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舞雜技
① 到清朝已經失傳了的舞蹈有哪些
1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曲又稱霓裳羽衣舞。是一種唐代的宮廷樂舞。唐玄宗為道版教所作之曲,用於在權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
2 驚鴻舞
驚鴻舞是唐代漢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
3 秦王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是中國唐朝宮廷樂舞。最著名的歌舞大麴之一。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與文舞相對)類。是大唐鼎盛時期的象徵,氣勢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號。
② 漢族有那些舞蹈
如果說「高台」、「地會」是漢族的一種民間舞蹈,那應該說真正的漢族舞蹈則是「祭孔」時所表現的「樂舞」。
自元代創建孔廟之後,「祭孔」成為每年春秋兩季漢族(包括蒙古族)的禮俗。根據《都元帥建文廟》中載:「前乎制禮作樂,後乎東山之徵」。「制禮作樂」也就是宣導儒家文化,履行對孔聖的祭祀禮儀文治。而「東山之徵」即「武功」對邊境的靖寧。
祭孔樂舞走上正軌則是明、清兩朝。明初,由中央頒布《大明會典》,即對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規范樂典和舞系。明·萬曆時的河西名士葛中選(見「人物」傳)先生對「樂舞」,有這樣的文字記述:「《禮記》: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有言也。以禮樂以相示,以是知樂皆示和也。樂之舞示事也。則所謂達靈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與言也。」又「唐武後聖壽樂,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屬…今大成樂舞亦然。」這段文字,前面所論者為「樂舞」之意,結尾的「今大成樂舞亦然」。透出了「大成樂舞」已成為明朝頒布規定祭孔的樂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會典》與《大明會典》有所更改,在表演「樂舞」時,演奏樂章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樂舞」中又有持龍旗、龍幛、幡、拍板、提鼓、提爐、紗燈的引導隊在前作舞。
清朝後期,漢族舞蹈不僅只有「祭孔樂舞」,同治、光緒期間,舞蹈已經能登上「會戲」(即廟會)的大雅之堂,當時的人只有觀看舞蹈的記錄,沒有記述舞蹈的名稱及形式。進入民國以後民間的花燈歌舞逐步盛行且覆蓋了鄉村。
建國以後,舞蹈進入了全盛時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現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族舞蹈通常與唱歌或器樂結合,稱為歌舞、樂舞。�
先秦舞蹈可分為四類:
(一) 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舞蹈,如《葛天氏之樂》。舞者三人,執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歌民之初始,第二段歌燕子,第三段歌草木萌生,第四段歌五穀茁壯,第五段敬天行有常,第六段祈祖先佑福,第七段依靠大地賜予,第八段希望得到最多的禽獸。
(二) 各時代頌揚祖先業績的大型樂舞,如黃帝《雲門大卷》、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大武》等。
(三) 娛樂的小舞,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四) 娛神的巫舞,如《代舞》和戴面具驅鬼除疫的《儺》舞。�
漢代著名的舞蹈:《七盤舞》,以七盤置地而作伎舞,穿插於《百戲》之中演出;《鐸舞》,手執鐸鈴而舞;《公莫舞》,舞者執巾或舞長袖;《髀舞》,用有柄單面鼓作道具的集體舞。還有從巴蜀引進的《巴渝舞》等。
魏晉以後,北方《相和大麴》的樂舞有《羅敷》、《何嘗》、《夏門》、《碣石》、《白鵠》、《為樂》、《王者布大化》、《白頭吟》、《東門》、《西山》、《默默》、《園桃》、《置酒》、《洛陽行》等。南方則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
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宮廷樂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頌唐太宗業績的《破陣樂》。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稱為《大麴》,如《霓裳羽衣舞》。動作剛健的舞蹈稱《健舞》,如《劍器舞》、《柘枝》、《楊柳枝》等;動作柔宛者稱《軟舞》,如《綠腰》、《團亂旋》、《蘭陵王》、《春鶯囀》等。�
宋元以後,舞蹈多被吸收到戲曲中,或邊唱邊舞,或於戲劇中插一段與情節有聯系的舞蹈。
此外,也還有專門的民間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劍》、《舞判》(《跳鍾馗》)、《舞蠻牌》、《撲旗子》、《撲蝴蝶》、《旱龍船》(北方稱《水船》,南方稱《采蓮船》)、《竹馬》、(《跑驢》)、《村田樂》(《秧歌》)、《耍大頭》、《花鼓》、《腰鼓》、《太平鼓》、《小車》、《涼傘舞》、《藤牌舞》等。這些民間舞蹈一直流傳到現在。逢年過節,南北各地漢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樂和鑼鼓配合,表演這些節目。�
除了上列舞蹈外,現代還流行《龍舞》、《獅舞》、《高蹺》、《花燈》、《金錢棒》、《採茶舞》、《春牛舞》、《綢舞》、《茉莉茶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文藝工作者又改編了《紅綢舞》、《小車舞》、《花鼓舞》、《大頭娃娃舞》、《採茶撲蝶舞》、《荷茶舞》、《勝利腰鼓》等舞蹈節目。
③ 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徵有哪些
舞蹈作為人類生命最活躍、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緒表現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展現了人類在肢體運動時的藝象美。所謂的藝象美是作品中由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想像或者審美意象整合的多層次總體,也就是西方國家說的藝術本體。舞蹈作為人類生命周期的濃縮,從審美特徵來看,它不同於其他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分析舞蹈作品的審美特徵,在掌握審美特性的同時,對提高欣賞水平和舞蹈審美有很大作用;同時,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賞技巧與藝術修養的基礎條件。
1中國舞蹈藝術發展與舞蹈審美
舞蹈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中國舞蹈發展來看,不管歷史怎樣發展,舞蹈始終都被作為文化現象傳承、發展。隨著社會進步,它的內容在不斷豐富與充實,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從戲曲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憑借身體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的人文藝術。中國當代舞蹈大多是專業的舞蹈作品,隨著舞蹈多元化的推進,舞蹈藝術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不僅從觀賞方面,從專業角度來看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還出現了專業的舞蹈培訓學校。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舞蹈藝術不僅越來越豐富多彩,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繁榮的進程。人類作為舞蹈藝術的主體,它不僅表現在舞蹈藝術形式,還包括藝術體操、武術競技等方面,通過多種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體動作變換作為整個舞台表演的關鍵,只要賦予了形象特徵與社會功能,就會給人類帶來不同的感受。通常雜技需要表演者擁有超強的意志與熟練的技巧,再通過高難度動作展現藝術美。而舞蹈不僅是動作與動作的堆砌,同時它還承載著對應的文化精神與動人情感,在世界萬物好與壞都表現出來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審美評價,同時這也是震撼心靈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規律,節奏作為舞蹈藝術的關鍵部分,在造型、節奏的雙重潤色下會顯得更加流暢、自然。另外,舞蹈藝術每次變換都會根據必然性、連接性,在整體感覺的引導下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在這過程中,舞蹈語言讓舞蹈形象更加生動,從而也就形成了獨特的美感。總體來講,舞蹈審美與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在技藝性、抒情性、獨創性的影響下更加精密,再綜合匯總成舞蹈。而利用審美特徵發現舞蹈本質就是考驗藝術形式的一種方法。
