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陳半丁的海棠

陳半丁的海棠

發布時間: 2022-06-23 11:08:58

『壹』 中國著名的國畫作家有哪些,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張大千 《秋海來棠》
張擇端 《清源明上河圖》
最著名的是東晉顧愷之,被稱為「畫聖」
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
唐代韓滉的《文苑圖》,
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
南宋李唐的《採薇圖》、
梁楷的《李白行吟圖》,
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
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
曾鯨的《侯峒嶒像》,
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
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

『貳』 凌叔華(酒後)的結構藝術

你好很高興為你作答: 《酒後》內容簡介 《酒後》是她第一篇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可以說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它寫一位少婦,在丈夫的朋友吃醉酒之後,產生了想去吻他的強烈願望,要求丈夫答應她,只要一秒鍾就可以了。丈夫說:"夫妻的愛和朋友的愛是不同的呀!"但最後還是允許她去吻醉中的朋友。當她走到這位朋友身邊時,她卻失卻了勇氣。這篇小說,當然不能說它有多麼重大的社會意義,但它的技巧的熟練,心理描寫之細膩,堪稱是凌叔華藝術風格的代表。其中語言之精美也令人折服。如"這腮上的酒暈,什麼花比得上這可愛的顏色呢?--桃花課蟻鈾??住D檔ぃ刻?W。菊花?太冷。梅花?太瘦。都比不上。……不用說別的!就拿這兩道眉來說罷,什麼東西比得上呢?拿遠山比--我嫌她太淡;蛾眉,太彎;柳葉,太直;新月,太寒。都不對。眉的美真不亞於眼的美,為什麼平時人總是說不到眉呢?" 凌叔華自言生平用功夫較多的藝術是畫 二十年代,陳師曾、齊白石組織畫會,十分活躍。只要有人折柬相邀,畫家們便召之即來,茶餘酒後,濡毫染紙,直抒胸臆後,盡興而去。凌叔華在《回憶一個畫會及幾個老畫家》一文中,有具體生動的描述。那個畫會是由她作東主辦的,陳師曾、姚茫父、王夢白、齊白石、陳半丁、金拱北等晤聚品茗、把盞後,凌叔華裁紙磨墨請眾人合作《九秋圖》。姚范父題款:"九秋圖,癸亥正月,半丁海棠,夢白菊,師曾秋葵,?泉松,白石雁來紅,養庵桂花,拱北牽牛紅蓼,姚茫父蘭草,集於香岩精舍,叔華索而得之,茫父記。"此畫被凌叔華視為藏畫中的精品。撰寫此文時,我詢及凌叔華女公子陳小瀅此畫今何在,她痛心地說,失於戰亂。所幸的是她家留有照片。 希望得到你的滿意。

滿意請採納

『叄』 這是陳半丁(且亭)的畫嗎幫我看看這個陳半丁印章對嗎

印章文字是「且亭」。好像不是陳半丁的印章,這枚印章不多見。陳半丁好像沒有且亭這個別號。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家境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拜吳昌碩為師。40歲後到北京,初就職於北京圖書館,後任教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擅長花卉、山水,兼及書法、篆刻。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會會長。

『肆』 陳半丁的生平簡介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家境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拜吳昌碩為師。40歲後到北京,初就職於北京圖書館,後任教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擅長花卉、山水,兼及書法、篆刻。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會會長。

代表作品有《盧橘夏熟》、《高枝帶雨壓雕欄》、《惟有黃花是故人》、《赤壁夜遊圖》,《莫負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展覽。 有《陳半丁畫集》、《陳半丁花卉畫譜》、《當代中國畫全集·陳半丁》行世。

(4)陳半丁的海棠擴展閱讀

陳半丁的生平經歷

陳半丁6歲喪母,9歲喪父,幼年失學,生活凄苦。他在《自傳》中說自己15歲時就迷上了繪畫「嗜書畫入骨,飢餓尤不顧也」。1894年其表叔吳隱自上海回紹興,因嚴信厚家拓《七家印譜》缺少人手,遂將陳半丁帶至上海嚴家做伙計,這是陳半丁人生的轉折點。

