉魚」食之難忘。如若游湖,不食這里的水鮮,實乃遺憾。馬踏湖中還存有許多古跡名勝,魯仲連故居、青冢、五賢祠、東坡亭、齊王閣等又為馬踏湖增添了許多神奇的色彩。馬踏湖已被辟為山東省重點旅遊區。隨著對湖區的開發,馬踏湖將會變得更加秀美,成為旅遊園地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
實踐與探究
1、簡單說說馬踏湖的成名歷史。
2、到馬踏湖實地考察一次,體會一下泛舟的感覺,試著寫下來,
3、搜集有關五賢祠的詩句,摘錄到筆記本上。
4、五賢祠內有哪五個人物,能簡單說說他們的事跡嗎?
5、馬踏湖有豐富的物產,比較有名的有哪些?
6、試著做一道馬踏湖風味小吃,讓父母品嘗一下。
王漁洋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館址為忠勤祠,位於新城鎮新立村。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為紀念王漁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餘年。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1986年12月建館並對外開放,1992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漁洋原名王士禎,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著名詩人,清朝大臣,公務之餘,致力於詩文著述,成就卓著,其詩、詞、散文凡數十種560卷,詩6000餘首。他的詩風格調高雅,吐辭修潔,境界縹緲淡遠,意味靈空含蓄,有相當高的藝術性,他被尊為「一代詩宗」,成為當時詩壇盟主,他在詩論上創有「神韻說」。近幾年來,幾次大型國際王漁洋學術交流會的召開和電視劇《王漁洋》的熱播,使紀念館成為「王學」研究的基地和中心。
紀念館佔地10000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下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園。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185塊,除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可謂琳琅滿目,海內知名。
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信古齋、帶經堂以及這些珍品的復製件,為了解和研究王漁洋,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石刻園是在忠勤祠東跨院的基礎上,與古典園林建築相結合修建的,園中有園,景中套景。元代的「蒼雲」、「振玉」兩巨型太湖石和國家一級石刻「水月松風」石屏,亦在園中陳列,供遊人觀賞。
王漁洋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每年接待遊客約五萬人次,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台胞,成為傳播文化歷史知識,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崇高風范的宣傳教育陣地。
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新城鎮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該祠初建於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佔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檐。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保存完好。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洵、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禎紀念館。
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現存石碑9幢。1984年國家對忠勤祠進行了修繕,並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世宮保坊
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南村大街北端,是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們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名。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據史料記載,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宮保 」磚坊,深感榮幸,為使該坊增光添色,特聘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坊題字,並饋贈 3000 兩銀子作酬謝。董其昌深明王氏意圖,便鄭重地用楷書寫下了匾額 「四世宮保 」4 個大字和前後楹聯。當天傍晚,董在王家的花廳前漫步,聞聽有人說話,躲在一旁聽,原來是王家子弟正在紛紛議論: 「都說董其昌書法好,號稱書畫雙絕 ,看來,論寫楷字還不如王象咸呢,3000 兩銀子花得冤 」。董聽了這些閑言碎語,非常氣憤。翌日,即告辭王家說,到濟南門生處玩幾天,然後回歸故里,王家送走董以後,打開題字一看,「 四世宮保 」中卻少了「 宮 」 字,連兩幅楹聯也不見了,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濟南請董補寫 「 宮 」字,不料,董已離濟而去,董的門生綳著臉說: 「何不叫府上子侄補寫一字呢?」王象春聞聽話中有因,經過再三請求,董的門生才講明原委,並說: 「恩師路過寒舍,留下一 ' 宮 ' 字,不知府上用得著否?如需用時,還再需出 1000 兩銀子。 」王象春得知董其昌聽了閑話,故意帶走,只因「 千金易得,一字難求 」,於是,立即從濟南籌措了 1000 兩銀子,換回了 " 宮 " 字,兩幅楹聯只好另請別人書寫。
