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通衢荷花

通衢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6-07 20:43:08

A. 賀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

賀州位於廣西東部,地處湘、粵、桂三省結合部,歷史上有「三省通衢」之稱。和廣西很多城市一樣,這里也有山有水、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匯聚了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特殊的歷史文化造就了賀州眾多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賀州必游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一、黃姚古鎮
黃姚古鎮位於賀州市昭平縣東北部,有著近千年歷史,它發祥於宋朝年間,由於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名「黃姚」。與很多江南小鎮一樣,黃姚也有小橋、流水、人家,有精雕細刻的檐梁壁畫,有屋檐上詩文畫壁的古宅民居。石板街依舊是幾百年前的老樣子,青磚瓦頂的屋子連成一大片,顯得綿延深邃。
黃姚古鎮內有古戲台、寶珠觀、龍爪榕、帶龍橋、農趣園、吳氏宗祠等景點。它以前不算一個知名的地方,直到《茶是故鄉濃》及《酒是故鄉醇》兩部當年的熱播劇及影片《面紗》在此取景,才讓黃姚古鎮走進人們的視線,好在它依舊沒有被過度開發,還是一個寧靜安詳的去處。
二、姑婆山
姑婆山景區位於桂、粵、湘三省交界處的萌渚嶺南端,距離賀州市區16公里。景區以秀美的山勢、靈透的瀑布河流和古老茂密的森林風光為主,是一處環境優美的天然氧吧。這里是多部電視劇的取景地,《茶是故鄉濃》中的方家茶園,《酒是故鄉醇》中的九鋪香酒廠,《春蠶織夢》中的江南水鄉錦綉村在這里都依稀可見。
姑婆山景區面積比較大,景區內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姑婆山山腰及以下部分,瀑布、茶田、特色民俗建築等精華景點在這里都可一一看到,其中方家茶園景色清新,仙姑瀑布靈秀壯美,是最好的拍照之地;錦綉村則是優雅的風情小村莊,也可以好好逛逛。如果想登頂,有姑婆頂和天堂頂兩處高峰,景區內夏季還有漂流活動。
三、玉石林
玉石林位於賀州市平桂區黃田鎮,距賀州市區約18公里,是一片由漢玉石柱、石筍組成的「玉石林」,形成於一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時期。這片玉石林亭亭玉立在四周布滿石灰岩的山中,石芽裸露、奇峰突兀,石筍石柱、地槽漏斗、狹縫密布,被遊人譽為「人間仙境」,被地學專家稱作地質奇跡。
景區內石峰大多成灰白色,著名景觀有「千年駱駝」、「空中走廊」、「一線天」等,也有潔白如玉的「雪原玉柱」景觀,無一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令人稱奇。遊玩玉石林景區以早晨為最佳,這時容易遇見雲霧繚繞的天氣,奇石峰林在這雲霧中若隱若現,恍若仙境。此外,在陽光下及雨中的景觀,都各有妙處。
四、十八水原生態景區
十八水原生態景區位於賀州市北郊20公里處的路花山區,毗鄰姑婆山景區,因景區內有飛瀑十道、水灣十八處,故名「十八水」,是賀州市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景區內自然風光優美,以眾多落差高、規模大的瀑布而聞名,是觀賞瀑布的絕佳去處。
十八水景區主要分為湖區和瀑布區兩個部分。區是指進入景區後山下的相思湖附近,相思湖原是一座天然湖泊,湖邊有一些仿古建築和園林景觀,在湖的一側還有一處游泳戲水區。瀑布區是位於山間的核心區域,這里分布著十幾條瀑布,水流湍急清澈,都十分漂亮,其中黃綢瀑布、神龍瀑布、仙女瀑布和大佛瀑布最為著名。
五、賀州紫雲洞
賀州紫雲洞又名紫雲仙境,位於賀州市區西南4公里處,形成於侏羅紀時期,因冬季洞中的暖氣從洞口噴出,形成的氣霧在洞口縈繞,有如縹緲的仙境,從而得名。洞內各種鍾乳石、石筍、石柱之景都讓人浮想聯翩,特別是洞中的水簾瀑布和天獅、天狗和玉兔等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
紫雲洞現開發有30多個景點,各個景點不盡相同,以其精美和華麗,向遊人展示著大自然的芳容。洞內有大大小小的支洞18條,或寬闊通達,或隙窄曲暢。洞內以懸空的鍾乳石為特色,其中有懸塔,有重幾十噸高達6米多的石柱立在僅僅只有6厘米厚的懸空石板上,讓人看了心懸。
六、鍾山百里水墨畫廊
鍾山百里水墨畫廊原名鍾山十里畫廊,位於賀州市鍾山縣縣城西北,即賀州到陽朔的這段高速沿線,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自駕路線。景區延綿十多里,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為主,風景如詩如畫,故而得名。主要景觀有荷塘群峰、雙元群峰、公婆山、陽元石、觀音山、寶塔山等。
這里群山環抱著連貫成片的荷塘、稻田和菜地,每逢夏秋之際,片片的荷塘中竟放的荷花與雄奇俊秀的山峰相互映襯,構畫成一幅綿延百里的絢麗山水畫。漫步或騎行於其間,伴著淡淡的荷香,徜徉於迷人的山水之間,真是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B. 納蘭性德詳細資料

