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丁荷花
① 荷花雞丁怎麼做
主料: 雞胸脯肉 250克 雞蛋 150克 蝦仁 150克
輔料: 火腿 5克 香菇(鮮) 5克 豌豆 5克 雞蛋清 25克
調料: 鹽 2克 味精 1克 大蔥 3克 姜 3克 大蒜 3克 黃酒 3克 澱粉(玉米) 12克 豬油(煉制) 50克 香油 10克 各適量
荷花雞丁的做法:
1. 把雞蛋煮熟,剝去皮,切開去掉蛋黃,再切成橘子瓣形;
2. 火腿切細末;
3. 冬筍、香菇、雞胸脯肉均洗凈切成小丁備用;
4. 澱粉(12克)放入碗內加水調出濕澱粉(25克);
5. 將蝦仁剁成細泥,加精鹽、味精、蛋清調勻,抹在每瓣蛋黃處,再點綴上火腿末,上屜蒸熟,擺在盤內周圍;
6. 將雞脯肉切成小方丁,加蛋清、濕澱粉抓勻;
7. 勺內放入豬油,燒至四成熱時將雞丁放里滑熟倒出;
8. 勺內放入豬油,用蔥、姜、蒜炸鍋,加冬筍丁、香菇丁、豌豆煸炒,添雞湯100毫升,加精鹽、黃酒,然後將滑好的雞丁放進去;
9. 燒開後用濕澱粉勾芡,淋入香油,盛在雞蛋荷花的中間;
勺內放入清湯,加精鹽、味精、黃酒,燒開後勾芡,淋香油,澆在雞蛋荷花瓣上即成。
更多荷花雞丁信息見薄荷網食物庫http://www.boohee.com/shiwu/hehuajiding
② 鮮荷花葉怎麼做成美食
食材明細
主料
糯米適量
大米適量
荷葉適量
- 輔料
竽頭適量
土豆適量
胡蘿卜適量
五花肉適量
青椒適量
紅椒適量
黃椒適量
香蔥適量
- 配料
八角適量
花椒適量
姜適量
色拉油適量
料酒適量
香油適量
生抽適量
糖適量
鹽適量
清淡口味
蒸工藝
一小時耗時
普通難度
15
蒸熟的糯米飯打開趁熱撒上切好的彩椒丁和香蔥即可。
荷香五彩飯的做法步驟
小竅門
1. 荷葉用新鮮的或是乾的荷葉都可以。
2. 糯米和大米也可以用電飯鍋煮熟,水稍少一些不要久燜,米粒有韌性顆粒分明會更好吃。
3.五花肉換成臘肉,香腸或是蝦仁味道也都很棒。
③ 臘汁肉夾饃是哪裡的特產
西安特產。
臘汁肉起源於戰國,當時稱「寒肉」,經世代流傳、演變,遂成今日之秦味臘汁肉。樊記臘汁肉已有近百年歷史,由一姓樊小販所創。由於其選料精、調味全、火功到,又經長時間煨制,顏色紅潤、軟爛醇香、久貯不變。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之贊譽。
近年來,在製作工藝上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濃郁噴香,深受食者歡迎。多次被評為省市名優小吃。1989年又以其風味獨特博得贊譽,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用剛出爐的白吉饃夾著吃,則饃香肉酥,回味無窮。
肉夾饃,的叫法源自古漢語,是一種賓語前置,其意為「肉夾在饃中」。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麼能夾饃?這就是與古漢語有關了,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謅謅地講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就像吃面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著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饃講究是掰的越小越好,掰饃不要用機器,這樣汁湯調味方可入饃,吃時不能用筷子來回攪動,否則鮮味大減,也不易保溫,講究的吃法從周圍一層一層一點一點「蠶食」,佐以香菜、糖蒜和辣醬能提味調鮮,有外地朋友稱,吃了半輩子牛羊肉,從未有過這么豐富的體驗。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
④ 元宵節之荷花燈的做法
炸元宵
原料:
市售新鮮元宵500克,食油1000克,白糖少許。
製法:
1.用針錐將買來的元宵扎孔若干,以防炸時爆鍋濺油。
2.鍋內的油六七成熟時,將元宵分兩次炸制。待元宵呈淺黃色時,用竹筷翻動,使之受熱均勻,再炸至金黃時,表面開始有小泡泡出現,即撈出瀝油裝入盤中。
3.在炸好的元宵上放適量白糖。
藝麻湯圓
原料:
適量的糯米、大米,適量的白糖、麻醬、挑仁(壓碎)、芝麻、化豬油。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5000克糯米可加1000克大米),水浸1一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麵粉。
2.將白糖、麻醬、桃仁、芝麻、化豬油和麵粉混合拌勻,製成小方塊餡料待用。
3.將麵粉加入適量涼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放入切好的餡料封口揉圓。
4.將水燒開後放入湯圓,煮時火不宜過旺。湯圓浮上水面,稍過一會兒撈出即可。
水磨湯圓
原料:
壓乾的新鮮水磨粉1500克,澄沙餡1000克(如用鮮肉只需750克)。
做法:
1.取水磨粉250克,用適量的水揉和成粉團,拍成餅,當水煮沸時放入鍋內,煮成熟芡撈出,浸入冷水。再用水磨粉1250克放人缸中,用雙手搓擦,同時把從水中取出的熟芡放入碎粉粒中,揉拌成粉團,蓋上濕布,待用。
2.按量揪劑(每500克20個),將劑捏成鍋形,放入澄沙餡,隨後將邊逐漸收口,即咸湯團。
3.待水煮沸時,將湯團下鍋,用勺沿鍋邊推轉,當湯團浮出水面時,加少許冷水,再煮7一8分鍾,當湯團的皮看上去是深玉色,有光澤即熟。
肉湯圓
原料:
