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荷花
⑴ 關於通遼景色的小短文
迷人的西湖四季 杭州這個「人間天堂」里鑲嵌著一顆閃亮的明珠,那就是西湖。 西湖的四季是美的。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齊放的白堤、蘇堤上眺望著湖面,只見湖面上波光粼粼,輕舟盪漾,三潭映月如寶石般嵌在湖面。柳絲時而輕拂你的臉頰,時而在輕輕地掠過頭上、肩上,再配上輕微地搖櫓聲和遠處動聽地琴聲,那是多麼讓人陶醉呀!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葉、荷花挨挨擠擠。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潔白如玉的荷花,嫻靜、素潔,真是「出污泥而不染。」荷葉托著那些晶瑩、如瑪瑙般的露珠,又守護著亭亭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就簡直是一幅用大畫家的畫卷也不上的美麗風景畫。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邊十里飄香的桂花呀,真讓人留戀往返;湖面上,荷葉像害羞的小女孩,都低下了腦袋,躲藏了起來,她們在提醒和等著人們去采那根下的蓮藕呢。這時候,人們劃著輕快的小船,哼著悠閑的小曲,輕輕地採下蓮藕。那一隻只蓮藕呀,白白胖胖的,真象一個個一絲不掛的小胖娃娃,讓人愛不釋手。你要是從筐子里隨便揀上一隻,洗洗干凈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兒一直能甜到你心裡。 西湖的冬天也不例外。雖然花兒都謝了,但湖水還是清澈見底,盛開的梅花更是美麗無比;雪天,銀裝素裹,河堤邊的孩子們在歡快的玩耍,歡笑聲,雪飛聲,合在一起,變成了一首美妙的交響曲。 啊!西湖!你真是一顆明亮、璀璨的明珠呀!
⑵ 蓮花湖風景區的景區簡介
庫倫比拉灣也稱月亮灣,位於蓮花湖風景區中部,二道河子鎮境內。景區內設有賓館、月亮灣山莊、遊艇等旅遊設施。自然景觀有老道廟峽、庫倫比拉灣、森林奇觀、普賢牽象、駱駝砬子、武士岩、瑤台十二樓等8處;人文景觀(點)有老道廟、東沙古墓、望蘭溝、蓮花池等7處。
老道廟又稱為「河神廟」,原址位於原二道河子鎮老道廟村西山坡上。1671年(清康熙十年),有一關姓人氏為紀念自己漁業興隆,在牡丹江東岸修一座河神廟。1937年(偽滿康德四年),宋明春移建河神廟於牡丹江西岸山坡上,並出家做了主持,河神廟便稱為「老道廟」。1996年,老道廟被蓮花湖淹沒。1998年4月,在二道河子鎮新址西南側月亮灣景區重建廟宇。新廟位於二道河子鎮(新)三站村西4.5公里處,佔地面積1 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新廟宇設前後兩個殿堂,另設兩棟平房和1個管理處。1999年開光,入住道人兩人。開光後,信男善女和遊人絡繹不絕,香火興旺,成為蓮花湖風景區的一個亮點。 景區位於蓮花湖風景區北部,三道河子鎮境內。鍋盔灣水面50平方公里。湖灣北部建有鷹嘴峰度假區,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 000平方米。自然景觀(點)有:大鍋盔山、鍋盔灣、五大夫石、布達拉宮峰、邊安島、四站島、迎客島、鷹嘴峰、河口島、鷺島等11處。設遊艇、汽船、碼頭等服務設施。
鷹嘴砬子又名「鷹嘴峰」,位於原三道河子鎮河口村(蓮花湖蓄水時該村已被淹沒)北1公里處,今三道河子鎮西的蓮花湖中,海拔288米。原名「一石二斗米砬子」(「砬子」為滿語,意為有巨石的山),因巨石穿空壯如鷹嘴,故稱「鷹嘴砬子」。湖面形成後,原與陸地相連的山峰變成了湖心島,即「鷹嘴峰島」。山峰正面林木蔥綠、山花爛漫,水映山形,平添了鷹嘴峰的幾分秀氣。峰頂景觀有望湖石、仙人橋、一線天、狐仙洞、百年松等。站在山巔向背面望去,則是光禿的懸崖。