【人物簡介】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大學士明珠長子。他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後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誌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後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於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遊,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一生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名,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納蘭詞初名《側帽》,後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 [編輯本段]【納蘭容若之詞】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後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期里,研究界只關注社會性而忽略藝術性,認為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築,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這樣的觀點,在改革開放之後被重新審視,納蘭詞的藝術性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尤其自1985年值納蘭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紀念之際,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把納蘭研究推向一個高潮。1997年8月由台灣歷史文學學會和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在承德舉行,納蘭性德研究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交流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納蘭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創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對於普通大眾,納蘭性德與納蘭詞更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與喜愛,甚至有人概括為「社會現象」之說。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納蘭性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天皇貴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然而,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准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後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游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 《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脫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漢族知識分子學到他所傾慕的漢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著不同於一般滿清貴族紈絝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背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後世的一個研究焦點。
1674年,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難產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納蘭性德後又續娶官氏,並有側室顏氏。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可惜他們的愛情因納蘭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劇告終,沈宛回歸江南。納蘭性德作為一代風流才子,他的愛情生活因而被後人津津樂道,也有捕風捉影的各種市井流言,最為盛傳的是表妹入宮一事,但終不可考。
詩人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與他出身豪門,鍾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他於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納蘭性德雖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然而與之區別的,納蘭性德是入關不久的滿族顯貴,能夠對漢族文化掌握並運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為稱奇的。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倍受當時及後世好評。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詞作先後結集為《側帽》、《飲水》,後人多稱納蘭詞。縱觀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C. 文章從哪些方面謝了石城的蓮花比之在園林

中國的蓮花,有了周敦頤一篇《愛蓮說》,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便是寫到了極致。那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恬靜怡然的風致,每每讀來,都讓人情動於衷,心儀久久。

因為文章,喜歡上了蓮花。這幾年南來北往,順便看過不少,拍了不少,印象最深的,還數福建省石城縣的蓮花。石城號稱中國白蓮之鄉,村村有蓮,戶戶種蓮,那種情景,那種氣象,與園林池塘中看到的完全不同。從橫貫全縣的琴江沿岸走過,坪壩上,溝汊間,所到之處,全是一方方、一層層清香四溢,長勢正好的蓮田。那繁星般斑斕的蓮朵,碧玉般瑩潤的蓮葉,相接相擁,綿延百餘里,像一匹無窮無盡的雲錦鋪展開來,把100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打扮得富麗妖嬈,熠熠生輝。蓮田周邊,是林草蒼翠的山巒。山脊的上方,穹廬般覆蓋著遼遠的白雲藍天。聽不見機械的轟鳴擊打,見不到車來人往的擾攘。萬籟俱寂,潔凈無塵,俯仰之間,除了蓮花還是蓮花。置身於這樣的環境里,縱目騁懷,你會不由地想到,在這煙塵彌漫、雜訊盈耳的世界上,能有這樣一方寧靜的山水,一處清爽的天地,真算得人間幸事!

