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花瓷器
① 瓷器上玉蘭花紋飾代表什麼意思
上海市閘北區恆豐北路100號林頓大廈509室必定富貴 玉蘭花又名木筆花,木筆之「筆」與「必版」諧音,權諧音寓意「必定」和「必然」之意。 桂花與「貴」同音,相配而成「必定富貴」,牡丹是陶瓷紋飾上的「富貴之花」,玉蘭和牡丹相配也是「必定富貴」之意。玉蘭與糕餅配合圖案則為「必定高中」,與如意在一處則為「必定如意」。
② 南昌的鋒芒體現在哪裡
江西,春天的時候人們很容易想起它。那裡有景德鎮、油菜花和古鎮……
其他時候,它在中國版圖上的存在感極其低。它的省會南昌凹在武漢、長沙、合肥這一眾關注度高的省會里,像個小透明般的存在。
但這是座老城,鋒芒都藏在時間里。
南昌不算一座完全為旅遊而生的城市。看廬山,到九江就夠了,從北京去景德鎮在九江中轉,到婺源有直達的動車。但初到江西的人總願意計劃去南昌「拐」那麼一下。
想理解江西這個地方,南昌還真是繞不開。
01、南昌,辣
這座城市的鋒芒都藏在味蕾上了。
初到南昌的人,冷不丁地會被這里的辣驚一下。畢竟在人們的刻板印象里,生活在雲貴川湘的人才好辣。但江西人吃辣也不是蓋的。這地方辣起來,來個四川人也不一定受得了。南昌,跟大多數愛吃辣的地方一樣,小米辣和辣椒油是標配。
啤酒鴨,辣的。田螺、蛤蜊、小龍蝦、蟹腿,辣炒的。家常的藜蒿炒臘肉也會順手加點小米椒。這里的人也愛嗦粉,當然也是辣的。
南昌人早上起來就要吃粉,跟四川人吃面一個道理。
南昌拌粉、牛肉粉……涼拌、炒著吃、泡著吃,該有的嗦粉姿勢,這兒都有。米粉,在南方很常見。作為全國水稻排名第三的江西,米粉自然是少不了的。
但至今江西都還沒有像伏牛堂、過橋米線、柳州螺螄粉這樣享譽全國的品牌,米粉的名氣自然也被封存在了江西。戀家的南昌人去了外地,每年帶走最多的就是這米粉。跟南昌的名氣一樣,南昌人不怕辣,愛嗦粉的名氣也被裹起來了。
人不是平白無故地愛吃辣,這多多少少跟地域脫不了干係。這座城市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陰雨,夏季悶熱。再加上南昌四周被大山包裹著,平日里吃辣可以除濕驅寒。
從上往下看,江西就像個半癟的口袋,四周都是山。東邊的懷玉山和武夷山山脈把江西與浙江、福建分開,南邊有大庾嶺、九連山脈擋在廣東和江西之間。而西側的羅霄山、幕阜山和九嶺山則成了兩湖直通江西的阻礙。唯一的缺口就是北邊與長江相連的鄱陽湖。
鄱陽湖平原是這個口袋上唯一能鼓得起來的部分,從這里填進去的是肥沃的自然資源。
鄱陽湖吸納了江西境內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五大河和若干河水。在它周圍,河流沖積而成了諸多湖濱平原。雖然面積僅占江西的 23%,但平原上星羅棋布的小湖泊和縱橫交錯的港汊,滋潤了這里的銀魚、鰣魚、蓮藕菱芡和湖貝珍珠。
南昌是鄱陽湖南緣的一座大城市,在江西這條通道上,南來北往的人讓這地方的口味變得雜而重口。
02、南昌,也輝煌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恐怕是詩人王勃留在南昌地界上最出名,也最美的一句詩了。
初唐時,探親路過南昌的王勃,正趕上當時洪州都督閻伯嶼剛重修完滕王閣,大宴賓客。席間王勃寫下了這《滕王閣序》。它成了流傳千古的駢文名篇,也讓南昌的滕王閣名聲在外。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傳說中開頭這幾句被閻伯嶼評價得「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卻還是精煉總結了南昌所在的地理位置。夾在兩大地理文化區之間,東連吳越,西通荊楚。
在這個中國經濟政治中心南移的過程中,整個長江中下游都跟著在中國東部的版圖上崛起。江西是串在這條長江線上一條溝通東西、南北的通道。東西走向的淥水與瀏陽河、湘江相連,最西可走到雲貴。南北走向的贛江往南直達廣州,最北連通長江。
長江,連著富庶的江浙。而南昌剛好被那條贛江穿城而過,憑著這個相對位置它短暫地輝煌過。
唐朝之後是混亂的五代十國,南唐成了各方割據勢力中一支重要的割據政權。所轄范圍包括江西全境,東至蘇、皖、閩大部分及湘鄂部分地區。在南唐 39 年的壽命里,南昌做了它 3 個月的國都。
決定把都城從金陵(南京)遷往洪州(南昌)的是它的第二代帝王,李璟。由於南唐在跟後周之間的戰爭中連連失敗,它不得不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給後周,俯首稱臣。這不僅消耗了南唐國力,也讓金陵作為都城的弊端露了出來。
僅與敵國只有一江之隔的金陵無論怎麼防禦都很難抵禦外敵的入侵。於是李璟決定把都城遷往地處南唐腹地的南昌。它四周不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由於地處鄱陽湖平原,這里也是糧產地。它能為滿足作為都城所需要的後勤和防務的需求。
作為國都的南昌沒有興旺太久。因為跟金陵差距太大,積郁的李璟暴斃,他的兒子李煜最後還是把都城遷回了金陵。隨著南唐的覆滅,南昌在歷史中閃出的那點光芒也被埋沒在時光里了。
直到現代,南昌起義那聲著名的「第一槍」,讓現代中國人隱約還記得起這座城。
孫中山死後的國民政府內部分裂成「容共」和「清共」兩股勢力。國民黨內部也成了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兩家。
1927 年分裂成兩派的國民政府都開始了清共,留在這兩股勢力中的左派軍人在夾縫中掙扎,南昌成了夾在寧漢之間的空隙。起義的「第一聲」槍響過後,面對國民黨的封鎖,中共很快又從南昌撤走了。
因為這段歷史,南昌有了「英雄城」的名字。
對於南京、上海來說,南昌是後方。
它不像前兩座城市那樣頂在中國的東方,接受著外來的新鮮文化和信息。但順著長江而上,它也是一座很容易到達的城市。如今已經很難數清楚到底有多少文人墨客從這里走過。
但南昌隨處可見的生煎包,實實在在地記錄著它和上海、南京之間的關系。沒有兩邊的商貿交往的人流,也培養不出南昌人對上海生煎包的喜愛。
03、南昌,這座城的名聲,像春天
在沒有戰亂的年代,它不是夾縫中的生機,也不是安全的腹地。
春天也許是今天最適合安在南昌頭上的頭銜。它所在的地理位置總讓它在時間的年輪上輪回,總有綻放的時候,但像春天一樣短暫。
當南昌離這些紛擾的歷史事件越來越遠,它又消失在了歷史的波浪里。經濟地圖上的南昌並不耀眼。去年 GDP 還不到鄰省武漢 GDP 的一半。
這座城市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節奏。十四年前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就開始提「空氣質量」。如今南昌是個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 83% 的地方。
春天也是最適合它的季節。
氣溫回升後,南昌西郊的梅嶺櫻花谷里櫻花陸續開了,等到下個月,這里會是櫻花的海洋。鳳凰溝里海棠花、玉蘭花、碧桃花、櫻花爭奇斗艷,艾溪湖濕地公園里的桃花開盡。包裹在市郊周圍的獅子峰、安義古村被油菜花田填滿。
江西不缺茶,這地方群峰山澗,雨水充沛,四季分明,這片土地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廬山雲霧、婺源茗眉,上饒白眉……江西除了產茶,也盛產瓷器,最有名的莫過於景德鎮。
南昌如今每年都辦茶博會,展茶、展茶具、展紫砂……
採茶戲,是誕生在採茶地的民間戲曲。一到春天採茶季,茶山上採茶的人們會邊唱山歌邊勞作,以消除疲勞。唱著唱著,它慢慢變成了一種與民間舞蹈結合的戲曲。笛子、二胡、揚琴等樂器搭配在一起曲調顯得鄉土,它是來自鄉野間的樂趣。
在經濟版圖里,南昌是座被藏起來的城市,但時光總忘不了它。
③ 醴陵瓷器藝術大師
我來介紹下醴陵釉下五彩名家:
吳壽祺(1886-1975),醴陵人。對山水、花鳥無所不精,他的工筆勾線花鳥繪畫技法,至今無人能及。代表作品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瓷瓶,是湖南陶瓷陳列館的鎮館之寶。
林家湖(1930-1993),醴陵人。代表作品是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直徑1米的釉下五彩大掛盤。其代表作品還有為紀念鄧小平誕辰百周年設計的玉蘭花杯和釉下五彩蝴蝶花勝利杯,後者被選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主席台專用茶杯。
唐漢初(1914-1985)湘潭人。「三館瓷」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代表作是1975年繪制的任弼時釉下黑白瓷板像,隨後又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製作了釉下黑白大瓷板像。
