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疊荷花瓣

疊荷花瓣

發布時間: 2022-07-02 19:38:24

A. 餐巾疊花的方法

1、餐巾折花有10種基本折疊方法,它概括了餐巾折花的一般折疊規律。熟悉這些折疊法的特點,對於掌握折疊的手工技巧和創造更多、更美的餐巾折花造型是十分必要的。正方折疊:餐巾的相對巾邊平行,兩次對折成正方形。即第一次對折成長方型,第二次對折成正方形(原餐巾的四分之一),這是一種使用較多的折花基本方法。長方折疊:長方折疊有兩種方法;一是雙層長方形,同正方形折疊的第一次疊法一樣;二是多層窄長方形,以折疊層次的多少、距離的改變來滿足不同造型的要求。長方翻角折疊:將餐巾對邊相疊成長方形後,再將巾角翻上的一種折疊方法。巾角的翻折有單面翻角、雙面翻角、交叉翻角等變化。通過變化折疊的層次、翻角的數量、角度的大小,來達到改變不同造型的目的。條形折疊:條形折疊就是將餐巾擺平,直接折襇或先對折後折襇使巾成為多層次的細長條形的一種折疊方法,條形折疊法為;對邊平行折襇和對角折襇兩面種疊法。三角折法:將餐巾的相對角,對折成兩層三角形,或再將三角形的底邊對角折成四層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基礎上,通過卷折、翻折角、插入等方法來改變折花造型。菱形折法:將餐巾相對角的兩邊,分別向角的中線對折二次,成菱形的折疊方法,通過變化折襇的數量,用以調節折疊餘下兩端的距離,或改變中間相疊部位的寬窄距離,就可以達到不同造型的目的。如不少鳥類和某些動物的造型,均採用此種折疊法。鋸齒折疊:將餐巾按長方形的折法對折,但不要使兩角重合,要四角錯位,分別成為兩個鋸齒形,再把角對折即成雙齒狀。尖角折疊:將餐巾的一角固定,該角的兩邊分別向中間折疊或向中間卷折成尖角形,此種方法,適用於折疊一頭大、一頭小的物體造型。提取翻折:將餐巾擺平,用手指擋住餐巾的中心或四角或四邊的中點直接提起,或是固定中心,轉動四周巾邊,再提取翻折即成,此法提取較簡單,但要注意,提取時四角部位不能偏斜,翻折後的巾角要大小一致,否則會影響造型的美觀。翻、折角折疊:將餐巾的一角或數角通過翻折造型,或折襇後進行翻折,用翻、折、襇組合的一種疊法。折角組合的疊比較麻煩,幾角同時折襇,在組合時,必須十分細心,不能亂了次序。否則無法成形。2、、怎樣折單荷花?用折單荷花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花型?單荷花是最容量掌握的一種折花造型,不管是大型宴會,還是一般宴會或特殊的宴請,都可以選用這種花形,其步驟是:將口布疊成小方形,由中間向兩側捏成五折,將捏好的口布提起,將四片一一掰開形成荷花瓣形,放入杯中成單荷花。折單荷花的基本手法是方形口布折花法,掌握這種手法後,加以不同變化,就會折出翻荷花、雙荷花、金魚、仙人掌、月季花等多種花型。3、、怎樣折圓花籃?用折圓花籃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種類?將口布折成三角形,從三角形底部往上卷三分之二,然後將一層小角往下翻,由中間向上翻起,再將兩個直筒向上翻,將兩角做成圓形籃筐,放入杯內,雙手將兩角頂端插接成為花籃把,形成圓花籃,如加以變動可折成長花籃、海鷗、馬蹄蓮、竹節等。4、、怎樣折並蒂蓮花?用折並蒂蓮花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花型?折並蒂蓮花採用長方形口布折花法,其具體步驟是:將口布疊成長方形,從里向外一一捏成四折。由中間折成W形,掰開花掰形成並蒂蓮。在此基礎上可折出牡丹花、雙喇叭花、雙月季花、千枝梅花。5、、怎樣折駝鳥型?用折駝鳥型的手法還能變換什麼種類?將口布的對稱兩角向中心疊起,然後向外翻開,再將右角向里疊,將圖整個翻過來,從右向左捏成五折,兩手捏住五折的兩端,向上窩,用左手攥住底部,右手將大角捏成嘴部,放入杯內形成駝鳥,駝鳥型採取菱形折疊法,掌握這種折法,在折駝鳥型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可以折出水浮蓮、雞冠生蕊。6、、怎樣折疊海棠花?用折海棠花的手法還能折哪些種類?由中間向上抻起,用手攥住花心,右手將四個直邊中間向上做成花瓣。再將四角向上做成大花瓣,放入杯內形成海棠花。折疊海棠花的花型採取提取翻折手法,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可以折出金鍾花、蝴蝶花、玉蘭花等。7、、怎樣折牽牛花?用折牽牛花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類型?將口布疊成三角形,將左右上下兩角各向中心捲成斜筒形,用手攥住底部,然後將四角一翻開成花瓣,在此基礎上,還可折成海燕、馬蓮花、玉免耳、對孔雀等