當時嚴家聘請了吳昌碩等上海名家,使得陳半丁有機會接受吳昌碩的指導。陳半丁在上海的十餘年間,還先後得到了任伯年、蒲華等名家的教誨,為其日後在京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嚴信厚之子嚴子均邀請陳半丁到他家作畫。

當時嚴子均任寧波會館董事,會館中很多任伯年的畫需要復制,於是陳半丁便在嚴家臨摹任伯年的畫作。一日他正在作畫時被金城所見,金城很是欣賞,打算邀請陳半丁同來北京。

陳半丁到北京後,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後因肅親王善耆要為吳柳堂侍御畫像,金城將陳半丁推薦到肅親王府,肅親王對他大為賞識。

1922年,肅親王在旅順故去,陳半丁為報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連兩次舉辦個人畫展,賣畫款數十萬(舊幣),全部用作肅親王靈柩返京的費用。「國人舉辦畫展,陳半丁蓋為開創的第一人」。

『伍』 張大千國畫捌月荷花

1
國畫大師張大千荷花作品賞析
張大千(1901-1984)名正權,後改名猨,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
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八大山人畫風的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他早年畫的《石濤畫冊》,竟被著名鑒賞家、畫家陳半丁作為石濤「真跡」珍藏起來,以誇耀於畫友面前,被張大千識破指出,後來傳為佳話,足以證明千在二十幾歲在摹擬古人傳統繪畫的功力和成就,已經是驚人了。張大千於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適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84年病逝
台灣,享年八十四歲。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取長補短是密不可分的。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他於晚年又開創出具有現代新氣象的中國水墨畫風,其創作范疇龐大復雜的程度,在中國的藝術史上,亦是少見,可謂是承前啟後,集大成的畫家。他的酣暢淋漓而內涵深厚的傳統構
成,雄奇瑰麗而富於精緻的寫真精神,更是獨步畫壇,堪稱一絕。

旅居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華等。而他平時畫的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
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荷花畫主要特點

張大千在花卉畫中以荷花畫居多。他之所以喜愛畫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並且還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系。故此,張大千畫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斷推出新意。形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歲時作的《金荷》,就被法國政府購藏。對此
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

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後,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
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范圍拓展至另一境地。

『陸』 老舍的妻子叫什麼呀急!!!

胡絜青
絜:jié
組詞:絜操,絜白。

胡絜青(1905.12.23——2001.5.21)
1905年12月23日生,滿族。原名玉貞,筆名燕崖、胡春,號潔青,北京人。193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自幼酷愛文藝,嗜繪畫書法。曾受著名畫家汪采白(汪禮祁)、楊仲子、孫誦昭影響,1938年結識齊白石,1950年正式拜師齊白石,深得教誨並受器重。1931年與舒舍予(老舍)結婚,隨老捨去各地,在大小師范院校教授文學課。1958年受聘於北京中國畫院,為一級美術師。歷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滿族書畫研究會會長、北京文聯顧問、中國畫研究會顧問、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顧問。第二至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解放後專業從事繪畫。畫風得白石老人真傳,師法自然,刻意求新,曾向於非暗等老畫家求教,花卉、翎毛、草蟲等寫意於工筆時得佳作。逐漸形成個人風格,尤擅長畫松、菊、梅。歷屆全國畫展、書展均有作品展出,並多次獲獎。曾與陳半丁、於非暗、汪慎生等多次合作。1957年與陳半丁、於非暗、孫涌昭舉辦聯合畫展。1980年在香港舉辦個展,印有畫冊。1998年在中國美術館、1999年在美國舉辦個展。工筆畫《奼紫嫣紅》作為國禮贈送給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作品有《月季》、《銀星海棠》、《菊花》、《蒼松》、《凌雲直上》、《傲霜圖》、《玉羽春光》等,出版有《胡絜青畫集》、《胡絜青百菊圖》等。
胡絜青老人2001年5月1日患了肺炎,5月8日住進和平里醫院,後來出現心肺衰竭,5月18日開始陷入深度昏迷,再也沒能醒來,5月21日下午4點27分因病在和平里醫院逝世,終年96歲。