據蓮農介紹,看蓮花,最好是在太陽升起之後。蓮花晨開暮合,最喜陽光,陽光愈足,開得愈好。楊萬里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看來是有來由的。那天趁旅遊大巴尚未到來,我一個人踩著田埂的露珠,走到大畲村的觀光涼亭。涼亭在百畝蓮田正中,竹木搭建,簡捷而精巧,與周圍景色十分協調。村莊靜悄悄的,陽光煦微,涼風習習,依欄望去,見四周鮮荷蓬蓬勃勃,燦然怒放,精氣神十足,便急忙拿出相機,對准一簇簇或白或紅環護著金粉嫩蕊的蓮瓣,一張張或高或低承托著沉甸甸露水的蓮葉,一個個或大或小鼓起飽滿籽實的蓮蓬,甚至一處處透著殘缺美感的枯枝敗葉,不停拉動鏡頭,愣是一通狂拍。一個多小時的跑前跑後,早已汗流浹背,但仍覺興致未盡。須知,這大片的蓮花猛看似無不同,但靜心細品,卻是風情萬種,各具姿色:有的高雅,有的艷麗;有的端莊,有的嬌羞;有的溫婉柔媚,有的爛漫天真;有的從容淡定,有的神采飛揚。古人喻之為「凌波仙子」,想來真是再確切不過的。但我揣想,那仙子,指的當是曲江池畔優游燕樂的成群佳麗,而不會是薴蘿山前臨流照影的浣紗女。

太陽已近中天,園子里已是溽熱襲人,加之遊客漸多,便收拾行囊,抽身離去。村頭陰涼處,見幾戶蓮農正在加工蓮子,旁邊圍一些遊客,指指點點,問長問短,便也走上前去加入攀談。

石城的蓮子,以色白、粒大、清香味美著稱。所謂「白蓮」,指稱的即是這種營養豐富的優質蓮子,並非花的顏色。全縣十萬畝蓮田,每年大約可收9000噸蓮子,而蓮藕、蓮心、蓮花、蓮葉、蓮須、荷蒂等又可入廚入葯,是農家收入的主要來源。蓮農老陳說,白蓮品質好,但務勞起來是相當辛苦的。先得適時採收,趁天氣涼快,每天四點左右就得下地採摘,蓮蓬過嫰的不能摘,因蓮子尚不飽滿;過熟的也不行,蓮子會老化。這得憑經驗。采蓮時,無論男女老幼,都得赤手光腳在泥水裡操作,蚊蟲的叮咬,蓮梗倒刺的劃痛是免不了的,但你都得忍著。其次,採回的蓮蓬當天就得處理,包括上學前放學後的學生娃,全家人圍坐一起,剝開蓮蓬,取出蓮子,再一粒粒剝去外殼,內膜,捅出蓮心,而後拿到太陽下晾曬,等水分揮發完,又得取回來烘烤,這中間,火候的掌握也是十分要緊的……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聽他的介紹,腦海里突然就跳出這個詩句。

我插話問,一個人一天能剝多少蓮子?答說六斤左右,每斤少說也三百顆蓮子。又問,一年能有多少收入?答說六畝地,兩萬來塊錢是有的。但他的老伴立即仰起頭來制止,說瞎吹吧你,哪有那樣多!雖是反駁,卻止不住滿臉笑意。老陳也禁不住笑了,說現在又不收稅了,你怕哪樣,沒那麼多,蓋新房的錢哪裡來,取媳婦的錢哪裡來,孩子上大學的錢哪裡來,別人給的啊?老伴剜他一眼,說老不正經,你咋不說要受多大連累?老陳轉向我們,說這倒也是,蓮子好,作務難,栽種,澆水,施肥,除草,病蟲防治,哪個環節都馬虎不得,老婆子受了不少罪,是我家的有功之臣哩。大家於是一陣開心大笑,紛紛向她伸出拇指,而她卻不好意思地推老陳一把,滿臉通紅說,誰稀罕你表揚,說是要給買個手機,半年了也不見蹤影!

臨了,倆口子非得送我們每人幾個蓮蓬,說天熱易上火,拿幾個嘗嘗鮮,在車上解解悶。大家自然不好白要,表示要掏錢,老陳一臉誠懇地說,小看鄉下人了吧,千百年前我祖上也是中原來的,就算認個老鄉行吧?於是只好道謝而別,並祝他們生活幸福美滿。

說來這石城還真是我國著名的客家族系發祥地。晉代以降,中原士族百姓五次大規模南遷,最早便是在這方「環山多石,聳峙如城」的地界上安定下來,墾地置業,休養生息,而後隨著人丁的增長和家族的興盛,一部分人又陸續穿越武夷山,東進閩西,南下粵東,尋求新的拓展,故石城又有「閩粵通衢,客家搖籃」之稱。石城還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1934年,中國革命最困難最危急的時刻,石城父老曾將1.6萬名子弟送去隨軍征戰,而這些優秀兒女們,最後活著到達陝北的只有53名!石城人民為中華文明所作的貢獻,為中國革命所付出的犧牲,彪炳史冊,光照千秋。

