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芭蕾舞
㈠ 任建榮的芭蕾舞劇《蘭花花》
蘭花花的真實故事說起陝北民歌,人們首先就會想起《蘭花花》等優秀民歌。《蘭花花》是一首十分動人的反封建情歌,是陝北民歌中流傳最廣的典範作品之一。這首優美的民歌,從30年代唱至今天,受到幾代中國人的喜愛,家喻戶曉,久唱不衰。《蘭花花》是根據延安臨鎮的一個真實的愛情悲劇故事編創陣創出來的。
蘭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葉子,1919年出生於延安南川臨鎮街一個農民家庭。她從小就心靈手巧,長的俊秀,到十二六歲的時已出脫得端正水靈,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後馬蘭花一樣惹人喜愛,人們給她送了個綽號碼叫「蘭花花」。紅軍中有個戰士,他與蘭花花一見鍾情,偷偷相愛,發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終身,不久兩個便發生了關系。因紅軍奉命過山西東征,紅軍戰士只得和蘭花花難分難舍地暫時告別 。
蘭花花的父母認為女兒敗壞了自己的門風,便托媒人把17歲的蘭花花許給臨鎮後街富戶任老五的的小兒子任小喜,蘭花花不從,在父母的威迫下響吹細打抬進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後因在宜川搶劫殺人被處決。第二年,蘭花花又被父母強迫嫁給了臨鎮一個姓石的富戶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醜陋,滿臉大麻子,他看上了蘭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錢把蘭花花買去妻。蘭花花在石家受盡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紅軍情人。因精神過於苦悶,終於在1942年月日正月病死,死時24歲,留下一女一男兩個孩子。
紅軍戰士東征勝利後回到陝北,得知蘭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難過,但又怕給蘭花花帶來麻煩,故也沒敢去看望蘭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裡。以後又聽到蘭花花病亡,悲痛欲絕,一病不起。在醫院治療中暗自構思懷念蘭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後,他恰好又轉業到固臨縣(今延安市臨鎮)文教科當科員。不久又調到固臨縣小學任教導主任。他還朝思暮想蘭花花,便把在住院時編的蘭花花歌曲整理出來(全長84句),把任家改為周家。教學生娃娃和村民演唱、傳誦。《蘭花花》很快在固臨、延安、宜川、綏德等地傳唱開來。後經延安魯藝音樂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傳遍了陝甘寧邊區和大江南北。全國解放後,唱遍了新中國,也傳到了海外。
民歌《蘭花花》陝北傳統民歌。以純朴生動、犀利有力的語言,熱情歌頌了一位封建時代的叛逆女性──藍花花。這個被稱為普天下最聰明、最美麗的好姑娘,竟被強行嫁給一個「好像一座墳」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藍花花並沒有屈服,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拚上性命,堅決反抗封建禮教。民歌以優美流暢、開闊有力的信天游曲調詠唱,並吸收了敘事的手法,用分節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現了歌詞的內容,成功地塑造藍花花的形象。這首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優秀傳統民歌,其唱詞在流傳中多有變異,歌唱家郭蘭英、王昆、李波、劉燕萍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詞。曾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曲和大型歌舞劇。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英英(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五穀里(那個)田苗子,數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呦),就數(那個)蘭花花好。
正月里(那個)那個說媒,二月里訂,三月里交大錢,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蘭花花我下轎來,東望西照,照見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墳。
你要死來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來後晌我蘭花花走。
手提上(那個)羊肉懷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裡跑。
我見到我的情哥哥有說不完的話,咱們倆死活呦長在一搭。
歌舞劇《蘭花花》
中文名稱: 蘭花花
外文名稱: Lan Huahua
類別: 芭蕾舞劇 演出單位:中央芭蕾舞團
創作者編導:舒均均。作曲:劉廷禹。舞美設計:鄭越洋(布景)。李克瑜、周風(服裝)、張楓桐(燈光)。