適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冬菜末、蔥花。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一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麵粉。
2.在鍋中倒入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3.熟肉末晾涼後,加入適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里冷凍,切成小塊為餡心。
4.將麵粉加入適量冰水的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元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珍珠圓子(1)
原料:
上等糯米1100克、黑芝麻50克、精自麵粉100克,豬板油100克、冰糖25克、白糖500克,桔紅(紅桔蜜餞)。
做法:
1.將1000克糯米清洗干凈,用清水浸泡兩天(春秋季,每8小時換水一次,盛夏每4小時換水一次,以防糯米變酸),將糯米磨成細粉裝入布袋滴干水分。
2.取剩餘100克糯米,洗凈後用溫水泡軟待用。
3.將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眷成細粉,與炒成金黃色的清白麵粉混合;將豬板油撕去油皮切成細丁,將桔紅切成顆粒狀,將冰糖碾碎。以上各種原料與白糖拌勻成餡,分成20個圓形餡心。
4.將糯米粉漿揉搓滋潤(粉漿太干可加運量清水),分成20等份。用每份粉團包一個餡心,捏成上圓下平的半球形,在表面均勻地沾上泡軟的糯米。
5.將圓子放在蒸籠中以急火蒸熟,可熱食,亦可涼食。
珍珠湯圓(2)
原料:
麵粉125克,雞湯250克,海參丁、熟雞肉丁、蘭片丁、海米、火腿共50克,菠菜25克,醬油、精鹽、咪精、香油適量。
做法:
1.先將麵粉用水和好揉成面團,用擀麵杖擀成厚麵皮,再用刀切成小丁,撒上補面,然後用手將小丁搓成豆粒大小,放入筐內,篩出麵粉。
2.勺內添雞湯,加入海參丁、蘭片丁等配料和鹽、味精等佐料,待開鍋後將麵疙瘩倒入勺內。最後放人菠菜、味精,出勺時加少許香油即可。
核桃酪湯圓
原料:
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麵粉、桂花少許。
做法:
1.將白糖放入碗內,加桂花、麻仁、麵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咸湯元餡。
2.將江米面放入簸箕里。湯元餡放在漏勺里,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內,用雙手搖動,使湯元餡沾滿江米面,連續三次,即成湯元。下入鍋內煮10分鍾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沖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凈,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4兩拌勻,用小磨磨一遍,成為細漿。
5.凈勺放開水一斤半,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將桃仁漿下入,攪勻鹹粥狀,至熟,盛於碗內,將煮熟湯元撈入即成。
橙羹小湯圓
原料:
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麵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青紅絲、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熟麵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將用50克熟麵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粉,將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適中的湯圓。將橙子切成兩辨,擠出汁。
3.水煮沸時,把湯圓倒入鍋里,湯圓浮上水面後,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後盛入碗內。
拔絲小湯圓
原料:
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砸成三毫米厚的片,切成三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復三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並用筷子撥開,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將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搪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鴿蛋湯圓
原料:
壓乾的新鮮水磨粉2500克,白砂糖1000克,芝麻粉100克,薄荷香精、糖掛花少許。
做法:
1.白砂糖1000克加水250克,用中火熬制約15分鍾,見拔絲後立即離火,趁熱將三分之一糖漿倒入鐵板上,用刮板、菜刀將糖漿來回攪拌,然後將鐵板上的糖漿圍成一個坑,再倒人三分之一,仍舊用刮板、菜刀將糖槳攪拌,待剩餘的糖漿全部倒入後,加入香精、薄荷、桂花。把配好而且凝固的糖餡,用手使勁捏搓成長條,再切成豆粒大小的糖粒,待用。
2.取水磨粉500克左右,加少量水,揉和拍成餅,加入鍋內煮熟,撈出浸在涼水中,冷卻後揉進粉團內,揉至不粘手為止,用濕布蓋上備用。
3.取粉坯一塊(約10克重),用大拇指按一個坑,放入餡心,包攏,搓成圓長形。
4.待水煮沸後,將圓子入鍋,用勺子攪動,等圓子浮上水面後,再煮20分鍾,見圓子表皮成深玉色並有光澤時,即可撈出,倒進已備好的冷水中,讓其迅速冷卻。再將圓子撈出控干水分,放在碾碎的芝麻粉中,將每個圓子的底部滾上芝麻粉,四隻一排、八隻一組,放在光紙或粽葉上即成。
酒鍋湯圓
原料:
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麵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青紅絲、掛花醬、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紅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麵粉打成漿糊,倒在一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進水浸一下,放在籮筐內的糯米面上,用手搖動,使糯米面掛在剩餡上,連續多次,搖成玻璃球大小的湯圓。
3.待鍋內清水燒開後,將湯圓下鍋,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連湯一起倒入已備好燒酒的酒鍋內,將酒鍋端於桌上,再將鍋內酒點燃。
脂油湯圓
原料:
糯米1500克,白糖500克,板油150克,青梅、桃仁各50克,芝麻、桂花各25克。
做法:
1.糯採用水浸泡4小時,撈出換水,磨成吊漿。
2.板油、白糖按脂油餡製法,做好後與炒熟的芝麻粉、剁碎的青梅、柱花等配料,拌合成餡。
3.用水將三分之一的吊漿煮熟,放入冷水,浸泡後,用三分之二的生吊漿與熟吊漿和成粉圓,將粉團搓成長條,按量揪劑。再把劑子捏咸小酒杯形,包餡收口,捏成湯圓。
4.待水煮沸時,將湯圓下鍋,湯圓浮上後即可撈出。
賴湯圓
原料:
糯米1000克,大米250克,白糖300克,豬油150克,麵粉50克,芝麻30克。
做法:
1.將磨好的米漿裝入細布袋內壓干水分即成湯圓粉子。將湯圓粉子用手搓揉至軟硬適度不粘手。
2.每500克白糖配100一125克麵粉。用白糖加熟芝麻和麵粉,用篩子篩勻,加化豬油,用手搓勻,再用擀麵杖擀成餅狀,用刀切成方塊,大小隨意。
3.用手取粉子一塊,在手中搓圓後,在案板上壓平,再把餡放在粉子當中,包嚴即成。
4.煮湯圓時,須不使鍋內開水翻滾,免得將湯圓煮爛。待湯圓浮出水面,再翻滾一、二次,用手按時有彈性即可撈出。
棗泥元宵
原料:
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麵粉1250克,棗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將白糖摻上大油、棗泥和1000克熟麵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麵粉加水打成漿糊,加入餡內揉勻,用刀拍緊,切成400克餡塊備用。
3.糯米粉放入筐內,將餡塊浸水,倒入糯米粉內滾動,反復6一8次即成。
4.鍋內加水燒開,下入元宵,邊下邊用手勺將開水推轉,煮至元宵浮起即可
⑤ 一年級下冊夏天來了寫作文
一年級下冊夏天來了寫作文
一年級下冊夏天來了寫作文,作文並不是一件難事,作文的寫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作文的好壞在開頭就已經初現端倪,優秀的作文離不開文采和邏輯的支撐,以下是一年級下冊夏天來了寫作文,歡迎閱讀分享!
一年級下冊夏天來了寫作文1
第一篇:夏天來了
夏天的一個下午,小明在家寫作業,他覺得很熱,就把窗戶打開了,寫著寫著,小明忽然感覺有水撲到臉上,他就趴在窗戶上往外看,看見外面下雨了,又看見家裡的衣服和被子還在外面呢!小明想必須趕快把衣服和被子拿回家。
小明趕快拿了一把傘沖下樓,飛快地跑到衣物跟前,又飛快地把衣物收了,像「無影手」一樣快。回到樓上,他把衣物搭到陽台的衣服架子上,又把家裡的窗戶全部關上後,認真的.寫起作業來。
媽媽回來了,看到已經收回家的衣服和被子,直誇小明長大了。
第二篇:夏天來了
夏天來了,天氣越來越熱了,小紅玩完游戲很熱 ,就打開風扇,小紅站在風扇的正前面,後來媽媽看見了,跟她說:小紅,不要站在風扇的正前面吹風,會感冒的。小紅後來就不在風扇的正前面吹風了。
第三篇:夏天來了
炎熱的夏天到了,太陽像大火球一樣烤射著大地。公園里,一棵棵大樹撐開了巨大的綠傘。荷花池裡,挨挨擠擠的荷葉,如同一個個又大又圓的碧玉盤。一朵朵粉紅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美貌的少女,從裡面冒了出來,格外漂亮。
小丁和小明抱著又大又圓的西瓜來到公園里,坐在陰涼的大樹下,看著美麗的風景。小丁情不自禁地說:「這里真美呀!」「是呀,這里還是乘涼的好地方呢。」小明也高興地說。他們在樹下快樂地唱啊,跳啊,別提多開心了。玩了一會兒,小丁說:「太熱了,我們吃西瓜吧!」小明說:「好啊。」說著他們就坐在草地上吃起了香甜可口的西瓜。小明一邊吃一邊說:「西瓜好甜啊!」小丁說:「是啊,這下涼爽多了。」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快活極了。
夏天雖然很熱,但是也很快樂!