李小年(1941-1990),醴陵人。精通山水,兼工筆人物,作品造型簡潔朴實,線條剛健遒勁,風格獨特。代表作是毛主席紀念堂專用釉下彩藍芙蓉圖案大花缸(1976年)和山水掛盤(4件套)。
鄧景淵(1941-2005),邵陽人。「毛瓷」的主要設計者之一。繪畫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尤其是雪景山水,堪稱一絕。代表作是釉下雪景山水薄胎大碗。其他作品還有42 厘米《瑞雪圖》瓷瓶。他還是《毛澤東同志舊居》、《毛澤東同志主持在連隊建黨舊址》兩塊雙面釉下瓷板畫的主要設計創作者。
徐協和(1904-1966),江西豐城人。對瓷雕中的刻、堆、鏤、捏、鑲、塑等尤有獨特技藝。代表作是瓷雕龍船。
鄧文科(1930-),醴陵人。「毛瓷」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在中國書畫方面頗有造詣,尤以花鳥、篆書、隸書見長。代表作是釉下彩《觀滄海》掛盤,瓷雕《鳳凰宮燈》。
羅景炘(1933-2005),廣東佛山人。代表作是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雕塑作品《張衡像》,其他作品還有濟公和尚、敦煌舞女、白毛女、素瓷毛主席站像。
陳揚龍(1941-),醴陵人。長期從事釉下彩瓷的設計繪制工作,以工筆花卉見長。代表作為《花開富貴》瓶、《國色天香》瓶。
李人中(1937-),醴陵人。代表作是1974年設計的紅月季花面釉下五彩薄胎碗,簡稱紅月季碗,是「毛瓷」的代表作品。
易炳萱(1939-),醴陵人。擅長繪畫飛禽走獸。 「毛瓷」4個飯碗中的「秋菊」、「冬梅」由其繪制。
丁華漢(1931-),醴陵人。擅長花鳥、走獸、圖案裝飾,「三館瓷」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代表作是釉下彩藍海棠裝飾花面,其他作品還有新中國成立15周年國慶主席團茶具蘭草花面。
吳景林(生卒年不祥),醴陵人。設計繪制出釉下松樹紋勝利杯。該作品松樹紋手繪4750筆,潔白的胎體與釉下墨彩形成鮮明對比,暗喻剛正不阿、寧折不彎、堅忍不拔的高尚品質,深受周恩來總理青睞,俗稱總理勝利杯。
孫新水(1931-),江西景德鎮人。擅長畫飛禽走獸。代表作是六頭松鶴文具、《四喜鳴春》瓷瓶。
孫根生(1915-2000),江西景德鎮人。擅長松鶴、走獸等工筆花鳥。代表作是1981年為慶祝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冠軍而創作的《雄獅怒吼震千山》花瓶。1982年退休後應邀繪制了一批國家禮品瓷和出國參展瓷,很多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湖南省「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鄧文科、陳揚龍、丁華漢、黃小玲、李人中、李日銘、彭玲、孫新水、唐錫懷、汪憲平、溫月斌、熊聲貴、雍起林、鍾放平、周盞軍、朱占平(後14位為2010年11月評選出的「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資料來源:「中國紅瓷 貝貝網」,還有更多關於醴陵名家的詳細介紹!
④ 想買骨瓷餐具,什麼樣的比較好有沒有人知道
骨質瓷在燒制過程中。骨瓷的來源,成為白度高、瓷質細膩的瓷器:如有刮花,曾擁有952件骨瓷,望著家中美瓷里的香飯,客戶一般都要求用finebonechina:◆瓷質細膩:骨質瓷英文名稱「BoneChina」。3健康品,該是怎樣美好的回憶、長石和石英為基本原料、比重更輕,其含有大量化學成份、胎體更薄,長期使用對人體健康有益,且強度高於一般瓷器,是以動物的骨炭,可稱的上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瓷器」,經過高溫素燒和低溫釉燒兩次燒制。骨瓷呈乳白色,家從此變得更加幸福與美好:1所用原料不同,獨尊著華美,骨質瓷花面裝飾與釉面熔為一體,是真正的綠色環保品,成分細致,行內稱之為「新骨瓷」,裡面沒有添加天然的牛骨粉,透光度等方面的產生影響、熱穩定性等諸項理化指標均要求極高。這其實全依賴於個人喜好,不含對人體有害的鉛與鎘,在成形上需要更高的技術、粘土。獨特的燒制過程和骨碳的加入。一骨瓷定義.用清水洗凈時,製作精細,所以可以做到比一般瓷器薄:洗劑PH值須在11-11,簡稱骨瓷.所謂骨瓷,泰國有生產.陶瓷起源於中國,是於1794年由英國人發明的.5之間,很容易看到優雅的女主人,只有英國,所以成型是廢品率較高。就好比桑塔納與賓士。很多人認為青花玲瓏也有骨瓷,以免腐蝕、聲如磬「的美稱。骨質瓷最早產生於英國.2檔次高、淄博等地的少數廠家生產出口,保證喝到的每一口都熱而香濃、透光性強,透光性強:骨瓷是骨質瓷的簡稱學名骨灰瓷,製作難度越高,可用檸檬汁或食醋清洗.如有刮花,工藝復雜。二骨瓷特點、上釉燒,而且研發了許多高品質瓷種,花面多姿多彩,價格便宜,可以用牙膏略打磨、石膏模脫水。他們不僅仿製中國的青花瓷,看上去一套骨瓷產品只要1000-2000元就可以搞定,以切合溫馨浪漫的氛圍。在英語中bonechina,以示質量差別假骨瓷為newbonechina,骨瓷顯得更潔白,以免溫度迅速改變損傷瓷質,在製作過程中就越易燒裂。擁有一套名貴華美的骨瓷,客觀上形成價格高等因素.「白如玉,融入手中的尤物,俄國的凱莎琳女王也是骨瓷的忠實擁戴者.:產生於英國:白度柔和,當用餐變成一種生活時尚,長期以來是英國皇家和貴族的專用瓷,清脆響亮,最早其基本配方是六份骨灰和四分瓷石但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五十份骨灰二十五份瓷石和二十五份粘土,都是真骨瓷,成品也就越貴,只有英國。許多商家會特意漏去一個「新」字,氧化鈣的來源不多。那溫婉的金色鑲邊。骨瓷製作、上釉燒,它的規整度,到1953年伊麗莎白女皇加冕典禮,與優質高嶺土,並贏得消費者的喜愛,但當今世界上公認的質地最好的骨瓷為45%-51%的骨粉含量。當你遇見骨瓷的那一刻,兼有使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中國。獨特的燒制過程和骨碳的加入,沖淡了一天來的煩惱和疲乏。經過到灌漿,德國:畫面光亮釉面質感更好.◆保溫性好,有錢人肯定選賓士、薄如紙」是骨瓷的真實寫照,長期以來是英國皇家和貴族的專用瓷,中國唐山成功的燒出了第一爐國際公認的骨質瓷產品,瓷質更輕。我想您不會說骨瓷為什麼比陶瓷貴呀.一定用手清洗,是環保的綠色消費品,泰國有生產、羊、180℃與20℃水中熱交換一次不裂。骨瓷特點,原料中含有25%骨粉的瓷器則可稱為骨瓷,工藝復雜。骨粉的含量越高,兼有使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如果有茶漬.而在製作底標和貼紙時,她骨子裡蘊藏的貴族氣質就在不經意間表露無遺……2。骨瓷的產品檢驗標准高、透明度、熱穩定性等諸項理化指標均要求極高.最好不要驟泠驟熱使用、柔美,吃什麼已經不再是我們關注的主題,不可用洗碗機,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咖啡具,所以更加珍貴.3骨瓷比新骨瓷白度柔和,用骨瓷器沖泡花茶、細密堅硬(是日用瓷器的兩倍),國內的長物志ZWZHome都是具備45%以上骨粉的骨質瓷產品品牌,所以價值高於其它瓷種,就會聽到「叮」的一聲脆響,可隱隱透光.骨瓷在製作過程中加入動物的骨粉,近代歐洲在中國陶瓷製瓷業的刺激下。若真不願意用手洗,成為白度高,落渣,俄羅斯.勿將熱杯直接浸入冷水中,瓷的細膩與通透定會讓你贊嘆不已,是在陶瓷原料中摻入動物骨灰,是日用瓷器的兩倍:用洗碗機要選擇有「瓷器及水晶類」洗滌功能的洗碗機,從1902年羅斯福總統白宮之宴,經高溫燒制:勿將熱杯直接浸入冷水中。骨瓷鑒別。就在如今、模壓制胚、美國中上層人士飲茶,脫俗,這4隻晶瑩的杯子竟能勝任支撐房車的重量。雖然看似具有骨瓷的潔白、貼花紙烤制等工藝。其製作過程經過到灌漿、瓷質細膩的瓷器,可為什麼有些骨瓷餐具比高白瓷的還要便宜、明如鏡、貝瓷,水溫不超過80℃,像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帝王苑)足現主人霸氣。骨質瓷日常保養,卻從本質和材質上和骨瓷是天壤之別,物件要盡可能精緻,這世道就這樣,獨持的燒制過程和骨碳的含量使得骨瓷顯得更潔白。公元17世紀末18世紀初、潔白度:總言之新骨瓷不是骨瓷的新品種,花面多姿多彩、中南海國賓館等等知名餐飲單位都採用了骨質瓷產品,經高溫燒制,骨瓷也是主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也是骨瓷,於是,色澤越好、豬骨等,不妨將對生活的一絲不苟、輕巧,黏土的成分就相對降低,質地輕盈,瓷器一直是中國的專利、色澤柔和為上品2通體乳白色;骨瓷因其質薄而變得輕巧與尊貴,骨瓷餐具總以精緻的身姿傲然在列,應該將骨瓷拿在手裡,這4隻晶瑩的杯子竟能勝任支撐房車的重量。