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紋蘭花
『壹』 怎樣來分別蘭花是上品呢
品種鑒別要「三看」
品種鑒別是對蘭花綜合素質的鑒定,是最能展示藝蘭功力的一門學問。因此,歷代藝蘭大家都對此格外慎重,從不妄下結論,始終奉行「三看」原則。一看葉形「觀花一時,賞葉終年」。
在無花季節,人們對名品蘭花鑒別的主要依據是看葉形,包括葉芽、株形等。蘭芽出土時的色澤對蘭花品種的鑒賞有一定參考作用,芽期需仔細觀察。一般而言.凡新芽為白色、白綠色、綠色的,春蘭一般為素心品種,蕙蘭大多為素心或綠蕙;芽尖有白色米粒狀「白峰」的,有可能出細花。蘭花傳統名品大都相對穩定,其葉形也有一定的規律性,藝蘭家經長期實踐,對葉形特徵明顯的品種一般能憑眼看就能鑒別出是何品種,如直立葉的汪字、泰素、老極品,環垂葉的宋梅、大一品,肥環葉的大富貴、扭曲葉的綠雲等。但蘭花由於種養環境不同,並非年年歲歲葉相同,於是藝蘭家們在觀葉的同時往往還要結合看花苞來鑒定品種。二看花苞蘭花傳統名品不但葉形有其特性,花苞也富有特色。因此,人們在鑒別時既要看葉形,又要看花苞。關於花苞的鑒定,前人總結出了蘭蕙頭形的「九形八式」和蕙花小排鈴的「五門八式」。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於我們鑒別品種大有裨益,值得我們很好的消化吸收。
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人們在藝蘭實踐中發現,即使同一盆蘭花,有時其花苞的顏色在不同年份,甚至同一年份也不相同。對此我有體會。經多年觀察,我栽培的大富貴、元字等名品蘭蕙其花苞在不同的年份有時會有差異,有的年份花苞色澤深些、有的年份色澤淺些。據無錫陳耀明先生講,他種養的集圓有時抽出的花葶為「深赤紅色」,有時抽出的花葶為「綠中見紫」,有一年他的一大盆集圓拔出五個花葶,有三個是紅的,兩個綠中見紫。
可見,單純從花苞的色澤、形狀來鑒別品種有其局限性,還必須看其開品。三看開品對蘭蕙品種的鑒別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看其開品,這也是引種品種要見花引種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只要開品到位,見花就能鑒別出是何品種。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同一品種的蘭蕙往往因種法不同開出的花品有時也各不相同,如宋梅能開出四五種花形,綠雲、西神亦能開出幾種不同的花形,但我們不能因其開品有異就斷定它們是不同的品種。故一代藝蘭大家吳恩元言:「因種法有好歹,致開品有高下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品種鑒別真學問。對蘭花品種的鑒別應辯證的看、綜合的看,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妄下結論。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看葉形、看花苞、看開品。
『貳』 如何搖蘭花手
手腕相靠,順時針手心相對繞,翻轉手背對手背相對繞,手腕相靠不可以離開,慢慢開始加速就可以了。
花手指的是00後這一代在夜店中跳舞的一個舞蹈姿勢,兩只手進行旋轉,被稱之為花手。
其它方法:手肘背相對,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手肘心相對,右手逆時針,左手順時針,重復這個動作就可以了。
『叄』 這個蘭花叫什麼
碧玉蘭(學名:Cymbidium lowianum(Rchb. f.) Rchb. f.):附生植物;假鱗莖狹橢圓形,略壓扁,長6-13厘米,寬2-5厘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5-7枚,帶形,長65-80厘米,寬2-3.6厘米。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穿鞘而出,近直立;總狀花序具10-20朵或更多的花;萼片和花瓣蘋果綠色或黃綠色,有紅褐色縱脈,唇瓣淡黃色;花瓣狹倒卵狀長圓形。花期4-5月。
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1300-1900米。分布於中國、緬甸和泰國。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形態特徵
碧玉蘭(4張)
碧玉蘭是附生植物;假鱗莖狹橢圓形,略壓扁,長6-13厘米,寬2-5厘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5-7枚,帶形,長65-80厘米,寬2-3.6厘米,先端短漸尖或近急尖,關節位於距基部6-9厘米處。
