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荷花
1. 清代漆器的特點有哪些
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藝美術品,如玻璃器、瓷器、琺琅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等,無不製作精美,裝飾華麗,體現了清代「康乾盛世」的氣魄和時期特點。
僅就漆器而言,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進入漆器發展的黃金時期。最能代表清代漆器製作水平的是清官造辦處製作的漆器,其中,清代製作的一色漆器有朱漆、黑漆和金漆等。
黑漆與朱漆是漆工藝中最常用的裝飾手法,也是漆工藝中製作最多、最普及的品種。
黑漆與朱漆是伴隨著漆工藝的產生而出現的,清代繼承了這一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製作了許多黑漆與朱漆的器物。
清代製作的黑漆與朱漆器以具有實用價值的器物居多,黑漆有圓腿書桌、條桌、膳案、香幾、硯盒、捧盒、筆管等;朱漆的有書桌、痰盂、香盒、捧盒等。
這一類漆器雖無任何裝飾與花紋,卻以其優美的造型和純正的漆色取勝。其中清乾隆年間製作的脫胎朱漆盤、蓋碗、盒,是朱漆中的代表作。
金漆就是在器物上貼金的做法。貼金的方法有貼金、上金、泥金。清代以金漆製成的漆器最著名的就是陳設在太和殿象徵皇權威嚴、神聖的金漆龍紋寶座、屏風等作品。在清代以金漆為地的漆器製作較多,其上又加其他的裝飾工藝,如描金、描銀、描漆等。
描金漆有黑漆描金與朱漆描金兩種。屬於清早期的描金漆器較少,雍正、乾隆時期曾製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
乾隆時期的描金漆器不僅數量多、器物造型變化多,而且黑漆描金、朱漆描金兼而有之,也有少數的紫漆描金、罩金漆等。
罩金漆應稱為「描金罩漆」,一般是在描金花紋上再罩一層透明漆,仍可看到描金花紋。這種技法在明晚期漆器中已有,以盤居多。
清代繼承了這一髹漆傳統,製作的器物仍然以盤為主,描繪山水景色,或花卉配以詩句。罩金漆既保護器物的金色不被磨損,又使花紋區別於描金,別具特色。
如乾隆黑漆描金開光方勝式盒,長36.7厘米,寬19厘米,高3.7厘米,雙方勝形。通體黑漆地,施彩金象描金及灑金地花紋。雙盤心均隨形開光,內繪山水人物、亭台樓榭景色,盤邊飾花卉錦紋。
盤外繪菊花、石竺、梅花、牡丹、蘭花等團花紋。盤底髹黑光漆,描金折枝花卉,描紅漆紋理,用筆簡練,花紋工整秀麗。外底中心有雙方圈楷書描金「乾隆年制」雙行款。
在描飾類漆器中,除了描金,還有描漆與描油。描漆是早期漆器中最常使用的漆工藝,即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種色漆繪出花紋的做法,又稱「彩漆」、「描彩漆」。
清代漆器中具有清早期風格的描彩漆有牡丹紋長方幾。清雍正時期的描彩漆作品較多。清乾隆時期描彩漆製品相對減少,帶有款識的作品較少。
漆畫也是描漆的一種,只是色彩更為單純更為寫意。它是用一種顏色漆在漆地上描繪花紋,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紋理。
描油是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畫出花紋的做法。描油與描漆的不同處是描油可以調制出任何顏色,色彩變化多,紋飾絢麗多彩。
描金彩漆是描金與描彩漆兩種漆工藝的合稱。清代漆器的特點之一就是多種漆工藝的綜合運用,即在一件器物上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漆工藝。
清代的描金彩漆作品數量比較多,造型豐富多彩,有實用品和觀賞品兩大類。一般均以描金勾勒紋飾的輪廓及細部紋理,以彩漆描飾花紋,既金碧輝煌,又斑斕絢麗。用描金彩漆製成的漆器有盤、盒、杯、瓶、筆筒、幾等。其中盤有葵瓣式、海棠式、菱花式,盒有萬字盒、壽字盒、八角盒、葫蘆盒、六瓣盒等。
戧金彩漆是「戧金」和「彩漆」兩種工藝同時施於一器之上。戧金彩漆有兩種:一種是「戧金填彩漆」,一種是「戧金描彩漆」。
這兩種方法製成的漆器在清代同時存在,都是用「戧金」勾勒出花紋圖案的輪廓及枝葉的細部紋理。
清代最早的戧金彩漆是康熙時期的器物。其中有戧金雲龍紋方幾、戧金雲龍紋炕桌和戧金雲紋葵瓣式盤等。清康熙戧金彩漆作品有的直接在漆地上飾花紋,有的則做成填漆錦紋地,在錦地之上再飾花紋。它們在製作工藝上雖有繁簡之別,但從器物的裝飾效果看,當以後者更佳,似「錦上添花」。
清乾隆時期的戧金彩漆器物造型豐富,裝飾富麗堂皇,並在器物底部依據所飾圖案的內容為器物定名。例如,雙鳳長盒、吉祥圓盤、八仙長盒、鶴鹿長盒、瑞草圓盒、如意宮盒、雙喜方盒、菱花鳳盒、海棠仙盒、萬福鳳盤等。從其所定器物之名可以看出,大都是與長壽、祝福有關的吉祥圖案。
此外,還有戧金彩漆壽春盤、銀錠式盒、魚式盒、桃式盒、雲龍菊瓣盒、六瓣式盤等,均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富於變化的圖案取得了形式和內容的協調統一。這類製作講究的工藝品是清乾隆以後漆器工藝無法企及的。
