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李宅荷花節

李宅荷花節

發布時間: 2022-06-26 01:10:02

1. 什麼的荷花

荷花燈 俗稱放水燈。燈的設計,取水族動物形狀,以荷花燈襯托,燈下系一烏龜,版龜游水中,燈飄水面權,穿梭往來,時靜時動,燈光水影,交相輝映。近年,燈下裝置電動器具。李宅荷花燈,素為東陽水燈之最。1984年國慶35周年,李宅鎮荷花燈應邀參加西子湖燈會,博得中外人士贊賞。

2. 拙政園有什麼故事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拙政園位於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歷史沿革編輯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亘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築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並作《王氏拙政園記》。
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後,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餘年之久,後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台、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盪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占。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後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於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後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後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於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錢泳《履園叢話》、徐乾學《憺園集》)。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雲:「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志》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緻矣」。
拙政園自蘇松常道署裁撤後,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斗兩富室分得,後總戎嚴公偉亦居於此。乾隆初,園又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份。至此,原來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個園林。中部的復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蔣氏經營有年,始復舊觀。「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園中藏書萬卷,春秋佳日,名流觴詠,極一時之盛,曾有《復園嘉會圖》傳世。袁枚、趙翼、錢大昕等相繼來此,流連賦詩。袁枚有句雲:「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書」。但蔣棨歿後,園就逐漸荒落了。
西部花園的書園主人是太史葉士寬,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澆書亭諸勝,皆昔年廢地,由葉氏新築。擁書閣有十景,士寬之子樹藩曾與其甥武進趙懷玉賦詩記之。書園後歸道員沈元振,園中第宅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蔣氏擁有復園七十餘年之後,終於易主。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春日遊人如織,攤販雜陳。雖然是園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的特點,但視舊園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鉅挾惲南田圖游園印證時,謂園景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惲圖已大不相同。由於吳氏長期在外地做官,疏於管理,逐漸亭台傾圮,池館蕭條。
園南的東部花園第宅,其時歸部郎潘師益。潘與其子在內營構瑞棠書屋。 咸豐十年(1860)六月二日(舊歷四月十三),太平軍進駐蘇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園並東面的潘子潘愛軒宅、西面的汪碩甫宅合建忠王府,相傳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馬如飛《劫餘灰錄》)。據李鴻章後來給李鶴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佔領蘇州後,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後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葯局於園內,行醫施葯。過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見園內「事物已頹損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撫衙門遷離拙政園。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張之萬(光緒中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拙政園原潘宅房屋內。張能書畫,經營修治,漸復舊觀。有遠香堂、蘭畹、玉蘭院、柳堤、東廊、枇杷塢、水竹居、菜花樓、煙波畫舫、芍葯坡、月香亭、最宜處諸勝,繪有《吳園圖》十二冊。後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右布政使恩賜、管理蘇州織造部堂德壽、糧儲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滿族)商議,倡立會館,以價銀三千、修理費二千匯交藩庫。於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其范圍包括園的中部花園及前面的房屋,園仍名拙政。光緒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過一次,「首改園門,拓其舊制,……其他傾者扶,圮者整」,並建澄觀樓於池之上。當時園中古樹參天,「修廊迤儷,清泉貼地,曲沼綺交,峭石當門,群峰玉立」。這一以水為主、水面闊廣、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園西部花園的汪姓宅園,於光緒三年(1877)以價銀六千五百兩售於吳縣富商張履謙,易名為「補園」。當時園中亭台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已非昔日景況。經張履謙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勝景,又新建了精緻綺麗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光緒二十年(1894)張獲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遺象,為之建「拜文揖沈之齋」。張氏以巨款經營多年,追求奢麗,部份失去了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但張與其孫紫東俱愛好崑曲,所構卅六鴛鴦館,其頂層結構為「卷棚頂」,音響效果甚佳。崑曲前輩俞振飛常隨父「曲聖」粟廬來此園遊憩度曲。
隨著以武昌起義為發端的辛亥革命爆發,起義浪潮迅速波及全國各省。江蘇巡撫程德全於1911年11月5日宣布獨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園成立江蘇省議會,原諮議局議員55人到會,程德全親自蒞會,宣布開會宗旨。諮議局議員搖身一變,成為省議會會員,遂由會員公推議長,張謇選為會長,蔣炳章為副會長。此時八旗奉直會館已改稱奉直會館。由於八旗奉直人遊宦於蘇的日益減少,會館經濟不佳,於是對外開放,收取游資。園中開辟茶室,並曾辟娛樂場,以唱滑稽戲、說書等招攬遊客。日常只數十人入游,唱戲時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國五年(1916),奉直會館由水警長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國八年(1919)左右,奉直會館房宅(現蘇州市博物館)曾闢作時疫醫院。民國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戰爭爆發,蘇州雲集大批軍隊。民國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團約1500餘人到蘇,總指揮部設於奉直會館。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與廿三年(1934)十月間,又二度被借作戒煙所。之後,還曾做過區公所(為老人口述材料)。現園林博物館老館房宅在民國九年(1920)左右,售與李鴻章之侄、清末雲貴總督李經羲。經李以巨款翻修,甚為精緻。李不久即歿,子孫無人居蘇,房屋後曾抵押與某銀行。「一·二八」。
民國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園內迴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壓傷遊客兩人。此後,坍倒的迴廊一直用木頭支撐。見山樓後的木橋,也斷裂不能通行。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到處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同年冬,吳縣警察局以冬防期間,令將城區沿途乞丐拘捕收容,並將奉直會館作為臨時收容所。
民國二十七年(1938),負責組建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的北洋遺老陳則民見奉直會館大部分房屋倖存未毀,即租用拙政園為偽政府辦公處,還向張氏借租了補園。5月23日,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在蘇州成立,省府即設於忠王府及拙政園內,陳則民任偽省長。其間曾對拙政園稍加修葺。陳群任偽省長時,又在西部花園建日本式木屋一所,專門接待日軍將領、特務頭目等。
園的東部花園,即「歸田園居」久已荒廢,部分變為荒地,部分散為民居,與中部花園以牆隔絕。進出由道觀弄(1958年砌斷)與東北街相通。園內殯舍數間,棺柩雜陳,又有破舊民房十餘間,荒地一片。至偽江蘇省政府教育廳佔用時,將園東部花園與中部花園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偽官居住。又將土墩上小亭(名補拙,現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則野草遍地,荒蕪依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盤踞在拙政園的偽省政府隨之瓦解。1946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從四川璧山遷蘇,借拙政園為校舍。中部花園和房屋部分為辦公教學區及學生宿舍,東部花園作為教職員宿舍,並將園外菜地(現天泉亭處)買下,闢作操場。西部的補園仍屬張氏。1948年,社會教育學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張氏後人張逸儕租借了西部花園和部分房屋。
1949年蘇州解放後,社教學院並遷無錫。拙政園及前部房屋由蘇南行政區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11月,蘇州專員公署根據中央關於保護歷史文物的一貫指示,將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專員公署另遷新址。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山、水、橋、亭、廳、堂、牆、門,務期按原樣修復,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花園和西部花園正式開放。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後為蘇州博物館),偏南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後為蘇州工藝美校又轉為蘇州園林博物館),偏西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後為平江區醫院)。
1952年下半年,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後,從蘇南文管會接管了拙政園,年底開始又大加整修。之後,在東部花園重築圍牆,逐步浚池疊石,植樹蒔花。1959年下半年起,又對東部花園進行大規模修建,新建了大門、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中、西、東三部重又合而為一,成為完整統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園徵用土地九畝八分,擴大了花圃面積。1979年以來,對園內建築、假山多次進行了維修,碑刻、匾額、楹聯、傢具陳設等也陸續恢復。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閣。1988年3月30日,工藝美校搬出李宅,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投資120萬元進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園宅園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園由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定為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
1992年9月在拙政園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藝美校所用部分)中軸線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以園林為專題的博物館。該館按四進廳堂布置成「園原」、「園史」、「園趣」、和「園冶」四個展廳,展現蘇州園林在2000多年歷史中的歷程和風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園為首的蘇州古典園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審議,拙政園與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園分別舉辦了「全國第十屆荷花展暨拙政園首屆荷花節」、「全國第三屆杜鵑花展覽暨首屆拙政園杜鵑花節」。從此每年春天舉辦杜鵑花節、夏天舉辦荷花節,至今已連續舉辦十餘年。 1997年秋,拙政園與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山公園「逸園」正式結為「姐妹園」。2004年3月,又與美國亨廷頓植物園的中國園結成「姐妹園」。
2000年下半年,拙政園全面啟動了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工作。2001年3月28日,在全國古典園林中率先順利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2001年6月8日榮獲由英國國家質量保證有限公司頒發的ISO9002質量保證體系認證證書。 2001年,拙政園以全國最高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旅遊景區(點)。2003年整治東部周邊環境,建成園外苑。2006年3月啟動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為進一步擴大游覽面積,管理處辦公區遷出園林,在東北部一般保護范圍內新建辦公樓和旅遊停車場。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同年建成園林博物館新館,南部周邊環境同期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拙政園轄地面積約83.5畝(5.6公頃,含蘇州園林博物館及新館,不包括原為拙政園住宅的蘇州博物館及新館),扣除花圃9.8畝及售票辦公處約1畝,開放面積約73畝。73畝開放面積中,僅38畝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今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即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而歷史上作為拙政園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園南兩處建築群,自1950年代開始便與園林割裂分治,其一為晚清八旗奉直會館住宅部分(面積約12畝),今以「忠王府」名義倖存,1960年起屬蘇州博物館,其二為晚清張履謙補園住宅部分(面積約9-10畝),在遭到長期蠶食破壞後於2003年11月被蘇州市當局鏟平,辟為由貝聿銘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3. 民間有哪些娛樂節目