此牌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既是新城72坊的唯一倖存者,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古代磚坊之一。牌坊系磚石結構,呈中間高左右低的宮殿式。面闊9.2米,進深3.33米,高15米,拱門洞兩側有石獅8個。拱門、楹柱等上面雕有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特別是磚砌圓柱頂部的4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顯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牌坊頂部飛檐斗拱,瓦當嚴整,四角杵頭獸面,唇吻聳起,都懸吊著風鈴鐵馬,隨風而動,聲韻動聽。頂端花脊「八跑」,每「跑」二獸(壽),高居瓦基。瓦脊中的「麒麟馱寶瓶」尤其古樸可愛。坊之檐下正中、前後各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鐫金色「聖恩」兩字,表明該坊為御建。整個牌坊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獨具風格,古樸秀麗,雄偉壯觀,充分體現了建築之鄉精湛高超的建築技藝,成為我縣非常有價值的人文景觀。
實踐與探究
1、利用模擬長征的機會,聽講解員講王漁洋的生平事跡。
2、實地考察「四世宮保」牌坊,從不同角度觀賞一下。
3、搜集董其昌為坊題字,「一字值千金」的故事。
4、集體觀看《王漁洋查案》電視連續劇,了解王漁洋在揚州為官的情況。
5、讀背幾首王漁洋的詩句,如《真州絕句》等。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桓台縣田莊鎮高樓村西北角,寺名從《華嚴經》而來。據史載,該寺原來規模宏大,為三進寺院,寺前立有數十丈高的古塔,名「隋文塔」,至明萬曆初年,寺被毀。現存寺的基址高出地面2米,南北長120米,東西寬50米,前殿為四天王殿,已毀。只存有正殿和百子殿。正殿為大雄寶殿,5間,系磚木結構,飛檐斗拱,瓴瓦單檐,頂覆綠色琉璃瓦(現大部換為紅瓦)。殿長26米,進深10米,高17米,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殿內橫梁立柱上彩繪祥雲蛟龍,瑤草瓊花,至今仍可見。殿前東西兩廂房尚好。後為百子殿,亦為磚木結構,木椽單檐。
華嚴寺《新城縣志》記載:「新城佛寺十二,崔樓之洪福,高樓之華嚴最著,洪福志乘謂唐建,華嚴或以為唐或以為元魏莫能明也」。它是隋或隋以前的建築,當時規模宏大,殿宇輝煌,香煙繚繞,鍾聲佛號,成為盛極一時的佛教聖地。隋至今已1400餘年,現在華嚴寺的建築遺存已不是隋唐時代的原制,而是明清時代重修後的面貌。
華嚴寺整組建築布局嚴謹,主次得體,參差有致。平日大門緊閉,只有晨時的鍾聲傳出來,雖未喚醒苦海夢迷人,卻喚起了人們早起,男耕女織,為生活而奔波的念頭。陰歷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佛事活動,名曰「行香」,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有盛會,盛會期間是華嚴寺最熱鬧的時候,期間文人騷客,熙熙攘攘,商販閑農,車水馬龍,善男信女,焚香誦經,叫賣之聲,腔異調怪,熱鬧非凡。
現在的華嚴寺是桓台縣歷史上12座佛寺中僅剩的一座了。寺內大雄寶殿、百子殿、東西廂房尚存,但屋頂換成了現代紅瓦,大殿斗拱也腐朽錯位,所有佛像、壁畫、玄塑都盪然無存。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集體糧庫,用來存放物品,先後拆除了山門、天王殿,更換了圍牆。由於維修不及時,寺院破敗日漸加重,成為一座空洞無物的院落。1985年定為淄博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桓台縣文化局、華嚴寺寺管委會投資700萬元對華嚴寺進行重修,恢復了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原貌,修建了圍牆和大門,成為一個完整的院落。如今寺院內有佛學院的僧人主持佛事活動,遠近周邊前來燒香拜佛許願還願的人絡繹不絕,佛香裊裊,經聲朗朗,極大地滿足了富裕起來的善男信女們求佛行善的精神需求,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從建築學上來講,淄博市的斗拱建築除博山的顏文姜祠就只有華嚴寺的大雄寶殿了,有很高的建築價值。
雲濤古跡
在桓台縣城索鎮烏河玉帶橋北側,河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長87米,東西最寬處31米,面積約2400平方米,地表低於玉帶橋面數尺,這就是著名的雲濤古跡。