B. 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故事

傳統風俗禮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奇葩。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都有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有無數奇妙風趣的習俗和逸聞,當我們與家人朋友一同歡度節日時,有一些禮儀禮節問題需要特別留意。另外,少數民族都有獨特風俗禮儀,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知識,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少數民族同胞,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客人。

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又稱年三十、除夜、歲除等。這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1.辦年貨

每逢年末,再貧窮的家庭也要准備許多過年的物品。

首先,是打掃庭院,進行掃除,把家裡家外都清掃得乾乾凈凈,為過春節准備一個新的環境。

其次,是做過春節的佳餚,如殺年豬,灌血腸,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貨。因為從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動煙火的。

最後,就是辦年貨了。出門前必須列一張年貨單,羅列出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歷、灶王爺、玩具等,還要給小孩買新衣、鞭炮。在鄉村生活的人還要提前幾天到城裡或集鎮去辦年貨,開開心心地滿載而歸。

2.度除夕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團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餃子,包時講究說吉利話,主婦要在幾個餃子內放上硬幣,初一誰吃到包錢的餃子就預示他一年要交好運;還要包些鼠、魚形狀的餃子和其他花樣,讓孩子們吃。除夕餃子包好後,當晚要煮一鍋,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為年年有餘。

3.放爆竹

除夕之夜,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便是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聲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劃破夜空,鞭炮響和道道煙火把人們帶進了歡樂的新春。還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煙火,人們在美麗的焰火中共享天倫之樂。

4.守歲

除夕還有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守歲。民間稱守歲為「熬百歲」,因這一天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認為熬的時間越長活得時間便會越久,小孩也最聰明。因此,才有所謂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場面。古代除夕守歲之夜,堂屋要設一供桌,前面有桌裙,地鋪拜氈,桌上擺供品:高饃、干鮮果品、各式點心。另設有錫香爐、香筒、銀蠟台等。每家還要在堂屋桌上點兩支紅蠟燭,俗稱守歲燭。守歲燭講究生花報喜,即燃燒中的燭頭要呈虎刺梅狀,叫「元寶」。紅燭生「元寶」則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紀40年代,許多家庭改用食油燈,食油燈燈芯用棉花捻子,也講究生花報喜。50年代以後,改用煤油燈,很少有此現象了。現如今,人們在享受了電的方便之後,又重新燃起了蠟燭。生花報喜之俗又重新在人們中傳開了,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盼望幸福的願望。

禮儀精髓:

除夕守歲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的美好夜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節的開始,故稱為元旦。近代使用公歷後,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而稱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一般從初一持續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風俗:

1.做新衣

眾所周知,春節都要穿新衣,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在正月初一更換新衣,尤其是姑娘、新媳婦和孩子們。主婦們為此一入臘月便開始自織和選購衣料,縫制各種款式的衣裳。中老年男子穿長袍、短褂;婦女們則要穿上衣、下裙、綉花鞋。在孩子們身上更是下工夫,麒麟、老虎、獅子等凡是象徵勇猛的走獸統統綉在各式鞋帽和肚兜上。鳳凰花鳥之類刺綉成女子們的各種花色的傳統服裝。新春伊始,萬象更新,人們紛紛穿上新衣,或莊重,或高雅,或瀟灑,或艷麗,大年初一或集祠堂祭祖或串親訪友,人們議論著,誇獎著彼此五顏六色的衣裳,賞心悅目,喜氣洋洋,呈現一片節日景象。真可謂是:「全家歡喜辭舊歲,滿院生輝迎新春。」

