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荷花
『壹』 家鄉的習俗晉源的作文
我的家鄉——鄒平
在魯西北的黃河南岸,有一座名人倍出的小城,有一座風景如畫的小城,有一座日新月異的小城.她如一束美麗的光環、似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點綴著祖國的大地.這座小城就是我的家鄉——鄒平.
回顧家鄉的歷史,出現了一代代「傳奇人物」.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正是我們鄒平人精神的象徵.教育改革家梁漱溟的思想,對我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農民起義領袖王薄,現代著名作家李廣田……都是我們引以為榮的鄒平人.他們的豐功偉績都已載入了史冊,這難道不是我們鄒平人的驕傲嗎?
我的家鄉不但歷史悠久,源源流長,而且還山清水秀,引來無數中外遊客.
家鄉的山數不勝數:鶴伴山、黃山、青龍山、白雲山、印台山……它們不以雄奇險峻取勝,而以清麗俏美奪人.下面請跟我來領略一下鶴伴山的風采吧.鶴伴山——一個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它坐落在鄒平南部的西董鎮.夏日沿著蜿蜒小路,漫步在幽靜的林蔭之間,路兩旁的樹木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枝繁葉茂,鬱郁蔥蔥,把整座山封得嚴嚴實實.樹下,百花爭芳斗艷,紅的、黃的、白的、藍的、紫的,紅似火,白似雪,粉似霞,一朵朵,一叢叢,花香沁人心脾.山上還有許多瀑布,每逢雨季來臨時,瀑布順山勢而下,激起巨大的浪花,猶如萬馬奔騰,聲音震耳欲聾.加上山中奇石累累,曲徑通幽,鳥語花香,定會讓你依依不捨.
家鄉的水也是不勝枚舉:三八水庫、黛溪河、杏花溝、孝婦河……它們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著我的家鄉.就拿三八水庫來說吧:無論春夏還是秋冬,你悠閑地走在水庫的岸邊,只見,陽光照耀下的水閃閃發光,如同星星正在天邊調皮地眨眼睛,映成一幅畫,同時,你也會感到非常涼爽,使你精神百倍.水庫中還有許多種類的魚:鯽魚,草魚,連魚等,引來了許多垂釣者,不出幾分鍾,幾十條小魚就在桶里活蹦亂跳,真是可愛極了,每個垂釣者都顯得那麼悠閑自得,真是不亦樂乎.這個水庫多美呀,給人一種安謐靜美的享受,難怪此處的遊人絡繹不絕.
聽了我的這一番介紹,你們大概心動了吧!多美的鄒平啊,你讓每個人陶醉不已,流連忘返.那麼,就請你來目睹一下鄒平的自然風光,到時候,說不定我還可以當你們的導游呢!
篇五:我的家鄉無錫
朋友,你聽過《太湖美》這首歌嗎?你去過波光粼粼的黿頭渚公園嗎?你知道阿炳和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二泉」嗎?你還見過高大巍峨的靈山大佛嗎?這可都是我們無錫最著名的地方,如果您心動了,請到我的家鄉來.
先說說太湖吧,遠望太湖是那麼一望無際,怎麼也看不見對岸.它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海面上還不時有幾只水鳥在嬉戲.站在湖邊,湖水有時也會洶涌的撲面而來,掀起大風大浪;有時又會緩緩流動,漾起一圈圈的漣漪.其中黿頭渚是太湖最美的地方.春天,綠意盎然,百花齊放,蝴蝶和盛開的鮮花爭奇斗艷.夏天,知了在樹上不停的叫著,彷彿在說:「熱死了,熱死了……」就連平日里那清脆欲滴的香樟樹也被強烈的太陽光曬得低下了頭,樹葉都蔫了.只有湖裡的荷花開得鮮艷無比,彌漫著清香,彷彿在為夏天增添一絲美麗.秋天,就別提有多美了,一片片金色的樹葉緩緩而落,像一隻只黃蝴蝶從天而降.而冬天,晶瑩剔透的鵝毛大雪從天而降,樹上、房屋上、地上全變白了,彷彿是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
我的家鄉最美的地方是黿頭渚.這里不但景色秀麗,而且還有一個別有情趣的小島,叫太湖仙島.小島上有一個水簾洞,旁邊有一隻石猴,那就是孫悟空了.這島上不光有一隻石猴,還有許多真的猴子.它們聰明可愛,常常惹得遊客開懷大笑.
朋友,你一定聽過《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吧.這是阿炳在「天下第二泉」邊漫步邊寫出來的.如果你來到「天下第二泉」,你一定會被這兒的景象給迷住.一塊石碑掛在牆壁上,上面寫著「天下第二泉」這五個字.在這塊石碑旁邊有一個方形圓池,池裡還有兩個泉頭,泉水在池裡不斷流動,池裡的水很清,游魚、水藻可以看得很清楚.當然這「天下第二泉」不是光字有名氣,而且泉水特別有名.這水喝下十分甘甜,用它泡茶可好喝呢.就連蘇東坡、陸羽等人都寫詩贊美過它,可見這泉水真是美極了.
而且,我們無錫還有靈山大佛.那大佛有88米高呢.這靈山大佛不光大佛吸引人,而且還有許多景點,你剛進入大門口,就會看見用大理石做成的「五智門」,再走過去就可以看見九龍灌浴,每當六片蓮花展開時,四周就會噴出水,十分美麗.再往裡走就「阿育王柱」,五根大柱子上刻著「阿育王柱」這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再後面就是抱佛腳了,那多有意思.
朋友,請到我的家鄉——無錫來,她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的.