D. 武漢東湖學院怎麼樣呢

武漢東湖學院是一所挺不錯的學校,校風良好,環境優美,值得報考。武漢東湖學院前身是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是全國最早設立的四所獨立學院之一。2011年經教育部審核批准轉設並更名為武漢東湖學院。

學校坐落於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江城——武漢,位於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之濱,東臨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中國光谷」,近臨武漢市繁華核心商業區,校園周邊地鐵公交密集,交通便捷通暢。

文化傳統

標志整體形態如一支荷花,層層綻放,花瓣如同書頁,花開象徵著知識的傳播,點出了大學傳授知識的教育根本,形態同時又是一支紅燭,放射出光芒,象徵了教育工作者的奉獻精神。

水紋和荷花在標志的構圖中形成了自然而呼應的畫面,圖形手法設計現代,同時傳承傳統文化內涵。荷花兩層花瓣形成「W」點出了武漢的地理位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漢東湖學院

E. 常州市節日的習俗

中國民俗古已有之,常指民間習俗、百姓風俗。常州民俗從常州最早方誌《咸淳毗陵志》開始,歷代都有記載,相傳至今。

和整個江南地區一樣,常州經過了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南北交往,再經唐宋元三代文化積淀,到了明清時期則出現了人口增長、農業結構變化、商品農業發展、鄉村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工商業市鎮的興起等發展變化。另外,城市化和商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的生活消費需要空前增長,社會民眾生活日益追求享樂時尚,民俗生活形態豐富多樣。其中的節日歲時習俗既是江南民俗的一部分,同時又具有自身特色,也反映出當時常州富足的生活狀態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節日習俗有的已漸漸消失,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一、新年
這天一早,人們在被窩中便要吃柿子和橘子,稱之為「百事大吉」。五更,長幼均要起床洗漱,開門後放爆竹三聲,稱之為「開門炮仗」。在爆竹中要夾著五色紙,寓意「滿地金錢」。然後叩拜天地、祖先、再互相拜賀。
每家每戶要一大早用酒、水果、米粉做的金銀元寶迎灶神,吃湯圓,取團圓意,中午要吃長壽面。按黃歷上記載的喜神方位,出門依次拜見家族尊長、親朋好友,即為「拜年」。讀書人這一天還要首次啟用新筆,用紅紙寫上吉利字。
新年這一天有很多禁忌,比如說不喝湯,喝湯就會出門遇雨;不灑掃除塵,否則會掃去財氣。如果白天聽到烏鴉鳴叫,「主老人災」,有喜鵲聲,則預示著有丁壯死亡,而有雀聲,則會「殤小兒」,而有犬吠,則會有盜賊入室。新年以陰天為佳,所謂「大年初一黑碌禿,高低田稻一齊熟」。這一天晚上要早睡,以免妨礙老鼠嫁女之類。小孩子們還會在鼠穴旁放置米團插花,說是送嫁。
二、元宵