演出者主要演員:王珊、彭丹(飾蘭花花A、B),徐剛、王全興(飾楊五哥A、B),宋琛琛(飾地主婆),李風岐(飾地主兒子)。樂隊: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隊。指揮:胡炳旭。
演出大事記 :本劇根據著名陝北民歌《蘭花花》的立意改編、創作。曾參加1989年文化部藝術局主辦的直屬院團新人、新作評比演出,獲優秀創作一等獎,主演王珊、徐剛獲優秀表演獎。
評論擷萃 :芭蕾舞劇《蘭花花》對運用西洋芭蕾藝術形式來表現中國人形象又進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全劇結構完整、風格清新,把芭蕾舞、中國民間舞、現代舞融為一體,是一首優美的民歌式的作品。舒均均的探索得到芭蕾新秀王珊的全力支持。在第三場中,通過蘭花花中毒臨死前與楊五哥掙扎爬滾的現代舞動作與芭蕾雙人舞相結合,表現出愛的幻滅,生的渴望。王珊塑造的這個勇於反抗封建惡勢力、努力追求純潔愛情的陝北農村姑娘的形象,富於激情和詩意,催人淚下。有的觀眾看一次哭一次。 導 演:李耕
編 劇:常河
類 型: 美術片
地 區: 中國大陸
製作公司: 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攝影: 張學國
錄音: 徐啟珍
作曲: 王甫建
美術設計: 董仲恂(造型)
背景設計: 董仲恂
動作設計: 李耕、楊登雲、戴勝英
㈡ 芭蕾舞蘭花是什麼蘭
摘要 文心蘭是蘭花的一種,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做跳舞蘭。因其花的顏色很多,從遠處看就像一個身穿彩裙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故得名「跳舞蘭」。仔細看來,它的花朵如漢字中的吉字,美麗吉祥總是受到世人的青睞,這寓意更是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㈢ 蘭花的品種里有沒有芭蕾舞這個品種
有,,雜交品種,葉立,價格也挺便宜,建蘭,花有香
㈣ 蘭花的品種里有沒有芭蕾舞這個品種
1 春蘭:根肉抄質、白色。葉狹線形,長襲20-25厘米,邊 緣具細銳鋸齒,葉脈明顯。每莖1-2朵花,花黃綠色,香味清幽。
早春2-3月份開花。品種繁多,通常依花瓣的形狀分為梅花瓣、 水仙瓣、荷花瓣、蝴蝶瓣、索心瓣型等。名貴的品種有小打梅、 宋梅、綠雲、龍字、春一品等。
2 慈蘭:根肉質,淡黃色,葉線形,比春蘭直立而粗長, 葉緣粗糙。一莖著花5-13朵,花淡黃色,唇瓣綠白色,具紅紫 斑點,花甚香,花期4-5月。名貴品種有程梅、送春、盪字、溫 州素等。
3 建蘭:葉闊線形,長30-60厘米,多直立,葉緣光滑。 一莖著花6-12朵,花黃綠色乃至淡黃褐色,有暗紫色條紋,香 味甚濃,花期7-9月。名貴品種有銀邊大貢、龍岩索心、鐵線素、 十三太保等。
4 墨蘭:葉長50-100厘米,寬達3厘米,光滑,先端尖, 直立性。花莖高約60厘米,一莖著花5-10朵,花瓣多具紫褐條 紋,花期冬季至早春,有香味。名貴品種有綠墨、白墨、鸚鵡墨、 徽州墨等。
5 寒蘭:葉狹而直立。花莖細,直立,著花5-9朵。花小、花瓣狹,黃、白、青、紅、紫等色,清香,花期秋末至初春。名貴品種有銀鈴、翠玉、 紫雲、黎明等
㈤ 蘭花芭蕾舞後養蘭花需要什麼土
栽培管理 蘭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春蘭屬半陰性植物,生長好壞全靠養護管理。
栽培地點要求通風好、具遮蔭設施,掌握光照。常用遮陽網和薄膜防雨遮蔭,春夏要求較好的遮蔭,秋冬給予充足陽光,有利根葉生長和開花。
㈥ 以具體動作為例,簡術我國民間舞蹈動作原理與西方芭蕾動作
1.漢族
自古以來,漢族各種民間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廟會、迎神廟會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爭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稱贊。漢族民間舞蹈正是在這種技藝求精中不斷發展的。
(1)安徽花鼓燈。花鼓燈中的「盤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為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上盤鼓是蘭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擺成各種姿態的技巧表演。中盤鼓是蘭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雙人武功表演。地盤鼓是鼓架子單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滿地抓」、「豚跳」等。藝人們在展現技巧的同時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專長。他們常常在變幻莫測的拐彎和罕見的技巧中,洋溢著過人的才華和能力。例如懷遠的石敬禮(藝名「石猴子」、洪雲藝名「小水子」)、鳳台的武佩軒(藝名「氣死猴」),從他們的藝名就可以看出他們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矯健。