清代的嵌螺鈿工藝在繼承明代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嵌螺鈿漆器的數量增多,造型豐富。既有大件的傢具,也有小件的盤碗;既有嵌厚螺鈿的,也有嵌薄螺鈿,並出現了鮮艷的襯色螺鈿。
清代的嵌螺鈿漆器有純嵌螺鈿的,也有與其他工藝如描金、彩漆等相結合的。
清代嵌螺鈿漆器中最早始於清康熙時期,其中黑漆嵌螺鈿平頭案、黑漆嵌螺鈿龍紋箱、黑漆嵌螺鈿書格、黑漆嵌螺鈿職貢圖盒,均是清早期嵌螺鈿漆器的精品。
如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鈿山水花卉書格,高223厘米,寬114厘米,縱57厘米。書格本為一對,楠木胎,方角,格4層,每層板下用3根穿帶承托,最上層頂板穿帶安在板上。最底層四足間加牙條、牙頭。書格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鈿和金、銀片托嵌成136塊66種不同的花紋圖案,其中包括8種人物山水、22種花果草蟲、36種錦紋。是至今所見裝飾錦紋最多的實物書格,四腿鑲鑿銅鍍金筒狀包角。
下面第二層中間穿帶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細,圖案豐富,色彩絢美,特別是所嵌螺鈿、金銀片極薄。在狹小的面積上做出十幾個單位的錦紋圖案,顯示出極高的工藝技巧。
清代雕漆以乾隆時期製作的最多,有剔紅、剔黃、剔彩、剔黑、剔犀等品種,雕漆作品的范圍幾乎涉及宮廷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其中典章禮儀品有寶座、屏風、如意等;傢具類有桌、椅、綉墩、幾等;陳設品有瓶、花觚、尊、插屏、天球瓶、爐瓶盒等;文房用品有筆筒、成套文房用具、筆管、筆匣等,還有大量製作精美的珍玩。
如乾隆剔紅《洗桐圖》寶盒,高12厘米,口徑29.6厘米,盒通體髹朱漆,蓋面隨形開光,內雕天、地、水錦紋為地,上壓雕流雲、山石、修竹、曲欄、梧桐,一老者端坐於院中,一童子侍立於後,另3個童子正在洗擦梧桐樹。盒壁上下各五開光,分別雕牡丹、菊花、梅花、荷花、月季等花卉紋,開光外雕雜寶紋,口緣雕回紋。
盒內及底髹黑漆,蓋內有填金「洗桐寶盒」器名款,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
清乾隆年間,養心殿造辦處仍設有「油漆作」,負責製作皇家使用的各種漆器用品。御用雕漆卻不是在造辦處製作的,而是在蘇州製作的。清官檔案中有明確的記載。
清代雕漆繼承了明代嘉靖和萬曆時期的風格,不善藏鋒,刀痕外露,雖有磨工,但遠不如明早期那般圓潤光滑。盡管如此,清代前期雕漆工藝在表現形式之豐富、雕刻之精細等方面仍然超越了前代,達到歷史的峰巔。
如太和殿金漆雲龍紋寶座,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龍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寬158.5厘米。座前腳踏高30厘米。寶座有個「圈椅」式椅背,由金絲楠木製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動的蟠龍。寶座「圈椅」由中間向兩側逐漸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陽文雲龍。
整個寶座從上到下都有相應的花紋圖案,共有13條金龍盤繞。整個寶座外髹金漆,顯得金光燦爛,富麗堂皇,是紫禁城也是當時全國最大、最高檔次的禮制用具。
清嘉慶雕漆有一件帶有款識的《羲之觀鵝圖》筆筒,其刀法、圖案風格均保持有清乾隆時期的特點。
觀鵝圖筆筒通高14.8厘米,口徑10.2厘米。筆筒窄折邊口,平底,附座。筒外壁壓雕山水亭榭、人物樹木。畫面中清水一池,游鵝泛波,一老者坐於池畔榭中觀看水中游鵝,小橋之上有兩人行走,隨行其後的童子懷中抱琴,是為攜琴訪友之意。
景物雖多,但層次清晰,意境恬淡深遠。器物上刻幾種錦地以示不同的空間。底部髹黑漆,中心鐫篆書「嘉慶年制」4字款。
此筆筒漆層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線深峻有力,紋飾清晰醒目,色澤艷麗。其刀法及圖案風格均保持著乾隆時期雕漆的一些特點。
此筆筒為現知唯一嘉慶款的雕漆作品,對於研究乾隆以後雕漆工藝的發展變化及嘉慶時雕漆的風格特徵均極有價值。
清嘉慶以後,雕漆工藝日趨衰落。清光緒時技法失傳,慈禧太後六十壽辰時令蘇州承辦漆器,唯雕漆一項無人能製作。
清代漆器的發展得到了皇帝的推崇,因此在宮內,漆器應用非常廣泛,已經滲透到宮廷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各地官員也將漆器作為重要貢品進貢朝廷。
清代造辦處集中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由於不惜工本,所以製作出的漆器華麗精美,代表了清代漆藝的最高水平,同時也體現了皇家的藝術風格及審美情趣。
如清黑漆嵌螺鈿五子奪魁盒,高6.8厘米,口徑16.8厘米,圓形,平頂。黑漆地嵌薄螺鈿間貼金。蓋面梧桐下,一婦人倚坐於石桌旁,觀五子嬉戲庭前。盒內嵌白玉十二屬相及冊頁「御制壽民詩」。
除了造辦處,全國還有許多地方也製作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漆器,如揚州的鑲嵌漆器、福建的脫胎漆器、山西的款彩漆器、貴州的皮胎漆器等,還有蘇州、杭州、四川、廣東、北京等地也都製作了各具特色的漆器。
