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用荷花
1. 為什麼和尚死後入荷花缸
坐化缸又稱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種獨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圓寂後,盤坐在一個特製的陶缸之中,並在遺體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來除濕防腐,再密封連缸體一起安葬。
坐化是和尚盤腿端坐而死,在佛教中一般是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
坐化的高僧在其坐化缸中會有舍利出現,舍利又作「舍利子」。意為屍體或身骨,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火焚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燼。由於坐化的高僧不必火化也可出舍利,坐化缸就成為高僧得道升天的重要形式。佛門中常用的坐式是結跏趺坐,修禪入定大多採用這種坐式,據說,定力深的信徒,臨終時能夠預知死亡時間,安然而逝。因此坐化又稱坐亡、坐脫、坐逝等,歷史有關記載甚多。如唐代黃濤《蒲山靈岩寺碑銘》記載:「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肉不壞。」又如清代姚福均《鑄鼎余聞》卷四記載:「五代間,布袋和尚於奉化岳林寺東廊坐逝,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這中間又指出了和尚在坐化後屍體不腐的事實,從出土的坐化缸中發掘的和尚遺跡中確實有例證,如越南北部寧省曉廟內的一座佛塔中,發現一具兩百八十多年前坐化的和尚肉身,和尚法號儒知,死於1732年。儒知體內器官保存完好,但由於出土後的保護原因致使身體外觀一眼窩受損,雙臂自肘部折斷。1998年11月15日,在位於四大佛教聖地的九華山中,發現了兩具在坐化缸中坐化高僧不腐的屍體,其一是地藏王菩薩的。它是古朝鮮國的王子,唐肅宗在至德兩年來中國,選中九華山作為道場,時年24歲。99歲圓寂,信徒們將它放入坐化缸內,稱為「缸葬」。3年後開缸,肉身不腐。其二是大興和尚的。大興生於1909年,安徽太湖縣人。17歲上了九華山,在百歲宮出家。1947年,他離開了香火鼎盛的百歲宮,來到了人跡罕至的後山雙溪寺。1985年2月初,大興不小心摔斷了腿,廟中和尚曾要為他醫治,他卻說:「大限已到,我該走了」。2月13日,他停止進食,但對寺中方丈說,他要保留肉身。2月19日,大家把盤腿而坐的屍體裝入缸中,缸中放入了30公斤的木炭和生石灰,然後蓋上蓋子,置於室外。農民們感念大興的好處,為他在缸外修了坐2米多高的磚塔,將缸封住。過了3年零9個月,寺中和尚想啟動缸看看大興身體是否成了肉身,因為九華山的肉身是從地藏王菩薩開始的,均是放置了3年零9個月後開啟的。經佛教協會長老們研究,決定再過一年。這樣,於1989年11月15日,拆開了磚塔,揭開了缸蓋,只見大興和尚的衣服已壞,串念珠的鐵絲也已銹掉,但其伸腿完好無損,坐在缸內肩背挺直,容貌安詳。以上這些事例中的屍體既未去掉內臟,又未用葯物處理,竟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來,真叫人感到不可思議。據說,道行高深的和尚預知到其死亡時間後,為了在他圓寂後其弟子能繼續瞻仰他的肉身,以達到不在而又無處不在的境界,通常採取坐禪的方式達到高深境界,當一個人入定時,可以做到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環的流動,在這種狀態下,和尚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不動,是身體的需求和體內的細菌活動降至最低點,因此有助於這些高僧的遺體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就是「禪」的力量。
