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崑曲和蘭花

崑曲和蘭花

發布時間: 2022-06-18 19:52:16

⑴ 什麼是崑曲啊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昆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樂隊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蕭)、笙、琵琶等樂器。它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昆 曲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 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

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俞振飛是卓越的崑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游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昆 曲

崑曲,又名崑山腔,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

淵源與發展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崑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崑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崑腔歌唱體系。這時的崑腔也只是清唱,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曆末,崑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從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致。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摺子戲。摺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摺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凈、丑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由於崑曲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崑曲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清唱活動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觀看崑曲演出外,自己也舉行崑曲的清唱活動。在民間崑曲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會。晚清,崑曲日趨衰微,但是清曲家結社習曲之風仍在蘇、滬、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請崑曲演員或著名笛師作「拍先」。曲社聚會時除坐唱不化妝外,其他唱白諧諢、鼓點鑼段均與登台演出無甚區別。

演員與戲班
崑曲的演員主要來自:民間戲班職業藝人、士大夫蓄養的家班和業余的「串客」三個方面。萬曆時期,就有了著名演員蔣六、宇四等,著名的崑曲戲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養的家班有申時行、張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養家班成風,著名的有阮大鋮家班、長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戲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娛,南京的興化。蘇州的寒香、凝碧等。道咸以來,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鴻福等。著名演員有周鳳林、姜善珍等。本世紀初,堅持演出崑曲的有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人。1921年創辦的昆劇傳習所培養了施傳鎮、顧傳介、周傳瑛、朱傳茗、沈傳芷、王傳淞、華傳浩等一批名演員。

崑曲劇目
崑曲劇目共計保留了來源於南戲、傳奇作品和少量元雜劇的400多出摺子戲。現存輯錄摺子戲的曲譜有《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等。《審音鑒古錄》是較早的身段譜。演出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紗記—寄子》、《寶劍記—夜奔》、《鳴鳳記—吃茶、寫本》、《牡丹亭—鬧學、游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玉簪記—琴挑、秋江》、《漁家樂—藏舟、刺梁》、《長生殿—定情、酒樓、絮閣、驚變、哭像、聞鈴、彈詞》。

特徵與風格
崑山腔融合北曲與弋陽腔、海鹽腔等南曲諸腔於一爐,並加以提煉,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在節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伴奏也頗為齊全,管樂有:笛、簫、嗩吶等,弦樂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擊樂有:鼓板、大鑼、小鑼、鐋鑼、雲鑼、小鈸、堂鼓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崑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著稱。

崑曲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
揚州白等。崑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凈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曲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崑曲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崑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下簡稱「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教科文組織每兩年宣布一次「代表作」,一個國家每次一般確認一個項目。評選的標准主要有兩個,其一為具有傑出的文化代表性,對有關群體和文化多樣性具有特殊價值;其二為需要保護的緊迫性,特別是因面臨社會變革等因素缺乏保護而將消失的文化藝術形式。

中國崑曲當選的原因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崑曲有極高的技巧

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之綜合。這四個方面及其綜合在崑曲中要求最高。崑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兼備。舞台呈現亦最為完美與出色。其他劇種演員為提高技藝都要學崑曲。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即有深厚的崑曲功底並能演崑曲。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之代表作《林沖夜奔》即以崑曲形式演出。

崑曲是「活化石」

昆劇《宦門子弟錯立身》,這部戲為元代南戲劇本,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保留下來的罕見文學作品,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一批古代戲曲劇本之一。
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台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劇本到聲腔、表演不斷變革,崑曲則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劇目又極為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崑曲屬「瀕危物種」

在18世紀後期,地方戲興起,崑曲由於過於文雅和繁難,便呈衰落趨勢。1949年前,在全國范圍內除「國風新型蘇劇團」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續崑曲藝術生命之外,已沒有一個職業性表演團體,老藝人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擺攤糊口。

崑曲
十四、十五世紀發源於江蘇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該劇種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

歷史
金元時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宋代南遷前後。明初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

根據《南詞引正》,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形成於元代末年,是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都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少。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曲調細膩宛轉。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昆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昆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范的主力。

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昆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崑曲名劇
浣紗記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最有名的摺子是游園、驚夢。
長生殿
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琵琶記
綉襦記
玉簪記
西樓記
南西廂記
鳳凰山
紅梨記
艷雲亭
金雀記
桃花扇

