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荷花
Ⅰ 荷花圖背景音樂用什麼好
一首《漁舟唱晚》是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
第二首《出水蓮》為廣東潮州客家箏回曲。
第三首《高山答流水》為我國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箏派的代表作。
第四首《林沖夜奔》
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現了侗寨風情,抒發了侗家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情緒。
第六首《漢宮秋月》也是我國十大古曲之一。
第七首《寒鴉戲水》是「客家箏曲」中名作。
第八首《東海漁歌》是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於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
第十首《戰台風》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台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
都可以做的 都是很不錯的曲調
Ⅱ 關於環保的小故事
一、宇宙「選美」比賽
十年一次的宇宙「選美」大賽又要開賽了,眾星雲集。月亮婆婆和太陽公公當評委,各位選手都盛裝打扮,滿懷信心地登台亮相。
比賽開始了,首先出場的是天王星,她穿著一件天藍色的旗袍,雙手插腰,閃亮登場。隨即火星穿著一件大紅長袍,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到舞台中央,擺了個很酷的pose,可神氣了。
接下來出場的是地球,因為人類的亂砍濫伐,肆意破壞,導致地球的綠馬甲變成了黑馬甲,藍裙子上也是斑斑點點!地球扭扭捏捏地走了幾步,就滿臉通紅地下場了。月亮婆婆和太陽公公見了,無奈地搖搖頭說:「人類啊,趕快醒悟吧!」
二、美麗的小路
鴨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條長長的小路。小路上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小路的兩旁開著一朵朵美麗的鮮花。兔小姐慢慢地從小路上走過來,說:「呵,多美的小路呀!」 鹿先生輕輕地從小路上走過來,說:「呵,多美的小路呀!」
朋友們都說鴨先生有一條美麗的小路,他們都喜歡在美麗的小路上散散步,說說話。可是過了不久,美麗的小路不見了。一堆堆的垃圾堆在小路上,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著。這里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是鴨先生把吃剩下的飯菜,隨手往小路上一扔;把泥巴、菜葉和小瓶子也都往小路上一扔。 兔小姐饅慢走來,說:「呀,美麗的小路不見了!」 鹿先生也輕輕走來,說:「咦,美麗的小路哪兒去了?」 「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哪兒去了?」鴨先生也叫起來。
他看著看著,忽然一拍腦袋說:「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 這天,鴨先生早早起來了,他推著一輛小車,拿著一把掃帚,用力地掃著小路上的垃圾。兔小姐和鹿先生看見了,也趕來幫忙,他們提著灑水壺,給花兒澆澆水,給小路洗洗澡。
不一會兒,啊,一條乾乾凈凈的小路又出現了,兔小姐說:「嗯,美麗的小路好香啊!」鹿先生也說:「嗨,美麗的小路好亮啊!」 鴨先生對朋友們說:「讓美麗的小路一直和我們在一起吧!」
三、不要亂扔漂流瓶
夢幻池塘里,碧波盪漾,荷葉綠綠的,荷花粉粉的,小青蛙和媽媽就住在池塘的岸邊。小青蛙和媽媽辛勤地捉害蟲,他們長得漂亮,唱歌也很動聽,被大家評為「池塘最美使者」。 一天,小青蛙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好朋友小鯉魚了。」
小鯉魚和小青蛙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們還是小魚苗和小蝌蚪的時候,就在一塊兒玩,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小青蛙跟著媽媽上了岸,他們好長時間沒見面了。
「這樣吧,孩子,你找個紙條,寫上你的思念,放進漂流瓶里,封住瓶口,扔進池塘,漂流瓶隨著池水,漂啊漂啊,說不定小鯉魚能撿到呢。」青蛙媽媽說。「太棒了,真是個好主意!」小青蛙高興地蹦起來。
過了幾天,小青蛙和媽媽來到池塘邊,發現池塘里漂著許多亮閃閃的東西。他們仔細一看,原來是很多的漂流瓶,瓶挨瓶,瓶擠瓶,把清澈的池水遮得嚴嚴實實,碧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都快枯萎了。 「這是怎麼回事?」
小青蛙好奇地問。「壞了,孩子,媽媽幹了一件錯事。前幾天,我讓你向池塘里扔了一個漂流瓶,可是咱們是『池塘最美使者』,大家都照著做,你也扔,我也扔,結果池塘里的漂流瓶都滿了,這多破壞環境啊!」青蛙媽媽懊悔地說。
「這可怎麼辦啊?」小青蛙也急了。「不要緊,做了錯事,咱們想辦法彌補。」青蛙媽媽說。 青蛙媽媽帶領小青蛙在池塘里撈起漂流瓶來,小螃蟹、小烏龜、小河馬、小鱷(è)魚,一看他們撈,也跳到池塘里撈起來。沒幾天,池塘里就干凈了。
一天,小青蛙又想好朋友小鯉魚了。媽媽說:「小青蛙,你在池塘邊種樹吧。」小青蛙在池塘邊種下一棵小樹苗,在樹枝上掛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小鯉魚,我想念你!