歷史上揚州是重要的漆器製作地。到了清代,揚州是著名的商業城市,玉器和漆器享譽全國。
揚州漆藝最高成就的是百寶嵌工藝。盧葵生便是揚州著名的髹漆藝人,精於百寶嵌工藝,盧氏作品以文房用品居多,如漆硯盒、漆壺、筆筒、果盒、套盒、臂擱、琵琶等。
清代的福建以製作脫胎漆和木雕金漆而著稱。清乾隆中期著名髹漆藝人沈紹安掌握了髹漆技巧,領悟到我國泥塑佛像和夾紵造法,因而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脫胎漆器。
沈氏所制漆器在調料時除用油料沖淡原漆外,主要以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決了一般漆色干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色顏料調和的困難,調配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漆色,如珊瑚紅、淡黃色、橘黃色、白色、蘋果綠、松綠等鮮艷的色彩。
清代的貴州以製作皮胎漆器而聞名於世。它作為地方漆器的一個品種貢入宮廷。皮胎漆器較之木胎體輕、韌度好。
其製作方法為在牛皮胎上刷黑漆或朱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用金描繪花紋,有的則再罩上一層籠罩漆。貴州所製作的皮胎描金漆器多為盤、碗、盆、盒等日常生活用品,使用價值頗高。
蘇州是清代宮廷造辦處製作雕漆的中心,其造型、圖案、款識直接受宮廷造辦處指揮和控制。除了官辦作坊直接為宮廷服務,地方漆器作坊也深受宮廷漆器影響,其雕刻風格是相同的。
每年慈禧過生日時,許多大臣也購買北京雕漆作為貴重禮品貢入皇宮。如慈禧太後雕漆嵌玉屏風,相傳為兩江總督端方為祝賀慈禧太後六十壽辰進貢的雕漆器,為蘇州名匠梁福盛製作。寶座高115厘米,寬127厘米。屏風高271厘米,連座高314厘米。
杭州曾是南宋制漆的中心之一,有許多一家一戶的漆器作坊。清代的杭州仍保留了過去的傳統,漆器製作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大多製作罩漆。
在地方貢品中,四川進貢漆器的記錄較少,只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四川布政使王站柱進貢雕漆的記載。其中有一件方套盒,盒底有書「四川勸工局謹制」款。此盒構圖簡練,紋飾疏朗,線條流暢,採用了款彩與描彩漆兩種漆工藝。從此盒的款識分析,這件漆器是清代中後期由四川的官辦作坊製作的,較為精緻,形制也別出心裁。
廣東是清代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也是清代製作多種工藝品的著名之地。廣東製作的象牙、傢具、琺琅、玻璃、玳瑁、鼻煙壺等製品享譽京城,也是廣東官員向清官進貢的主要工藝品。
北京漆器以雕漆為主。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的德誠局、甫潤齋等作坊對流落民間的清乾隆雕漆曾有過研究。此外,繼古齋有3位師傅也製作雕漆,但他們製作的雕漆不仿古代,有其獨特的做法。
2. 宣德以後明漆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宣德以後,明漆器開始從簡練、朴實、大方的風格向纖巧細膩轉變。這個時期的漆器品種有剔紅、剔黑、剔彩、戧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雲南、甘肅製作的地方漆器較為突出。
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型較之早期單調、劃一的特點有明顯變化,出現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筆筒、方盒、方盤、大型的長方匣、長方盒、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等。這說明漆器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大,實用性和觀賞性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裝飾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在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方面,較之明早期果園廠那種整朵大型花卉為主題的裝飾圖案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鳥題材的增多,如鴛鴦荷花、喜鵲登梅、綬帶牡丹、茶花小鳥、蘆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雙鸝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徑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圓形,上收成平頂,矮圈足。通體自下而上髹漆顏色為:紅、黃、綠、紅、黑、黃、綠、黑、黃、紅、黃、綠、紅共13層之多。