從正月十三日開始,城內各街便盛放花燈,祠廟庵觀都是張燈結綵,而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夜晚更為盛大。元宵節人們敲鑼打鼓,進行各種表演,稱之為「鬧元宵」,其中尤以調龍燈最為出彩,現在新北區的太平龍燈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龍燈演出時需六十多人,有督旗一面以及八卦旗布陣,鑼、鼓等器樂均為雙副,氣氛熱鬧非凡。表演時按序幕、進陣、舞龍、陣式四個步驟進行,隨著八卦陣、梅花陣、一字長蛇陣、月牙陣、蝴蝶陣等陣式的不斷變化,產生不同的舞龍表演效果,十分精彩。另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綏猴燈也是這時表演。表演時,隊伍陣容壯觀,演員一律戴特製的猴面面具,戴猴帽穿猴衣,前有猴王魁星和大旗開道,一路鑼鼓喧天,威風凜凜。 此外還有現在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蹺等。高蹺最盛時期為光緒年間,木匠街的匠人們閑暇時製作木製高蹺娛樂嬉戲,久而久之,便聞名全城。
三、清明
清明是上墳祭祀的日子,田野間挑菜筐,手攜紙錢的人滿目皆是。人們折楊柳、桃花,插於門上灶間,傳說是用來紀念介子推。這一天早晨,常州人往往將隔年蒸制的大團子切片入油煎之,加紅糖盛盤中,用來供奉祖先。宗族還在宗祠舉行祭典,禮畢宴飲,稱之為「吃祠堂酒」。除祭祀祖先之外,還要祀灶和祀宅神。
常州稱放紙鳶為「放鷂子」,放鷂子是常州春天的一大盛景。到了晚上,會在放鷂的繩索之上繫上紅綠紙燈籠數十盞,當中點燃細燭,有的還繫上煙火,遙望如繁星點點,稱之為「鷂燈」。常州有「清明斷鷂」的諺語,意思是清明以後麥苗苗壯,不應再在田間放鷂。
四、立夏
立夏時要吃三鮮,並以之祭祖先,三鮮也叫作三新。有所謂地上三鮮,即莧菜、蠶豆、元麥(也有說是燕筍),樹上三鮮,櫻桃、梅子、香椿頭,河中三鮮,海絲、鰣魚、咸鴨蛋(也有說是白蝦)。
五、浴佛節
四月八日是釋迦生日,世稱浴佛節。常州婦女從正月初六開始到八月初八,便要燒八廟香,或者叫「八寺香」,又稱「八字香」。這八廟,即真武廟、營田廟、季子廟、關帝廟、張睢陽廟、烈帝廟、晏公廟、靈官廟,張睢陽廟後又改為東岳廟。據說燒八字香,可以使來生獲得一個好的「八字」。八字香以正月初六、四月初六和八月初八為盛。這一天,常州各大寺廟中人頭攢動,男女會集,名曰「傳經」。常州各大寺廟中,僧尼裝飾香花燈蝕,放銅佛於水盆,信徒們爭相扔錢財於水盆中,稱之為「浴佛」,此外還要舉行「放生會」等儀式。 寺廟僧侶還會散放糖豆,還會做「青精飯」,即鳥米飯饋贈信徒。晚上又有坐夜之會,自黎明方散,鄉村中則田壟之間到處都有信徒聚集。
六、端午
端午節的主題是送災和驅逐不祥。所以在端午前後,道士會送符篆以驅邪,人們也會在中堂懸掛鍾馗像,插菖蒲艾葉於屋檐下。端午前一天,家家要以箬葉裹制粽子,有火腿、赤豆、豆瓣等各種名色,在端午一早食用。中午要飲雄黃酒,同時灑於室內,小孩子則用雄黃酒塗於背上,再在額上畫個「王」字,還要用朱符粘於門上及堂奧,燒辟瘟丹,用以避疫。常州還盛行製作「長命索」,小孩子們用綵線搓成五色,互拴於乎臂。婦人們會剪綵紙作人形,如豆子般大小,稱之為「健人」,又制絨布的老虎花,插於兒童頭上。常州城內從早到晚街巷各處懸燈,高竿連綴,稱之為「天燈」。相傳是紀念張巡而設,實際上是紀念張士誠。