坐化的高僧在進入坐化缸中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缸外坐化後由他人抬入坐化缸中,另一種是在坐化缸中坐化而後由他人將缸蓋好。據說在第二種坐化方式中,和尚即將坐化(臨終)時,要有一定身份的方丈讓其盤膝坐在缸內,蓋上有開孔的「棺蓋」,待坐化者(死了)以後,再蓋上一個球狀的「寶珠蓋頂」,然後埋在很深的地下。這兩種方式不同,但過程均一致。首先,坐化者盤腿入定置於坐化缸內,兩腳交叉與缸底接觸,以臀部、兩膝支撐於坐化缸體內壁,形成一個底面三角形的穩定結構,藉以固定坐化著的身軀。其次,用缸蓋將坐化著露出缸體的部分固定,其中,缸蓋的中間留有一個圓孔,剛好能使坐化著的頭部從中間穿過。最後,坐化著露出缸蓋的頭部用缸頂蓋好並予以固定。在缸體、缸蓋、缸頂的銜接處均設有卡槽,從而使整個坐化缸結合緊密、渾然一體。為了使坐化的和尚免遭地中水汽侵害,埋葬坐化缸的地形也十分考究,一般選在高坡之上,地形向陽、乾燥之處。坐化缸的三重結構,一則能夠保持坐化者坐化時的姿勢,二則能以嚴密的結合方式保證坐化者在缸內不被來自缸外物體的侵害。
由於坐化缸內坐化的和尚一般均為修身高深的高僧,再加上坐化缸的製作工藝各地不一。戰爭及人為因素;使得能完整地出土、並能再現坐化者遺容的坐化缸,十分罕見。近些年在我市的考古發掘中,於南壇出土的坐化缸屬於最精美、完整的一個。現保存在臨沂市博物館內。坐化缸的發現,為研究古代的制陶工藝和佛教歷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對於研究早期的工藝美術也具有一定價值。也給醫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2. 祭奠用的荷花亭的折法
祭奠用的荷花亭的折法如下:
1、如圖所示,先取一張紅色紙按箭頭方向對半折。
3. 荷花是死人的時候才用的嗎有這種說法嗎
沒有什麼說法,不要相信那些封建迷信的說法.要當新娘了,祝你永遠幸福啊.
4. 風水蓮花穴大地怎樣安葬才得令
這可不是瞎安葬的,得有講究得有高人指點
5. 清明節上墳為什麼要用蓮花清明節的歷史。
清明節的歷史,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老北京過清明節的習俗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台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家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6. 泰國神用什麼花拜祭
泰國神一般用荷花抄、菊花、阿勃勒花等花拜祭。
詳細說明如下:
荷花。荷花以未開放的白色花蕾為佳,配以開放的荷花為飾。是泰國祭拜最為常用的上選之花。
菊花:菊花也是泰國人常用的祭拜花類,配以香柱等,不論紅白事、禮佛、還是拜神等活動的常用花類。
阿勃勒花:阿勃勒花是泰國國花,也是泰國人常用的祭拜花類,拜神等活動的常用花類。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
7. 祭祖能用荷花綻嗎
注意這幾種,其它的都可以。第一樣:不要帶桃木類物件或者裝飾品
小時候,我們看過很多電視劇,電影,所謂的桃木劍可以辟邪。其實辟邪的不是桃木劍本身,而是桃木。