民 間 娛 樂

社戲歌舞雜耍
社戲,大村鎮年必一次或數次,多在春秋二社前後或春節。神廟開光演開光戲,廟會演會場戲。劇種以東陽戲(現稱婺劇)為主。經費由族、常開支,或民間籌集。開光戲、會場戲通常幾個戲班斗台。先鋒號一響,觀眾雲集,嗩吶、鑼鼓、聲聞數里。歌舞、雜耍,數人至數十人,在熱鬧的街衢演出,或載歌載舞,或隨樂而舞,以熱烈粗獷、滑稽諧趣居多,也不管優美典雅的。伴秦,通常為鑼、鼓、鈸和徽胡、竹笛等。樂曲,以民間歌調為主,簡短頓挫 。最流行的形式是蓮花舞、大頭舞、七朵花、八洞仙、秋車台閣、三十六行,盾牌舞、疊羅漢、調龍、走馬燈、高蹺、獅子滾球等。一些村鎮每逢會場、春節要搭台演戲、調龍、舞獅時或有之,街頭歌舞雜耍已屬罕見。
鬧燈
元宵燈節,從正月初十鬧到廿四,尤以十四至十六最盛。男女老少,相率觀燈,熱鬧氣氛,勝過春節。1950年後一度被廢,80年代又盛行。
掛彩燈 廳堂、門樓、各家檐口都張燈。街道則搭彩棚懸燈,多者千餘盞。燈的製作分琉璃、木雕、竹絲、珠串、明角、羊皮、綾羅及剪紙針扎等。造型為寶塔型、球型、正方型、多角型、連球型、動物型等。燈面有書有畫有詩,山水花鳥、人物,千姿百態。也有制燈謎征射,觀興更濃。琉璃燈、珠燈、紗燈莊重典雅,一般懸於廳堂,肅雍堂的掛燈最具代表性。
迎龍燈 是燈節最盛大的活動。龍燈分龍頭、橋燈和龍尾三部分。龍頭為篾扎紙裱的屈曲之龍,嘴銜龍珠,爪擎各色彩燈,背插數面旌旗,製作精工。也有以亭閣式的燈頭代以龍頭的。橋燈,下托一條太把長的橋燈板,板上設有燈架,橋板兩頭各有一圓孔,用一圓棍便可鉸連前後兩橋燈。橋燈分龍燈和花燈兩種。龍燈,每一橋為一段拱起的繪有龍鱗的「龍身」,數百橋燈相連迎行,婉若一條金光燦爛的游龍。花燈,每橋各有兩只燈架,燈籠罩造型千姿百態,花鳥蟲魚、亭台樓閣、器具物件、仙釋人物等應有盡有。龍尾接在橋燈之後。迎燈儀式有:揚頭、催燈、交燈、蟠燈、跑燈、散燈、擺齋等。東陽方言「燈」與「丁」同音,舊時迎燈,要求每戶一橋燈,每青壯男子一橋燈,「見丁見灶」以示人丁興旺。每列龍燈,往往有數百橋,甚至千餘橋,綿延四五里。一般第一夜迎燈不出村,稱作「頭夜利村裡」。次夜出村迎賽,兩列或數列龍燈,時圈時奔,或滾或繞,左搖右擺,前呼後擁,各獻其技;各自的樂班鼓吹高奏,爆竹齊鳴,大造聲勢,迎龍燈活動達到高潮。第三夜,龍燈出迎郊野,掛山崗,轉田埂,繞溪流,圈池塘,以祈驅除瘟神,風調雨順,年歲豐稔。
百子燈 百子燈,俗稱子燈棚,子燈殼用彩色剪紙裱背,復以針錐密扎花紋透光透氣,家制市售均有。迎時用毛竹留少許枝葉,形式各異的彩燈懸於枝上,少則七八盞,多則二三十盞為一棚,全村數十百棚百子燈聚匯一起,大有「東風夜放花千樹」之景象。白坦村十月初一的百子燈會最具風彩。
荷花燈 俗稱放水燈。燈的設計,取水族動物形狀,以荷花燈襯托,燈下系一烏龜,龜游水中,燈飄水面,穿梭往來,時靜時動,燈光水影,交相輝映。近年,燈下裝置電動器具。李宅荷花燈,素為東陽水燈之最。1984年國慶35周年,李宅鎮荷花燈應邀參加西子湖燈會,博得中外人士贊賞。
走馬燈 有「馬」、「車」之分,均以木條、竹篾為骨,外飾色紙綵綢。車輪著地,演員跑動作騎馬乘車之狀。「車」後跟一小丑,前有「馬」拉駕,旁有「黃羅傘」遮蔭,演出《劉備招親》、《關羽送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等節目。或作行軍陣列,進退有序,開合多變,載歌載舞。
民間娛樂「四大」
巍山大龍身 俗稱板壁龍身。骨架用毛竹杉樹構制而成,大龍身緊隨龍頭之後,有百餘節,甚至數百節,節間用粗繩連接,高比四層樓。每節大龍身底裝輪子,需20餘人拖拉撐扶,內裝橫檔如梯,以便點燭人上下,每換一輪需蠟燭30斤。大龍身如華燈映照的樓房,徐徐移動,鳴聲隆隆。
郭宅大蠟燭 高丈余,斷面直徑尺許,重四五百斤,蠟燭漆以朱紅,繪以龍鳳。共兩根。每年正月十八日郭宅安慶廟(俗稱向後殿)廟會迎展。屆時每根蠟燭由8個壯漢擎抬,前有火銃和數十面大鑼鳴道,後有上百面旌旗簇擁。迎畢置於廟中,除夏歷六月外,終年燃之不熄。
橫店大紙馬 篾扎,紙糊,彩飾。裝於木架上,木架下裝木輪4隻。屆時或推、或抬、或舉、眾馬奔騰,蔚為壯觀。一匹紙馬需毛竹100多斤,棉紙一令。每年正月十三迎展。盛行於任湖田、黃珊庄、前田、上湖田等村。
玉山大旗 每年十月十六玉山茶場廟會迎展。大旗用120-180丈(三原尺)綢製作,紅、黃、綠色綢為邊。中以36幅白綢製成,繪以龍、虎、獅、豹。主桿為頂端直徑24厘米的大杉木。上接近200斤的特大毛竹一根。以裝套大旗。木桿、竹竿交接處紮上繩索延拉四方。主桿下端齊肩處穿以杉木抬杠一根,與抬杠成直角又扎以杉木抬杠兩根。上端系毛竹24-35根。屆時,百餘人在緊鑼密鼓聲中飛速豎起大旗,然後越野行進,大旗翻飛作響,聲聞數里。明代,大旗50-60面,民國時期一般有37面。每面大旗迎展一次減輕20-30斤。