(2)山東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場與武場之分,武場正是「鼓」、「棒」、「傘」大顯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動時步大身低,落腳生根,蹬腳揚塵,堅實有力;跳躍時則強調干拔與上竄,猶如「旱地拔蔥」。如果不能熟練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種蹲、踢、跳、轉技巧,那麼鼓子秧歌的穩健瀟灑、淳樸剛勁的風格就很難體現。鼓子秧歌的發源地——魯北地區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術之鄉滄縣和雜技之鄉吳橋。武術與雜技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藝表演。
(3)還有諸如安塞腰鼓、廣東英歌、湖南花鼓、遼南高蹺、東北秧歌等漢族民間舞蹈都是技藝性很強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熱巴,是技巧性很強的舞蹈,在民間是由世襲的流浪藝人表演的。其中鈴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藝人手持氂牛尾和鈴鐺,女藝人右手持單柄手鼓,左手持長鼓槌擊打。開始時,男女一起表演,男縱跳揮鈴,女旋轉擊鼓。當跳到氣氛熱烈時,就拉開場小進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員集體表演鼓技,有「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技巧動作。表演完鼓技之後,鼓隊散開站立一旁,由男演員上場,在鼓聲伴奏下一個接一個應聲呼叫,抖肩起「法兒」,各自表演
不同的技巧動作,有「單腿跨轉」、「躺身平轉」、「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還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兒,如「滾毛」、「掄背」等。鈴鼓舞有很多套鼓點,每套鼓點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動作。演員應場上鼓聲而舞,騰躍飛舞,在快速倒腳步中結束。又如藏族民間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種靠技巧表演來抒發情感的舞蹈,跳起來粗獷奔放,氣勢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藝性很強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豐年節日由婦女表演,分集體舞和單人舞兩種表演形式。舞時,她們左手橫握鼓柄,右手持一帶穗木棍,邊擊邊舞。身段動作一般比較誇張,基本舞姿多是以腰為軸心的仰俯、傾、側,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彈性,雜有跳轉等技巧,技藝嫻熟者可同時舞耍四、五面鼓,在身體不同部位盤繞迴旋,帶有競技色彩。盅碗舞,亦稱「打盅子」。過去由男藝人表演,本世紀20年代以後,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動作舒展流暢,柔美端莊,高潮時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藝高超者,還頭頂燃燈起舞。筷子舞多於喜慶歡宴的場合由男子單人表演。舞者原地單手或雙手握一把筷子,隨著腿部韌性屈伸,身體的左右晃擺,快而碎地抖動雙肩,兩臂鬆弛流暢地用筷子擊打手、腰、腿等各個部位。舞者時而轉身打地,時而蹲跳打腳,由慢轉快,最後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結束。
4.維族
盤子舞是維族舞中技術性很強,難度較大的一種舞蹈,盤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頂碗小碟舞」的俗稱,通常是由女子單人表演。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挾手筷,和著音樂,邊打邊舞,邊舞邊轉。並在頭上頂著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區的麥西來甫民間舞蹈中的旋轉技巧可堪稱一絕。快板部分由雙人對轉發展為競技旋轉,一時間各種跪轉、空轉、掖腿立轉、平轉紛紛登場,讓人眼花繚亂,驚嘆不已。
5.朝鮮族
象帽舞和長鼓舞都是朝鮮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藝性很強的舞蹈。舞者戴特別的頭盔,上有可以旋繞的長纓,舞時擺動頭部使長纓在頭頂、身側旋轉和飛舞。技巧越高,頭上的長纓就越長。舞者手中擊打著小鼓,以「喜鵲步」跳躍前進,如騰空遙射,如沖鋒向前,而頭上的長纓不斷旋繞。長鼓舞多為女性表演,後來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輝。表演進入高潮,常作行進性的連續旋轉。技藝高超者,可轉幾十圈之多。
綜上所述,中國民間舞不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資源」還是非常豐富的。我們的技巧「資源」 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生態民間舞中的各種徒手動作技巧,一類是原生態民間舞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這一點,從以上對漢、藏、蒙、維、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藝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見一斑。