盒蓋圓形開光,以紅漆刻成斜方形錦紋為地,其上雕刻林檎樹一株,黃鸝鳥兩只,一在枝前,側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兩相呼應,林檎枝頭,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隻,點綴其間。盒蓋開光外與盒底鄰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纏枝花果紋,由石榴、葡萄、櫻桃組成。
盒蓋與器的豎壁雕刻纏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梔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紋均無錦紋作地,而是以黃漆為地,在蓋面正上方長方形條上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書款。此器器型大而莊重;色彩豐富,斑斕絢麗;紋飾活潑,富於生命力,彷彿呼之欲出。
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於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的題材,而以歷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遊、漁家樂、采葯、滕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岳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徵。這說明了處於過渡時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風格變化。
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無論是花卉題材或人物故事題材的作品均刻有錦紋,早期黃漆素地之上壓花的做法幾乎盪然無存,從而形成了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
3. 明代漆器有什麼特點
從明代的建築及室內用具來看,宮廷裝飾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藝館。明代禮儀中所用大輅乘輿、儀仗皆有裝飾。宮廷建築裝飾,朱門金釘,金龍畫彩,殿內寶座、圍屏金漆裝飾等,都顯示著髹漆工藝的水平。
與此同時,民間床榻傢具雕花貼金,商店匾額金碧輝煌,棺材靈柩髹黑畫彩、雕花飾金。全國各地的廟宇也都離不了華麗裝飾的髹金額匾,凡此種種,都顯示了髹漆工藝在明代的普及。生漆應用之廣,漆器生產之盛,前所未有。明代漆工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為了滿足宮廷內外對生漆工藝品需求,還專門設立了生產製作御用漆器的官辦機構。
宮廷內官監下設「油漆作」,御用監所屬「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計,專門負責圍屏、擺設、造辦填漆、雕漆、螺鈿等漆器。內府供用庫還特設丁字型檔,常儲生漆、桐油等物。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對雕漆情有獨鍾,不但自己珍賞,而且先後數次將雕漆作為貴重禮品頒賜給日本國王妃,總計近百餘件精美的雕漆盤、盒。
由於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劇增,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漆林經營。原先盛產漆的長江中上游各省,漆產量大增,長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園,種植漆樹千萬株,以供需求。
據《古今圖書集成》、《福建新通志》等書記載,在明清時期,西起我國雲南西部,東至遼寧東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北部,都有漆樹生長。
明代漆器的品種,在宋元漆器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明代漆器最為發達的、製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戧金彩漆、戧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鈿漆、百寶嵌、款彩漆等。
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樂、宣德三朝製作的漆器。山東省鄒縣魯荒王朱檀墓中的漆器反映了明初漆器製作的水平。朱檀是朱元璋之子,這批漆器極有可能是皇家御用監所造。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戧金漆和雕漆兩類。其裝飾圖案中主體紋飾有人物故事、寶相花、太平雀梔子花、太平雀葵花、蒼頭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雞葵花、鸚鵡長壽花、山雀茶花、竹梅,邊飾有香草、四季花、回紋等。