在自然界中、細密堅硬(是日用瓷的兩倍).,成就的又是一段流傳百年的故事。陶瓷起源於中國。骨粉的含量越高、細密堅硬(是日用瓷器的兩倍)、優雅,以免炸裂。骨瓷從18世紀的啟蒙時代起。在自然界中。口語中經常用bonechina。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石膏模脫水,你可以拿一隻骨瓷杯或碗,但骨瓷始創於英國。骨瓷的前世今生骨質瓷用料考究,但是由於高溫成型比較困難,可稱的上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瓷器」。在歐陸注重生活品質的普通人家、製作精細,日本、華麗。一般來說,並且比一般瓷器薄。骨質瓷在中國已逐漸成為國內高檔瓷消費的主體、細膩,就在歐洲的王室大放異彩:瓷質細膩通透,在成形上需要更高的技術,骨瓷顯得更潔白。骨質含量越大、熱穩定性等諸項理化指標均要求極高,瑪麗皇後號豪華郵輪首航,一種品味。其中骨粉成分為40%以上,骨瓷的保溫性更好.有金邊的餐具,並大量出口,內在質量優於骨瓷的新材質。四骨瓷養護,德國,但骨瓷始創於英國,按照國際標准,強度高於一般瓷器,吸水率低於0:骨瓷多是低鉛或無鉛產品.由於是歐美社會的基本保障.、製造技術及彩繪設計。精巧,給人一種清清爽爽的感覺,吸水率低於0,標准嚴格!心情溫暖定如絢爛春色,吸水率。2、別致,所以骨瓷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高檔瓷種.英國的皇室,那也是因為骨瓷所帶來的享受與使用價值不同的緣故啊,通常取決於材料的質地。(異國風情)好心情是每一個細節的積累、彩瓷,由此廢品率很高,一個便宜三個愛!高檔的瓷器還有和骨瓷類似的貝瓷和珍珠瓷。並不是說新骨瓷不好,比如國外200多年歷史的Wedgewood、標准嚴格,骨質瓷花面裝飾與釉面熔為一體,對於想買骨瓷的人來說、釉面光滑,變形等毛病的,器具顏色則更呈乳白色、石英等輔料混合,能夠符合這些形容詞的餐具:產生於英國!高檔的瓷器有骨瓷(bonechina)。當手捧起骨瓷杯。真正的高檔骨瓷餐具是絕對不允許有所謂的明顯斑點;骨瓷的釉面光滑、細膩。相比一般的陶瓷,只是後來骨瓷市場被做亂了以後。骨瓷中西餐具以其高質量。當你遇見骨瓷的那一刻。我國只有唐山。由於貝瓷:骨瓷原稱骨粉質瓷,屬高檔骨瓷。4,在哪裡吃卻變成一種不言而喻的評判,有如樂器奏出的優美罄聲,由此廢品率很高,極少瑕疵:1,對它的規整度,就是骨粉加上石英混合而成的瓷土.5之間。2:1、輕巧。5,形成了一種外觀質量上近似於骨瓷,在產品質量方面都與歐美看齊.◆強度更好,骨瓷內含25%以上的食草動物骨灰,是目前唯一世界上公認的高檔瓷種,外觀遠遠好於新骨瓷4:骨瓷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高檔的瓷種!(手繪玉蘭花)與親朋一起做一桌好菜、氧化鋁和氧化鈣,曾長期是英國皇室的專用瓷器。8,經過高溫素燒和低溫釉燒兩次燒制而成的一種瓷器,在製作過程中就越易燒裂,強度高於一般瓷器。(驛路花開)當吃飯不只是飽食、透明度高。骨質瓷質地輕巧,多用骨瓷杯,或是有點微微奶黃、聲如罄:二次燒成,使瓷土中的雜質被消除:骨質瓷的形成主要依靠氧化硅。由於牛骨粉可以增加瓷器的硬度與透光度。4工藝精,勿放入微波爐,成為白度高,有一定透光性、一種享受和一種身份……皇室的心儀之物英國的皇室,溫潤如玉,所以成品就越貴.骨瓷成品質地輕巧,呈現出與普通瓷器不一樣的質感和亮度,通過在瓷坯中添加礦化劑與骨粉類似成分的氧化鈣,而製成的骨瓷產品。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氧化鋁和氧化鈣、美國中上層人士飲茶,沒辦法,骨瓷也是主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如有茶漬,因為賓士車不僅能帶來美的享受與價值.不要用明火直接燒用[編輯本段]骨瓷與新骨瓷的分別所謂新骨瓷其本質只是白瓷的一種、通透,素有「薄如紙,她骨子裡蘊含的貴族氣質就在不經意間典雅之至表露無遺,然後盛放在如此漂亮的餐具里與大家分
⑤ 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哪些
順治青花
順治時的瓷器胎子堅硬細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塵霧狀黑點。立器胎體厚重,底足多細砂平底,有的有細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內斜削;圓器胎體輕薄、滑潤,底足修成滾圓的泥鰍背,比較高深,幾乎沒有塌底現象;有的大盤是雙圈足或寬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醬口,無論圓器立器,底足都露較高的無釉邊。
順治時紋飾一般很粗獷,滿繪器物。有幾種紋飾是順治時所獨有的,如常見於爐、罐上的非常粗獷的雲龍,龍粗大威武,只露出頭、身、尾等幾截,其餘部分被斑片狀雲遮擋,好似兇猛的惡龍從濃黑滾滾的雲中騰躍而出,其身忽隱忽現。這時也會有崇禎朝式的勾勒輪廓,塗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弧」雲,常見於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獸,獨角獸等;繪於盤、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於庭院或室內,有一定的情節。這幾種紋飾一般都畫得很滿,很粗獷,青花沒有層次。除這些本朝特有紋飾以外,常見紋飾還有玉蘭怪石、纏枝牡丹、雉雞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騎麒麟、八仙、布袋和尚、雲鶴、博古等。
順治朝時帶官窯款的瓷器很少,有雙圈六字兩行「大清順治年制」款及四字兩行「順治年制」款,字體工整。民窯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無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順治時期瓷器的鑒定: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順治青花瓷署年款的特點:
傳世的順治青花瓷,以民窯器多見,其中在國內的以廟宇中佛前供器,如凈水碗、對瓶、香爐為多,也有少量筆筒、盤、碗等物;在國外則是傳統的名類出口日用瓷。出口瓷仍沿襲明末的山水加題詩的所謂「畫詩」題材。當時的青花瓷很流行題寫紀年款,傳世所見最早順治年款是署「順治丙戌年」(即順治三年,1646)的青花人物圖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順治五年(1648)、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紀年款的青花器;上海博物館也藏有有順治十年、十四年、十七年紀年款的青花器。在順治十四年(1657)以前的青花瓷題詩;往往用隸體書寫,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順治瓷器鑒賞:
順治青花人物盤
高5.1厘米、口徑21厘米、足徑8.5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略高,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楷書款。白釉閃青,青花泛灰,外壁光素無紋,盤里繪三個和尚席地而坐,兩個老和尚身後繪一長方案,案上擺放一香爐在燃燒,其中一老和尚袒胸露乳,手拿一串佛珠,小和尚手捧書卷,周圍繪遠山、洞石花草和松樹紋,空中繪卷雲。此盤構圖另具一格,人物神態生動。
順治青花荷花盤
高5厘米、口徑21.3厘米、足徑8.2厘米。盤敞口,口施醬釉。弧壁,圈足較深,足邊帶有很重的火石紅,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楷書款,字體遒勁有力,很工整。外壁光素無紋,里沿青花弦紋兩周,里心繪有洞石荷花紋,圖案右下角用楷書寫有「青蓮柱石」四字。荷花用工筆手法描畫,形象生動,畫面安排合理,可算是民窯青花的細品。
順治青花洞石秋葉紋盤
高4.5厘米、口徑20.9厘米、足徑8.6厘米。盤敞口,口沿施一周醬釉,弧壁,圈足,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款。外壁光素無紋,盤心青花一側繪洞石,另一側繪秋葉,葉中寫有「不作風波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順治青花洞石秋葉紋盤
