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花銅鏡

海棠花銅鏡

發布時間: 2022-07-02 05:17:26

㈠ 古代的鏡子有哪些

最早先民們為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經常面對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靜的河邊、水邊,整理一番。所以,那時候把這種「照鏡」子,叫「鑒於水」。
到了後來,最常稱呼的就是「水鏡」。還有一種與鏡子類似的器具,叫做「陽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面用於取火的凹面鏡 。《周禮·疏》中記載為「以其日者,太陽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陽燧』,取火於木為『木燧』也。」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鑒」或「鏡鑒」。

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古代鏡子除多數為銅鏡外,秦時有金鏡,漢時有鐵鏡,晉時有銀華鏡,宋元出現有柄可執的鏡,清代以後又出現了玻璃鏡。

㈡ 給幾篇朱自清精美的散文

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朱自清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棗就是所謂軟金鉤么?「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清風中。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凈,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鈴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艷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背著月光,向著簾里。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縮著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棗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
這頁畫布局那樣經濟,設色那樣柔活,故精彩足以動人。雖是區區尺幅,而情韻之厚,已足淪肌浹髓而有餘。我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故將所感受的印象細細寫出,以志這一段因緣。但我於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內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原來古有名句「月朦朧,鳥朦朧,一樹梨花細雨中」的迷濛美景,馬孟容還以「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為題作了幅獨具匠心的花鳥畫。而南唐李王景(jing)則有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 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紫薇朱槿初殘,斜陽卻照欄桿。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綠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
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許多稜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白馬湖 —— 朱自清
今天是個下雨的日子,這使我想起了白馬湖,因為我第一回到白馬湖,正是溫風飄瀟的春日。
白馬湖在甬紹鐵道的驛亭站,是個極小極小的鄉下地方。在北方說起這個名字,管保一百個人一百個人不知道,但那卻是一個不錯的地方。這名字先就是一個不壞的名字。
據說從前有個姓周的,騎白馬入湖仙去,所以有這個名字。這個故事也是一個不壞的故事,假使你樂意搜集,或也可編成一本小書,交北新書局印去。
白馬湖並非圓圓的或方方的一個湖,如你所想到的,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許多湖的總名。湖水清極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點兒不含糊,像鏡子。
沿鐵路的水,再沒有比這里清的,這是公論。遇到旱年的夏季,別處湖裡都長了草,這里卻還是一清如故。
白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個,便是我們住過的屋的門前那一個。那個湖不算小,但湖口讓兩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見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麼大的一片。湖的盡里頭,有一個三四十戶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嶴,因為姓徐的多。
這村落與外面是不相通的,村裡人要出來得撐船。後來春暉中學在湖邊造了房子,這才造了兩座玲瓏的小木橋,築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驛亭車站。那是窄窄的一條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雖常不見人,走起來卻不見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個初到的來客,他左顧右盼,是只有覺得熱鬧的。
春暉中學在湖的最勝處,我們住過的屋也相去不遠,是半西式。湖光山色從門里、從牆頭進來,到我們窗前、桌上。我們幾家連接著,丏翁的家最講究。屋裡有名人字畫、有古瓷、有銅佛,院子里滿種著花,屋子裡的陳設又常常變換,給人新鮮的受用。他有這樣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們便不時地上他家裡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調也極好,每回總是滿滿的盤碗拿出來,空空的收回去。
白馬湖最好的時候是黃昏。湖上的山籠著一層青色的薄霧,在水裡映著參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銅鏡。輕風吹來,有一兩縷波紋,但隨即便平靜了。天上偶見幾只歸鳥,我們看著它們越飛越遠,直到不見為止,這個時候便是我們喝酒的時候。我們說話很少,上了燈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若有月光,也許還得徘徊一會。若是黑夜,便在暗裡摸索、醉著回去。
白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來,水是滿滿的、軟軟的。小馬路的西邊,一株間一株地種著小桃與楊柳,小桃上各綴著幾朵重瓣的紅花,像夜空的流星,楊柳在暖風里不住地搖曳。在這路上走著,時而聽見銳而長的火車的笛聲,是別有風味的。
在春天,不論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馬湖都好。雨中田裡菜花的顏色最早鮮艷,黑夜雖什麼不見,但可靜靜地受用春天的力量。
夏夜也有好處,有月時可以在湖裡劃小船,四面滿是青靄,船上望別的村莊,像是蜃樓海市,浮在水上,迷離徜恍的。有時聽見人聲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沒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螢火。那螢火不是一星半點的,如你們在城中所見,那是成千成百的螢火,一片兒飛出來,像金線網似的,又像耍著許多火繩似的。
離開白馬湖,是三年前的一個冬日。前一晚「別筵」上,有丏翁與雲君。我不能忘記丏翁,那是一個真摯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記雲君,我應該這樣說,那是一個可愛的——孩子。