這一天,常州還要舉行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活動,即雲溪競渡。雲溪競渡是常州人引以為豪的歲時景觀,所謂「常州龍船天下無」,現如今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船競渡每年端午節在常州城內風景最好、文人聚集最多的白雲溪進行。
龍舟競賽一般於五月一日開始,基本要持續一個月時間。選擇這時間,固然是臨近端午,同時也是因為時近梅雨,白雲溪水開始上漲,便於龍舟行駛。如時值干早,溪水太淺,競渡便必須取消或者移地,所以有「雲溪水淺舟難行,今年競渡不進城」之說。四月三十日晚上,所有龍舟都要匯集於晏公廟,進行拜謁。晏公祠是祭祀水神之所,龍船競渡之前,要舉行拜祭儀式,確保整個活動的安全。按照慣例,前一年龍舟競渡結束後,還要有迎取龍舟的儀式。根據記載,龍舟一般在六條左右,最盛時,曾經到了七龍,洪亮吉便稱「六龍城古龍舟七」,包括大小青、大小白及烏龍、金龍、五色龍,此外還有鞦韆船等小龍舟不包括在內。龍舟競渡一度得到政府支持,每隻龍舟可以支取滸墅關稅十餘兩,所以洪亮吉有「稅額仍分滸墅關"之說。但一艘龍舟耗費遠不止十兩,所謂「一舟費已倍千金」。另據傳說,為了防止龍舟翻倒,龍舟下面懸著塊石頭,隨著牌樓的加高,而加重石塊,船舷也一天天接近水面,到了五月末,龍舟的牌樓早己高出岸邊樓閣了。所以洪亮吉在詩中稱「高處燈光礙月輪,軒窗無地著飛塵。生生視昔加三倍,樹上禽巢樹下人」。岸上同時還有雲車戲,與尼舟遙相呼應,熱鬧非凡。夜間還有夜龍船,或稱燈船。
七、夏至
夏至日早上要吃元麥粥,午飯要吃燒酒、餛飩,據說可以不會「疰夏」。常州家中還會在這一天用大秤稱人,以驗體重,據說也可以一夏無病。此外夏至後七日稱之為頭時,再過五日稱之為二時,又過三日稱之為三時。到三時結束,如果有雷雨,那麼就會有水災。所以農諺稱之為:「三時三送,低田白弄。
八、六月十九
六月十九傳說是觀音得道日,前一天晚上,善男信女便會攜著香燭,聚在小南門外清涼寺作金錢布施。清涼寺北的德安橋是河衢要道,當天會有許鄉人聚集在德安橋上比賽唱山歌。
九、七夕
這一天又稱乞巧節,女子會采鳳仙花染指甲,還取河水和井水各半,盛於碗內,在日光底下曬熱,到正午時分,在太陽下用綉針放入水中,讓針浮起,然後看水底針影,如果像寶塔或者筆形,那麼就代表得巧,即人會變得聰明;還會把蜘蛛放人梳妝盒中,如果次日早晨蜘蛛在盒中織網,也代表得巧。常州北門外十里有牛郎廟,旁邊還有一木橋,俗名「織女橋」,女子經常會在這一天來牛郎廟燒香求姻緣,並徘徊在織女橋邊,所以洪亮吉便有詩雲:「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回途更把裙衫整,織女橋邊鑒春影。」這一天,常州人會製作巧果,即用麵粉調油加糖或椒鹽,烘製成有如成人拇指般大小的餅,或像是人物,或像是花鳥。因「吃巧」和「乞巧」諧音,故名日巧果。這一天,婦女還會在晚上焚香,用巧果來祭祀織女。這一天如果下雨,便稱之為「洗車雨」,諺語有雲:「七夕不洗車,八月依舊車。」意思是如果這一天不下雨,到了八月就會有旱情,必須要戽水。此外,七夕前後十數日,常常會有銀河隱沒不見,常州風俗便以這一段時間的多 少來判斷米價的貴賤。
十、中元
中元節即七月十五,俗稱鬼節。這一天各大寺廟會舉行盂蘭盆會來超度亡魂,晚上各家各戶會准備酒飯,祭祀祖先,叫作「過七月半」。人們還會在路邊焚燒紙錢,祭奠各路孤魂野鬼,稱之為「結鬼緣」,又叫「退太平祟」。人們會在地上插香,叫作「燒地香」。晚上還會剪五色紙,製作荷花燈,放入河中,稱之為「放河燈」。到了晚清,人們「做中元」更加興盛,「往往於通衢中高搭彩蓬,懸掛燈火,並有紙糊匾聯,繪畫十王,及紮成各種鬼怪形象,插燭點火,沿路陳設」。家家戶戶還會有麵粉製成半圓或圓形的茄餅,如果用茄子絲作餡的,是專門供祖先用的。一般人還會以青菜肉末、青菜蝦仁、甜豆沙作餡,入油烹炸後食用。
十一、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節前一二天,人們多用火腿、月 餅等為禮物互相饋贈,稱之為「送節禮」。中秋節早晨,要吃「糖芋頭」,或者叫「芋魁」,是用芋艿和以鹼煮到爛熟,加以紅糖、桂花而成,也要用來祭祀祖先。晚上,家家戶戶聚會宴飲,吃月餅,所謂「月園餅園月餅園」。婦女們常常在中庭設香案,供上菱藕,燒香斗,祭祀月宮。香斗用線香作斗,納香屑於其中,上插小紙旗。乾隆間,中秋前二日,正值清高宗生日的萬聖節,居民皆張燈結綵,連續五個晝夜,南大街和西瀛里等商戶雲集的地方,尤為熱鬧。
十二、重陽
九月九日重陽節慣例要登高,常州城內無山,所以人們爭赴東門外的文筆塔,登上塔頂,眺望全城景物。這一天早晨要食重陽糕,先一日用米粉蒸制,上綴紅綠絲、紅黑棗、栗子、松仁、黑白芝麻等。
十三、冬至
冬至一直是重要的節日,所謂「冬至大如年」,常州凡有祠廟的大家族,必須在這一天祭祀祖先,所以重視冬至,如同過新年。而且常州冬至也饒有特色,冬至夜宴席中必須要有胡蔥豆腐,祭祖也要用。諺語雲:「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蔥滾豆腐。」又有「富家冬至吃一夜, 窮家冬至凍一夜」的諺語。冬至早上要吃小顆粒糖圓,晚上要吃面,所謂「夏至餛飩冬至面」。此外, 還有「干凈冬至齷齪年」的說法。
十四、臘八
這一天要吃臘八粥,又名「七寶五味粥」,原因是當天傳說是佛祖成道日,粥寓祝意。常州這一天,各大寺廟會專門煮臘八粥,分饋各個主顧,還配以精緻小菜數色,祈望這些信徒在過年時可以廣為布施,潤色香火。不過各個寺廟均有「門徒」,不能亂送。常州臘八粥至晚清變成菜粥,只有講究的大戶人家才會加上果肉。

