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宋詞木蘭花蘇軾

宋詞木蘭花蘇軾

發布時間: 2022-07-05 03:13:20

㈠ 蘇軾的木蘭花

木蘭花令
作者:蘇軾
經旬未識東君信。一夕薰風來解慍。紅綃衣薄麥秋寒,綠綺韻低梅雨潤。
瓜頭綠染山光嫩。弄色金桃新傅粉。日高慵卷水晶簾,猶帶春醪紅玉困。

㈡ 木蘭花令的蘇軾作品

宋 蘇軾 木蘭花令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蘇軾
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這首詞是蘇軾五十六歲時為懷念恩師歐陽修而作。
全詞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緒凄婉,抒發了作者由悲秋而懷人傷逝的深沉思緒,讀來令人一詠三嘆,感慨不已。
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作者於當年八月下旬到達潁州,時已深秋,故稱「霜余」。深秋是枯木季節,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節那種宏闊的氣勢,這是寫實。第二句「空聽潺潺清穎咽」的「清穎」寫的也是實情。「咽」字寫出了水淺聲低的情景。水漲水落,水流有聲,這本是自然現象,但詞人卻說水聲潺潺是潁河幽咽悲切,這是由於他當時沉浸懷念恩師歐陽修的思緒中。此句移情於景,使潁河人格化了。
接下來一句「佳人猶唱醉翁詞,」「醉翁詞」是指陽修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知潁州到晚年退休居穎時所作詞如組詞《採桑子》等,當時以其疏雋雅麗的獨特風格盛傳於世。而數十年之後,歌女們仍傳唱,足見「潁人思公」。這不光是思其文采風流,更重要的是思其為政「寬簡而不擾民」。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貶到滁州、揚州、潁州等地,但他能興利除弊,務農節用,曾奏免黃河夫役萬人,用以疏浚潁州境內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與長淮通」,西湖遂「擅東潁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懷念他,傳唱他的詞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說明。蘇軾推算,他這次來潁州,上距歐公知潁州已四十三年了,歲月流逝,真如電光一閃而過,因此下一句說「四十三年如電抹」。
詞的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過片言人生如「草頭秋露」,明澈圓潤,流轉似珠,卻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還二八」是借用謝靈運《怨曉月賦》「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瑩圓滿,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輪就要缺一分了,可見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最後兩句「與余同是識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結合自己與歐陽修的交情,以及歐陽修與潁州西湖的淵源,抒發對思師的緬懷之情,寫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歐公守潁以後四十三年,不特歐公早逝,即使當年識翁之人,今存者亦已無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寫自己「識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欽服種種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識翁」,則是由於歐公居潁時常夜遊西湖,波底明月對他特別熟悉。
這首詞,委婉深沉,清麗凄惻,情深意長,空靈飄逸,語出凄婉,幽深的秋景與心境渾然一體。結尾寫波底之月,以景結情,傳達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涼傷感。全詞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嘆惋,因景而生懷人之情,悲嘆人生無常,令人感慨萬千,悵然若失。它象一支充溢淡淡憂傷的的泄曲,裊裊地流進了讀者的心田。

㈢ 如何更好的解讀蘇軾的「減字木蘭花(雪詞)」

這首詞呢,在蘇軾詞中並不引人注目,所以註解不多,時間和創作背景都很模糊,但是,這首詞寫的很美,並不亞於其他名作。

減字木蘭花,宋詞詞牌,雙調,適宜表現婉約柔和的情感,蘇軾用這個詞牌寫雪,聲意相諧,相得益彰。

首先,從整體看,這首詞結構非常清晰,上下兩闋,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是宋詞的標准結構。上闋寫景,細膩而意遠,下闋抒情卻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用典,借景抒情,婉曲的表達了一種清冷而寂寞的情緒,非常唯美。

上闋寫景,大致用了兩個比喻,一個是把雪比做雲一樣潔白的玉英,紛紛揚揚如織如霰,顯示出一種清冷高潔的內在情感。另一個比喻是把雪比做耐寒的楊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蘇軾的楊花詞,似花還非花,點點都是離人淚,帶著一種縹緲的憂傷。

下闋承接這種情緒,第一句,用了司馬相如梁苑看雪的典故,其實這是南北朝謝惠連《雪賦》里虛擬的一個場景,描繪了梁苑中梁王和諸位名士看雪作賦的場景,本來雪賦就寫得柔美婉約略帶憂傷,如今滄桑百年,名士不在,佳人無蹤,只有雪花依舊紛紛揚揚。讓人讀來傷懷不已,雪賦中寫到,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耀不固其節。節豈我名,節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這一句是明典。
結句,用了暗典,看上去直抒胸臆,寫莫惹閑愁,折江梅而上小樓,上小樓是什麼意思?上小樓自然是遠眺而懷人。

折江梅,典出(探盡江梅無消息,春還消息訪寒梅),也是折梅寄遠的懷人之意。

這首詞,用筆很輕,沒有直接寫出作者的心意,而是用曲筆,先描寫了雪花的美,然後用梁苑看雪和折江梅遠眺兩個意象,曲折隱晦的表達了作者清冷而憂傷的寂寞,江天雪色,前途渺茫,知己不在,襯托出作者自己高潔而寂寞的心境。