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穿鞘而出,近直立、平展或外彎,長60-80厘米;總狀花序具10-20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卵狀三角形,長約3毫米;花梗和子房長3-4厘米;花直徑7-9厘米,無香氣;萼片和花瓣蘋果綠色或黃綠色,有紅褐色縱脈,唇瓣淡黃色,中裂片上有深紅色的錨形斑(或V形斑及1條中線);萼片狹倒卵狀長圓形,長4-5厘米,寬1.4-1.6厘米。
花瓣狹倒卵狀長圓形,與萼片近等長,寬8-10毫米;唇瓣近寬卵形,長3.5-4厘米,3裂,基部與蕊柱合生達3-4毫米;側裂片上被毛,尤其在前部密生短毛;中裂片上在錨形斑區密生短毛,邊緣嚙蝕狀並稍呈波狀;唇盤上2條縱褶片肥厚,從距基部7-9毫米處延伸到中裂片基部下方,上面生有細毛;蕊柱長2.7-3厘米,向前彎曲,兩側具翅,腹面基部有乳突或短毛;花粉團2個,三角形。花期4-5月。
產地生境
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1300-1900米。產中國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盈江、龍陵、滄源、綠春、勐臘、勐海、景洪、金平)。緬甸和泰國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2]
生長習性
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或有遮陰,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氣濕度大且空氣能流通的地方,有時也生於山溪邊峭壁之上。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裡,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繁殖方式
分株
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後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於。分株後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後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上鋪翠雲草或細石子,最後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播種
蘭花種子極細,種子內僅有一個發育不完全的胚,發芽力很低,加之種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規方法播種不能萌發,故需要用蘭菌或人工培養基來供給養分,才能萌發。播種最好選用尚未開裂的果實,表面用75%的酒精滅菌後,取出種子,用10%次氯酸鈉浸泡5-10分鍾,取出再用無菌水沖洗3次即可播於盛有培養基的培養瓶內,然後置暗培養室中,溫度保持25C左右,萌動後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莖。從播種到移植,需時半年到一年。組織培養已獲成功,有條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
栽培技術
蘭棚
蘭棚及蘭房應選擇背西朝東方向的場所,東南方向空曠,西背方向有高牆或大樹。既能見初陽、又能擋烈日。周圍小環境空氣清潔,有一定濕度保證的院落。注意透風、受露、避烈日、忌煙等。若建在屋頂或樓層陽台,除上面遮蔭外,靠西北方向主要張掛簾子以防午後落日斜照灼傷草葉。蘭棚下面最好用泥地或下設清水池,以保持蘭棚周圍空氣潮濕。並注意地面清潔,防止病蟲害滋生。當室外氣溫降至0℃左右,須將蘭盆移入室內,以防凍傷蘭根。
冬季如天氣晴好,蘭房中的溫度可以超過15℃,僅是陰雨風雪天氣室溫下降,此時應加溫、加光照使室溫保持15℃。夜間無需加溫,保持5℃即可。加溫可以在深秋和初冬進行,目的是促使當年新株充分成熟。而在12月中旬以後至1月底則不用加溫,保持室溫不低於5℃即可,任其營養生長處於十分緩慢狀態。從2月份開始,加濕、加溫、充分光照,使蘭花提前進入生長期。加溫後新芽提前萌發,一般加溫45天新芽出土。再經90天即可成株。到6月中旬第二次新芽又出土,從而取得一年長二批新苗的效果。冬季加溫時應注意必須加光照,然而切不可24小時不斷地加溫以致無溫差。另外,加溫不宜過高,超過25℃則有害而無益。
裝盆
上盆(或翻盆)時間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10-11月。花盆以口小、盆深、底孔大的為佳。新從山上挖來的野生苗需理植於瓦盆(泥盆)中,這樣蘭花泥易干,通氣性好.容易發根;2-3年後方可換人紫砂盆或瓷盆。蘭花種植(在盆中)的方法與一般花卉不同,尤其是名種蘭花,翻種移盆必須洗根。方法足將根浸入清水中,用舊牙刷或毛筆輕輕洗刷,切勿用力過大傷根;用剪刀將殘葉、黃葉、斷裂根、發黑腐爛根剪去,注意勿傷幼芽。然後將處理好的植株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待根部發白並顯細小皺紋柔軟時,再植入盆中。[3]
方法一