鷺島保護區位於海林市三道河子鎮邊安村附近的蓮花湖湖心島。有新、舊鷺島之分,1987年被列入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區。舊島位於三道河子鎮邊安村西0.5公里處的原牡丹江中,面積5萬平方米。島上草木茂盛,野生植物500餘種,有榆樹1 700多株,島上蒼鷺400~500隻,最多時上千隻,每年4月初蒼鷺從南方成群結隊遷來,10月飛回南方。該島於1996年蓮花水電站蓄水時被淹沒。蒼鷺就在距邊安村更近的新形成的蓮花湖中兩個小島(即新島)榆樹上築巢安家落戶。新島面積8萬平方米,島上有榆樹700多株,蒼鷺200餘只。 「北國小九寨」風景區,是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位於蓮花湖風景區中部的湖西側,距牡丹江市95公里。景區總面積3 108公頃,於2002年5月開發建設,2003年5月開始接待遊客。景區內有數十座秀麗的石峰,奇松怪石遍布景區,兩條高山河流——金溪谷和銀溪谷終年流水不息。水流順著呈台階形的河谷奔騰而下,形成九疊。其中,最高的「金溪谷」瀑布落差15米以上。水流凌空而下,銀花四濺,震耳欲聾。四周崖壁上長滿了繁茂青翠的樹木,瀑布穿林下瀉,形成了東北地區罕見的森林瀑布。冬季,九疊泉形成冰川瀑布,簇簇冰柱,銀光閃爍,使人彷彿到了仙境。景區周邊還有神仙洞、紅松母樹林等景點。
此外,蓮花湖風景區北部還有荒溝電站、滾兔嶺、蓮花湖壩址、狐仙洞、望天嶺等景點。
⑶ 通遼有啥好玩的景點
有清代奈曼王府,古榆園,鮮光民俗村,阿古拉草原,西拉木倫公園,大樂林寺,扎魯特山地草原,庫倫沙漠,庫倫興源寺,福緣寺,開魯白塔,莫力廟,輝特淖爾原始草原,馬拉嘎山冰川遺跡,格日朝魯草原,僧格林沁博物館,努古斯台草原,努古斯台馬文化景區,嘎達蘇大牧場,烏力吉木仁山杏景觀廊道。
⑷ 哪些花與昆蟲活動的時間有關
捕蠅草 豬籠草
⑸ 庫倫旗附近塔敏查干沙漠旅遊景區路上,有一個景色優美的水湖,當地叫做「叨勒渡」,怎麼寫呢地圖位置
寫出就是「道老都」,在庫倫西邊,路邊有指示牌,以前是很漂亮的荷花湖景,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
⑹ 除了克萊因藍,還有哪些顏色很高級
導讀
克萊因藍,一種RGB比值為0:47:167的純粹之藍。藍色本身象徵著天空和海洋,象徵著沒有界限,但因為克萊因藍過於純凈,導致很難有顏色可以與其進行搭配,所以它的沖擊力格外強烈。被譽為理想之藍、絕對之藍。
色彩科普小知識Tips
設定顏色值的最通常的方式有兩種,加色模式代碼(RGB)和十六進制顏色碼(HEX),兩種顏色代碼都是通過表現,三基色紅、綠、藍的強度來表示一個顏色,並通過代碼可以相互轉換。
在RGB模式中,每一種顏色強度最低為0,最高為255,對應著在HEX模式中,255對應於十六進制就是FF,並把三個數值依次並列起來 ,以#開頭。
C(青)M(洋/品紅)Y(黃)K(黑),CMYK也稱作印刷色彩模式。屏幕上顯示的圖像,是RGB模式呈現的,而印刷品上的圖像,是CMYK模式表現的。
對於設計師來說,「配色」是創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一張圖像的配色決定了它能否給觀看者帶來視覺沖擊,但顏色本身沒有高低之分,「高級感」是組合的結果,在於我們自身的配色技巧和把握整體的調子。
⑺ 沈陽「小河沿」:到底讀「啥
沈陽有一個地方叫:小河沿。最近聽到一個外地人和本地人嗆嗆,說到底應該讀「小河言」還是「小河燕兒」呢?前人有詩雲:萬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藍輿作冶遊。六月蓮花三月柳,醉人風月似杭州!可以說,自古以來,沈陽小河沿地區,都是風月如畫,美景醉人的地方,是沈陽景色最優的地區,沒有之一。「小河沿」到底是哪塊兒?名字怎麼來的?
大家都說小河沿小河沿的,你知道小河沿到底在哪兒嗎?其實小河沿地區,沈陽人認為,就是現在從滂江橋往西,經過463醫院、省腫瘤醫院、萬泉公園河邊,一直到萬柳塘公園,這部分河堤,准確地說,是南運河的北岸。
為什麼叫這個地區小河沿呢?這還應該從盛京八景之一的「萬泉垂釣」說起。近代詩人錢公來有首《萬泉垂釣》詩:「小河沿上柳如茵,畫舫竹歌歷歷春。借問柳陰垂釣客,青衣行酒又何人。」它將小河沿描繪的如詩如畫。昔日小河沿為踏青、避暑、垂釣、賞雪之佳處,沈陽從前的八景中如「萬泉垂釣」、「萬泉蓮舟」、「星閣晴霞」等景觀,都在萬泉河畔的小河沿。
應該說,「小河沿」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就是從這首詩開始的。小河沿地區,當時是沈陽最早的公園,沈陽東郊的避暑勝地。
讀「小河燕兒」才是正根兒!