民間娛樂

摘自:《普米族志》

春節初期,每個村的人們都集中到附近的草坪,跳鍋庄,還舉行射箭、短跑、摔跤等項比賽。除了節日集會的「搓蹉」(跳鍋庄舞)、賽馬、斗羊、鬥牛、唱山歌等大型娛樂活動外,在日常生活動中,有講故事、說笑話、彈四弦、捉迷藏等娛樂活動。

舊社會,人們經過一天的勞作,晚上,一家老少圍坐火塘邊,聽老人講古代天地形成、作戰、遷徙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歷久不衰的有大力士「什顓羅大祖」的故事,「殺馬鹿」而天地成的故事,「狗救主人」的故事等。有時也講笑話,使家人一笑解乏。到了白天,小孩子們碰到一起,輪流給大家講自己聽來的故事和笑話,相互交流,學會講更多的故事和笑話。有的夜晚,距離較近的人們相互串門,一起說笑話講故事,來增添生活的樂趣。

有時,家裡人少,老人拿出四弦琴,調好音,一曲接一曲地彈奏普米族搓蹉舞曲,旁邊的人靜靜地聽著,陷入沉思之中。有的夜晚,老人躺下了,年輕人坐在火塘邊,一邊彈奏四弦琴,一邊想自己的心事。

4. 荷花燈的簡介

近年燈下裝置電動器具。李宅荷花燈,素為東陽水燈之最。1984年國慶35周年,李宅鎮荷花燈應邀參加西子湖燈會,博得中外人士贊賞。這種燈彩逢年過節、結婚、祝壽也出這種燈。
荷花燈亦是年輕姑娘成群結隊的燈舞。開始是在手上表演,後來發展成「蓮花盤」,即用竹筒紮成一個圓圈,圓圈四周扎有荷花,圓圈吊有四根細麻繩扎在表演者身上,表演者在圓圈內表演。解放前這種燈在湖治工區很盛行。解放初,這個歌舞團運用荷花燈這一民間藝術,改編成《荷花舞》,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身受世界各國文藝工作者的喜愛和歡迎。