『貳』 晉源區看荷花的地方怎麼走
他這個看荷花的地方的話,是能進行走的,就是你可以根據開著導航,然後搜索一下就能去了,我感個人感覺挺好的
『叄』 太原稻田公園好不好
摘要 秋風過巷陌,十里稻花香。近日,稻田公園在太原市晉源區爆火,很多人都去拍照打卡。當你走在稻田裡聽聞秋天的聲音,觀望來往的人群,彷彿置身在江南水鄉,等到太陽落下,稻穗盡染,整片稻田金燦燦的,就像偌大的糧倉。如果這個時候在這里拍照,有著金色稻田背景的襯托,加上火紅的夕陽映照在身上,一定是極好看的。這個公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一眼望去,就能將稻田盡收眼底。但當你穿梭在稻田中時,就有種走也走不完的感覺。在小編看來與其說它是公園,不如叫它「花田」。因為公園被分為了兩個部分,其中一半是綠泱泱的荷花池,一半是黃燦燦的水稻田,好似一幅畫被潑上了兩種顏料。而這每一半又分成了大大小小的方塊部分。據了解,稻田公園內種植了約10餘畝稻田,秧苗被培育出三種不同的顏色,甚是好看。並且插秧時,按照獨特的晉源圖案播種形成。
『肆』 景其淑兮,景其靈兮.出自什麼詩,其中淑的意思是什麼
這不是出自詩,而是晉祠門聯。
其中淑的意思是「水清而深」。
原文是:
上聯:巍巍冠蓋日縱橫,景其美兮,景其淑兮,景其靈兮,晉陽焜耀無雙地;
下聯:混混源泉時瀲灧,清且漣漪,清且直漪,清且淪漪,山右聲名第一區。
劉大鵬題山西太原晉祠
------名勝聯[太原]
上聯表達了晉祠的風景獨一無二,下聯則通過描繪不老泉之美又一次歌頌了晉祠不愧為風景第一區。
(4)晉源荷花擴展閱讀: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晉祠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伍』 晉源故事有哪些
善良的民間女子柳春英
無論產自民間傳說,還是官方加封,中國古代由「人」而「神」者不在少數,但也許水母娘娘是最貼近老百姓的神。幾百年來,關於她的傳說雖然有很多,卻始終不離兩樣要素——善良的品質和神奇的馬鞭。
很久很久以前,古唐村(今晉源鎮)本無水,百姓們吃水很困難,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一年,有一個名叫柳春英的女子,從大佛寺村(即今太原市金勝村)嫁到了這里。她不僅人長得俊秀、心腸特別好,而且也很勤快,可偏偏遇上個惡婆婆。惡婆婆每日支使柳春英去挑水,而且只喝她身前的一桶水,說後邊的一桶不幹凈。而柳春英也不嫌勞累,日日多挑好幾擔水,滿足婆婆的要求,討她高興。有天,柳春英正挑著水往家走,遇見一位牽馬的老人,希望給他的馬喝點水,且馬的習慣和柳春英的婆婆一樣挑剔。對於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善良的柳春英不計較自己又得多走許多路乃至面對婆婆的責罰,依然同意了。
就像許多民間故事中的情形一樣,提出苛刻要求的人,往往不是神就是仙,這個老人也是。他感念柳春英的善良和孝心,告別時,送給柳春英一根馬鞭,告訴她說,回家把馬鞭放在水瓮里,馬鞭有多高裡面的水就有多高,永遠不用再費力挑水了。不過千萬不能把鞭子從水瓮里拿出來,那樣會釀成大禍的。說完,老人飄然而去。
柳春英回家照老人所說一試,果然瓮里的水怎麼也舀不完。一日,柳春英回娘家探親,好奇的婆婆來到水缸邊,拿著馬鞭在瓮里亂攪,水洶涌地漫出來,無邊無際……聽到消息的柳春英正在梳頭,來不及收拾整齊,趕回家來,情急之下,坐在了水瓮上,狂瀾立止,變成了涓涓清流,就是今天的難老泉,而柳春英隨即坐化成仙。幾百年來她就一直坐在泉水上梳頭,因此水母樓又稱梳妝樓,雖然沒有銅鏡,可是清澈的泉水能映出她的面容。
考證:
坐瓮柳氏明時成晉源水神
柳春英將漫天洪水變成涓涓細流,晉祠附近百姓依靠這潺潺清泉,多少年來悠然自得地「稻花香里說豐年」,然而這水真如傳說中所言,是從水瓮里湧出來的嗎?
《山海經》曰:「懸瓮之山,晉水出焉。」此處所謂晉水,就是水母樓下的難老泉及南北二渠。也就是說,晉祠之水在開天闢地之時,便奔流於人間了。
2400多年前,智伯攻趙,引汾、晉水以灌晉陽,此時的晉水,是一種戰爭的工具,它的洶涌震撼了當時晉陽城一帶安居樂業的百姓,人們便開始考慮,需要一個神來管理晉水了。而在傳統觀念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為陰物,母為陰神」,行雲布雨是水神的恩賜,一直到清初,人們還認為水神是聖母邑姜。
聖母殿建於宋朝天聖年間,當時,邑姜與叔虞都供在內。據說,鄉人在此祈雨屢驗,為報神恩,於是地方官請封號。宋朝熙寧年間,封聖母為「顯靈昭濟聖母」,從此聖母之祀日隆,而唐叔虞漸衰。隨著政局變化,北方戰亂不斷,元、明更替,在其後的二百多年間,晉祠的一些文獻及碑碣幾乎全部被毀,而殿內主神也不知為誰了。元代時,以殿內塑有許多侍女而稱為「女郎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因當地百姓在此禱雨得應,對聖母更加封號為「廣惠顯靈昭濟聖母」,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將廟號改為「晉源神祠」,至此,聖母便成為晉祠附近百姓需要的一位施雲布雨、管理晉水源之神。漸漸地,晉祠主神成了聖母,唐叔虞反成配角。於是,正統的儒生開始鳴起不平來,他們認為,叔虞讓位於邑姜,是既不合事實,更不合禮法,清代有人寫詩說「剪桐封事今猶昨,血食如何配女郎」!