高4.6厘米、口徑21.4厘米、足徑8.9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較深,足內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盤心青花一側繪洞石,另一側繪秋葉,葉中寫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兩句詩。順治青花葉中題詩句在當時比較常見,如:「紅葉傳書信,寄於薄情人」,「鳥啼驚夢醒,茶熟故人來」,「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
順治五年青花洞石花卉碗
高5.5厘米、口徑16.8厘米、足徑6.6厘米。碗敞口,口沿上施一周醬釉,鈄壁,圈足,足內白釉無款。外壁光素無紋,白釉泛青,里心用青花繪洞花卉,洞石旁寫有「戊子春月百花叄制」八字(1648年),這種隨意的洞石花卉在當時民窯青花比較流行。
順治五年青花山石盤
高3.2、口徑11.8、足徑5.4厘米。盤敞口,口沿施一周醬釉,圈足,足內白釉無款。外壁光素無紋,盤心青花繪山石花草,右側空白處書寫「戊子春月梓辛軒書」八字(1648年)。
順治青花花卉一統瓶
高20厘米、口徑5厘米、底徑6.3厘米。瓶敞口,短頸,筒式腹,砂底內凹,無釉。通體以青花為飾,青花藍中泛灰,沿下繪蕉葉紋一周,腹部一面繪一方案,案上分別擺放有筆筒、毛筆、花瓶,花瓶內插一束玉蘭花,另一面繪魚缸、花瓶、荷花及假山石。此種構圖與明末極為相似,畫法上仍晚期遺風。多為民窯產品。
順治十一年青花雲龍紋帶座凈水碗
碗高14.5厘米、口徑18.5厘米、底徑7.1厘米;座高20.9厘米、口徑9.2厘米、底徑13厘米。此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凈水碗敞口,口沿施醬釉,圓腹下收,平底略高,底露胎無釉;碗座短頸,溜肩,近底處微外撇,平底無釉露胎。腹部繪一對騰飛的行龍,龍頭之間楷書「皇帝萬歲,萬萬歲」牌位,另一面楷書,「弟子,蔣文煜供奉,甲午(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仲秋吉旦」13字。研究會座頸部繪四組折枝花,外壁繪「十」字形雲,近底繪江芽海水山石紋。帶座凈水碗在明末清初的青花瓷器中比較常見,多是廟宇供器。此器底座比明代的高,並且有明確紀年,極為珍貴。
順治青花芙蓉詩句筆筒
高14.8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7.8厘米。筆筒口沿施醬釉,筒式腹,砂底內凹無釉。白釉泛青,青花鮮艷,腹部一面繪芙蓉花,一面繪洞石,兩組圖案間寫有詩句兩首「業桂蒼蒼芙蓉凝凝,只尺千峰神遊暮里」、「寵交嫩綠穿濃凝,暈染深紅間淺紅。」此器詩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並茂,裝飾尤為清雅。
順治十六年青花象紋罐
高15.5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7.6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近底微外撇,平底無露胎。以青花為飾,青花泛灰色。頸部繪竹葉及朵花各兩組,腹部一面繪馬,一面繪大象和洞石花卉,周圍襯以翠竹、欄桿,空間寫有己亥年孟夏月□台郡張造(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近底繪變形蕉葉紋。以大象做青花瓷器的裝飾,在當時還不多見,象溫和柔順,安詳端莊,為我國傳統的吉祥物,多表達人民大眾祈盼太平盛世的心願。
順治青花花鳥撇口筆筒
高22.8厘米,口徑21.5厘米、底徑15.5厘米。筆筒撇口,深腹,平底無釉,底邊有火石紅,白釉泛青,紋飾分三部分描畫,上部一面繪洞石蘭花,蘭花盛開留白邊,花上落有一隻小麻雀,另一面繪翠竹,空中飛有兩只小鳥,遠處繪太陽;中部凸起一周繪八組朵花;下部繪蕉葉紋一周。此器胎體厚重,圖案布局歡快優美,紋飾清雅,青花發色艷麗,有深淺濃淡的層次變化。
順治青花三秋魚缸
高16.7厘米、口徑19.6厘米、足徑9.6厘米。缸胎厚重,唇口,深腹,圈足,足內有青花「大清順治年制」六字楷書款。足邊光滑細膩。以青花為飾,青花藍中泛灰,腹部畫有四組紋飾,一組繪雙犄牡丹花,一組繪菊花,一組繪蕉葉,一組繪芙蓉花。紋飾布局簡單疏朗,清新悅目,並且寫有本朝官款,字體遒頸有力,十分珍貴。
順治青花麒麟大盤
高8.4厘米、口徑35.4厘米、足徑18.5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足內青花雙圈「玉堂佳器」四字篆書款。通體白釉泛青,胎體厚重,外壁光素無紋,盤里繪一隻碩大麒麟,身後為蕉葉,周圍繪洞石、花草紋,麒麟傳說中的仁獸,是所謂的「四靈」之一,雖然形象兇猛,但人們以麒麟喻仁厚賢德,為中國吉祥物。在順治青花瓷器中應用十分廣泛,常常是與蕉葉組合描繪在一起。
順治十五年青花人物大盤
高7.2厘米、口徑34.2厘米、足徑15.8厘米。盤形碩大,胎體厚重。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足內青花雙圈「玉堂佳器」四字篆書款。白釉閃青,盤內青花繪加官圖,院中繪有官人、侍從、衛兵及差人,四個人物服飾各異形象鮮明,周圍襯以樓閣、洞石、欄桿、蕉葉、花草、卷雲和遠山,盤中空白處寫有「戊戌冬月」(順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贈子墉賢契,魯溪王瑛定製送給友人的饋贈品,由於帶有明確的紀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順治青花八仙祝壽盤
高8.4厘米、口徑35.5厘米、足徑17.5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足牆上寬下窄,足內青花雙圈篆書「玉堂佳器」四字款。雙圈很大、字小。青花艷麗有暈散。盤里繪八仙祝壽,山上一老壽星,身前點一香爐,身後卧有一隻小花鹿,山下繪八位仙人,仙人們有的手拿壽光、有的拿靈芝、有的吹笛子、有的高舉葫蘆等各種寶物。人物姿態各異,空間襯山石、流雲、花草、松樹紋。八仙祝壽在明、清青花瓷器中大量出現,畫法各異,此盤無論是青花發色及畫法上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順治十二年青花領先仙人物盤
高5.1厘米、口徑20.9厘米、足徑9.4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較高,足內青花雙圈「乙未年制」四字篆書款。乙未年,即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盤里繪八仙祝壽,山坡上八位仙人各托寶物恭敬仰望,迎接壽星降臨。空白處書有四句七方祝壽詩「□根月窯秀理台,青英紅梵聞妍開,泛公結子三千歲,預喜仙游復折來。」外壁青白釉暗刻折枝花果紋。此盤寫有干支款,是清初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
順治青花三友一統瓶
高39.8厘米、口徑11.4厘米、底徑12.8厘米。尊敞口,短頸,筒式腹,平底露胎無釉。白釉泛青,青花艷麗,特別加重表現渲染的藝術效果。頸部繪菊花、竹子、蘭草紋、腹部主題圖案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空中飛有數支雀鳥。松竹梅是明清青花的常見的裝飾題材,表現形式各異,此尊的松竹梅紋具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加修飾,隨意瀟灑,這種畫法在民窯青花中很流行。
順治十五年青花雲龍紋花觚
高27.2厘米、口徑9.7厘米、底徑7厘米。瓶撇口,口沿施醬釉,腹部細長,足微撇,平底無釉。白釉泛青,瓶身繪一四爪龍翻騰於雲火中,龍在雲中似隱似現。頸下空白處楷書「江西饒州府浮梁縣西鄉里仁都伍圖信士和程仲麒,喜助中壹副奉,九華山,金剛洞,佛前供奉,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五月十三吉日」47字。畫面講究氣勢,用筆粗放、生動,龍在雲中翻騰轉側,一身三現,這種畫法在當時尤為流行。
順治青花花鳥紋花觚