5. 拙政園的歷史沿革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亘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築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並作《王氏拙政園記》。
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後,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餘年之久,後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台、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盪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占。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後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於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後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後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於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錢泳《履園叢話》、徐乾學《憺園集》)。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雲:「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志》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緻矣」。
拙政園自蘇松常道署裁撤後,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斗兩富室分得,後總戎嚴公偉亦居於此。乾隆初,園又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份。至此,原來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個園林。中部的復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蔣氏經營有年,始復舊觀。「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園中藏書萬卷,春秋佳日,名流觴詠,極一時之盛,曾有《復園嘉會圖》傳世。袁枚、趙翼、錢大昕等相繼來此,流連賦詩。袁枚有句雲:「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書」。但蔣棨歿後,園就逐漸荒落了。
西部花園的書園主人是太史葉士寬,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澆書亭諸勝,皆昔年廢地,由葉氏新築。擁書閣有十景,士寬之子樹藩曾與其甥武進趙懷玉賦詩記之。書園後歸道員沈元振,園中第宅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蔣氏擁有復園七十餘年之後,終於易主。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春日遊人如織,攤販雜陳。雖然是園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的特點,但視舊園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鉅挾惲南田圖游園印證時,謂園景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惲圖已大不相同。由於吳氏長期在外地做官,疏於管理,逐漸亭台傾圮,池館蕭條。
園南的東部花園第宅,其時歸部郎潘師益。潘與其子在內營構瑞棠書屋。 咸豐十年(1860)六月二日(舊歷四月十三),太平軍進駐蘇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園並東面的潘子潘愛軒宅、西面的汪碩甫宅合建忠王府,相傳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馬如飛《劫餘灰錄》)。據李鴻章後來給李鶴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佔領蘇州後,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後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葯局於園內,行醫施葯。過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見園內「事物已頹損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撫衙門遷離拙政園。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張之萬(光緒中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拙政園原潘宅房屋內。張能書畫,經營修治,漸復舊觀。有遠香堂、蘭畹、玉蘭院、柳堤、東廊、枇杷塢、水竹居、菜花樓、煙波畫舫、芍葯坡、月香亭、最宜處諸勝,繪有《吳園圖》十二冊。後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右布政使恩賜、管理蘇州織造部堂德壽、糧儲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滿族)商議,倡立會館,以價銀三千、修理費二千匯交藩庫。於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其范圍包括園的中部花園及前面的房屋,園仍名拙政。光緒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過一次,「首改園門,拓其舊制,……其他傾者扶,圮者整」,並建澄觀樓於池之上。當時園中古樹參天,「修廊迤儷,清泉貼地,曲沼綺交,峭石當門,群峰玉立」。這一以水為主、水面闊廣、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園西部花園的汪姓宅園,於光緒三年(1877)以價銀六千五百兩售於吳縣富商張履謙,易名為「補園」。當時園中亭台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已非昔日景況。經張履謙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勝景,又新建了精緻綺麗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
光緒二十年(1894)張獲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遺象,為之建「拜文揖沈之齋」。張氏以巨款經營多年,追求奢麗,部份失去了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但張與其孫紫東俱愛好崑曲,所構卅六鴛鴦館,其頂層結構為「卷棚頂」,音響效果甚佳。崑曲前輩俞振飛常隨父「曲聖」粟廬來此園遊憩度曲。
隨著以武昌起義為發端的辛亥革命爆發,起義浪潮迅速波及全國各省。江蘇巡撫程德全於1911年11月5日宣布獨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園成立江蘇省議會,原諮議局議員55人到會,程德全親自蒞會,宣布開會宗旨。諮議局議員搖身一變,成為省議會會員,遂由會員公推議長,張謇選為會長,蔣炳章為副會長。此時八旗奉直會館已改稱奉直會館。由於八旗奉直人遊宦於蘇的日益減少,會館經濟不佳,於是對外開放,收取游資。園中開辟茶室,並曾辟娛樂場,以唱滑稽戲、說書等招攬遊客。日常只數十人入游,唱戲時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國五年(1916),奉直會館由水警長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國八年(1919)左右,奉直會館房宅(現蘇州市博物館)曾闢作時疫醫院。民國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戰爭爆發,蘇州雲集大批軍隊。
民國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團約1500餘人到蘇,總指揮部設於奉直會館。
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與廿三年(1934)十月間,又二度被借作戒煙所。之後,還曾做過區公所(為老人口述材料)。現園林博物館老館房宅在民國九年(1920)左右,售與李鴻章之侄、清末雲貴總督李經羲。經李以巨款翻修,甚為精緻。李不久即歿,子孫無人居蘇,房屋後曾抵押與某銀行。「一·二八」。
民國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園內迴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壓傷遊客兩人。此後,坍倒的迴廊一直用木頭支撐。見山樓後的木橋,也斷裂不能通行。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到處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同年冬,吳縣警察局以冬防期間,令將城區沿途乞丐拘捕收容,並將奉直會館作為臨時收容所。
民國二十七年(1938),負責組建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的北洋遺老陳則民見奉直會館大部分房屋倖存未毀,即租用拙政園為偽政府辦公處,還向張氏借租了補園。5月23日,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在蘇州成立,省府即設於忠王府及拙政園內,陳則民任偽省長。其間曾對拙政園稍加修葺。陳群任偽省長時,又在西部花園建日本式木屋一所,專門接待日軍將領、特務頭目等。
