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蛋荷花
① 蓮藕花可以炒鴨蛋嗎
荷花瓣可以酥吃,放雞蛋和少量麵粉跟花瓣和勻放熱油種炸酥
② 端午節為什麼要送咸鴨蛋,佩香囊
2018年的端午節就要到了,又到了放假的時候!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氣之一,端午節這天有數不清的傳統習俗要遵從,比如吃粽子、佩香囊、送咸鴨蛋,端午節為什麼送咸鴨蛋?端午節為什麼佩香囊?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為什麼佩香囊
1預防疾病,端午節使用的香囊並不是香精,而是實實在在的中草葯,傳統香囊中會有蒼術、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靈香草、冰片等成分,這些中葯材都具有消炎殺菌的養生功效,端午節氣溫高,細菌繁殖快,配個香囊可以預防疾病。增添節日色彩傳統的香囊都是採用的大紅、大黃色彩,採用純手工編織,既能保證香囊中葯材味道揮發,又不會讓葯材撒漏,上面常常綉上祥雲、十二生肖或者其他寓意吉祥的事物,精巧繁復、喜慶祥和,端午節這天人人配一個香囊,十分的應景。

③ 白洋淀都有那些出名的特產啊
吃的就是鴨蛋,喝的荷花茶,當地的魚不錯。
荷花景色真美。
我認為最具特色的高端的有那個白洋淀獨有的蓮子手串不錯。有文化美好,寓意也好,把玩的手感也不錯!
④ 想雲看荷花,不知道什麼季節、去哪裡看呢
夏天,最好是六月,去西湖
⑤ 河南鄭州有什麼特產

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敬老節,民間要蒸重陽糕孝敬老人。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製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來自網路
⑥ 形容咸鴨蛋的詞語
咸鴨蛋蛋黃是黃色的,有的是金色的。有的蛋黃流油,金燦燦的。咸鴨蛋最好吃的部分就是蛋黃。
⑦ 荷包的「荷」跟荷花有關系嗎
荷包來源於荷花!
根據民俗傳統,荷包一般是定情之物,上綉交頸鴛鴦或並蒂蓮。
蓮:代表連年有餘。
蓮籽:代表多子多福。
荷包不但是定情之物,還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荷包的起源,說法不一。據傳,它出現甚早,有數千年的歷史,源於香囊,用於盛放香料,也作為佩飾。在漢墓的出土物中就有綉花香囊、鏡套、手套等。位於絲綢之路上的民豐尼雅遺址中曾出土過絲質的刺綉香囊。佩帶荷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後歷代都有。
荷包既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服裝佩飾,又是男女相愛,傳情的重要媒介,荷包從產生起,都是婦女精心製作,用於少女送情郎,少婦給丈夫表達慕戀、相思之情。正像河北民間廣為流傳的民間情歌《綉荷包》里唱的那樣:「小小荷包雙呀雙線挑,妹綉呀荷包墜嘛墜郎腰……」「……丈夫常在外,月月不回來,三月里桃花開呀,捎個信兒來:哎咳喲,要個荷包戴……」在河北等地一些農村裡有一種「對子荷包」,「雞心」形狀,兩只荷包一樣,一面為平面,一面凸出,上面綉有花鳥、龍鳳等圖案,都成雙配對,合在一起,用「葫蘆蔓」相綴,即為一個荷包,男女相愛後,姑娘自留一半,送男方一半,以作為定情的信物。可見荷包傳情成為當時社會普遍流行的一種社交風俗。
荷包被稱為「女紅」藝術的經典之作,用料講究,一般用緞子縫制,有里有面,表面要綉花,口穿絲繩,可以抽緊拉松,兩邊系有兩根小飄帶,底部綴有穗子,荷包針法細密,紋樣新穎,花樣繁多,有長方形、圓形、菱形、鴨蛋形、葫蘆形、雞心形、腰果形、花瓶形、銀錠形、方勝形、鍾形等。每件荷包都配以系帶,編出百結,用流蘇、料珠裝飾。荷包集我國各類刺綉針法之大成,如平綉、鎖綉、釘線綉、戳紗銹、十字綉、盤金綉、辨綉鋪絨、打籽綉等。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收藏有清代各式荷包,製作十分考究、精美。荷包的圖案千姿百態、紋樣新穎,不同的用途採用不同的紋樣。表現愛慕、思戀、夫妻和美的,如「並蒂蓮」「鴛鴦鳥」「兩鯉魚」「雙蝴蝶」「和合二仙」「麒麟送子」「榴開百子」。用於喜慶祝福的有如意、博古紋樣。吉祥花卉紋、百獸、萬字紋等,綉於文人雅士所帶的荷包,表達吉祥如意的主題,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⑧ 以荷喻理或詠荷抒情的500字作文 急的很!!!!