2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徵
(1)舞蹈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舞蹈是一門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的藝術,社會生活一直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社會多樣性、人類生活狀態都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並且為舞蹈藝術提供了多樣的表現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據一定的社會現象,展現生活中的美、善、真,在這些現象統一歸納後,再形成優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藝術獨特的魅力激勵人、感染人、啟發人,不管什麼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本質。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過藏族人民傳統歌舞,展現出情同手足、軍民團結的精神;同時它還將民歌與踢踏舞聯系起來,通過對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煉、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節是:一群到河邊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邊洗衣服的解放軍戰士;於是這群姑娘用計策將戰士要洗的衣服騙過來,並且洗的乾乾凈凈,當這些戰士迴路,發現這一現象,急中生智幫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個舞蹈一直擔著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著喜好的衣服在後面追的活潑、生動的場面結束。這段《洗衣舞》不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遠的地方。由於取材新穎、結構簡潔、立意深遠,從創作到現在一直被廣大民眾喜愛。這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審美特徵賦予了作品獨立可行的空間,不管在主題,還是在題材上都展現了與眾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緊緊圍繞藝術構思的創新點,而不是一味向觀眾展現舞蹈形象。因為創新點一直是藝術作品永存的條件,在得到肯定與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從舞蹈本質來看,美感主要存在於自主創作中;而所謂的新作品,不僅要在意料之內,更要在情理之中,人類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對創新的物質產生美感。作品主題思想作為整個藝術美感的源泉,創作手法必須真實動人,在藝術創新中進一步演繹作品。如:《荷花舞》作為廣受舞蹈家喜愛的作品,之所以獲得這樣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為觀眾帶來了美感與新意,在創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蓮花燈」的啟發,從而在藝術形象上也進一步創造和加工,不管是內質還是形象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觀眾在欣賞中產生共鳴。
(2)將敘事與抒情完美的結合。古文《毛詩序》曾這樣說過「情動於中,行於言,言之不足,古嗟嘆,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這也展示出人在激動時,會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達情感的特點是神行整合,用體動展現感情,給人直觀的形象。由此可見,抒發情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雖然沒有影視作品的台詞與客套的語言敘事,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經常利用對應的場景和音樂敘述事件。在舞蹈藝術形式中,常用比擬、象徵的手法,通過優美、無聲的肢體語言展現故事情節,表達情感。而觀眾在舞蹈藝術欣賞中,也通過對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現想像力,掌握故事情節,體會舞蹈蘊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鵝湖》,在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與天鵝相遇是一段古典的雙人芭蕾,通過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極其細膩、巧妙的展現了奧傑塔從提防、恐懼心理到信賴放心的心理轉變,最後萌發愛情的轉化過程。在這段舞蹈中,沒有語言描述與台詞,但是卻將主人公情感描繪得淋漓盡致。
(3)虛擬象徵的審美特徵。舞蹈作為生活現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觀的紀事,而是將虛擬象徵作為藝術表現形式,進一步展現審美特徵。在舞蹈表演過程中,通過舞蹈人員姿態、身體動作代替語言,從而進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現故事情節。因此,不了解審美特徵,就會讓剛接觸舞蹈的人員展現出「看不懂」的感覺。在舞蹈劇中,通過舞姿與情感動作,用屈指可數的方式展現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戰鼓》,從整體來看,它是一部展現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紀事的環節。當表演人員站在鼓上查探軍情,不幸中箭時,表演人員用手緊緊的捂著胸口,在鼓面做後橋動作,並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後從鼓上滾下來。在這段舞蹈設計中,主要以抒情為體裁,在直觀紀事的過程中,展現受傷疼痛的場面,再將細節放大,展現人物形象,達到主觀紀事、虛擬象徵兩者結合的效果。
(4)技藝與綜合的審美特徵。技藝性作為舞蹈藝術完成蛻變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繹的內容必須在神話傳說與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它的主題心理是完成高難度的技藝。通常,多圈旋轉、跳躍都是高難度的動作,在體現技藝性的同時,必須根據舞蹈動作的軟軟性進行。舞蹈不僅是一種文化形式、一門藝術,更代表著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特徵,所以它具有廣闊的演繹范圍和創造區域。而舞蹈審美作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過程,如果只依靠審美特徵很難完成,所以必須結合多種形式展現藝術美。
3結束語
舞蹈藝術作為一種鮮明的表現形式,它擁有獨特的審美特點。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我們必須根據審美特徵,從各方面提高藝術修養與舞蹈藝術。
④ 2020百花迎新春網路春晚是哪個單位舉辦的
可以在瀏覽器上搜索一下,一般會有詳細的介紹。
⑤ 有誰知道漢族有什麼特色舞蹈么