白水漈——朱自清
幾個朋友伴我游白水漈。
這也是個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細了。有時閃著些須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卻又沒有——只剩一片飛煙而已。從前有所謂「霧縠」,大概就是這樣了。所以如此,全由於岩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裡,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當那空處,最是奇跡。白光嬗為飛煙,已是影子;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有時微風過來,用纖手挽著那影子,它便裊裊的成了一個軟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貼貼的縮回來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雙不可知的巧手,要將這些影子織成一個幻網。——微風想奪了她的,她怎麼肯呢?
幻網里也許織著誘惑;我的依戀便是個老大的證據。

歌聲——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綉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睏倦么?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里沒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㈢ 玻璃鏡剛開始太貴很多人買不起,它是何時出現的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現在我們每天都會照鏡子,主要是調整自己的妝容與儀表,很多人好奇在沒有玻璃鏡的古代,人們總不能讓自己蓬頭垢面吧?美麗的女子如何才能欣賞到自己的花容月貌?最原始的方法是利用水,就是用水的倒影來觀察自己的容貌,這種被人們稱為“水鏡”。直到銅鏡的出現,人們才能隨心所欲地照鏡子。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是由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清朝之初,由於玻璃鏡清晰度高,造價低廉,迅速在宮廷和民間傳播開來,穿衣鏡是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

今天我們離不開鏡子,玻璃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便利了。很多人在家裡都放置了超大的鏡子,特別是女生,如果沒有鏡子,該如何化妝?如何補妝?所以,只能說,鏡子,我們天天見。

㈣ 古代鏡子怎麼做

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是指將純紅銅和錫,或鉛或鋅,通過嚴格配比,進行冶煉溶化,再灌入模範,冷卻後取出毛坯,最後進行機械加工,表面塗錫汞,成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藝過程。

生產銅鏡要進行許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標准。如某一道工序發生缺陷,都會影響銅鏡的質量,甚至出次品,帶來損失。在銅鏡產生的四千多年歷史過程中,戰國、兩漢、隋唐銅鏡製作最精美,是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產物,為收藏者孜孜追求。

而宋以後精品少缺,其歷史原因應與一些鑄造製作的關鍵工藝的失傳有關。雖然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有介紹,但不詳細,難於掌握,並且是宋以後之事了。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對古銅鏡研究的深入,逐步對古人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有了全面科學分析與了解。

作為一名收藏銅鏡愛好者必須全面了解銅鏡的鑄造製作工藝,掌握銅鏡生產全過程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在恆心的支撐下,才能慢慢的進入收藏的佳境,從而實現對銅鏡實物,無論是理論上與實踐上,對鑒定、斷代、修復、鑒別偽品,都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4)海棠花銅鏡擴展閱讀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製成鏡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銅鏡。公元 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

構造

所謂銅鏡,大體分為鏡面,即鏡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鏡背,上面多鑄有各種紋飾和銘文;鏡鈕,即在鏡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繩,可用手持或系在鏡台上;鈕座,即鈕的周圍,緊連鈕的裝飾部分。另外還分內區、中區、外區,即指鏡背配置紋飾的各部分;銘帶,即指鑄有銘文的部分,鏡銘即指鏡背上所鑄的銘文。

形狀花紋

銅鏡形狀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鍾形、桃子形等。紋飾則各具時代特徵:殷商時期多用葉脈紋、平行線紋、多圈凸弦紋等;西周時期多用重環紋、鳥獸紋等;春秋戰國時期多用山字紋、鳳鳥紋、蟠螭紋等;

漢代除繼續沿用戰國鏡紋飾外,最流行的紋飾有規矩紋(博局紋)、草葉紋、星雲紋、連弧銘文紋、蝙蝠形柿蒂連弧紋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多用獸紋、變形四葉紋、瑞獸紋等;隋唐時期多用瑞獸紋、四神紋、花鳥紋、寶相花紋、海獸葡萄紋、十二生肖像紋等;五代以來由於政局變化,銅鏡鑄造也有明顯的時代差異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至明代銅鏡鑄造業已是江河日下,逐漸被實用的玻璃鏡所代替了