『柒』 凌叔華的主要作品

作為作家的凌叔華,其創作整整占據了她的一生。
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兒倆》及散文集《愛山廬夢影》(1960年,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外,還有短篇小說自選集《凌叔華選集》(1960年,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和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的《凌叔華選集》(梅子編,1979年)、《凌叔華小說集》(一、二;1984年,台北洪範書店)、《凌叔華小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凌叔華散文選集》(198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十二篇獨幕劇、英文著作《古歌集》(由傅光明譯成中文,又名《古韻》,1994年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及一些零篇散文。其後的《小哥兒倆》、《花之寺》、《瘋了的詩人》、《倪雲林》等小說,禮贊童心,吟詠自然風物,神往於古代的高人雅士,融詩、畫藝術於小說之中,具備傳統寫意畫的神韻。 由於凌叔華長於表現女性,善於心理寫實--細膩的心理刻畫,所以沈從文、蘇雪林等作家把她比作英國女作家曼殊斐爾。曼殊斐爾是以細膩的筆法描寫心理而聞名於世的。徐志摩評論說:曼殊斐爾是個心理的寫實派,她不僅寫實,她簡直是寫真!隨你怎樣奧妙的、細微的、曲折的,有時刻薄的心理,她都有恰好的法子來表現;她手裡擒住的不是一個個的字,是人的心靈變化真實,一點也錯不了。法國一個畫家叫迨迦(Degas)能捉住電光下舞女銀色的衣裳急旋時的色彩與情調,曼殊斐爾也能分析出電光似急射飛跳的神經作用;她的藝術(彷彿高爾斯華綏說的)是在時間與空間的縫道里下工夫,她的方法不是用鏡子反映,不是用筆白描,更不是從容幻想,她分明是伸出兩個不容情的指頭,到人的腦筋里去生生捉住形成不露的思想影子,逼住他們現原形!蘇雪林則借用徐志摩的這段話來評論凌叔華:可以說凌叔華的作品對於心理的描寫也差不多有這樣妙處。在《新月》月刊創刊號上,徐志摩有一段關於凌叔華的作品的精采議論。他這樣說:《花之寺》是一部成品有格的小說,不是虛偽情感的泛濫,也不是草率嘗試的作品,它有權利要我們悉心的體會……作者是有幽默的,最恬靜最耐尋味的幽默,一種七弦琴的餘韻,一種素蘭在黃昏人靜時微透的清芬。這就是凌叔華小說的品與格及它哲學的尊嚴、藝術的奧妙。
凌叔華生活在上層社會,她的天地比較狹窄。但她以自己的藝術才華和細心的觀察與思考,真實而又藝術地表現了中產階級的生活和家庭瑣事--太太、小姐、官僚,以及女學生,以及老爺少爺之間,也兼寫到不長進的墮落的青年。這種生活,談情說愛、吃喝玩樂,安逸和無聊佔了一些篇幅,但它是現實中的一種生活。在對這些人物和生活的描寫中,作者也有自己的揭露、諷刺和鞭撻。誠如阿英所說:她應用繪畫上素描的方法,來表現以上的兩種人物,風格樸素,筆致秀逸。她的態度,當然是對這種種的生活表示不滿,她表現了她們的丑態和不堪的內里,以及她們的枯燥的靈魂。她是站在進步的資產階級的知識份子的立場上,在表現資產階級的女性,對她們表示了不滿。又說:說到描寫方面,是有幾點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宗法社會思想下的資產階級的女性生活,資產階級的女性的病態,以及資產階級的女性被舊禮教所損害的性愛的渴求,和資產階級青年的墮落。她的描寫在這幾方面是擅長的,而且是有了相當的成就。
《酒後》內容簡介
《酒後》是她第一篇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可以說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它寫一位少婦,在丈夫的朋友吃醉酒之後,產生了想去吻他的強烈願望,要求丈夫答應她,只要一秒鍾就可以了。丈夫說:「夫妻的愛和朋友的愛是不同的呀!」但最後還是允許她去吻醉中的朋友。當她走到這位朋友身邊時,她卻失卻了勇氣。這篇小說,當然不能說它有多麼重大的社會意義,但它的技巧的熟練,心理描寫之細膩,堪稱是凌叔華藝術風格的代表。其中語言之精美也令人折服。如「這腮上的酒暈,什麼花比得上這可愛的顏色呢?——桃花?我嫌他太俗。牡丹,太艷。菊花?太冷。梅花?太瘦。都比不上。……不用說別的!就拿這兩道眉來說罷,什麼東西比得上呢?拿遠山比——我嫌她太淡;蛾眉,太彎;柳葉,太直;新月,太寒。都不對。眉的美真不亞於眼的美,為什麼平時人總是說不到眉呢?」 凌叔華的小說確實很少有驚心動魄的事物,看不出什麼磅礴於宇宙的氣勢,這幾乎與她的雅潔明暢的繪畫一樣。她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甚至有的人物也說不上怎麼典型,然而不少是有其自己較深的內涵的。蘇雪林說:叔華女士文字淡雅幽麗秀韻天成,似乎與力量二字合拍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過這力量是深蘊於內的,而且調子是平靜的。還說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它幽深、姻靜、溫婉、細致,富有女性溫柔的氣質。這一點,我們從《綉枕》和《楊媽》等篇都可以看出。