十五、祀灶
臘月二十四日,傳說「灶朝天」,即是灶神上天匯報的日子,所以在前一天要「送灶」。常州人這一天要制瑪瑙團,即用米粉加上紅糖製成,每四個壘成一堆,稱為「瑪瑙團」,因色如瑪瑙而得名。同時要作紙轎、紙馬燒化,讓灶神乘坐,還要放上豆子作紙馬的「飼料」。

十六、除夕
新年前一天即是除夕,常州稱之為「大年夜",其前一日則是「小年夜」,總呼為「大年小夜」。節前要做團子,依人口多少為准,人各二枚,因此稱之為「人口團子」。除夕當天要插松柏於屋檐及灶間,在大廳中懸先祖神像,用香花供奉,到新年初方可撤去,謂之「落神像」。
家家戶戶會貼春聯門神,用白堊在地上畫弓箭、米倉,弓箭用來射祟,米倉用來祈禱豐收。當晚燒飯要加烏缸豆,准備可食用五日,稱之為「年夜飯」。晚上在門外放一斛,斛上置釜 ,用長一尺五六的三十六根松材作燃料,裡面放上豆萁、松柏點燃,稱之為「著焰爐」。等到燒完後,將余燼放於門口,稱之為「撐門柴」。晚間通宵不寐,將各事辦要,即設筵暢飲,稱之為「守歲酒」,守歲酒還規定必須論年紀喝酒,年輕的人先喝,卧室內必燃紅燭一對,叫「守歲蝕」。大人要給小兒「壓歲錢」。臨睡前要封井、封門,必須加水到滿,灶下的柴火必須揀取干凈,諺語所謂"窮灶倉,富水缸」即是指此。

常州歲時節日民俗特徵,既體現了常州民俗在各個時代的特徵,也成為常州這座千年古城真正有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記憶。

F. 端午習俗

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有的地方這一天不能洗頭

G. 衢州四省通衢從何而來

衢州市位於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地理坐標東經118°01′到119°20′,北緯28°14′到29°30′。她南接福建,西連江西,北鄰 安徽,省內與杭州、金華、麗水三市相銜。衢州市是浙西的交通樞紐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省轄市,下轄江山市、龍游、常山、開化縣、柯城區(縣級)和衢江區(縣級)。全市現有84個鄉、55個鎮、2597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123個居民委員會。土地總面積為8836.52平方公里。

衢州市地質構造屬江南古陸南側,華夏古陸北緣,即跨越兩個一級構造單元,中部為錢塘江凹陷地帶。總的地勢特徵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中部為浙江省最大的內陸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東逐漸展寬。境內平原佔15% ,丘陵佔36%,山地佔49%。北部為千里崗山脈,西部為懷玉山脈,南部為市內最大山脈仙霞嶺山脈,全市最高點為江山市的大龍崗,海拔1500米。

衢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光溫充足、降雨豐沛而季節分配不均的地帶性特徵。常年平均氣溫在16.3-17.3℃,1月平均氣溫4.5-5.3℃,7月平均氣溫27.6-29.2℃。無霜期251-261天。年日照總時數沿江平原地區在1900小時以上,山區不足1600小時,太陽年輻射量4566.2兆焦耳。每年3-6月為多雨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843毫米。全年風向沿江平原地區為東北風和東北偏東風,山區地形復雜,風向較亂,台風較難深入境內。

衢州市總面積8836.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1325.48平方公里,丘陵3181.15平方公里,山地4329.89平方公里。

衢州市總人口243.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2.94萬人,非農業人口40.63萬人;男性128.56萬人,女性115.01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76人。