沒過多久,池塘的岸邊就綠樹成蔭了,上面的小紙條像美麗的白蝴蝶,在風中飄舞著。小蜻蜓飛過來,嘴裡輕輕念著:「小螃蟹,我想念你。小烏龜,我想念你。小鱷魚,我想念你……」
四、神奇的種子
有一天,朵朵和媽媽到公園里散步,發現天空中有一大片烏黑的雲朵在流淚,朵朵覺得很奇怪。 這時,一隻小鳥飛到朵朵身旁,對她說:「人類污染環境太嚴重,這些五彩雲都失去了以前的色彩,變得黑乎乎的。你看,它們難過得哭了,你能想辦法救救它們嗎?」
聽了小鳥的話,朵朵乘著氣球來到雲朵們身旁,幫它們擦洗身體,雲朵們開心地笑了,它們又變回原來五彩繽紛的模樣了。地上的小動物們好奇地看著這一切。為了答謝朵朵,雲朵們紛紛把自己的色彩貢獻出來。它們從口中吐出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神奇種子。
朵朵吃了一顆神奇的種子,頓時長出一對美麗的翅膀。朵朵將這些種子灑滿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漸漸地,地球媽媽渾身充滿了綠色,充滿了生機。地球媽媽微笑著,她慈愛的目光照亮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五、葡萄小子
有一個小男孩叫葡萄小子,他最喜歡吃葡萄了,每吃完一粒葡萄,他就把葡萄皮吐了出去。 葡萄小子吐出的葡萄皮,都可以鋪成一條小路了。葡萄小子自豪地說:「哈,好美的葡萄皮路啊!」可是,他從不在葡萄皮路上行走。
胖小豬在葡萄皮路上不小心滑倒了,一隻紅皮鞋掉進了溝里。小貓咪在葡萄皮路上摔了一跤,一根魚竿被折成了兩段。小花狗在葡萄皮路上走過,一隻狗牙被磕掉了,還流了好多血呢。小白兔在葡萄皮路上走過,結果把白裙子給弄臟了。 誰在葡萄皮路走過,誰就會摔跟頭。
葡萄小子看見有人跌倒了,就哈哈大笑:「哈哈,又一個傻瓜,好玩好玩。」 一天傍晚,好多小夥伴在一起商量,他們決定把葡萄皮挪一挪,教訓一下葡萄小子。
門開了,葡萄小子從家裡走出來,去學校上晚自習課。天黑黑的,葡萄小子剛走出不遠,就摔了一跤,他爬起來,走了幾步,又摔了一跤……一路上,他摔了好多跤。
後來,葡萄小子哭了,這時,前面忽然出現了一支支火把,葡萄小子一看,全是被他害過的朋友。 小花狗說:「走,我們送你去學校。」
火把照亮了小路,他們繞過葡萄皮小路,快快樂樂地送葡萄小子來到學校。葡萄小子想,以後我再也不亂吐葡萄皮了。對了,還有葡萄皮小路,我一定要打掃得千干凈凈。
Ⅲ 侗寨鼓樓的來歷或形成
侗族深受漢族宗法觀念的浸染,故單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樓,而雜姓村寨,則每一姓氏各建一個鼓樓。
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築,是侗寨的象徵。一寨建設之始,必先建鼓樓。只要望見了高高的鼓樓,便可知道必有侗族居住。由於侗族深受漢族宗法觀念的浸染,故單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樓,而雜姓村寨,則每一姓氏各建一個鼓樓。
鼓樓是每寨「款首」(寨主)召集村民處理與民眾生活相關的有關生產、生活、娛樂、祭祀等重大事務的地方,是侗寨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娛的中心。
羅星棋布的鼓樓點綴著侗鄉大地,從最北的湖北利川到最南的廣西融水,從最西的貴州鎮遠到最東的湖南城步,無一不遍布著鼓樓。縱觀整個侗族地區,共有鼓樓八百多座,其中廣西有近三百座,貴州有三百餘座,湖南省有二百多座,湖北省內有十餘座。
侗族鼓樓的歷史悠久,但其究竟源於何時何地,現在已是無史可稽了。據考古學可知,干欄式建築的雛形——獨木巢居早在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而現存有關侗族鼓樓的記載最早是明代,揆諸史籍。
明鄺露《赤雅》中載:「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獨腳樓,高百尺,燒無色瓦覆之,望之若錦鱗矣。扳男子歌唱、飲瞰,夜緣宿其上,以此自豪。」
明萬曆三年(1575)《嘗民冊示》載:「……或百餘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豎一高樓,上立一鼓,有事擊鼓為號,群起踴躍為要。」
清雍正《廣西通志》載:「(侗)人……春以巨木埋地做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謂之羅漢樓。」
清乾隆《玉屏縣志》載:「南明樓即鼓樓,明永樂年間建……其始基以堅礎,豎以巨柱,其上桷題櫨之類,凡三層。」
清嘉慶李宗《黔記》載:「黑苗(侗)……諸寨共於高坦處建一樓,名聚堂,用一木竿,以懸於頂,名長鼓,凡有不平之事,則登樓擊之……」所謂「聚堂」,乃聚眾集會之場所,與侗語中的「堂卡」、「堂瓦」含義相同。