一年級下冊夏天來了寫作文2
夏天來了一年級作文一: 夏天來了夏天來了,熱情的夏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夏天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季節。荷葉綠綠的,荷花粉粉的,太陽紅紅的夏天真美啊!我愛夏天!
夏天來了一年級作文二: 夏天來了夏天真的來了。 天氣漸漸地變暖了,河岸邊柳樹上的嫩芽兒不見了,柳絮兒飛了,長滿了象剪刀似的.綠葉子。桃樹上的桃花、玉蘭樹上的玉蘭花謝了,長出了碧綠碧綠的嫩葉。如火如荼的茶花已黯然失色,頑皮的櫻花悄悄地躲進了綠葉的懷抱,好象在跟我捉迷藏。杜鵑花卻暗暗地開放了。 池塘里圓圓地荷葉浮出了水面,很可愛。池塘里的小蝌蚪不見了,它們變成了小青蛙找媽媽去了。池塘里金黃色的金魚在水裡歡快地游來游去。 夏天真美呀!
夏天來了一年級作文三: 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太陽就像的火球,把大地烤的都冒煙了,空中沒有一絲風,樹木都沒精打采地懶洋洋地站在那裡。雞耷拉著耳朵,知了叫著知了知了。小朋友們都在河裡游泳,抓魚,摸蝦。夏天真熱啊!!
夏天來了一年級作文四: 夏天來了夏天的中午,小朋友來到公園,他們看到圓圓的、綠綠的荷葉。小青蛙蹬在荷葉上呱呱地放聲歌唱,小水珠趟在荷葉上眨著亮晶晶的眼睛,小魚兒在荷葉下游來游去,捧起一朵朵美麗的水花,小蜻蜓立在荷葉上睜開透明的翅膀。啊!多美的夏天。
夏天來了一年級作文五: 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公園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池塘里荷花開了,亭亭玉立,小魚在水裡快活的游來游去。小鳥和知了在樹梢唱著宛轉的歌,好像在唱夏天來了,我喜歡夏天。果園里有又大又圓的桃子,有綠皮紅壤的大西瓜,有黃黃的杏子,還有紅彤彤的梅子,真是讓人饞得直流口水。啊!夏天真好,我愛夏天。
一年級下冊夏天來了寫作文3
【篇一】
夏天的到了,荷花開了,荷葉像一把雨傘為青蛙擋雨。下大雨了,蜻蜓在荷葉下bi雨,過一會雨停了,青蛙和蜻蜓紛紛的出來了。
一場雨過了,荷花也有精神了,荷花有的開了,有的敗了,光剩蓮蓬了,還有的剛長出來。
蜻蜓身上有黑色的、紅的、黃的、還有綠的。蜻蜓在荷花上面捉蚊蟲,青蛙好像張開嘴巴在捉蟲子,為農民伯伯服務,池塘邊的小草也長起來了。天上的小鳥在叫,好像在說,夏天真熱鬧!
夏天的景色真美麗!
【篇二】
夏天到了,小紅和小花、小芳穿上了漂亮的新裙子,約了小明和小軍去公園玩耍。
公園里小草碧綠碧綠的,那些五顏六色的小花開得那麼的嬌艷,美麗。河邊,柳樹成蔭。小鳥們嘰嘰喳喳地在柳樹旁飛來飛去,好像在玩游戲。小朋友們也想玩他們最喜歡的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了。小花做老鷹,小紅做雞媽媽,別的小朋友做小雞。老鷹撲著翅膀左撲右撲,雞媽媽展開雙翅左擋右擋,拚命保護著小雞們。如果哪只小雞被捉到了,小雞就要為大家唱一首歌,然後小雞做老鷹,游戲重新開始。他們玩得不亦樂乎,一位在公園鍛煉的阿姨被他們的快樂感染了,也悄悄加入他們。她彷彿又回到了她的童年。
啊,童年就是這么快樂!