對於自己的作品,凌叔華的認識是清醒的。比如對那篇頗為人稱道的《花之寺》,在1980年1月給我的信里說:它有幼稚病。我想所謂幼稚,她指的不是技巧和語言,而是內容。
她的兒童短篇小說都收在《小哥兒倆》一書中。她在《自序》中說:書里的小人兒都是常在我心窩上的安琪兒,有兩三個可以說是我追憶兒時的寫意畫。我有一個毛病,無論什麼時候,說到幼年時代的事,覺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記起自己穿木履走路時掉了幾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訴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煩瑣。懷念著童年的美夢,對於一切兒童的喜樂與悲哀,都感到興味與同情。這幾篇作品的寫作,在自己是一種愉快。這本書,可以說是獻給小讀者的禮物,《弟弟》和《小英》等篇是其中的佳作。
凌叔華的創作不算多也不算少,可喜的是,她一直沒有輟筆。她手裡的兩支筆--作家之筆和畫家之筆,伴她度過了一生的歲月,並把她那顆藝術匠心和構思,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藝術。
「……凌叔華的小說,卻發祥於這一種期刊《現代評論》的,她恰和馮沅君的大膽,敢言不同,大抵很謹慎的,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的婉順的女性。即使間有出軌之作,那是為了偶受著文酒之風的吹拂,終於也回復了她的故道了。這是好的,--使我們看見和馮沅君、黎錦明、川島、汪靜之所描寫的絕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魂。」(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魯迅在三十年代為五四時期女作家凌叔華寫下的這幾句評語,言簡意賅,既指出了她的作品的內容,又指出了其作品的風格特點,還充分肯定了它的社會價值。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春風駘盪,冰山融釋,一大批被珠埋的老作家又露真容、顯崢嶸。凌叔華的《花之寺》、《愛山廬夢影》和《古韻》等佳作再度問世,獲得贊譽。一般讀者認同的是作家的凌叔華,畫家的凌叔華卻鮮為人知。蓋一是她文名太盛,二為她的畫作罕見,甭說真跡,連復製品都難覓。
凌叔華是大自然的崇拜者。她的畫作題材大半是數千年來詩人心靈中盪漾涵詠的自然,北京的胡同、倫敦郊外的風景、泰晤士河的霧嵐和蘇格蘭的湖光,都在她的筆端熠熠生姿。更多則是春蘭、秋菊、秀竹、凌波仙子和蜜蜂、蜻蜓之類的花卉和小生靈。畫道之中,水墨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她的文、畫同風,一如其人,輕描淡寫,著色不多,而傳來的意味很雋永。其簡約、淡雅,神韻欲仙。1943年武漢大學校慶,凌叔華作《水仙》長卷志賀。她的一位學生晚年憶及此畫,印象仍十分深刻,他說:凌老師的畫力求從淡雅上把捉氣韻,不設色,不蓊染,滿幅清麗的葉與花,脫盡塵俗,似乎是焚香清供的那一類。再看這幅山水橫幅:秋水、蘆葦、古柳之間,一老翁拋絲,悠然獨釣秋色。題語是:閑來靜坐學垂釣,秋水秋色入畫圖。充滿文人情趣。朱光潛先生稱贊她的畫是一個繼承元明諸大家的文人畫師,在嚮往古典規模法度中,流露出她所有的清逸風懷和細致的敏感。齊白石在讀她《夜景》後作詩頌揚:開圖月是故園明,南舍傷離已五春。畫里燈如紅豆子,風吹不滅總愁人。一種清幽、感傷、婉約與纏綿浸淫尺素。
一生與畫有不解之緣
凌叔華研讀的是外文,但她一生與畫有不解之緣
她出生於丹青世家。父親凌福彭曾與康有為同榜進士,並點翰林,授一品頂戴,官至順天府尹、直隸布政使,工於詞章書畫。母親亦通文墨,愛讀詩書。外祖父本系粵中畫壇高手,家藏書畫極豐。其父與學界畫壇時彥過從甚密。康有為、俞曲園、辜鴻銘、齊白石、陳寅恪等社會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她的英語啟蒙先生是辜鴻銘。凌叔華耳濡目染,幼時對繪畫便有興趣,常在家中粉牆上練筆。家人即延聘慈禧宮廷女畫師繆素筠教習,後正式拜丹青名家王竹林、郝漱玉為師,還得齊白石的親傳。她在這種強烈的藝術氛圍中薰陶、成長,俾使畫藝日進。