㈤ 古代銅鏡上有寫「胡「字嗎

沒有,鏡子中國自商朝就有了,不是從胡人那傳來的。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鑒」或「鏡鑒」。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古代鏡子除多數為銅鏡外,秦時有金鏡,漢時有鐵鏡,晉時有銀華鏡,宋元出現有柄可執的鏡,清代以後又出現了玻璃鏡。

㈥ 古代人用什麼照鏡子

古代人會使用銅鏡照鏡子,除此之外還有著金鏡、鐵鏡、銀華鏡,直到到了明清時期,才有了現在用的玻璃鏡。

有一句古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銅鏡是人們最早使用的鏡子,出現於殷商時代,也叫「鑒」或「鏡鑒」。

銅鏡的一面會打磨的很亮,另一面則刻有花紋,到了戰國時期,這種銅鏡開始盛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銅鏡變得越來越薄,裝飾面也越來越精美,從開始的幾何圖形到後來的鳥獸、人物,到了東漢中期,甚至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

到了唐代,銅鏡得到了大大發展,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多種樣式的銅鏡,打破了以往圓形鏡的模式。

當然,在銅鏡的發展過程中,智慧的勞動人民還使用黑曜石、金、銀、水晶等材料製作鏡子。

所以也就有了秦朝時有金鏡、漢代的鐵鏡和晉朝的銀華鏡,玻璃鏡在我國出現的不算早。

據說,中國最早的玻璃鏡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因為有著低廉的造價,更高的清晰度,很快在宮廷和民間傳播開來。

㈦ 清朝的時候有鏡子了么

清朝的時候有鏡子了。

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銅鏡。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鑒。

漢代始改稱鑒為鏡。漢魏時期銅鏡逐漸流行,並有全身鏡。

明代傳入玻璃鏡。

清代乾隆(1736~1795)以後玻璃鏡逐漸普及。

日本及朝鮮最初由中國傳入銅鏡。日本在明治維新時玻璃鏡開始普及。

清的鏡子是由來華的佈道士從歐洲帶來的。

其鏡多用於刮臉剃須,鏡面僅夠影照部分髯毛便可。

清初,因為玻璃鏡造價昂貴,清楚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流傳到官方。

穿衣鏡則經過王侯將相傳布到宮庭,成為乾隆前期王妃朱紫的一樣平常用品。通明的玻璃給國民的生涯帶來了便利。

(7)海棠花銅鏡擴展閱讀

鏡子的歷史:

中國奴隸制社會初期正處青銅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青銅冶鑄實踐中,認識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 系,並能人工的控制銅、錫、鉛配比。古書《考工記》中記載「金有六齊」,即合金的六種配比。

其中最後一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就是製作銅鏡用的配比。「鑒」即是鏡,含錫較高,是因為銅鏡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銀白色澤,還需要有鑄造性能以保證花紋細致。

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它能反射出銅鏡背後的美麗圖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極大興趣。

為了解開「透光鏡」之謎,國內外學者花了幾百年時間進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發現,這是由於鏡面在製造加工以後,有相對於背面圖案的輕微不等的曲率,通過反射映出背面的圖案。

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制鏡技術和對光反射特性深刻認識。

在歐洲古希臘、羅馬時代;也是用一種稍凸出的磨光金屬盤作鏡,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紋,最早的鏡子是帶柄的手鏡,到公元1世紀出現了可以照全身的大鏡。

中世紀時,手鏡在歐洲普遍流行,通常為銀制或磨光的青銅鏡,中世紀時,裝在精美的象牙盒內或珍貴的金屬盒內的小鏡子,成為婦女隨身攜帶物品。

作為一種時髦品,背面塗金屬的玻璃鏡子是12至13世紀之交出現的,到文藝復興時期,紐倫堡和威尼斯已成為著名的制鏡中心。

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紀紐倫堡製成凸透鏡,是制玻璃球時在內部塗一層錫汞齊。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一般使用的還原劑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鉀鈉。1929年英國的皮爾頓兄弟以連續鍍銀、鍍銅、上漆、乾燥等工藝改進了此法。