黑漆嵌螺鈿《仲景行醫圖》鼓式盒是元明之際黑漆嵌螺器代表作。盒鼓式,平蓋面,圈足。通體髹黑漆為地,以螺鈿嵌紋飾。
蓋面蒼松映掩,祥雲繚繞,醫聖張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車而至,4人作揖迎接,牧童牽牛旁觀。蓋、盒壁嵌乳釘紋各一道,上、下口緣飾纏枝蓮紋。盒裡髹朱漆,足圈內髹黑漆。此盒鈿色艷麗,五彩斑斕,人物刻畫細膩生動,工藝精湛。
明永樂漆器以剔紅居多,也有少量的戧金漆和戧金彩漆,如紅漆戧金八寶紋經文挾板。
永樂雕漆以盤、盒為主,兼有蓋碗、盞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變化較少。明永樂漆盤是一種圓形盤,淺式,圈足,盤表面為一整體,沒有盤心與盤邊之別,所裝飾圖案給人以整體感,這種造型的盤以裝飾花卉為主。
另一種盤的造型為盤邊呈葵瓣狀或菱花狀,8瓣、10瓣不等,盤內與盤邊裝飾的內容不同,盤內多以山水人物為主,而盤邊多雕刻各種各樣的花卉。
如剔黑山水人物方盤,直徑26.6厘米、26.2厘米,方盤四邊雕刻折枝花卉,正中心雕刻人物,形態自然;山石皴法細膩,結構嚴謹,色調明快,刀法銳利、纖細。
永樂雕漆裝飾圖案以花卉、山水、人物為主,圖案的處理具有一定的規范化。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圓盤、蔗段式盒、蒸餅式盒上。
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布滿盛開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葉茂,或襯托著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飽滿,畫面具有完美的整體感。
花朵以奇數布局,有3朵、5朵、7朵之分。3朵均勻分布,5朵、7朵者,以正中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勻地擺設著四朵或六朵稍小的花卉,似眾星捧月,突出主題。以花卉為題材的雕漆,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錦紋,而以黃漆為地,黃襯紅色,鮮明醒目。
永樂雕漆,花卉滿布,留下的黃色地較小,有緊密之感。明永樂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蓮花等。
永樂時還出現了雙層花卉的雕漆作品,即在漆盤內上下雕刻兩層花卉,如剔紅牡丹雙層盤、剔紅茶花雙層盤,上下兩層花紋自成體系,互不幹擾,又互相映襯,章法有致,畫面富麗,耐人尋味,充分反映了明永樂時期工匠的高超技藝。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盤、蔗段式盒上。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圖案下襯托分別代表天、地、水的3種錦紋。
這3種錦紋與元代的處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紋的處理稍有變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紋有的似波浪滾滾,以彎曲的線條表現,彷彿水在不停地流動,而永樂時期的水紋基本固定為圖案化的紋飾,以波折形線條表現。
在3種錦紋之上雕刻人物、亭閣。一般的布局為圖案的左側或右側雕刻一座亭閣,以曲欄圍出一定的空間,閣後置古松或垂柳,天上點綴流雲朵朵,人物活動其間。
或攜琴訪友,或閑暇賞瀑,或高談闊論,或五老相聚。多數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凈、悠閑的生活。人物比例的雕刻偏於高大,以突出人物的重要。
如剔紅《攜琴訪友圖》蓮瓣式盤,高4.5厘米,口徑45.6厘米。盤平底,八瓣蓮花形邊,隨形圈足。盤心雕庭院景緻,殿閣曲欄,長鬆浮雲,院中二老相揖,一童攜琴隨後,殿內有人迎迓,此為《攜琴訪友圖》。
盤內外壁黃素漆地,分瓣雕飾多種花卉。足內黃褐色漆,一側針劃「大明永樂年制」6字款,中心又刻「甜食房」3字。
此盤造型如一朵盛開的大花,美觀典雅。主題圖案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盤上髹漆厚重,雕刻精細,錦紋主次分明,一絲不苟,為明永樂朝官造雕漆之典型作品。
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圖案,明永樂時期的裝飾題材尚有孔雀牡丹、雲龍紋、雲鳳紋、靈芝螭紋等題材。
如剔紅祝壽圖菱花式盤,口徑34.8厘米,足徑27厘米,高43厘米,木眙,作八瓣菱花形,圈足,下背雕紅漆花紋。盤心開圓光,內松、桃、鶴、鹿、仙人祝壽圖意。壁內外紋飾相同,每瓣雕素地寶相花兩朵。足邊飾回紋,底黑光漆。
永樂雕漆的底,一般以黃褐色、黑色居多。款識在底內緣處豎刻「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字體秀氣,筆道纖細,似行書。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確的年號款識,以明永樂為開端。