園的東部花園,即「歸田園居」久已荒廢,部分變為荒地,部分散為民居,與中部花園以牆隔絕。進出由道觀弄(1958年砌斷)與東北街相通。園內殯舍數間,棺柩雜陳,又有破舊民房十餘間,荒地一片。至偽江蘇省政府教育廳佔用時,將園東部花園與中部花園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偽官居住。又將土墩上小亭(名補拙,現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則野草遍地,荒蕪依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盤踞在拙政園的偽省政府隨之瓦解。
1946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從四川璧山遷蘇,借拙政園為校舍。中部花園和房屋部分為辦公教學區及學生宿舍,東部花園作為教職員宿舍,並將園外菜地(現天泉亭處)買下,闢作操場。西部的補園仍屬張氏。
1948年,社會教育學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張氏後人張逸儕租借了西部花園和部分房屋。
1949年蘇州解放後,社教學院並遷無錫。拙政園及前部房屋由蘇南行政區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使用。
1951年11月,蘇州專員公署根據中央關於保護歷史文物的一貫指示,將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專員公署另遷新址。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山、水、橋、亭、廳、堂、牆、門,務期按原樣修復。
1952年10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花園和西部花園正式開放。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後為蘇州博物館),偏南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後為蘇州工藝美校又轉為蘇州園林博物館),偏西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後為平江區醫院)。
1952年下半年,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後,從蘇南文管會接管了拙政園,年底開始又大加整修。之後,在東部花園重築圍牆,逐步浚池疊石,植樹蒔花。
1959年下半年起,又對東部花園進行大規模修建,新建了大門、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中、西、東三部重又合而為一,成為完整統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園徵用土地九畝八分,擴大花圃面積。
1979年以來,對園內建築、假山多次進行了維修,碑刻、匾額、楹聯、傢具陳設等也陸續恢復。
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
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閣。
1988年3月30日,工藝美校搬出李宅,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投資120萬元進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園宅園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園由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定為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
1992年9月在拙政園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藝美校所用部分)中軸線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以園林為專題的博物館。該館按四進廳堂布置成「園原」、「園史」、「園趣」、和「園冶」四個展廳,展現蘇州園林在2000多年歷史中的歷程和風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園為首的蘇州古典園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審議,拙政園與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園分別舉辦了「全國第十屆荷花展暨拙政園首屆荷花節」、「全國第三屆杜鵑花展覽暨首屆拙政園杜鵑花節」。從此每年春天舉辦杜鵑花節、夏天舉辦荷花節,至今已連續舉辦十餘年。
1997年秋,拙政園與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山公園「逸園」正式結為「姐妹園」。
2004年3月,又與美國亨廷頓植物園的中國園結成「姐妹園」。
2000年下半年,拙政園全面啟動了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工作。2001年3月28日,在全國古典園林中率先順利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2001年6月8日榮獲由英國國家質量保證有限公司頒發的ISO9002質量保證體系認證證書。
2001年,拙政園以全國最高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旅遊景區(點)。2003年整治東部周邊環境,建成園外苑。
2006年3月啟動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為進一步擴大游覽面積,管理處辦公區遷出園林,在東北部一般保護范圍內新建辦公樓和旅遊停車場。
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同年建成園林博物館新館,南部周邊環境同期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拙政園轄地面積約83.5畝(5.6公頃,含蘇州園林博物館及新館,不包括原為拙政園住宅的蘇州博物館及新館),扣除花圃9.8畝及售票辦公處約1畝,開放面積約73畝。73畝開放面積中,僅38畝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今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即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而歷史上作為拙政園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園南兩處建築群,自1950年代開始便與園林割裂分治,其一為晚清八旗奉直會館住宅部分(面積約12畝),今以「忠王府」名義倖存,1960年起屬蘇州博物館,其二為晚清張履謙補園住宅部分(面積約9-10畝),在遭到長期蠶食破壞後於2003年11月被蘇州市當局鏟平,辟為由貝聿銘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6. 拙政園建國前是誰家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
拙政園[2]
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亘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築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並作《王氏拙政園記》。
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後,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餘年之久,後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
拙政園[3]
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台、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盪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占。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後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於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後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後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於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
拙政園[4]
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錢泳《履園叢話》、徐乾學《憺園集》)。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雲:「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志》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緻矣」。
拙政園自蘇松常道署裁撤後,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斗兩富室分得,後總戎嚴公偉亦居於此。乾隆初,園又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份。至此,原來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個園林。中部的復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蔣氏經營有年,始復舊觀。「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園中藏書萬卷,春秋佳日,名流觴詠,極一時之盛,曾有《復園嘉會圖》傳世。袁枚、趙翼、錢大昕等相繼來此,流連賦詩。袁枚有句雲:「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書」。但蔣棨歿後,園就逐漸荒落了。