准備好蘭盆及植料後,將蘭株倒拿(根在上,葉在下)放於水龍頭下以慢水沖洗,但水壓切忌過強,以免傷蘭根及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蘭頭,小指抵住盆緣,用竹筷將根固定,當放入盆內時,盡量不要讓根接觸到盆壁。將豆粒大的混合石礫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處。然後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處,填實和盡量不要留下空間。將竹筷拔出,並搖實盆中植料。填實植料後,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緣1.5厘米處。最後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將假鱗莖全部埋入土中為度,然後充分搖實。用壓土工具輕壓植料,並將表面弄平。種植完畢後,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為好。[3]
方法二
要注意盆底排水,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須用穿孔尼龍紗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內鋪上粗石子,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養土,厚3-5厘米,然後放入蘭草。上盆時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捲曲。種植名種蘭草時一定要將老草靠邊,新草放在中心,這樣再發新草就有餘地。種植時,左手握持蘭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貫入葉心),再將蘭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後邊加土邊搖盆,使土與根緊密接觸。再用手將莖部四周的泥土按緊,最後使盆面略顯饅頭狀(即中間四周略低)。上面鋪覆一層青苔或細石子,這樣盆土不易板結並可減少水分蒸發。上完盆,立即澆水。第一次澆水水量要充足。最後將蘭盆放置陰處。一個月內不宜直接曬太陽,並控制澆水,不宜太濕,以後放置地點宣選擇在半陰半陽、通風透氣,早上照到太陽的地方。[3]
澆水
澆水在蘭花生長盛期,夏季一旦缺水,則盆蘭生長不良,蘭花需八分干、二分濕。澆水應本著「干則澆,濕則停,適當偏干」的原則。澆水必須澆透,不可澆半截水。澆水次數可視盆蘭的植料而定。如火山石、紅磚粒、浮水石等硬質疏水植料,每天可供水1次;塘泥、腐殖土等吸水性強的植料,則可兩三天供水1次。澆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進 行,切忌在中午澆水和當頭傾注。應以清潔無污染、微酸性水(pH值5.5-6.5)為好。蘭花爛根,葉面出現黑點,葉芽腐爛等病態,多與供水不當有關。
花卉植物栽種後,第一次澆水被稱為「定根水」。定根水必須澆足澆透。一般上盆後要連續澆水兩次,第一次澆水,見水從盆底孔流出後,再重澆一次。選擇適宜的澆水方法。通常採用噴澆法,既能增加空氣濕度,又能沖洗葉麵灰塵。但對於葉片有絨毛或正在開花的花卉,不宜噴澆,而應將整個花盆放在水盆里,做到水不淹盆口,利用盆底孔滲水,使盆土濕潤。注意水溫。如果水溫與土壤溫度相差較大(超過6℃),冬季先將水放置在室內一段時間,或稍加溫水,使水溫升到15℃左右再澆花;夏季應避免在烈日暴曬下和中午高溫時澆水。澆水時間。在春、秋、冬三季,上午10點左右和下午4點以後是澆花的最適宜時間。
施肥
農家肥是很好的有機肥,但一定要堆放腐熟一年以上才能施用。可用這種肥液對水10-20倍澆施,盡量施在盆沿處,不接觸根部,不沾蘭葉。施用化肥時,要注意氮、磷、鉀的平衡,並嚴格控制濃度,葉藝苗要控制葉綠素的合成,不宜施氮肥,也不可施含錳、鎂的肥料(如鈣鎂磷肥等),因為錳、鎂元素能加速葉綠素的合成對花藝蘭,如果培育大瓣型花,可適量增施氮肥。
以葉面噴肥為主,葉面噴肥既可通過蘭葉吸收補充蘭株的營養,又不會使肥接觸根部引起肥害,對蘭花來說是一種最好的施肥方式。只要在生長發育期,堅持10天左右進行一次葉面噴肥,完全可以養好蘭花,不需要往盆里施肥。可用1∶1000的磷酸二氫鉀和1∶1000的硼肥,也可用蘆薈液。因為蘆薈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和氨基酸等營養物質,並含有二十多種礦物質,可滿足蘭花所需要的養分,且蘆薈里含有遙蘆薈酊幾乎可殺死所有的病菌和病毒,施用後無需再施農葯防病。
施肥要勤施薄施,少吃多餐:蘭花在發育生長期需要的肥料不多,對生長旺盛的健壯蘭株,可每隔10-15天施一次稀薄液肥。以天然有機物為主。天然有機肥營養元素比較全面,不必再施其他肥料,且性情平和,對植物沒有副作用,而化肥容易使基質板結,且化肥大多為酸性,長期施用,會造成基質過酸,引起病害。
病蟲防治
白絹病
