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猶愁熱
① 楊萬里寫荷花的詩句
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翻譯:那亭內亭玉立的荷花容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翻譯: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3、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楊萬里《秋涼晚步》
翻譯:綠色池塘里的紅色荷花雖然都落盡了,但荷葉還有新長出來的如銅錢那麼圓的小葉片。
4、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
翻譯:急雨敲打荷葉,雨珠跳上跳下,晶瑩的雨點忽聚忽散,散了如斷線的珍珠,四處迸射,使人眼花繚亂,最後聚在葉心,像一窩泛波的水銀,亮晶晶的。
5、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
翻譯:那些嬌嫩的荷花還是害怕天氣的炎熱,低著頭在碧綠的荷葉下躲躲藏藏
②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這兩句詩的簡要賞析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寫,正因為自己深感余熱盈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下不願露面,表現了詩人的欣喜,喜悅之情。
用小荷的情來表現詩人自己的情。用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之熱,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整首詩充滿生活氣息,新鮮、輕松,寫的是熱,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達了詩人對夏季傍晚美景的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荷花猶愁熱擴展閱讀: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出處:
暮熱游荷池上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大意:
(1)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腦袋,在微風中搖曳著它那婀娜的身姿。頭,輕輕地搖擺著,帶著對生命的喜悅,彷彿在輕聲哼著小調。池塘里,碧綠的荷葉上滾動晶瑩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著它那張小巧的臉,感受溫暖的陽光。清風拂過它的臉龐,它好似一個害羞的女孩兒,躲藏在田田的葉子中。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閃耀著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麼美麗!空氣中彌漫著的是荷花散發出的陣陣馨香,讓人們為它駐足,為它迷醉。多美的一幅畫面啊!詩人不禁感嘆道。
(2)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邊乘涼。池邊的小草搖頭晃腦,向詩人報告「風來了」。詩人急忙敞開衣襟,企圖把這陣西風全攔住,不讓它溜走一點,好盡情享受這難得的涼風。雖然已經到了傍晚,那些嬌嫩的荷花還是害怕天氣的炎熱,低著頭在碧綠的荷葉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臉來呢!
③ 看到滿池塘的荷花你最想吟的詩句是什麼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昭君怨•詠荷上雨
【宋】楊萬里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泛清波。
荷 花
【宋】楊萬里
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
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
玉井亭觀荷花
【宋】楊萬里
蕖仙初出波,照月稚猶怯。密排碧羅蓋,低護紅玉頰。
館之水精宮,環以琉璃堞。珠明浮盤戲,酒漾流杯曄。
青筆尖欲試,綠牋皺還摺。老龜大於錢,辛勤上團葉。
忽聞人履聲,入水一何棲。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一夜越溪秋水滿,荷花開過溪南岸。
貪采嫩香星眼慢,疏回眄,郎船不覺來自畔。
罷採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頭轉。
荷葉又濃波又淺。無方便,教人只得抬嬌面。
如夢令酒興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訴衷情近
【宋】柳永
景闌晝永,漸入清和氣序。
榆錢飄滿閑階,蓮葉嫩生翠沼。
遙望水邊幽徑,山崦孤村,是處園林好。
閑情悄,綺陌遊人漸少。少年風韻,自覺隨春老。
追前好,帝城信阻,天涯目斷,暮雲芳草,佇立空殘照。
甘草子
【宋】柳永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
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
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④ 葉聖陶的荷花的名人名言
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跳舞。
我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
⑤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的哪一首詩
荷花入暮猶抄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出自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暮熱游荷池上(其三)》,原文如下: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譯文: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腦袋,在微風中搖曳著它那婀娜的身姿。
小小的荷花抬著它那張小巧的臉,感受溫暖的陽光,清風拂過它的臉龐,它好似一個害羞的女孩兒,躲藏在田田的葉子中。
(5)荷花猶愁熱擴展閱讀:
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著有的詩作,詩題名是《暮熱游荷池上 (其三)》。
詩的一、二兩句寫,在一個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上渴望飽嘗一陣快風,用「細草搖頭」來襯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於景時是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鮮活生動,富有情趣。
詩的三、四句寫,正因為自己深感余熱盈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下不願露面,表現了詩人的欣喜,喜悅之情。用小荷的情來表現詩人自己的情。
用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之熱,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整首詩充滿生活氣息,新鮮、輕松,寫的是熱,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達了詩人對夏季傍晚美景的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⑥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的簡要賞析是什麼
作者因為自己深感余熱盈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荷花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內下不願露面,用容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之熱,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