現代人也十分講究,尤其是一些比較傳統的父母家長,會給孩子隨身佩戴一些桃木類的物件或者什麼裝飾品,以此來辟邪。甚至一些成年人也會隨身佩戴一些什麼桃木裝飾的物件。
但是,在清明節上墳這一天,去給祖先長輩們上墳的人,身上最好不要攜帶一些桃木類物件或者裝飾品,這是不太吉利的,同時也是對祖先長輩們的一種不尊敬。
第二樣:不要帶貔貅(pí xiū)樣式的裝飾品
現在的人都很喜歡佩戴裝飾品,其中以玉佩,項鏈,手鐲等十分常見。尤其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喜歡佩戴玉佩。其中,貔貅(pí xiū)是一種常見的玉佩裝飾品,在民間也有辟邪的說法。
但是,眾所周知,貔貅(pí xiū)其實是一種凶獸,如果清明節佩戴這種裝飾品給祖先上墳,也是大不敬的,大不吉利的,因此一定要注意,關於貔貅(pí xiū),可能今天大多數年輕人都不知道了。
第三樣:不要帶佛珠類的裝飾品
關於不要帶佛珠類裝飾品上山給祖先上墳,一開始我還不太理解,後來我才知道,其實佛珠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一般人是不會帶佛珠的,因為你根本駕馭不了它的佛光之氣,尤其是一些經過「開光」的佛珠,那就厲害了。
因此,清明節帶佛珠上山給祖先們上墳,也是不太吉利的,對祖先也是不大不敬的。同時,平時也不要隨便佩戴佛珠,這樣也是不太好的。
第四樣:不要帶顏色鮮艷的物品,或者穿戴顏色鮮艷的衣服
在農村,一些年輕人稍微穿戴鮮艷一點,老人們就會說,穿得太「花枝招展」,令人很不爽,這只不過是農村老人們思想太傳統而已,不必在乎。
但是,如果是在清明節這一天給祖先上墳,則一定要注意了,不要帶顏色鮮艷的物品,更不要穿戴顏色鮮艷的衣服,這是對祖先的一種不尊敬。
清明節上墳是為了緬懷祖先,有一定的紀念意義,整個氛圍是庄嚴莊重的,衣服穿著也十分有講究,一般以樸素為主,穿著太鮮艷也是不太好的。
第五樣:祭祀貢品不要帶雙數,燒紙不要帶單數
清明節給祖先長輩上墳的時候,所帶的祭祀貢品一定要是單數,千萬不要帶雙數。聽我爺爺說,單數表示尊敬,有一種敬畏之感。因為單數表示陽,雙數表示陰,一般祭祀貢品要以單數為主。
另一方面,如果清明節要給祖先們燒紙的話,一般是雙數為主。因為雙數表示和諧,美好等。給祖先燒的紙,據說在陰間其實就是錢,因此一般以雙數為好,比較吉利。
8. 慈禧太後在去世以後,下葬的時候,墳墓中都有什麼種類的珠寶數量都分別是多少
慈禧隨葬的珍寶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監李連英曾親自參加了慈禧棺中葬寶的儀式,在李蓮英和他侄子所著的愛月軒筆記中,對此有詳細的記載。
根據《愛月軒筆記〉載,慈禧在未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了金絲所制的鑲著珠寶的錦褥層,厚約七寸;錦褥上又鋪了綉花絲褥子一層,然後在絲褥上再鋪了亠層珠子,珠子上又鋪了綉著佛串珠的薄褥子一層。頭前放著翡翠荷葉,頭下放好翡翠西瓜枕頭,腳下放一大朵碧璽蓮花。這一切放好後,始將慈禧的尺體移放棺內。慈禧身穿金絲串珠製作的繅綉禮服,外罩綉花串珠嵛子,又用珠串九練將屍體嚴密圍繞,並以蚌佛十八尊放在慈禧的手旁邊。據記載,以上所放的這些珠寶,都是私人孝敬之物,不在公賬內列入。慈禧身蓋陀羅經被子,頭戴珠冠,珠冠兩旁放入金佛、翠佛玉佛一百零八尊,兩腳下各放西瓜一個,甜瓜兩個,以及桃、李、杏、棗等寶物共大小百件身左邊放玉藕三節,上有荷葉蓮花等。身右邊放珊瑚樹一枝。其餘空隙處全用珍珠、寶石等物填滿,然後又蓋上網珠被子一床、算是入殮完畢,正准備蓋棺時,一位公主趕來,將網珠被子揭開,又給塞進去玉制駿馬一份,十八玉羅漢一份,均放在慈格的手邊,這才合上棺蓋,殮完畢。
慈禧入棺珠寶的當時實價