從這些記載可知,雖然稱謂各異,完整的「鼓樓」形式在明代出現在侗鄉當是確鑿無疑的。而各地侗鄉現存鼓樓建造時間,大多數建於清代。如貴州從江縣的曾沖鼓樓始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廣西三江林溪鄉的高友大寨鼓樓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貴州榕江縣的車寨鼓樓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廣西龍勝平等鄉寨上的盤高鼓樓、吳氏鼓樓分別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清光緒九年(1833年)。可見,侗族鼓樓在明時就已建有,至清朝中、晚期才興盛。
在侗語中,鼓樓亦有多種稱謂,如:「百」(bengc),堆壘,意為木頭堆積而成得房屋,矮小的棚子。「樓」(lougc),出現在祭祖歌中,為漢語借詞。「堂卡」、「堂瓦」,意為眾人議事的場所。
綜觀漢語史料及侗族民間對鼓樓的稱謂,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概言之,不外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源於形,有「百」或「樓」、「獨腳樓」;二是因其用,稱之為「羅漢樓」、「聚堂」、「堂卡」、「堂瓦」、「鼓樓」。
關於鼓樓的來歷,侗鄉的民間傳說又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的版本,從中你也許能窺探到一絲來自侗民族心靈深處的集體無意識的信息。
傳說在很久以前,官兵經常到侗家村寨燒殺擄掠,致使侗民日不能安,夜不能寐。於是,「寨老」召集一些德高望重的侗民聚議協商,就如何抵禦外族入侵展開討論,之後做出決定:在寨旁或寨中地形較高的位置建造一個簡單的瞭望哨,安排侗民在這里輪流放哨觀察,若發現敵情就立即發出警示信號,讓村民做好准備,以抵禦來犯之敵。從此以後,無論是安全上還是生產上的大事情,侗民們都會到瞭望哨共同議事協商,漸漸地瞭望哨就成為侗民商討大事和進行娛樂歡慶的首選之地,後來,侗民就逐漸將瞭望哨改建成鼓樓。
後來,鼓樓都懸掛牛皮長鼓一面,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如發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這樣,寨寨相傳,信息很快就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所以,鼓樓、長鼓在侗族人心目中至關重要。
妙手天成:侗寨鼓樓建造時
鼓樓一般由各村寨群眾投工獻料,集資籌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樓的建造,往往要花上兩年的時間。
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志與齊心的表現。樓下寬敞的火塘邊既是全寨人賽蘆笙、踩歌堂等歡聚的好場所,也是重要事情的議事廳。平日又是老人們歇息談古,青年們談情說愛的約會之地。
侗寨鼓樓的建造首在選址,受漢族風水學說的影響,侗人以寨中的吉祥之地為衡量指標,鼓樓必須是在「青龍」、「白虎」、「金雞」、「銀蛇」四大吉祥地中選擇其一,作為建造位置方可。毋庸諱言,風水的語言是古人的環境景觀系統學說。
一般來說,建造之地一定要高於民居,一定要擁有居高臨下的建瓴之勢,這樣才能俯瞰全寨、從容示警。此外,還要看與周邊的地理小環境是否相生相宜,要使鼓樓與村寨盡可能地相映成輝。總之,鼓樓所立之處往往是寨中最高、最寬、最美,最養眼和最利於人群聚散的地方。如此良苦用心,凸顯了鼓樓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神聖不可侵犯之地。
鼓樓一般由各村寨群眾投工獻料,集資籌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樓的建造,往往要花上兩年的時間。在侗鄉流傳下來的歌本《贊鼓樓》中就有一段歌詞這樣寫道(意譯):
寨老號召眾周旋,掘土運石地基建;
捐款只怨家底薄,奮力獻工爭上前;
長者高唱拉木歌,壯者恐後爭在先;
鼓樓主柱先到位,眾人齊心多周全;
吉日在近不在遠,木匠著急來拉線;
座山朝向細看過,年月日時都應驗;
擇一良辰柱豎起,大梁架上掛紅聯;
建樹鼓樓寨興旺,顧及全寨壽延年。
眾所周知,風雨橋與鼓樓堪稱代表侗族建築藝術的雙峰。「竹木一身堅如鐵」乃是文豪郭沫若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橋所題之詩句,而用這七個字移注侗寨鼓樓,也是一樣地貼切。因為它准確地道出了鼓樓建築的特徵。
看過侗寨鼓樓的人,不得不說這是妙手天成的傑作。而侗家匠師,堪稱建築工程上的「魔術師」。修築鼓樓時,既沒有如《營造法式》所規定的建築標准和圖紙的使用,僅憑著一根再簡單不過的「香桿」和「線」做標尺,就可以計算出構建鼓樓的各木構件的大小尺寸;也沒有《魯班經》總結的歌訣可以走捷徑,卻有如神助般地造出層層疊起的飛檐和精巧的四角攢尖頂;更沒有如清宮造辦處必等待「樣式雷」的燙樣出來方可動工,全靠一顆成竹在胸的匠心妙用,輔之以經驗,就能讓一座座雄偉壯麗的侗族鼓樓拔地而起,屹立百年。
鼓樓的外形揉合了侗族傳說中的「仙杉」樹意象和漢族密檐式塔的效果,擁有塔的形,樓的頂,別具一格。鼓樓按樣式分有廳堂式、干欄式、密檐式等。按承重方式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撐,直立於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按樓層分有三、五、七、九層乃至十五層不等。不管樣式如何變化,鼓樓之所以稱為鼓樓,是因為頂層均置放齊心鼓。