2.備佳餚

過春節的佳餚是最不能馬虎的。為了迎接春節,迎接各位神仙,如關帝、財神、水神、灶神等,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炸油食、煮肉食、洗器皿,到處都是一片歡騰的景象。壽桃祝老年人長命百歲;壽石榴表示多子多福;棗糕表示早早陞官發財;老虎讓小孩吃了會虎頭虎腦,平平安安;棗山饃是獻給灶君的。此外,還要給家庭的每個成員蒸一個饃;給家庭主男蒸錢包,讓他理財致富;給主婦蒸石榴,祝其多子多孫;給青少年男子蒸硯瓦,勵其讀書;女孩蒸布藍,做針線;蒸魚,表示年年有餘,雞則表示大吉大利;蒸狗和獅,俗語雲:「大門獅、二門狗。」有新親的,還要蒸八斤重的圓饃,上麵塑鯉魚跳龍門和各種飛禽走獸,形式新穎奇特。此外,油炸食品也是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麻花、饊子、麻葉、油餅、丸子、豆腐、紅燒肘子、紅燒肉條、酥肉等。在有些地方,人們還要准備各種酒宴佳餚、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以慶祝這隆重的節日。

3.掃房舍

掃房舍的習俗,古代稱「掃年」為「打塵埃」。《清嘉錄•叫火燭》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稱打塵埃。」《歲時瑣事》也有相關記載,民間從臘月二十四日以後,不僅可掃房舍,做任何事都可不看好日,即所謂「尺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敵絲日」,也稱「無忌日」。《夢梁錄》也記載,這天「士庶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直至今日,每逢年末,人們都會清掃一下房子的塵埃,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4.貼春聯

大年三十那天,民間各家各戶都會貼春聯、敬門神、掛年畫,以增加過年紅紅火火的氣氛。春聯,又稱「對聯」「門對」「門貼」。清代《燕京歲時記》上記載:「春聯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臘月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依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直至今日,春聯已成為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僅是喜慶,還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願望,抒發了心頭的憂郁和憤懣。陶冶情操,激勵奮進。兩千年盛傳不衰,春聯已成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

5.拜年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1)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2)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是平輩則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

(4)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常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春節,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禮儀精髓:

拜年時,人們以新禧、發財、如意、長壽等吉祥語互相祝賀。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秦始皇名政,因避諱,故又稱端月十五。該日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滿月,象徵團圓美滿。

1.觀花燈

元宵節掛花燈,也源自玉皇大帝替天鵝報仇的傳說,人們為了躲避玉皇大帝的眼睛,便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戶戶門前掛燈、放火炮、火花。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張燈結綵,戶戶燃放煙火和鞭炮。
在觀花燈的同時,人們還增加了另一項活動——猜燈謎。燈是靈魂,而燈謎更體現著人們的聰明才智。燈謎,即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們在賞燈時猜謎,以增加情趣。

2.吃元宵

元宵,又稱「湯圓」。元宵節這天,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要吃元宵。元宵分甜咸兩種:甜元宵,甜餡用核桃仁、豆沙、棗泥、果仁、桂花、山楂、芝麻、白糖、冰糖、青紅絲等製成餡粒,蘸水,放在大籮筐中干糯米粉上,人們通過搖動籮筐使餡粒蘸上糯米粉,撈起再蘸水,再放干糯米粉搖一下,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滾成圓形。其食用方法多用水煮,也可油炸。元宵之夜,觀燈回來,合家團聚圍坐在一起吃著松軟適度、香甜可口的元宵,別提有多溫馨了!

禮儀精髓:

民俗學專家說,人們通過送花燈來表達各種各樣的美好祝願,送花燈大有講究。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中和節

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公元789年欽定的節日,又名二月二「龍抬頭」,原來為農歷二月初一慶祝,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農歷二月初二。傳說農歷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人的衣食住行,都取之於土地。因此,「土地老」在民間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在山西,無論大戶小戶,在自己庭院的北房牆上都會用磚砌一小龕,內塑土地爺泥像,每月農歷初二和農歷十六都要祭祀他。

人們祭祀日神、土地神都是為了祈求農業豐收,然而僅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須有水才能保證農業的豐收。這便出現了玉龍降雨解救蒼生的神話故事。龍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連皇帝也借龍的身份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謂「真龍天子」之稱。

玉龍因民間百姓們炒玉米而獲救,晉南地區便傳下了吃玉米豆的習俗,所謂「二月二崩蠍豆」。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夕用碾壓碎黏土,再細篩過,放在鐵鍋里加熱,倒入豆子、玉米和白面團,被攪拌後,炒至黃色即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中和節的另一習俗是鬧灶火。在山西,每年這天,各縣的百姓都會雲集而來,大鬧火灶。傳統形式有鼓車、高蹺、旱船、花鼓等。