多發生於霉雨季節。初發病時、葉基布滿白色茵絲.導致根莖腐爛。防治方法:去掉帶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劑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風透光,盆土排水良好。嚴重的病株要燒毀。
炭疽病
終年都有,高溫多雨季節更為猖撅,而以建蘭感染尤多。病斑先從葉尖向根莖處延伸,初為褐色,然後逐漸擴大增多,出現許多干黑點,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除積極改菩環境條件外,在發病期內,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治,每7-10天一次;然後再輔以1%等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一次,連續噴3-5次。
介殼蟲
俗稱「蘭虱」。在高溫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繁殖最快。可於孵化期內用1%氧化樂果或1500倍50%馬拉硫磺噴治。如盆數不多,亦可人工刷除。
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庄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斗艷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系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3]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肆』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蘭花嗎
應該是墨蘭
墨蘭:又名報歲蘭,是蘭科蘭屬地生植物。假鱗莖卵球形,包藏於葉基之內。葉帶形,近薄革質,暗綠色。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較粗壯,一般略長於葉;花的色澤變化較大,較常為暗紫色或紫褐色而具淺色唇瓣,也有黃綠色、桃紅色或白色的,一般有較濃的香氣;萼片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花瓣近狹卵形;唇瓣近卵狀長圓形;蕊柱稍向前彎曲,兩側有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狹橢圓形。花期10月至次年3月。
栽培技術
基質
中國傳統栽植墨蘭多用其原產地林下的腐殖土,當地人稱為"蘭花泥"。這種土腐殖質含量豐富、疏鬆而無粘著性,常呈微酸性,是栽培墨蘭的優良用土。在北方栽培墨蘭,一般都用腐葉土5份,沙泥一份混合而成。也有用腐殖土4份、草炭土2份、爐渣2份和河沙2份等混合配製。
分盆
分盆時,首先用左手五指抓住蘭苗的基部,將盆倒置過來,並輕輕叩擊盆的周圍,使盆與盆土分離,再細心將土坨輕輕拍打抖落泥土。小心清理蘭根,剪去腐爛根、斷根、枯葉及乾枯的假鱗莖,然後用清水沖洗干凈,將蘭根放入托布津1000倍液或高錳酸鉀800倍液中進行消毒。殺滅傷口附近的病菌。
上盆
盆選好後,種植前先在盆底排水孔上面蓋以大片的碎瓦片,並鋪以窗紗,接著鋪上山泥粗粒,即可放入蘭株(蘭株根系的分布要均勻、舒展,勿碰盆壁),然後往盆內填加腐殖土埋至假鱗莖的葉基處。並在泥表面再蓋上一層白石子或翠雲草,既美觀又可保持表土濕潤。接著用盆底滲水法使土透濕後取出,用噴壺沖凈葉面泥土,放置蔽蔭處緩苗,一周後轉入正常管理。
澆水
墨蘭用水以雨水或雪水最好,如必須用自來水澆墨蘭,須暴曬一天之後才能應用。澆水用噴壺,不要將水噴入花蕾內,以免引起腐爛。夏季切忌陣雨沖淋,必須用薄膜擋雨。夏秋兩季在日落前後,入夜前葉面乾燥為宜。冬春兩季,在日出前後澆水最好,還要噴霧增加空氣濕度,以利墨蘭生長。生長期需要有75﹪-80﹪的空氣相對濕度,冬季需要有50﹪以上的空氣相對濕度。基質表面偏干,就需盡快澆水,切勿偏干過久。
施肥
墨蘭施肥"宜淡忌濃",一般春末開始,秋末停止。施肥時以氣溫18-25攝氏度為宜,陰雨天均不宜施肥。肥料種類,有機肥或無機肥均可。生長季節每周施肥一次,秋冬季墨蘭生長緩慢,應少施肥,每20天施一次翠姆肥,施肥後噴少量清水,防止肥液沾污葉片。施肥必須在晴天傍晚進行,陰天施肥有爛根的危險。
『伍』 蘭花怎麼栽種
晾根:首先將不健康的根系修剪掉,然後根部完全泡水五六分鍾,然後晾根兩個小時左右。專
植料屬:選擇合適的營養介質,網上有專門售賣的蘭花泥,但是價格很貴,可以自己搭配。可以選擇花生皮、石子、樹皮按照3:1:2的比例搭配起來進行發酵。這個在我主頁的視頻中也有介紹,大家可以看一下。是青州花卉市場的花農正在給蘭花上盆。
花盆:選擇透氣性良好的盆器,大多數的人都是給蘭花配高檔的紫砂盆。栽種時,在花盆的底部塞上一部分泡沫塊或者粗一點的陶粒。然後鋪上自己發酵好的植料,厚度約為花盆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就可以,然後單手扶蘭花另一手添加植料,添加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蘭花的根系舒展。
