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荷花
① 濟南哪有荷花要景點名稱,具體位置。謝謝(大明湖除外)
從全福立交橋下面走向北300米往東的路口,荷花路沿線,華山下面有大片荷專花池,如果屬還不過癮,繼續沿荷花路向東一直走到荷花風情園,前段時間去過兩次,買了蓮子回來,種到魚缸里,已經有好多荷葉了。祝玩的愉快。
② 用古人的詩句贊美下面的名山明水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阮籍《詠懷》)
河九曲天邊落,華岳三峰馬上來。(黃滋《送李佑之赴陝西參議》)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李白《公無渡河》)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李白《北風行》)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浪淘沙九首》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長江
【魏晉】阮籍
湛湛長江水,上有楓樹林。
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
遠望令人悲,春氣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
朱華振芬芳,高蔡相追尋。
一為黃雀哀,淚下誰能禁。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灧預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長江萬里晴,千帆一道帶風輕。
盡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陽城。
放魚
【唐】竇鞏
金錢贖得免刀痕,聞道禽魚亦感恩。
好去長江千萬里,不須辛苦上龍門。
白沙渡
【唐】杜甫
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雲漢。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
水清石礧礧,沙白灘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濤越凌亂。臨風獨回首,攬轡復三嘆。
登高
西湖
飲湖上初晴後雨(作者: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其他: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仲夏夜之夢垂柳依依西湖暖風醉遊人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水光瀲艷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船頭研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映山黃帽璃頭肪,夾道青煙雀尾爐
更多西湖的詩句,詳見:
http://www.xlfd.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195
宋鄭清之有詩句雲:「徑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六和塔
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我即興寫了一首詩:「小雨淡霧景朦朧,遊船輕入西湖中。碧波方圓五公里,滿湖詩句惹秋風。」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佳作更具神韻和特色。他寫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的這首七絕,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山影送斜輝/波光迎素月」
「市聲到海迷紅霧,花氣漲天成彩雲。一代繁華如昨日,御街燈火月紛紛。」元代詩人薩都刺描寫杭州清河坊的詩句,
杭州樓外樓菜館
「西湖醋魚何時美,獨數杭州樓外樓」。
有詩人留下詩句:「西湖西畔天外天,野味珍饈里鮮,他日腰纏三萬貫,看舞越姬學醉仙。」
孟浩然有《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一首詩: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南宋楊萬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紅凈,不遣潮頭過富春」的詩句。宋代曾在富陽石頭山(今鸛山)設觀濤所;而元代楊維楨「風送江聲萬里潮」正是在這一帶的記載;清代陳子瀾《恩波橋詩》又有「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之作。
北宋劉克庄有「惟有浙江潮事好,肯隨逐客到嚴州」;南宋謝翱又有「潮信到嚴灘」的詩句(這里所指的嚴灘即嚴子陵釣台一帶的急流險灘);元代仇遠有「直上嚴灘勢始平」;而清代黃仲則更有「海潮連日大,直過子陵灘」的詩句。
飛來峰,是靈隱地區的主要風景點。 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蘇東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古蛟龍潭」的詩句稱道龍井的山泉。
廣東籍革命老前輩葉劍英元帥的一首詩句:「借得西湖水一圈,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句「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宋代楊萬里的那首「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動人的詩句,真可謂西湖詠荷詩中的千古絕唱了!