無論何種鼓樓,一般都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用一根長約三米的木柱或鐵柱立於頂蓋中央,並套上由大到小的五至七顆陶瓷寶珠,呈富貴吉祥寓意的寶葫蘆形。頂蓋多為絢麗多姿的傘形攢尖頂,又可細分為四角攢尖、六角攢尖或八角攢尖。頂蓋之下是鉤心斗角的人字格鬥拱,像蜂窩百孔窗,其周圍木雕像燕窩壘泥點。中部是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簡便的四角或復雜的八角。每方檐角均為翹角,層層疊疊,重檐而上,煞是好看。檐板之上多雕塑禽獸,神形兼備。鼓樓下部多以四根高大杉木為主柱,從地面直通樓頂,撐起整個建築。樓內或雕塑,或繪畫,山水花鳥,栩栩如生。底部多為正方形,樓四周設有木質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圓形大火塘。
整個鼓樓建築獨特,純系木質結構,以杉木鑿榷銜接,不用一釘一鉚。沒有圖紙,數百根梁、柱、枋的尺寸全憑心造,竟能上下吻合,採用柱桿支撐桁架,暗合力學原理。與當代科班出身的建築師來比較,論出身,侗族的能工巧匠無疑是野狐禪了。論能力,他們似乎不可能造出現代的摩天大樓來。但是別忘了體量巨大的摩天大樓的背後是巨無霸的現代施工工具的強力支持。條件並不平等,如果把二者放在類似魯濱遜漂流的荒島上,只給他們最簡單的工具,斧頭、木桿、和繩子。施工材料只有原始叢林和沙土,在這樣公平的起點上讓他們同台競賽,看誰能先建起一座高樓?盡可能地想像這一極富喜劇色彩的場景吧:一邊是失去現代高科技利器的建築師們素手無策,另一邊卻是侗家匠人伐木開料。
沒有太多科律與圭皋的束縛,反倒讓侗家人創造的天性得到了自由地發揮,鼓樓便是侗族人的這種無拘無束的創造性物化的最好結晶之一。正所謂:運用之妙,系乎一心。
管中窺豹:黎平肇興鼓樓群
沖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平安康樂之意。
蜚聲中外的鼓樓,以卓然的姿態屹立在大地之上。在爛若星辰的侗寨鼓樓中以三江侗寨鼓樓、黎平肇興大寨鼓樓、三江馬胖鼓樓最為出眾。限於篇幅,筆者只能介紹一下曾被媒體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古鎮之一的黎平肇興侗寨的鼓樓。
肇興亦名肇洞。肇興河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穿寨而過。全寨為黎平縣最大、最古老的侗寨之一。寨內有五座氣勢雄偉的鼓樓和四座建築獨特的花橋。寨中一條東西向的主街,兩旁是學校和民居,清一色的青瓦木樓。五座鼓樓恰如五朵荷花,分布在仁、義、禮、智、信五個自然寨。
鼓樓始建年代不詳,文革初毀,1981年至1983年先後重建。五座鼓樓風格不同,有七層、九層、十一層,最高的十三層。建築工藝的共同特點都用一抱粗的杉木為柱,穿榫街接,不用鉚釘,有十六根柱子落地,其中一根直通樓頂。不落地的一根古杉為沖天柱,旁邊是四根合抱的立地大柱,外圍是十二根略小的副柱,由這十六根柱子頂起沖天大柱。據說,沖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平安康樂之意。
肇興鼓樓群的仁寨鼓樓高21.7米,為七重檐八角攢尖頂;義寨鼓樓高25.8米,十一重檐八角攢尖頂;禮寨鼓樓高23.1米,十三重檐八角攢尖頂;信寨鼓樓高23.9米,十三重檐八角攢尖頂。四座鼓樓的彩塑、繪畫裝飾各有特色。
五座鼓樓中最美的是智寨鼓樓。智寨鼓樓為九重檐四角歇山頂,通高14.8米。由十六根柱子構成骨架,中間四根柱子直貫頂層,四邊為十二根副柱,略小於中柱,用逐層內收的染方金瓜柱支撐,層層挑出屋檐,類似寶塔。頂部如意頭下各級均為八角形翼角高翹。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蘆寶瓶,其翼角塑小鳥,玲瓏雅緻。鼓樓的檐層鋪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獅、虎、鳳等。樓內雕梁畫棟,書有六幅楹聯。正面一至三檐之間塑有「雙龍搶寶」。樓上置有皮鼓,遇有重大事情,由寨老擊鼓召集寨民共議。鼓樓基面約70平米,中央設有火塘,幾乎常年四季有火,四周有長條木凳,供人憩息,或吹笙談唱,或擺古談天。樓前有鵝卵石鑲的歌坪,樓的對面是戲台。
Ⅳ 貴州寨佬旅遊怎麼樣,聽說國慶10.2號在黎平縣寨頭村有場大型燒魚節,是真的嗎
你好 燒魚節活來動是真的 下面是大概源的活動流程
2017年10月2日:全天(上午9:00—下午17:30)現場報名
(1)上午9:00——11:30 侗族特色水田抓魚、拔河、接力比賽(第一場)
(2)下午13:30——15:30 侗族特色水田抓魚、拔河、接力比賽(第二場)(3)下午14:00——16:30 體驗侗族野菜燒魚
(4)下午17:00——19:30 體驗侗寨萬人燒魚長桌宴(荷花塘觀景長廊,憑票入席)(5)晚上20:00——22:00 觀看侗族民族歌舞表演(村戲台)(6)晚上22:00後返程,活動結束
Ⅳ 紅楓湖游記這個作文怎麼寫
啊!今天是個大晴天!快看看行程單上今天要去哪裡。哈,是紅楓湖、天台山,還有天龍屯堡(pu)!