『陸』 男人身上紋蘭花寓意
蘭花紋,一種中國古典傳統寓意紋樣。蘭花紋的含義:自古以來人回們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答國和堅貞不屈的象徵。形成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蘭文化。蘭花紋,寓意淡泊高雅的精神。
蘭花所代表的就是淡泊和高雅的品質,是君子的標榜。所以都以蘭花來比喻君子所以男人紋身這個蘭花是表示他高尚情節,是個正人君子
『柒』 蘭花的外形特徵
根肉質肥大,無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鱗莖,俗稱蘆頭,外包有葉鞘,常常與多個假鱗莖連在一起,成排同時存在。葉線形或劍形,革質,直立或下垂,花單生或成總狀花序,花梗上著生多數苞片。花兩性,具芳香。花冠由3枚萼片與3枚花瓣及蕊柱組成。萼片中間1枚稱主瓣。
下2枚為副瓣,副瓣伸展情況稱戶。上2枚花瓣直立,肉質較厚,先端向內捲曲,俗稱捧。左右對稱、唇瓣、花粉塊和合蕊柱是蘭科植物的基本特徵:花粉成塊的特徵卻有些例外,除擬亞蘭科和杓蘭亞科沒有,其他大部分蘭科植物還有花粉塊柄。
(7)左手紋蘭花擴展閱讀:
蘭花生長習性
蘭花最佳生長溫度是18--30攝氏度,5攝氏度以下,35攝氏度以上生長緩慢,生殖生長期為5--18攝氏度。蘭花在空氣相對濕度60--70%時生長良好,過干或過濕都易引發蘭病。因此,室外栽培要創造一個適於蘭花生長的逐部濕度小氣候,室內安裝噴霧器和濕度計。
葉質地較厚,表面有角質層保護,因此,蘭葉不消耗大量水分。蘭的假鱗基和肉質根能貯藏一定的養分和水分,因此較能耐旱。除發根、發芽期,快速生長期需要較多的水分外,其他時間消耗水分較少。若水分過多,造成土壤積水,阻塞根部呼吸,就易爛根。
水多亦會造成蘭葉細胞壁充水,葉面氣孔張開,造成內含養分淡薄,進而造成組織纖弱,生長不良,產生病害。蘭花是"喜雨而畏潦,喜潤而畏濕"。由於春、夏、秋、冬空氣濕度不同,蘭花生長速度不同,對水分要求也不同。
『捌』 我想在左手中指上紋蘭花,
去www.GUOLAN.COM看看吧,那很多,我這里也多
QQ5135389
『玖』 花卉蘭花
蘭花之干養與濕養法
、干法養蘭
傳統養蘭方法均採用干法養蘭,這種養蘭方法對環境的要求不太嚴格,陽台里、房檐下、走廊邊、樹蔭下都可。盆具一般採用瓦盆、陶盆、木盆、塑料盆等,尤其以腰鼓狀的瓦盆、陶盆較為理想,其透氣性好,吸水性強,非常適合干法養蘭。蘭盆要求底部有排水孔,側面有透氣孔,如達不到要求,可適當進行加工。盆具的大小,可視蘭株的大小而定,切忌小蘭大盆、弱蘭大盆植料的選用,是蘭花蒔養成功的關鍵。一般干法養蘭大多是採用取自深山幽谷有蘭花生長處的腐殖土,然後加入適量的樹皮、顆粒火燒土、泡沫塑料顆粒等進行適當改造,這種植料腐殖質含量豐富,呈微酸性,疏鬆透氣,非常適合蘭花生長上盆前,先將植料晾曬或用蒸氣消毒殺菌,用不同篩份的篩子分為粗粒、中粒、細粒,分別儲存,粉末狀碎土應棄掉不用。上盆時,先將盆底用碎瓦片、泡沫塊混合填充,作為排水層,主要起排水、透氣的作用,此層約占盆高的五分之一;然後再加入一層粗粒植料,可同時加入少量發過酵的羊糞粒等作底肥,此層為基底層,主要起濾水、透氣、營養的作用,約占盆高的四分之一。將經過修剪、消毒、晾曬的蘭花小心放入蘭盆,理順蘭根,左手扶蘭株,使其保持在理想的栽培位置,右手漸次加入中粒植料,待植料加到一定量時,輕提蘭株,輕輕搖動蘭盆,再用手輕輕壓實,使蘭根與植料充分接觸,防止蘭根之間有空隙造成空根,然後繼續加植料至假鱗莖處,再次搖動蘭盆,使植料填充密實。此層為營養層,是蘭根生長的主要場所,也是蘭花吸收養份的主要場所,其厚度約占盆高的一半,當然根據蘭花種類的不同,其厚度也應有所調整,一般蘭根較粗較長的,可適當增加厚度,蘭根較細較短的,可適當減少厚度。然後再加入細植料,至掩沒假鱗莖三分之二位置時即可,輕輕壓實,使其呈饅頭狀,此層為覆蓋層。為防止澆水時細植料被水沖走或泥水濺入蘭心,還應在此層上再加上適當的保水保護層,一般此層多採用粗粒硬植料,如顆粒火燒土、蘭石、植金石,甚至五彩石等,江浙地區多採用移植翠雲草,雲南地區則多採用水苔,水苔要先用甲托1000倍液浸泡消毒後,用手擠干水份,均勻地鋪於盆面,然後澆上定根水,放陰涼通風處管護干法養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就是水份管理。蘭花是肉質性根,無根毛,與蘭菌共生,靠蘭菌菌絲吸收養份供給蘭花生長之需;蘭根本身又是蘭花的重要呼吸器官,需要呼吸氧氣,同時,蘭菌屬需氧菌,其生長增殖也需要氧氣,故植料必須透氣,以保證氧氣的供給,如果水份過多,植料中氧氣含量少,則蘭根呼吸就會受阻,蘭菌也不能正常生長,容易產生空根爛根。干法養蘭由於採用腐殖土,雖作了適當處理,但其保水性仍較強,通透性較差,且肥份較重,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植料會發生板結、酸化等不良現象,如澆水時機掌握不當,極易捂壞蘭根,影響蘭花生長。古人強調「蘭喜潤而畏濕,喜干而畏燥」,一般植料含水量在75~40%最為適宜,低於40%就應澆水,高於75%則時間長了極易漬壞蘭根但具體什麼時候該澆水,什麼時候不該澆水,則又根據所處環境、所用植料、盆具大小、空氣溫濕度、蘭花長勢強弱而定。