古時的白樂天守杭時有:「繞郭荷花三十里」之句。
古人又把荷花比作光彩照人的美女,稱之:「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似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
宋鄭清之有詩句雲:"徑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句「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足可見其對西湖的眷戀之情。
唐朝詩人張á的《孤山詩》,由於詩中有「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等詩句
詩人白居易曾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詩句。
泰山
泰山--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於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瀛 想像金銀台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雲關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岩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雲關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雙雲鬟
笑我晚學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盪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我形
雲行信長風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 天雞已先鳴
銀台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葯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雲中跡
長松入雲漢 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 於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像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雲飛
③ 金銀蓮花在幾月份的時候,就可以進行露天栽培了
春分出室,清明平盆。清明節種藕最好,種蓮子則要夏季高溫。用塘泥裝入不滲水的盆中,選三節長的藕,藕尖朝下,順盆壁盤繞,一盆種兩條藕,朝土面兒弄成凹型。澆水先保持泥狀一周,再保持有明水,靜待生根長葉。種子種用木銼,將種子硬殼磨開,不要傷芽放入半水半泥的盆中在30度以上環境靜待發芽。
盆或缸栽時,可選用口徑50厘米左右、不淺於20厘米的不漏水容器。盆土以肥沃而粘質的土壤為宜,如塘泥、腐殖土加黃土。室內盆栽荷花選頂芽完整無損的藕段節,(藕兩頭不能透,否則進水後會腐爛)每盆栽1—2隻,每隻種藕粗細要相近,然後將其種在盆中。種植時,每段藕的頭部應向下埋入土中,尾部略上翹,與土面相平或略高於土面。
荷花的種植時間一般在每年的3-5月份,荷花的種植時間在5月份以後種苗會長出小荷葉,但不影響成活,只是不好運輸,荷花種植時要保護好種芽,小心別弄斷。荷花種植時3-5月份是種苗發芽的季節。選取種苗2-3節藕,帶兩個種芽,平行或者藕頭向下一點埋在泥土裡即可。
既然花友已經有了一段藕,那就容易多了,不過在種植之前需要我們准備好塘泥,或者是自製塘泥,塘泥就是池塘里沒有被污染的淤泥,直接挖回家使用即可,如果是自製的話,可將園土添加少量基肥,放在容器中用水浸泡一周左右才能使用。
④ 章丘哪裡的女孩最好
您好,章丘馬浩書法工作室為您解答:看您的這首詩句就詮釋了許多:就是每個地方的女孩子都有其獨特的辨識度,唯一可以辨別的您遇到的女孩子是一個什麼人品的人,人品、為人處事最可以反映一個人。
⑤ 描寫秋天的荷花,或者是殘荷的詩句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內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竹容塢無塵水檻清」,詩人起筆就以極為簡練的筆調,勾畫了駝氏亭的環境:水清、竹秀、亭靜,這里一片的清幽雅潔。然而,也正是這幽靜清廖的,遠離了塵囂的境地,牽引出詩人綿綿的相思。這種相思,了無痕跡地表現出清幽環境中詩人的孤寂;「相思迢遞隔重城」,而地域的距離又是這樣無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詩人眼下所宿的駝氏亭與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長安,遠隔千山萬水,詩人只能藉助於風、於雲,將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飄向遠方長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間隔中的契合了。
⑥ 濟南市章丘市明水街道荷花路三號,
瑞琪商務酒店 地址:荷花路9號
⑦ 明水鎮的歷史沿革
明水始稱鎮,源自宋金間。《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註:「明水鎮在章丘南二十餘里,金時舊鎮也。」明清兩代屬東錦鄉。民國時屬第七區。
1946年上半年建明水區。
1958年3月24日,撤區建明水鄉。1958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 體制,明水鄉改為明水公社。
1983年1月,明水公社劃分為明水鎮政府和綉江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2月, 綉江公社與明水鎮合並,正式成立明水鎮。白泉、橫溝兩村劃出,東琅溝、西琅溝、李家埠、馬安4村劃入。
1986年4月,明水鎮綉水中學開工建設,1987年8月建成招生。
1987年10月,明水鎮在全縣率先實現「中小學校改六配套」,並通過省級驗收。
1988年5月4日,明水鎮舉辦第一屆「明水文化藝術節」。
1991年,明水鎮跨入全省經濟百強鄉鎮行列,居33位。
1992年2月,在全市率先開展「村辦企業年」活動。
3月,明水鎮醫院門診大樓開工建設,1994年1月落成。
1992年5月15日,全縣第一個農業技術市場在明水成立。
1992年8月18日,孟加拉國外賓7人到明水鎮王白庄參觀液體酒精生產飼料、沼氣綜合利用工程。
是月,在全市率先實現村村通柏油路。
是年,明水鎮在全省鄉鎮綜合經濟實力評比中居18位。
是年,明水鎮通過濟南市首批「小康鄉鎮」驗收。
1993年1月,明水鎮被評為「全省農村基礎教育先進單位」。