舞蹈活動 舞蹈活動是漢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不管是農閑時節,還是在婚喪嫁娶、迎神賽會之時,人們都要舉行歌舞活動,尤其在春節、燈節等傳統節日里。按各地習慣的不同,把民間舞蹈活動分別稱為「走會」、「出會」、「趕會」、「燈會」、「鬧秧歌」、「扮社火」等。組織表演民間舞蹈活動,主要是愛好民間舞蹈的民間藝人。這與中國大多數少數民族有所不同。漢族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受封建禮教束縛較深,廣大人民群眾很少直接參加演出活動。因此,民間藝人對漢族民間舞蹈具有特殊的意義,對它作出了重要貢獻。 內容題材 它的內容題材十分廣泛。有反映人民勞動生活的,如採茶舞、、綉花舞等;有表現男女之間愛情的,如和的小場子等;有反映民間風俗的,如伴嫁舞、坐歌堂等;有扮演歷史人物的,如;還有具有宗教祭祀色彩的各類巫舞、儺舞等。此外,有許多以自然景物、動植物為題材的舞蹈。這類舞雖然沒有直接反映人們的生活,但卻寄託了他們的情感和願望。如《雲燈舞》,以模擬白雲飄浮在長空,表達對自由的嚮往;《荷花舞》、《蠟梅舞》,則歌頌了人的高尚情操和堅貞不屈的品格;《鶴舞》、《蝶舞》等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歌頌純潔的愛情。魚、獅、龍、鳳等形象和中國人民古代圖騰崇拜密切相關,以它們為題材的舞蹈反映了人民祈福的願望。這種緣物寄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中國各種傳統藝術所共有的。 形式特點 使用道具和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突出特點。使用道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舞蹈的內容和抒發舞者的情感。拿使用較多的摺扇來說,那千姿百態的舞扇動作,對表達思想情緒、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能根據舞蹈情節的要求,模擬花或蝴蝶等形象。再以鼓為例,通過鼓身的大小長短,鼓點節奏的緩急,聲音的輕重,結合擊鼓作舞的動作姿態,形成鼓舞的多種風格,表達了舞者不同的感情。這充分說明漢族民間舞蹈中道具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它的表現手段。這些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間,有的擔在肩頭,有的戴在頭上……,無論那種道具,都來自生活,並經過藝術加工。它們和從生活中提煉的舞蹈動作與表演是諧調的,並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人們常用「載歌載舞」來形容漢族民間舞蹈,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另一重要特點。漢族民間舞蹈中有、採茶燈、、耍耍、、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普遍流行於各地的、、和等也多是邊唱邊舞的。有些地方連、中都帶唱。歌舞不僅能抒情,也長於敘事,能表達比較細致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可以起「歌以詠言、舞以盡意」的作用。且歌且舞,能聽其聲、觀其容,有聲有色,有著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詩、樂、舞的結合,在中國表演藝術中有悠久的傳統,從中國民族藝術發展史中看,它一直佔有突出地位。 動作特點 講求手、 眼、 身、法、步的緊密結合,具有全身舞動的韻律感;舞姿多為弧線,呈現出圓曲美的體態特徵;「手傳意、眼傳神」、「手眼相隨」、「形神兼備」和表演上強調內在的含蓄美;這些都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風格特色。 漢族民間舞蹈和民族武術、雜技以及戲曲有密切關系,在中國古代百戲中,雜技和舞蹈是摻雜在一起表演的。這種形式,至今保留在民間節慶的的趕會、社火中。這種長期的相互吸收融合,又形成了它高度的技藝性,如高蹺、獅子舞等。有些舞,則直接從武術而來,如劍舞、盾牌舞。「藝中有技、技中有藝」,技藝並重是漢族民間舞蹈動作的顯著審美特徵。它的許多動作造型都有一個形象生動的名稱,如「風擺柳」、「鷂子翻身」、「金雞獨立」、「回頭望月」等。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美的藝術提煉,給表演者和欣賞者以聯想和啟發。 虛擬象徵的表演,即舞蹈的內容情節、景物環境等主要靠演員的動作來表現,也是漢族民間舞蹈的主要特點。如《採茶舞》,表現一群少女結伴去茶山採茶,一路上山、下山、過橋、到茶林採茶,都是在同一場景中用虛擬象徵的動作來表現的,既無山崗小橋,更無茶林。又如跑旱船、等舞蹈,通過演員的表演,表現出撐船、波浪、趕路、陷坑等特定情境。這種「景在舞中」的表現手段,也是中國各類傳統表演藝術的共同特點。 場面構圖 由於漢族民間舞蹈活動主要在街頭廣場,並具有表演競賽的特點,各個舞隊不僅講究動作技藝,還特別注意舞蹈隊形的變化。這就形成了它在場面構圖上豐富多變的特點。特別是那些人數眾多的大型舞蹈,如各種秧歌,多以隊形圖案優美、變化巧妙見長,能舞出「二龍吐須」、「剪子股」、「擰麻花」、「龍擺尾」、「卷菜心」、「四門斗」、「八卦陣」、「九連環」等上百種陣式。它的場面形成一種從多變中求得對稱、均衡的構圖美。 音樂伴奏 主要用鼓、鑼、釵、鈸等打擊樂器,間有嗩吶、笙管等吹奏樂器,弦樂器很少。其中又以鼓為最重要,多起指揮作用。這是因為漢族民間舞蹈主要活動於街頭廣場,打擊樂器聲音響亮、節奏鮮明,易於表演、易於指揮、易於統一節奏。中國打擊樂器以節奏、音響豐富多變著稱,既能為那些風格雄壯、動作粗獷的舞蹈配以熱情奔放的音樂,又能為那些抒情優美、感情細膩的舞蹈擊出如泣如訴的伴奏曲調。 中國幅員遼闊,漢族人民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等的不同,各地漢族民間舞蹈在共同特點的基礎上,又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以流行甚廣的來說,在龍的形象和舞法上,各地就有幾十種之多。同是,雲南的、四川的、貴州的和湖南的,表演各異;都是,陝北的、東北的、河北的和山東的動作風格不同。再以南方和北方舉例,南方許多地區多流行魚燈,而北方則少有這種舞蹈形式;都是反映撐船和愛情生活的舞蹈,南方稱采蓮船,北方稱跑旱船。據此,大體可以說,南方流行的多以五彩繽紛、質朴秀麗見長;北方的則以形式多樣、渾厚粗獷著稱,這可以用各種鼓舞為例。 在中國歷史上,民間歌舞被統治者稱為「俗樂」、「散樂」。唐宋以後,屢有統治者頒布禁止民間歌舞活動的法令。再加上人民生活的貧困、自然災害、戰爭動亂以及民間藝人社會地位的低下,使漢族民間舞蹈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有的成為逃荒賣藝討飯的工具,有的甚至失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的變化,漢族民間舞蹈也得到了發展。政府通過不斷舉辦全國或地區的民間文藝會演來促進民間歌舞藝術的繁榮。尤其是在中國每個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專業的歌舞團體,挖掘、整理、上演了大量漢族民間舞蹈,使千百年來自娛性的民間舞蹈,不僅登上了國內舞台,而且在國際舞台上大放光彩。
麻煩採納,謝謝!
⑥ 中國民間舞有哪些特徵是什麼
藏族的民間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於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穿著長袖的"楚巴"(藏式長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順邊"的美;而虔誠的宗教心理,則給舞蹈渲染上許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廟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還有:"諧"、"果日諧"、"卓"以及"熱巴"等。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的馬刀舞、鄂爾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亞特婚祀、馴馬手、小青馬、盅碗舞等,節奏歡快、舞步輕捷,都表現出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朴、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傣族的舞蹈豐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為群舞、單人舞、對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現的內容可以分為孔雀舞、象腳鼓舞、刀舞、蠟條舞、長指甲舞、撈魚舞以及馬鹿舞、獅子舞等。其中,最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特點是動律優美、細膩、柔和而悠長,動中有靜、柔中帶剛的舞步恰似輕靈高雅的白鶴。其中著名的民間舞蹈有:歡快喜慶豐收的《農樂舞》、身挎長鼓抒情柔美的《長鼓舞》、代表了朝鮮族民間舞蹈藝術精華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劍舞、頂水舞、扇舞、鶴舞、績麻舞等民間舞蹈也廣為流傳。 黎族的舞蹈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在結婚、蓋新房、歡慶佳節或農閑娛樂時,都要成群結隊地跳起民間舞。在許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產舞三種。前者有捉鬼舞(即「驅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鑼鼓舞、逗娘舞、錢鈴雙刀舞、錢串領舞等;生產舞有舂米舞等。 