小河沿,是一個地名。但如果讀成「小河言」,這個「沿」就成了介詞,意為「沿著什麼什麼」,但小河沿並不是這個意思。「沿」如果讀成「燕兒」,應該解釋為「東西的邊緣」。小河沿,就是指河的堤岸,所以,正解應該讀成「小河燕兒」。讀成「小河言」的應該都是不懂沈陽的外地人。
有人會說,你沈陽人不也應該說普通話嗎?對,我們說普通話。但不代表我們就消滅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特色。把小河沿讀成「小河言」,就好像有人把北京前門大柵欄(da
shi lan er )讀成(da zha lan )一樣,特別沒情趣和情懷,讓人覺得生硬而無趣。小河沿,也是一樣。
當時的河岸,其實並不是指南運河,南運河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工修建的。當時的河應該是「萬泉河」。據《沈陽縣志》記載:「在邑城撫近關(大東邊門)之東,源出觀音閣之湧泉,西流入東水柵欄至魁星樓,過虹橋而南注入南水柵欄,與二道河會,俗呼小河沿,即小瀋水也,清波一泓,珠泉萬孔,而四時不涸又名萬泉河。河之上水草叢生,荷花茂盛,為夏日遊人避暑之地。」
清末「遼東三才子」之一的劉春曾吟詩贊雲:「萬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藍輿作冶遊。六月蓮花三月柳,醉人風月似杭州。」另還有詩人贊:「泉流不擇地,掘地皆清泉。偶為河上洲,泉脈來涓涓。」描繪了當時園內滿地均為泉眼,可見萬泉河名之由來。
其實,這條河流經南部城區,一直到羅士圈注入渾河。而當時流經現在的文化路一段時,被人稱之為「五里河」,即「盛京城南五里有河」的意思。這個在撲教授寫的「五里河名字的由來」一文里,我們曾經說過,沒看到的親可以往前翻歷史消息。
小河沿周邊地區地名,全與水有關
小河沿地區,到現在也是一個大家休閑的公園去所。曾經有幾個大家熟知的名字,一個是萬泉公園,這個名字,大家現在也在用。還有一個是「沈陽動物園」,之前小旮寫過當年」沈陽動物園「的回憶一文時,也曾經無限嚮往之,這里記載了太多我們這代人的童年。
小河沿往東一點,叫滂江街。這個需要正名一下,現在連地鐵里讀的「滂(pang一聲)江街」,這個讀音是錯的。應該正根兒讀成「傍」才對。
1924年,張作霖將大東新市區的中心街道命名為長安街(今長安路),並對大東新市區的街路進行了統一規劃。並借用當時內外蒙通道上的軍事重地——「滂江」(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東南)為之命名,同時翻修為石子路。滂江街成為沈陽市少有的自命名起,歷近百年,至今從未更改名稱的街路。
被張作霖所借為街名的滂江,又稱明安,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在旗政府所在地賽漢塔拉鎮東南約25公里處。清康熙年間,為便於內地與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貿易往來,整修由張家口通往庫倫的驛站,專設台站,並派台官專治台站驛務,滂江即重點台站之一。這里邊的「滂」就應該讀成「傍」,因為這個音是蒙語的讀音。現在讀成「PANG」是完全錯誤的。
此外,還有蓮花街、萬蓮街、泉園、萬柳塘。這些所有的地名里,比較多的的是泉、蓮、塘三字,出現幾率極高。那是因為,早在清朝初期,小河沿這里,就是一個天然的濕地,這里是萬柳如浪、萬蓮涌塘的景象。這里的萬泉河,就代表著這里,有非常多的泉眼,是沈陽水質最好的地區,風景也非常悠美。「萬泉垂釣」被譽為盛京八景之首。
一百多年過去了,小河沿的濕地被分成了萬柳塘公園、萬泉公園、南運河帶狀公園等多個公園,而這里的柳樹,依然越生越密,只是這里的蓮花,較少見到了。
美麗的景色,只剩半幅。唯有小河沿柳樹中的小雨燕,被到春雨欲來的時候,在南運河邊沿水劃過,岸邊的綠柳,在暖風中婆娑……
⑻ 阜新特產
阜新特產
大扁杏
1993年從河北引入,現有面積10萬畝,有1.7萬畝進入結果期,年產杏核12.5萬公斤,年產值100萬元。主要品種有龍王帽、一窩峰。龍王帽果實長扁圓形,縫合線深而明顯,果面黃色,陽面略有紅暈、肉薄,纖維多;離核,杏核,杏仁扁平,肥大,正面較圓,平均單果重23.5克,核重4.95克,仁重0.86克,果實7月中旬成熟,發育期90天左右。一窩峰杏核、仁較龍王帽小、厚,正面呈心型。大扁杏食用部分是杏仁、杏肉,營養豐富,含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及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是傳統的保健食品和醫學上的營養滋補品。
大扁杏結果早,定植後3年即可開花、結果,4—5年進入初果期,6年生後進入盛果期,每公頃可產杏仁450kg,產值可達22500元。此外,大扁杏耐乾旱、瘠薄土壤,適應性強,可改善生態環境,在阜新地區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元蔥
細河區華東鎮位於阜新市東部,全鎮耕地8000畝,其中菜田2000畝。蔬菜生產在華東具有悠久歷史,是阜新市區蔬菜供應的重要基地。華東鎮自60年代從事蔬菜生產,70年代始引進元蔥生產,通過多年試種,選出以熊岳元蔥為主栽品種。它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經過多年的實踐,群眾總結出一套育苗栽培,管理的技術,使熊岳元蔥在產量、品質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全鎮每年種植面積達1500畝,產量450公斤,產值400萬元,遠俏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元蔥已成為華東鎮一大支柱產業,已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