二、中國民間舞技巧與中國古典舞技巧之關系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鑒了戲曲、武術和芭蕾等藝術門類的某些技巧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中國民間舞中的許多技藝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術、戲曲、雜技中的營養後發展形成的。尤其是漢族民間舞蹈中的許多徒手技巧動作,如飛腳、蹦子、旋子、掃蹚、撲虎、疊肩、贊步等等技巧,它們都是古典舞與民間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間舞的技術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為什麼人們總是習慣把這些技巧稱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許有著先入為主的原因吧。中國古典舞系的學科建設比中國民間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術訓練體系。而中國民間舞系至今還沒有完善自己的技術訓練體系,在基本功訓練上基本依賴古典舞基訓教材。所以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約定俗成地寫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實這些技巧是很難從中界定其歸屬的,只能說它們都是我們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話,那隻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應該是誰用的「早」就是誰的,而應該是誰用的「好」就是誰的,所謂用的「好」就是技巧的運用符合舞種的審美風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現的舞蹈內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三、中國民間舞技巧的定位
高爾基曾經說過:「藝術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豐富的感情也會陷於癱瘓。」他的這句話正說明了技巧的運用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技為藝而存在,而無技的藝卻無法存在。技巧對於中國民間舞來說,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民間舞中的技巧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體現民間舞風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國民間舞這門風格性很強的舞蹈表演藝術,怎能不需要高超絕妙的技巧呢?
在全國首屆荷花杯舞蹈比賽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編導的《頂碗舞》,一舉奪得了民間舞群舞項目的金獎。這個劇目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關鍵在於它巧妙地運用了維族原生態民間舞盤子舞中的頂碗技巧。女演員們在表演中頭頂盛滿清水的小碗,在優美而歡快的音樂中,從容流暢地移動舞步和變化隊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風中飄盪。其高超絕妙的頂碗技巧和清新獨特的藝術風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評委和觀眾。
去年六月,我有幸觀摩了來自西藏的大型樂舞《珠穆朗瑪》,現在回想起其中的熱巴鼓舞,仍會讓我熱血沸騰、興奮不已。整個樂舞就是在女子熱巴鼓舞和男子辮鼓舞表演時推向高潮的。女演員們的熱巴鼓技巧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頂鼓旋轉,還是甩鼓旋轉和擊鼓翻身,都是那樣的迅捷、利落、干凈、漂亮,引得在場觀眾一陣陣贊嘆和熱烈鼓掌。男演員們的辮鼓舞跳得更有氣勢,更有一種野性美。他們甩辮擊鼓、揮灑自如,節奏由慢至快,氣氛極為熱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藝加上濃郁的雪域風格所產生的強烈藝術感染力,讓我們心醉神怡、激動振奮。
上述兩個舞蹈都是符合民間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們都是通過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運用,體現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
四、中國民間舞技巧的發展趨向1.技巧風格化