【篇三】
夏天到了,台風過去了,剛下過一場雷雨,天氣涼爽多了,知了又開始在樹上唱歌了,向日葵又抬起了頭,小紅一家在院子里乘涼,奶奶拿出了一個圓圓的大西瓜、甜甜的水蜜桃、紅紅的梅子。奶奶把西瓜切開。露出紅紅的瓜饢、黑黑的籽,讓人看了很饞。小紅捧著一片西瓜,給奶奶吃,奶奶說:「小紅,你真乖!」媽媽看見了,笑著說:「小紅,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小紅聽了可高興了,臉上露出美美的笑容。這時,向日葵也笑了,知了在樹上不停地叫著,好像也在誇小紅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⑥ 水湖蓮怎麼吃
1、首先要把蓮藕切成小丁小丁的,然後我們可以把蓮藕和酸菜炒在一起,這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美食,而且也是一道很多人都喜歡吃的做法。
2、我們只需要把蓮藕先煮一下,然後放到鍋里去炒,然後放點酸菜,就可以製成水蓮藕炒菜。
⑦ 連藕片兒怎麼炒
春天到了,再過不久又到了吃藕的季節。藕渾身都是寶,都可以用來食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種用藕做成的美食。
炒藕片的做法
space
材料
蓮藕1段約250g,蒜頭1顆,蔥1根,陳醋4勺,白糖3勺,鹽1勺,雞精1勺,少量生抽
做法
1、藕刮皮洗凈,切片片備用。
2、蒜拍扁切碎,從切粒。
3、醋、鹽、糖、生抽和雞精混合調成醬汁。
4、熱鍋倒油,放入蒜爆香。
5、放入藕片翻炒至8成熟。
6、倒入醬汁翻炒至湯汁變得粘稠。
7、快點上盤以免藕片不脆了。
關於清炒藕片的做法,希望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去市場買一些新鮮的蓮藕,親自動手為家人做一份清炒藕片。如果你們的家人是比較喜歡吃藕的,那你們可以多學習學習一些蓮藕的做法,讓藕片呈現不同的風味。同時,你們在平時也可以多跟朋友交流一些關於蓮藕的做法。
space
白蓮須煲雞蛋的做法
功效:
孕婦吃了白蓮須煲雞蛋冰糖,能去胎氣,可使嬰兒皮膚白凈可愛,又會「百快的」(即「順產」)
解釋:
蓮藕屬睡蓮科植物,柄名「荷梗」,葉名「荷葉」,花名「荷花」,蕊名「蓮須」,果殼名「蓮蓬」,果實名「蓮子」,地下莖名「蓮藕」。白蓮須就是白蓮子的須,在葯用方面有固精止血的功效。白蓮須煲雞蛋能去胎氣,又可治產婦產前產後陰癢,使嬰兒皮膚白凈。當孕婦將近分娩時,年長的一輩會用白蓮須煲糖水給她們吃,可能由於它具有止血的功用吧!但這情況現在並不普遍,並非每位孕婦都吃的,只是各處鄉村各處例而已,各位姐妹最好是問一下家中老人。
做法:
可用白蓮須二錢(約10克)煲雞蛋(雞蛋先煮熟,剝殼後放入),白蓮須用水兩碗慢火煎至大半碗,可酌量加冰糖。
白蓮須煲雞蛋味道清香,口感潤滑,有一種淡淡的香氣,像茶葉的香味。所以,懷孕了的女性朋友可以適當的自己做一些白蓮須煲雞蛋,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可以補充人們身體所需元素。
糯米藕的做法
1.將藕洗凈,切去一端藕節(藕節留著待用),使藕孔露出,再將孔內泥沙洗凈,瀝干水分,冰糖砸碎待用。
2.糯米淘洗干凈,晾乾水分,由藕的切開處把糯米灌入,用竹筷子將末端塞緊,然後在切開處,將切下的藕節合上,再用小竹扦扎緊,以防漏米。
3.用一沙鍋或銅鍋(切勿用鐵鍋,否則會影響質量),先用灌好米的藕,再放入清水,以水沒過藕為限,在旺火上燒開後轉用小火煮制,待藕煮到五成熱時,加入少許鹼,繼續煮到藕已變紅色時取出晾涼。
4.用一扣碗墊放網油一塊,將藕削去外皮,切去兩頭部分,切成1.5厘米厚的圓餅扣入碗 內,放入白糖、冰糖、桂花糖,蓋上網油上籠蒸到冰糖完全溶化時取出,去掉網油渣和桂花渣,翻撲盤內,然後再去掉面上的網油渣即成。
提示:
1、填進藕空的米不要填得太實,因為米熟後還要膨脹。
2、煮藕的水不宜過多,如果比較多,可在加桂花和蜂蜜前倒出一些,能將藕沒過即可
⑧ 我的兄弟叫順溜演員表荷花
王寶強飾 順溜(陳二雷)
張國強 飾 陳大雷
戰菁一 飾 荷花
郝蕾 飾 順溜姐姐
黃詩佳 飾 順溜姐姐(童年)
徐洪浩 飾 翰林(文書)
孫遜 飾 三營長
霍青 飾 一分區劉司令(劉強)
楊子驊 飾 吳大疤拉(吳雄飛)(偽軍司令)
常鋮 飾 李歡(國軍55師師長)
寧曉志 飾 大司令
鄭玉 飾 政委
劉圓圓 飾 小王記者
馬境 飾 吳妮
淺野長英(耿長軍)飾 坂田(日軍少佐)
董波 飾 山本泰一郎(日軍狙擊手)
楊山 飾 三排長
葉鵬 飾 連長
許新宇 飾 排長
蘇小丁 飾 班長
米岡 飾 石原(日軍華東總司令)
馬衛軍 飾 松井(日軍軍官)
談天 飾 副官(偽軍)
蘇東生 飾 老宋(維持會長)
郭曉秋 飾 參謀長(國軍參謀長)
⑨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
夏天來了,萬物開始復甦,天氣開始炎熱,一切都熱鬧起來了。以下是我帶來的夏天來了看圖寫話(精選10篇),歡迎大家的閱讀和借鑒。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1
夏天到了,荷花開了,荷葉綠了,青蛙開始唱歌了。
我想到公園里去散步,一邊聽著知了在樹上歡快地唱歌,一邊欣賞著公園里美麗的風景。
我想,如果每個季節都像夏天一樣能這樣幸福,該有多麼的快樂啊!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2