相傳古時烏河碧水長流,玉帶橋下濤聲不絕。高地四周水花飛濺,翡翠萬千,每遇天將有雨,便有雲氣盤郁高埠之上,若雲若濤,故而得名。大雨之後,玉帶橋上遊河水暴漲,水位有時高於下游雲濤高地,卻仍不能淹沒雲濤地面。此時,雲濤兩側巨流奔放,雲濤景物被水霧包繞,從橋上觀望,雖近在嘆尺,卻時隱時現,類似海市,世人引以為勝景。
烏河古稱溡水。相傳春秋庄公九年,齊師與魯戰於乾時,即此地。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鎮人於茂節立「雲濤古跡」大字石匾於南端。
⑤ 桓台歷史故事1000字
桓台名勝古跡探微
我們的家鄉桓台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有馬踏湖風景區、王漁洋紀念館、四世宮保牌坊、史家遺址、徐夜書屋、冰山遺址等,小龐、前埠、唐山、新城等地都出土了石鏟、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史家村挖掘發現了商代遺址、高樓村有始建於隋代的華嚴寺,陳庄有木佛堂古槐等。
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是新城王漁洋祠堂和四世宮保牌坊,最有價值的自然景觀是江北明珠馬踏湖。
以漁洋文化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馬踏湖風景區自然觀光游已成為桓台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兩大重點品牌。
馬踏湖
馬踏湖位於桓台縣東北部,湖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近百平方米公里。
這一帶地勢低窪,湖底海拔最高點9米,最低點6.5米,自西南向東北緩傾。
孝婦河、烏河、豬龍河匯流於此,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湖泊,1995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湖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是天然的旅遊勝地,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
湖內碧水瀅瀅、河道縱橫、交織成網,蘆葦盪、荷花塘一望無垠。
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時期稱少海,又名會城湖, 傳說齊桓公大會諸侯於湖區東側的會城,重兵陳列,馬踏地低,故名馬踏湖。
因其碧水連天、風光無限,為歷代達官貴人所嚮往,文人墨客多會於此。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貪看翠蓋擁紅裝,不覺湖邊一夜霜。
卷卻天機雲錦段,縱教匹練寫秋光。」此後,元兵部侍郎於欽又有和詩,人們選用詩中所含「錦秋」二字命湖,這樣,馬踏湖又名錦秋湖。
馬踏湖湖內港港汊汊,碧水瀅瀅,2100多條渠道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全長400多公里。
湖內古跡風韻濃郁,勝跡隨處可見。
湖東南側有廷鄉城遺址,相傳為齊景公失馬尋蹤之地,故又名蹤城。
東側有會城遺址,當地人稱東城子,傳為齊桓公會盟處。
魚龍村北二公里處有李家檯子,為蘇東坡登臨賦詩處,建有勝處祠和東坡亭。
華溝村即古之魯連陂,村中尚有魯仲連故居和魯連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賢祠。
五賢者,為戰國顏斶、魯仲連,漢代轅固、諸葛亮,宋朝蘇東坡。
五賢祠原為三賢祠,曾多次重修,1984年方改建為五賢祠。
門上對聯是:「異姓結同心之侶,一堂萃三代之英。」祠內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架構奇妙,有歷代名人題詠,辟有馬踏湖書畫展室。
五賢祠北側,有徐夜書屋、漁洋軒故址及冰山遺址。
每到一處都會有一些美妙的傳說和故事,令人流連忘返。
湖區27個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連水,戶戶通船,門前搭起小橋,院後泊著小船,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
湖面上綠水浮鴨,翠柳搖風,港汊迷離。
駕船巡遊,風趣天然。
真是「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一點又一天。
只聞笑語不見人,蒲葦深處有人煙」。
? 馬踏湖景色迷人,物產豐富。
湖中盛產藕、蓮、蒲、葦和鵝、鴨、魚、蝦、蟹,以及各種可吃的野生食物。
湖鄉人用湖內的物產能做出百多種菜餚, 且四季各不相同。
春天的醋沏小魚,香酥可口,野鴨燜藕,風味獨特。
「金絲鴨蛋」,是湖中特產,將其腌制蒸熟,可見蛋青、蛋黃層迭,青、黃相交之處,有絲狀蛋黃油圈隔,燦然若金,蛋白香而不膩,肉質沙,不噎喉。
夏天的「白蓮藕」脆甜無渣,「雞靠麥黃鱉」,味道鮮香,又多營養。
秋天,毛蟹包子別有風味,還可做「毛蟹湯」,鮮美異常。
冬天的「溜黑魚片」、「黃燜鯉魚」食之難忘。
如若游湖,不食這里的水鮮,實乃遺憾。
馬踏湖中還存有許多古跡名勝,魯仲連故居、青冢、五賢祠、東坡亭、齊王閣等又為馬踏湖增添了許多神奇的色彩。
馬踏湖已被辟為山東省重點旅遊區。
隨著對湖區的開發,馬踏湖將會變得更加秀美,成為旅遊園地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
實踐與探究
1、簡單說說馬踏湖的成名歷史。
2、到馬踏湖實地考察一次,體會一下泛舟的感覺,試著寫下來,
3、搜集有關五賢祠的詩句,摘錄到筆記本上。
4、五賢祠內有哪五個人物,能簡單說說他們的事跡嗎?