漢族的民間舞蹈不但內容豐富,而且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即使是相同種類的歌舞,因地區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和表現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 《龍舞》,是在數名男子高舉支撐龍體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龍打滾」、「龍擺尾」、「金龍纏玉柱」等極有氣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流傳在浙江,由眾多女子雙手各持雲朵和蓮花,在優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後,由荷花花瓣為鱗片連接成的《百葉龍》,在耍龍人逗引下浮游於彩雲之間,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鄉,以稻草紮成龍形、龍體遍插燃香,專門舞耍於年節深夜的「草龍」,宛如一條漂浮於夜空、星光閃爍的火龍,在硝煙繚繞中盤旋、飛舞,別有風采。此外,以龍爪行走於地,同時不斷向四方仰頭噴水的《地龍》,卻是清代流傳下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 ;將製作精美的小龍縛於長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舉一凳腿,奔跑跳躍、翻轉作舞於喧天鑼鼓之下的《板凳龍》,是黃河以南省份被人喜愛的龍舞形式。此外,把龍體分為若干「段」或「節」的《段龍》、《五節龍》;由一人獨自戲耍,留存於蘇杭和川北,小巧的「蒼龍」、「紙龍」;還有為人鮮知,延續於浙江沿海漁村,幾乎沒有龍形而呈船狀的「首飾龍」、「十八檔龍」等等,真是異彩紛呈、數不勝數。春節期間,這些飛舞在漢族廣大地區品種各異、形態離奇的龍形,充分顯示著龍的傳人悠久的歷史與浩瀚的文化。 漢族《獅子舞》自漢代由西域傳入的假形舞蹈。隨著佛教文化的流傳,新春之際在霹靂炸響的爆竹聲中「舞獅」,逐漸成為人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態可掬、溫文爾雅,以表演戲球、踩踏板,與人親昵似貓的「文獅」和矯健迅猛、虎視眈眈,以高難雜技性表演為主的「武獅」,基本成為北、南兩方風格廻異的兩種「獅舞」形式 《秧歌》是春節群眾歡慶活動中,起著承前啟後、烘托氣氛的大型歌舞形式。這里所指的「秧歌」不僅是單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著數十種歌舞形式所組合的文藝演出隊伍。
⑦ 舞蹈的來源
在藝術種類大家庭中,算的上最古老的大約要算舞蹈了。它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
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1.舞蹈藝術的審英特徵
(1)人體是舞蹈藝求的物質基礎
舞蹈,與其他的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根本的區別在於舞蹈採用直
接的、有生命的、運動中的人體作為構成形式美的物質手段。人體,是舞蹈美的物質基礎。
雕塑的人體是沒有直接生命的、靜止的;繪畫中的人體是虛擬的、靜止的,沒有直接的生命;
電影中的人體雖是運動的,卻不是直接的。它的另一個區別就在於舞蹈主要不是摹擬生活,
而是抒發感情。它與音樂,雖然同樣是抒發感情,但音樂直接訴諸聽覺,而舞蹈則直接訴諸
視覺。它與戲劇,雖然同樣以人體動作為傳達手段,但戲劇中有對白等表現手段,可以直接
通過對話來說明人物和地點的名字;而舞蹈主要是讓觀賞者從人體的舞姿、旋律中感受和聯
想情節和故事。戲劇人物動作強調摹擬生活,要求服從於一定人物性格和規定情景,而舞蹈
則更重視強調形體美,所服從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規律。如,舞蹈《洗衣舞》中的藏族姑娘在
江邊為解放軍洗衣服的舞蹈,其中提煉、美化、加工了一些生活中洗衣服的動作,但並不是摹
擬洗衣過程,也不要求摹擬得十分逼真,而只是通過一些經過美化的人體動作,有那麼一點
意思的洗衣過程,表現藏族人民對解放軍的深情厚誼。其中有摹擬洗衣的動作,也不是主
題;它們和藏族踢踏舞、動聽的民歌等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藏族姑娘的感情,反映出新生活的
詩情畫意。由此可以證明,抒發感情的舞蹈仍是生活的反映,兩者是分不開的,只是反映生
活不應理解為機械摹擬生活。總之,舞蹈是用人體作為表演的物質手段,通過有節奏、有韻
律的連續運動的優美的形體動作,即用經過提煉、組合和美化了的人體動律來抒發感情、反
映生活的藝術。
(2)長於抒情,拙於敘事
舞蹈就其本性來說是抒情的藝術。古人對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故
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敗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路之也。」從這幾句話來看,
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發感情的最高形式。從表演的形式來說,舞蹈往往採用象徵。比擬的手
法,通過優美的人體動作去抒發感情,讓觀眾從中去體味這種感情,而不是靠台詞、靠講述復
雜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觀眾。比如舞蹈家陳愛蓮創作的《荷花舞》就是用美妙的舞蹈手段、優
美的人體動作、詩一般的激情、繪畫似的意境、音樂服的旋律,創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來抒
發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強烈感情,激起你對大自然、對祖國、對和平更加熱愛的感情,顯示出美
的魅力。
舞蹈沒有台詞,一般只有音樂和場景的烘托和配合。這就使得舞蹈有了更加廣闊的表
現感情的天地。比如舞劇《天鵝湖》第二幕中王子與天鵝初次相遇時的一大段古典雙人舞就
是通過一系列的舞蹈動作細膩地表現了奧傑塔從恐懼、提防、抵禦到放心、信賴,繼而萌發愛
情、靦腆含羞的復雜感情變化過程,其感染力非常強烈,稱得上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3)虛擬象徵性和直觀即時性相結合
虛擬性、象徵性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手法,是舞蹈審美的重要特徵。首先,用人體的動作、
姿態來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話語,用「音樂——舞蹈台詞」作為人物交往。刻畫性格的台
六、舞蹈藝術的欣賞
一切藝術種類中,最古老的大約要算舞蹈了。它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
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1.舞蹈藝術的審英特徵
(1)人體是舞蹈藝求的物質基礎
舞蹈,與其他的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根本的區別在於舞蹈採用直
接的、有生命的、運動中的人體作為構成形式美的物質手段。人體,是舞蹈美的物質基礎。
雕塑的人體是沒有直接生命的、靜止的;繪畫中的人體是虛擬的、靜止的,沒有直接的生命;
電影中的人體雖是運動的,卻不是直接的。它的另一個區別就在於舞蹈主要不是摹擬生活,
而是抒發感情。它與音樂,雖然同樣是抒發感情,但音樂直接訴諸聽覺,而舞蹈則直接訴諸
視覺。它與戲劇,雖然同樣以人體動作為傳達手段,但戲劇中有對白等表現手段,可以直接
通過對話來說明人物和地點的名字;而舞蹈主要是讓觀賞者從人體的舞姿、旋律中感受和聯
想情節和故事。戲劇人物動作強調摹擬生活,要求服從於一定人物性格和規定情景,而舞蹈
則更重視強調形體美,所服從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規律。如,舞蹈《洗衣舞》中的藏族姑娘在
江邊為解放軍洗衣服的舞蹈,其中提煉、美化、加工了一些生活中洗衣服的動作,但並不是摹
擬洗衣過程,也不要求摹擬得十分逼真,而只是通過一些經過美化的人體動作,有那麼一點
意思的洗衣過程,表現藏族人民對解放軍的深情厚誼。其中有摹擬洗衣的動作,也不是主
題;它們和藏族踢踏舞、動聽的民歌等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藏族姑娘的感情,反映出新生活的
詩情畫意。由此可以證明,抒發感情的舞蹈仍是生活的反映,兩者是分不開的,只是反映生
活不應理解為機械摹擬生活。總之,舞蹈是用人體作為表演的物質手段,通過有節奏、有韻
律的連續運動的優美的形體動作,即用經過提煉、組合和美化了的人體動律來抒發感情、反
映生活的藝術。
(2)長於抒情,拙於敘事
舞蹈就其本性來說是抒情的藝術。古人對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故
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敗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路之也。」從這幾句話來看,
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發感情的最高形式。從表演的形式來說,舞蹈往往採用象徵。比擬的手