明嘉靖年間,晉祠當地人高汝行辭官還鄉,主持重修、維修了晉祠的許多殿閣廟宇。在此期間,選取了當時民間已經廣泛流傳的「柳氏坐瓮」的故事,創建了水母樓。目的就是讓邑姜脫離「晉源水神」的身份。曾在清光緒年間撰寫《晉祠志》的劉大鵬也說:「明嘉靖末創建重樓於難老泉上,中祀水母,欲人知為晉源水神,而聖母非水神也!」
這樣的轉變可能民間更歡迎,邑姜生前為貴婦,身處深宮,死後地位隆重非凡,離普通百姓太過遙遠,怎麼能曉得民間疾苦!把作為生命命脈的晉水交給一個知根知底的本地人來掌管,那就放心得多了。至於水母的稱呼,在晉祠內雖然沒找到相關記載,但在今天的介休,曾發現過一塊水神廟記的碑,上面寫道:「意水為天下之至柔,有母德焉,故以母道事之」,足可以代表當時人的觀念。晉祠「水母娘娘」這尊神仙也就如此確立了。人們都祈求她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難老泉背後的山叫懸瓮山,難老泉的水是從懸瓮山而出,據說,讓柳春英坐於瓮上,就有祈求難老泉不要泛濫之意。
現實:
男權社會里做女神也不易
然而,在一個男權的社會中,女性的地位終究是低下卑微的。神話的世界,本來就是現實世界的曲折反映。女人,即使已經成為女神,也逃脫不開這個樊籠。而加上柳春英這個水母娘娘的民間身份,她遭到的是雙重歧視。比如說,高貴的聖母邑姜——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叔虞的母親——歷朝歷代都有人加封,而水母娘娘,據光緒年《山西通志》記載,清朝末年的光緒四年,「巡撫曾復奏水母一體加封,隨加聖母「翊化」二字,並御書「惠流三晉」匾額,水母廟加『敷化』二字封號。」直到此時,她才沾邑姜的光,算是有了一個正式的稱謂。
太原是李唐王朝龍興之地,傳說李世民父子就是在晉祠起兵。義旗初舉之時,兵威甚大,將士人喝馬飲,都取自難老泉的水。惟有李世民的馬,卻徘徊長嘶,不肯俯首。李世民只得派人在附近挖了另一處泉眼,作為他坐騎的專用泉。這就是原來晉祠大門前飲馬泉的來歷,現在早已被填平,蹤跡難尋。而問及李世民的馬為何不肯喝難老泉的水,民間自有令人瞠目的說法——李世民是「真龍天子」,他的馬當然也是龍馬,怎可降尊紆貴,喝從女人坐的瓮下流出來的泉水!?
不僅如此,當地老百姓還有一說,晉祠的稻米名揚天下,但從來沒被當作貢米,原因也和水母娘娘坐瓮有著莫大的關系。幾百年水母娘娘面前那綿延不斷的煙火,遮掩不住古代社會對女性根深蒂固的偏見!
只有在晉祠方圓幾十里的地方,水母娘娘才算得到了虔誠的尊敬。一則是不管讀書人怎麼述古辨偽,晉祠還是個女性神為主的廟宇寺觀群,連聖母殿前的的鐵獅子,都要按左雌右雄擺放——按照中國左為上的傳統,這顯示了女性的尊貴。而晉祠公園內的另一對鐵獅,也為女性捐資鑄造,女性的神靈,女性來尊崇膜拜,想來也在情理之中。對水母娘娘,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晉祠附近的老百姓便會來到難老泉邊,舉行盛大的廟會,一來感謝晉水讓他們能灌溉田地、衣食無缺,二來給水母慶生,演戲娛神——在文化活動貧乏的古代,娛神的根本目的,也是娛人——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更重要的是,水母娘娘,究其本源,本來就是晉祠當地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這其中既反映了人們對普天下受苦的女子們的同情,對善良朴實的女性的贊美,更寄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鄉」,所以,自從水母娘娘「誕生」起,他們就把她當自己的女兒看待。所謂的建廟崇祀,所謂加封彰揚,只是官方順應民心,玉成其事而已,難道真有人會相信神仙會顯靈,庇護一方熱土嗎?
晉源古太原縣城
古太原縣城,也稱明清太原縣城,創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隸屬於明清太原府。它是在晉陽古城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規模不及晉陽古城的二十分之一,雖是晉陽城毀之後的建築,但古老的建築風格、濃郁的風俗民情,無不與晉陽古城一脈相承。
站在高處,向下俯視。古太原縣城酷似一隻頭北尾南、振翅欲飛的鳳凰。縣城東西寬約1公里,為鳳凰雙翅,南北長約0.75公里,為鳳凰身軀,北門瓮城門洞面東,喻「丹鳳朝陽」。南城門延伸到城門洞外,直指南方,猶如鳳尾。四條大街交匯於十字中心,象徵鳳的腹部。所以古太原縣城也稱鳳凰城。太原縣城內外原有大小寺廟、樓閣、祠堂50餘處,四條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將軍廟22處。寶華閣、鼓樓、觀音閣等建築,雄偉壯觀,古樸莊重。直到20世紀40年代,縣城內作坊店鋪多達160餘家,南關、西關車馬旅店40餘座,其繁華景象非同一般。
晉源南門外這座不起眼的"龍天廟",竟與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和漢民族的起源,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汾河西岸,省城太原西南20公里處,是古晉陽所在地,明清、民國太原縣城。即今太原市晉源鎮。在這座縣城南關有一座古廟叫"龍天廟",鄉人稱為"劉王祠"。這座廟坐南面北,隔門前的"寶華閣"(今已不存)與縣城南門直對。這座古廟與其它一般廟宇有不同之處。一般古廟的山門兩側是"鍾樓"和"鼓樓"。然而"龍天廟"的山門兩側都是"鍾樓"。廟院內正殿內的塑像早在多年以前拆除,但鄉人記的正殿內塑像的形象是 "皇冠龍袍"。究竟"龍天廟"的廟主人是誰?多年來說法較多、無有定論。有的說是後漢皇帝劉知遠,因為他曾在晉陽當過皇帝;也有人說是南漢劉龑;還有人說是"天龍八部"中的"神"等等。
實際上,太原縣"龍天廟"的廟主人,是西漢漢文帝劉恆。
清道光《太原縣志》記有"龍天廟,在南關,七月七日祭"的記載。但就在這本清道光《太原縣志》的"帝王"篇中記載了"劉恆"和"劉知遠"。篇中記有"漢文帝諱恆……初立為代王,都晉陽……晉人立廟祀之"。然而在記載"劉知遠"篇中卻沒有"晉人立廟祀之"這一句話。經初步了解在晉源街辦范圍內,有大小不等規模的"龍天廟"共有9座。(其它8座分別在北邵村、高家堡、小站、北庄頭、北阜村、金勝村、晉陽堡、梁家寨)。
經史籍證實,早在西漢時,漢高祖劉邦設立了"代國",都城在晉陽。漢高祖封其子劉恆為"代王"。史稱"龍潛晉陽"十七年。之後,劉恆被擁立為漢文帝,又封其子為"代王",即後來擁立的"漢景帝"。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是漢朝出名的"盛世"。
由此表明,"龍天廟"的廟主人是漢文帝劉恆。這是其一。
其二,太原縣當地鄉俗活動,即過去天旱鄉民抬龍王祈雨,也證實"龍天廟"廟主人是"代王"。據傳,鄉人抬上龍王要抬到"龍天廟",眾鄉民跪拜上供,嘴裡還要念叨"代王,代王,我來也!"這種鄉俗活動,現已80多歲的老人們仍能記得。
有一個太原縣逢年過節抬"水母娘娘"的民間傳說,從傳說中推斷"龍天廟"廟主人姓"劉"。晉祠的"水母娘娘"(人們俗稱"晉祠娘娘")姓柳,與古城營"九龍聖母"是姐妹。當年新春,人們從晉祠抬上"晉祠娘娘",先抬到太原縣南門外的"龍天廟"內住上一晚上。第二天才又抬到古城營"九龍廟"。這究竟何故?鄉民說,先抬到"龍天廟"住一晚上是"晉祠娘娘回娘家"。"柳"是"劉"的諧音字,民間傳說"龍天廟"的廟主人姓"劉",且是"漢文帝劉恆"。所以,晉源(太原縣)南門外的"龍天廟"鄉人稱為"劉王祠"。
"龍天廟廟主人是漢文帝劉恆"的觀點,得到了有關專家學者的一致肯定。因此,在後來重修"龍天廟"時,在正殿內重塑了漢文帝劉恆與其子劉啟(即漢景帝)以及文武眾臣的像。(張保金)
『陸』 太原市區有哪些旅遊景點
1,雲頂山
婁煩縣雲頂山,海拔2789米,是太原市境內最高山峰,因山勢險峻、山頂直插雲際而得名。山頭平坦廣闊,奇花異草遍布,是一片茫茫草原,沿途林海壯觀。
車程110公里。駕車路線一:上繞城高速轉太佳線婁煩出口下高速—婁煩縣城—省道 S217—安家溝—S104—米峪 鎮。路線二:興華西街向西頂頭,上太古高速,古交下—鎮城底—天池店方向至景區,大門口停車徒步上山,大約兩個小時登上山頂。
特色美食:當地土豆沙綿,用土豆泥和白面和起來蒸熟搓成魚魚再炒的麵食叫「圪搓搓」。當地的豆腐有嚼頭。
出遊提示:山上較冷,多備衣服,5月份下雪是常有的事。因車不能上山,徒步距離長,老人和孩子不宜前往。下山可順便去汾河水庫。山上不能起火,只能冷餐。
2,凌井溝
凌井溝位於陽曲縣西凌井鄉,北起陽曲縣凌井村,南至關口村,兩側高山對峙如門,稱「天門山」,自古就是晉西北通達太原的交通要道。凌井溝全長30里,溝深處河道屈曲,山巒起伏,懸崖峭壁,怪石嶙峋,共有「七十二景」。凌井溝自然保護區是我市四大自然保護區之一,面積很大。該景區里有三郎洞,是指這里曾有三郎廟,現還留有遺跡。廟旁有潺潺溪水,是孩子戲水的好地方。
路程78公里。駕車路線一:太原—柴化路-康西公路至西凌井—北小店鄉—六固村—進村—進山就到。路線二:太原西環繞城高速轉太佳線西凌井出口下至北小店鄉六固村。
特色美食:陽曲縣小雜糧很有名,尤其是小米,叫「太後香」。六固村口有農家樂,有莜麵、黑豬肉。
出遊提示:康西公路沿途風光不錯,路況不好,因有森林,注意防火。
3,雲竹湖
榆社縣雲竹湖是華北地區少有的高山湖泊,四面環山,景色宜人。湖邊蜿蜒曲折,湖水碧波盪漾,遊客可休閑垂釣、體驗水鄉風韻。當地大力發展旅遊,尤以向陽村岩良村農家樂出名。岩良村還種植了大片荷塘,夏天有江南水鄉的味道。
行車路線:濱河東路上太長高速,榆社北轉和汾高速魚頭出口下即到,車程80公里。
特色美食:來雲竹湖要吃水庫魚、水庫蝦嘍,當地農家樂、水上餐廳很多。當地特產有「榆社笨蛋」、河峪小米。
4,龍棲湖
龍棲湖位於壽陽縣境內南燕竹鎮蔡庄村附近。湖心小島卧龍崗油松茂密,風光秀麗;湖周圍灘塗地上濕地植物生長茂盛,引來大量鳥類棲息繁衍,一派秀美風光。遊人來這里,可湖邊垂釣,或湖上泛舟,或島上休憩,感受愜意的休閑時光。
駕車路線:太舊高速晉中出口下,轉省道 S216, 蔡庄村即到,路程60公里。
特色美食:當地有壽陽豆腐乾,此外,還有壽陽油柿子。傳說壽陽以前產大柿子,後來氣候變冷柿子減少,人們就發明了麵食油柿子來代替。建議遊客品嘗南燕竹鎮的老頭肉夾餅。
出遊提示:湖邊太安驛鎮有五峰山,據說,傅山在山上的龍泉寺修煉過。寺里過去有一眼泉,由於水位下降,現為井,水質甘甜。
5,定襄南庄
定襄南庄位於縣城東南方向,四周山谷縱橫,大山林立,周圍生態環境極好,滹沱河水經此流過,人稱「小桂林」。此外,小溪潺潺、飛鳥啼鳴,林草豐茂,群峰竟秀。所屬村莊村貌很具農家特色:石板路、夯土牆。溝里有柿子、花椒和核桃三大特產。。
駕車路線:原太高速轉忻阜高速建安出口下,轉東坪線,沿路進山即到。
特色美食:花椒核桃都是綠色無污染的特產。山裡的紅薯味道甘甜。
6,盂縣梁家寨大汖村
大汖村位於盂縣北部梁家寨鄉,整個村莊群山環繞,圍合封閉,附陰抱陽,松柏罩頭,清泉繞村。大汖村的房舍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鱗次櫛比,被稱為小「布達拉宮」。大汖村現存百餘間老房,房屋基本由黃黏土與石頭的混合材料構建而成。最有特色的是三層石樓。沒有任何地基,單純憑借石頭和黏土蓋在光滑的岩石上,石樓一般一層是廁所,二層住人,三層是存放物品的地方,風格接近南方建築。因千年古村保留原貌,來此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駕車路線:太原繞城高速,轉太陽高速盂縣出口下,轉省道 S314, 轉石陽線,沿滹沱河北上,至梁家寨見路牌右轉進山即到,路程167公里。
特色美食:梁家寨盛產花椒、核桃。黑棗已很少見了。溫泉水養的羅非魚也不錯。盂縣鹵土豆很有特色。
出遊提示:滹沱河上現有漂流,全長47華里,可順流而下,終點正好在梁家寨。梁家寨溫泉是山西省五大溫泉景區之一,山環水繞,景色優美。水溫63攝氏度,水質極佳,含有鈣、鎂、鈾、鐳、氡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7,馬川溝