吃完早飯,我們就坐上大巴車前往紅楓湖。我們10個小孩在車後面的空位上瘋玩一路,原本枯燥乏味的一小時車程,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很快就過去了。紅楓湖是一個水庫,是一個人工蓄水的大湖。原來還沒有蓄水時有很多座小山,蓄水後,這些小山都被淹沒了一大半,所以就成了一座座島嶼。來到湖邊,我們跳上一條船,向著紅楓湖中的一個島嶼——侗族山寨駛去。
船很快就啟動了,我們迫不及待的來到船上露天的小平台,飽覽紅楓湖的美景。偶然間抬頭望了一眼天空,我這時才發現貴州的天空是這樣的美麗。藍湛湛的天空沒有一點霧氣,就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一樣清澈,朵朵白雲在藍天中毫無目的的漫步著。哦!這真是太可愛了!「小船兒輕輕飄盪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哼著熟悉的歌曲,望著美麗的藍天,耀眼的陽光灑在我們身上,涼涼的微風拂過我的臉頰,真是使我心曠神怡啊!綠樹叢生的小島,星羅棋布的布滿整個湖面。一群白鷺在綠島上飛翔著。看著看著,船已經靠了岸。一進侗族山寨,兩旁花哨的小攤就映入了我的眼簾。小攤上擺著各種各樣的銀飾,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我們找了一個小攤,穿上了那獨特的侗族服裝,戴上了那精美的銀飾,要拍照留念。旁邊還有那大蟒蛇拍照的呢!算了,我們女生沒那個膽量。我們拍盡興後,又去欣賞了侗族女孩帶來的美妙歌聲,那歌聲響亮動聽,盤旋在島嶼上空。本來,一會兒島上還會表演「刀山火海」的雜技呢!但是因為我們還有下一個景點——天台山,所以 「刀山火海」 ,就byebye嘍。
坐船回來後,我們匆匆忙忙的吃完了飯,就坐大巴車來到了天台山。跟著導游,我們隨著一級級的台階往山頂登去。路上常常能看見壘起的石塊,石塊間有很大的空隙,空隙間立著一根根小樹枝。這搞的是什麼名堂啊?導游告訴我們,在石縫里找個合適的位置插上一根小樹枝,為自己祈禱,可以防止到老的時候腰酸背疼呢!這里到處可以看到人們為自己祈福的小樹枝,我也不例外,我撿到了7枝結實的小樹枝,給它們都找好了自己的位子。呵呵,如果有樹枝折斷了或者吹走了,剩下的還可以備用嘛!登上山頂,啊,滿山遍野的綠色展現在我的眼前。真是綠色的海洋!天台山被一座座大山包圍著,一座山就像一片荷花瓣,站在山頂,我們就像置身於一朵巨大的荷花中一樣。很快,我們就游完了天台山,前往天龍屯堡古鎮。
天龍屯堡古鎮住著當年明代駐守邊疆的將士的後代,至今,這里的人們還保持著當年漢民族的服裝和習俗。有個這樣一個順口溜:頭上一個罩罩,耳朵兩個吊吊,腰間兩個掃掃(shaoshao),腳上兩個翹翹。這里的女人們都穿著一身藍色的裙袍,在裙袍上再圍上一條長長的黑圍裙直到腳踝,頭上還綁著一條黑色的布帶。她們一生中會收到兩條用888根綵線編成的腰帶,被當地人成為掃掃。我們在迷宮似的小巷中穿行,感受著小鎮獨特的風情,還欣賞了他們獨有的地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啊!