法,通過優美的人體動作去抒發感情,讓觀眾從中去體味這種感情,而不是靠台詞、靠講述復
雜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觀眾。比如舞蹈家陳愛蓮創作的《荷花舞》就是用美妙的舞蹈手段、優
美的人體動作、詩一般的激情、繪畫似的意境、音樂服的旋律,創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來抒
發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強烈感情,激起你對大自然、對祖國、對和平更加熱愛的感情,顯示出美
的魅力。
舞蹈沒有台詞,一般只有音樂和場景的烘托和配合。這就使得舞蹈有了更加廣闊的表
現感情的天地。比如舞劇《天鵝湖》第二幕中王子與天鵝初次相遇時的一大段古典雙人舞就
是通過一系列的舞蹈動作細膩地表現了奧傑塔從恐懼、提防、抵禦到放心、信賴,繼而萌發愛
情、靦腆含羞的復雜感情變化過程,其感染力非常強烈,稱得上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3)虛擬象徵性和直觀即時性相結合
虛擬性、象徵性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手法,是舞蹈審美的重要特徵。首先,用人體的動作、
姿態來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話語,用「音樂——舞蹈台詞」作為人物交往。刻畫性格的台詞,這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象徵。這種虛擬和象徵是以生活為基礎的,能概括而凝練地反映生
活的本質,因而得到廣大觀眾的承認和贊賞。試想,在現實牛活中,有誰見過少女用腳尖走
路,小夥子用托舉抒發對戀人的傾慕?什麼劈叉、旋轉、圓場在現實生活中幾乎可以被認為
是發瘋的行為,但在舞台上不但被承認,而且被認為是美的象徵,可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比如我國的三人舞《繩波》,採用的道具是一條繩子,隨著舞情的發展,它時時比擬象徵了不
同的事件和意義。當演員把繩子抽成圓圈滾向對方,象徵著愛情的信息;當演員跳旋轉雙人
舞而繩子纏身時,它又象徵聯結命運的紐帶;當三個人一塊歡快地跳繩時,人們又看到了一
個充滿天倫之樂的家庭;當繩子抖動起彼時,它象徵的是父母內心的矛盾和感情的波瀾,孩
子在夾縫中求生,在繩網中掙扎。最後父母反目,一條拉直的繩各牽父母一方,懸在繩子上
的洋娃娃不著邊際地東搖西晃,象徵著孩子孤苦伶仃的境遇。舞蹈雖然只幾分鍾,卻用虛
似、象徵的手法激起了觀眾感情的波瀾:父母離異,孩子怎麼辦?身為父母的觀眾,應該怎樣
去盡自己的義務?《繩波》是舞蹈,觀眾被它的美陶醉;它又似一股苦澀的泉水,流淌過觀眾
的心田,引起聯想和反思,使人得到一種體驗與認識的滿足,而舞蹈構思上那哲理詩般的立
意,更是耐人尋味。
其次,舞蹈的虛擬象徵性還表現在它不同於體操和雜技。舞蹈、雜技、體操同是以人體
為主要物質基礎,但體操與雜技以展示人體美,讓觀眾觀賞人體的矯健、靈巧為最終目的。
而舞蹈卻是把人體美作為一種手段,或者叫媒介,通過人體美,目的在於向觀眾表露人的一
定的思想感情,反映一定的主題思想,而不是單純為了炫耀技巧。舞蹈、雜技、體操都強調形
式美。但是,雜技、體操是直接通過形式美使觀眾獲得美感,而舞蹈卻是永遠要把動作和舞
姿置於情感邏輯的統率之下,形式必須服從內容,否則,為形式而形式,片面追求形式美,就
會破壞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就會失去舞蹈的真實性。
至於那些通俗的民間舞和兒童舞虛擬性與象徵性則往往更明顯。比如在民間游樂活動
與節日集會上,人們常戴著各種假面具盡情歌舞。像中國的「大頭娃娃」應該就屬這種舞蹈。
這種假面舞在世界各國都有,而在墨西哥的舞蹈中,尤其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民間舞
《看田人》中,全體演員都戴上面具:代表禾稼的,使用頎長臉型的面具;扮演著田狗的,戴上
長耳朵面具;代表惡勢力的老虎,則戴著兇狠的虎頭面縣。這樣,各種角色性格鮮明,正義與
邪惡的界限分得很清。這種通俗的寓教於樂的舞蹈形式,將虛擬與象徵的審美特徵融於整
個舞蹈的構思與設計之中,格外增加了直觀的美感效果。
但是,舞蹈一方面靠虛擬和象徵手法表現舞情,另一方面又要求通過人體此時此刻的表
演直觀地展現出來,讓觀眾看個一清二楚。這里一是強調「直觀」,即向觀眾展現可視的形
象;二是強調「此時此刻」,即舞蹈的「即時」性。就是說,舞蹈在表演中,一般盡量避免過去
時
和將來時。假如實在必要,非要交待往事和未來(回憶、夢境、理想等等)不可,那麼,就只好
煞費苦心地安排整場戲來作說明或採用特殊的舞台表現手段,如轉換場景的表演等等;比
如,舞劇《睡夫人》中,紫丁香仙女指引王子去尋找阿芙樂拉公主時,編導安排了一段在王子
的幻覺中出現(即在觀眾面前展現)的雙人舞,讓公主本人登台與王子跳舞。而《灰姑娘》則
採取特殊的舞台處理來交待你必須12點鍾以前回家的意思:仙女朝時鍾一指,從鍾里跳出
12個身上分別標有從1到12數碼的小矮人來表示告誡灰姑娘必須12點以前回家。如此
等等,都離不開直觀即時性的表演。
當然,舞蹈又是一種綜合性的表現藝術,涉及到文學、繪畫、音樂等三個大的方面,這是
顯而易見的,就不在這里一一分析說明了。
2.舞蹈藝術欣賞
舞蹈欣賞是一定的社會群眾接受舞蹈作品影響的一種活動,而舞蹈作品也只有通過群
眾的欣賞活動,才能發揮它的社會作用。因此,不僅要懂得舞蹈藝術的屬性特徵,還要了解
舞蹈欣賞的特點,才談得上對舞蹈作品的真正欣賞。
首先,認識活動是舞蹈欣賞的基礎。舞蹈欣賞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
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就是對欣賞對象——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因
此,它本質上就是一種認識活動。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
的認識活動。這主要表現為:①從舞蹈的外部特徵來看,它的欣賞過程始終離不開形象,它
與任何種類的藝術作品的欣賞一樣,都是從藝術形象的感覺和知覺開始的,欣賞過程也就是
觀眾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②從舞蹈的本質屬性來看,它是一種抒情的藝術,因此,對欣賞者
在情感上直接的感染和反應是舞蹈欣賞的又一個重要特點。檢驗一個舞蹈作品的優秀與
否,就是要看他對觀眾的感染力如何;③從人的心理活動方面來看,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
一種態度,一種好惡的傾向。觀眾的情感反應,除了主體方面的一定條件外,歸根結底還是
作品形象的反應所引起的,是人對作品形象的認識所引起的,這就是說,觀眾的情感反應是
以認識為基礎的。這又從另一個方面證明,自始自終都有著極其強烈感情色彩的認識活動
是舞蹈欣賞的基礎。所以多了解舞蹈藝術的特性,舞蹈形象的構成因素及其產生過程,有利
於我們把握舞蹈的特點。
其次,藝術修養是舞蹈欣賞的條件。對於觀眾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或者說
具有一定的欣賞水平和認識能力,欣賞活動才能正常和順利的進行。在觀賞舞蹈的過程中,
隨著人物情感的深入表現或情節的進一步發展,欣賞者由於受到藝術感染力的作用,會逐漸
進入作品所創造的意境,這種現象通常被稱作為「入境」。觀眾的「入境」,也就是進入了形象
思維的階段,這主要由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所決定:一個是作品本身能否創造出藝術的意
境,引人入勝;一個是欣賞者自身的審美修養。欣賞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生活實踐(包括間接
的體驗)、起碼的文化水平、藝術常識和一定的認識能力,那就不具備欣賞的主觀條件,即使
多麼優美的舞蹈作品也不能成為他的欣賞對象。魯迅先生在《文藝的大眾化》一文中,談到
文藝鑒賞時曾說:「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生關系。」馬克思也強調:
「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再次,共鳴現象是舞蹈欣賞的升華。共鳴是舞蹈欣賞中的又一個重要的特點,也是舞蹈
作品影響觀眾思想感情,從而發生其社會作用的一種重要現象。優秀的舞蹈作品,大都是通
過共鳴現象給觀眾以教育和鼓舞的。但並不是凡能引起觀眾思想共鳴的都是好作品。相
反,某些思想情調不健康的作品,甚至是宣傳庸俗低級趣味和腐朽糜爛生活方式的作品,也
能使一些缺乏批判力和免疫力的觀眾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受到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要
提倡和堅持欣賞優秀的舞蹈名作;欣賞新創作的舞蹈作品時,要注意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進行
深入的、正確的分析和評價,不斷提高認識舞蹈美與丑、好與壞的能力,以保證欣賞活動的健
康發展。
總之,舞蹈欣賞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會懂得了舞蹈會跳舞;有比較也就