馬川溝位於忻州以西20公里處。淺淺的一條小河從溝中穿過,河兩岸開著許多不知名的野花,河裡有林蛙,草里到處飛著一種藍翅膀綠身子的蜻蜓,不時有松鼠跳來跳去。小朋友可以在林子里采蘑菇,大人可在河中嬉水,老人可在河邊喝茶……這里適合全家或者朋友們踏青聚會。
駕車路線:太原上東環高速,向北到忻州口,下轉 S313 忻黑線,向靜樂方向至三交鎮,見第一個山洞口左轉,向前200米右手邊就是河灘了。路程114公里。
特色美食:高速忻州口去靜樂和奇村叉路口「天外天」農家樂有當地土飯。
出遊提示:這里不允許起火。近年去的人多了,看到一些隨意丟下的塑料袋和啤酒瓶。記得一定要帶走垃圾。
8,文水蒼爾會
倉爾會位於文水西30公里呂梁山脈中,區內山高林密,溝谷交錯,沿路兩邊都是茂密的樹木,滿眼綠色,景色優美。與公路相伴的是一條清清的河流,坐在小河邊上,聽著潺潺的流水聲,比較愜意。倉爾會景點並不集中,沿途風光很美,邊走邊看,到倉爾會鄉官帽山行程結束。
駕車路線:從太原繞城高速,轉大運高速,再轉到呂梁的 G20 高速,文水開柵收費站口下,左轉上307國道,右轉去西社和龐泉溝的路,一直順著山路走,到了野則河有岔口,循路標,左轉一直就會到達,路程160公里。
特色美食:大村有虹鱒魚養殖場,村西有飯店。飯店特色就是虹鱒魚。
『柒』 晉祠的古樹是從哪個朝代流傳下來的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其文化遺產價值獨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漢文化特色。
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公布晉祠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歷史文化
晉祠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
建設沿革
晉祠正門的匾額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讀書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於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有修繕。
隋開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晉祠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
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於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1086年-1098年),鑄造鐵人、築蓮花台以壯威儀。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頭呂吉等人獻聖母殿檐柱木雕盤龍六條和聖母座物。四年(1089年),鑄金人台東南隅鐵人一尊,現存鐵人系民國15年(1926)補鑄。紹聖四年(1097年),鑄金人台西南隅鐵人一尊。五年(1098年),鑄金人台西北隅鐵人一尊。東北隅鐵人早毀,於民國2年(1913年)補鑄。
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重修聖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鑄魚沼飛梁鐵獅子一對。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面寬3間,深2間。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建築,勘定晉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東王廟記》。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僧洪治禪師重修奉聖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誠任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晉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乃重修聖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趨圖》,置於清華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二年(1369年),加封聖母為「廣惠顯靈昭濟聖母」。三年(1370年),創建仙翁閣,又稱紅閣。
明永樂十年(1412年),僧圓覺禪師來奉聖寺,增建觀音堂,鑄聖母殿左鍾。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閣。二十一年(1423),補鑄蓮花台西北隅鐵人頭。
明天順元年(1457年),聖母殿右側鑄造大鍾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撫茂彪修葺晉祠,刻《重修晉祠碑記》。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聖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補鑄西北隅鐵人脛部。十五年(1520年),鑄昊天神祠鍾。
明嘉靖中,建白鶴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晉祠廟內東南角創晉溪書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讀書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寧化王府修聖母殿、魚沼飛梁。四十二年(1563年),創建水母樓。
明隆慶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晉祠廟記》,重修東岳祠。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鍾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台供演戲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縣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並撰文記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呂祖閣。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聖寺,創建待鳳軒。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駘廟。
清乾隆元年(1736),建鈞天樂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聖祠、同樂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楊二酉致仕回晉祠,致力於晉祠修繕。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撫朱珪、太原令周寬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擴建文昌宮、晉水七賢祠、鎖虹橋。三十九年(1774年),修魚沼飛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鶴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陽洞及讀書台。六十年(1795年),擴建昊天神祠、重修讀書台。
清嘉慶六年(1801年),修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晉祠,包括蓮池、水榭、飛梁、台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東岳廟。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晉祠部分建築。
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清華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聖寺。
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御題「三晉遺封」匾額。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劉大鵬完成《晉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晉祠待鳳軒。
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補鑄晉祠金人台東南隅鐵人頭。十六年(1927年),榮鴻肪築陶然村別墅(榮家花園)。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鎖虹橋。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擴建文昌宮。
1964年,新建晉祠大門和望川亭,整修陸堡河及三台閣。同年拆除同樂亭,改建山西歷代書畫室。
1965年,擴建難老泉水堰,興建晉祠公園南湖大廳、船碼頭。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宮。1977年,省幹部療養院歸還奉聖寺遺址房屋120間。
1978年,全面整修晉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遷出文物區內住戶22家,王瓊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繕關帝廟、唐叔祠、三台閣、晉溪書院。
1980年,在奉聖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築。
1980—1981年,在晉祠王郭村附近發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畫,為中國保存最早、藝術價值很高的歷史珍品。
1981年,擴建唐碑亭。同年維修雨花寺、老君洞、瑞雲閣、陶然村別墅等主要建築。改造晉祠公園飲馬泉景區,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長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壽平美術紀念館在晉祠博物館落成開館。刻制晉祠內外八景碑竭,並建碑廊。恢復晉溪書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祠。[2]
文物遺存
- 聖母殿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2年)。聖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