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從湖上飄來,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綠。啊,到了,荷花洲!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星羅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瑕;怒放的,嫩蕊搖黃;含苞的,妖羞欲語。再加上綠蓋疊翠,青盤滾珠,好一幅迷人景色。
我在一塊大青石上坐下,凝神思索,古人許多詠荷的詩句紛至沓來……是啊,荷花!多少人贊美過你,描繪過你,把許多美麗的名稱賦予了你啊。荷花除了叫蓮花外,還被稱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澤芝、水旦、水華、玉環等。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集芙蓉以為裳」。魏晉時的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過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達愛情,他的《折荷有贈》寫道:「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佳人采雲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白居易則描繪了荷花不輕不慢,不容褻玩的品格:「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另外,不少詩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艷麗,寫過許多秀麗如畫的佳句。如楊萬里的「想得薰風端午後,荷花世界柳絲鄉」;蘇軾的「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等。至於用荷花形容美女的也不在少數。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就是用荷花比喻男子。《唐書·楊再思傳》載:昌宗以容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耳。其巧諛無恥,類如此,這是褻瀆蓮花的例子,千古以來,此事被人們傳為笑談。魯迅曾借用這典故嘲諷某位無恥文人曰:「難得蓮花似六郎」。大概除了這一特殊的例外,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便都是歌詠荷花的了。這些歌詠不但散見於許多詩篇或其他作品中,而且專門給荷花「立傳」的也不少。曹植寫了《芙蓉賦》,把荷花推為群芳之首;唐朝的王勃,對前人許多賦芙蓉的作品全不滿意,特意寫了一首《采蓮賦》,其實也未見佳;倒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值得一提。這篇散文,字數不多,但卻寫出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殊性格。在眾多詠荷的作品中,不算獨樹一幟,只是這篇佳作出自宋朝理學祖師爺周敦頤老先生之手,未免使人覺得遺憾……
忽然,一陣涼風吹來,一陣清香襲來,田田荷葉輕輕搖盪,把顆顆「珍珠」傾入湖中。我的聯想中斷了。看著眼前的景象,一個奇異的念頭油然而生,而且夾雜著一絲隱隱的不平之氣。我大膽地設想:如果去掉這些荷葉將會怎麼樣?如果只剩下一枝枝光桿荷花,煢煢孑立,景色還能這樣迷人么?從美學意義上看,荷葉是美的一個組成部分,失去了這部分也就失去了美。再從生物學的意義上看呢,沒有葉子便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便絕對長不出這些漂亮的荷花以致蓮蓬和藕。難道那些荷葉就不值得歌頌么?難道它們只能作為一種陪襯出現在古人的詩中么?