4月,《明水今古備覽》出版發行。
是月,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成立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6月,明水鎮被農業部評為「全國鄉鎮企業發展快,對社會貢獻大」的先進單位。
9月,鎮教委總支書記王化傑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1994年1月,明水鎮司法所被國家司法部評為「優秀法律服務所」。
2月,率先在全省鄉鎮中設立明水鎮籍大學在校生獎學金。
4月, 中共明水鎮委被中共山東省委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997年、2000年又被命名為此稱號。
5月,明水鎮在全省鄉鎮綜合經濟實力前200強評比中居45位。
6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到明水鎮視察指導黨建工作。
9月,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及省衛生廳廳長張青林到鎮醫院視察工作。
1995年2月,明水鎮融資60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鎮級「教育發展基金會」。
1995年5月15日,全國章丘大蔥技術交易會在明水舉行。
7月, 明水鎮醫院眼科開展的「白內障後房型人工晶體兩點縫線固定植入術」,填補濟南市空白,並獲省科委高新技術生長點稱號。
10月,明水鎮第一屆金秋農民運動會舉行。
11月,全省鄉鎮中首家開放式公園--荷花公園開工建設,1996年10月建成。
是月,明水鎮通過省級驗收,成為「兩基」達標單位。
1996年10月,第八屆華東六省一市防盲工作代表團43人到明水鎮醫院視察工作。
11月, 明水鎮實施赭山水土保持工程--萬畝生態觀光林果園開工建設,2000年11月基本完成。
1997年3月, 明水鎮購買兩架農用飛機用於農田、林園葯物噴灑。在全國鄉鎮中尚屬首次。
10月,明水鎮成立濟南明水眼科醫院。
1998年5月,《明水擷英》出版發行。
9月, 世界衛生組織亞太防盲總幹事甘三和一及全國防盲辦公室孫葆忱主任來明水鎮視察防盲工作。
10月,佔地500畝的明水鎮大型農資市場--章丘市農資市場開工建設,1999年4月建成,成為山東省最大的農資、農機專業市場。
11月,在全市率先推行鎮村醫療一體化管理。
1999年3月,明水鎮賀套、雙山、李家埠、東琅溝劃歸開發區管理。
9月,柬埔寨農業發展聯合會組織主席倪文德來明水鎮參觀考察。
10月,明水眼科醫院「劈核乳化法治療成熟期白內障」技術填補濟南市空白。
是月,綉江中學開工建設,2000年12月建成招生,成為全市建築標准最高的學校。
11月,明水鎮在柬埔寨設立了第一個農業育種基地,走上跨國經營之路。
2000年3月,開展「引進引辦年」活動。
11月,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包文輝來明水鎮視察農村衛生工作。
12月,引資總額4200萬元的天泰軸承、德泰裝飾兩大項目建成投產。
⑧ 明水鎮的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北宋初年,歷城人田浩定居明水,設館授徒,從學者數百人。1840年,綉江書院始建,1847年建成,成為聞名齊魯的著名書院。1912年,開始建四營、淺井等完小。1929年,興辦第七區第九小學(校址王白庄)。1943年,建山東私立綉江中學(校址侯家莊),招生131人。至1948年章丘解放時,境內有小學17處,在校生1318人。建國後,黨和政府重視教育發展,包括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各項教育事業空前發展。80年代以後,全鎮掀起全民辦學的熱潮,尊師重教蔚成風氣。1987年,在全市率先實現了中小學校改6配套, 被濟南市評為校改先進單位。1989年,創建鎮成人教育中心,並達到省級示範學校標准。截至2000年7月,累計招收培訓學員83期,78 50人次。1990年,明水鎮成為全市率先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四鄉鎮之一。1993年,明水鎮被評為全省農村基礎教育先進單位,教委總支書記王化傑被授予「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榮譽稱號。1995年11月,成為省九年義務教育達標鄉鎮。1995年,鎮6所幼兒園被章丘市托幼領導小組命名為「示範幼兒園」。同年,在全省率先融資60萬元,建立明水教育發展基金,促進了全鎮教育事業的發展。1978年至2000年底,全鎮義務教育投資累計達5400多萬元, 新建改建學校30處。 投資460萬元,建教師公寓樓5幢共138戶。全鎮共有幼兒園36所,小學26處,在校生4700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70.2%,位居章丘市第一。學生入學率、鞏固率、教學儀器設備達標率均達到了省級標准。
建國前, 全鎮有中醫32人,大葯鋪4個。1956年,明水中心聯合診所成立,衛生技術人員有20餘人。1957年,改為明水衛生院。六七十年代,各村設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 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2年,明水鎮投資150萬元,新建3500平方米的門診大樓1座, 職工宿舍樓2座。投資100多萬元購置先進的醫療設備,眼科的醫療技術、設備在省內居領先地位,開展了多項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技術研究,其中,「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獲章丘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開展的「白內障後房型人工晶體兩點縫線固定植入術」獲濟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科委「高新技術生長點」稱號,並填補了濟南市空白。1996年10月,全國防盲辦孫葆忱教授陪同世界衛生組織亞太防盲總幹事甘三和一先生參觀了明水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對明水鎮的防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1997年10月,濟南明水眼科醫院成立。1999年,該院開展的「劈核乳化法治療成熟期的白內障」的臨床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央電視台、山東法制報、齊魯晚報分別予以報道。