衢州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代,人們就在這里生息。春秋時,是越國的姑篾地,戰國時屬楚地,秦時屬會稽郡,設縣為太末,是龍游建縣之始。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太末,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設衢州,為衢州建州之始。此後,衢州一直是歷代州、郡、路、府等行政機構所在地。
辛亥革命後,曾廢衢州府,屬金華道。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各縣直屬浙江省。1935年衢州改為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署,管轄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壽昌、遂昌、淳安八縣。1946年設衢州綏靖公署。1948年又改為省第三專員公署,兼轄金華八縣。
1949年5月4日至7日,衢州各縣相繼解放,於衢縣設衢州市,並設衢州專員公署,轄衢、龍、常、開、江、遂昌六縣和衢州市。 1952年松陽、宣平縣並入衢州專員公署管轄。1955年3月初撤銷衢州專區,衢、龍、常、江等縣改屬金華地區專員公署。
1985年5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金華地區建制,衢州升為省轄市、轄4縣1市1區。

衢州市轄6縣(市、區),即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龍游縣。
柯城區轄上街、下街、荷花、新新、衢化5個街道辦事處,柯城、萬田、姜家山、汪村、黃家、花園、石室、華墅、溝溪、七里、九華11個鄉,航埠、石樑2個鎮,54個居委會,30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西安路24號。
衢江區轄雲溪、太真、雙橋、廟前、周家、灰坪、長柱、坑口、舉村、嶺頭、洋口、橫路、浮石、下張14個鄉,高家、蓮花、峽川、杜澤、上方、廿里、後溪、湖南、大洲、樟潭、安仁、全旺12個鎮,509個村委會。
江山市位於衢州市西南,東鄰衢縣、遂昌縣,南連福建省浦城縣,西接江西省玉山、廣豐縣,北與常山縣相交。總面積2019.48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人。轄15個鎮、14個鄉。市人民政府駐地須江鎮。
常山縣位於衢州市西部。東鄰衢縣,南靠江山,西南與江山玉山交界,西北與開化毗連,東北一小段與淳安相接。總面積1099平方公里,總人口31.7萬。轄7個鎮、17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天馬鎮。
開化縣位於衢州市西北部。東南與常山相連,東北與淳安接壤,西南與江西婺源、德興、玉山毗鄰,北與安徽休寧交界。總面積2236.61平方公里, 總人口33.7萬人。轄10個鎮、16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龍游縣位於衢州市東部。東連金華,南鄰遂昌,西接衢縣,北交建德,東北與蘭溪接壤。總人口40.18萬人,總面積1138.72平方公里。轄9個鎮、12個鄉。縣人民政府駐龍游鎮
衢州的主要旅遊景點:孔氏南宗家廟,爛柯山(圍棋之根),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三衢石林(金釘子),江郎山(丹霞第一奇峰),龍游石窟(謎).

H.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什麼習俗

佩飾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 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五月端午賽龍舟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鍾馗
1.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鍾馗執劍祛邪圖
2.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鍾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 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
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
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其他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I. 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有哪些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zhà)晴,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
更無柳絮(xù)
因風起,
惟(wéi)有葵花向日傾,
初夏睡起
(楊萬里)
梅子流酸(suān)濺(jiàn)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zhuō)柳花。
三衢(qú)道中
(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xī)泛(fàn)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tiān)得黃鸝(lí)四五聲。
簡要解釋:





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通衢。

初夏遊張園
(戴敏)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山亭夏日
(高駢pián)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qiáng)薇)wēi)一院香。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jiá)蝶飛。
參考資料:http://www.yourong.net/read.php?tid=11907

熱點內容
墨蘭花上盆 發布:2025-09-15 01:11:07 瀏覽:16
魚類的花語 發布:2025-09-15 00:59:00 瀏覽:713
讓自己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作文 發布:2025-09-15 00:26:48 瀏覽:657
帶條紋的茶花 發布:2025-09-15 00:23:14 瀏覽:335
榛樹花語 發布:2025-09-15 00:11:46 瀏覽:450
中葯丁香過敏 發布:2025-09-15 00:08:52 瀏覽:273
七夕我不在 發布:2025-09-14 23:55:00 瀏覽:473
櫻花石送人 發布:2025-09-14 23:45:30 瀏覽:697
情人節ip 發布:2025-09-14 23:21:35 瀏覽:318
象淮花藝 發布:2025-09-14 23:16:17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