晉祠聖母殿的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後設門,余築堅厚檻牆,上安叉子,狀如涼亭,格外通透寬敞。在聖母殿與獻殿的魚沼泉上架十字形飛梁,既有四通功用。聖母殿前廊木雕盤龍倒影於池沼碧水之中。獻殿是舉行獻禮、陳設祭品的所在,為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有較好的通透性。寢殿是祠廟中敬神祭祖的神聖場所,設於主軸線的後部,由於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便仿照前朝後寢的形式來建造。聖母殿採用重檐歇山頂,平面廣七間,深六間,殿身五間,周匝副階,前廊深兩間, 殿內無柱,內置神龕,中塑聖母,四周侍從42尊,僅前部設直欞窗復加柱廊。 - 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4] - 金人台
- 水境台金人台共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一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現在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5]
- 唐碑亭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筆力奇逸含蓄,是書法藝術的珍品。[6]
- 水母樓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瓮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住在晉祠附近的金勝村。但是,她嫁後遭婆婆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將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無法休息。騎馬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滿瓮。這個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趁柳女回娘家不在從瓮中提起馬鞭,頓時大水湧出即將淹沒村莊。柳女聞訊趕來,坐在瓮上讓水勢變小得救了人們,水母也再沒有離開水瓮。[6] - 名奉聖寺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一株巨槐。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農歷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膏葯。但沒人買他的葯。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葯,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將膏葯貼於枯槐身上揚長而去。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人們稱為復生槐。[6]
- 晉祠三絕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了。距今已有2800多年,樹干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台前,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眾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里,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 - 水鏡台
水鏡台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台,台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台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戲台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台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補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後台台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台連成一體。前後台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台」橫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水鏡」二字,取於《前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7] - 對越坊
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台西,建於明代萬曆四年,不僅造型優美,結構壯麗。在中國古代,坊的作用是舊時用來宣傳封建禮教所謂「忠義節孝」的,俗稱牌樓。在晉祠三塊匾中,從字面意思看,「對越」匾給人的感覺最是難以明了。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游龍。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症,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台、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台西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對越」語出《詩經·周頌·清廟》「對越在天」一句。「對」,意為報答;「越」,意為宣揚。「對越」即「報答宣揚祖先恩德」,此處應是一語雙關,既指報答宣揚母德高尚,也指聖母邑姜功德無量。[7] - 聖母殿雕塑
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於晉,後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 的母親,「邑姜」建了聖母殿。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於北宋的天聖年間,重修於崇寧元年。(1102年),而在殿內聖母像的座台背後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1087年)。 主像「邑姜」即聖母殿的「聖母」,由於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
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面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 - 古建築三絕
這里還保存著中國古建築中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年間(1102年),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圍廊,是中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里的宋代泥塑聖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中國現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形態各異。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沼上架起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邊的欄桿和望柱形狀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這種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飛梁在中國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文物價值
1、藝術特徵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
獻殿外觀
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一個單體建築,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徵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2、造型風格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檐斗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檐與下檐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緻,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斗,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3、文物保護
晉祠園林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其中便有晉祠。屬於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類。[1]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太原市晉祠保護條例》[8]
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晉祠泉域保護條例》。
2015年發布《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總體規劃方案(2015-2030)》。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晉祠
開放時間: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
中准價70元/人.次,景區以中准價為基礎,淡旺季在20%幅度內上下浮動,最高為72元。對殘疾人、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等,憑合法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惠;對兒童、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對旅行社組織的團隊遊客,實行票價優惠,具體優惠幅度由景區自定。
交通提示
太原市通往晉祠的308、856、804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早6:00--18:3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
『捌』 太原晉祠介紹一下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其文化遺產價值獨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漢文化特色。
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公布晉祠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歷史文化