禮儀精髓:

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所以叫「龍抬頭」。
清明節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節,它們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本為24節氣之一,但因為它在一年季節變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同時,還並入了祭祖和寒食節。因此,清明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1.上墳掃墓

清明節的另一習俗是掃墓,晉南稱「上墳」。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在清明節無不祭祀祖先,也稱掃墓,藉以寄託哀思。孔子在《論語》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戊。」「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種對宗廟、祖墳至尊至敬的習俗,正反映了中華民族及炎黃子孫的善良及孝心。

2.踏青春遊

陽春三月,正是春風徐徐、陽光明媚的好日子,各地一派生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古代清明春遊(也叫踏青)最早見於唐朝,到了宋朝踏青郊遊之風十分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出北宋時汴京附近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場面真切生動,是一件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生活風俗畫。畫卷人物五百五十多個,牲畜五十餘頭,船二十多艘,車、轎二十多乘,充分體現了清明節郊遊的盛況。

春遊傳承至今,全國各地每到清明前後,機關團體、學校都會組織春遊,參觀名勝古跡,觀賞奇山秀水。可見春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禮儀精髓: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端午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一般認為是楚國屈原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盡,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才有五月五端午節的。

1.吃粽子

相傳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紛紛趕來營救,但為時已晚,於是有人將米飯和紅棗等食品倒入水中讓魚蝦龜蚌吃飽,以免傷害屈原。東漢時,長沙人歐回一天忽見屈原頭戴高高的雲冠,腰掛長柄寶劍,身佩珍珠美玉,來到鄉親面前。說每年所祭食品都被水族魚蝦龜蚌所竊食。大家聽後非常生氣,問屈原怎麼辦?屈原說:「今後若有惠祭,當以箸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並纏五色花絲,水族見了,以為菱角,便不敢再食。」

粽子一般分為兩類:一是純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兩種,吃時拌糖;二是有餡粽子。例如,紅棗粽和八寶粽。八寶粽佐以柿餅、栗子、果脯、肉、青紅絲、蓮子等。粽子發展到今天,口味多樣,甜、咸、辣都有,角、錐、筒形俱見。其做法一般是將米、棗等浸泡後,用蘆葦葉或玉米葉包好,再用馬蘭草結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線紮好,取避邪之意。包好的粽子擺置鍋中,用竹箅子壓實,倒水至淹沒為止,用溫火煮一夜,便可以吃了。

2.飲雄黃酒

雄黃作為一種殺蟲和消毒葯,古代就已經應用了。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晉朝,相沿至今。除了塗在小孩兒的額間和手足心外,還用白酒浸雄黃再泡白礬,稱作雄黃礬。被蟲叮咬後,用雄黃礬蘸水塗抹可起到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黃酒、雄黃礬一直以來都是古代消炎解毒之良葯。今天,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已非常少見了,但仍有用它來殺蟲祛毒的。

3.劃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又一個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都會在端午節劃龍舟,尤其是南方。所謂龍舟,是一種以龍為標志的競賽船隻。龍的特徵體現在龍頭和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物,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人們會預先修好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那天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還需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4.懸掛菖蒲艾草

采擷菖蒲和艾草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內容。據傳說,菖蒲代表張天師的劍,艾草代表張天師的虎,所以有蒲劍艾虎的民俗稱呼。在鄉村,人們把菖蒲艾草采擷回家,把菖蒲做成寶劍形,把艾草剪貼成老虎形,掛於屋檐或門楣,用來驅邪祛毒。現城市裡的不少人家在端午節也在家門上懸掛此物。

5.避五毒

民間有一種信仰,認為農歷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傳說中,五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來加以預防,包括以服葯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在天津,端午節這天,已婚婦女要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丟到水裡,取小布人代替其受災,俗稱狗咬災星。

禮儀精髓:

五月端午節,又稱「端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節即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七夕

七夕,又稱乞巧節、少女節、女節、女兒節、洗頭節、情人節、雙星節、雙七節等。除唐代有六夕,五代以七月六日為七夕節外,歷代均以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有些地方流傳著一種習俗:男女訂親後,女子要為未婚夫納雙鞋墊。鞋墊花樣繁多,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鴛鴦配、龍風飛舞等。顏色鮮艷奪目,是一種技藝相當精湛的刺綉工藝品。綵線里寄託著姑娘們無限的相思,條條彩絲織出姑娘溫柔多情的心,一雙雙鞋墊凝聚著她們良好的祝願和純真的情意。