㈧ 中國製造鏡子的歷史有多少年

史籍記載中國最早是以水為鏡。後來傳說是嫫母磨石為鏡。就是用光滑的石板作為鏡子。這個據說是鏡子的緣起。距今大約5000年前了。真正造鏡子應該是從商朝製造銅鏡開始的。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鏡是殷商時期的。但是商周時期的銅鏡也還只是上層社會的消費品。真正民間使用要到漢朝之後。據最新考古推斷,殷商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250年左右吧。所以說,目前只能說中國製造鏡子的歷史大約3300年。

㈨ 鏡子的由來

據傳說,女媧補天收羅到一種黑曜石,經打磨而成為石鏡,是鏡子的祖先。從石鏡到第二代的金屬鏡,前後歷時三千多年。 1956年12月,日本本洲中部岡山市的一個古墓里發現13面中國古代銅鏡,估計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這些古鏡呈圓形,有花紋,都是用青銅製成的。由此可以推測,隋唐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金屬鏡子,而且史書有載,唐太宗有贊魏徵語,意思是說銅鏡可以正衣冠,而魏徵可以正言行之句。同樣證明了當時金屬鏡子的存在。 另據2002年北京延慶縣最新發掘考古的13座漢代墓葬證明,墓葬中有許多銅鏡,銅鏡上還刻有位至三公」的銘文。說明兩千年前的漢代已有金屬鏡子。 古時候,除了用青銅製造的鏡子以外,還有用銀子製造的銀鏡和用鋼製造的鋼鏡。

㈩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鏡子的是誰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鏡,是在「玻璃王國」---威尼斯誕生的。它的做法是在玻璃上面鍍上一層水銀。
威尼斯的鏡子轟動了歐洲,成為一種非常時髦的東西。歐洲的王公貴族、闊佬顯要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搶購鏡子。當法國王後瑪麗·德·美第西斯結婚的時候,威尼斯國王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鏡作為賀禮。這在當時要算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它的價值高達15萬法郎!
製造鏡子的方法,在威尼斯是保密的。他們制定了這樣的法律:誰要是把製造玻璃鏡的秘密泄露給外國人,立即就要處以死刑。後來駐威尼斯的法國大使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巴黎的密信,叫他想盡一切辦法,從速收買幾個威尼斯鏡子技師,偷運到法國去。法國大使費盡心機,總算完成了使命。1666年,在法國的諾曼底出現了法國的第一個鏡子工廠。
然而,製造水銀鏡子太費事了,要整整花一個月的功夫才能做出來。況且,水銀有毒,鏡面也不算太亮。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利比喜發明了鍍銀的玻璃鏡---這就是你現在用的鏡子。
鏡子,從水面,到青銅鏡、銀鏡、鋼鏡,再到鍍水銀的玻璃鏡和鍍銀的玻璃鏡,這算不算已是登峰造極、十全十美了呢?不!最近,科學家們正在試制一種鍍鋁的玻璃鏡。這樣的鏡子將比鍍銀的鏡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此外,人們還用金子、鋁合金及其他金屬,製成了黃色的、玫瑰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彩色鏡子。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鑒」或「鏡鑒」。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古代鏡子除多數為銅鏡外,秦時有金鏡,漢時有鐵鏡,晉時有銀華鏡,宋元出現有柄可執的鏡,清代以後又出現了玻璃鏡。

玻璃鏡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但傳入中國至少有300年的歷史。開始時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普及到百姓家中,也只是近100多年的事了。

熱點內容
海棠被蟲咬 發布:2025-09-11 18:56:47 瀏覽:28
茶花清運 發布:2025-09-11 18:56:43 瀏覽:286
巧種迷你綠植 發布:2025-09-11 18:55:19 瀏覽:857
家中好養綠植 發布:2025-09-11 18:38:02 瀏覽:349
大魚海棠女主配音 發布:2025-09-11 18:25:36 瀏覽:292
初六過七夕 發布:2025-09-11 18:07:03 瀏覽:657
九陰玫瑰花 發布:2025-09-11 17:36:39 瀏覽:728
插花花藝設計與製作 發布:2025-09-11 17:36:28 瀏覽:532
海棠的爺爺 發布:2025-09-11 17:35:22 瀏覽:32
一朵花在春天開放造句 發布:2025-09-11 17:09:47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