眼科醫院院長黨光福多次被評為濟南市勞動模範、濟南市青年科技帶頭人。到2000年底,明水衛生院(含眼科醫院) 佔地21畝,建築總面積2萬平方米, 醫務工作者305人,床位200張,年門診病人79910人次,住院5000人次。1998年11月, 全鎮開始實施鎮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投資200多萬元建村中心聯合診所29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60人。2000年,全鎮有科研機構6個,科技人員130人,開展科研項目13項, 取得市級以上科研成果3項。與省內外25處大、中專院校掛靠合作,研製新產品5種。「激流」牌手提電泵創部優,「PT1230自動膠印機」獲「七五」全國星火成果博覽會金獎, 明水種子站研發的「高白」牌大蔥良種享譽全國。1 994年、1997年、1999年被評為濟南市科普先進鎮,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科普先進鎮。
明水人傑地靈,文風蔚然。舞蹈、曲藝、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代代相傳。1956年建文化站,1962年建廣播站並開始播自辦節目。1992年以來,電影放映隊常年巡迴放映,年均放映100餘場次。主要村莊和機關、學校、重點企業建有圖書閱覽室,明水鎮設有檔案室。 1992年舉辦了明水文化藝術節。1993年3月,明水鎮政協聯絡室主持編寫的《明水今古備覽》 出版發行, 1997年再版。1998年10月,該書的姊妹篇《明水擷英》與讀者見面。兩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內容詳實,稽古萃今,雅俗共賞,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於一體,實為向人民群眾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教育的好教材。
明水是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體育設施達到省級標准。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多彩,體育競賽形成制度。村居之間在假日舉行的籃球賽已成為活躍群眾生活的傳統賽事。1990年7月,明水鎮農民籃球隊代表章丘縣參加「豐收杯」農民籃球賽,獲亞軍。1991年5月,明水鎮舉辦了濟南市5縣城關鎮農民籃球賽邀請賽。從1996年至2000年,每年都舉辦鎮「金秋農民運動會」,展現了新時期富裕農民良好的精神面貌。
人民生活
建國前,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建國後,全鎮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92元,人均糧食148公斤,人均住房面積11.7平方米。80年代解決了溫飽問題,麵粉、大米成為家庭主食。90年代,在吃飽吃好的基礎上,講究營養搭配,有「天天雞鴨魚肉蛋,不如野菜玉米面」的說法。衣著方面,色彩斑斕、款式新穎、面料高檔。2000年,全鎮人均收入4045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額1280元,全鎮有彩電15584台, 冰箱5850台,洗衣機8385台,電話14454部,摩托車14369輛,汽車515輛。全鎮村村通自來水、柏油路、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普及率99.8%。如今,全街道人均住房面積39平方米, 有10個村居建起了總面積137900平方米的公寓樓,另有15350平方米的公寓樓正在建設中。
城鎮建設
明水歷來重視城鎮建設, 先後3次派人參加建設部組織的鎮村建設管理培訓班。1994年4月,副鎮長亓明代表明水鎮參加了建設部召開的小城鎮建設經驗交流會,並做大會典型發言。 1994年,被省政府評為山東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王家寨等3個村居連續7年(1992~1998年) 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到2000年底,全鎮共拓寬改造鎮村街道204條,總長473公里。1997年12月,完成全鎮所轄村居建設規劃, 確立了鎮村建設總體思路。1996年10月,明水鎮投資800萬元建成位於濟青公路明水段、 佔地116畝的荷花公園,其中水面60畝,花木綠地40畝,年接待遊客50萬~60萬人次,重現了「日暮歸來風斷續,滿身猶帶菱荷香」的美景。2000年,實施了佔地160畝的辛庄小區搬遷改造工程,新建住宅樓16幢,共搬遷居民356戶,建起綠地廣場96畝。
獲得榮譽
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一名,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故里,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鄉鎮企業發展快、對社會貢獻大的先進單位、全國群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組織、省級文明單位、山東省小康鎮、山東省經濟百強鄉鎮(33名)、濟南市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濟南市「三個一」工程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擁軍優屬模範單位、濟南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濟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濟南市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先進單位、濟南市黨員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濟南市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科技興農競賽活動先進鄉鎮、濟南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等。
集體福利