有些地方,習慣用當年生長出來的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紡織物,放置案頭。有的用彩紙剪上述人物和動物,貼於牆上。祈禱後,再拿七根綉花針,用綵線穿孔,能一次穿過七根針的人,就算乞得了「巧」。

南方一些地方,七夕節這天,要在院里曬一盆水。一會兒,用手將綉花針輕輕放置水中,若針漂浮,謂之得「巧」。有的地方綉花針漂浮後,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動物,花鳥者,謂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者,謂之拙,不得「巧」。這一習俗流傳至今,雖也有人丟巧針,但多半為了滿足姑娘們的好奇心。

禮儀精髓:

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中秋節

中秋節,又名月節、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節、團圓節等。中秋賞月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了。在古典小說中曾流傳有「唐王游月宮」的故事,到了宋代正式定為中秋節。

1.賞月

中秋節賞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和楊貴妃去太液池賞月。當他興意正濃時,明月西下,於是玄宗命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的高台,稱「賞月台」,准備以後與貴妃賞月用。

賞月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吃著香甜可口的月餅、賞著又亮又圓的月亮,真是愜意!

2.吃月餅

月餅,作為中秋節特有的食品,最早出現於唐代,宋代已很講究,明代進一步確定為節日食品。中秋節,月餅是祭月供品,同時又是饋贈親友的傳統禮品。在古代,幾乎家家都有做月餅的模具,節前自己製作,鄰里互助,早上給張家做,下午給李家做,俗稱打月餅。

根據月餅皮的材料,月餅可分酥皮和提漿兩種。酥皮圖案簡單,表皮薄如麻紙,層次分明,色澤金黃,食之香甜酥脆;提漿用麵粉拌糖和面,內包餡,上模具打制,圖案精美,有「嫦娥奔月」「銀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吳剛伐桂」「白兔搗葯」等。按餡的材料分,月餅有五仁、棗泥、玫瑰絲等。月餅一般為四塊一斤,寓意家庭團圓,同時也祝願仙子嫦娥早結良緣。山西以南,講究做一個特大月餅,專供祭月。山西以北講究祭月用套餅,由小到大,壘起來像座寶塔。

祭月除月餅外,還需要准備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於「喜」,取形於圓,取瓤於紅,取子於多,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多子多福。西瓜的選取也是不簡單的,必須在收獲時精心挑選半熟、皮厚、無傷的,特意保存下來,專門祭月。

3.觀潮

觀潮的習俗主要盛行於南方。它最早見於漢代,到唐宋時觀潮已形成很大的規模了,尤其是南宋,因臨安(今杭州)為京都,所以每年的中秋節江浙一帶觀潮的盛況空前。觀潮之風一直延續至今,今日南方杭州等地仍於中秋賞月觀潮。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八月中旬仍在汾河漲潮之時,常有人結伴前去觀望。近年來汾河上修築了許多公路大橋,八月潮漲,新絳、稷山等地方的群眾成群結隊到大橋觀潮。

禮儀精髓:

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外出的要趕回來,出嫁女兒要在婆家過夜,新媳婦回娘家要由女婿專程去接。
重陽節

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節和菊花節、老人節等。重陽節起源於秋遊去災的風俗,後來才演變為重九節。中國以九為陽,所以叫重陽節。

1.登高飲酒

九月,天高雲淡,山清氣爽,丹桂飄香,艷陽高照。登山遠眺到處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重陽登高、飲酒、系茱萸避邪的習俗相沿至今。晉南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等名言。

九九重陽節,沿襲到今日已賦予了新的意義,變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節日。

2.賞菊

重陽節這天,全國各地幾乎都要舉辦菊花展,其中以廣州和北京最負盛名。每年都有新培育的品種面世,葉、花形都有新的發展。按葉的形態分,菊有圓葉菊、蓮葉菊、瓜葉菊。按花的形態分,菊又有平瓣菊、管瓣菊、絲瓣菊等。其品名花樣達二千餘種,菊名華麗而富有詩意。如杏花春雨、明雪照檄菊、醉楊妃、玉手調脂、佛見笑、海掌著露、春紅月色、夕照松蔭等。聞其名如睹其麗姿艷容,觀之,實乃藝術鑒賞與享受。民間還講究採菊花晾乾泡飲,俗稱菊花茶,其作用為利尿、下火、解毒等。