生平用功夫較多的藝術是畫
凌叔華自言生平用功夫較多的藝術是畫
二十年代,陳師曾、齊白石組織畫會,十分活躍。只要有人折柬相邀,畫家們便召之即來,茶餘酒後,濡毫染紙,直抒胸臆後,盡興而去。凌叔華在《回憶一個畫會及幾個老畫家》一文中,有具體生動的描述。那個畫會是由她作東主辦的,陳師曾、姚茫父、王夢白、齊白石、陳半丁、金拱北等晤聚品茗、把盞後,凌叔華裁紙磨墨請眾人合作《九秋圖》。姚范父題款:九秋圖,癸亥正月,半丁海棠,夢白菊,師曾秋葵,?泉松,白石雁來紅,養庵桂花,拱北牽牛紅蓼,姚茫父蘭草,集於香岩精舍,叔華索而得之,茫父記。此畫被凌叔華視為藏畫中的精品。撰寫此文時,我詢及凌叔華女公子陳小瀅此畫今何在,她痛心地說,失於戰亂。所幸的是她家留有照片。
畫結識夫君陳西瀅
更有趣的是凌叔華緣畫結識夫君陳西瀅
那是1924年,凌叔華在燕京大學外文系就讀,行將畢業的五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凌叔華在家中以中式茶點誠邀泰戈爾到家中作客,陪同者有二三十人之眾。凌叔華晚年回憶說,那時年輕氣盛,目無尊長,當眾人面她問泰戈爾:今天是畫會,敢問你會畫嗎?有人警示她勿無禮,她也不在乎。泰戈爾真的坐下來,在她備好的檀香木片上畫了一些與佛有關的佛像、蓮花,還連連鳴謝。當時的名流徐志摩、丁西林、胡適、林徽因以及陳西瀅都在座。也就是在這次茶話(畫)會上,她結識了陳西瀅。
不久,凌叔華在陳西瀅主編的《現代評論》上發表了她的成名作《酒後》,遂相戀並結秦晉,譜就了中國現代文壇以畫為媒的佳話。
1928年陳西瀅到武大當教授,後接任聞一多的文學院長之職,凌叔華作為眷屬同往寓雙佳樓。此時,凌叔華與蘇雪林、袁昌英結為好友,三個人在文學創作上盛極一時,有珞珈三傑之譽。蘇雪林本在法國學畫,與潘玉良同窗,袁昌英的女兒楊靜遠又拜凌叔華為干媽,因此三人友誼非同一般,一直延續後人。凌叔華才貌雙全,氣質高雅,令世人歆羨,她的老學生作家吳魯芹說:和她同輩的女作家中,我見到過廬隱、陳衡哲、馮沅君、蘇雪林等人,我敢毫不客氣地說,陳師母凌叔華在她們之間是惟一的美人。蘇雪林也說:叔華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說話時,眼光常帶著一點'迷離',一點兒'恍惚',總在深思著什麼,心不在焉似的,我頂愛她這個神氣,常戲說她是一個生活於夢幻的詩人。
抗戰歲月,武大內遷,當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精神上也很苦悶,凌叔華便寄情丹青,以此忘掉操作的疲勞及物價高漲不已的恐懼。蘇雪林在暮年回憶中說:叔華趁此大作其畫,在成都,在樂山,連開幾個畫展。
凌叔華為人的親和力極強,她與胡適、徐志摩等一批名士情誼頗厚,他們互送字畫,或詩文唱和。某年,凌叔華為徐志摩設計一葉賀年卡,構思獨特:大海邊的沙灘上,一稚態可掬的孩子,一手捏著花插往沙地,一手持壺澆水。題為《海灘上種花》,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後來,徐志摩在北師大附中講演,便以此名為講題。
凌叔華將繪畫當作事業來追求。她一生舉辦過許多次畫展。大學剛畢業,她的畫作便送往日本參加東京的畫展。五十年代後,她在巴黎、倫敦、波士頓、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多次畫展。她在巴黎的畫展,禮遇極高,被安排在規格最高的塞祿斯基博物館。她將自己三十多件繪畫精品和珍藏的元明清文人畫一並展出,引起轟動,讓洋人一睹一條輕浮天際的流水襯著幾座微雲半掩的青峰,一片疏林映著幾座茅亭水閣,幾塊苔鮮卷著的卵石露出一絲深綠的芭蕉,或是一灣謐靜清瀅的湖水旁邊幾株水仙在晚風中回舞的中國文人畫的風采。巴黎《世界報》、《先鋒論壇報》撰文稱頌,電視台也采訪。令凌叔華興奮不已很過癮的是:與她畫展同日開幕的日本文人畫在小盧浮宮展出,報紙評論僅說日本的插花很美,對畫卻不置一辭。還是後來五十年代她在波士頓辦的畫展時,莫洛亞為她的畫展題的序言才作出了較高評價。
凌叔華雖長居國外,但她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望九之年還想辦畫展。她很想把自己收藏的東、西漢石拓畫,在美國展出,讓洋人看看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
瘦馬戀秋草,徵人思故鄉。七十年代,她回大陸旅遊,還背著畫夾到北京小胡同寫生。她舍不下手中的筆。1989年凌叔華終於回到她熱戀的故土,她是讓人抬著下飛機的。1990年,她在病榻上度過了九十華誕。臨終時,她已不能言語,想在紙上留點什麼,結果是一堆橫橫豎豎的線條。這是她的最後一片葉子。有人說是字,也有人說是畫。

