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海棠
Ⅰ 誰知道「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原詩作的出處及作者
南唐 李王景(jing)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 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紫薇朱槿初殘,斜陽卻照欄桿。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Ⅱ 誰幫我寫一首詩
《海棠》月夜簾卷海棠紅、心若有意笑春風。無奈微雨輕離別、半緣春風半緣儂。海棠花花語是苦戀之意。四月初放、輕風微雨易落。適合寫傷心的詩。然八、九月海棠生果、此時可寫些破鏡重圓之類的詩。悲優逝去兩相合。
Ⅲ 求幫寫3首原創的五言絕句,要求符合平仄和押韻,急求謝謝
《桃源春色》
一夜春風暖,
酥雨潤天涯。
林溪萌嫩柳,
草徑蘊新花。
《月夜海棠》
皓月掛松尖,
海棠花正鮮。
馨香隨風散,
樹影伴夜眠。
無題
月夜春江花,
香袖軟琵琶。
對鏡孤影坐,
落葉掃黃沙。
Ⅳ 窗前的四季作文 說明文 300字就行 在線等
四季淌過窗外,有冷暖的顯現,有草葉的枯黃新綠,有風雨的起伏,有明月的盈虧。
記憶中的春天很美。梨花初帶月夜,海棠半含朝雨,濡濕的情節,盛滿了純凈的月色。它帶著三月的細雨,躑躅,用花開花落的寧靜織成了它繁復的圖景。當冬蟲新透紗窗,感受到的是這春潮的萌動。
記憶里的夏天總是很明媚。蟬躲在夏日茂盛的大樹里,用歡快的蟬鳴劃破一夏的落寞,使向日葵微笑著明媚了一夏。它帶著六月的荷香,染綠了一季的悶熱。細雨敲打窗欞,感受到的是 夏意的濕潤。
記憶中的秋天很柔美。窗外的它守望最後一枕落香,江南絮語惆悵依稀,只有如故。東籬下的株株香菊為它燦爛了整整一季。這個季節的夜,很靜,風很涼。綠葉的堅持使它用最美的姿態飄零。當桂香滲透窗楣是,感受到的是它的充盈、
記憶中的冬天很純潔。銀裝素裹,在這個季節,心也變得剔透了,那雪落盡了世間的沉淪浮華。許多孩子在冬日的風雪中徜徉了一夜不歸,只為了小院人家的臘梅芬芳。香雪堆砌窗檯,感受到的是冬日的純清。
四季的美,在我的窗前流淌。
Ⅳ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的背景
民國12年,畫家馬孟容執教今溫州中學,與當時逃兵亂來溫的散文家朱自清,又同事又好友。馬孟容便繪了幅《月夜八哥海棠圖》橫幅相贈,並請題詩。朱自清整整看了兩天,大為贊賞,文興勃發,以宋詞名句為題,寫了一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的散文,以文換畫,文畫俱美,傳為一段文壇佳話。
Ⅵ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是什麼意思
民國12年的時候,畫家馬孟容執教今溫州中學,與當時逃兵亂,來溫州的散文家朱自清,又同事又好友有一天,先生在馬君作畫時,說:"你是畫家,能把花的可愛之處畫出來,幾時我也寫篇文章,把花,把你的畫的情趣寫出來."。馬孟容便繪了幅《月夜八哥海棠圖》橫幅相贈,並請題詩。朱自清整整看了兩天,大為贊賞,以宋詞名句為題,寫了一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的散文。應該是這個宋詞吧:宋·賀鑄《江城子》里的,暮雨不來春又去,花滿地,月朦朧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就是所謂軟金鉤么?「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輕風中。紙右一圓
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凈,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玲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艷欲
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背著月光,向著簾里。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
縮著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
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
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我拚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
這頁畫布局那樣經濟,設色那樣柔活,故精彩足以動人。雖是區區尺幅,而情韻之厚,已足淪肌浹髓而有餘。我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故將所感受的印象細細寫出,以志這一段因緣。但我於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內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Ⅶ "簾卷海棠紅"出自哪首詩詞啊
一、可找到的說法有二:
1、出自古詞:《虞美人》
黃昏有約君知否,
對月頻呼酒.
纖纖簾卷海棠紅,
舊夢難尋隻影卧花叢.
清風作伴香塵路,
空把佳期誤.
青春雖美不多時,
多少紅顏垂淚病相思.
但這一詞查不到作者。
2、出自朱自清散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這個比較可考。
二、朱自清《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簡介:1924年,馬孟容執教今溫州中學,與當時逃兵亂來溫的散文家朱自清,又同事又好友。馬孟容先生精心製作一幅 尺多寬的《月夜八哥海棠圖》贈送朱自清先生。朱先生愛不釋手,細細品味,整整看了兩天,並回贈《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見朱自清散文集《溫州的蹤跡》首篇)散文一 篇,恭敬地說:「以文換畫,自是文雅之事,只是你的畫是傳神妙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寫的僅得其萬一,貽笑大方了。」一時成為文界藝壇的美談。
三、《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原文: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棗就是所謂軟金鉤么?「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清風中。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凈,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鈴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艷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背著月光,向著簾里。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縮著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棗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 這頁畫布局那樣經濟,設色那樣柔活,故精彩足以動人。雖是區區尺幅,而情韻之厚,已足淪肌浹髓而有餘。我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故將所感受的印象細細寫出,以志這一段因緣。但我於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內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24年2月1日,溫州作。
Ⅷ 海棠本詩也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海棠》表達了作者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原文如下: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8)月夜海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絕句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時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五個年頭。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
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