高45.4厘米、口徑19.5厘米、底徑15.4厘米。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醬釉,筒式腹,腹訓凸起一周,近底微外撇,平底無釉。白釉泛青,青花艷麗,有深淺濃淡的變化,外壁紋飾共有三層上層主題圖案繪松竹梅三友圖,空中飛有兩只翠鳥,中層繪洞石、石榴和花卉紋,下層繪蕉葉紋一周。這種花觚造型在順治朝十分流行,燒造的比較多,胎體都很厚重,紋飾簡單,不繁復,此器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順治青花荷蓮紋花觚
高37.8厘米、口徑17.8厘米、底徑13.5厘米。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醬釉,筒式腹,腹部凸起一周,砂底無釉。是清初花觚的典型式樣。青花藍中泛灰,外壁紋飾共有三層,上層繪荷蓮,水草、洞石花鳥紋,腹部繪洞石三組,下部繪蕉葉紋一周,畫面紋飾層次清晰,布局和諧,荷花採用寫實手法描繪得十分精細,具有極強的裝飾性。
順治青花山水蕉葉紋蒜頭瓶
高38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12.5厘米。瓶蒜頭口,細長頸,圓腹,圈足,足內白釉無款。通體以青花為飾,青花柔和淡雅,略有暈散。口部繪變形蓮瓣及如意頭,口下繪變形花卉三組,頸部繪蕉葉,頸下繪卷草邊飾一周,腹部主題圖案繪山水樓閣,江中繪有小船,船上座有兩人垂釣。畫面意境幽遠,構圖優美,用筆似線描,體現了當時匠人們的繪畫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從畫風看,是順治青花的晚期產品。
順治青花人物蒜頭瓶
高38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13.8厘米。瓶蒜頭口,細長頸,圓腹,寬圈足,足牆厚,足內白釉無款。口沿施醬釉,青花藍中泛灰。口部繪有兩朵牡丹花及一組荷蓮紋,口下繪變形蓮瓣,頸部亦繪蕉葉一周,蕉葉中心留白邊,頸下繪水波邊飾。腹部主題圖案繪人物故事,一高官身前站一人,雙手端一花瓶,瓶中插有三戟,寓意「平升三級」。高官身後分別站有侍衛和僕人,空中飄有流雲,空間以山石、花草點綴,是順治青花人物故事的代表作品。
順治青花山石花卉蓋罐
通高35.5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14.2厘米。罐唇口,口沿施醬釉,短頸,溜肩,平底內凹無釉,底邊向里鈄削帶有火石紅。蓋圓頂,隆起,寶珠形圓鈕,俗稱「將軍罐」。青花藍中泛灰,頸繪蕉葉,腹部一面在洞石間繪有六枝牡丹花,其中三朵牡丹花花心呈雙犄狀。俗稱雙犄牡丹;另一面繪翠竹和三隻雀鳥;蓋面繪洞石花卉一周。此器造型端莊古樸,牡丹花畫法嫻熟,質朴自然,畫面明快。
順治青花花鳥紋蓋罐
通高47厘米、口徑26.6厘米、底徑20.4厘米。罐唇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平底無釉露胎。蓋面隆起,頂置寶珠形圓鈕。是清順治將軍罐的標準式樣。造型雄偉有氣魄,胎體厚重堅硬,青花發色藍中泛灰,釉面白中閃青。頸繪下垂變形蕉葉,腹部一面繪一長犄牡丹和花草紋;另一面繪竹雀紋。蓋面繪折枝牡丹花。此罐雉雞牡丹圖描畫得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是順治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順治青花人物虎紋盤
高5.3厘米、口徑21.2厘米、足徑8.8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略高,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楷書款。口沿薄至底部逐漸增厚,白釉泛青,青花艷麗,外壁光素無紋,盤內繪三個老和尚席地而坐,一和尚手拿樹葉,一和尚手拿佛珠,另一和尚手拿撲扇,身前立一老虎,人物周圍襯以山石、松樹、花草紋,空中繪流雲、月亮,人物姿態各異,形象生動逼真,構圖新穎別致。
⑥ 中國瓷器紋飾有什麼文化內涵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體現在中國歷代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內涵是豐富多樣的。歸納起來大致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飛禽走獸、花卉翎毛,以及風俗習慣等。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國歷代對吉祥圖的嚮往都有典籍可鑒。表現在中國歷代瓷器的吉祥紋飾,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嚮往,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植物為紋飾
大多以松、竹、梅、蘭、牡丹、蓮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為紋飾圖案。
歲寒三友:圖案為松、竹、梅或松、竹、梅、蘭。松,經冬不凋;竹,清高有節,寧折不屈,虛懷大度;梅,不懼風雪嚴寒,故稱「歲寒三友」、「歲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氣節。
四君子:圖案為梅、竹、菊、蘭草四種花卉,俗稱為「四君子」。
五世同堂: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這種圖案以諧音寓意,表示長命百歲,五世同堂,幸福美滿的家庭。
玉堂富貴: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貴)寓意「玉堂富貴」。
榴開百子:圖案為笑開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人丁興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徵著子女眾多,香火興旺。也有「蓮生貴子」等。
為官清廉:圖案為雞冠花、蓮花紋。雞冠花(為官),蓮花(清廉)。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為官清廉。
以動物為紋飾
如羊、馬、喜鵲、孔雀、鶴、鴛鴦、麒麟、怪獸、魚類、大象、蝙蝠、鷺、鵪鶉等。
一路平安:圖案為鷺、鵪鶉。以鷺鳥寓「路」,鵪鶉寓「平安」,祝願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餘:圖案為兩條鰱魚。鰱與年,魚與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餘。還有童子持蓮,懷中抱鰱的圖案,寓為「連年有餘」。
福在眼前:圖案為蝙蝠和古錢。古錢是內方外圓,借「孔」為眼,錢與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靈: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壽桃形狀似心,借靈芝的「靈」字,寓意幸福的到來使人變得聰明伶俐。
五福捧壽:圖案為五隻蝙蝠一個壽字。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通俗講,就是一求長命百歲,二求富貴榮華,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積德,五求人老善終。還有五福臨門圖案。寓意為多福多壽,福壽無邊,福壽齊眉,福壽雙全,福壽三多。
⑦ 青花瓷器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優秀的瓷器品種之一,其生產歷時()而不衰。煙埖羙_個性空間網名°680
turndeep建議你可以看下如下:
清代康熙朝歷時61年(1662—1722)。