拙政園高清大圖1(79張)

西部花園的書園主人是太史葉士寬,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澆書亭諸勝,皆昔年廢地,由葉氏新築。擁書閣有十景,士寬之子樹藩曾與其甥武進趙懷玉賦詩記之。書園後歸道員沈元振,園中第宅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蔣氏擁有復園七十餘年之後,終於易主。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春日遊人如織,攤販雜陳。雖然是園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的特點,但視舊園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鉅挾惲南田圖游園印證時,謂園景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惲圖已大不相同。由於吳氏長期在外地做官,疏於管理,逐漸亭台傾圮,池館蕭條。
園南的東部花園第宅,其時歸部郎潘師益。潘與其子在內營構瑞棠書屋。 咸豐十年(1860)六月二日(舊歷四月十三),太平軍進駐蘇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園並東面的潘子潘愛軒宅、西面的汪碩甫宅合建忠王府,相傳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

拙政園高清大圖2(80張)
「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馬如飛《劫餘灰錄》)。據李鴻章後來給李鶴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佔領蘇州後,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後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葯局於園內,行醫施葯。過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見園內「事物已頹損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撫衙門遷離拙政園。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張之萬(光緒中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拙政園原潘宅房屋內。張能書畫,經營修治,漸復舊觀。有遠香堂、蘭畹、玉蘭院、柳堤、東廊、枇杷塢、水竹居、菜花樓、煙波畫舫、芍葯坡、月香亭、最宜處諸勝,繪有《吳園圖》十二冊。後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右布政使恩賜、管理蘇州織造部堂德壽、糧儲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滿族)商議,倡立會館,以價銀三千、修理費二千匯交藩庫。於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其范圍包括園的中部花園及前面的房屋,園仍名拙政。光緒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過一次,「首改園門,拓其舊制,……其他傾者扶,圮者整」,並建澄觀樓於池之上。當時園中古樹參天,「修廊迤儷,清泉貼地,曲沼綺交,峭石當門,群峰玉立」。這一以水為主、水面闊廣、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園西部花園的汪姓宅園,於光緒三年(1877)以價銀六千五百兩售於吳縣富商張履謙,易名為「補園」。當時園中亭台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已非昔日景況。經張履謙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勝景,又新建了精緻綺麗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光緒二十年(1894)張獲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遺象,為之建「拜文揖沈之齋」。張氏以巨款經營多年,追求奢麗,部份失去了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但張與其孫紫東俱愛好崑曲,所構卅六鴛鴦館,其頂層結構為「卷棚頂」,音響效果甚佳。崑曲前輩俞振飛常隨父「曲聖」粟廬來此園遊憩度曲。
隨著以武昌起義為發端的辛亥革命爆發,起義浪潮迅速波及全國各省。江蘇巡撫程德全於1911年11月5日宣布獨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園成立江蘇省議會,原諮議局議員55人到會,程德全親自蒞會,宣布開會宗旨。諮議局議員搖身一變,成為省議會會員,遂由會員公推議長,張謇選為會長,蔣炳章為副會長。此時八旗奉直會館已改稱奉直會館。由於八旗奉直人遊宦於蘇的日益減少,會館經濟不佳,於是對外開放,收取游資。園中開辟茶室,並曾辟娛樂場,以唱滑稽戲、說書等招攬遊客。日常只數十人入游,唱戲時可增至二、三百人。