匆匆忙忙中,我度過了充實的一天……
Ⅵ 古箏十大名曲分別是什麼
古箏十大名曲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 、《漢宮秋月》、《蕉窗夜雨》、《林沖夜奔》、《侗族舞曲》、《東海漁歌》、《香山射鼓》、《戰台風》。
1、《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是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一般以為此曲是婁樹華在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
4、《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是王雪晴 - 南北古箏名家名曲,《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Ⅶ 貴州侗寨梳妝盒的年代,見圖片
傳統樣式的奩常被人視為工藝品收藏。中國古代的奩多用漆木或陶製成,戰國至唐朝、宋朝年間以圓形、矩形或多邊形常見,大多分層,後來發展成為可以開合的梳妝鏡匣。由於奩在中國古代常用作女子出嫁時的嫁妝,所以「奩」和「妝奩」也常用來借代嫁妝。
梳妝箱即「官皮箱」,南方俗稱「梳妝箱」。是一種體量較少製作較精美的小型庋具,是從宋代的鏡箱演進出來的,它上有開蓋,蓋下約有10厘米深的空間,可以放鏡子,古代用銅鏡,里畫有支架。再下有抽屜,往往是三層,抽屜前有門兩扇,箱蓋放下時可以和門上的子口扣合,使門不能打開。最下是底座,是古時的梳妝用具。
鏡奩即「鏡箱」,盛放梳妝用具的匣子。又稱「鏡匣」、「妝奩」,也指裝著鏡子的梳妝匝。見「鏡籢」。
《急就篇》卷三:「鏡籢疏比各異工。」 顏師古 註:「鏡籢,盛鏡之器,若今鏡匣也。」
《後漢書·皇後紀上·光烈陰皇後》:「帝從席前伏御牀,視太後鏡奩中物,感動悲涕。」
劉禹錫 《傷往賦》:「寳瑟僵兮弦柱絕,瑤台傾兮鏡匳空。」
龔自珍 《最錄南唐五百字》:「鏡籢屑桂,閬鷁搴蓉。」
庾信 《鏡賦》:「暫設粧奩,還抽鏡屜。」
白行簡 《李娃傳》:「幃幙簾榻,煥然奪目;粧奩衾枕,亦皆侈麗。」
劉禹錫 《泰娘歌》:「妝奩蟲網厚如繭,博山鑪側傾寒灰。」
徐照 《清平樂》詞:「貪教玉籠鸚鵡,楊花飛滿妝奩。」
高明 《琵琶記·兩賢相遘》:「寳劍賣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夫人妝匳衣服在此。」
《紅樓夢》第四二回:「﹝黛玉﹞忙開了李紈的妝奩,拿出抿子來,對鏡抿了兩抿。」
楊炯 《和崔司空傷姬人》:「妝匣凄餘粉,薰爐滅舊煙。」
《世說新語·巧藝》有「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
李商隱在《驕兒詩》中說:「凝走弄香奩,拔脫金屈戌。」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鳳凰台上憶吹簫》中寫道:「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另有王易簡句:「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鈿翠剪,奩影照凄楚。」
奩不僅僅見於詩歌中,在古代畫卷中也不少見,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計女,身旁除有四個奩盒外,又多了一具形似蠟台的鏡架,銅鏡插掛在架頂上。
宋人的《半閑秋興圖》中也畫有一個奩及一些梳妝用品,中間擺鏡架,銅鏡中映出仕女面容。
在遠古時,人們就已經知道用「止水鑒容,流水沐浴」,穿貝殼獸牙飾以頸項。「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唐朱慶餘詩曰:「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女為悅己者容,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不論是古代「雪肌雲鬢、明眸皓齒、面若桃花、氣若幽蘭」的美人,還是現代時尚風情的靚女,都會有著一些自己的駐顏之物,裙帶衣裳和簪環釵佩就更不用說了。現代人有化妝盒來裝各式化妝品,那麼古代人用什麼放梳妝用品呢?古代人放梳妝用品的器具稱之為「妝奩」。
在古代,妝奩精緻而款式多樣,既實用性又有藝術觀賞性。據史料可知,古銅奩、陶奩當時既可作梳妝用具,還可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
在西周至秦漢時,奩多為銅、陶器,呈圓筒形,直壁、並帶有博山式蓋子,且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風格別致,很是美觀。
後來,在奩的使用和演變過程中,產生了「妝奩制度」和「妝奩文化」。
鏡奩經明清兩代演繹派生出繁多款樣,有鏡台、鏡架、鏡箱、鏡袋、官皮箱等等,其做工之精,用材之優,前所未有。雕刻鑲嵌包銅綴玉,玲瓏可愛,極具藝術觀賞性,成為明清婦女閨房小姐的終日伴侶,有的甚至用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來製作,故宮嬪妃寢室里陳列著一具長高約40×30厘米的滿地浮雕象牙鏡箱,可以設想它的原材料,必定是一根長達幾米的巨型象牙,令人嘆為觀止。