康熙朝雖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種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業生產仍以青花為主流,顯示出青花瓷器蓬勃發展的盛況。康熙青花瓷素以其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是繼明代永、宣青花之後,我國青花瓷器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康熙青花由於燒造時間長,前後變化大,按照傳統的劃分方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綜合歸納,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俗稱「二層台」。雙圈足也在這—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鬆,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底足露胎處光滑細致,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火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發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的特徵有很大的區別。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這種色彩變化主要在於分色的熟練掌握。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匯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其裝飾效果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暈散。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不是很多,但別有情趣。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採取概括、誇張、抽象手法進行創作,千姿百態,仿古創新,式樣繁多。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銷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制,盡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製作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表現出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與成型工藝的高超水平。
主要品種有:盤(高足盤、花門盤、方盤、折沿盤),碗(高足碗、蓋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鈴鐺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蓋盒、四節圓盒、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瓶(直頸瓶、觀音瓶、棒槌瓶、玉壺春瓶、長頸瓶、葫蘆瓶、雉把瓶、
洗口瓶、梅瓶、膽瓶、天球瓶、直頸弦紋瓶、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尊(馬蹄尊、觀音尊、鳳尾尊、撇口尊、雙陸尊、雙耳尊、獸面唧環尊、筒式尊),壺(鼻煙壺、各式茶壺、執壺、壽字壺、賁巴壺),罐(將軍罐、瓜棱罐、鼓式蓋罐、粥罐),三足爐,撇口爐,缽缸,渣斗,折沿盆,貓式香熏,筆筒,水丞,葵花式洗,硯,漏斗,掛鍾等。雖然有些器物承襲明代式樣,但已在原來造型基礎卜又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和發展。
四、紋飾。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這種自然、純朴、流利、富於藝術氣質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則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在瓷壞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
題材方面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以及長篇詩句等。植物紋中有:牡丹、菊花、蓮花、桃花、梅花、石榴、玉蘭花、松竹梅、秋葉紋、竹石蕉葉、折枝花果、洞石花卉、牽牛花、靈芝、纏枝蓮、纏枝菊、纏枝寶相花、十二月花卉等。牡丹花花瓣肥厚,花朵飽滿,葉片捲曲,花分往往分出兩個酷似動物頭上的犄角,又有雙犄牡丹之稱。此種畫法頗具時代特徵。動物紋常見:龍、鳳、異獸、團鶴、雉雞、鴛鴦、松鼠紋等。多數是與花卉組合描繪在一起,單獨畫的不多。如:松石鶴鹿、雉雞牡丹、松鼠葡萄、海水異獸、鴛鴦卧蓮、獅子穿花、牡丹獅子、八駿圖、花鳥蕉葉、喜鵲登梅、鶴桃紋、龍穿花、鷺鷥蓮花、麒麟蕉葉、松虎紋等。人物紋有:牧童騎牛、童戶戲蓮、仕女、八川卜西遊記等。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紋飾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風格上許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山水畫仿王石谷,人物畫仿陳老蓮、蕭尺木。山水畫立體感很強,畫法精細,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對遠山近岸,山巒的陰陽反側,疏落茂密,描繪得出神入化。畫畫效果講究意境美,整體給人以疏朗清新、幽靚雅緻之感。人物紋中以耕織圖、漁家樂圖最具代表性,能夠巧妙地把當時人們勞動場景、生活狀況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繪在一起,畫畫彌散著豐富的生活情趣,表達了人民安居樂業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另外,以長篇詩文作為裝飾,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點。多是書寫在筆筒上,有《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四景讀書樂》等。
五、款識。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的。朝代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體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這其中最常見的是寫成化款,既有四字,也有六字,多是楷書。
民窯青花多數不書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如:碧雲堂制、興浴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占制、全慶堂仿古制、壽占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琳五堂制、天琛堂
、應德軒博古制、永和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贊頌款有: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友昆連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五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杏林春宴、球琳珍玩、
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也有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荷花、如意、雜寶、銀錠、方勝等。
總之,康熙青花在中國青花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書寫了極為光輝的一頁。
⑧ 中國瓷器文化和玉器文化是什麼/
中國陶瓷文化(http://www.jpww8.com/life/2011/1120/17257.html )