5、馬踏湖有豐富的物產,比較有名的有哪些?
6、試著做一道馬踏湖風味小吃,讓父母品嘗一下。
王漁洋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館址為忠勤祠,位於新城鎮新立村。
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為紀念王漁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餘年。
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
1986年12月建館並對外開放,1992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漁洋原名王士禎,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著名詩人,清朝大臣,公務之餘,致力於詩文著述,成就卓著,其詩、詞、散文凡數十種560卷,詩6000餘首。
他的詩風格調高雅,吐辭修潔,境界縹緲淡遠,意味靈空含蓄,有相當高的藝術性,他被尊為「一代詩宗」,成為當時詩壇盟主,他在詩論上創有「神韻說」。
近幾年來,幾次大型國際王漁洋學術交流會的召開和電視劇《王漁洋》的熱播,使紀念館成為「王學」研究的基地和中心。
紀念館佔地10000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下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園。
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185塊,除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可謂琳琅滿目,海內知名。
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信古齋、帶經堂以及這些珍品的復製件,為了解和研究王漁洋,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石刻園是在忠勤祠東跨院的基礎上,與古典園林建築相結合修建的,園中有園,景中套景。
元代的「蒼雲」、「振玉」兩巨型太湖石和國家一級石刻「水月松風」石屏,亦在園中陳列,供遊人觀賞。
王漁洋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每年接待遊客約五萬人次,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台胞,成為傳播文化歷史知識,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崇高風范的宣傳教育陣地。
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新城鎮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
該祠初建於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佔地3784平方米。
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
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檐。
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保存完好。
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洵、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
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
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禎紀念館。
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
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
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現存石碑9幢。
1984年國家對忠勤祠進行了修繕,並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世宮保坊
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南村大街北端,是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們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名。
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
據史料記載,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宮保 」磚坊,深感榮幸,為使該坊增光添色,特聘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坊題字,並饋贈 3000 兩銀子作酬謝。
董其昌深明王氏意圖,便鄭重地用楷書寫下了匾額 「四世宮保 」4 個大字和前後楹聯。
當天傍晚,董在王家的花廳前漫步,聞聽有人說話,躲在一旁聽,原來是王家子弟正在紛紛議論: 「都說董其昌書法好,號稱書畫雙絕 ,看來,論寫楷字還不如王象咸呢,3000 兩銀子花得冤 」。
董聽了這些閑言碎語,非常氣憤。