晉祠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
建設沿革
晉祠正門的匾額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讀書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於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有修繕。
隋開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晉祠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
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於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1086年-1098年),鑄造鐵人、築蓮花台以壯威儀。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頭呂吉等人獻聖母殿檐柱木雕盤龍六條和聖母座物。四年(1089年),鑄金人台東南隅鐵人一尊,現存鐵人系民國15年(1926)補鑄。紹聖四年(1097年),鑄金人台西南隅鐵人一尊。五年(1098年),鑄金人台西北隅鐵人一尊。東北隅鐵人早毀,於民國2年(1913年)補鑄。
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重修聖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鑄魚沼飛梁鐵獅子一對。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面寬3間,深2間。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建築,勘定晉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東王廟記》。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僧洪治禪師重修奉聖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誠任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晉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乃重修聖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趨圖》,置於清華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二年(1369年),加封聖母為「廣惠顯靈昭濟聖母」。三年(1370年),創建仙翁閣,又稱紅閣。
明永樂十年(1412年),僧圓覺禪師來奉聖寺,增建觀音堂,鑄聖母殿左鍾。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閣。二十一年(1423),補鑄蓮花台西北隅鐵人頭。
明天順元年(1457年),聖母殿右側鑄造大鍾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撫茂彪修葺晉祠,刻《重修晉祠碑記》。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聖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補鑄西北隅鐵人脛部。十五年(1520年),鑄昊天神祠鍾。
明嘉靖中,建白鶴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晉祠廟內東南角創晉溪書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讀書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寧化王府修聖母殿、魚沼飛梁。四十二年(1563年),創建水母樓。
明隆慶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晉祠廟記》,重修東岳祠。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鍾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台供演戲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縣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並撰文記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呂祖閣。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聖寺,創建待鳳軒。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駘廟。
清乾隆元年(1736),建鈞天樂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聖祠、同樂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楊二酉致仕回晉祠,致力於晉祠修繕。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撫朱珪、太原令周寬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擴建文昌宮、晉水七賢祠、鎖虹橋。三十九年(1774年),修魚沼飛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鶴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陽洞及讀書台。六十年(1795年),擴建昊天神祠、重修讀書台。
清嘉慶六年(1801年),修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晉祠,包括蓮池、水榭、飛梁、台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東岳廟。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晉祠部分建築。
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清華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聖寺。
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御題「三晉遺封」匾額。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劉大鵬完成《晉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晉祠待鳳軒。
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補鑄晉祠金人台東南隅鐵人頭。十六年(1927年),榮鴻肪築陶然村別墅(榮家花園)。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鎖虹橋。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擴建文昌宮。
1964年,新建晉祠大門和望川亭,整修陸堡河及三台閣。同年拆除同樂亭,改建山西歷代書畫室。
1965年,擴建難老泉水堰,興建晉祠公園南湖大廳、船碼頭。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宮。1977年,省幹部療養院歸還奉聖寺遺址房屋120間。
1978年,全面整修晉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遷出文物區內住戶22家,王瓊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繕關帝廟、唐叔祠、三台閣、晉溪書院。
1980年,在奉聖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築。
1980—1981年,在晉祠王郭村附近發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畫,為中國保存最早、藝術價值很高的歷史珍品。
1981年,擴建唐碑亭。同年維修雨花寺、老君洞、瑞雲閣、陶然村別墅等主要建築。改造晉祠公園飲馬泉景區,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長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壽平美術紀念館在晉祠博物館落成開館。刻制晉祠內外八景碑竭,並建碑廊。恢復晉溪書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祠。[2]
文物遺存
聖母殿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2年)。聖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
晉祠聖母殿的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後設門,余築堅厚檻牆,上安叉子,狀如涼亭,格外通透寬敞。在聖母殿與獻殿的魚沼泉上架十字形飛梁,既有四通功用。聖母殿前廊木雕盤龍倒影於池沼碧水之中。獻殿是舉行獻禮、陳設祭品的所在,為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有較好的通透性。
寢殿是祠廟中敬神祭祖的神聖場所,設於主軸線的後部,由於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便仿照前朝後寢的形式來建造。聖母殿採用重檐歇山頂,平面廣七間,深六間,殿身五間,周匝副階,前廊深兩間, 殿內無柱,內置神龕,中塑聖母,四周侍從42尊,僅前部設直欞窗復加柱廊。
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4]
金人台
水境台
金人台共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一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現在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5]
唐碑亭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筆力奇逸含蓄,是書法藝術的珍品。[6]
水母樓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瓮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住在晉祠附近的金勝村。但是,她嫁後遭婆婆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將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無法休息。騎馬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滿瓮。這個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趁柳女回娘家不在從瓮中提起馬鞭,頓時大水湧出即將淹沒村莊。柳女聞訊趕來,坐在瓮上讓水勢變小得救了人們,水母也再沒有離開水瓮。[6]