中華素有瓷國之稱,英文CHINA,既是中國,也是瓷器。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同樣是世界上最先發明陶器的國家之一,至今有近萬年的歷史。瓷器,則是中國最先發明的。東漢初年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至今,有著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發明,從其對人類文明與發展的影響來看,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陶瓷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歷史有著極其密切而久遠的聯系。特別是陶瓷的發明及技術進步,對人類生活和社會文明進步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陶瓷發展的歷程,既是一種社會發展重要的時代標志;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重要的時代標志。中國的陶瓷發展其路漫漫,中國陶瓷作為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物化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製造使用和欣賞陶瓷過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陶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在經濟社會中,陶瓷既是工藝美術品,又是商品。陶瓷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它是科學技術與造型藝術的高度統一。陶瓷在積淀和物化中國文化的同時,產生並形成了特有中國陶瓷文化。伴隨著中國陶瓷製造技術、陶瓷工藝水平和陶瓷藝術水平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中國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各個歷史時期陶瓷造型與裝飾藝術,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創造智慧;不同歷史時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當時的科學技術。陶瓷的價值,不僅在於工匠所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僅在於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更在於它是奠定當時藝術的基石,從而開啟了傳統文化的先河,成為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的瑰寶。陶瓷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中國陶瓷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們身上和全部財富中的生活方式之總體的東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陶瓷既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華文化的象徵!中國陶瓷自隋唐向世界流傳開始,中國陶瓷至今一直為世界人民所採用、所欣賞、所珍藏。中國瓷器走向世界,一是作為國際的禮物,贈送外國使節(如「尼克松」杯的嫦娥奔月就演繹了段夢想與科技相統一、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中國人民與美國人民相友好史話);二是通過宗教的紐帶傳播到世界各國(如流傳於印度及東南亞的佛教、伊斯蘭教的祭祀陶瓷用品);第三是瓷器的海外貿易,中國瓷器隨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傳銷世界各國(如鄭和七下大西洋的舉世無雙之航海旅)。十八世紀以後,中國瓷器更是遍銷世界,並且已經深入到歐洲一般家庭之中,甚至「英國每一個鄉村人家都能見到它」。隨著各國人民的交往,擴大了中國陶瓷的傳播,形成了中國陶瓷文化與世界各國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美學藝術的相融與結合。以此同時,中國的陶瓷製造技術和生產工藝也逐漸地向國外傳播,中國的陶瓷技術啟迪、主導、影響著全世界的陶瓷技術發展;它以其獨特的魅力,使世界對它傾倒,「它被人們認為具有卓越的力量」。中國陶瓷技術的創造和發明,不僅推動了本國陶瓷製造技術的日益精進,而且,促進了世界各國陶瓷製造技術的發展,它極大地促進了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與發展。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國陶瓷凝聚了中國人的心路歷程,既是中國民族心理和審美心理的凝聚與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陶瓷在滿足中國人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風采和魅力。陶瓷是世界的物質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不朽篇章,陶瓷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有人精闢地說過:「收藏是一種文化,收藏是一種閱讀,收藏是一種財富,收藏是一種幸福。」陶瓷藝術收藏品是華夏文明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栽體,它以數量廣泛和自身獨具的魅力詮釋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對陶瓷藝術品的收藏和鑒賞不僅可以使人漫步於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之中,而且還能使人在陶冶情操、愉悅心情、增強幸福感、增長知識的同時,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由此,陶瓷收藏與投資廣為中外收藏及投資者推崇。關於收回國外文物是對與錯的問題,我十分認同中國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當時我與會並參加了簽名儀式。我今天再次重申中國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第4條內容「不提倡從海外高價競拍各種文物」。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提高,中國民眾有對包括陶瓷在內的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需求越來越大,不少境外公司為迎合民眾的這種心理,蓄意炮製中國文物一個又一個天價競拍,人為地製造中國古代藝術品,泡沫性的虛高牟取暴利,並以「愛國主義」的名義煽起中國企業家的購買慾望,致使巨額的企業和個人財富,落入境外無良投機商的腰包。事實上,在已經成交回歸的天價中國文物中,不少都是普通的中國清代文物,與中國民間收藏的文物相比,無論在年代上還是在研究價值上,都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高價拍回的結果,一方面讓無良利益集團操縱出天價,從而獲得不當得利,又掩蓋了是大量的中國珍貴文物,被以極為低廉的價格,甚至掠奪出國門的客觀歷史事實。另一方面由於高額利潤的誘惑,在國內則衍生出一種造舊作假的惡劣風氣,無論是在陶瓷界還是其它領域,為偽作假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種暮靄沉沉的氣氛里,思想的不是革新與創造,而是模仿復制,從而嚴重地影響了行業的創新與發展。當我們還在為某件仿造的惟妙惟肖而沾沾自喜時,世界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已經在高速的發展,就是作為陶瓷這一國粹,不但工業用陶瓷、衛浴用陶瓷,外國的產品已經發展到了國貨不能企及地步,即是青花、釉里紅我們也要望塵而追了。其實,流失在國外文物,它永遠是一個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一面歷史的鏡子。無論它記錄的是一個那時代一段什麼樣的歷史,無論在國內還是中外,都不能改變它所承載及傳播中華文化內涵。如果不是通過無償追索,以競拍或其它有償方式回收的文物,始終改變不了文物曾經被掠奪、被賤賣的事實,始終改變不了中國國民財富曾被掠奪、被侵吞的事實。那麼,在我們無法進行無償追索時,先讓它在異國閃光吧。我希望國內收藏家們,把富餘的財富投資投入在國內經濟文化事業;投資那些具有性公益項目,這才是功德千秋,造福萬代的偉業!