響很大。

⑵ 崑曲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崑曲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表演三個方面:
l、劇本:崑曲劇本採用了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大戲分很多摺子,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串在總的情節上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它的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
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採用了長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把漢語的音樂性發揮得非常充分,通過字調、韻律、句法結構,產生一種剛柔、長短輕重和諧的藝術效果,京劇則採用七言詩歌發展而來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數都是固定的。
崑曲直到現在還經常原封不動,演唱幾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樂:中國的戲曲音樂大致分成兩種結構形式,即曲牌體和板腔體。崑曲音樂呈曲牌體結構形式,有一千多個曲牌,崑曲的每出戲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有四聲、尖團之分,而京劇音樂是板腔體結構,它分為西皮二簧等幾個板式。崑曲唱腔沒有過門。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寬,如女聲要真假聲結合,難度非常大,京劇則每句都有過門,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而京劇主要是京胡。
3、表演:崑曲由於它的劇本和音樂的特點,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動作非常高,崑曲最大特點是載歌載舞,由於崑曲文詞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經常用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或者用動作來輔助對文詞的解釋,崑曲的舞蹈動作經過意象、變形和裝飾性的各種手法使動作非常優美。連綿不斷,但難度也非常大,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一邊演唱、一邊舞蹈,京劇則是演唱時沒有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或舞蹈動作時,一般都不演唱,凡載歌載舞的劇目,一般都是演崑曲劇目,象《擋馬》、《鬧天宮》都是崑曲劇目,後來經過加工提高,也成為京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崑曲的表演非常細膩,每個行當都有不同特點,如旦角的嫵媚多姿,小生的儒雅瀟灑,花臉的粗獷豪放,武生武旦的剛健瀟灑,小丑的詼諧幽默。
崑曲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即慢、小、細、軟和雅。
所謂「慢」,是說崑曲的節奏緩慢,輕柔而婉折。崑曲擁有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發音吐字比較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它的曲調是傳統曲牌體,每出戲都由成套曲牌連綴而成。這既是當時緩慢的生活節奏以及人們的緩慢心理節奏在戲曲藝術上的反映,也是「水磨腔」格律特點和演唱要求所造成的必然現象。
所謂「小」,是指崑曲可以在各類劇場的舞台上演唱,但它最宜於家宅的廳堂或花園亭榭上演唱,是典型的「紅氍毹藝術」。
所謂「細」,是指崑曲表演十分細膩。崑曲是一門集歌唱、舞蹈、道白、動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形式,它通過象徵虛擬性和程式化的歌舞動作表演故事,並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所謂「軟」,是指昆戲說的吳儂軟語,唱的是柔婉的「水磨調」,再加上擅演纏綿悱惻的文戲,自然給人以一種軟而香的感覺。
所謂「雅」,是指崑曲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風格。崑曲,單單看劇本,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而許多唱詞其實就是婉約凄美的詩詞。是故,崑曲藝術被知音者比喻為蘭花。而崑曲藝術之「雅「,又是由它的慢、小、細、軟諸特色所決定的。

⑶ 崑曲比喻什麼花

答案:蘭花。
崑曲天性細膩溫婉,幽遠高潔。作為百戲之祖,暗含中國人自古以來最幽微和深邃的審美傳統和含蓄真摯的情感世界。每當精緻的水磨腔柔柔響起,婉轉恰若空谷幽蘭,縈繞耳畔、心間,揮之不去的是那份恬淡和深情。
很多崑曲研習社和愛好者協會都以「蘭」字入題。如:上海昆劇團戲迷團體題為「蘭韻雅集」,正是對崑曲幽蘭氣韻的雅稱與雅頌。
呵呵我很喜歡崑曲,希望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⑷ 崑曲介紹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4)崑曲和蘭花擴展閱讀:

經典崑曲曲目:

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1、崑曲《玉簪記》改編自明代戲劇作家高濂創作,首演於2008年,是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繼青春版《牡丹亭》後又一次集合兩岸文化戲曲精英共同打造。

《玉簪記》講述書生潘必正,寄居在其姑母所住的女貞觀中,得遇道姑陳妙常,深為愛慕。一夕,聞聽琴韻清幽,循聲而往,乃妙常所彈。潘遂借琴曲以挑之。妙常雖亦有意,礙於戒律,故作嗔拒。但情愫已通,從此心心相印了。

2、孔尚任創作的《桃花扇》與洪升創作的《長生殿》被譽為中國崑曲鼎盛期最後的兩座巔峰。《桃花扇》圍繞李香君與侯朝宗愛情主線狀寫了眾多人物,呈現一幅駁雜的社會斷面。

⑸ 崑曲被譽為哪種花

答案:蘭花。
崑曲天性細膩溫婉,幽遠高潔。作為百戲之祖,暗含中國人自古以來最幽微和深邃的審美傳統和含蓄真摯的情感世界。每當精緻的水磨腔柔柔響起,婉轉恰若空谷幽蘭,縈繞耳畔、心間,揮之不去的是那份恬淡和深情。
很多崑曲研習社和愛好者協會都以「蘭」字入題。如:上海昆劇團戲迷團體題為「蘭韻雅集」,正是對崑曲幽蘭氣韻的雅稱與雅頌。
呵呵,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⑹ 崑曲代表什麼花