㈣ 「曉來風細,不會缺聲來報喜。」出自蘇軾全宋詞中的《減字木蘭花》,請問這句詩詞是什麼意思

「曉來風細,不會鵲聲來報喜」意思是:拂曉微風輕輕吹拂,天氣很好,卻沒有聽到喜鵲報喜的聲音。說明蘇軾正在等候好消息,如家書一類的信息,但還沒有見到信使。

㈤ 請教意思: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宋)蘇軾《木蘭花令》

夢魂:古人認為人有靈魂,在睡夢中可以離開肉體,稱為夢魂。這兩句的意思是:梧桐葉上滴落著三更的雨,驚跑了好夢沒處找尋。

蘇軾與胞弟子由感情深篤,離別後經常思念。這一夜,作者又在夢中與親人重逢,並且一同「在江亭醉歌舞」,十分愜意。可是好夢不長,三更時分,雨打梧桐,那淅淅瀝瀝的雨聲驚醒了作者的好夢。現實中的他,依然與親人天各一方。他懷著無限惆悵想再找夢境,已經「無覓處」了。這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及作者內心的寂寞、凄涼、愁苦,盡在不言中。

㈥ 蘇軾減字木蘭花巳卯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海南春早。春風陣陣,桃花灼灼一派備耕景象。對此,作者心中充滿喜悅之情。下片寫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預兆豐穩之年;接著寫海南的楊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贊嘆「不似天涯」,表現作者對海南懷有親切情感。詞中情感濃烈,攝取了顯示春光典型的事物,描繪色彩鮮明,有意運用復疊的語言,造成輕快節奏並突出重點詞語,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效果。
作品名稱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
作品別名
減字木蘭花·立春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蘇東坡全集》
文學體裁

作 者
蘇軾
詞 牌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⑴·己卯儋耳春詞⑵
春牛春杖⑶,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⑷,染得桃紅似肉紅⑸。
春幡春勝⑹,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⑺,捲起楊花似雪花⑻。[1]

注釋譯文
編輯

詞句注釋
⑴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⑵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⑶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徵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⑷丐:乞求。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
⑸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⑹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⑺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⑻楊花:即柳絮。[2]

白話譯文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於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捲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㈦ 求關於蘇軾的詩《減字木蘭花(贈小鬟琵琶)》 翻譯及寫詩背景


㈧ 木蘭花立春作者蘇軾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蘇軾是北宋朝代的詩人
減字木蘭花·立春
作者: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譯文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於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捲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注釋
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徵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丐:乞求。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
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楊花:即柳絮。

㈨ 蘇軾減字木蘭花全詩,描寫了什麼及其表達了詩人怎樣

減字木蘭花·立春
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遊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著上、下片對應著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贊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並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朴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㈩ 木蘭花令 梧桐葉上三更雨的譯文

出自宋代蘇軾《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譯文如下:

三更時分,雨打梧桐。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將我從好夢中驚醒,我懷著無限惆悵想再找夢境,在夢中與親人重逢,只可惜再也找不到了。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涼知道秋天已經來到,更是聽到寒蛩不停地叫著,似乎在催促婦人快紡布。

還記得夢中來時的路是那麼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我似乎還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長輩面前一定有詢問你的人,是為了訴說離別之後的心緒。

原文:

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

宋代:蘇軾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10)宋詞木蘭花蘇軾擴展閱讀:

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上半夜,作者可能睡著了,他沒有說。詞是從「梧桐葉上三更雨」寫起的。他巧妙地點化運用了唐代溫庭筠《更漏子》詞來抒發其貶怨離情的。詞是這樣寫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無獨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場秋雨,驚破了東坡的夢魂。溫說:「不道離情正苦」,作者說:「驚破夢魂無覓處」。除了「離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無處覓,「窮達」成幻影。「夜涼枕覃已知秋,更聽寒蟄促機抒。」

名寫秋涼,實寫人涼。進一步從感覺上和聽覺上渲染了他此時此地的凄涼心境。秋夜本來含有涼意,睡在竹床上更覺冰涼,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來了,人世間的寒秋到來了。然而,此時作者又產生了泰然心態,聽到了一種特別親切和諧的聲音:「更聽寒蛋促機杼。」

東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處境蒼涼。在此窘況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竟然如寒蟄那樣催促著農婦早起織布。這是東坡愛民的可愛的品格。

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在上半夜人睡時,「夢中歷歷來時路」。走這條遙遠而漫長的路,要歷經河北、河南、江蘇,然後進人江西。一路風塵,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到達虔州,還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飲享受。宴會雖小,可雄風不減當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別來」不尋常,人人必有「心與緒」。三句不離行,仍是和友人話兄弟情、未竟業。最後一語,與上片最後一語照應,如出一轍,實為作者出世思想的進一步升華。時至暮年,作者仍壯心不已,誠為可貴。

全詞,點化運用前人詞句,巧妙傳達了思弟之離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涼知秋,如寒蛩促機;朴中見真,實中見情。然而,仍不免有「驚魂未定」,「豈謂天幸,得存此生」的餘悸潛於詞中。

熱點內容
綠植微景觀圖片 發布:2025-09-11 00:39:59 瀏覽:254
玫瑰金難看 發布:2025-09-11 00:33:51 瀏覽:56
盆景傷口流水 發布:2025-09-11 00:22:19 瀏覽:573
中華花藝網 發布:2025-09-11 00:16:35 瀏覽:726
夢見玉蘭花開 發布:2025-09-11 00:15:28 瀏覽:168
李宏毅七夕 發布:2025-09-11 00:15:18 瀏覽:913
牡丹鹿仙鶴 發布:2025-09-11 00:14:26 瀏覽:698
插花花藝造型 發布:2025-09-11 00:11:57 瀏覽:393
玫瑰屏保 發布:2025-09-11 00:05:17 瀏覽:150
農村挖盆景 發布:2025-09-11 00:02:00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