翌日,即告辭王家說,到濟南門生處玩幾天,然後回歸故里,王家送走董以後,打開題字一看,「 四世宮保 」中卻少了「 宮 」 字,連兩幅楹聯也不見了,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濟南請董補寫 「 宮 」字,不料,董已離濟而去,董的門生綳著臉說: 「何不叫府上子侄補寫一字呢?」王象春聞聽話中有因,經過再三請求,董的門生才講明原委,並說: 「恩師路過寒舍,留下一 ' 宮 ' 字,不知府上用得著否?如需用時,還再需出 1000 兩銀子。
」王象春得知董其昌聽了閑話,故意帶走,只因「 千金易得,一字難求 」,於是,立即從濟南籌措了 1000 兩銀子,換回了 " 宮 " 字,兩幅楹聯只好另請別人書寫。
此牌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既是新城72坊的唯一倖存者,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古代磚坊之一。
牌坊系磚石結構,呈中間高左右低的宮殿式。
面闊9.2米,進深3.33米,高15米,拱門洞兩側有石獅8個。
拱門、楹柱等上面雕有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特別是磚砌圓柱頂部的4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顯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 牌坊頂部飛檐斗拱,瓦當嚴整,四角杵頭獸面,唇吻聳起,都懸吊著風鈴鐵馬,隨風而動,聲韻動聽。
頂端花脊「八跑」,每「跑」二獸(壽),高居瓦基。
瓦脊中的「麒麟馱寶瓶」尤其古樸可愛。
坊之檐下正中、前後各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鐫金色「聖恩」兩字,表明該坊為御建。
整個牌坊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獨具風格,古樸秀麗,雄偉壯觀,充分體現了建築之鄉精湛高超的建築技藝,成為我縣非常有價值的人文景觀。
實踐與探究
1、利用模擬長征的機會,聽講解員講王漁洋的生平事跡。
2、實地考察「四世宮保」牌坊,從不同角度觀賞一下。
3、搜集董其昌為坊題字,「一字值千金」的故事。
4、集體觀看《王漁洋查案》電視連續劇,了解王漁洋在揚州為官的情況。
5、讀背幾首王漁洋的詩句,如《真州絕句》等。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桓台縣田莊鎮高樓村西北角,寺名從《華嚴經》而來。
據史載,該寺原來規模宏大,為三進寺院,寺前立有數十丈高的古塔,名「隋文塔」,至明萬曆初年,寺被毀。
現存寺的基址高出地面2米,南北長120米,東西寬50米,前殿為四天王殿,已毀。
只存有正殿和百子殿。
正殿為大雄寶殿,5間,系磚木結構,飛檐斗拱,瓴瓦單檐,頂覆綠色琉璃瓦(現大部換為紅瓦)。
殿長26米,進深10米,高17米,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
殿內橫梁立柱上彩繪祥雲蛟龍,瑤草瓊花,至今仍可見。
殿前東西兩廂房尚好。
後為百子殿,亦為磚木結構,木椽單檐。
華嚴寺《新城縣志》記載:「新城佛寺十二,崔樓之洪福,高樓之華嚴最著,洪福志乘謂唐建,華嚴或以為唐或以為元魏莫能明也」。
它是隋或隋以前的建築,當時規模宏大,殿宇輝煌,香煙繚繞,鍾聲佛號,成為盛極一時的佛教聖地。
隋至今已1400餘年,現在華嚴寺的建築遺存已不是隋唐時代的原制,而是明清時代重修後的面貌。
華嚴寺整組建築布局嚴謹,主次得體,參差有致。
平日大門緊閉,只有晨時的鍾聲傳出來,雖未喚醒苦海夢迷人,卻喚起了人們早起,男耕女織,為生活而奔波的念頭。
陰歷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佛事活動,名曰「行香」,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有盛會,盛會期間是華嚴寺最熱鬧的時候,期間文人騷客,熙熙攘攘,商販閑農,車水馬龍,善男信女,焚香誦經,叫賣之聲,腔異調怪,熱鬧非凡。
現在的華嚴寺是桓台縣歷史上12座佛寺中僅剩的一座了。
寺內大雄寶殿、百子殿、東西廂房尚存,但屋頂換成了現代紅瓦,大殿斗拱也腐朽錯位,所有佛像、壁畫、玄塑都盪然無存。
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集體糧庫,用來存放物品,先後拆除了山門、天王殿,更換了圍牆。
由於維修不及時,寺院破敗日漸加重,成為一座空洞無物的院落。
1985年定為淄博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桓台縣文化局、華嚴寺寺管委會投資700萬元對華嚴寺進行重修,恢復了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原貌,修建了圍牆和大門,成為一個完整的院落。
如今寺院內有佛學院的僧人主持佛事活動,遠近周邊前來燒香拜佛許願還願的人絡繹不絕,佛香裊裊,經聲朗朗,極大地滿足了富裕起來的善男信女們求佛行善的精神需求,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
從建築學上來講,淄博市的斗拱建築除博山的顏文姜祠就只有華嚴寺的大雄寶殿了,有很高的建築價值。
雲濤古跡
在桓台縣城索鎮烏河玉帶橋北側,河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長87米,東西最寬處31米,面積約2400平方米,地表低於玉帶橋面數尺,這就是著名的雲濤古跡。
相傳古時烏河碧水長流,玉帶橋下濤聲不絕。
高地四周水花飛濺,翡翠萬千,每遇天將有雨,便有雲氣盤郁高埠之上,若雲若濤,故而得名。
大雨之後,玉帶橋上遊河水暴漲,水位有時高於下游雲濤高地,卻仍不能淹沒雲濤地面。
此時,雲濤兩側巨流奔放,雲濤景物被水霧包繞,從橋上觀望,雖近在嘆尺,卻時隱時現,類似海市,世人引以為勝景。
烏河古稱溡水。
相傳春秋庄公九年,齊師與魯戰於乾時,即此地。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鎮人於茂節立「雲濤古跡」大字石匾於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