怎麼判定蘭盆水份的多少呢?蘭家經過摸索,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1、直觀判斷法。根據蘭株葉面狀況、蘭盆表面干濕狀況進行判斷,如蘭株葉面有輕度脫水,蘭盆表面植料已干透,扒開表面植料約5cm,仍顯干時,說明植料已水份不足,應該澆水。2、稱重法。其原理是將試驗植料充分澆透,至無水瀝出時其含水量為100%,將植料充分干透,其含水量約為20%,分別稱重,通過計算,得出每單位重量對應的含水量,以此判斷蘭盆植料中含水量的高低。理論上,此法較為准確,但實際應用中,也會有所偏差,且不太容易操作。3、插棍法。即將一根竹棍小心插入蘭盆適當位置,約一小時後抽出,根據竹棍的潮濕程度判斷蘭盆植料中含水量的多少,現在也有人用電子測濕計取代小竹棍,此法比較有效,也比較容易掌握,缺點是易傷到蘭根。4、敲盆聽音法。端起一盆蘭花,將其放於耳邊,用手輕敲蘭盆邊沿,如聲音發悶,說明植料含水尚多,如聲音發脆,說明該澆水了。此法需有一定的經驗,初學者不易掌握。5、對照法。將一空盆,用相同的植料裝入,然後與蘭盆同時澆水,同時擺放在一起,檢查時用手指插入對照盆中檢視,即可對照出蘭盆植料的含水量當然,一些資深蘭家通過多年的摸索,也有一套自己對植料水份的判斷辦法,一般只需略作檢視即知水份的多少,可謂「胸中有竹」,則另當別論了澆水方面,強調見干見濕,澆必澆透。蘭花在生長過程中,蘭根與蘭菌不斷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同時排出一些代謝廢物,而澆水可以調劑植料中的空氣,排出原來污濁的氣體,置換入新鮮的空氣,同時沖走排出代謝廢物,此外還可漬死小蟲和蟲卵,阻礙厭氧菌的生長,防止蘭花發生病害一般而言,冬天要少澆水,因冬天蘭花處於休眠狀態,對水份的需求不大,約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澆一次即可;春天氣溫漸高,空氣乾燥,蘭花萌發新芽,可適當加大給水,促進新芽萌發和生長,一般一個星期左右一次即可;盛夏至初秋,烈日炎炎,氣溫高,蘭花生長快,對水份的需求大,約3-5天左右給一次水;仲秋至冬初,早晚溫差大,空氣較乾燥,約7個星期左右給一次水。陰雨天可適當減少給水澆水一般採用多次重復給水法,沿盆邊沿呈螺旋狀少量多次給水,直到澆透,也可採用盆浸,但每次只浸一盆,倒掉後換入新水再浸另一盆,並注意防止發生病害的交叉感染。由於植料中含有豐富的養份,而蘭花生長相對緩慢,對養份的需求不如其他植物大,故一般干法養蘭用肥提倡淡、薄,約每月一次,以防肥傷,弱蘭、病蘭最好不要施肥。當植料使用一段時間後,其通透性降低,PH值減小,應給予更換,以防因其板結、酸化而影響蘭花生長總之,干法養蘭是一種簡單、方便、實用、經濟的養蘭方法,無需投入太多精力和成本,尤其適用於時間不太充裕、精力有限的蘭友,只要解決好了澆水問題,就可使所養蘭花生長良好,花繁葉茂,花色鮮艷,花香濃郁,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大眾化養蘭方法。
二、濕法養蘭
濕法養蘭是在總結干法養蘭優點和不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濕」,對環境、植料的要求相對要高一些。採用濕法養蘭,應注意以下六點一)植蘭環境相對干法養蘭而言,濕法養蘭對環境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尤其是對溫度、濕度的把握要適當,若溫度、濕度過低,就失去了濕法養蘭的意義。故蘭棚最好應採用全封閉或半封閉式,通風、採光良好,盡量避開各種污染源,如油煙、粉塵等。加大濕度的常見方法有:蘭棚基礎做防水材料,地面鋪設紅磚、沙石、火山石板等建築材料保水層,或放置水盤、砌築水池等,牆壁採用水幕牆玻璃、火山石板幕牆,噴水加濕等。關於蘭棚建設應注意的問題,筆者已在《蘭棚建設宜把「四關」》中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有興趣的蘭友可進行參閱二)盆具的選用瓦盆、陶盆、木盆、塑料盆都是理想的養蘭用盆,尤其塑料盆,因其價格便宜,輕便耐用,近來成為濕法養蘭用盆的主流雲南、四川一帶的蘭友大都以蒔養蓮瓣蘭、春劍為主,由於此類蘭花根系較發達,根徑大都在0.4cm以上,根長達20cm以上,故選盆宜選用高腰塑料盆,以利根系生長發育,同時,由於採用濕法蒔養的緣故,所選蘭盆宜瘦宜小。這里所謂瘦是指蘭盆盆型應修長,區別於傳統干法養蘭的腰鼓型蘭盆,所謂小是相對而言的,蘭盆是蘭根生長的空間,蘭盆太大會影響透氣、積熱、瀝水,易造成積水爛根,使日常管護難度加大,且浪費植料。太小則會造成蘭根生長空間受限,蘭根相互爭奪空間擠壓植料導致植料板結,使蘭菌活動減弱,同時植料太少,所能提供的各種養份不足,同樣也不利於蘭根的生長,故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那麼怎麼判斷蘭盆是否合適呢?可以用蘭株的根系作為參考,能讓大部份蘭株根系在盆內自然伸展,假鱗莖在盆中的位置略低於盆面就是適合的。當然,如株型特別高大或苗數太多的蘭花,應適當加大用盆。