梳妝盒,亦稱「梳妝匣」,老百姓俗稱「梳頭匣子」;因梳妝首先要用鏡子,梳妝匣又稱「鏡匣」,古時亦稱「鏡奩」,《說文解字》中寫作「鏡籢」;又因梳妝時需將鏡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慣稱為「鏡支兒」。我國早期的梳妝匣,所用材質多為木胎髹漆,也有藤編或竹葦制者;唐代發現有瓷製品,宋代已有純木製品;至明便有了用貴重木材如黃花梨、紫檀、紅木等製作的梳妝匣;清代以降,所用材質基本與明代無異。明清時期的梳妝匣多為硬木所制,間或也有樟木、楠木製品。「便攜」是這類梳妝匣的基本特性,由此又構成了其形體小巧的特徵。這種梳妝匣現在存世量尚大,從大量實物看,無不精緻美觀。結構上也可謂爭奇鬥巧,各運匠心:有的多屜多鏡,上蓋打開,支起一鏡,面板抽出,板背又是一鏡,可雙鏡前後對照;有的屜形各異,多者有四五具之多;有的前臉不是面板,而是兩扇10厘米左右的厚門,打開,每扇門體上各置小屜二隻;有的匣體開窗,鑲理石、玉石;有的所用銅活飾件造型生動,銅合頁或蝶狀、或蝠狀,鏨出花紋;銅包角鏤空;屜鈕多綴銅花籃、果什等。這里附帶要講的是,鏡匣之「鏡」,歷史上曾經歷了巨大變革,即從幾千年一直沿用的銅鏡,到二三百年前開始使用的水銀玻璃鏡。這一變革,對梳妝匣的演進,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首先玻璃鏡清晰度的大幅度提高,使人對化妝的完美性有了更高更嚴苛的要求,這就使化妝程序、手段更呈多樣,化妝品、化妝用具的專用性不斷增強,由此導致了梳妝匣功能的擴大和結構的日趨復雜。同時,因銅鏡幾千年來多為圓形,這不能不對梳妝匣製做匠人的思維產生影響,故早期的梳妝匣有相當數量為圓形。而自從有了玻璃鏡,梳妝匣則逐漸改成方形。
木製彩繪工藝品屬於觀賞性木製工藝品,是陳列、擺設於櫥、窗、台、幾、案、架之上,供人觀賞的小型藝術品。它是利用立體圓雕或半圓雕的工藝技術雕制,產品形象逼真、生動可愛、色澤鮮艷,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有花卉、飛禽、走獸、仕女、歷史人物等。
典型圖案是古代流傳下來而有典範性的圖案。中國古典圖案的遺產很多,按歷史時期劃分,主要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圖案,戰國時期漆器、金銀錯器、刺綉等圖案,秦漢時期瓦當、畫像磚、石刻、織錦等圖案,南北朝時期石窟裝飾圖案,唐代唐三彩陶器、銅鏡、碑刻、金銀脫漆器、織錦、印染等圖案,宋代瓷器、織錦、刺綉、緙絲等圖案,元代雕漆、織金錦、釉里紅瓷器等圖案,明清時期青花瓷器、景泰藍、織錦、刺綉、玉器、雕刻等圖案。它們在藝術上都各具特色。
圖案的思想內容取決於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古代社會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反映。例如,原始社會彩陶圖案的人面魚紋、雙體魚紋就寓意生活富裕,種族繁衍。商周時期以誇張的張目巨口、獰厲威嚴的獸面紋象徵奴隸主階級的權威。在形式上,採取器形中軸線、兩旁對稱的方法,表現出雄偉、穩重、庄嚴的藝術效果。戰國時期青銅圖案常以活潑優美的幾何形與動物變形穿插組合,並採用耕耘、戰斗、狩獵、宴饗、比射、樂舞、採桑等題材,反映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理想的萌芽。秦漢時期,建立了封建統一的帝國,耕耘、狩獵、宴饗、比射、雜戲、樂舞、車馬等圖案風格寫實,形象概括,姿態生動;在瓦當、銅鏡、漆器、織錦等圖案中還應用「延年益壽」、「子孫無極」、「長樂明光」等吉祥文字,加強思想內容的表達。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長期戰亂流徙的痛苦中追求安定的天國世界,宣揚修生可以輪回轉世的佛教思想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清瘦俏長、柔美寧靜的圖案形式和超凡脫俗的佛教題材,便成為南北朝圖案風格的主調。隋唐政治安定,物質生活充裕,象徵人間溫暖幸福的圖案題材,如繁花茂葉的卷草,安詳溫馴的瑞獸,嘴銜花枝瑞草、纓珞珠寶、同心結帶的珍禽,綜合各種花卉特徵的寶相花以及象徵豐收的瑞花等,造型豐滿,線條飽滿圓潤、色彩富麗,反映出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宋代,封建主追求靡麗的生活享受,圖案以工緻細膩的寫實風格為主。元代,蒙古族剛勁粗獷的裝飾風格和大量用金的審美嗜好改變了南宋圖案的柔麗之風。明清時期,不少圖案在吸收前代裝飾傳統的基礎上,造型已趨於程式化,在思想內容方面則把社會的政治、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及生活理想與圖案形象結合起來,表現一定的含義,即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稱為吉祥圖案。吉祥圖案通過以下各種手法來表達它的思想內容。①象徵:根據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態形狀、色彩、功用等自然屬性表現某一特定的思想內容,如石榴果內多子,象徵多子;牡丹花大色艷,象徵富貴;瓜瓞藤蔓不斷生長,不斷開花結果,象徵子孫繁衍;靈芝配製補葯,服之延年益壽,象徵長壽等。②寓意:用某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文學典故等題材來寄寓特定的思想內容。例如《漢武內傳》記載東方朔偷食王母仙桃而長生不死的神話,故以桃子象徵長壽。③比擬:賦予某種題材以擬人化的性格。例如梅花在一年中花期最早,被比擬為花中之魁;《孔子家語·在厄》謂蘭花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而被比擬為君子。④表號:將某些題材當作代表某種特寫意義的記號。例如「暗八仙」的八種器物圖案分別為八仙所執的器物,其中葫蘆代表八仙中的李鐵拐。萱草也稱宜男草,表達了婦女祈求生育男孩的願望,也作為母親的象徵。⑤諧音:借用題材名稱的同音字拼成某種吉祥語。例如,蝙蝠、佛手象徵福,鹿象徵祿,金魚象徵金玉等。⑥文字直接表意:如直接用「福」、「壽」、「喜」等字。