中國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質的極限展示,而中國民間舞技巧追求的是審美風格的完美體現。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韻可以是各自獨立的,而民間舞中的技術技巧是同舞蹈風格緊密相融、難以分開的。也就是說民間舞的技巧不是純技巧,而是風格化的技巧。中國民間舞的技巧發展趨向,應該是風格化技巧的強化與發展。風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間舞蹈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間舞蹈中特有的旋轉、跳躍、翻身等技巧。中國民間舞系副教授明文軍在《由廈門班畢業課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過將道具的運用往極限上發展而構成民間舞技巧的教學設想。實踐證明,這種教學設想是科學的、可行的。我們的民間舞有許多極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發展的。比如漢族的手絹、扇子、鼓、傘、棒;藏族的熱巴鼓、辮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鮮族的長鼓、象帽等等。還有民間舞中的各類旋轉,也是風格性很強的技巧。比如維族舞蹈中的各種跪轉、夏克轉、空轉、平轉,講求快速、多姿、戛然靜止,猶如鷹隼迎風迴旋。而朝鮮族民間舞蹈中的旋轉則講求平穩,優雅,猶如仙鶴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間舞中的技巧是與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場面氣氛緊密結合的,是民間舞者內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難、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間舞中也會變得蒼白無力,毫無光彩。
我曾經從電視錄像中看過一些民間舞劇目,現在雖已記不起它們的名兒了。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它們的「技巧性」都很強,表演中動則旋子3600,靜則控腿1800……。但這些技巧成了游離於舞者情感
和舞蹈風格之外的「無情之舉」,因而毫無藝術感染力可言,反倒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對此而言,我比較欣賞的是雲南省歌舞團創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馬櫻花》,其熱情風趣、朴實無華的風格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這個劇目也安排了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搶臉等一些技巧,但這些技巧是在演員們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緒的層層推進中恰到好處地完成的。這種情感化了的技巧,極大地豐富了舞者的藝術表現力,增強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3.技巧藝術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民間舞從廣場向劇場的轉化,民間舞技巧的功能已不僅限於渲泄情感和渲染氣氛了,它將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現人物心理、營造舞台意境的藝術化方向發展。
有人說,楊麗萍表演的民間舞根本沒什麼技巧,為什麼能獲得大眾的普遍喜愛和專家的如潮好評呢?其實仔細分析起來,楊麗萍那獨特的動作語匯的運用就是民間舞的藝術化技巧的最高體現。《雀之靈》中的舞蹈造型與動態,已不同於廣場原生態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過藝術化地誇張與變形,將孔雀那高潔、超然的靈性進一步升華,創造出了一個似真似幻、虛虛實實的藝術仙境。正如於平教授所評價的那樣:「《雀之靈》的過人之處,在於它以『技』成『形』卻又不為『技』和『形』所累。當你在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時根本發現不了技巧的痕跡,因為「楊麗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識在創造『生之靈光』。在那翩躍翔舞的孔雀中,楊麗萍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興、人生悟覺、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這一舞蹈獨白充溢著恬靜的生命和諧感與堅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認為民間舞技巧運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之藝術化,讓技巧的全過程完全隱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動之中,而不「顯山露水」,刻意為之。