蘭花

周總理曾經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昆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贊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為粵劇的美稱。

⑺ 崑曲是什麼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根據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輔《南詞引正》所載,崑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顧堅所創始的。一般認為崑曲在明代嘉靖年間,由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給以加工提高,影響日益擴大,魏良輔配合傳奇作家梁辰創作了《浣紗記》,講述春秋時期吳越爭雄之事,主人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它成為符合崑腔韻律的腳本,對崑腔的傳播起了推動的作用。萬曆未年崑曲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但是在清朝中葉,崑曲逐漸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幾乎絕跡於舞台,解放以後,在對這一珍貴劇種進行搶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後,崑曲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 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崑曲大師:俞振飛

俞振飛是昆劇、京劇演員,工小生,號箴非,原籍松江(現屬上海市),蘇州生人。

俞振飛的的父親俞粟廬是江南的崑曲清唱家,自成一派——「俞派」。俞振飛從小學習詩詞書畫,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崑曲,14歲以小生的腳色登台亮相,雖然是業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目。後來跟隨沈月泉深造,先後學習了200多折崑曲戲。

1931年俞振飛在暨南大學擔任講師,後在程硯秋的邀請下,辭了工作隨其到北京演出,並拜程硯秋為師學習京劇小生。1934年正式轉為秋聲社擔任專業小生演員,同時受到程繼先的悉心指導。

在程硯秋的新編劇目中俞振飛塑造了很多的藝術形象:在《紅拂傳》里扮演李靖、在《春閨夢》里扮演王恢、在《梅妃》里扮演唐玄宗等等。
俞振飛從30年代以來先後與程硯秋、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藝術家合作。40年代末俞振飛到香港演出,1955年又回到北京。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擔任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並且親自任教,培養了大批的京劇人才。

俞振飛精通書畫、擅長演奏笛子,多才多藝。他的嗓音先天的條件奇佳,大小嗓運用自如,並對京劇小生有獨到的追求,在唱法、念白、運嗓、用氣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形成了自己一套的表演風格:儒雅、端莊、充滿了書卷氣。

俞振飛的代表作有崑曲《游園驚夢》、《太白醉寫》、《雷峰塔·斷橋》、《玉簪記·琴挑》等;京劇《玉堂春》、《監酒令》、《春秋配》、《奇雙會》等等。

⑻ 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 是什麼意思

周總理曾經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昆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贊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為粵劇的美稱。粵劇不但深受廣東人喜愛,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華人的喜愛。粵劇在海外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大量的愛好者,紅豆產於兩廣一帶,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紅色。古人常用來象徵愛情或相思,在民間,相思紅豆和玉一樣,是有靈性的開運吉祥神物:定情時,送一串許過願的相思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會在手腕或頸上佩帶鮮紅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環或項鏈,以象徵男女雙方心連心白頭到老;結婚後,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顆許過願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目前,相思紅豆飾品風靡南國,時尚女性以佩帶紅豆精美飾品為榮,男女戀人紛紛為對方選擇相思紅豆飾品表達心中的愛意。
蘭花的花語和象徵及代表意義是:淡泊,高雅 蘭花的品種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2萬多個蘭花的品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蝴蝶蘭、蘭花、蕙蘭等。其實,它們各自有各自的花語,但是,蘭花總的花語就是淡泊,高雅,而且非常名貴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1],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 《梁山伯與祝英台》崑曲劇照
「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熱點內容
蘭花強有力 發布:2025-09-13 11:01:50 瀏覽:171
公司會議室桌長的綠植 發布:2025-09-13 10:33:24 瀏覽:285
浪花一朵朵名句 發布:2025-09-13 10:22:41 瀏覽:877
菠蘿種植盆栽圖片 發布:2025-09-13 10:20:07 瀏覽:261
情人節網名 發布:2025-09-13 10:12:50 瀏覽:169
舞蹈大賽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發布:2025-09-13 10:12:48 瀏覽:567
泰國櫻花盆景 發布:2025-09-13 10:08:14 瀏覽:78
海棠花和梨花的區別 發布:2025-09-13 10:06:40 瀏覽:628
盆景發源處 發布:2025-09-13 10:01:06 瀏覽:96
櫻花詩和散文 發布:2025-09-13 10:00:56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