1986年鎮敬老院建成並投入使用,現有入院老人18名。綉水等16個村居為60歲以上的老人按月發放養老金。自1992年上半年開始,全鎮推行養老保險。到2000年,投保人數達3193人,同時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總計發放補助金2027.1萬元,相當於職工工資總額的11%。全鎮農村實行醫療補助金制度。通過交納少量的合作醫療基金,可報銷醫療費用10%~20%。1994年設立明水鎮籍在校大學生獎學金。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3月, 明水楊胡村張其紅在章丘縣十區區公所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上半年,在中共章丘縣委駐地--埠村建立第一屆中共章丘明水區委員會。1946年底,在明水淺井村建立中共明水區第一個黨支部。1978年底,57個村全部建立黨支部,黨員總數達982人。1984年2月,明水公社與明水鎮合並,全鎮共建黨支部59個。1994年、1997年、2000年中共明水鎮委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994~2000年中共明水鎮委連續七年被評為濟南市先進基層黨委,1994~2000年明水鎮黨校連續七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1999年9月,賀套、雙山、李家埠、東琅溝4村劃歸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支部減至55個。近幾年不斷調整充實各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數發展到2735人。1998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基層政權建設
1946年上半年, 章丘明水區政府成立。1950年9月,改明水區為第八區。1958年3月24日,撤區建立明水鄉。1958年9月,明水鄉改為明水公社,行政機構稱人民委員會, 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稱明水鎮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9月建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恢復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1月明水公社分為明水鎮政府和綉江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2月綉江公社管理委員會與明水鎮政府合並,建立明水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 1946年上半年在明水區淺井村建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1964年成立了明水公社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50年6月建立明水區民主婦女聯合會, 1958年12月改為明水婦女聯合會。1950年6月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明水區委員會,1957年7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八區(明水區)委員會。1988年9月成立明水鎮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1995年10月成立明水鎮工會工作委員會。1980年6月成立明水鎮計劃生育協會。
人物簡介
李清照(1084~1156) 自號易安居士,明水人。宋代著名文學家李格非之女,我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詞人。前期(即北宋時期) 主要作品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等。後期(南宋時期) 有:《聲聲慢》(尋尋覓覓)、《永遇樂》(落日熔金)等。她的全部詩作被收入吳連周編輯的詩歌總集《秀水詩抄》。
李冕(1490~1563) 字端甫,號脈泉,明水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浮沉於宦海30餘年,官至雲南右布政使。一生剛正不阿,秉公執法,廉潔自持,敢斗奸佞,時被升遷,又常被排擠,遭到貶謫。終因逆忤嚴嵩之流,被迫以老疾致仕。
劉昭一(1870~?) 號字峰,西營村人。曾任北洋政府國會眾議院議員,與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是至交好友。1927年被張宗昌委任為山東自治籌備處處長。1930年韓復榘主魯後,逐漸失勢,退出政壇。
劉靖宇(1917~1974) 原名張西厚,杲家坡人。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直南特委四支隊參謀長、冀南三分區政治部副主任、文城縣委書記、冀南一地委組織部長、五地委宣傳部長、大連市西崗區委書記、旅順市委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參贊、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專員、副司長、代司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逝世。
李振東(1918~1976) 山陽東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戰爭年代轉戰南北,參加了很多著名的戰役,歷任連長、副營長、營長等職。解放後調北京衛戍區任副團長、團長。1968年任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軍委會主任,1973年任北京衛戍區後勤部副部長。1975年因傷在北京逝世。
程重遠(1917~1991) 查舊村人,中共黨員。歷任冀魯豫軍區後勤部軍工部長、國家燃料工業部基建設計司副司長、電力工業部設計司副司長、華東電業管理局副局長兼上海電力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等職。1983年離休後任中國軍工史料編委和冀魯豫軍工史料編委主要負責人,組織編寫了《中國軍事工業歷史資料叢書》、《冀魯豫軍工史料叢書》。
趙興元 1925年生,中共黨員,前營村人。14歲參加革命,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營長、團長、師長、副軍長、黑龍江省軍區政委,旅大警備區副司令、政委。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曾九次負傷,榮立特等功兩次,大功六次,小功七次,33次幸福地見到毛主席。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趙興元曾當選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和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方 1930年生,明四居人。1947年初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初任明水區組織幹事。調浙江省工作後,歷任寧波地區組織幹事、秘書、組織部副部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等職。