夏天的中午,太陽火辣辣的,照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小明來到公園玩,他玩累了就躺在一顆大樹下乘涼,小明口渴了拿出了汽水喝,這時他發現旁邊的小池塘里荷花開的通紅,遠看一片綠油油的荷葉上開著一朵朵粉嘟嘟的荷花,小青蛙也跳上荷葉在呱呱地唱歌,腳邊的野花也開的漂亮極了,知了在樹上大叫:「啊,我熱死了。」看著這一幕,小明很驚訝地說:「夏天雖然很炎熱,但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夏天的大自然還是很美的。」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3
夏天來了,火辣辣的太陽烤著大地,花草樹木卻特別的綠,綠得似乎要流出濃濃的汁水來。池塘里的荷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光彩奪目。樹上的知了「吱吱」地叫著,好像在說:「真熱!真熱!」蜘蛛正忙著為自己建造美麗的宮殿。小螞蟻成群結隊地搬運食物。螞蟻爸爸坐在荷葉上,手裡拿著一片樹葉當傘,嘴裡不停喊著:「加油!」螞蟻這種齊心協力,同甘共苦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4
夏天來了,小紅和小花、小芳穿上了漂亮的新裙子,約了小明和小軍去公園玩耍。
公園里小草碧綠碧綠的,那些五顏六色的小花開得那麼的嬌艷,美麗。河邊,柳樹成蔭。小鳥們嘰嘰喳喳地在柳樹旁飛來飛去,好像在玩游戲。小朋友們也想玩他們最喜歡的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了。小花做老鷹,小紅做雞媽媽,別的小朋友做小雞。老鷹撲著翅膀左撲右撲,雞媽媽展開雙翅左擋右擋,拚命保護著小雞們。如果哪只小雞被捉到了,小雞就要為大家唱一首歌,然後小雞做老鷹,游戲重新開始。他們玩得不亦樂乎,一位在公園鍛煉的阿姨被他們的快樂感染了,也悄悄加入他們。她彷彿又回到了她的童年。
啊,童年就是這么快樂!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5
炎熱的夏天到了,太陽像大火球一樣烤射著大地。公園里,一棵棵大樹撐開了巨大的綠傘。荷花池裡,挨挨擠擠的荷葉,如同一個個又大又圓的碧玉盤。一朵朵粉紅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美貌的少女,從裡面冒了出來,格外漂亮。
小丁和小明抱著又大又圓的西瓜來到公園里,坐在陰涼的大樹下,看著美麗的風景。小丁情不自禁地說:「這里真美呀!」「是呀,這里還是乘涼的好地方呢。」小明也高興地說。他們在樹下快樂地唱啊,跳啊,別提多開心了。玩了一會兒,小丁說:「太熱了,我們吃西瓜吧!」小明說:「好啊。」說著他們就坐在草地上吃起了香甜可口的西瓜。小明一邊吃一邊說:「西瓜好甜啊!」小丁說:「是啊,這下涼爽多了。」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快活極了。
夏天雖然很熱,但是也很快樂!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6
夏天來了,夏天來了!
水塘里的荷花含苞欲放,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
塘邊的柳樹掛著修長的枝條,樹上的`蟬在「知了知了」地唱著美妙的歌兒,蟋蟀在草地里附和著。夜晚,池塘里的青蛙開始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
女孩穿著漂亮的花裙子,男孩穿著酷酷的T恤,在烈日下盡情地玩耍。
夏天來啦,夏天來啦!歡樂的夏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7
炎熱的夏天來了,火辣辣的太陽像一個大火球,烘烤著大地。知了在柳樹上「知了,知了」的叫著,好像在說:「好熱呀,好熱呀」,蟈蟈躲在樹葉下乘涼。茉莉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向日葵向著太陽開得正盛呢!
寫完作業,小紅來到院子里,看見奶奶正在往桌子上擺放脆脆的桃子,酸酸的梅子和甜甜的西瓜。小紅叫來了爸爸媽媽和爺爺,一家人圍著桌子邊吃水果邊聊天,不時的發出陣陣笑聲!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8
夏天到了,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了,荷葉長出來了,荷花開了,蜻蜓飛來了。蜻蜓在荷塘上面飛來飛去在對小魚說:「夏天到了,夏天到了,快來玩吧!」蜻蜓又對荷葉、荷花說:「你們怕熱嗎?我給你們唱一首歌……」小蜻蜓又對清澈的河水說:「你們孤單嗎?我給你們多找點朋友吧!」夏天真是太美了!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9
芳香四溢的春天悄悄地走了,多姿多彩的夏天匆匆地來了。
天氣變得越來越熱了,太陽火辣辣地照著大地,發出耀眼的光芒,照得人們睜不開眼睛。小朋友們都換上了漂亮的短袖衣服。校園內的草木變得更綠了,為同學們帶來了更加舒適的學習環境。
走在街上,看到肚兒圓圓的西瓜,還有瘦瘦的黃瓜,各種各樣的水果及蔬菜,讓我禁不住垂涎三尺。
啊,夏天來了,我喜歡夏天!