3.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菊糕」。吃重陽糕的習俗在宋代便已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襲至今。山西重陽糕屬麵食糕點,以棗泥、銀杏、松子、杏仁為餡。可做九層,有的在糕點上做兩只小羊,取重陽之意。有的在糕上插小彩旗,以圖吉利。糕諧音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這天不僅要吃重陽糕,還要吃壽面,或大擺酒宴,慶賀全家平安健康。

禮儀精髓:

重陽節這一天,人們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尊重老人,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C. 荷花瓣能幹嘛

荷花瓣曬幹了可以泡茶清熱解毒的。荷花花瓣可以拿來做菜,有一種清香的味道,現在有地方推出荷花套餐哦。
荷花能吃,下面有種做法:
1、「軟炸荷花」是一款取材新奇,成菜美觀的菜式。採用鮮荷花的花瓣漂凈,裹上蛋清糊炸後,撒上胭脂糖而成。成菜顏色淡雅,白里透紅,食之酥軟芳香,甜美爽口。多用作夏季筵席上的時鮮甜菜。
主 料:大白荷花5朵,約150克。
調 料:蛋清澱粉100克,胭脂糖??50克,豬化油1000克(約耗30克)。
(1)在5朵荷花中選用大小均勻的花瓣共30瓣,修去邊角,洗凈,涼於盤內。
(2)炒鍋置中火上,下豬化油燒至四成熱時,將花瓣逐一在蛋清澱粉內掛一層糊,放入油鍋內炸至酥軟,撈出,盛入盤內擺好,撒上胭脂糖即成。
2、原料: 原 料:
白荷花12片,豆沙餡160克,雞蛋清2個,麵粉50克,糖桂花10克,植物油750克(實耗約50克)。
製法: (1)荷花瓣洗凈,白布沾干水分,切去荷花梗部,切成兩片。
(2)豆沙餡分成24份,每片荷花上放一份餡心,對疊包好。
(3)麵粉放碗內,放入雞蛋清加水攪拌成糊。
(4)炒鍋燒熱,放油燒至五成熱,改用小火,將包疊好的荷花片放入麵粉糊內掛滿糊,用筷子挾入油鍋中炸至浮起撈出,分3次炸,每次可炸8片。全部炸好後改用中火,待油溫燒至六成熱,再將炸過的荷花片投入重炸一下,邊炸邊用手勺撥動,炸見荷花片呈淺黃色時撈出,撒上糖桂花即成。
特點: 荷桂芳香,味甜鮮香,清暑降濁,養心安神。

D. 怎麼疊荷花

用卡紙和宣紙都可以做,宣紙的效果更好一點.
先將宣紙剪出荷花瓣的形狀,版頂部浸泡在水粉顏料權里,使顏色自然暈開.底部中間開小口,粘貼時交叉粘.用泡沫塑料做出立體的蓮蓬形狀,用染成綠色的宣紙包裹,再用染成黃色的宣紙揉成小團粘在上邊做蓮子,最後把荷花瓣逐層粘上去(從上往下).

E. 荷花觀察日記6小篇,每篇300字左右

觀察荷花的日記
今天上午,我和奶奶來到豐慶公園觀荷。

公園里綠樹成蔭,花開的格外鮮艷,在林蔭小道里不時能聽見蟬的叫聲,好像在歡迎我們一樣。我們來到湖邊,首先看見的是一大片綠油油的荷葉,上面盛開著粉紅色的荷花,還有含苞待放的荷花骨朵兒。荷花瓣兒的上面都是深粉色的,越來越淡,漸漸地變成了白色,花蕊是黃綠色的,陽光灑在上面像一盞寶蓮燈。奶奶告訴我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我還看到了睡蓮,睡蓮是飄在水上生長的,而不是長出水面。荷葉擋著睡蓮的花瓣兒,顯得格外嬌嫩。它的花瓣兒是白色的,花蕊是黃色的,花瓣兒上有幾滴露珠,就像鑽石刻在花瓣兒上。這時飛來一隻是寶藍色的蜻蜓,停在荷葉的梗上,它可能是飛累了,我盡可能不打擾它,讓它休息。陽光打在它的翅膀上,翅膀薄的像紙一樣,閃著耀眼的銀光。

哦,還有湖裡的魚兒,讓我想起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觀察荷花的日記
濕地公園里有很多荷花,夏天到了,滿池塘的荷花,漂亮極了!所以我認為荷花是夏天最美的花。