『捌』 張大千擅長畫甚麼

國畫
張大千——山水、花鳥和人物,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
張大千:(1901-1984)名愛,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千」。四川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 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揲誠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 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八大人畫風的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他早年畫的《石濤畫冊》,竟被著名鑒賞家、畫家陳半丁作為石濤「真跡」珍藏起來,以誇耀於畫友面前,被張大千識破指出,後來傳為佳話,足以證明千在二十幾歲在摹擬古人傳統繪畫的功力和成就,已經是驚人了。張大千於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適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84年病逝台灣,享年八十四歲。
張大千以擅長畫荷花著稱,素有「古今畫荷的登峰造極」之譽,此次榮寶春季拍賣會上,還有一幅張大千畫於1980年的《荷花》拍賣,估價150萬元至250萬元。

熱點內容
蘭花朱金色 發布:2025-09-12 19:03:51 瀏覽:545
給自己一朵花作文 發布:2025-09-12 18:44:30 瀏覽:536
婚慶櫻花花門 發布:2025-09-12 18:20:16 瀏覽:956
情人節曬什麼 發布:2025-09-12 18:15:22 瀏覽:289
荷花的花兒 發布:2025-09-12 18:08:34 瀏覽:80
扦插綠植如何快速生根 發布:2025-09-12 18:01:26 瀏覽:837
荷花荷花三娘子艷譚4 發布:2025-09-12 17:53:22 瀏覽:797
油牡丹用途 發布:2025-09-12 17:45:31 瀏覽:998
牡丹江糧庫 發布:2025-09-12 17:44:54 瀏覽:345
藝子龍廣場舞好一朵女人花 發布:2025-09-12 17:38:08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