中國民間舞系從1987年建系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術技巧訓練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績。潘志濤教授在民間舞技巧課的建設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間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術技巧的思路,引導了民間舞技巧教材的開掘。明文軍副教授則從分析民間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從民間舞的審美風格出發,進而提出了民間舞技巧課應在突出民間舞的風格屬性的基礎上繼承與創新的教學思路。所謂「繼承」就是要對原生態民間舞蹈中的徒手動作技巧和道具性技巧進行科學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並用於教學。所謂「創新」就是在符合民間舞審美風格的前提下,大膽借鑒其他舞種,其他藝術門類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來完善中國民間舞之「玉」。他將這一教學思路貫徹在廈門班的教學實驗和教研工作中,並獲得了成功。廈門班在民間舞技巧課方面的成功經驗對中國民間舞技術技巧教學大綱的整理與完成,起著重要的指導
㈦ 請問中國芭蕾舞蹈與西方芭蕾舞蹈有何異同,從技術和內容上考慮,大約500字左右
從歷史上的差別省略四百字,中國舞是走圓,西方舞蹈是開
㈧ 芭蕾女郎蘭花,這種花的學名是什麼
應該是阿勃勒花,如圖
㈨ 廣州芭蕾舞團的劇團介紹
廣州芭蕾舞團繼承優秀民族傳統,創編演出了一系列民族芭蕾舞劇:《玄鳳》、《梅蘭芳》、《夢紅樓》《圖蘭多》、《風雪夜歸人》;以及民族交響芭蕾《黃河》、《梁山伯與祝英台》、《人間有情》,由此彰顯出廣芭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和旺盛的創作激情。
廣州芭蕾舞團注重藝術人才隊伍建設,堅持每年邀請法國、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瑞典等國內外多名專家知名芭蕾導師來團授課、編排,使劇團接近於國際芭蕾藝術的最高水平,如今廣芭演員朝氣蓬勃,藝術上逐漸走向成熟,一批優秀演員引起了國內外芭蕾界的廣泛注目。廣芭國際交流頻繁,至今已先後赴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瑞士、芬蘭、秘魯、古巴、日本、韓國、蒙古、新加坡及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演出、訪問、交流,擴大了中國的芭蕾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廣州芭蕾舞團推出「芭蕾藝術情系校園」、「芭蕾藝術南粵行」、「芭蕾藝術進社區」等系列演出活動,將豐富多彩的芭蕾藝術推廣到校園、社區和周邊城市,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和眾多觀眾的喜愛。
廣州芭蕾舞團是中國目前最年輕而最富激情的芭蕾舞團。廣州芭蕾舞團將為廣州中心城市的文化地位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並必將為中國芭蕾舞發展史增添重要的卷冊。
廣州芭蕾舞團團長是原中央芭蕾舞團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舞蹈家張丹丹女士,全團演員由全國各地應聘而來,是一批優秀的、充滿朝氣的年輕演員。一些演員曾多次在國內、國際芭蕾舞比賽中獲獎,在1995年5月全國舞蹈比賽中,他們囊括了全部芭蕾比賽的一、二、三等獎;佟樹聲1996年在「巴黎第七屆古典芭蕾舞比賽」中獲青年組評委特別獎;郭菲、邱路等演員在1997年第五屆全國桃李杯比賽中獲獎;1998年6月舞劇《舞越瀟湘》榮獲第一屆「荷花杯」比賽中唯一的作品獎銀獎(金獎空缺),並獲得集體表演獎銅獎(金銀獎空缺);在2000國際舞蹈比賽中國選拔賽中,郭菲獲芭蕾舞青年組二等獎,宋婷、邱路獲芭蕾舞青年組三等獎,王琪獲芭蕾舞少年組二等獎,朝樂蒙、鄒罡獲評委會特別獎。在第十九屆2000年瓦爾納國際舞蹈比賽中,王琪榮獲少年組銀獎(金獎空缺),郭菲榮獲青年組銅獎(銀獎空缺)。2002年6月舞蹈作品《桃花扇》榮獲第三屆「荷花杯」比賽作品獎銅獎,傅姝、鄒罡榮獲表演獎銀獎(金銀獎空缺);
舞團先後邀請了法籍編導安德烈·普羅科夫斯基、加籍編導瑪格德列娜·坡帕、涅金諾德·沃爾德瑪·阿瑪托、付興邦等國內外知名芭蕾舞專家來團指導、排練,使舞團的整體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廣芭先後排演了古典芭蕾經典作品《葛蓓莉婭》、《安娜·卡列尼娜》、《天鵝湖》、《茶花女》、《羅密歐與朱麗葉》、《吉賽爾》、《胡桃夾子》《梅蘭芳》全劇,《舞姬》、《雷蒙達》、《巴赫塔》選場,民族芭蕾舞劇《蘭花花》,音樂交響芭蕾《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青春協奏曲》、《黃河》,以及小提琴協奏曲芭蕾《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深受觀眾的喜愛。
2005年廣州芭蕾舞團並入廣州大學並更名為廣州大學芭蕾舞團。
㈩ 在生活中,哪幾種蘭花的花朵長得非常像動物
對於很多喜歡植物的朋友來說,蘭花是這個世界上長相最不尋常的一種植物,特別是它們的花朵,蘭花的花朵之所以長得特別像動物,這是為了繁衍下一代,你知道植物為了吸引昆蟲有多努力嗎?
蜜蜂蘭長相非常可愛,它的花朵看起來就像蜜蜂,同樣是為了吸引雄性蜜蜂,從視覺和香味上都可以模仿蜜蜂。
現在有很多蜜蜂蘭都是屬於雜交的品種,顏色非常豐富,形態非常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