名奉聖寺
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一株巨槐。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農歷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膏葯。但沒人買他的葯。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葯,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將膏葯貼於枯槐身上揚長而去。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人們稱為復生槐。[6]
晉祠三絕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了。距今已有2800多年,樹干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台前,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眾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里,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
水鏡台
水鏡台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台,台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台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戲台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台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補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後台台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台連成一體。前後台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台」橫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水鏡」二字,取於《前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7]
對越坊
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台西,建於明代萬曆四年,不僅造型優美,結構壯麗。在中國古代,坊的作用是舊時用來宣傳封建禮教所謂「忠義節孝」的,俗稱牌樓。在晉祠三塊匾中,從字面意思看,「對越」匾給人的感覺最是難以明了。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游龍。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症,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台、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台西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對越」語出《詩經·周頌·清廟》「對越在天」一句。「對」,意為報答;「越」,意為宣揚。「對越」即「報答宣揚祖先恩德」,此處應是一語雙關,既指報答宣揚母德高尚,也指聖母邑姜功德無量。[7]
聖母殿雕塑
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於晉,後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 的母親,「邑姜」建了聖母殿。
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於北宋的天聖年間,重修於崇寧元年。(1102年),而在殿內聖母像的座台背後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1087年)。 主像「邑姜」即聖母殿的「聖母」,由於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
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面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
古建築三絕
這里還保存著中國古建築中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年間(1102年),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圍廊,是中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里的宋代泥塑聖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中國現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形態各異。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沼上架起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邊的欄桿和望柱形狀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這種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飛梁在中國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文物價值
1、藝術特徵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
獻殿外觀
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一個單體建築,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徵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2、造型風格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檐斗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檐與下檐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緻,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斗,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3、文物保護
晉祠園林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其中便有晉祠。屬於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類。[1]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太原市晉祠保護條例》[8]
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晉祠泉域保護條例》。
2015年發布《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總體規劃方案(2015-2030)》。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晉祠
開放時間: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
中准價70元/人.次,景區以中准價為基礎,淡旺季在20%幅度內上下浮動,最高為72元。對殘疾人、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等,憑合法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惠;對兒童、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對旅行社組織的團隊遊客,實行票價優惠,具體優惠幅度由景區自定。
交通提示
太原市通往晉祠的308、856、804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早6:00--18:3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
『玖』 2019山西荷花開的地方都有哪些
太原文瀛公園 大同渾源神溪濕地 晉中榆次晉商公園 晉中市左權麻田 太原晉祠北大寺 太原長風商務區 太原汾河公園 這個夏天,還有什麼事情比去賞荷花來得更爽的呢?最近這段時間你知道山西的那些荷花開始開放了嗎?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山西哪些地方的荷花開始開放了,更多信息,一起來看看~
太原文瀛公園
文瀛公園,是山西太原市最古老的公園,位於太原市海子邊。
睡蓮是水生花卉中的名品,外形與荷花相似,有「花中睡美人」的美譽。每到夏日文瀛公園南湖,千餘株睡蓮盛開迎客。
大同渾源神溪濕地
著名的「神溪夜月」為渾源古八景之一,神溪濕地總面積315.99公頃,山泉奔涌,碧波盪漾,夏秋之際,荷花飄香,碧葉覆水。
呂梁市孝義孝河濕地公園
呂梁市孝義市孝河濕地公園九曲棧橋也叫「荷花棧橋」,種植以荷花為主的水生植物。花開之日,行走在棧道上,有移步換景的妙趣,有分花拂柳的美感。
近日,濕地公園鴛鴦池中荷花次第開放,亭亭玉立的掩映在墨綠色的荷葉中,或嬌羞含苞待放,或傲然開放嬌艷欲滴。
晉中榆次晉商公園
榆次晉商公園,萬株荷花湖面盛開。
榆次晉商公園內人工湖面積達5萬平方米,栽植的萬余株不同品種荷花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先後進入盛花期。無數遊人前往觀賞,並且,還有許多相關配套活動。
晉中市左權麻田
左權麻田不僅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近些年來,該鎮清漳河沿線的14個自然村大力發展蓮菜種植,形成了上中下三大千畝片區。每逢夏日,一望無際、迎風搖擺的荷葉,儀態萬千、競相開放的荷花,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攝影、寫生。
太原晉祠北大寺
北大寺村位於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如今這里有300餘畝蓮花池。有人如是說,見了北大寺荷花池塘,太原市所有公園大大小小的荷花池塘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如果說公園里的荷花是小家碧玉的話,那北大寺荷花池塘就是大家閨秀了!