劉捷 原名劉煥卿。1932年生,西營村人,軍隊離休幹部。1949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入黨。歷任副班長、連隊文書、區隊長、軍事教員、秘書、訓練科長(正團職)、教務部副部長(副師職)、國防大學學員隊隊長(正師職)等職。多次受到嘉獎,並榮立三等功一次。
康煜宗 1932年生,淺井村人,北京北方交通大學教授。1950年就讀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幹部學校,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法語專業。畢業後分別在鐵道部國際聯運局任翻譯和在北京鐵道學院、上海鐵道學院任教。任教之餘,參與編寫了《核心法語》《大學法語》等教材。翻譯出版了科幻小說《大木筏》等多種譯著。
李家升 1934年生,西石河村人,著名爆破理論專家。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工程兵學校,1967年任中國駐坦尚尼亞軍事專家組專家,此後在工程兵指揮學院任主任教員、教研室主任、教授。先後主編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工程保障經驗》《爆破教範問題解答》《軍事爆破工程》等書,研製成功了「七三式模擬火箭爆破器」教具,獲工程兵科技進步二等獎。擔任《爆破》雜志特約編委,並被編入《全軍院校名師大典》。
王廣鈺 1937年生,明三居人,中共黨員。1957年入山東師范學院體育系學習,工作後歷任山東體育學院體育系田徑教研室助教,運動系籃球隊身體素質教練,山東省體育學校(現運動技術學院)政工科科長、辦公室主任;1982年後任山東省體委人事處副處長、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山東體育學院黨委書記,省體育總會專職副主席等職。主持研究的《我國優秀運動員退役安置現狀及對策》項目,獲國家體委頒發的軟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項獎一等獎。
李善階 1937年生,三盤村人,1958年參加工作,1962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函授本科班。先後在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東省委研究室工作30餘年,後任山東建材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已出版的著作有《應用行政學》《省級行政管理》《機關行政研究》《中華古今旅遊詩詞集萃》等。先後發表各種論文30餘篇,創作發表詩詞500餘首, 部分詩詞收入《中華詩詞》《中華詩魂》等。事跡收錄《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詞典》《中國大網路專家人物專集》《中國當代學者大詞典》《中華詩詞學會人名詞典》。
趙芳清 1937年生,三澗村人,高級工程師。1953年於聊城地區糧食局參加工作,又先後到山東財經學院、山東商校進修學習。期滿後歷任山東省委財貿政治部秘書、山東省委辦公廳秘書、勝利油田黨委辦公室主任、東營市委副書記、東營市政協主席等職。
李海績 1938年生,八里辛庄人。196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後又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進修,參加工作後曾兩次赴國外任教,1975年調國家教委工作,先後任副處長、處長、副司長、正司級巡視員、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正司級)等職,曾獲國家外國專家局頒發的紀念獎狀。出版專著《布魯塞爾大學》(10萬字)及自編詩詞集《天涯萬里歌行集》等。
李江吉 1938年生,三義村人,中共黨員,現任青島海洋大學技術科學學院電子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山東省雜訊控制工程協會理事長,山東省環保產業協會振動和雜訊控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多種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12篇,與他人合作出版譯著《海洋聲學》(約79萬字)。由他任課題負責人主持完成了16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八五」攻關項目一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青島海洋大學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獲發明專利二項。並多次獲「青島海洋大學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稱號。
張汝亮 1938年生,杲家坡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橋梁隧道專業,現任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數次主持科研公關,並多次獲獎,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篇, 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表兩篇。參加了電氣化叢書《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及應用》的編寫工作,與他人合作完成《蛛網式平板型網架結構》《公路橋梁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等多篇論著。