據《愛月軒筆記)載,慈禧入棺的珠寶,當時賬上都記有製作價和估價。金絲錦被制價八萬四千兩(均以銀兩定價):鑲八分珠子一百粒,三分的珠子三百零四粒,六厘的珠子出千二百粒,米珠一萬零五百粒;紅藍寶石,每塊重四錢的十八塊,每塊重一錢的六十七塊;祖母綠,每塊重五錢的計兩塊,碧璽玉共二百零三塊以上制價共四百八十五萬四千二百兩。一錢重的圓珠子層,共二千四百粒,制價百三十一萬兩綉佛串珠褥子制價十二萬二千兩1每粒重五分的珠子共一干三百十粒,制價十萬零二於三百兩。頭頂翡翠荷葉,工十兩五錢四分,葉滿綠筋,天然長成與真荷葉極為相似制價三百八十五萬兩腳登碧璽蓮花,重三十六兩八錢,制價七十五萬兩身穿串珠袍褂二件,綉價八千兩,共用大珠四百三十粒,中珠千粒,分的小珠四千五百粒,共用大小寶石千世百三十五塊,制價二百二十萬兩。項戴朝珠三掛,其中兩掛是珠子,一掛是紅寶石,共制價五百四十五萬兩。佩戴十八子的珠鏡等,用珠八百粒,寶石三十五塊,制價五十九萬兩。陀羅經被子鋪珠八百工十粒,制價四十六萬兩。珠冠制價十五萬五千兩。用四兩重的珠子一粒,珠大如雞蛋,據說是外國進貢的寶物,並非新制,當時賬上估價二干萬兩。身旁放的金佛,每尊重八兩,共二十七尊;翠佛每尊重六兩,共三十七尊;紅寶石佛每尊重三兩五錢共三七尊總共八尊,制價一百六七萬兩。腳旁左右翡翠西瓜各校青皮紅瓤白籽、黑絲,估價五百萬兩。翡翠甜瓜四枚,其中兩枚是白皮、黃籽、粉瓤,兩枚是青皮、籽、黃瓤,估價六百萬兩。翡翠桃十顆,青色,粉紅尖,與真桃極為相似;黃寶石李子一百顆,紅寶石杏六十顆,紅寶石棗四十顆,共制價三十九萬兩。翡翠白菜兩棵,綠葉白心,菜心上落一隻蟈蟈,綠葉旁又落兩只馬蜂,黃色,公賬上只錄其名,或許是大臣們孝敬的賬上註明估價一千萬兩。身左旁放玉藕三節,上有灰色泥污,藕上長出綠荷葉和粉蓮花,還有黑荸薺一枚,共制價四百五十萬兩。身右旁珊瑚樹一枝,紅色,樹上繞櫻桃一枝,青梗綠葉,又有紅果樹上落一隻翠鳥,都是天然長成,制價八十三萬兩。慈禧身上及空隙間填八分大的珠子五百粒,六分大的珠子一千粒,三分大的珠子二千二百粒,紅藍寶石二千二百塊,共制價四百二十三萬兩。網珠被子用珠六千粒,每粒二分重,共制價四十二萬八千兩。番佛四十八尊,每尊高不過二寸,白身白足,穿黃鞋,放紅衣,手持紅蓮花一枝,都是玉質,制價二十五萬二千兩。各王公所孝敬的寶物中,以某公主的八匹駿馬玉質最佳,每匹長不足二寸,毛色式樣各不相同,玉質十八羅漢也是顏色式樣各不相同,這兩宗均未入賬,估價需百萬兩。以上都是慈禧棺內之物棺外還有很多寶物未上賬的。如,放慈禧棺材的寶床上有個石洞,人稱「金井」,里邊滿放著慈禧生前所喜愛的珠寶珍玩等物,這些寶物不記入公賬,亦未作估價,如有估價,也一定是驚人的數字。就僅棺內珠寶而言,共計制價、估價已在七千三百一十九萬五千四百兩白銀之巨。
9. 上墳用為什麼燒9朵蓮花
您好親,原因為希望親人能用蓮花化生,從此獲得修為,不受人間疾苦的牽絆。願九品蓮花為親人,花開見佛悟無生!把現在所做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讓自己能在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國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花化生(不是投入母胎),意識投入蓮花中投胎,分為1上品上生2上品中生3上品下生4中品上生5中品中生6中品下生7下品上生8下品中生9下品下生。,這是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依照修行功夫的深淺,所分出來九個等級。以上為我的分析,希望能解決您的疑惑,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繼續向我提問,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