會有識別。因此,我們說,對於優秀的舞蹈作品,只有不止一次地反復欣賞、透徹地理解,才
能夠充分地感受到欣賞中的藝術情趣,同時也可不斷提高欣賞者的思想文化修養。
⑧ 漢族的民族舞蹈是什麼
民族舞蹈的歷史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即使是相同種類的歌舞,因地區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和表現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現在大致包括現在舞蹈界所劃分的漢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漢族民間舞,現在比較有名的漢族民族舞蹈有龍舞,秧歌舞,祭老樂舞,祭孔樂舞等。
一、《龍舞》,是在數名男子高舉支撐龍體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龍打滾」、「龍尾」、「金龍纏玉柱」等極有氣魄的造型舞蹈 。在浙江,在優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後,由荷花花瓣為鱗片連接成的《百葉龍》,有南方水稻之鄉,以稻草紮成龍形,專門舞耍年節深夜的「草龍」。
(8)荷花舞雜技擴展閱讀:
漢族的民族舞蹈歷史悠遠。《呂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舞者拿著牛的尾巴,跺著腳邊舞邊唱。漢族民族舞蹈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勞動場面的虛擬性再現。亦見於彩陶盆上的原始集體舞。
漢族民族舞蹈物種繁多,像,萬舞一一發端於夏商盛行於春秋的舞種之一。雩(yfi)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儺舞一一種驅逐役鬼的舞蹈,文舞——表現漁獵收獲的喜慶舞蹈,武舞——表現以武力征討異族而建功的舞蹈,雅舞——義稱「稚樂」.指宮廷樂舞。俗舞——又稱「俗樂」民間舞蹈。
現代仍流行的漢族民族舞蹈有:《龍舞》、《獅舞》、《高蹺》、《花燈》、《金錢棒》、《採茶舞》、《春牛舞》、《綢舞》、《茉莉茶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文藝工作者又改編了《紅綢舞》、《小車舞》、《花鼓舞》、《勝利腰鼓》等舞蹈節目。
⑨ 甘肅省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那些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5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薩爾》 西北民族大學
2 Ⅰ—2 隴東紅色歌謠 慶陽市
3 Ⅰ—3 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張掖市肅南縣
4 Ⅰ—4 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東鄉縣
5 Ⅰ—5 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積石山縣
6 Ⅰ—6 河西寶卷(武威寶卷 武威市
張掖寶卷 張掖市
酒泉寶卷) 酒泉市
7 Ⅰ—7 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學
8 Ⅱ—1 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 臨夏州康樂縣
松鳴岩花兒會 臨夏州和政縣
二郎山花兒會 定西市岷縣
新城花兒會 甘南州臨潭縣
張家川花兒會) 天水市張家川縣
10 Ⅱ—3 佛宮音樂「道得爾」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縣道教音樂縣 天水市清水縣
12 Ⅱ—5 嗩吶藝術 慶陽市西峰區、環縣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張掖市肅南縣
14 Ⅱ—7 天祝藏族華銳民歌 武威市天祝縣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16 Ⅲ—1 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蹺 蘭州市永登縣
18 Ⅲ—3 蘭州太平鼓舞 蘭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縣
21 Ⅲ—6 荷花舞 慶陽市西峰區
22 Ⅲ—7 巴當舞 定西市岷縣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縣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縣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縣
27 Ⅲ—12 儺舞(文縣儺舞—池歌晝 永靖縣儺舞 隴南市文縣
西固軍儺) 臨夏州永靖縣
蘭州市西固區
28 Ⅲ—13 鍋庄舞 甘南州
29 Ⅳ—1 道情戲 省隴劇院、慶陽市
30 Ⅳ—2 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慶陽市環縣
隴南影子腔 隴南市
永登皮影戲 蘭州市永登縣
天水皮影戲) 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酒泉敦煌市
華亭縣曲子戲 平涼市華亭縣
秦安老調 天水市秦安縣
通渭縣小曲) 定西市通渭縣
32 Ⅳ—4 秦腔 省秦劇團
33 Ⅳ—5 燈盞頭戲 平涼市靈台縣
34 Ⅳ—6 「南木特」藏戲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戲 隴南市武都區
36 Ⅳ—8 玉壘花燈戲 隴南市文縣
37 Ⅴ—1 蘭州鼓子 蘭州市
38 Ⅴ—2 賢孝(涼州賢孝 武威市涼州區
河州賢孝) 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臨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涼市崆峒區
(平涼崆峒春官歌演唱 隴南市西和縣
西和縣春官歌演唱)
41 Ⅴ—5 阿肯彈唱 酒泉市阿克塞縣
42 Ⅴ—6 藏族民間彈唱 甘南州瑪曲縣
43 Ⅴ—7 南梁說唱 慶陽市華池縣
44 Ⅴ—8 甘南「則肉」演唱 甘南州
45 Ⅵ—1 高抬 平涼市庄浪縣
46 Ⅵ—2 萬人扯繩賽 甘南州臨潭縣
47 Ⅶ—1 敦煌藝術—美術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酒泉市
武山夜光杯雕) 天水市武山縣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磚雕 臨夏州臨夏縣
51 Ⅶ—5 慶陽香包綉制 慶陽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畫 定西市岷縣
53 Ⅶ—7 剪紙 慶陽市、平涼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銀市、張掖市、
蘭州市
54 Ⅶ—8 馬尾編荷包 平涼市庄浪縣
55 Ⅷ—1 敦煌古樂器製作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製作技藝 天水市秦州區
57 Ⅷ—3 洮硯製作技藝
(岷縣洮硯製作技藝 定西市岷縣
卓尼縣洮硯製作技藝 甘南州卓尼縣
臨潭縣洮硯製作技藝) 甘南州臨潭縣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臨夏州積石山縣
59 Ⅷ—5 東鄉族擀氈技藝 臨夏州東鄉縣
60 Ⅷ—6 刻葫蘆(臨夏刻葫蘆 臨夏州臨夏市
蘭州刻葫蘆) 蘭州市
61 Ⅷ—7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天水市甘谷縣
62 Ⅷ—8 肅北縣蒙古族馬頭琴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3 Ⅷ—9 肅北雪山蒙古族馬上用具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4 Ⅷ—10 舟曲縣織錦帶 甘南州舟曲縣
65 Ⅷ—11 夏河金屬飾品製作技藝 甘南州夏河縣
66 Ⅷ—12 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67 Ⅷ—13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市
68 Ⅸ—1 靈台縣皇甫謐針灸術 平涼市靈台縣
69 Ⅸ—2 藏醫葯 甘南州
70 Ⅹ—1 博峪採花節 甘南州舟曲縣
71 Ⅹ—2 夏河縣香浪節 甘南州夏河縣
72 Ⅹ—3 乞巧節 隴南市西和縣
73 Ⅹ—4 合水麵塑風俗 慶陽市合水縣
74 Ⅹ—5 蘭州羊皮筏子 蘭州市
75 Ⅹ—6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慶陽市
76 Ⅹ—7 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 酒泉市肅北縣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禮儀 張掖市肅南縣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縣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涼市涇川縣