對於春蘭、寒蘭等根系偏細的蘭種,可適當減少蘭盆高度,或增加盆底濾水層厚度三)植料的選用和制備濕法養蘭所選用的植料主要為粗植料,其配製應力求「疏鬆透氣、瀝水保濕」。筆者一般的配製比例為:腐葉50%,顆粒樹皮15%,顆粒火燒土15%,泡沫塑料顆粒10%,顆粒紅土7%,蛇木3%。具體配製方法為:將刺櫟葉裝入一塑料桶內,壓實,沖入90℃以上開水,將櫟葉淹沒,蓋上蓋子,浸泡一個月,倒掉水,將浸泡好的刺櫟葉裝入塑料袋,紮好口,放入陽光下任其自然發酵約三個月,待其變黑,散發出清香味後,取出過篩,去掉碎葉粉末,稱為腐葉。火燒顆粒土採用直徑約0.5~1厘米的為宜,用前先浸泡約一個星期。樹皮顆粒直徑約1~2厘米為宜,用前應發酵,以櫟樹皮、柳樹皮等為好。蛇木應剪為約2-5厘米長的小段,用前浸泡一星期。將腐葉土、火燒顆粒土、樹皮粒、泡沫塑料按比例混合均勻,裝入袋中放置一段時間後殺菌消毒備用。此植料呈微酸性,含有一定的養份和蘭花需要的微量元素,非常適合蓮瓣、春劍等的栽培,紅土主要起調節植料酸鹼度、供給蘭花需要的微量元素等作用,由於易細碎、易板結,用量不宜多,須待栽培時再加入上盆方法採用分層栽培法,具體為:在盆底墊適量泡沫塑料塊作為排水層,將依上述方法配製的植料加入少量作為基底層,可同時加入少量發過酵的羊糞粒,此層約占盆高的四分之一,壓實,加入少量紅土顆粒,形成一薄層,再將經消毒處理的蘭株放入盆中,左手扶蘭株,右手理順蘭根,使假鱗莖與盆口平齊,然後加入植料,邊加邊用手輕輕壓一壓,使蘭根與植料充分接觸,待加至約一半時,加入少量紅土顆粒,形成一薄層,然後加入植料至接近假鱗莖處,再加入少量紅土顆粒,形成一薄層,再繼續加入植料,以微微露出假鱗莖為宜,用手輕壓植料並理為饅頭狀,然後在假鱗莖周邊撒上剩餘的少許紅土顆粒,用少量植金石覆蓋在紅土上面,將經過浸泡消毒的水苔擠去水份,均勻鋪於盆面,澆入定根水即可。當然,以上僅是對雲南蘭友常用的植料而言,如採用仙土等其它植料栽植,可參照處理。當植料使用一段時間後,易發生腐壞或細碎,應及時更換。四)水份管理濕法養蘭之「濕」,是指重水管理,其有三層含義:一是適當增加空氣濕度,二是加大給水量,三是加大給水頻次。由於濕法養蘭所用盆具偏小,植料通透性好,排水性強,水份蒸發快,植料不容易積水,因此水份管理中提倡重水管理,空氣濕度宜在70%左右為宜;澆水時要澆透,在一般情況下,蘭盆內的植料任何時候都是潮潤的;澆水的頻次要加大,澆水頻次大的好處在於:一是可以帶動植料中的氣流運動,置換植料中的空氣,同時水中的氧氣也會釋放出來,從而使植料中的空氣富含氧氣,供給蘭根、蘭菌。二是可以帶走蘭根和蘭菌所產生的代謝廢物,更有利於蘭根生長和蘭菌活動。三是可使植料有機質加快轉化,為蘭花提供豐富的營養,並防止植料發酵產生的熱量和廢物危害蘭根。四是鮮新的水活性高,含有一定的養料和微量元素,更有利於植物吸收利用。採用濕法管理,對水質的要求要比干法的要高,新鮮的雨水是較好的澆蘭用水,但一則難以收集,二則一些地方空氣污染大,雨水有可能被污染,故而現在大都採用自來水,但因自來水中含有氯氣,對於濕法養蘭而言,長期直接使用,過高的氯含量會影響蘭花生長,並且氯氣發生化合反應所產生的原子氧是極強的殺菌劑,會抑制蘭菌的活性,故最好還是放置12小時左右,待其中氯氣大部份逸出後再使用;如採用井水,因井水中鈣質含量較高,長期使用極容易在盆面及蘭根部形成碳酸鈣沉澱層,影響蘭花生長,故應加入少量草酸沉澱掉鈣離子。對於存儲時間過長的水,由於水分子的鏈聚作用,水的物理活性大大降低,不利於蘭花吸收利用,故應盡量使用鮮活的水當然,重水管理不等於沒有規律、沒有節制地亂澆水。一般而言,應掌握一個原則:天熱多澆、天冷少澆,天晴多澆、陰雨天少澆,小盆多澆、大盆少澆,健壯苗多澆、病弱苗少澆,空氣乾燥多澆、空氣濕潤少澆。初春至初夏,每天可澆1-2次,以早上日出後、傍晚日落前進行;盛夏至仲秋,可每天澆2-3次,於早、中、晚進行;秋末冬初可2-3天澆1次,於早上日出時或傍晚日落時進行;隆冬時節,因蘭花處於休眠期,對水份的需求較少,可一星期左右澆1次,於晴朗的中午進行。澆水時一定要澆透,切忌澆半截水,以防因植料過份乾燥造成蘭花空根,影響蘭花生長。澆水時還要注意防止水濺入葉心,如不慎濺入要用棉紙條及時吸干。澆水後要加強通風、採光。由於濕法養蘭採用重水管理,勢必造成植料中的部分養料隨水份流失,故而適時施肥是極其重要的。一般宜淡宜薄宜勤。筆者採用自製有機肥料施用,效果不錯,方法為:將油菜餅、蒿芝草等分別浸泡,自然發酵一年以上,按1:10的比例加入清水澆蘭,一星期一到兩次即可。同時結合採用葉面施肥,用2000倍左右磷酸二氫鉀及尿素溶液分別噴施,以葉面形成細滴不流入葉心為度,時間以早晚施用較佳,如不慎流入葉心,同樣應用紙條小心吸干。如不具備自製有機肥的條件,或嫌自製太麻煩者,可直接施用市售蘭肥,如魔肥、高萃、蘭菌王等。不管是自製蘭肥還是商品蘭肥,施用前最好先用普草做實驗,了解其有無危害、施用的適宜濃度,以防不測。五)採光和通風管理濕法養蘭,由於採用重水管理,而春夏秋時節水溫通常較室溫低,容易造成蘭盆內溫度過低,影響蘭花生長,因而一方面要對水溫要有所要求,水溫不能太低,太低易造成盆溫驟降,造成蘭花生理性脫水;但水溫太高又易造成蘭盆內積熱,悶壞蘭根,一般可比環境溫度略低即可。另一方面,要適當加大採光量,以滿足蘭花對溫度的要求。