永樂雕漆在製造技法和工藝上具有鮮明的時期特徵。這時的作品一般髹漆層次較厚,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與文獻記載的「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有明顯的差異。繼承了元代張成、楊茂的風格,精雕細刻,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細微之處處理得精細而又恰到好處。
例如,花紋枝葉的脈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來表現枝葉的正背,花筋葉脈被處理得細膩入微,雕刻刀法嫻熟流暢,圖案的邊緣磨得圓潤光滑,不露稜角和刀刻痕跡。
如剔黑花鳥葵瓣式盤,口徑31.3厘米,足徑22.6厘米,高3.8厘米,葵口,圈足,盤內雕雙鵲牡丹,壁背面雕香草紋。此盤雕工精細,圖案凹凸有致,葉脈清晰,為明初期雕漆工藝中上乘之作。
明宣德皇帝在位10年,宣德漆器品種有剔紅、戧金彩漆等品種。明宣德雕漆的造型,盤有圓、方、荷葉式、菱花形,盒有蔗段式、蒸餅式、兩撞委角方盒,另外還有盞托等。
其裝飾題材與明永樂時期基本相同,有花卉、雲龍、雲螭、山水、人物等。圖案的處理出現了「開光」技巧。在盒蓋上或盤內以蓮瓣式、葵瓣式、圓形作為開光,開光內裝飾一種紋飾,開光外裝飾另一種紋飾。
開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題,另一方面也能把兩種不同的紋飾分隔開來,同時也可起到美化畫面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在明、清漆器圖案中常被運用。
如宣德剔紅菊花紋圓盒,直徑12.2厘米,盒為圓形,周身髹朱漆。蓋面雕一簇9朵菊花紋,菊花盛開,枝葉茂盛,外壁雕菊花、牡丹及秋葵等花卉,內里與盒底髹深褐色漆,足內左側邊沿刀刻填金落「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圓盒髹漆深厚,雕刻圓潤,刀法流暢,保存完美,為明代剔紅器之精品,極為珍貴。
明宣德漆器的款識處理方法與明永樂時期截然不同,改明永樂針劃款為明宣德楷書填金款,在底部左側豎刻「大明宣德年制」。少數在蓋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為明、清漆器款識處理的典範。
宣德以後,明漆器開始從簡練、朴實、大方的風格向纖巧細膩轉變。這個時期的漆器品種有剔紅、剔黑、剔彩、戧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雲南、甘肅製作的地方漆器較為突出。
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型較之早期單調、劃一的特點有明顯變化,出現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筆筒、方盒、方盤、大型的長方匣、長方盒、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等。這說明漆器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大,實用性和觀賞性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裝飾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在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方面,較之明早期果園廠那種整朵大型花卉為主題的裝飾圖案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鳥題材的增多,如鴛鴦荷花、喜鵲登梅、綬帶牡丹、茶花小鳥、蘆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雙鸝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徑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圓形,上收成平頂,矮圈足。通體自下而上髹漆顏色為:紅、黃、綠、紅、黑、黃、綠、黑、黃、紅、黃、綠、紅共13層之多。
盒蓋圓形開光,以紅漆刻成斜方形錦紋為地,其上雕刻林檎樹一株,黃鸝鳥兩只,一在枝前,側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兩相呼應,林檎枝頭,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隻,點綴其間。盒蓋開光外與盒底鄰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纏枝花果紋,由石榴、葡萄、櫻桃組成。
盒蓋與器的豎壁雕刻纏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梔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紋均無錦紋作地,而是以黃漆為地,在蓋面正上方長方形條上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書款。此器器型大而莊重;色彩豐富,斑斕絢麗;紋飾活潑,富於生命力,彷彿呼之欲出。