看啊,這些荷葉,墨綠、渾圓、厚重,多少年來默默無言地居於人們強加給它們的「陪襯」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盛夏時候,它們從不與人爭風,反而象把把團扇把陣陣清香送來。這是一種多麼朴實無華的品格!它們又是無私的,久旱初雨就象天降甘霖,可是這珍珠一樣寶貴的水啊,它們一點一滴都不沾唇,它們總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來,那該是留給湖中魚兒的吧!當風雨襲來時,它們緊密團結,連成一片,不怕風摧雨壓,就是身子翻過來也忘我地護持著朵朵荷花;當烈日吐火時,它們個個撐起翠蓋,擋住炎熱,靜靜地看著蔭涼處的魚戲蝦游。它們襟懷坦盪,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蟲豸從來不敢侵身。當人們把荷葉從莖都掐斷時,千絲萬縷連著根,那是它們不忘湖塘養育之恩的證明。
荷葉對人類很有益處的。作為葯材,它可去熱清火,這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作為特殊的包裝材料它不怕水浸、不怕油污,在紙張缺乏和塑料產生以前,它曾起過不小的作用。《陳書·孔奐傳》就有這樣的記載:「仍令奐多營麥飯,以荷葉裹之。」另外,用荷葉煮成的荷葉粥,碧綠馨香,清爽可口……它本身有用,而且幫助生長了於人類有用的蓮蓬和藕。它本身美,而且創造了荷花的美。但最吸引我的不在這些,也不在荷葉的自然美。最吸引我的是荷葉的精神美。誠然,它不象荷花,它沒有什麼艷稱、佳號。荷葉、蓮葉,如此而已。當人們指點、欣賞著荷花甚至忘記它的存在時,它從不計較什麼;不爭名,不求利,不出風頭,不論地位,它總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戰斗。是啊,古人的詩賦中從沒專門歌頌過它,但離開它,便使一切詠荷名作的產生成為不可能。它的風格不但深深感染著我,而且給我許多啟示。這湖中的美景是誰創造的呢?遠處的青山是誰染綠了的呢?那金碧輝煌的亭台樓閣是誰蓋起來的呢?這大地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是誰培育出來的呢?朋友,你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嗎?過去的史書上很少記載,古代的詩篇中也很少贊頌。他們象荷葉一樣,只有兩個最簡單的名稱:人民、群眾。可是,荷葉的風格就深深蘊含在他們之中。荷葉的風格不就是人民的偉大精神的象徵?
我愛荷葉,故作荷葉詠。
(選自1979年3月3日《中國青年報》)
鄭伯琛(939——1979),北京人。曾任北京師范學院文藝理論課講師,多年來一直從事教學工作。粉碎「四人幫」以後,開始致力於各類散文的寫作。他的散文,在藝術上雖然一時未能達到圓熟精妙的境地,可那銳敏的思想,飽滿的熱情,豐富的文學史知識,已引起讀者的注意。《荷葉詠》,尤為人們所稱許。不料,就在他才華乍露的時候,白血症的急遽惡化奪走了他的生命。但願《荷葉詠》的長遠流傳,使人們也能常常念及它的作者。
《荷葉詠》,是一篇詠物寄志的散文。而本文所詠贊的「物」。顧名思義,主要是荷葉。
但是,作者卻意味深長地從描寫荷花入手;寫他初到荷花洲,玉立婷婷的荷花怎麼「首先映入眼簾」,使他沉醉在「好一幅迷人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覺地聯想起,古代的騷人墨客對荷花的爭相贊美和描繪,賦予種種美麗的名稱,給予種種美好的形容……直到一陣「涼風」及「清香」吹來,才使作者注意到「田田荷葉」,中斷了他對荷花的聯想,引起進一步的思索。於是「一個奇異的念頭油然而生,而且夾雜著一絲隱隱的不平之氣」;作者遂撥轉筆鋒,為只能在古人詩賦中當作陪襯出現的荷葉,大膽地鳴冤叫屈,熱情地詠贊稱頌。文章經此騰挪,既使作者的主旨峭然凸露,又把文學史上吟詠荷花的名篇介紹給讀者。
如果說,有關古人贊美荷花的聯想,主要是客觀記敘的話,那麼,詠贊荷葉的文字,無論是議是敘,還是夾敘夾議,都傾注著作者無比深摯的感情。當作者從美學和生物學角度論證荷葉重要作用的時候,那連珠炮似的設問和反問,包含著多麼熾烈的熱情。他好象裁判歷史功過的哲人,胸中激盪著伸張真理正義的神聖責任感。當作者正面描寫和詠贊荷葉的時候,更使用了「朴實無華」、「無私」、「襟懷坦盪」、「不出風頭」、「不論地位」等等專門形容人的高貴品質的語匯;在作者的心目中,荷葉簡直已經具有了人的靈性。其中有些段落的文字,確實寫得優美動人:
……它們又是無私的……當風雨襲來時,它們緊密團結,連成一片,不怕風摧雨壓,就是身子翻過來也忘我地護持著朵朵荷花;當烈日吐火時,它們個個撐著翠蓋,擋住炎熱,靜靜地看著蔭涼處的魚戲蝦游。……
這既符合荷葉的自然生長狀態,又滲透著作者摯愛的感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盡情詠贊荷葉的風格之後,作者筆鋒陡轉,通過一系列設問,把荷葉同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這聯想,奇警而貼切,人民群眾的境遇,確實同荷葉頗為相似,他們創造了大地上一切美好事物,而「過去的史書上很少記載」。他們的風格,確實也同荷葉的風格相似,雖然遭受著不公正的待遇,但從不計較什麼,「總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戰斗」。是的,荷葉的風格就是人民的偉大精神的象徵!