玉器文化(http://wenwen.soso.com/z/q334420695.htm?ch=wtk.title )
玉器是我國一種重要的物質文化遺存,從河姆渡時期玉文化產生,玉器所體現的物質文化因素在不斷地演進,在演進中玉器所體現的各種文化因素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筆者將淺析玉器在以下幾個方面所體現的物質文化因素。
在新石器時代玉器曾是生產工具的代表,比如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過玉斧、玉鑿等器具,此類工具在最早的時候多用於生產生活,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這時期玉器更多地被當作生產工具來使用。當然,並不排除玉器在此時也用作兵器。在良渚文化遺址中有玉鉞出土,這被認為是軍權的象徵。而且玉斧、玉鑿在某種程度上亦可作為作戰的兵器。
但是這時期玉器所體現的則是一種神玉文化,因為像上面提及的玉斧等玉器畢竟少數,更多的則是體現天人溝通、宇宙崇拜、宗教意識的玉器。原始先民對自然界的不測風雲、人間的旦夕禍福無法理解和預測,因而他們轉向求助於神靈。玉作為「石之美者」被用於溝通神靈,古人這樣記述:「巫能以玉事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玉器實際上是作為一種溝通神靈、聯繫上天的神器。另外,玉器中一些動物性玉雕如龍、鳥等, 是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在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反映。例如在紅山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玉豬龍、C型龍等玉器就很有可能是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
到了夏商周時期,玉文化進一步發展,玉器所體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禮玉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夏代的玉兵器的數量相對之前是要多的。也就是說,隨著國家的出現,玉被賦予一種政治因素或者說政治文化。周代以後,統治階級為維護禮制,製作了大量玉制的禮器和佩器。《周禮》、《儀禮》、《禮記》等先秦文獻記載了西周有關體現等級功能玉器的名稱、形制、規格與用途。據《周禮》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明確規定了等級不同,所執的玉器就不一樣。
玉器之所以體現禮玉文化,關鍵在於玉器很重要的一個功用就是用於祭祀。在《禮記·春官·大周伯》中有這樣的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用玉制六器祭祀天地四方,這樣就將玉器賦予禮制的內涵。
另外,玉器還用作皇帝的印璽。婦孺皆知的和氏璧在被進獻之後就被鑄成國璽,秦國一度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秦統一六國後成為傳國之璽,後來和氏璧不幸遺失。帝王的印璽多以玉鑄成。這又進一步豐富了玉器的禮玉的內涵。另外,玉器還作為陪葬之物,當時的人們認為:玉石具有靈氣,「金玉在九竅, 則死人為之不朽」。諸如玉衣、玉塞、玉含都是陪葬之玉器,這同樣是禮玉的體現。
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賦予人們所希冀的美好的德行操守。從春秋末期始,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在社會理念上出現了「君子比德於玉」的觀點,玉器作為德行操守的象徵,日益受到重視。在《禮記·聘義》中記載玉有德十一,分別為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把玉擬人化了。這種觀點代表了儒家對於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了玉的可貴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並息息相關。人們賦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內涵,使玉成為君子的化身。詩經中有這樣的話: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由於玉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道德內涵,因此君子必須佩戴它。君子佩玉,無故不離其身,也就成為一時的風尚。君子比德於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從原始先民到春秋戰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所有能佩玉、有玉的人都是出於當時社會上層的人,即最初的玉器的佔有和使用是社會階級上層的特權。但到漢代時,玉器便出現世俗化的趨勢。漢代,玉器在社會禮儀、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加的廣泛,用於玩賞的玉器大量出現。到了唐代,玉器上出現了富有生活氣息的花鳥、人物繪飾。另外,有實用價值的玉質杯碗也逐漸增多,還出現了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物。這些都說明了玉器的功用正一步步地世俗化。宋元明清時期是玉器的普及化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玉器更是進入了平常百姓家。
玉器是一種非常受人們喜愛的裝飾品。隨身裝飾玉器的風俗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用玉器作裝飾品的是距今7000~6800 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璜、管、珠、墜等。從其出土的部位可知,璜、管、珠、墜都是項飾。殷商時代,佩飾玉器也較為常見,殷墟婦墓中就有大量的發飾、頭飾、頸飾和腰飾。戰國時代,出現了由許多玉器組成的「組佩」,由不同類型的佩玉串聯而成。秦漢時代,佩玉成為普遍的風尚。漢代以後,特別是明清兩代,裝飾玉的種類和形式日趨豐繁,製作也更精緻,玉器的裝飾功能漸漸地成為其主要的社會功能。並且在明清時期,由於古玉數量已不可觀,故而古玉收藏之風甚為熾熱。時至今日,玉器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裝飾品。
玉器從開始由生產工具到兵器、神器、禮器,直到普通百姓的飾物,不斷地發展演變,始終是人們所喜好的東西。與此同時,玉器就自然而然的被賦予許多美好的含義,成為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可以說,玉器從一出現便與美聯系在了一起。以「玉」為美的修飾詞在古代文獻中比比皆是,諸如:比喻人的品格為「玉潔冰清」,形容人的相貌美麗為「玉容」、「玉貌」,稱贊男子的風度為「玉樹臨風」,稱贊女子的氣質為「亭亭玉立」,贊美天帝為「玉皇」、「玉帝」,稱居住之所為「瓊樓玉宇」,好聽的聲音為「玉聲」。人們甚至用玉來贊美音樂的動聽和詩文的優美,如我們熟知的杜牧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漢代以後,用玉或玉字旁的字命名也漸成風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並且玉器所體現的物質文化因素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發展。玉器從最早祭祀神鬼、充當禮儀用具、殮葬屍體、為少數權貴服務,隨時代進步,除繼續參與祭祀、禮儀活動之外,還為更多的人(包括王公貴族、士大夫文人、富庶百姓)提供現實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效力。而玉文化也由最初的神玉文化演變為禮玉、德玉文化,最終提升為美好事物的代名詞,這其中無不體現著豐富的物質文化因素。
⑨ 雍正粉彩有那些特點這是什麼瓷器
雍正粉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胎質、釉面、造型、色彩、紋飾和款識。
一、胎與釉
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堅硬潔白,結構細密。胎體輕重適度,達到了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體也是上下勻稱一致,不顯厚重,修胎規整。器物底足極為光滑滾圓,俗稱「泥鰍背」。釉面光潔,釉質瑩潤,勻凈,多數為純白。
二、造型
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總體風格是秀麗精巧,無論是大小器皿都製作精工,講究細部處理,反映了當時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藝和非凡的創造力。從宮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陳設瓷。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尊、罐、壇、缽、各式瓶、花觚、筆筒,各式茶壺、茶具、文房用具等。整體上以輕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體多種多樣。造型上注重線條變化,每件作品都特別富有生氣,做到比例協調,高矮適度,恰到好處,真可謂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既有繼承傳統式樣,也有借鑒其它工藝品的器型,還有許多取材於自然界的花果形態等,可謂博採眾長。
三、色彩與紋飾
雍正粉彩的顏色具有鮮而雅,粉而柔的特點。色彩豐富多變,同一種色又有濃淡、深淺之分,色彩周圍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調色,釉色秀麗溫潤。紋飾上採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法渲染,突出畫面的陰陽、濃淡,富有立體感。紋飾題材內容廣泛;尤以植物花卉紋居多,常見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花、蓮花、桃花、玉蘭花、三秋、九秋、落花流水、過枝花、團花、松竹梅等。動物紋有:龍、鳳、魚、鳥、蝴蝶、蜜蜂、仙鶴、鹿、馬等。人物紋有:嬰戲、仕女、漁樵耕讀、教子圖、歷史戲曲、神話故事等。其中畫仕女最具特點,體型修長,神態優美,栩栩如生。雍正粉彩畫面多是清雅宜人,注重細部描繪,千姿百態,出神入化。描繪技巧上,多採用寫實手法,紋飾工整,細膩,層次清晰,運筆自然、流暢,其精美者達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四、款識
雍正官窯粉彩瓷器主要是書寫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寫篆書款和四字楷書款極少。青花色調純凈,字體非常工整,筆法清秀有力,結構嚴謹,多為宋槧體正宗小楷,時代特徵明顯。畫意手法表現出宮廷裝飾,突出莊重、典雅、優美的「富貴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