Ⅷ 想去黎平縣遊玩一陣子,請問這里的景點哪些是最值得去
您想去黎平縣遊玩一陣子,這里的景點以下是值得去的:
肇興侗寨
肇興侗寨位於黎平縣肇興鄉。寨中房屋全部為干欄式吊腳樓,均沿河而建,錯落有致。寨內均為陸姓侗族,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以鼓樓分為自然片區,當地稱之為"團",名稱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各旅店地址也以團的名字為主要坐標。侗寨鼓樓是侗寨的標志,人們多在此集會、社交、休閑,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都風格各異,蔚為大觀。肇興只有一條主街,沒有汽車站,班車匯集的附近就是肇興菜市場,兩邊街鋪林立,沿著街往前走能看到一條河,五團便沿河分散。
黎平翹街
翹街,又稱東門街,尚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群,是黎平縣長征歷史文化街。此街東起城垣東門,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長近1km,兩頭高,中間低,形狀如翹起的木扁擔,因此稱為「翹街」。
黃崗侗寨
黃崗侗寨位於黎平縣雙江鄉。黃崗侗寨身居大山深處,因交通不便,貧困閉塞,卻更具原生態。較之小黃,黃崗遠離了繁華,少了許多浮躁。歌是黃崗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黃崗人逢年唱歌,過節比歌,喝酒敬歌,嫁娶攔歌,談情對歌,黃崗人不論是老人、小孩,人人都能唱歌。黃崗侗寨可以過喊天節,每年農歷的六月十五村民們都身著盛裝,吹笙打鑼,祈福求雨,熱鬧非凡。兩年一次的「抬官人」活動同樣隆重,村民們會效仿古代官人坐轎出行、前呼後擁,人們有冤有屈可以跪地攔轎喊冤或者請求官人賜錢賜糧賜福。
建議您選擇清晨或者黃昏來游覽黃崗,和煦的光線投射在木樓上暈黃的色澤,溫暖人心。
Ⅸ 如畫」的幾個城市,帶著女朋友,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風景如畫的目的地推薦幾個:
1.杭州:江南靈秀之地,風光時令各有千秋,西湖邊騎車漫步,西溪濕地槳聲船影,虎跑龍井探秘採茶,雲棲竹徑靜謐悠然,大運河上體驗水上巴士,深入遊玩避開遊客,杭州足夠如畫
2.宏村、查濟、石潭:皖南的人文和田園是我最喜歡的,推薦的幾個石潭最小眾,查濟最安靜,宏村最如畫
3.陽朔:推薦夜晚的興坪古鎮,很安靜,又可以早起步行去逛灕江安靜的清晨,上午去爬老寨山,陽朔的話人工竹筏盪漾在遇龍河,山重水復,如夢如醉
4.黔東南肇興侗寨:貴州的大山,貴州的梯田,雲霧迷茫,風景如畫
5.大理:熱度高,但依然夠美,推薦海西騎行,風光無限,可以去些小眾的玫瑰園,背依蒼山,寓意又好
6.普者黑:在雲南文山州,夏季最美,連綿的荷花田,盛開在喀斯特地貌的峰叢間,更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拍攝地,女朋友會喜歡
Ⅹ 孫遠建寫詩
楊遠建《游黔東南雜詩十八首》
《錦屏縣隆里》:「明月秋風映戍樓,古城寒草起閑愁。昌齡不到深山詠,猶學黔陽思舊游。」
《榕江縣三寶千戶侗寨·砧杵聲》:「塞外雲浮大雁群,盛唐如夢只留文。古城月下窗侵露,砧杵聲聲萬里聞。」
《從江縣鼓樓》:「榕樹陰陰綠已奢,江邊聽得客聲嗟。鼓樓未有通天力,何處借來雲半遮。」
《榕江縣三寶千戶侗寨1古榕樹》:「風吹河上葉兒低,誰織網根長護堤。波去不知回首望,如雲綠蓋霧中迷。」
《黎平縣天生橋》:「橋頭月照萬層崖,搖碧寒藤欲落沙。久住深山心已遠,打瓶空氣帶回家。」
《黎平縣機場茶園》:「獨立秋園靜,天寒芽欲生。山風窅然起,似聽採茶聲。」
《黎平縣會議舊址》:「秋月一彎寒翹街,風吹幾度上台階?偉人已去硝煙盡,夜半猶聽打草鞋。」《黎平縣堂安古侗寨》:「落日千山遠,寨雞忽送聲。客圍鼓樓聽,猶似起蘆笙。」
《黎平縣肇興古侗寨1》:「深寨老瓜寒欲凋,黃花寂寞掛青條。可憐侗妹情無限,立盡秋風第幾橋?」
《榕江縣三寶千戶侗寨2老碼頭》:「老榕含翠古時津,秋露江邊欲上身。看系漁船三兩只,殘霞猶照浣衣人。」
《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1遇荷花》:「月照荷花幾朵妍?秋風起處舞翩躚。舊欄好是無人倚,夜占清香我自先。」
《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2夜望燈火》:「山頭望殘月,燈火與天齊。破曉思留客,雄雞不肯啼。」
《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3曉游》:「日出西江殘夢收,坡頭鍋響曉煙柔。詩人似解山風意,獨向寨中深處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