陽光是植物生長的原動力,「萬物生長靠太陽」,蘭葉通過光合作用生產養份,除滿足自身需要外,還供萌發新株,繁衍後代之用。同時,適當的光照,可增強植株抗逆性,殺滅有害病菌,促使蘭花正常萌發葉芽、花芽,正常開花,並能促進葉藝、花藝的進化。光照還能提高蘭盆內的溫度,促使盆內有機質的分解轉化,為蘭花生長提供必要的養料。通風也是蘭花生長的一個重要條件。尤其濕法養蘭,由於採用高溫高濕,各種病菌容易滋生,且澆水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蘭心積水,如不注意通風,極易發生病害,而空氣的流動不僅可以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長,還有利於盆內植料中空氣的流轉,並可帶走蘭心內的濕氣和周圍不利於蘭花生長的廢氣、雜氣,故而加強通風是十分必要的。通風一般採用自然通風較好,以玉溪為例,由於常年南風習習,可在蘭棚的南面、北南開設通風窗,即可達到滿意的效果;如不具備開窗條件,或自然通風滿足不了實際需要時,則使用電風扇進行人工通風換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六)病蟲害防治<如前所述,干法養蘭易造成植料板結、酸化,從而產生各種病害,尤以根部病害如莖腐病、根腐病以及白絹病為主。而濕法養蘭,由於局部環境濕度大,在盛夏季節,極易造成各種有害菌的繁殖,危害蘭花,常發生的病害主要有軟腐病、莖腐病、腐爛病等,輕則影響蘭花生長,重則造成蘭花枯死,因而,病蟲害的防治尤為重要。首先是防。注意環境衛生的整潔,及時清除各種廢棄垃圾,定期噴灑消毒劑如優氯凈、石灰水進行周圍環境的消毒,對盆具要用高錳酸鉀溶液嚴格消毒,植料在使用前應用蒸汽高溫消毒,如不具備條件,也可採用陽光暴曬的方法進行消毒;正常管護中的蘭花,每隔一定時間要定期噴灑百菌清、甲基托布津、鏈黴素、甲酸靈錳鋅等葯液進行預防。其次是治。對發生炭疽病、白粉病、黑斑病等葉部病害的蘭株,因這類病害對蘭花的危害一般不大,可直接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世高等噴灑即可,並注意及時剪除發病部位及枯枝敗葉;對發生軟腐病、黑腐病、白絹病、立枯病等嚴重病害的蘭花,應堅決隔離,及時翻盆,用鋒利的刀具切下發病蘭株,同時與發病蘭株相連的健康蘭株也極有可能感染了病原,也應一並切下,作焚毀處理,每次切割後刀具都應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酒精消毒。將其餘健康蘭株按離發病蘭株距離的遠近分別分株,用清水反復沖洗,放入500~1000倍左右(可比平時施用濃度稍大)的甲酸靈錳鋅、敵克松、鏈黴素等葯液(根據所發病害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抗菌葯物)中浸泡半小時,撈出,將蘭根朝上掛於通風處晾乾。如系離發病蘭株較近的蘭株,可再浸泡消毒一次,晾乾,在切口處灑上少量干葯粉,也可在假鱗莖周圍用毛筆醮水塗濕,灑上少量干葯粉,然後換用新鮮植料重新上盆,並讓假鱗莖暴露,便於觀察、治療和蘭株的恢復;在蘭株四周澆入甲酸靈錳鋅、敵克松、鏈黴素等葯液作為定根水,但切忌直接噴澆於蘭株上,然後置於通風乾燥處,偏干管理,一星期後再澆一次。對於感染病毒病的蘭株,應堅決焚毀;對感染疫病的蘭株,因其救治較困難,傳染性較強,原則上也應焚毀,如系名貴蘭花,可採用如上方法進行對症救治,但應採取嚴密隔離措施,以防傳染。這里有一個誤區,一些蘭友翻盆後喜歡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作為消毒劑,如系正常蘭株的消毒未嘗不可,但長期使用可造成病菌產生耐葯性,使葯效大為降低,故應幾種不同組份的葯劑輪流使用,且嚴格控制濃度,切忌濃度過高或過低。如用於患有上述嚴重病害蘭株的消毒,由於甲基托布津、多菌靈對這類病害的病原體抑製作用較弱,消毒效果並不理想,病害易反復發作,綿延不絕,造成較大的損失,故應對症下葯,盡量選用對該種病害效果較好的葯劑,如根腐病選用敵克松,軟腐病選用鏈黴素,莖腐病選用甲酸靈錳鋅,白絹病選用井崗黴素等第三是要及時殺蟲。大多數害蟲,如蚧殼蟲、蚜蟲、紅蜘蛛、線蟲等,不僅消耗掉蘭花的養份,使蘭花長勢羸弱,免疫力降低,還會使蘭花產生傷口,導致病菌侵入,極易引發病害;蛞蝓、螟蟲等則啃食蘭葉、幼芽、花芽,危害同樣不可小視,對這類蟲害,可用敵殺死、樂果、天丁等噴殺,也可採用呋喃丹施於根部進行防治,效果較好,但要注意用葯安全,以防人畜中毒,切忌使用滅害靈等噴殺;螞蟻雖很少會直接對蘭花產生危害,但它們往往為蚜蟲、蚧殼蟲的發生危害提供條件,也要注意殺滅;蚊蟲、飛虱可採用黃板誘殺。同時,還要注意不斷學習和積累一些蘭花疾病防治方面的有關知識,虛心向他人求教,以不斷增強自己的蘭病防治水平總之,採用濕法管理,由於水量供給充足,植物體內水份含量高,體內物質濃度相對較低,容易激發蘭花萌芽和生長,且由於其生長環境相對較好,故用此方法養蘭可有效提高蘭株發芽率,促進蘭花的生長發育,提高養蘭效益。但此法僅適用於平時工作不太忙,空閑時間較寬裕的蘭友
請給點賞吧~~ 謝謝~~謝謝~~謝謝~~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