荷葉碧綠碧綠的,挨挨擠擠,就像給池塘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荷葉的形狀是圓形的,就像一張張對我微笑的笑臉,也像綠色的大傘。荷葉上的.莖就像青蛙替它畫的一條條橫線。露珠在荷葉上面,就像一顆顆珍珠在滾動。

荷花是夏天裡最美麗的姑娘,穿上粉紅色的衣裳,在水裡舞蹈。一陣陣風吹來,便隨風飄盪。花有三種顏色,白、粉、黃,有的還沒全部展開,蜻蜓就當成是自己的玩具,樂在其中,左右躲藏。有的全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花骨朵看起來馬上要破裂似的,像令人垂涎的仙桃。蓮蓬是荷花的蓮房。蓮蓬的形狀像沐浴的水龍頭一樣,裡面的蓮子就像是一顆顆綠寶石。剝開綠寶石,蓮子清涼可口,美味極了。

荷花是夏天的姑娘,是夏天的水中之王。

F. 荷花的花瓣怎麼吃

荷花的花瓣可以掛糊後炸制食用。

材料:荷花的花瓣

輔料:蛋清、面回粉、白糖。

1、將荷花花答瓣清洗干凈,然後再漂2分鍾,可以將苦澀味去掉,注意花瓣不能撕碎,這樣更美觀。

G. 怎麼用紙折荷花

用卡紙和宣紙都可以做,宣紙的效果更好一點.
先將宣紙剪出荷花瓣的形狀,回頂部浸泡在水粉顏料答里,使顏色自然暈開.底部中間開小口,粘貼時交叉粘.用泡沫塑料做出立體的蓮蓬形狀,用染成綠色的宣紙包裹,再用染成黃色的宣紙揉成小團粘在上邊做蓮子,最後把荷花瓣逐層粘上去(從上往下)就可以了.不知道你看明白沒,如果沒明白,再問我.

H. 荷花荷葉有什麼作用

荷葉可以拿來做糯米雞,蓮子可以拿來做稀飯,也可以生吃,荷花花瓣可以拿來泡茶,做菜,有一種清香的味道,現在有地方推出荷花套餐哦。還有,荷花的根,蓮藕,可以做菜,甜點啊

I. 蓮花怎麼折

用卡紙抄和宣紙都可以做,宣紙的效果更好一點.
先將宣紙剪出荷花瓣的形狀,頂部浸泡在水粉顏料里,使顏色自然暈開.底部中間開小口,粘貼時交叉粘.用泡沫塑料做出立體的蓮蓬形狀,用染成綠色的宣紙包裹,再用染成黃色的宣紙揉成小團粘在上邊做蓮子,最後把荷花瓣逐層粘上去(從上往下)就可以了.不知道你看明白沒,如果沒明白,再問我.

J. 10種餐巾折花杯花的步驟用文字解說怎麼折

1、餐巾折花有10種基本折疊方法,它概括了餐巾折花的一般折疊規律。熟悉這些折疊法的特點,對於掌握折疊的手工技巧和創造更多、更美的餐巾折花造型是十分必要的。

1)正方折疊:餐巾的相對巾邊平行,兩次對折成正方形。即第一次對折成長方型,第二次對折成正方形(原餐巾的四分之一),這是一種使用較多的折花基本方法。

2)長方折疊:長方折疊有兩種方法;一是雙層長方形,同正方形折疊的第一次疊法一樣;二是多層窄長方形,以折疊層次的多少、距離的改變來滿足不同造型的要求。

3)條形折疊:條形折疊就是將餐巾擺平,直接折襇或先對折後折襇使巾成為多層次的細長條形的一種折疊方法,條形折疊法為;對邊平行折襇和對角折襇兩面種疊法。

4)三角折法:將餐巾的相對角,對折成兩層三角形,或再將三角形的底邊對角折成四層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基礎上,通過卷折、翻折角、插入等方法來改變折花造型。

5)鋸齒折疊:將餐巾按長方形的折法對折,但不要使兩角重合,要四角錯位,分別成為兩個鋸齒形,再把角對折即成雙齒狀。

6)尖角折疊:將餐巾的一角固定,該角的兩邊分別向中間折疊或向中間卷折成尖角形,此種方法,適用於折疊一頭大、一頭小的物體造型。

7)提取翻折:將餐巾擺平,用手指擋住餐巾的中心或四角或四邊的中點直接提起,或是固定中心,轉動四周巾邊,再提取翻折即成,此法提取較簡單,但要注意,提取時四角部位不能偏斜,翻折後的巾角要大小一致,否則會影響造型的美觀。