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於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的題材,而以歷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遊、漁家樂、采葯、滕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岳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徵。這說明了處於過渡時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風格變化。
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無論是花卉題材或人物故事題材的作品均刻有錦紋,早期黃漆素地之上壓花的做法幾乎盪然無存,從而形成了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
雲南也是明中期製作漆器的重要地區。雲南漆器一般髹漆較薄,漆色暗,無光澤,構圖緊密,有繁縟之感。其造型有扁圓形盒、圓盤、雙耳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碗等。
雲南漆器雕刻的圖案不拘泥於一種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圖案中點綴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游魚、螞蚱、蛇、蛙等多種小生物,還有象徵長壽的盤腸、靈芝,象徵幸福的孔雀牡丹和活潑可愛的雙獅戲球,傳說中的麒麟、翼龍、雙螭、草尾龍等。這些圖案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經過明中期80多年的發展,到明世宗嘉靖時期,漆器工藝出現了新的局面。這就是官辦作坊繼續大量製作漆器,具有宮廷風格的漆器製作重新占據統治地位。
明中期漆器風格經過近百年變化,從早期簡練大方、圓潤精緻的風格演為崇尚纖巧華麗、繁縟細膩的新風格;漆器的使用范圍擴大,出現了箱、櫃、桌等新的漆器造型;漆器品種增加,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亦大量製作,漆藝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明嘉靖時期的漆器品種主要有剔紅、剔彩、戧金彩漆。傳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紅器居多。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以綠漆為錦地,其上雕紅漆的作品。紅綠兩色醒目,對比強烈,起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
嘉靖時期的雕漆基本上有兩種風格:一種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雖顯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種圓潤光滑的特徵;另一種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鋒,雖有磨工,但不圓潤。
剔彩自明宣德時期出現以後,到了明嘉靖時期呈現出大規模發展的局面,傳世品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紅、黃、綠三色交替,每色有相當的漆層。
器物表面呈現出紅、黃、綠三色,一般是紅花、綠葉。若雙龍則以紅、黃區分,以紅色漆為龍鰭,以黃色為龍身,以綠色為龍發,似剪影式的效果;若鳳紋則以紅、黃、綠來表現其飛翅及長尾,3種顏色的變換,化為美麗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現童子,則以紅、綠二色分飾衣、褲,以展現兒童的天真、活潑。
嘉靖時的剔彩的戧金彩漆造型有銀錠式、梅花式、菊瓣式、方勝式等,製作工藝十分精緻。以戧金為圖案的輪廓線及葉脈紋理,在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等色漆,紋飾磨平後具有繪畫般的效果。
有一種戧金彩漆,先以填漆做成錦紋地,再戧金花紋,做法費工費時,但卻使器物有錦上添花之妙。還有一種特殊的戧金彩漆作品,其花紋之外既不是一色漆地,也不是錦紋地,而是密密麻麻的小圓圈紋,這種小圈紋被稱為「攢犀」。
嘉靖時期器物的造型有所突破,出現了許多新的器形。盤類器物除了圓盤居多,亦有仿明早期的葵瓣盤、明中期的委角方盤,同時出現了六瓣盤、梅花式盤、銀錠式盤、茨茹式盤、荷葉式盤、菊瓣式盤以及由大小3個盤依次套疊的套盤。
這時,除了明早期的「蔗段式」和明中期的「捧盒」外,新出現了缽式盒、壽字盒、銀錠式盒、方勝式盒、梅花式盒等。此外,還出現了瓜棱壺、櫃、筆筒、小桌、八方斗、春字盒、把鏡等新的造型。