元蔥是一種易栽培,好管理、耐儲存的春夏菜,七月中旬收獲,在0—5℃范圍內可保存6個月,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尤其是礦物質含量較高,具含有特殊物質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多種保健功效,味道鮮美,食用方法多種,也可做多樣食品的調味料。
紅袍杏
紅袍杏在阜新縣國華鄉已有60多年的栽培歷史,屬地方優良品種。果實近圓形,果面紅黃色,果肉桔黃色,肉質細密,含纖維少,香味濃,品質上等。平均單果重35克,最大的50克,離核,可食率達85%。紅袍杏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杏核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果實6月20日成熟,8—9成熟時,在常溫下可貯運7—9天,完熟後,可貯運5天左右。該果品遠銷吉林、黑龍江省部分大中城市,1997年曾出口新加坡。國華鄉現有紅袍杏5000畝,20萬株以上。其中結果樹面積10萬株,總產可達100萬公斤。
阜新瑪瑙
阜新瑪瑙文化積淀深厚,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以及玉器、石器等,說明查海人是世界上最早認識瑪瑙和使用瑪瑙的人群。阜新瑪瑙加工歷史悠久,從遼代開始,阜新民間就有採集、挖掘、加工瑪瑙的生產活動。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
目前,阜新瑪瑙藝術品已形成七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數千種款式,以「巧、俏、絕、怪、新」為典型藝術特色的「雅活」更為突出。巧:為人之靈氣,設計構思精巧,雕刻技藝精湛,可謂巧奪天工。俏: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瑪瑙天然俏色,紋理圖案及質感,所表現的人間萬物栩栩如生,逸趣天然。絕: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使之成為出神入化的絕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今人拍案叫絕。怪:從作品的創意、設計、造型到技法,勇於超越古人,打破常規,鬼斧神工,使作品充滿了鮮明而獨特的個性,極富藝術想像力,使作品動人心魄。
阜新花生
阜新花生種植業近年來發展較快,現已實現向規模化和基地化方向發展。從2006年60.2萬畝猛增到今年的144.5萬畝,種植規模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市花生產量預計達到28萬噸,
阜新花生米質好,宜食用,是南北方餐桌上的必備食品
[編輯本段]阜新美食
蒙族餡餅
蒙族餡餅是阜新地區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據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面制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干烙水烹的方法製成。
明末清初,餡餅麵食從民間傳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為用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經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餡細為特點,烙制後形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透過餅皮可見裡面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
蒙族餡餅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貴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們以餡餅這種麵食,作為最好飯食招待來客。漢族有句俗語:「好吃不如餃子」,蒙族有句常話:「好吃不如餡餅」,看來餃子和餡餅是同等上乘佳品。
清溝魚宴
彰武縣境內的大清溝,水清、溝深,藻類繁多,為魚類的生息、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里的魚,由於攝食自然食物生長而成,因此,肉質細膩,無異味,並有著天然綠色食品的美譽。大清溝盛產鯉魚、鰱魚、鯽魚、鯰魚、草魚、甲魚等30多種魚類,目前,最大的魚達40多公斤。
清溝魚宴可謂色、香、味、型樣樣俱全。糖醋魚酸里帶甜,焦汁魚甜中帶咸,干燒的棗紅色,紅燒的金黃色,溜魚片乳白色,清溝魚宴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魚鮮味美、口味純正。食用的魚均採用現吃現捕現作的方式。二是烹調技術高超。不同的魚採用不同的做法,用魚的不同部位,可做出不同口味的佳餚。三是烹調方法花樣繁多。有紅燒、干炸、糖醋、清燉、清蒸、酸辣、滑溜等2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