81 Ⅹ—12 公劉祭典 慶陽市西峰區
82 Ⅹ—13 插箭節 甘南州
83 Ⅹ—14 「※」字燈會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慶陽市慶城縣
85 Ⅹ—16 拉扎節 定西市臨洮縣
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8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一、民間文學(共計3項)
1 Ⅰ—1 《格薩爾》 甘南州瑪曲縣
2 Ⅰ—2 岷縣寶卷 定西市岷縣
3 Ⅰ—3 康縣木籠歌 隴南市康縣
二、民間音樂(共計9項)
4 Ⅱ—1 隴東民歌 平涼市崇信縣
慶陽市環縣
慶陽市華池縣
5 Ⅱ—2 兩當號子 隴南市兩當縣
6 Ⅱ—3 康縣鑼鼓草 隴南市康縣
7 Ⅱ—4 康南毛山歌 隴南市康縣
8 Ⅱ—5 嗩吶藝術 武威市民勤縣
隴南市康縣
天水市秦州區
9 Ⅱ—6 永昌曲子 金昌市永昌縣
10 Ⅱ—7 卓尼土族民歌 甘南州卓尼縣
11 Ⅱ—8 臨洮花兒 定西市臨洮縣
12 Ⅱ—9 甘州小調 張掖市甘州區
三、民間舞蹈(共計17項)
13 Ⅲ—1 慶城徒手秧歌 慶陽市慶城縣
14 Ⅲ—2 酒泉「福祿車」 酒泉市肅州區
15 Ⅲ—3 宕昌羌儺舞 隴南市宕昌縣
16 Ⅲ—4 民樂頂碗舞 張掖市民樂縣
17 Ⅲ—5 天祝土族安召 武威市天祝縣
18 Ⅲ—6 道台獅子 蘭州市榆中縣
19 Ⅲ—7 馬銜山秧歌 蘭州市榆中縣
20 Ⅲ—8 太符燈舞 蘭州市榆中縣
21 Ⅲ—9 和政秧歌 臨夏州和政縣
22 Ⅲ—10 河州北鄉秧歌 臨夏州永靖縣
23 Ⅲ—11 節子舞 金昌市永昌縣
24 Ⅲ—12 「哈欽木」 甘南州合作市
25 Ⅲ—13 拉卜楞民間舞 甘南州夏河縣
26 Ⅲ—14 秦州夾板舞 天水市秦州區
27 Ⅲ—15 臨洮儺舞 定西市臨洮縣
28 Ⅲ—16 秦州鞭桿舞 天水市秦州區
29 Ⅲ—17 黃河戰鼓 白銀市白銀區
四、傳統戲劇(共計7項)
30 Ⅳ—1 木偶戲 慶陽市正寧縣
酒泉市瓜州縣
31 Ⅳ—2 皮影戲 張掖市民樂縣
武威市涼州區
白銀市會寧縣
32 Ⅳ—3 隴南高山劇 隴南市
33 Ⅳ—4 邵家班子木偶戲 張掖市甘州區
34 Ⅳ—5 涼州半台戲 武威市涼州區
35 Ⅳ—6 西廂調 蘭州市榆中縣
白銀市白銀區
36 Ⅳ—7 民勤小曲戲 武威市民勤縣
五、曲藝(共計6項)
37 Ⅴ—1 蘭州太平歌 蘭州市安寧區
蘭州市皋蘭縣
38 Ⅴ—2 河州平弦 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甘穀道情 天水市甘谷縣
40 Ⅴ—4 秦州小曲 天水市秦州區
41 Ⅴ—5 春官歌演唱 隴南市禮縣
42 Ⅴ—6 河池小曲 隴南市徽縣
六、民間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43 Ⅵ—1 崆峒派武術 平涼崆峒文武學校
44 Ⅵ—2 秦腔獠牙特技表演 張掖市高台縣
七、民間美術(共計10項)
45 Ⅶ—1 西峰泥塑 慶陽市西峰區
46 Ⅶ—2 石雕藝術 慶陽市寧縣
慶陽市合水縣
47 Ⅶ—3 剪紙 酒泉市瓜州縣
酒泉市敦煌市
天水市清水縣
定西市通渭縣
白銀市會寧縣
48 Ⅶ—4 木雕 甘南州卓尼縣
隴南市武都區
天水市武山縣
天水市秦州區
酒泉市金塔縣
49 Ⅶ—5 紅古刺綉 蘭州市紅古區
50 Ⅶ—6 天水鴻盛社秦腔臉譜 天水市秦州區
51 Ⅶ—7 天水竹雕 天水市秦州區
52 Ⅶ—8 水陸畫 武威市涼州區
定西市臨洮縣
53 Ⅶ—9 阿克塞哈薩克族刺綉 酒泉市阿克塞縣
54 Ⅶ—10 臨夏穆斯林建築藝術 臨夏州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18項)
55 Ⅷ—1 西峰陶塑技藝 慶陽市西峰區
56 Ⅷ—2 寧縣皮影雕刻技藝 慶陽市寧縣
57 Ⅷ—3 王錄拉板糖製作技藝 慶陽市正寧縣
58 Ⅷ—4 平涼紙織畫工藝 平涼紙織畫社
59 Ⅷ—5 安口陶瓷製作技藝 平涼市華亭縣
60 Ⅷ—6 敦煌彩塑製作技藝 敦煌文化學會
61 Ⅷ—7 禮縣井鹽製作工藝 隴南市禮縣
62 Ⅷ—8 竹籃寨泥玩具製作技藝 隴南市成縣
63 Ⅷ—9 寺台造紙術 隴南市康縣
64 Ⅷ—10 紅古黑陶製作技藝 蘭州市紅古區
65 Ⅷ—11 東鄉族釘匠工藝 臨夏州東鄉縣
66 Ⅷ—12 永靖王氏鐵器鑄造技藝 臨夏州永靖縣
67 Ⅷ—13 永靖白塔鄉古建築藝術 臨夏州永靖縣
68 Ⅷ—14 通渭脊獸製作技藝 定西市通渭縣
69 Ⅷ—15 通渭草編技藝 定西市通渭縣
70 Ⅷ—16 鐵芯子製作技藝 蘭州市西固區
蘭州市皋蘭縣
71 Ⅷ—17 秦安麥稈編技藝 天水市秦安縣
72 Ⅷ—18 裕固族皮雕技藝 張掖市肅南縣
九、傳統醫葯(共計1項)
73 Ⅸ—1 華銳藏醫藏葯 武威市天祝縣
十、民俗(共計15項)
74 Ⅹ—1 阿克塞哈薩克族氈房 酒泉市阿克塞縣
75 Ⅹ—2 天祝土族婚俗 武威市天祝縣
76 Ⅹ—3 七月官神 蘭州市榆中縣
77 Ⅹ—4 蘭州清湯牛肉麵 蘭州市城關區
78 Ⅹ—5 正月十九迎婆婆 甘南州舟曲縣
79 Ⅹ—6 藏族服飾 甘南州
武威市天祝縣
80 Ⅹ—7 甘南藏族婚禮 甘南州夏河縣
81 Ⅹ—8 秦安女媧祭祀儀式 天水市秦安縣
82 Ⅹ—9 青苗會 定西市岷縣
83 Ⅹ—10 蘭州「天把式」 蘭州市皋蘭縣
84 Ⅹ—11 窯街「福」字燈會 蘭州市紅古區
85 Ⅹ—12 九宮八卦燈會 定西市岷縣
86 Ⅹ—13 金塔黃河燈會 武威市涼州區
87 Ⅹ—14 裕固族剪馬鬃 張掖市肅南縣
88 Ⅹ—15 裕固族祭鄂博 張掖市肅南縣
⑩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
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戲 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 甘肅甘南
甘肅花兒
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類——
第一批擴展項目:
13 Ⅰ-13 寶卷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第二批:
555 Ⅰ-68 米拉尕黑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傳統音樂(民間音樂)類——
第一批: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68 Ⅱ-37 嗩吶藝術 甘肅省慶陽市
第二批: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民歌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拉卜楞寺 甘肅省夏河縣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清水道教音樂 甘肅省清水縣
民間舞蹈類——
第一批: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110 Ⅲ-7 儺舞 文縣池哥晝、永靖七月跳會 甘肅省文縣、永靖縣
第二批:
639 Ⅲ-42 鼓舞 涼州攻鼓子
武山旋鼓舞 甘肅省武威市、武山縣
687 Ⅲ-90 多地舞 甘肅省舟曲縣
688 Ⅲ-91 巴郎鼓舞 甘肅省卓尼縣
傳統戲劇類——
第一批:
213 Ⅳ-69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215 Ⅳ-71 道情戲 隴劇 甘肅省
235 Ⅳ-91 皮影戲 甘肅省環縣
第二批:
735 Ⅳ-134 武都高山戲 甘肅省隴南市
曲藝類——
第一批:
255 Ⅴ-19 賢孝(涼州賢孝、河州賢孝) 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260 Ⅴ-24 蘭州鼓子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第二批:
765 Ⅴ-72 秦安小曲 甘肅省秦安縣
傳統(手工)技藝類——
第一批:
392 Ⅷ-42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398 Ⅷ-48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400 Ⅷ-50 雕漆技藝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
第二批: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東鄉族擀氈技藝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916 Ⅷ-133 硯台製作技藝 洮硯製作技藝 甘肅省卓尼縣、岷縣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甘肅省慶陽市
民俗類——
第一批:
485 Ⅸ-37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省天水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452 Ⅹ-4 七夕節 甘肅省西和縣(乞巧節)
第二批:
978 Ⅹ-71 元宵節 永昌縣卍字燈俗 甘肅省永昌縣