夏天來了看圖寫話10
夏天來了,樹木的葉子都長大了,形成了林蔭為我們遮擋住了火辣辣的烈日。
夏天來了,麥穗變的金黃,等待著人們的收割,為我們提供食物。夏天來了,晚上的池塘變得熱鬧起來。那是青蛙在為我們歌唱。夏天來了,桃子、李子和杏子,還有那碧綠的大西瓜,為我們帶來了涼爽。夏天來了,入夜的街上,乘涼的人也多了,熱鬧的夜市為我們帶來了快樂!
我愛夏天,我愛熱熱的太陽,我愛涼涼的夏夜。我愛大自然!
⑩ 農村風俗習慣
破五節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每到此時,各大公園、廠礦企業及大街小巷,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入夜,宮燈、紗燈、魚燈、花籃燈、跑馬燈……光華四射,美不勝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人們把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強烈的愛憎和美好的願望融入這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增加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春龍節,俗叫「龍抬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清朱蠡尊《日下舊聞考》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這一天,市民早起,炒「蠍子爪」(即豆子腌泡後)吃,以避免蟲咬蠍蜇;老男少兒都理發,以視精神,免除災病;農村盛行用爐灰「打囤」,預祝豐收。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
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游,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墓
清明掃墓,在陽歷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為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為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盪,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才將這種游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為植樹節。現在,每到清明前後,各地都展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青青的楊柳,不但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託著人們無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浴佛節。
我國宋朝時已有「裕佛會」。民間煎香葯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辟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濟南廟宇眾多,在過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習。這天,東岳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念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涌進廟里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端午節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古人把五月也稱作「午月」,五日又常寫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復,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養辰」,故「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採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後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後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後揉搓均勻,再在調好的麵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後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濟南蒲菜
濟南人愛吃蒲菜的習俗由來以久,蒲菜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濟南的美蔬,早已馳名國內。《濟南快覽》一局中記載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萊類之珍品。」《山東通志、物產》稱蒲菜為「蒲筍」,是濟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湯蒲菜」、「鍋塌蒲菜」(涼碟)等。至於濟南人鍾愛的蒲菜燙面餃、蒲菜扁食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常食。凡品嘗過這些美味佳餚的,無不交口稱贊。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乾後,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後,放在河裡,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盪盪,河水映得彤紅。據說河裡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當年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廟里的道士們,也在農歷七月三十日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里燒香的「施主」,並找扎紙工人和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裡,吸引遊人。到了晚上,道士們穿上花花綠綠的錦綉法衣,敲響鐃鈸,吹起笙笛,從幾十層台階高的北極廟列隊出來,到法船前面焚化「疏頭」,同時,把彩紙扎的大型法船燒掉。一時間,烈火熊熊,照得滿湖通明,使整個濟南市為之轟動。以致廟內、湖畔,萬頭攢動,擁擠不堪。解放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燈」等活動已不復見。
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日子。晚上,婦女們穿七孔針,先完者為得巧,故稱乞巧,七夕乞巧的習俗,在濟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戰國時期的楚懷王時就開始了,據《考工記》的注釋中說:「以織女星之祥,因祭機之杼,以求工巧。」因為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想從織女那裡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織出更好的布來。傳說,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與織女談話。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張燈結綵,搭乞巧樓,兒童女子,皆著新衣。在城裡「富貴人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以後,雖然這乞巧樓不一定搭了,但這一天活動仍很有趣。這天晚上,家家都「張錦綉,陳飲食,樹瓜果,焚香於庭」。其次,參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畢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針,五彩絲線,望月穿針。誰穿得快,誰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擺一盆水,水裡浸著瓜果,乞巧的人手裡拿著一面鏡子,誰把月光從鏡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誰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隻蜘蛛,放在首飾盒裡,第二天早晨,觀其結網之疏密或圓正,為得巧之多少。還有的於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綠豆)牙和手摘下來,投在水盆里,在太陽光下照影子,誰的巧芽影子象針、剪、花、鳥、蟲等,誰的手將來就會巧。正象一首民間歌謠唱的那樣:「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象花,又象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又一重要節日。據史書記載,中秋節始於唐代,以後產生了中秋節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到元代末年,民間才廣泛流傳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濟南亦不例外。據1928年《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載;「中秋月十五日夜,設月餅瓜果於院中以祭月,並集家人於月下餚醵飲以賞月。」