拙政園高清大圖3(79張)

民國五年(1916),奉直會館由水警長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國八年(1919)左右,奉直會館房宅(現蘇州市博物館)曾闢作時疫醫院。民國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戰爭爆發,蘇州雲集大批軍隊。民國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團約1500餘人到蘇,總指揮部設於奉直會館。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與廿三年(1934)十月間,又二度被借作戒煙所。之後,還曾做過區公所(為老人口述材料)。現園林博物館老館房宅在民國九年(1920)左右,售與李鴻章之侄、清末雲貴總督李經羲。經李以巨款翻修,甚為精緻。李不久即歿,子孫無人居蘇,房屋後曾抵押與某銀行。「一·二八」。
民國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園內迴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壓傷遊客兩人。此後,坍倒的迴廊一直用木頭支撐。見山樓後的木橋,也斷裂不能通行。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到處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同年冬,吳縣警察局以冬防期間,令將城區沿途乞丐拘捕收容,並將奉直會館作為臨時收容所。

拙政園高清大圖4(74張)

民國二十七年(1938),負責組建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的北洋遺老陳則民見奉直會館大部分房屋倖存未毀,即租用拙政園為偽政府辦公處,還向張氏借租了補園。5月23日,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在蘇州成立,省府即設於忠王府及拙政園內,陳則民任偽省長。其間曾對拙政園稍加修葺。陳群任偽省長時,又在西部花園建日本式木屋一所,專門接待日軍將領、特務頭目等。
園的東部花園,即「歸田園居」久已荒廢,部分變為荒地,部分散為民居,與中部花園以牆隔絕。進出由道觀弄(1958年砌斷)與東北街相通。園內殯舍數間,棺柩雜陳,又有破舊民房十餘間,荒地一片。至偽江蘇省政府教育廳佔用時,將園東部花園與中部花園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偽官居住。又將土墩上小亭(名補拙,現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則野草遍地,荒蕪依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盤踞在拙政園的偽省政府隨之瓦解。1946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從四川璧山遷蘇,借拙政園為校舍。中部花園和房屋部分為辦公教學區及學生宿舍,東部花園作為教職員宿舍,並將園外菜地(現天泉亭處)買下,闢作操場。西部的補園仍屬張氏。1948年,社會教育學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張氏後人張逸儕租借了西部花園和部分房屋。
1949年蘇州解放後,社教學院並遷無錫。拙政園及前部房屋由蘇南行政區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11月,蘇州專員公署根據中央關於保護歷史文物的一貫指示,將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專員公署另遷新址。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山、水、橋、亭、廳、堂、牆、門,務期按原樣修復,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花園和西部花園正式開放。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後為蘇州博物館),偏南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後為蘇州工藝美校又轉為蘇州園林博物館),偏西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後為平江區醫院)。
1952年下半年,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後,從蘇南文管會接管了拙政園,年底開始又大加整修。之後,在東部花園重築圍牆,逐步浚池疊石,植樹蒔花。1959年下半年起,又對東部花園進行大規模修建,新建了大門、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中、西、東三部重又合而為一,成為完整統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園徵用土地九畝八分,擴大了花圃面積。1979年以來,對園內建築、假山多次進行了維修,碑刻、匾額、楹聯、傢具陳設等也陸續恢復。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閣。1988年3月30日,工藝美校搬出李宅,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投資120萬元進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園宅園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園由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定為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
1992年9月在拙政園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藝美校所用部分)中軸線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以園林為專題的博物館。該館按四進廳堂布置成「園原」、「園史」、「園趣」、和「園冶」四個展廳,展現蘇州園林在2000多年歷史中的歷程和風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園為首的蘇州古典園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審議,拙政園與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園分別舉辦了「全國第十屆荷花展暨拙政園首屆荷花節」、「全國第三屆杜鵑花展覽暨首屆拙政園杜鵑花節」。從此每年春天舉辦杜鵑花節、夏天舉辦荷花節,至今已連續舉辦十餘年。 1997年秋,拙政園與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山公園「逸園」正式結為「姐妹園」。2004年3月,又與美國亨廷頓植物園的中國園結成「姐妹園」。
2000年下半年,拙政園全面啟動了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工作。2001年3月28日,在全國古典園林中率先順利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2001年6月8日榮獲由英國國家質量保證有限公司頒發的ISO9002質量保證體系認證證書。 2001年,拙政園以全國最高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旅遊景區(點)。2003年整治東部周邊環境,建成園外苑。2006年3月啟動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為進一步擴大游覽面積,管理處辦公區遷出園林,在東北部一般保護范圍內新建辦公樓和旅遊停車場。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同年建成園林博物館新館,南部周邊環境同期得到改善。[5] [4]
截至2014年,拙政園轄地面積約83.5畝(5.6公頃,含蘇州園林博物館及新館,不包括原為拙政園住宅的蘇州博物館及新館),扣除花圃9.8畝及售票辦公處約1畝,開放面積約73畝。73畝開放面積中,僅38畝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今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即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而歷史上作為拙政園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園南兩處建築群,自1950年代開始便與園林割裂分治,其一為晚清八旗奉直會館住宅部分(面積約12畝),今以「忠王府」名義倖存,1960年起屬蘇州博物館,其二為晚清張履謙補園住宅部分(面積約9-10畝),在遭到長期蠶食破壞後於2003年11月被蘇州市當局鏟平