8)翻、折角折疊:將餐巾的一角或數角通過翻折造型,或折襇後進行翻折,用翻、折、襇組合的一種疊法。折角組合的疊比較麻煩,幾角同時折襇,在組合時,必須十分細心,不能亂了次序。否則無法成形。

9)菱形折法:將餐巾相對角的兩邊,分別向角的中線對折二次,成菱形的折疊方法,通過變化折襇的數量,用以調節折疊餘下兩端的距離,或改變中間相疊部位的寬窄距離,就可以達到不同造型的目的。如不少鳥類和某些動物的造型,均採用此種折疊法。

10)長方翻角折疊:將餐巾對邊相疊成長方形後,再將巾角翻上的一種折疊方法。巾角的翻折有單面翻角、雙面翻角、交叉翻角等變化。通過變化折疊的層次、翻角的數量、角度的大小,來達到改變不同造型的目的。

拓展資料

1、怎樣折單荷花?用折單荷花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花型?單荷花是最容量掌握的一種折花造型,不管是大型宴會,還是一般宴會或特殊的宴請,都可以選用這種花形,其步驟是:將口布疊成小方形,由中間向兩側捏成五折,將捏好的口布提起,將四片一一掰開形成荷花瓣形,放入杯中成單荷花。折單荷花的基本手法是方形口布折花法,掌握這種手法後,加以不同變化,就會折出翻荷花、雙荷花、金魚、仙人掌、月季花等多種花型。

2、怎樣折圓花籃?用折圓花籃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種類?將口布折成三角形,從三角形底部往上卷三分之二,然後將一層小角往下翻,由中間向上翻起,再將兩個直筒向上翻,將兩角做成圓形籃筐,放入杯內,雙手將兩角頂端插接成為花籃把,形成圓花籃,如加以變動可折成長花籃、海鷗、馬蹄蓮、竹節等。

3、怎樣折並蒂蓮花?用折並蒂蓮花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花型?折並蒂蓮花採用長方形口布折花法,其具體步驟是:將口布疊成長方形,從里向外一一捏成四折。由中間折成W形,掰開花掰形成並蒂蓮。在此基礎上可折出牡丹花、雙喇叭花、雙月季花、千枝梅花。

4、怎樣折駝鳥型?用折駝鳥型的手法還能變換什麼種類?將口布的對稱兩角向中心疊起,然後向外翻開,再將右角向里疊,將圖整個翻過來,從右向左捏成五折,兩手捏住五折的兩端,向上窩,用左手攥住底部,右手將大角捏成嘴部,放入杯內形成駝鳥,駝鳥型採取菱形折疊法,掌握這種折法,在折駝鳥型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可以折出水浮蓮、雞冠生蕊。

5、怎樣折疊海棠花?用折海棠花的手法還能折哪些種類?由中間向上抻起,用手攥住花心,右手將四個直邊中間向上做成花瓣。再將四角向上做成大花瓣,放入杯內形成海棠花。折疊海棠花的花型採取提取翻折手法,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可以折出金鍾花、蝴蝶花、玉蘭花等。

6、怎樣折牽牛花?用折牽牛花的手法還能折出哪些類型?將口布疊成三角形,將左右上下兩角各向中心捲成斜筒形,用手攥住底部,然後將四角一翻開成花瓣,在此基礎上,還可折成海燕、馬蓮花、玉免耳、對孔雀等

熱點內容
一朵非雲 發布:2025-09-11 11:57:48 瀏覽:282
唐代插花 發布:2025-09-11 11:50:16 瀏覽:420
七夕的中街 發布:2025-09-11 11:45:44 瀏覽:837
綠植龍鱗 發布:2025-09-11 11:25:07 瀏覽:114
插花藝術作品鑒賞 發布:2025-09-11 11:10:31 瀏覽:609
菊花根盆景 發布:2025-09-11 11:05:59 瀏覽:667
梅花土壤6 發布:2025-09-11 10:58:18 瀏覽:586
楓樹盆景怎麼修剪 發布:2025-09-11 10:53:11 瀏覽:583
夏季里荷花開 發布:2025-09-11 10:33:00 瀏覽:448
櫻花圖簡筆 發布:2025-09-11 10:11:36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