承認只有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熱愛人民,忠於人民,真心誠意地為人民服務;這應該是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人生觀的根本。偉大的「四五運動」和「四人幫」的倒行逆施,從正反兩方面再次警醒了人們,加深了人們對這一基本原理的認識。時時觀察和思考生活的作者,恐怕也不會不從中受到深刻啟示吧?作者所以那麼愛荷葉,所以作荷葉詠,正是由於他無比摯愛人民,要盡情謳歌偉大的人民! 回答者: 小小驕傲的我 | 二級 | 2011-5-19 19:52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古人愛荷,今人更愛荷!鑲嵌在宜昌兒童公園中的荷花池,以她獨特的魅力正吸引著四方遊客呢!
漫步在池邊的環行道上,一股濃郁的花香撲鼻而來,讓人沁入心脾。放眼望去,滿目的荷葉似碧波一起向我涌來,似乎要擁抱我這個小遊客。
荷葉大如圓盤,小如碟兒,一片片,一層層,給荷花池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綠衣裳。荷葉叢中鑽出一株株嫩紅的荷花蕾,大如芒果,小如鴨蛋,在碧枝翠葉波光水影間搖頭晃腦。有的荷花已綻開,露出嫩黃的小蓮蓬,彩蝶撲荷香,蜻蜓戲點水。荷葉上滾動著晶瑩剔透的水珠,偶爾滴落水中,驚走了嬉戲的魚蝦。我不禁贊嘆到:「啊,多美啊!」
踏上九曲連橋,跨過天鵝背,便來到湖心亭。這是荷花池象徵性建築。底座如觀音娘娘的蓮花寶座。八根紅色的柱子支撐著亭頂。亭高約十米,頂分兩層,蓋著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中十分耀眼,每層八角翹起,角尖如害羞的小荷葉,又似魚兒的尾巴,脈絡分明。亭尖有一個碩大的荷花蕾,沐浴在陽光中,正含苞待放。亭中有一個綠色雛形的荷花托,上面可擺放東西。四周有供遊客歇息的座位。此情此景,讓人彷彿置身於美麗的瓊閣之中,其樂融融。
池水映著藍天,四周垂柳輕拂,鵝在池中游,亭在畫中舞……難怪古人把西湖比西子,今天我要把荷花比昭君,是因為「出淤泥而不染」吧。 回答者: 上發條のpig | 二級 | 2011-5-28 15:51
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從湖上飄來,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綠。啊,到了,荷花洲!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星羅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瑕;怒放的,嫩蕊搖黃;含苞的,妖羞欲語。再加上綠蓋疊翠,青盤滾珠,好一幅迷人景色。
我在一塊大青石上坐下,凝神思索,古人許多詠荷的詩句紛至沓來……是啊,荷花!多少人贊美過你,描繪過你,把許多美麗的名稱賦予了你啊。荷花除了叫蓮花外,還被稱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澤芝、水旦、水華、玉環等。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集芙蓉以為裳」。魏晉時的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過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達愛情,他的《折荷有贈》寫道:「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佳人采雲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白居易則描繪了荷花不輕不慢,不容褻玩的品格:「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另外,不少詩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艷麗,寫過許多秀麗如畫的佳句。如楊萬里的「想得薰風端午後,荷花世界柳絲鄉」;蘇軾的「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等。至於用荷花形容美女的也不在少數。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就是用荷花比喻男子。