7. 李宅村的基本介紹

李宅村原名蟾程。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縣,距東陽市城區10公里,是緊鄰城區東郊的第一大村。土地總面積6平方公里。地處東陽江平原腹地,東接北江鎮,西鄰城郊,南屏青台山,北瀕東陽江。舊屬孝德鄉八都;1929年屬第二區,為區公所駐地;1932年屬李宅鎮。1949年後,曾為李宅區公所、李宅中心人民公社駐地。現屬李宅鎮,為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區向為周圍十餘里地域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由4個行政村組成。1992年,全村1118戶、3655人。耕地2068畝,其中田1831畝,地237畝。 李宅系東陽望族李姓聚居地。李氏源出唐憲宗李純之裔。先居壠西,後徙河南陳留,五代時遷浙江睦州。南宋紹興元年(1131)遷東陽南門積慶坊里仁里。
明宣德二年(1427),李毅庵偶憩蟾程槐樹下,夢神授鎖,遂卜居於此。後子孫昌盛,改稱李宅。至今已有577年。李宅,蟹溪繞其東,泗溪流其西,龍山、筆架山、馬鞍山矗立於南,山清水秀,為形勝之地。李宅花台門是東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浙江省建築協會所編的《浙江省建築展覽畫冊》。三開間,中辟大門,前半間鶴脛軒,採用木雕彩繪裝飾,後半間為方格眼天花,次間重檐,格扇門窗封護。前立撇山影壁,水磨磚砌築。形制高大,結構合理,建築雄偉,線條流暢,色彩瑰麗。上有忠孝名家匾額。
花台門前為桂坡大街,清澈的蟹溪沿街北流。旁為6000平方米廣場,既是集市貿易中心,也是李宅鎮娛樂活動中心。每逢元宵佳節,沿街張燈結綵,廣場金龍飛舞,熱鬧非凡。花台門向西20米許是文昌閣,再向西行10米為蟾塘,塘面2畝余,形如滿月,又稱月塘。塘有一條石龍,塘旁有石龍廟。
月塘北邊高大的尚書坊,乃明朝時為東陽李氏六世祖李大同(官至工部尚書)、八世祖李希明(官至刑部尚書)所建。尚書坊向北20米為集慶堂(又稱大廳),現改為影劇院。再北行上十二級台階為李宅大宗祠,清乾隆年間建,上有南渡名宗匾額,前後三進,五開間,正廳都用高大方、圓石柱,水磨磚石鋪地,重檐斗閣,前有門樓11間,左右伴廂房32間,雄偉壯觀,現保存完好。從大宗祠後進登十五級台階為九間樓,中3間稱映台樓,東3間為三德堂,西3間稱四美堂,是全村的制高點。每逢佳節,層層大門洞開,登映台樓透過重門俯瞰月塘,猶如一面明鏡,全村高低起伏的亭、台、樓、閣之恢弘氣勢,盡收眼底。從月塘向西南,有一座石獅門,上有侯伯世家匾額,系為宋時李誠之受封正節侯、李大有受封金華開國伯而立。此外,還有大小廳堂、宗祠、亭、台50餘處,構成氣勢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俗稱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譽滿四鄉。
李宅的傳統文娛活動,歷來非常活躍。1926年在慶賀先祖卜居李宅500周年時,更是盛況空前。各大街道和公共場所全蓋上幔天帳,掛燈結綵,月塘大放荷花燈,將荷花燈扎在木板上,下面縛著活烏龜,讓其在水中自由游動,俗稱烏龜燈,精彩別致,轟動縣內外。1983年元宵節又在月塘大放荷花燈,著名詩人田間和葉曉山、青年作家張抗抗前來參觀,並賦詩贊美。1984年國慶節,李宅荷花燈在杭州西湖燈會展出,並參與中日青年大聯歡,博得中外來賓的盛贊,《浙江日報》、《杭州日報》都作了報導。還有劇團(婺劇)、武術、迎龍燈、疊羅漢、秋車、抬閣、走馬燈、蓮花落等,尤以迎龍燈為最,其製作之精湛、陣容之壯觀、迎行和蟠燈之技巧,均遠近聞名。現文化設施有文化站、電影院、錄像放映廳、3個圖書室、老年活動室、俱樂部、電子游樂場、書畫培訓班等。

熱點內容
西蘭花放屁臭 發布:2025-09-12 13:47:50 瀏覽:641
針墊花語 發布:2025-09-12 13:38:37 瀏覽:777
描荷花的樣 發布:2025-09-12 13:32:36 瀏覽:396
鮮血櫻花游戲 發布:2025-09-12 13:31:50 瀏覽:27
猜成語雞狗各踩一朵雲 發布:2025-09-12 13:29:58 瀏覽:126
百合是什麼植物 發布:2025-09-12 13:13:05 瀏覽:848
lol白色情人節吧 發布:2025-09-12 13:07:18 瀏覽:832
牡丹江房屋中介電話 發布:2025-09-12 13:01:33 瀏覽:685
反駁金星情人節 發布:2025-09-12 12:48:39 瀏覽:400
一朵花唯美意境圖片 發布:2025-09-12 12:28:13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