劉家瓚 1939年生,陔庄村人。1960年在本溪礦局工作,1969年調四川攀枝花礦務局任採煤隊隊長。曾獲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9年獲全國能源部勞模稱號,1 990年全國「五一」 獎章獲得者,1991年被評為攀枝花市「十二英傑」,1993年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趙景江 1939年生,滕朋村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副師長。曾先後三次入滇、入閩擔負運輸和作戰任務,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嘉獎,並榮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
杲憲慶 1940年生,杲家坡村人。1965年畢業於曲阜師范大學政史系,工作後歷任肥城團縣委副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常委、新城鎮黨委書記、肥城縣委書記等職。1986年調任省農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主持農業廳的工作,1988年任農業廳廳長,黨組書記。現任省人大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韓乃寅 1947年生,楊胡村人,大學文化。現任雞西市雞冠區區委書記,東北地區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協理事。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稿件千餘篇,出版了六部中篇小說,二部長篇兒童小說。其長篇小說《遠離太陽的地方》(140餘萬字)三部曲第一部《天荒》獲東北地區首屆文學大獎一等獎。
徐建國 1952年生,王西村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經濟師,現任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經過不斷發展和嚴格管理,1995年被評為「山東省工交財貿系統百家利潤大戶企業」,1997年被山東省信譽評級委員會確定為特級信譽企業,還被省經委評為「管理示範企業」。
徐家鎮 1967年生,鮑庄村人,體育運動健將。在上海體育學院學習期間,連續5年獲67.5公斤級華東六省舉重邀請賽冠軍, 兩次在上海大學生運動會上奪冠,全國城市運動會獲第4名, 上海第九屆運動會上獲金牌。1992年,在山東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獲67.5公斤級舉重金牌。現為濟南市體校教練。
下轄村 下轄村: 淺井村 呂家村 查舊村 張家村 聶家村 侯家村 禹家村 孟家村 後營村 西營村 前營村 中營村 牛牌村 河南村 鄭家村 三盤村 三義村 四盤村 宋家磨村 宮王村 綉源村 樊家村 辛庄村 牛王村 山陽東村 山陽西村 柳溝村 王家寨村 崗子村 釣魚台村 杲家坡村 東石河村 西石河村 官道店村 太平村 王東村 王中村 王西村
⑨ 誰知道描寫荷葉的詩句
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幽幽湖水荷花躺,萬山碧水接天沿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陝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雲《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准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後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後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緻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台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雲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碎,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時節。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後菊花逐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摟
霜風:秋風。關河:關塞河流。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是處:到處。紅衰翠減:花謝葉落。苒苒: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斷虹:殘余的彩虹。霽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無賴:百無聊賴。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
阿誰;何人。背西風:背向秋風。
指荷葉被秋風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衰草:枯草。畫角:軍中用的號角。斷:盡。譙門:城上鼓樓,用以瞭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岩和范廓之韻》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麼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
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塍:田間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宋·張炎《清平樂》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
壑(音同「賀」):山谷。
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殘霞:晚霞。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飛鴻:大雁。
元·白樸《天凈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清·王士禎《江上》
山色淺深隨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
變秋聲:江流隨著夏去秋來而改變聲響。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龍、王西樵、程穆情諸君登慧光閣飲於竹圃分韻》
最全的描寫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