明代漆器中刻有年款的以永樂、宣德、嘉靖、萬曆最多,也有少量的隆慶、崇禎款識。明嘉靖漆器的款識為刀刻填金楷書款,款識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大明嘉靖年制」6字款有3種形式,即底部正中豎刻款、從右至左橫刻款、豎兩行刻款。
由於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明嘉靖時期漆器的裝飾題材大都以長生不老、升仙、萬壽為主題,如五老祝壽圖、群仙祝壽圖以及表現仙山樓閣的題材等。
尤其是出現了以文字組成的圖案。例如,以松、竹、梅纏繞組成「福、祿、壽」3字;以「福」字為漆盤的裝飾;雕3個壽桃,每桃上雕一字,組成「福、祿、壽」;以開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組成文字「皇圖億載,聖壽萬年」和「乾坤清泰,萬壽齊天」以及「萬年長生」、「萬年如意」、「萬壽永年」等。
壽春圖是這個時期典型的裝飾題材,春字盒有剔紅、剔彩兩種,在蓋面開光內雕聚寶盆,盆內裝有盤腸、珊瑚枝、銀錠、古錢、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萬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壓一個「春」字,春字中圓形開光內雕老壽星。
如嘉靖剔紅五老祝壽圖圓盒,高12厘米,口徑24.4厘米。盒圓形,平蓋面。通體綠漆刻雲紋錦地,朱漆雕花紋圖案。
蓋面飾松雲山石,五仙人分持桃實、花杖、葫蘆、卷軸、靈芝,從靈芝中升起一縷輕煙,向上蟠繞成草書「壽」字,為群仙祝壽之意。蓋、器外壁分別雕雲龍紋和海水雲紋。足內正中刀刻填金楷書「大明嘉靖年制」豎行6字款。
此盒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顯露,人物表情生動,衣紋飄動流暢,藝術風格纖巧細膩,為明嘉靖朝雕漆的代表作品。
此外,寓意長壽的松樹、仙鶴、靈芝、壽桃等也常常作為裝飾題材,八卦圖、麒麟、獅子、海馬、大象、雜寶也是裝飾題材的一部分。
與上述升仙、長生題材截然不同,還有少數具有民間藝術風格的「龍舟競渡」、「貨郎圖」和「嬰戲圖」。龍紋仍然是這一時期漆器裝飾的主要題材。
明嘉靖時期漆器的錦紋表現形式也有較大變化,突破了明早期的3種錦紋形式,出現了「萬字錦」、「勾雲錦」等。有的雕刻出五六種錦紋,錦紋的比例較大,形成風格。
明萬曆時期漆器的生產製作較活躍,官辦漆器作坊仍占據主要地位,漆器品種日漸豐富。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仍繼續製作,還出現了剔黃、描金漆、填漆等新的漆器品種,使漆器裝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明萬曆雕漆有剔紅、剔彩、剔黃3個品種,在造型、圖案、款識等方面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時期的風格與特點。在器物造型方面,仍以盤、盒為主,兼有小櫃、爐、花觚、瓶、筆筒等,並出現了長方委角盒這一新的造型。
在裝飾圖案方面,嘉靖時期追求升仙、長壽的題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雙龍、龍鳳、祥雲、海水江崖為主題的圖案,並出現了祈求吉祥、太平的吉祥圖案,也有少數表現人物、花鳥的題材,如剔彩《晏子使楚》漆盤、剔彩花鳥紋盒等。
對錦紋的處理也較為獨特,比例緊湊,細密整齊,明萬曆前後均無此特徵。
在漆器品種方面,以剔紅、剔彩最多,且出現了少量的剔黃作品。描金是漆器製作工藝中的一個品種。
描金彩漆是「描金」加上「描彩漆」的做法,使一器具備兩種漆工藝,畫面絢麗多彩,富於裝飾趣味。明萬曆時期的描金彩漆作品有圓盒、長方形墨盒,均以紅漆為地描飾花紋。描金彩漆山水人物大圓盒是其代表作。
明晚期雕漆的製作以宮廷製作為主,兼有民間製品。明晚期雕漆以長方盒、高足碗、小碗居多。明晚期剔犀漆器有黑面、朱面兩種,器形有小圓盒、兩層盒、圓盤、花形盤、盞托、執壺等。
明代嵌螺鈿工藝仍繼續使用。明晚期出現了一位鑲嵌工藝名家江千里,系明末揚州人,以制螺鈿漆器出名。當時曾有「家家杯盤江千里」之說。
4. 著名的中國名間工藝品
瓷器
5. 中國有哪些傳統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
1、繪畫。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2、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3、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4、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5、園林。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傳統「禮樂」文化影響很深。通過地形、山水、建築群、花木等作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