《唐書·楊再思傳》載:昌宗以容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耳。其巧諛無恥,類如此,這是褻瀆蓮花的例子,千古以來,此事被人們傳為笑談。魯迅曾借用這典故嘲諷某位無恥文人曰:「難得蓮花似六郎」。大概除了這一特殊的例外,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便都是歌詠荷花的了。這些歌詠不但散見於許多詩篇或其他作品中,而且專門給荷花「立傳」的也不少。曹植寫了《芙蓉賦》,把荷花推為群芳之首;唐朝的王勃,對前人許多賦芙蓉的作品全不滿意,特意寫了一首《采蓮賦》,其實也未見佳;倒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值得一提。這篇散文,字數不多,但卻寫出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殊性格。在眾多詠荷的作品中,不算獨樹一幟,只是這篇佳作出自宋朝理學祖師爺周敦頤老先生之手,未免使人覺得遺憾……
忽然,一陣涼風吹來,一陣清香襲來,田田荷葉輕輕搖盪,把顆顆「珍珠」傾入湖中。我的聯想中斷了。看著眼前的景象,一個奇異的念頭油然而生,而且夾雜著一絲隱隱的不平之氣。我大膽地設想:如果去掉這些荷葉將會怎麼樣?如果只剩下一枝枝光桿荷花,煢煢孑立,景色還能這樣迷人么?從美學意義上看,荷葉是美的一個組成部分,失去了這部分也就失去了美。再從生物學的意義上看呢,沒有葉子便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便絕對長不出這些漂亮的荷花以致蓮蓬和藕。難道那些荷葉就不值得歌頌么?難道它們只能作為一種陪襯出現在古人的詩中么?
看啊,這些荷葉,墨綠、渾圓、厚重,多少年來默默無言地居於人們強加給它們的「陪襯」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盛夏時候,它們從不與人爭風,反而象把把團扇把陣陣清香送來。這是一種多麼朴實無華的品格!它們又是無私的,久旱初雨就象天降甘霖,可是這珍珠一樣寶貴的水啊,它們一點一滴都不沾唇,它們總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來,那該是留給湖中魚兒的吧!當風雨襲來時,它們緊密團結,連成一片,不怕風摧雨壓,就是身子翻過來也忘我地護持著朵朵荷花;當烈日吐火時,它們個個撐起翠蓋,擋住炎熱,靜靜地看著蔭涼處的魚戲蝦游。它們襟懷坦盪,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蟲豸從來不敢侵身。當人們把荷葉從莖都掐斷時,千絲萬縷連著根,那是它們不忘湖塘養育之恩的證明。
荷葉對人類很有益處的。作為葯材,它可去熱清火,這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作為特殊的包裝材料它不怕水浸、不怕油污,在紙張缺乏和塑料產生以前,它曾起過不小的作用。《陳書·孔奐傳》就有這樣的記載:「仍令奐多營麥飯,以荷葉裹之。」另外,用荷葉煮成的荷葉粥,碧綠馨香,清爽可口……它本身有用,而且幫助生長了於人類有用的蓮蓬和藕。它本身美,而且創造了荷花的美。但最吸引我的不在這些,也不在荷葉的自然美。最吸引我的是荷葉的精神美。誠然,它不象荷花,它沒有什麼艷稱、佳號。荷葉、蓮葉,如此而已。當人們指點、欣賞著荷花甚至忘記它的存在時,它從不計較什麼;不爭名,不求利,不出風頭,不論地位,它總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戰斗。是啊,古人的詩賦中從沒專門歌頌過它,但離開它,便使一切詠荷名作的產生成為不可能。它的風格不但深深感染著我,而且給我許多啟示。這湖中的美景是誰創造的呢?遠處的青山是誰染綠了的呢?那金碧輝煌的亭台樓閣是誰蓋起來的呢?這大地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是誰培育出來的呢?朋友,你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嗎?過去的史書上很少記載,古代的詩篇中也很少贊頌。他們象荷葉一樣,只有兩個最簡單的名稱:人民、群眾。可是,荷葉的風格就深深蘊含在他們之中。荷葉的風格不就是人民的偉大精神的象徵?
我愛荷葉,故作荷葉詠。
⑨ 紅荷花咸鴨蛋怎麼樣
早就聽說過紅荷花咸鴨蛋,知名度很高,在網上團購了一箱,自己吃了一點,送朋友了一些,朋友都說很好吃,下次多買幾箱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