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憂愁熱」「低面」,賦予了荷花以靈氣和神氣,簡單卻不失形象的表現出夏的炎熱,另一方面,亦可以體現荷花的嬌羞。這其中,是不是還含著這樣的意蘊:高貴如芙蓉都要躲避熱日的炎熱,更何況詩人自己呢。
⑦ 誰能給我《池上》這首詩的每句話的解釋
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選一首〕
細草搖關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作者介紹】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省)人。紹興年間進士,在朝中 過秘書監等官,由於剛直敢言,被貶做一些地方官。其中在永州零陵做縣丞時結識了抗金名將張浚,思想上受到極大影響。紹熙元年(1190)辭官回家,對韓托宙弄權,十分憂憤,後成疾而死。他和尤袤、范成大、陸游並稱四大家,並且彼此是好朋友。他的詩被稱為「誠齋體」,最大特點是新鮮活潑、輕巧俏皮,善於捕捉瞬息流動的事物景色,賦予新意,十分惹人喜愛。他是一位絕句能手,也是一位多產作家。
【說明】《暮熱游荷池上》共五首,現選一首。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上渴望飽嘗一陣快風。正因為自己深感余熱盈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下不願露面。
)))))))))))))))))))))))))))))))))
【解釋】①細草搖頭--指微風吹來,依--我。②披襟--敞開衣襟。攔得--擋住,承受。③碧傘-指荷葉。
⑧ 古詩《齊安郡中偶題》意思
我認為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齊安郡中偶題》,別名《齊安郡中偶題二首》,是晚唐時期杜牧所寫的七言絕句。詩人在秋風乍起的季節、日已偏西的時光,把偶然進入視線的溪橋上、柳岸邊、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藝術剪裁和點染,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蘊結的畫圖。在作者的妙筆下,畫意與詩情是完美地融為一體的。
其一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其二
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
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教材相關作品(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翻譯(其一)
站在溪橋遠眺,落日西斜,距地兩竿,對岸楊柳含煙,淡影朦朧。水面上,荷葉亭亭、相簇相擁,一陣西風吹過,滿溪荷葉隨風翻轉,似含無限愁情。
教材相關作品《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翻譯 一陣西風吹過,小草搖曳著婀娜的身姿,向我點頭致意,我的衣襟也被風兒兜滿。在這悶熱的傍晚,池塘里的荷花也熱得發愁吧,此時她們一起將美麗的面龐深深地躲藏在碧綠的葉傘下。
鑒賞
這兩首詩標明「偶題」,應是即景抒情之作。 第一首詩的首句「兩竿落日溪橋上」,點明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兩竿落日」,則既非在紅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蒼茫之中。在讀者眼前展開的這幅畫中的光線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點是「溪橋上」,則說明詩人行吟之際,既非漫步岸邊,也非泛舟溪面,這為後三句遠眺岸上柳影、俯視水上綠荷定了方位。
詩的次句「半縷輕煙柳影中」,寫從溪橋上所見的岸柳含煙之景。詩人的觀察極其細微,用詞也極其精確。這一句中的「半縷輕煙」與上句中的「兩竿落日」,不僅在字面上屬對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內在聯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會含煙;又因落日究竟還有兩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朧彌漫的一片濃煙,只可能是若有若無的「半縷輕煙」;而且,這「半縷輕煙」不可能浮現在日光照到之處,只可能飄盪在「柳影」籠罩之中。
這前兩句詩純寫景物,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令人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麼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不是那麼開朗,而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為引逗出下半首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環境氣氛。
詩的三、四兩句「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寫從溪橋上所見的荷葉受風之狀。
這兩句詩,除以問語「多少」兩字領起,使詩句呈現與所寫內容相表裡的風神搖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兩字托出了青蓋亭亭、簇擁在水面上的形態,而下句則在「回首」前用了「一時」兩字,傳神入妙地攝取了陣風吹來、滿溪荷葉隨風翻轉這一剎那間的動態。在古典詩詞中,可以摘舉不少寫風荷的句子,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彥《蘇幕遮》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幾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這幾句詞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點來比較,應當說,杜牧的這兩句詩把風荷的形態寫得更為飛動,不僅筆下傳神,而且字里含情。
這里,詩人既在寫景之時「隨物以宛轉」(《文心雕龍·物色篇》),刻畫入微地曲盡風荷的形態、動態;又在感物之際「與心而徘徊」(同上),別有所會地寫出風荷的神態、情態。當然,風荷原本無情,不應有恨。風荷之恨是從詩人的心目中呈現的。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到無生命的風荷之中,帶著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風荷「相倚」、「回首」之狀,覺得它們似若有情,心懷恨事,因而把對外界物態的描摹與自我內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為一。這里,表面寫的是綠荷之恨,實則物中見我,寫的是詩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攤破浣溪沙》詞,下半闋換頭兩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歷來為人所傳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卻認為,這兩句不如它的上半闋開頭兩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並贊賞其「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而原詞接下來還有兩句是:「還與韶光共顦顇,不堪看。」這幾句詞以及王國維的贊語,正可以作杜牧這兩句詩的注腳。聯系杜牧的遭遇來看,其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芳時不再、美人遲暮之恨。杜牧是一個有政治抱負和主張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沒落時期,平生志事,百無一酬,這時又受到排擠,出為外官,懷著壯志難酬的隱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筆下,連眼前無情的綠荷,也彷彿充滿哀愁了。第二首詩也是描寫秋天的黃州景物,寄託了詩人背井離鄉的悵恨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