仲夏時節,北大寺荷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呈現出晉陽十景中的「大寺荷風」的美麗畫面。
太原長風商務區
每至盛夏,長風商務區躋汾橋下荷花塘內近萬株荷花競相開放、花香四溢,吸引不少人觀賞、拍照,市民又多了個周末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太原汾河公園
太原汾河公園總長超過18公里。一期啟動區綠化總面積為130萬平方米,水面170萬平方米,共栽植183種2.4萬株喬灌木,82萬平方米草坪,1萬余株(叢)露地宿根花卉,形成了兩岸寬百米、長6公里的綠色生態長廊。
一個個構思新穎、寓意深刻、建造精巧的景點星羅棋布,掩映在綠樹花叢之中。汾河公園的荷花位於漪汾橋南200米處,雖面積不大,但頗有情調。
『拾』 初冬哪裡有比較適合一個人旅遊的地方
莽山
進入11月,國內美麗的秋景逐漸從西北轉到南方,而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森林公園,目前正是莽山紅葉飛舞的時候,和其它賞楓勝地相比,莽山的紅葉由於種類繁多,顯得更有層次感,吸引不少遊客趕搭秋天的尾巴赴莽山秋遊。
在湖南省郴州宜章縣南部的五嶺群山中,有一座林木疊翠、風光絢麗的綠色寶庫,這就是素有「第二西雙版納」和「南國天然樹木園」之稱的莽山。莽山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負離子含量高達106900個,是天然的大氧吧。進入這片原始森林,遊人沿著一公里的蜿蜒棧道行走,可看到一條條潺潺溪流穿行於峽谷林海之間,時而浪花飛濺,時而柔靜不語,其中孔雀瀑、九疊泉等景點更是令人心醉,讓人更加深入大自然。越是深入,就越能感受莽山的山高石怪和林幽峰奇,山上的「鬼子寨」、「猴王寨」和「天台山」都頗有名氣,其中崖石經過千萬年的風吹雨洗,變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奇石、奇峰、險崖,無不讓人唧唧稱奇,嘆為觀止。
許多人都說,莽山紅葉不僅可以與北京香山紅葉媲美,如果比紅葉的種類和層次,莽山紅葉則還有過之外而無不及。深秋時節正是莽山賞紅葉的好時機,滿山的林海從10月開始慢慢點綴上濃艷的紅葉,綠紅相間,賞心悅目。莽山的紅葉有楓、青漆等數十個品種,各種紅葉各具特色,或紅、或黃、或橙,濃淡相宜,隨意地鋪灑在山林里,彷彿天空中迷幻的彩霞,極其迷人。徒步行走在這樣的山道,猶如進入了完全由紅葉構成的美麗世界,美得讓人難以自拔。
莽山
莽山
旅遊貼士
美食:莽山的山坑魚很好吃,都是當地人從溪水中捕撈的,原汁原味。另外,可以嘗試瑤家臘肉、臘腸等。
特產:湖南的臨武鴨是中國的八大名鴨之一,有著上千年悠久的養殖歷史,曾作為朝廷的貢品,聲名遠播。而東江魚也是郴州四大特產之一,多以無煙熏為主要加工方式,味道香辣鮮香。
塔川
塔川,是一個獨具魅力的山間村落,因為美麗的秋色而被攝影愛好者們推崇為中國三大秋色觀賞景區之一。塔川紅葉是一種梔子樹,經由霜降,由綠變黃,由黃變紅,中心呈七彩顏色,是攝影發燒友的最佳素材,但鑒賞最佳時刻只有一個多月,從10月到11月下旬,賞秋要「及時」。
塔川的清晨最美,薄薄的霧氣籠罩在樹上,似有似無,農家的小屋若隱若現,紅楓叢中忽露出飛檐翹角,粉牆黛瓦在金黃葉子的掩映下,猶如中國山水畫那般詩情畫意。11月中旬,塔川滿山的紅葉十分迷人,整個塔川景區方圓10里層林盡染,奼紫嫣紅,美不勝收。深秋的樹木、田野、村莊構成如畫的風景,獨具特色的秋景是眾多畫家、攝影家創作的基地。中國黃山黟縣鄉村旅遊攝影節,也會在此時舉辦。此時正逢國內三大秋色之一的「塔川秋色」最佳攝影創作時機,攝影愛好者們都齊聚於此。
這個寧靜的小村莊,背靠高聳入雲的黃山西南余脈黃堆山,遙望碧波盪漾的十里奇墅湖。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穿過塔川村口的古木林,依清溪沿石階拾級而上便進入了塔川村。漫步於村中,領略山間村民古樸純情的生活樂趣,欣賞「溪繞前屋」、「竹山鶯啼」、「塔川洞天」等絕妙景觀,讓自己投身到「塔川秋色」這幅美麗的畫卷中。
距離塔川只有2公里的宏村,同在黃山山腳附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中華一絕」的古水系牛形村落、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都使得宏村名聲在外。無怪乎有人把宏村贊為「東方的威尼斯」。南湖,是宏村最美的地方,水與徽派建築的有機結合,使得宏村美得更有靈性。每年秋天,這里也是欣賞紅葉的絕佳去處。
香山
北京的秋天氣候最舒適,秋高氣爽,是全年最適合出遊的季節之一。另外,應季的香山紅葉節也從10月下旬開始舉行,讓北京城染上濃濃的秋意,楓葉流丹,隨風飄舞,景色壯觀不容錯過。
香山可謂是國內賞楓的鼻祖,其紅葉馳名中外,是我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黃櫨樹葉紅得像火焰一般,霜後呈深紫紅色。香山地勢險峻,高峰迭起,黃櫨樹在數萬畝高坡上綻放生命,異彩紛呈。樹葉隨著水分、光照、溫度的不同,所呈現的色彩絢爛無比,或橙紅如玉,或猩紅似火,或桃紅如酒,美不勝收。乘坐纜車是想一覽香山紅葉的長者最喜愛的登山方式,沿著索道,可以見證從山下到山上紅葉的顏色逐步變化,從單棵變色到漫山紅透,再到後段枝葉零落,紅葉花枝招展,隨風舞起一段曼妙的紅衣舞。
登山感到疲憊的話,不妨去吃些美食補充體力。香山的泉水有很多,如玉乳泉、玉華泉、雙清泉、卓錫泉等,且泉水甘、甜、清、香,很有特點。來香山一定要嘗嘗泉水沏茶,如雙清別墅清泉茶、健康園保健茶、玉華岫功夫茶、香爐峰雲岫山花茶。坐在靠窗的位置,一邊欣賞著窗外的「綠肥紅瘦」盡收眼底,一邊品嘗佳餚美食,可謂雙重享受。
香山紅葉
旅遊貼士
交通:不妨購買「城際交通一卡通」,可以在北京和天津使用,能夠坐公交、地鐵、計程車、輕軌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可以到購卡網點購買限期使用的即買即用卡,有10元限7日刷完,20元刷50次不等。
住宿:北京的住宿業非常發達,高級酒店數不勝數,多數集中在北京最繁華的中心城區。其它經濟實惠型酒店、客棧、富有「京味」的四合院旅館更是遍布京城,能滿足各種需求和預算的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