過去,每天中秋的晚上,當明月從東方升起的時候,人們便在庭院中設香案,擺供桌,供桌上陳以糖餅瓜果等。全家人團聚一起拜月、祭月。祭畢之後,由家中的長者主持,把祭品分給大家,並把象徵「團圓」的月餅分切成塊,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餅的風俗流傳很廣。傳說元朝統治者統治了中國以後,為防止人民起來反抗,規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個家還要供養一個蒙古奴隸主的爪牙,這些爪牙,胡作非為,無惡不作,人民切齒痛痕。元末,各地災荒嚴重,災民顛沛流離,啼飢號寒,實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節,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著「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月光亮亮,齊齊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元朝統治者的紙條,藏在月餅里,大家互相傳送,互相聯絡。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餅,見到了那紙條,便齊心協力,一致行動,舉行了民族大起義,很快就把元朝統治者推翻了。元朝滅亡了,但這吃月餅的習俗,缺一直流傳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每逢這天,古人都要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遊玩。據說這樣可以除災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寧幸福。這種「九九」登高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在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過去,九月九日這一天一早,濟南各階層人士,便身佩茱萸,趕來登山,時值深秋,天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因此,戰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樂事。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別具風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寫道:「閑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這首詩,正是古人重陽等千佛山的生動寫照。
除登山外,過去濟南人在重陽節這天,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居民家中做的棗糕,用一層面一層棗疊壘成塔形,蓋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頂,蒸而食之,名為菊花棗糕。為什麼重陽節這天要吃棗糕呢?因為「糕」、「高」同音,吃棗糕即有登高之意。至於為什麼這一天要登高,據粱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將有災禍降臨,須早作準備。」桓景問:「用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場災禍?」長房告訴他:「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個紅色布袋,裝上茱萸,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飲,即可避免這場災禍。」桓景聽了師傅的話,在九月九日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過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無事。從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遂相沿成習。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更是盛況空前。盡管人們登高已不再是為了避災除害,飲菊花酒、吃菊花火鍋的習俗也不多見,但來登山的人們照舊絡繹不絕。人們在瀏覽或挑選著琳琅滿目的土特產品時;總要等上山頂,縱目遠眺,觀賞著大好河山和如詩如畫的濟南新貌,不禁會浮想聯翩,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曲水流觴
從漢朝開始,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晉以後,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 以後,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於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後一個轉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後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這就叫「曲水流觴」或「流觴曲水」。晉代宗 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
遠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及在現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現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東流,至今曲水亭街。當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曲水流觴的理想場所。
現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舊,但溪流已無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風橋一帶,溪流回環曲折、曲水流觴之跡,還是依稀可尋的。尤其這一帶還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泉城風格,來此一游,盡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觴」但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連忘返。
除夕守歲
除夕,民間俗稱「三十晚上」,是陰歷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守歲,傳說是為驅除這時還纏在家裡的「百鬼」,好讓人們過一個平安年。過去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除夕辭歲,燃爆竹,家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表習俗》)其中有些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除夕更換桃符的習俗起源較早,戰國時的一部史書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東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樹,其枝伸向東北方的鬼門,萬鬼皆由此出入。樹下有神荼、郁壘兩個神仙把守,專門監察鬼的行為,發現哪個鬼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說。於是,自春秋以來,每逢過年,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擱在門兩旁代替神荼、郁壘,以示防鬼。到了戰國,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於門側,或畫兩個神像(或寫上神名)來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壘畫像也就成了「門神」。唐以後,又有了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鍾旭形象的「門神」。掛在門上,消滅納福,鎮妖避禍。
宋代以後,開始興起對聯,到明代,桃符才該稱春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貼春聯,並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此為樂。他還乘興親筆題聯,賜給大官陶農:「國朝謀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賜給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在廣大城鄉普遍盛行起來。於是,除夕「換桃符、易門神、貼春聯」,在全國各地蔚成風俗,並一直沿襲下來。如今,多數人不再相信「門神」之類的封建迷信了,人們把貼春聯,掛年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容,以此裝點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據說出席是天上眾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穀草等,點燃斗香,陳設供品,以迎接諸神和亡祖的魂靈光臨。除夕燃放爆竹,由來也很久遠。據說在古代,楚國兩方的深山中有一種叫「山 」的怪物,經常跟人打麻煩。一遇見了「山 」,人就會得病,發寒發熱,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發現這種怪物最怕聽爆竹聲,於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燒,借竹的炸裂聲嚇跑他們。後來大家為過一個平安年,便在過年時燃燒青竹筒,用爆竹聲來驅趕山 惡鬼,稱作「平安爆竹」。唐朝時,人們始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響聲更大。從北宋開始,民間開始用紙裹著火葯製成「鞭炮」和「起火」。經過年復一年的改進,爆竹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也不斷翻新。如今,不但過年時燃放爆竹,每逢重大節日或遇到喜慶事時,人們都喜歡燃放爆竹,以增加歡樂氣氛。
如今已沒有人再把著項活動和驅除鬼怪聯系起來,而相沿成了闔家團圓、歡慶節日的傳統。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圍坐一起,暢舒往事,吃年夜飯,飲屠蘇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真是其樂無窮。
臘八節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八節」。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戶戶做臘八粥。《歷乘》載:「十二月八日作臘八粥,好施者濟貧。」清《日下的聞考》也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也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宋時故事。」同時,市民還將蒜瓣洗凈涼干,腌制在調好的糖醋壇子里,過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稱「臘八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