992 Ⅹ-85 民間信俗 西王母信俗 甘肅省涇川縣
994 Ⅹ-87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 庄浪縣高抬 甘肅省庄浪縣
1015 Ⅹ-108 蒙古族服飾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傳統美術類——
第一批:
325 Ⅶ-26 慶陽香包綉制 甘肅省慶陽市
330 Ⅶ-31 夜光杯雕 甘肅省酒泉市
337 Ⅶ-38 臨夏磚雕 甘肅省臨夏縣
第一批擴展項目:
313 Ⅶ-14 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唐卡 甘肅省夏河縣
315 Ⅶ-16 剪紙 慶陽剪紙 甘肅省鎮原縣
傳統醫葯類——
第一批擴展項目:
448 Ⅸ-9 藏醫葯 甘南藏醫葯 甘肅省碌曲縣
三,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5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薩爾》 西北民族大學
2 Ⅰ-2 隴東紅色歌謠 慶陽市
3 Ⅰ-3 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張掖市肅南縣
4 Ⅰ-4 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東鄉縣
5 Ⅰ-5 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積石山縣
6 Ⅰ-6 河西寶卷(武威寶卷張掖寶卷酒泉寶卷) 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
7 Ⅰ-7 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學
二、民間音樂(共計8項)
8 Ⅱ-1 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二郎山花兒會 新城花兒會 張家川花兒會) 臨夏州康樂縣臨夏州和政縣定西市岷縣甘南州臨潭縣天水市張家川縣
10 Ⅱ-3 佛宮音樂"道得爾"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縣道教音樂縣 天水市清水縣
12 Ⅱ-5 嗩吶藝術 慶陽市西峰區、環縣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張掖市肅南縣
14 Ⅱ-7 天祝藏族華銳民歌 武威市天祝縣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間舞蹈(共計13項)
16 Ⅲ-1 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蹺 蘭州市永登縣
18 Ⅲ-3 蘭州太平鼓舞 蘭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縣
21 Ⅲ-6 荷花舞 慶陽市西峰區
22 Ⅲ-7 巴當舞 定西市岷縣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縣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縣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縣
27 Ⅲ-12 儺舞(文縣儺舞-池歌晝 永靖縣儺舞 西固軍儺) 隴南市文縣臨夏州永靖縣蘭州市西固區
28 Ⅲ-13 鍋庄舞 甘南州
四、傳統戲劇(共計8項)
29 Ⅳ-1 道情戲 省隴劇院、慶陽市
30 Ⅳ-2 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隴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戲 天水皮影戲) 慶陽市環縣隴南市蘭州市永登縣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華亭縣曲子戲 秦安老調 通渭縣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涼市華亭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
32 Ⅳ-4 秦腔 省秦劇團
33 Ⅳ-5 燈盞頭戲 平涼市靈台縣
34 Ⅳ-6 "南木特"藏戲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戲 隴南市武都區
36 Ⅳ-8 玉壘花燈戲 隴南市文縣
五、曲藝(共計8項)
37 Ⅴ-1 蘭州鼓子 蘭州市
38 Ⅴ-2 賢孝(涼州賢孝 河州賢孝) 武威市涼州區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臨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涼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縣春官歌演唱) 平涼市崆峒區隴南市西和縣
41 Ⅴ-5 阿肯彈唱 酒泉市阿克塞縣
42 Ⅴ-6 藏族民間彈唱 甘南州瑪曲縣
43 Ⅴ-7 南梁說唱 慶陽市華池縣
44 Ⅴ-8 甘南"則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間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45 Ⅵ-1 高抬 平涼市庄浪縣
46 Ⅵ-2 萬人扯繩賽 甘南州臨潭縣
七、民間美術(共計8項)
47 Ⅶ-1 敦煌藝術-美術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縣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磚雕 臨夏州臨夏縣
51 Ⅶ-5 慶陽香包綉制 慶陽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畫 定西市岷縣
53 Ⅶ-7 剪紙 慶陽市、平涼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銀市、張掖市、蘭州市
54 Ⅶ-8 馬尾編荷包 平涼市庄浪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13項)
55 Ⅷ-1 敦煌古樂器製作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製作技藝 天水市秦州區
57 Ⅷ-3 洮硯製作技藝 (岷縣洮硯製作技藝 卓尼縣洮硯製作技藝 臨潭縣洮硯製作技藝) 定西市岷縣甘南州卓尼縣甘南州臨潭縣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臨夏州積石山縣
59 Ⅷ-5 東鄉族擀氈技藝 臨夏州東鄉縣
60 Ⅷ-6 刻葫蘆(臨夏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 臨夏州臨夏市蘭州市
61 Ⅷ-7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天水市甘谷縣
62 Ⅷ-8 肅北縣蒙古族馬頭琴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3 Ⅷ-9 肅北雪山蒙古族馬上用具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4 Ⅷ-10 舟曲縣織錦帶 甘南州舟曲縣
65 Ⅷ-11 夏河金屬飾品製作技藝 甘南州夏河縣
66 Ⅷ-12 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67 Ⅷ-13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市
九、傳統醫葯(共計2項)
68 Ⅸ-1 靈台縣皇甫謐針灸術 平涼市靈台縣
69 Ⅸ-2 藏醫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計16項)
70 Ⅹ-1 博峪採花節 甘南州舟曲縣
71 Ⅹ-2 夏河縣香浪節 甘南州夏河縣
72 Ⅹ-3 乞巧節 隴南市西和縣
73 Ⅹ-4 合水麵塑風俗 慶陽市合水縣
74 Ⅹ-5 蘭州羊皮筏子 蘭州市
75 Ⅹ-6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慶陽市
76 Ⅹ-7 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 酒泉市肅北縣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禮儀 張掖市肅南縣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縣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涼市涇川縣
81 Ⅹ-12 公劉祭典 慶陽市西峰區
82 Ⅹ-13 插箭節 甘南州
83 Ⅹ-14 "※"字燈會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慶陽市慶城縣
85 Ⅹ-16 拉扎節 定西市臨洮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